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出版日期:2016-12
ISBN:9787511730655
作者:[美] 艾玛·拉金
页数:280页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20世纪20年代,乔治·奥威尔曾作为大英帝国的警察在缅甸生活了五年。五年后,他突然毫无预兆地返回英国递交辞呈,开始了写作生涯。而缅甸则以各种形式在他的书中出现:《缅甸岁月》《动物农庄》《一九八四》,以及他未完成的作品《吸烟室的故事》……
美国记者艾玛·拉金重访了奥威尔在缅甸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曼德勒、渺弥亚、仰光、毛淡棉、杰沙……她试图为一些问题寻找答案:是什么样的经历促使奥威尔放弃了殖民地生活,转而从事写作?又是什么让缅甸这个地方变得如此贫穷和悲惨?拉金复原了奥威尔这段几乎被所有研究者忽略的生活经历,并写出了奥威尔对今日缅甸的精神影响。与此同时,她带着奥威尔的清醒和观察力,刻画了在殖民幽灵与独裁统治的交缠下,缅甸日常生活的矛盾与荒诞,以及人们的恐惧与希望。
···
【编辑推荐】
◆关于缅甸的历史与当下,关于密探、审查、秘密阅读,关于黑暗中的反抗与坚持
◆重走奥威尔的缅甸之路,发现《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的热带缩影
◆非虚构文学的经典之作,历史回溯与旅行游记的完美融合
◆走进在殖民幽灵和独裁阴影下的真实缅甸,探寻奥威尔遗留今日的精神影响
···
【本书所获荣誉】
2005年获美国博得书店独特声音奖非虚构类奖
2005年获“审查指数机构”言论自由奖提名
2006年获日本《每日新闻》亚洲太平洋大奖
···
【媒体推荐】
这本书令人哀痛、引人深思,又带着极其吸引人的特质。它是文学分析和政治旅行札记的结合体:它用缅甸去解释奥威尔,又用奥威尔——尤其是《动物农庄》和《一九八四》——去解释今日缅甸的苦难。
——《纽约时报》
这本书中所写的极权比任何人——甚至是奥威尔本人——都更真实。
——《琼斯夫人》杂志
调查深入、引人入胜……拉金捕捉到了缅甸最好的和——更多的是——最坏的部分。
——《旧金山纪事报》
一份清醒的调查记录。
——《新闻周刊》
艾玛·拉金不只是去寻找奥威尔了,她找到了他。一路上,她的发现令人心生寒意:在今日缅甸,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描绘的极权暴政正恐怖地上演着。
——乔恩·李·安德森(Jon Lee Anderson),《纽约客》常驻记者

书籍目录

前 言 001
第一章 曼德勒 007
第二章 三角洲 059
第三章 仰 光 105
第四章 毛淡棉 153
第五章 杰 沙 201
后 记 251
致 谢 255
新版后记 259
译后记 267

内容概要

艾玛·拉金 Emma Larkin,美国记者,在亚洲出生和成长,后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缅甸语。她以曼谷为基地,对亚洲进行广泛报道,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访问缅甸。
译者 王晓渔,文化学者,现供职于同济大学。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墙裂推荐,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舒服的一本书,讲的问题很复杂,但语言很流畅,译者也不错,内容大概就是:公务员奥威尔为什么会离开体制内,晚上有空我要写书评
  •     翻译很流畅,虽然有些词文绉绉略好笑。幸亏先读了缅甸岁月
  •     3.5星,本书最初出版时叫《秘史》,后来打上奥威尔和缅甸的招牌才变得畅销起来,其实与奥威尔本身关系不大,更多是关注缅甸。简体中文版能出版不容易,译文相比台版稍微生硬了一点
  •     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这里同样有黑暗和邪恶,也有悲伤和希望。一本好书,给你力量。
  •     确实寻找到奥威尔作品背后的影子
  •     翻译缅甸语词有点小问题和错误,译者如果能在校对时送给一位懂缅甸语的人就更完美了。整体来说,非常棒
  •     17年第一本五星,拉金的缅甸作品堪比奥威尔原作缅甸岁月,在某些非虚构方面超越了何伟的三部曲,书中两条线索一直缠绕,一条奥威尔的追寻(1984和动物庄园的缅甸寻根),一条昂山素季的现代政治解读,而书中的缅甸闷热潮湿的异域风格描述优美到奈保尔都做不到,期待三辉再出作者另一本缅甸作品
  •     “每个笑话都是一次小型的革命。”
  •     仿佛一幅巨细靡遗的缅甸风景油画。读正文时还在犹疑作者是否多少带有一些先入为主的有色目光,新版后记却打消了疑虑——至少,她是真诚的。【正所谓日光底下无新事,祝愿这本书活得长久】
  •     在缅甸九天里随身携带的书,翻译有些生硬的地方,但是毕竟爱玛拉金彼时访问缅甸已经过去多年,缅甸也已经不是当时的那个缅甸了,今天才知道九重葛原来是三角梅的学名
  •     “当我拿起一张报纸,第一件事是翻到最后一版阅读整张报纸中唯一可信的新闻:讣告。”“监狱内外没有太大区别,即使获释,依然生活在监狱中,只是这个监狱更大一点。”“只要走进任何城镇任何房屋,每个人都有一位父亲或女儿或堂亲或姻亲是政治犯。如果没有政治犯亲戚,那么他们会有一名政治犯朋友。”
  •     火车上的孩子吵的头疼。
  •     现在的缅甸还是这样吗?
  •     没有想象的好看,我以为是偏学术的,没想到是纪实文学。200多页,字比较稀疏,可以很快卒读。还是推荐的,说到极权国家恐怕我第一个想起的是朝鲜而不是缅甸。针对在过去几十年里缅甸人遭遇的记载似乎并不多,至少在我力所及范围是如此,这怎么可以被人忽视呢。
  •     世间所有的万恶之源就是极权主义
  •     合上书的时候想起来这是和马老师交换北欧冰与火拿到的书,有意思。一个是实现了的共产主义,一个是反面乌托邦。读到最后都要哭了,看到11年吴登盛上台解散军人政府暨缅甸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废除出版物审查制度,多次会晤昂山素季甚至不反对民众选她做总统。是看不到过去的中国样了,但感到很激动,是人类对于思想对于自由的共同追求的那种激动。于是我也明白了父亲的拘谨,生于六十年代的创伤至今犹在,可怕!
  •     这是缅甸的过去,希望不是缅甸的未来,更希望不是某国的未来
  •     我期待那么一个时代,独裁体制被废除,人们可以自由地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     实在太好。作者将乔治奥威尔的三部曲和20世纪缅甸历史对照,城市、遗址、传记、作品交叉融合。“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分自由的保障”。她渴求这样一个时代:“人民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再抱有恐惧,不再担心受到惩罚,那是让人振奋的时代,当前的事件和历史可以被公开记录和公开辩论。”嗯,我也期待这样的时代
  •     奥威尔1950年过世,出身殖民世家生于印度内向,1922年起他作为警察在缅甸5年,1995年作者走进缅甸寻找奥威尔。曼德勒的缅甸皇宫和亚洲象征,1988仰光大屠杀三千人,1946年出生的昂山素季挺身而出;军政府取其糟粕弃其精华地继承了殖民遗产;5000万人质扣押50年;量上进步质上跌谷;打造旅游业但禁区很多;英墓碑移入商人花园点缀;眉苗小镇英国生死幽灵频现;佤邦最大毒品生产地;军情无微不至;05年迁都07年抗议08年飓风;塑金身赎罪和方丈监视村民,屠龙者自化为龙,马佛合体,奈温(88-02)统治25年经崩,驴戴绿镜满山苍翠;审查禁令随势而动,监狱内外,缅军是我家;衰败的毛淡棉,大学随开随关,缅英混血和族群矛盾,射象;缅北杰沙最后一站,英人吸血将军榨骨,奥威尔反殖民立场坚定,国王-殖民-将军。
  •     第一个翻译奥威尔书的缅甸人,因为挑衅性地倒贴英皇头像的邮票被殖民当局抓捕。
  •     非常好看的非虚构读物以及旅行文学。作者随着奥威尔当年殖民警察的经历走遍南北缅甸,和二十年代相比,虽然已经独立,然而军政府的专制统治恰如一九八四里面的老大哥。作者一路走一路觉得萌芽开化的曙光还没有任何头绪,更多的是不变。不过事情变化的很快,期待六月缅甸之行了!
  •     可就连奥威尔,也差一点成了那条恶龙。
  •     深深震撼的一本书。极权主义总是带来无尽的恶果,从苏联到缅甸
  •     有些隔空穿越的感觉,捕风捉影可以寻找到蛛丝马迹,但强扯奥威尔未免有点蹭热点的嫌疑,照这样说,我还可以写在荷塘寻找蛙声一片(+1s)
  •     奥威尔、拉金和缅甸三者的故事相互交织,让人感受着人、国家与命运的变换。
  •     在缅甸读懂赵国
  •     和我見到的緬甸大相徑庭,卻和我認識的另一個國家頗為相似。
  •     行路人书系第一本。
  •     与台湾版翻译有什么区别
  •     一位奥威尔的迷妹追寻他的足迹而写的游记,穿插一点1984,无病呻吟一下,仅此而已
  •     啊啊啊啊
  •     本书试图回答一个问题:是什么让奥威尔从一名维护英帝国版图的殖民地警察转变成一位能够精准描绘极权主义面孔的作家,缅甸岁月到底给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作者追寻奥威尔足迹,辗转缅甸各地进行观察和交谈,同时穿插引用奥威尔作品以为参照,描写出生活在这个极权国家的人民的爱与恨。“我们在内部什么也做不了,控制得太紧了。军情处无处不在。他们在茶馆,在市场,甚至乞丐也在偷听我们说话。”在与作者谈话时,这个缅甸人难掩悲观情绪,“甚至乞丐!”
  •     “Despite knowing the journey, and where it leads, I embrace it, and I welcome every moment of it."
  •     尽管有些段落略生硬,但是,作为如此真实地映照出我们的样子的一面镜子,它安静、完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     书写既深又浅,很纠结。顶多是热爱文学的外国人写的游记。
  •     作者回忆奥威尔的1984,动物庄园,却很少提及奥威尔缅甸岁月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嘲笑的是英国殖民主义的自大与虚伪。美国随便说话,缅甸不能随便说话?谁给作者的优越感。奥威尔1984讲的是缅甸?奥威尔成为了民主战士,一下子被拉低几个level。
  •     原著出版于2004年,而今日的缅甸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本书所呈现的那个缅甸,虽然只是作者的个人记忆,却可以帮助我们更了解今日缅甸的变革承受了怎样的代价,记住这代价,让它从个人记忆汇成集体记忆,这变革才能巩固而继续
  •     什么能使我们免于恐惧的自由?顺从
  •     “微笑”的缅甸人背后痛苦与泪水… 缅甸像是一个换上绝症的女性,她知道她病了,但她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继续她的生活… 她对人们说话,人们对她说话,他们知道她得了绝症,她也知道她患了绝症,但没有人戳穿这层窗户纸…
  •     这书有些意思,视角颇为独特。化用托翁的说法,不幸的社会也在在相似。
  •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当代史都化身成了文学。
  •     文艺作品中,隐喻和象征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基于严格审查之下被迫出现的修辞,为躲避审查,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是一种方式,所以此时寓言/动画片就成了最好的体裁。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