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乞丐到元首(上下)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
ISBN:9787805930107
作者:约翰 托兰

作者简介

《从乞丐到元首》的作者是约翰·托兰,故事的主人公是阿道夫·希特勒。
作者约翰·托兰曾经在本书的前言中写道:“也许,阿道夫·希特勒是20世纪撼动历史的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在我们这个时代,毫无疑问,谁也没像他那样毁灭了如此众多的生灵和招来如此巨大的仇恨。他曾博得了广泛的尊敬,也曾是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的希望和理想。在他死后的30多年间,无论是敌人还是朋友,对他的看法都没有多大的改变。今天,我们对与他同时代的其他领袖人物——罗斯福、丘吉尔、墨索里尼、斯大林——的看法已经不同了,比较客观了,但希特勒的形象却仍与从前一样。在希特勒的某些追随者看来,他是一个英雄,一个失败的救世主;在其他人眼中,他仍然是个疯子,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是个蠢才,是个不可救药的杀人犯。他的某些成就,纯系通过罪恶的手段取得的。”这段文字,概括了整部书的内容。读这部书,可以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本书的主人公阿道夫·希特勒。

内容概要

1912年,托兰生于威斯康辛州一个传统的基督教科学派教徒家庭。青年时代的托兰根本没有想过会成为历史学家,他那时的梦想是成为百老汇的剧作家。在大学中,托兰学的就是戏剧创作。大学毕业后,他背起行囊走遍了美国,独自独闯世界。四十二岁以前,他是一个事业上不成功的剧作家、官场里得不到赏识的军官、家庭生活中的失败者。1954年,有人约托兰写一部有关大飞艇的书。他利用在空军服役时的关系,走访了众多飞艇时代的亲历者,掌握了大量独家的第一手材料。这本书使他一举成名。
在此之前,他一共写过一二百个短篇小说、25个剧本和5部小说,而除了几个短篇外都没有被刊载过。正是《天空中的船只》一书的写作,使他找到的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用托兰自己的话说,从这一年起,他开始了“在历史中的生活”。托兰认为,好的历史(著作)就是“活的历史”。童年时,波特·布朗曾经在他家里住过一段时间。那时,布朗经常带着小托兰去附近的总督剧院看电影。每当电影演到一半时,布朗便把小托兰带回家。回家后,他们两个商量着把这部电影的结尾写出来,两天后再回来看它究竟是怎么发展的。每一次,由他们改编的剧本都比原作来得更为精彩。托兰后来回忆,布朗对他影响最大的一句话就是:“不管你写什么,别讲出来,而要表演出来”。托兰对此的理解就是“不应当以自己的观点来讲述,而是像一出戏那样,让实际上发生过的事情重演,这才是所谓活的历史”。而这,也正是托兰写作所遵循的信条。托兰写书,摒弃了传统史学著作的生涩与枯燥,代之以丰富的细节描写和对话,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他的书有独立创见、富有文学性和感染力。因此,每有新作问世,必能引起轰动。
托兰的书既重传统史料,更重对当事人的采访。在他的书中,他会把他所知道的一切告诉读者。为写作《战斗:突击部的故事》,他采访过美国将军克拉克、德国将军曼妥菲尔男爵、传奇般的突击队长斯克尔策尼……还有四百余名战争幸存者、七十五名经历战争的平民等。为收集材料,他先后在美、英、法、德、比利时、西班牙和卢森堡跑了十万英里,去过国会议员的办公室、美国国家档案馆、西点军校和五角大楼、阿登地区的大大小小的城堡、比利时的废矿井、达豪集中营的毒气室、西班牙海滩,还有无数的昔日战场……这本书奠定了他在二战史学界的地位。1965年,托兰以独特的眼光,写作出版了《最后100天》一书。此书以1945年初苏联红军逼近德国东部边界、苏美英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开篇,向人们展示了在二战后期欧洲战场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场面。为了写这本书,托兰和他的日本籍妻子寿子驾车穿越铁幕,去了当时还很少有西方人涉足的东欧各国。再后来,为了写作《阿道夫·希特勒》(即中国读者熟悉的《从乞丐到元首》),他再次道访德国。刚到德国时,托兰买了一辆崭新的汽车。而十个月后,它已经经过了无数次大修,不成样子了。这一次,接受托兰采访的有德国海军上将卡尔·邓尼兹,希特勒私人医生、秘书和司机,险些死于希特勒手中的他的救命恩人鲁兹(威廉·夏伊勒所著之《第三帝国的兴亡》对此人有精彩描写),爱娃·布劳恩的女友斯妮德,希特勒的堂兄汉斯……甚至还找到了战时美国情报部门为希特勒所作的精神病学分析报告。正是这些第一手材料使得这本书引人入胜、极富质感。《纽约时报书刊评论》称赞它是“一本精彩的、吸引人的通俗历史著作,在我们所读过的关于希特勒的书中,它是描写得最为充分的一本”。
也许是因为娶了一位日本妻子的关系,在托兰的著作中有一股挥之不去的亚洲情结。而有关亚洲的几部著作正是托兰作品的精华所在。早在1961年,他就创作过叙述太平洋战争初期的著作《问心无愧》。后来,又先后创作过《升起的太阳:日本帝国的兴起与衰落》(中译本译为《日本帝国的衰亡》)、《战争之神》、《丑闻:珍珠港事件及其后果》、《占领日本》和《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其中,《升起的太阳》使他获得了1971年度美国出版业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奖。在为《问心无愧》一书收集素材时,托兰在美军遭受耻辱的珍珠港、麦克阿瑟藏身的菲律宾山洞、香港的贫民区、日本前海军将领的会客厅、冲绳和塞班的小屋和山洞里留下了他的足迹。同时,环绕太平洋的旅行也让他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其中还有年轻的托尼·阿基诺(阿基诺夫人的丈夫)和后来的菲律宾总统拉莫斯。这些朋友帮助托兰寻访到了几位长期缄口不言的知情者。在台北,托兰会见了蒋介石的“副总统”陈诚。当采访进行到一小时的时候,陈诚主动问托兰是否要使用一下他的卫生间。在这间狭小的屋子里,陈诚交给他一份厚重的文件,并轻声说:这是他的自传,在台湾是永远不可能出版的。在菲律宾,行将就木的前总统奥斯梅利亚眼含热泪告诉了托兰一个深埋心中二十年的秘密:那是在1942年,当菲律宾总统奎松即将撤离马尼拉的前夕,他命令劳里尔和托尼的父亲贝尼尼奥·阿基诺两人伪装成卖国者留下等待日本人,并且发誓永远不说出真相。奥斯梅利亚希望托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还劳里尔和阿基诺以清白,他们是将生死置之度外保护民族和同胞的英雄。
托兰写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标榜所谓“客观主义”,始终站在一个“世界公民”的角度,力图使作品不带意识形态色彩。早年托兰拜见过斯诺,并参加了美国共产党,立志做斯诺第二。后来,因为不满美共在战争问题上追随苏联,政策摇摆不定而脱党。在空军服役时,又因将一名黑人军官带到军官食堂用餐而受到排挤。年轻时的这些遭遇使他在作品中往往只利用叙述的手法,不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人们仍旧可以从他对事件的叙述过程中窥其好恶。这也正是托兰始终受到美国传统史学界批评为“缺乏道德感”、“客观主义”的原因所在。1982年,托兰根据确凿材料写作的《丑闻:珍珠港及其后果》便是这一特点的生动范例。在这部书中,托兰首先提出:罗斯福、马歇尔等人根据破译的日本密码,至少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五天就已知晓日本联合舰队正向珍珠港方面运动,美国情报部也已判断出日本舰队此行的目标就是珍珠港。但罗斯福为了打破美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绪,加之情报判断失误,有意让珍珠港遭受打击,最终使得几千名美国官兵死于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之下。此书出版后,在美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知识界对该书的评价近乎尖刻。
晚年的托兰曾经两次来到中国。他对这片古老的土地和这里的人民充满了敬意。在中国,托兰结识了众多史学界同行,其中包括南开大学著名美国史专家华庆昭教授。在托兰的极力帮助下,华庆昭得以赴美查阅杜鲁门时期美国政府档案资料。这一工作的成果便是被视为这一领域的扛鼎之作——《从雅尔塔到板门店》。在美国出版的《当代作家传略》这样评价托兰和他的著作:“在他的每一本书中,托兰都要采访那个历史事实的实际参与者,有时是采访好几百个。以便从这些最了解这件事的人中得到这一事件的不同方面。他尽可能地对这些被采访者持一种客观态度。‘我相信这是我的责任,’他说,‘把一切都告诉你,让你自己得出结论。我把自己的意见控制在最小限度。’”这正是对托兰最恰当的评价。


 从乞丐到元首(上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研究历史不应套用大道理,先入为主,要理性分析。国与国之间关系不讲是非对错,只关注利益得失。一般人总简单地把希特勒看成一个疯子或是一个狂人,这是美国方面的历史观,我们不应受其影响。
  •     巴尔扎克说,天才是人类的病态,如同珍珠是贝的病态。只要还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希特勒这样拥有魔鬼般力量的天才就不会是最后一个。无论最终点燃旗帜的那团火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民粹主义,共产主义或是其他什么意识形态的组合,从根本层面最终唤醒精神的总会是远大而纯粹的理想与箭一般的执着。历史还会一遍遍重演,这与民众的整体认知水平以及平均受教育程度没有太大关系,即使最理智与长于判断的头脑也敌不过群体性极端狂热的诱惑,因为作为凡人的我们太过平庸,而平庸的大众期待着释放与疯狂。我们在挤公交的途中麻木不仁、在写字楼的隔间里苛延残喘,物价、利率、油价、住房,我们为了一切世俗琐事轻易地耗尽须臾的一生,然后突然某一天就有那么个人站了出来,那个高大而光明的幻影清心寡欲、完美无瑕,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唱着诱惑我们的塞壬之歌,燃尽我们的眶额皮层。是的,我的导师,我的船长,迷乱中的我要你重新指给我前进的方向,这不是我曾期待的人生百年,这个民族需要意义,这个国家需要激情。请给我信仰,赋予我如朝圣者一般永不疲倦的癫痴。站出来吧我的船长,从此在每个清晨苏醒的那一瞬间,我那虚弱无助的内心可以不用再感到困惑了……
  •     这本书虽然不是道尔夫.希特勒 自己写的传记。缺少一定的本人情绪。我也没有看过他的自传《我的奋斗》 。 这本书利用老师叙述的角度,揭露了希特勒虚伪的 一生。他欺骗了全德国民众。让德国人走上了战争。也揭露了希特勒患有精神疾病。正如书序中写的。历史改变人民多一个人的看发。但希特勒除外。恨他的一直仇恨着他,崇拜他的一直敬仰他。他就说道尔夫 希特勒。据说他体内也流淌着犹太人的血统。但他在二战中对犹太人实施了惨无人道的种族屠杀。 或许在一战中,用金钱交易等影响,让他对犹太人产生了仇恨。社会体系的腐败,让当时的德国惨遭战败。同时也由于一个热爱德国的奥地利人想改变这个热爱的 国家。他是曾经德国的精神偶想,他让全国的人对他产生敬仰之心,他是一个天主教徒,也是一个素食倡导者。他有负责的私生活,有很多女友,他一辈子的不结婚。他要为德国贡献自己。他最后饮弹自尽。疯狂的希特勒,曾改变世界的格局。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终于啃完了。。。
  •     虽然没有看过写希特勒的其他书,但是看了这本之后,对希特勒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可能很多人都在批判他,但是却不了解为什么他会变成这样。
  •     没看完。。。。。。。。
  •     巴尔扎克说,天才是人类的病态,如同珍珠是贝的病态。
  •     从来没有谁是一下子站在应该站到的位置的
  •     很详细
  •     这本书的阅读横跨两个学期。从上学期末开始,经历了悲剧的寒假,和动荡的这学期。对于长篇巨著,向来半途而废。这本书也经历了相同的命运,但是最终由于对元首伟大人格的崇拜而坚持下来。学到很多东西,改变很多看法。
  •     传记写的略枯燥,对元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     冗长
  •     一些不知道怎么写了,留着以后写吧
  •     绝对的人,绝对传奇的一生。
  •     为什么翻译跟狗屎一样
  •     希特勒是20世纪最震撼历史的人物之一,绝世的演说家
  •     不管世人如何看待这个男人。毫无疑问,与他同时代的任何领袖相比,阿道夫.希特勒仍是20世纪撼动历史的最伟大的人物。没有之一。
  •     不管是名垂千史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这类人都有个奇怪的特点,他们总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偏执,甚至坚定地认为自己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世人,为了美好的一面,当周围人用看魔鬼的眼神看着希特勒这类人的时候,他们只会认为是世人抛弃背叛了他们,而不是自己的问题,即使他们的内心也在疑虑,但终究会一条道儿走到黑~以前还认为希特勒的军事才能很牛逼,看完发现其政治才能远超军事才能,及其乐观,在当时德国的气氛下,其乐观成就了党国事业及初期对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其乐观毁掉了对苏俄的战争,军事上的目光也可见一般。不过,我依旧不能理解其对犹太人的仇恨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或者说,恨到了如此地步,在他早年落魄的时候,也是依靠很多犹太朋友的帮助才度过啊。人这东西,真心奇怪。如希特勒自己所言:“我不能走回头路了。”
  •     与其在天堂示人,不如在地狱统治-- 希特勒.
  •     我知道从明天起全世界都会怪我
  •     凡尔赛条约滋长极端民族主义,赤色浪潮刺激极右反犹势力。是这样的时代背景打造了希特勒,而不是希特勒创造了这样的时代。
  •     不知道作者原音还是译者原因,语言太枯燥,看得犯困
  •     神人的一生。
  •     看了一半,弃之。。。
  •     这书真的很长。。。
  •     用了一个月才看完这本书,真不容易,对二战又多了许多了解。以前总认为希特勒是个十恶不赦的人物,看了书才知道他不仅不抽烟、不喝酒、不玩儿女人、不贪钱财,而且还是个艺术爱好者,但他是个偏执的民族主义者,终身的理想就是振兴日耳曼民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惜杀害几百万犹太人,太残忍。历史看得越多,无奈感好像越强。又重温了一遍二战通史,让时间、事件在脑海中越来越清楚了。
  •     希特勒是个人才,也有着自身的缺点,通过这本书我大概了解到了希特勒的一生。
  •     只读过上册 不太喜欢这种风格
  •     太长了,断断续续多半年的闲暇时间才啃完全书。从乞丐走到元首,天才、信念、出色的演讲技巧与蛊惑人心的能力,他的这些优点与其偏执、疯狂、残暴的缺点同样明显。如果让希特勒满足最初的理想与执念成为了一名艺术家,那么历史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     这是个人的奋斗史,能力再强鼓动性再强的个体,个人的性格局限性也比较明显。
  •     成王败寇,伟人和恶魔可能就在一线之间,也行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无论如何,这是一本伟大传记。
  •     看了12章要吐了。。。太尼玛长了,翻译的也很。。。不能算个人传记,应该算史记,尽管名称叫希特勒的一生,希特勒的出场居然很少
  •     客观描写了那段历史
  •     悲剧英雄+理想主义愤青=希特勒。搞艺术的果然不适合搞政治,幻想太多,浪漫太多,太敏感,太容易走极端,搞好了是个领袖,搞不好是个狂魔。
  •     会发现策略,和人格倾向,还有领导者核心
  •     竟然看的蛮激励的,不过客观来说,希特勒确实蛮厉害的,种族灭绝是不是看重了犹太人的钱来提供战争资金!
  •     白日梦想家,妄想只通过谈判来让他国臣服自己,即使德国在最困境时还幻想胜利,后来得知他星盘中海王星重便觉得理所当然了。演讲天才,战略蠢才,固执金牛不听劝阻,最终能有一个爱娃跟自己自杀,也还蛮幸运。相当可观的一本传记 一千多页读起来略有枯燥 。
  •     没有很认真的看完吧。开始还可以,后面就粗略地看了。
  •     二战相关知识太多了,看不过来啊
  •      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充分说明了独裁专政的可怕,只有民主才能保证国家长期稳定的发展。 就希特勒个人来说,他是个偏执狂,一心要消灭犹太人,无辜的犹太人被灭绝了好几百万,但讽刺的是英美等盟国并没又声明庇护犹太人,倒是当时德国周边的被迫盟友救了自己国家的全数犹太人. 最后 盲从是可怕的!
  •     不提书,只说希特勒。偏执、天才、狂妄,这是我对他的评价,在他执政的前两年真的为德国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之后也将一个支离破碎的国家再次统一,让德国度过了一战战败国的阴影,通过演讲、谈判一次又一次的获得胜利,闪击战也让德国在战争前期获得了极大的优势。总而言之,我觉得除了最终解决方案,我不认为他执政德国还有太大的过失,我只能说顺应时代吧,几个独裁者在同一时间碰面,战争时不可能避免的。其实在读书的前半段,我并不喜欢希特勒这个人,独裁应该是我最讨厌他的一点,同时偏执自大到听不见任何逆耳之言,但当看到爱娃也他共赴黄泉时,我忽然觉得他也没有那么面目可憎了,大概这就是为什么成功男人背后总有一个女人吧,百炼钢成绕指柔,希特勒也会有可爱的一面吧。
  •     成王败寇,历史就是这样。成功了,总有一大批人去粉饰你的事迹,而失败者总无人问津。希特勒,一届平民能登上德意志的神坛,本身就是个奇迹。他的口才出众,演说一流,信仰坚定,这些都能极大的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作为一个独裁者,他却又太一意孤行,战争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游戏。
  •     读过
  •     我就不多说了。、政治是向他委身而已!!!
  •     真真假假,希特勒仍不失为一个优秀的领袖。
  •     算是态度还算客观的一本。可惜我看的译本翻译的不好,这么长的书,没有一个好的译者就像是在作品和读者之间造了一堵柏林墙
  •     让我不禁也对希特勒心生一丝敬畏与欣赏。如果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的话,那估计我现在就成黄纳了……
  •     完整的展现了一个普通人从人到魔的转变历程,虽然社会本身造就了恶魔,但是人本身的选择更重要。
  •     推翻了对希特勒的印象,他只不过是被德国人推选出的代表,没有他,也会有其他人来撒这股屈辱的怒火
  •     一个唯心主义者的强大信仰+一个艺术家的偏激敏感+一个疯子的脆弱固执+云彩版的灵感+一个演说家————希特勒
  •     抛开希特勒各种累累罪行不说,他的人生经历也堪称传奇了。
  •     “我的微笑着的嘴唇,也许会说出狂语,但是,只有我先倒下,才会倒下我们的旗帜,并化作一件寿衣,骄傲地盖住我的尸体!”一个人,把坚持做到这个份上,就已经是神了
  •     书好长,但我看到了希特勒的人格魅力。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