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

出版日期:2016-12
ISBN:9787533946553
作者:[英] 毛姆
页数:464页

作者简介

★全新译本,专文导读
★“最会讲故事的作家”“整个英语世界最畅销的作家之一”毛姆长篇代表作
★毛姆唯一一部以自己的真名命名叙事者的长篇小说,美国出版首月狂销50万册
★两度被改编成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项提名,勇夺最佳女配角奖
★一本我们在20岁,30岁,40岁都 应 该用心去读的书
-------------------------------
我要走遍世上每一条路,
经历深沉的悲伤、莫名的哀愁、无尽的喜悦,
只求放手一搏、体验人生,追求灵魂中的星辰。
-------------------------------
“人生如果不想随波逐流,就等于是场豪赌,失败的人不胜枚举,成功的人寥寥无几。”
-------------------------------
“我并不怕犯错,搞不好会在其中一条冤枉路上,找到人生的目标。”
-------------------------------
“你不禁会想问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还是只能可悲地任凭命运摆布?”
-------------------------------
本书是毛姆四大长篇小说代表作中最后一部,小说初稿完成后,他说:“写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乐趣。我才不管其他人觉得这本书是好是坏。我终于可以一吐为快,对我而言,这才是最重要的。”《刀锋》出版首月,就在美国狂销五十万册,两度被改编电影,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项提名,并勇夺最佳女配角奖。
本书背景设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9年至20世纪40年代),小说主人公拉里一战时服役于空军,曾在浩瀚无垠的天空中高飞,想要“远远超越世俗的权力和荣誉”,战友之死让他惊觉生命之无奈与不可超越。退伍后,拉里不上大学,不结婚,也不愿就业,抛下亲友,到欧洲游历,最后远赴印度,在一位象神大师的静修院受到启发,顿悟了生命的真义。
本书是毛姆唯一以自己真名作为叙事者的长篇小说。书中人物虽都“另取其名”,内容却“毫无虚构”,都是源自毛姆与友人的亲身经历。

书籍目录

导读 / 1
第一章/1
第二章/77
第三章/141
第四章/195
第五章/271
第六章/353
第七章/413

内容概要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英国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也是公认的20世纪“用英语写作的,拥有最多读者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月亮和六便士》《刀锋》《人性的枷锁》《寻欢作乐》等。
毛姆于1874年1月25日生于巴黎,从小在法国生活,8岁丧母,10岁丧父,后被伦敦的叔叔收养,进入坎特伯雷国王学院。1892年,毛姆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一年,后于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五年,这一期间,他对社会底层生活有过直接了解,这对以后的写作影响极深。
1944年,长篇小说《刀锋》出版,引起强烈反响。1946年,毛姆回法国定居。1965年12月15日,毛姆在法国里维埃拉去世。
毛姆一生游历甚广,著述亦丰,共创作长篇小说十余部,戏剧约三十部,短篇小说一百多篇,并著有大量评论、随笔、游记等文章。


 刀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进入空前的繁荣时期,人人都在奋力拼搏,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成大业、赚大钱。在这种狂热的氛围中,人们不遗余力地积聚财富,利用自己的智慧和人性中固有的善良,在财富增长的同时,为自己赢得好名声。毛姆的长篇小说《刀锋》就是叙述了这一背景下,美国青年拉里探寻人生意义的故事,反映了1919年到30年代中期的社会现实,揭示了追求精神信仰与实利主义之间的尖锐冲突。拉里是一个普通的美国青年。一战期间曾在飞行中队当飞行员。在军队里,他结识了一个爱尔兰人。这个爱尔兰人乐观勇敢,在一次遭遇战中因救拉里中弹牺牲。拉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茫:世上究竟有没有上帝?为什么会有罪恶?活着是为什么?他想有所作为,但又不知道怎么做。复员后,拉里一心探求人生的真谛,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为此,他和未婚妻解除婚约,去世界各地漫游,历尽艰险,但还是找不到人生的正确答案。最后他决定回美国,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隐身人海。小说描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人物构成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人物画廊。在众多人物中,主人公拉里以一个意志坚强、品质高尚的探索者的形象出现,在他身上隐藏着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表现在他对真理执着的追求上。艾略特是小说中的另一个中心人物。与拉里的开化明理不同,艾略特是终身执迷不悟的可怜虫。艾略特极其聪明,他削减脑袋钻入上流社会,靠权谋和手腕讨得上流社会体面人士欢心而站稳脚跟,他从不放过任何商业机会,他不动声色地向上流社会附庸风雅的达官显贵推销形迹可疑的古董名画,并因此而暴发起来、他靠体面排场、精美宴会、热情好客撑足了台面,又用乐善好施与教会搞好关系,借用梵蒂冈的智慧成功躲过了三十年代美国股市崩盘而大赚了一笔。他靠移花接木的手法将自己与贵族名门攀上关系狠狠过了一把贵族瘾。在名利双收、得意非凡之时,他却被两件小事搅得坐卧不安,一是他被受他提携、更圆滑、更势利的美国青年保罗巴顿排挤,而是贵妇人艾德娜痛恨艾略特散布流言蜚语故意不邀请他出席豪华家宴,使他痛苦不堪,直到临终之前都耿耿于怀。艾略特是当今社会一个典型的功利主义者,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信奉交易原则,而这不过是过眼云烟,艾略特的人生悲喜剧说明靠名利等身外之物来证明人生价值的想法是极其愚蠢的。在小说的结尾,毛姆以他惯常的幽默自嘲口吻称《刀锋》是一部关于“成功”的小说,这饱含了毛姆式的反讽,因为人各有志,成功的标准自然各不相同。小说中众多角色也都找到了自己向往的东西:有的成为社会名流却过眼黄花;有的成为财富美人但时光不再;有的找到一个体面而赚钱的职业,可以每天从早上九点到下午六点上班;有的寻求到体面的归宿;有的放浪形骸惨遭杀害;而拉里得到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安身立命之道。观念不同,结局迥异,令人感叹。除拉里是醒悟者外,其他人均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如梦游般走完自己的人生,这其中激荡的则是东西方文化观念的激烈冲突。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2017.3.20-3.24 毛姆的作品,看着还是很舒服的,唯独不喜欢跟印度有关那段,可能修为不够吧。其他都很喜欢,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谁都没有错。
  •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渡过,应该追求什么呢?
  •     【201701】印度神术减半星,这不便翻阅的精装减半星
  •     每个人都有不容易越过的刀锋,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吧
  •     宝贝 一起去看玫瑰花吧
  •     拉里的决绝真的不是常人能做到的,钦佩拉里。艾略特的一生也挺无趣的,不过他乐在其中。另,感觉毛姆先生挺可爱的。
  •     拉里: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智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 艾略特:艾略特势利归势利,但谁能否认他同时也是个最亲切体贴、最慷慨乐施的人呢? 苏珊:可爱的女人
  •     说实话,读月亮与六便士是跟风,但读完刀锋真的对毛姆讲故事的功力佩服的五体投地。想到每个人出现在他生命中的人可能被他加以润色的编进故事中就觉得好笑,不要轻易和作家做朋友啊~无论从故事还是观念都比月亮更认同更能引发思考。人生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既是好好活着,活在这尘世中,感受世间的美好。
  •     毛姆先生在最后也没有看明白这世间的种种,或者这世间种种就是他文章结尾处所描绘的美国众生相,每位主人公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人生,也算是差强人意吧。
  •     克服欲望的最好方式是去满足他。宝贝儿,一起去看玫瑰吧……毛姆太迷人了,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     在伊莎贝尔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唉。
  •     永远在路上,永远在追逐。拉里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他享受所谓拯救他人的过程,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艾略特一辈子都在追逐上流社会的虚名,极力把自己塑造成左右逢源的名流,但是最终也没有成功。
  •     讲真,每个人物刻画都很入骨,但总没有当初看六便士那会儿那么激荡了
  •     生而为人,不仅是为了个人。
  •     月亮与六便士描写的是艺术,刀锋写的是生活,毛姆的长篇看了三部了,跟随着主人公历经了无数的选择,最终走到了人生的彼岸,生活中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生活方式,越来越相信所谓的选择其实都是最好的选择,人性的豁达也会让人认同并包容他人的选择。
  •     就如最后结尾说的那样,所有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我总觉得似乎缺少了点什么。生活总是在别处,无论宗教还是信仰,遵从自己内心所过的,生而为人的勇气注定昭示着,自己不得不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     有些人,会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并依此行事,这些人最终不是疯了,就是成了传奇。
  •     月亮与六便士 面纱 寻欢作乐…一路读下来觉得刀锋最没劲 精华就两处 跟伊莎贝拉关于激情与爱情 以及跟拉里关于印度教见闻 的两处对话
  •     生活本就如此,没有标准答案,各人都能求仁得仁就好
  •     五年前第一次,这是第二次看,翻译得很好。由于增加了不少阅历,地名,人名和思想都更多地圈进了阅读体验,但还是有很多背景要等以后读可能才知道。
  •     伊莎贝尔年轻时放弃了拉里的爱情,追求上流社会的财富与生活方式,甚至可以说是绝大部分女人向往的生活,人到中年她的模样也完全体现了她的追求。拉里一心想要追求人生意义,先是往书里寻求意义,再往宗教,随性地旅行探寻意义,最后追寻无我,放下人性的私欲。拉里追求的还是他自己的精神世界,并且不想要外界的一切羁绊。而毛姆的角度也是绝佳的,他既是一个旁观者,也是一个参与了故事的人。不论毛姆他怎么看待他人,他的角度可以说是尽量客观的,书里的每一个人都实现了他们心中的价值,完成了他们每一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大抵可以说,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行走在刀锋之上,完成自己对于人生的探寻,且每一个人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毛姆会认为他们是成功的吗?人生也许就是毫无意义的,他人的意见与看法也不如你自己活得满意吧。
  •     貌似大学毕业以后几乎没怎么读过书,最近半年断断续续的读了几本,但是这本真是难得一遇的好书,虽然某些关于梵,关于深刻哲理,神秘主义之类过度复杂的内容实在无法理解,但是作者所描写人物的精准,环境陈设的精列,仿佛拉里就坐在我的对面。整本书一口气读完,仍感觉意犹未尽!
  •     从装帧、译本到喜爱程度,很久没有读到一本完成度如此之高的书了。如果说《人性的枷锁》是毛叔叔写自己,那么《刀锋》则描述了他理想的人生。毛叔叔一生保持置身事外的圆滑态度极尽享乐,看透红尘而不语,懂得有舍才有得,想必极少遗憾。我更爱他讲述别人的故事,例如《面纱》、例如《木麻黄树》…这本书里除去男主角,似乎每一个重要角色都有毛叔叔的影子:无法放弃成为一枚凡夫俗子,才有可能饕餮人间欢乐。理想终归是理想,至少保有欣赏的能力。
  •     依旧是典型的毛姆风格 刚刚开始翻书时和当初看《月亮与六便士》一样,才几页便因为毛姆的叙事风格觉得索然无味,但是若坚持细细读下去,便只能用五星来表达我最后的感受。或许应该要认认真真写篇书评了吧!
  •     看到最后,很疑惑为什么书名叫“刀锋”,然后重新去看了开头的那句“刀的锋刃难以跨越,所以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故事里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得救之道,而如作者所说,每个人的结局都算是完满的。里面涉及宗教的部分我实在是看的一知半解,不过里面伊莎贝儿的几段对话又都是十分的精彩的,居然在书中看到了很多现在的感情和婚姻里仍旧有的矛盾,只感叹爱情这个话题,永恒不变。众生相也是精彩的。
  •     多少人想活成拉里,却又被尘世所累? 人生苦短,少评论别人,当观者迷,旁观者清。在这个喷子的时代,我应愿做一个哑巴。
  •     译本很好,编辑好用心。故事嘛,就像刘瑜说的:读他的小说,很像和一个普通老头子喝茶,边喝边听他讲自己身边的琐事。他写作的目的,不是文学史上的一个位置,而是他对面那个喝茶的朋友的一声叹息。
  •     毛姆对于人性的思考依旧深刻,有很多心理细节都描写地淋漓尽致。结尾小说中的每个人都过上了看似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实际上只有拉里是问心无愧的,遵从内心需要勇气~也说明有一个灵魂相近,价值观一致的伴侣是多么重要。
  •     如果我再年轻十岁,我就不会理解旅行给人的启迪,不会理解书里的人情冷暖。如果我再年老十岁,我就会对人生失去好奇心,这书读着也就没必要了。
  •     译本不太喜欢,思想性和文学性都没什么亮点,人物塑造功力不错。
  •     当我困惑时拉里给了我启发,生活并不是非得遵守潮流的规则,追寻内心的感受,我行我素,才能过上自己平凡人的平凡生活。
  •     微信读书电子版,初心已改。 拉里更有点人间味
  •     唯有一个又一个的人生体验,才能满足我的渴望、活力与好奇心。
  •     你要尝尝糖的滋味,但你不要变做糖。生活比钻石还要多面,名、利、钱、权只占据只是其中最小的一部分,脸和身体作为皮囊,终会变老。但是精神世界和精神 生活却不会设限,它的丰富和多姿可以让人体会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妙。人如何成为自我是毛姆的小说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也许拉里给出了答案:“最伟大的理想应该是自我实现。”
  •     百态人生,各得其所。
  •     这不是一个空想家的故事,人生的最大意义本就是自我实现。
  •     喜欢书中的冷嘲热讽 特别是指控伊莎贝尔是凶手那段 虽然不欣赏一些人拼命社交维持地位 但又觉得别人的追求我没必要过多评价(3.28 科利马)
  •     毛姆的书我总是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anyway,似乎每个人都得到了想有的结局。看的时候总是想劝拉里给自己留条后路,还是自己太没有勇气吧
  •     愿所有人都各得其所
  •     毛姆總能用自己的特色描寫世間百態吧
  •     毛姆果然是最会讲故事的作家,加之翻译,全书非常流畅。与追求上流社会的社交相较,拉里追求真知的过程就如那刀锋,利起寂落,挣脱物欲,理解自由与幸福。
  •     最近读了好几本有关追寻人生意义的书,包括《瓦尔登湖》、《病隙碎笔》和《相约星期二》,而毛姆的这本《刀锋》无疑让我眼前一亮…本书描绘了几个不同角色的人生追求,其中刻画最成功的自然是以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的小说主人公拉里,他从开始的下意识逃避和追寻,到后来的为了理解自我而沉浸在书籍里,最终从神学和信仰上寻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接触毛姆的作品是源自于村上春树,因为村上至少在自己的两本书里都提到了毛姆(分别是《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 》和《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今年也读了毛姆的两部短篇集和两部长篇,虽然总数不及村上,但对这两位作家难免会有所比较…大致来说,30岁时读村上,总是心甘情愿的被带入,然后不断意识到自我;40岁时读毛姆,却是不可思议的被震撼,从而逐渐走出自我…
  •     你能原谅彼时此时的愚蠢 你克服了大多数的浮躁却意识到还无法对抗很多时候莫名的骄傲 你想要时刻的谦卑却不能轻易做到 你如何妥协梦想与现实的冲突 你想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 你期待却敬畏未来
  •     多少人想活成拉里,却又被尘世所累?
  •     这一本的装帧设计尤其精彩 和内容一样精彩
  •      1.拉里是好脾气好良心版的斯特里克兰德,温暖又酷炫真是迷人无比的人设啊~; 2.多数人是毛姆,一半拉里一半伊莎贝尔,向往着拉里,但过着伊莎贝尔的生活。毛姆和拉里在最重要的-金钱的观点-上不一致,细想一下“认为金钱给人自由”一定程度上还是对“更纯粹的精神追求”的束缚; 3.足够open-minded才能交到可爱又古怪的朋友; 4.有时为自己闲晃的志趣和想体力劳动的想法感到惭愧,现在忽然有一种被扶正的感觉; 5.很早以前,花了点心思研究古希腊神话和印度教,看到文中相关内容,产生一种“和作者对话的感觉”的惊喜。想象了一下,一个广泛的游历者和阅读者该有怎样更深的感受力; 6.这个译本差强人意,但还是被故事吸引着读完了,之前读过小半本周煦良的译本,语言舒服很多。
  •     “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智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探寻,寻找人生真谛的过程如同在锋利的刀锋上爬行,消除愚昧,剔除物欲,深入探寻内心的本质。发现真我之后才是幸福。拉里用一生时间去发现幸福。
  •     同时看了两个版本的译文 认为这个本子还是很不错的
  •     原本平平淡淡的叙事到了最后却起了波澜,伊莎贝尔间接杀死了苏珊,但作者对此也不作过多评价,引人思考。我个人和拉里的想法比较相似:与其苦役自己心灵而求得所谓荣华富贵,不如过得清贫一些,却能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四星半。
  •     关于爱情与印度宗教两段讨论挺有趣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