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一本書去巴黎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2-12-1
ISBN:9789571338262
作者:林達
页数:288页

作者简介

《帶一本書去巴黎》可以說是一本主角由中國改成巴黎的《文化苦旅》,是一部少有的城市歷史寫作,作者林達以其對建築美學的深厚學養,加上居住巴黎的冷眼觀察,寫出讓中文世界驚訝的行旅見聞,書內附有大量巴黎照片、繪畫以及歷史圖片,十分精美。
巴黎是一座城市,也是一段精采的歷史縮影。作者從自己帶著雨果描寫「革命」的文學名著《九三年》奔赴巴黎寫起,延伸出對法蘭西的城堡、廣場、宮殿、教堂、博物館種種變遷與文化觀察。作者擅長用精準的文學典故、歷史細節豐富對藝術、文化,對歷史、社會,以及對「革命」的理解。

内容概要

林達是兩名作者合用筆名。他們都於1952年出生在上海,1966年中國「文革」開始時中斷學業,1969年初到黑龍江務農,「文革」結束後在1978年進入大學。現居美國。作品有《近距離看美國》系列:《歷史深處的憂慮》、《總統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個夢想》。


 帶一本書去巴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或許每個人對巴黎的要求也不一樣。 而巴黎之所以是巴黎,是因為她竟可以滿足每一個人。 我迷戀巴黎,是因為她總是在思量人生,巴黎對人生的思量,出現在她的藝術,她的建築,也出現在她的旅遊點上。 少有人仍意會得到,二百年前在巴黎空氣裡傳誦的「平等、自由、博愛」,是我們現在呼吸著的空氣的一部份。雖然中學生歷史課本對法國大革命的前述多是以令人悶出鳥來的「路易十六是一個昏庸的君主」作為開端,真實的法國大革命卻是一個精彩絕倫的故事,精彩得叫人應該再三「回味」。 應該,是因為人生不應在不知自己生存意義下過去;應該,是因為人應該明白自己在人類這一長存品種中佔上一環的天命;應該,也因為你明明就比更多人有條件考量作為人的意義。 如果你有到過巴黎並且是自由行,而又是一個博物館精 + 建築物觀看者,兼且亦渴望考量作為人類一環的意思,你一定要細閱這書,林達(兩個作者的合名)把法國大革命的反思,由雨果開始,由一個旅遊點伸延至另一個旅遊點,以一個廣場一個雕像一幅文藝復興的畫掀開法國大革命的故事細節,而他們並不是普通的說故事者,而是曾經真實地把花樣年華消耗在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兩條革命倖存生命。 我可以向你保證啊,285頁密麻麻的字,配上巴黎景點插圖,或作者手繪巴黎印象,是一點也不沉悶的! 相反,是精彩得叫人一定要閱畢全書。前提是,你一定要曾經在巴黎磨蹭,兼且要愛巴黎一點什麼。 如果你對巴黎印象模糊,或許可以把它當作旅遊書閱書,至少,我下次到巴黎時,必定會在把這書放進袋中。 諾韻 2005年7月 p.s. 延伸讀物 ~ The Terror/ David Andress著 其他書評: http://mikechow.blogs.com/hth/2006/02/post_1.html
  •     展開書甫讀了數頁,驚覺自己讀得太快,不住提醒自己要慢慢慢。這本書快是讀不出趣味來的。放慢節奏,一字一句細細地嚼,漸漸地,那些文字幻化成一幅色彩柔和悅目的水彩畫,還未乾透的顏色在我眼前輕柔地徜徉著,似動未動,讓你懷疑浮起來的,是眼前的顏色還是你的意識。看著這片柔情似水,感覺連呼吸都慢下來了。林達的文字,冷靜而敏感,尖銳而溫柔。他們筆下的巴黎如此動人,不因為他們純粹歌頌巴黎的什麼味道什麼風格(那些普通廿多歲香港本土作家都可以寫得出來),而是因為他們熟知這個城市背後的歷史、傷痛、矛盾、百感交集。看這本書以前,巴黎對我來說只是一個模糊的印象。我不對法國有特別的憧憬:我不說法語,我沒有到過法國,對這個遙遠的國度只存在著比皮毛更皮毛、近乎道聽途說、不知是對是錯的模糊知識。或者因為我對巴黎實在算不上有什麼認識,所以一路看林達如數家珍地敘述著巴黎的歷史和風土人情,格外覺得目不暇給,這方面我不肯定是不是自己的先天不足讓我只看到書的優點。整本書看下來,我只發現有一個不合情理的地方:書上說亨利四世「登基之後......立即告1598年4月13日)宣佈特赦令,將天主教定為國教」,但又在同一段說「1593年,他再進一步,改信天主教」(頁105,時報出版),這敘述中間的時空交錯,不無令人納悶之感。林達的文字雖然迷人,但並不是完全讓我看得舒服,偶爾一些累贅的詞句,仍然是看不慣的。但那只是句法層面的技術分析,他們的文字通篇讀來,仍然讓人有如沐春風的暢快。他們的史料和紀實,沒有讓人有掉書袋的懷疑,關鍵在於他們融合自己旅程所見所聞以及他們已知知識的技巧實在一流;你可以發現,明明一直讀著他們到哪個小教堂看到哪塊小石頭,不知不覺就讓他們帶到幾百年前的歷史故事去了,須臾間踏入隱形的時光隧道隨意門而渾然不覺。他們走筆之處,沒有什麼雕鑿的痕跡,這方面的技巧(或心思)陶才子(嘿)固然不能相提並論,那種自然和諧,就是連董橋先生大概也可以參考一下罷?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是林達感動自己的能力。他們須得是先感動了自己,才能用如此平和的筆觸,寫出如此動人的文字,去感動讀者。讀到中段,完全感受到他們對宗教課題的激動,但那種激動就如暗湧,在文字底下躍躍然,將出而未出。那是一種壓抑的情緒,我估計林達不想讓宗教色彩太籠罩全書,所以刻意把文字的情緒維持在受控水平。那些暗潮裡的波濤洶湧,一度讓我有點不安,但結果林達沒有讓它爆發出來,讓這本書失衡。看著看著,那種小孩無助靜候暴風雨來臨的情緒,慢慢地消失。再下來,林達回到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法國大革命。巴黎,縱然有如何可歌可泣的歷史(如何可歌可泣就不贅言了,我一個門外漢如何寫都不會濟事),如果缺乏同感之心,無論如何感覺不會如此深刻。書的前半段,只覺林達留下一些隱晦的暗示,將巴黎的歷史和中國的苦難串連起來,如果沒有他們的背景(歷經文革洗禮,再到美國生活)、或他們對中國的認識,那些文字和暗示可說是完全沒有意義,但正因我隱然感到他們有些什麼想說而沒有明言,我更用心地從字裡行間努力尋找他們對自己國家的心痛和悲哀的紀錄。'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中說到,不同背景的人會對同一詞語產生的不同反應和感覺;看這書的感覺,就如同此理論一次悲傷的實踐。「革命」,對幾百年前的巴黎人,對幾十年前的中國人,以及現在的中國人,「同感」的效應是否更勝現在的巴黎人?我不敢想,更不敢驗證。意識到林達可能會寫到的暗示,我對他們就什麼藝術品建築物的描寫和感受,都加倍的留意。我對中國近代史不那麼熟悉,使我對他們的隱晦筆觸可能不能全部理解,但我已經盡力。我希望我對法國大革命更加熟悉,我希望自己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更加熟悉,讓這種「同感」共振得更強烈。「......在法國大革命以後,儘管激動的民眾推倒砸毀了許多法國歷代的國王雕像,但是,經歷了眾多起義和復辟的動盪,還是有那麼多路易們的塑像,今天依然豎立在巴黎各處......那是雕塑本身具有的藝術感染力護衛了它們。除卻歷史價值,它們在質感、造形和尺度等視覺指標上,能夠給人帶來愉悅和美的感受,在暗中阻擋著暴力毀滅。假如它們都是水泥糊就、一哄而上粗製濫造,再加上12.26米的虛誇尺店,那麼,就算是再了不起受人崇敬的偉人塑像,也休想叫巴黎人同意把它豎在街頭。我們可以想像,經歷文藝復興的法國,再虛榮的國王,也不會接受這樣的邀寵方案。」(頁208)「12.26」這個數字安插得有點突兀。在搜尋器打上這個看似稀鬆平常的小數,才恍然大悟。諸如此類的側寫例子,書中還有很多。巴黎人幾百年前的經驗,到今天仍然值得反思和借鏡。到了書的後半段,林達的側寫慢慢趨向正面,我相信此時一個對中國歷史並不敏感的中國讀者,大概也可嗅出一點不對勁來了。「這樣的革命思路[「我們必須使我們的敵人膽戰心驚」]延續了兩百年。在一本中國人寫的歷史書,對於九月屠殺,我讀到這樣的記載:『群眾處死了許多監禁在巴黎的反革命分子。這個自發的革命恐怖手段打擊了反革命的氣焰,對於鞏固革命的後方起了巨大作用。』我就是讀著這樣的歷史書長大的。被這樣的歷史觀澆灌著,我是否還能指望自己並不成為一頭狼?我又能指望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頁231)讀到這裡,我的眼眶慢慢地逐漸地潤濕起來。這大概是對自己能作出的最大的質疑罷?歷史並不是過去了就灰飛煙滅的一種存在或不存在。你希望自己和後代被什麼樣的歷史觀澆灌,你指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林達親身經歷過的傷痛,他們努力讓自己記著;一些人間接或沒有經歷過的傷痛,他們更加努力讓自己和別人遺忘。我受此書感動,並不因為巴黎,是因為我從巴黎中看到了其他。林達對人民、社會、階級、鬥爭的觀察,他們的哀悼,他們的傷痛,他們對一個「健康而公正的社會」的微小願望,讓我合上了書後,久久不能平復。(經少量刪節)
  •     实在是非常喜欢,最近又开始重温这本书了,白天工作,想到晚上可以回家看书心里也充满欢喜。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让我们明白一个国家需要的精英治国,那些草根,长期物质生活无依靠,精神生活也贫乏,一旦掌握了政权,是件可怕的事。除了了解大革命那段历史,还可以领略法国的风土人情,书的纸质非常好,又有很多照片,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非常喜欢作者的文字
  •     行走中的历史
  •     以前一直以爲自己看書就會打瞌睡,可是看這本書,真的很想很想一口氣看完,現在還想再看看。再仔細讀讀裏面的字句。
  •     这本书写的还好了。
  •     台湾版的装帧纸张什么的都很舒服,日后等咱有了书架一定收藏一本反复品味。
  •     年轻时要去一次巴黎
  •     多少是在公交车上断续读的, 还书前一口气又读了一遍. 这回把线都串起来了, 真是适合我这种史盲读的好书. :) 越来越对法国的历史感兴趣了.
  •     很不错的解读法国那段历史,不要被革命冲昏头脑。
  •     关注此人,总有时间找来读
  •     好文筆。
  •     好流畅的文笔
  •     十分精致的一本书,前言部分读了已经不下五遍
  •     别被“巴黎”二字迷惑
  •     民主與文明的進程,如此艱難
  •     起初下载的是电子版的,开头读了四五遍都没能沉下心读进去,就这样一次一次不了了之。 三月初在图书馆与之偶遇,抽着闲暇时光终于读完了。 同样是在讲巴黎,却不同于巴黎手记,作者追随着历史的痕迹去寻找巴黎的建筑,又在建筑中印证着历史的遗留。 从书里,我看到了一个有追求却又略微自相矛盾的巴黎,自视清高,带着几分傲娇。革命激进极端,被疯狂冲昏了头脑,同样的会破坏古迹、冤枉无辜,恐怖的断头台造就了多少冤魂,今日的革命者会变成明日的断头人。不禁联想起文化大革命的疯狂。
  •     集遊記、歷史、文革回憶於一身,名副其實「我的最愛」!
  •     值得收藏的好书
  •     好看,很多历史小故事,可惜去年看得的,现在tmd忘光了
  •     可能是看了好几本林达的书,反而没什么感觉了~
  •     旅行改变人生
  •     久仰林达大名,却没有翻过他的作品,直到当时的好友HXY去欧洲游学才到书店去拿下两本,一本送给她,一本自己看。也是直到今天才知道,林达是一对心神合一的夫妻,只羡鸳鸯不羡仙啊!
  •     大概不會去巴黎看這個 但看書倒是不錯
  •     出国,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自小英语为零,等于从来没有一个要出国的基础。自打我相识了她,所有的事发生了转变,我们异域他邦,万里重洋的每日飞信传书。虽人不在一起,心却时时紧贴,就这样几年下来,我也必须探望。未来我不知怎么样,下棋一样,眼下的一步,是要得迈出国门了。 当我把签证递出的那一刻,似乎觉得一切那么简单!并非像我想象的复杂。真正等那签证下来的通知的时候,心就开始怦怦乱跳,一个星期过去了、我等待着使馆电话,我等待着短信的叮的一声,平时喜欢把手机静音,现在都把声音调了出来!等待多么漫长,飞驶的时间在这里慢了下来,我似乎听见了秒针啪啪走的声音。 我等累了,累的迈不开步子。我等着急了,我不知道未来如何,只知道我该下这步棋。哪怕输了,棋还是要下下去。这是一场不能停止的局。
  •     一本書帶我去巴黎
  •     建築
  •     上个月从@愚节 处偷来,艺术史穿插宗教史穿插建筑史,血腥暴力装13,我的菜……
  •     这不单单是本游记 其中掺杂着法国革命的历史道路 让这个文艺城市更加具有历史厚重感
  •     從巴黎景點帶出對法國大革命的感想
  •     已生活在一个梦想之地。巴黎就像一位恋人,与其朝夕相处,近了看得深了也能看到他更为丰富的层次,以及他的复杂性和不完美。当然很多时候也会忽略了他的厚重,他的历史,他的独特。
  •     借了,没读几页就到期了。哎哎。大概读到三四十页。2012六月底七月初,回家的各种飞机上,读完,旅行中的旅行。
  •     好的游记,是在思想中解读情境,在情境中漫游思想……
  •     我的纸质版本封面不一样,同样是游记散文,却能看到巴黎的历史,历史地理结合起来很好,有点类似于之前读的《文武北洋》,赞!
  •     对于历史与建筑的描述相当精彩。若有机会去巴黎,定要带上这本书,循着它的轨迹游览!
  •     首先明确两点这本书会读起来更有意思,也会让那些量不太大不太惹人烦的心得感悟升华以及炫耀和明显是在途径各地时从英文版的古堡(咖啡馆/名人故居/历史遗迹)旅游介绍中摘抄翻译转化而来的介绍变得更加有趣:A.林达是两个人 B.带一本去巴黎的"书"本是指<九三年>
  •     带着它游雨中巴黎;在雨中巴黎读完它。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