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书评

出版日期:2016-9
ISBN:978754428462X
作者:[英]彼得·梅尔
页数:248页

吃,可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如今,想吃点儿什么再容易不过,随便拐进一家购物中心,必定有一到两层满是美食,中式的西式的,快餐也好,精细烹制的也罢,总能找到合乎自己胃口的。若是再懒点儿宅点儿,打开手机叫个外卖。足不出户,就能吃饱喝好。人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山来就我,越来越懒于去就山了。幸好,在法兰西,为了美食不辞劳苦的优良传统还得以延续。拿出积蓄,在享受一顿由星级大厨烹饪的美味佳肴;或是驱车从另一个城市千里迢迢赶往另一个城市,就为了某家小餐馆的当季菜肴,这对于法国人来说,是他们过周末的必选项。我想彼得·梅尔当年多半也是被这种举国都为了美食而狂热的氛围感染,才干脆将英国抛之脑后,拖家带口杀到法兰西,安心当起了一个吃遍法兰西的老饕。法国人为了一口美食,绝对可以做到不厌其烦。为了青蛙,或者说为了一条美味的蛙腿,爱好美食的法国人每年都会在四月的最后一个周末远赴孚日省,庆祝吃青蛙这件盛事。蛙腿爱好者协会就此成立,一直延续至今。美食节处处都有,但像法国的青蛙节这样郑重的大概不多。协会成员统一盛装出席,带着青蛙绿的帽子,披着青蛙绿的斗篷。盛大的游行队伍。开动前,为美味的青蛙朗诵一首《青蛙颂》。而这一切,这一切说到底,为得只是一根白嫩嫩的,被酒腌得入味的青蛙腿。而且,不但青蛙节这种以美食为目的的节日,就连马拉松这种本不以吃为目的的活动,法国人也乐于将它打造成一个美食盛宴。普通的马拉松,用以补充能量的多是水,或者能量胶一类快速便捷但实在称不上美食的东西。到了法国,这条路可行不通,补给帐篷里,除了马拉松基本配备以外,还有牡蛎,牛排,奶酪。置于饮品,法国人补充水分可不靠喝水,他们的血管里流的是葡萄酒,自然喝的也是葡萄酒。(主持人还贴心的提醒参赛选手,出发前千万要告诉组织者,自己更喜欢白葡萄酒还是红葡萄酒。)选手们喝得微醺,大嚼着奶酪冲向终点,这恐怕真的是只有法国才有的奇景。而在这样的法国,为松露专门举行一次礼拜,也就令人见怪不怪了。布道是为了松露,唱赞美诗也是为了松露,奉献篮里除了钱,还堆满了松露。就连礼拜后的午餐,也是撒了松露碎的煎蛋。煎蛋怎么做,也是门学问,用什么锅就是一门讲究,新的平底锅必须先用油烧热两三次,锅用完后也不决不可水洗,用厨房纸擦擦就行。当然,要是买了把不粘锅就不用费事了,得先把不粘锅扔了,换上生铁或者黄铜的才行。煎蛋一定要用木勺子,不然鸡蛋就要大失风味。听着这番头头是道的话,总让人误以为自己身处的不是教堂,而是三星米其林餐厅,和你说话的也不是一个虔诚的为松露祈祷的普通老太太,而是一位明星大厨。然而,在法国,在吃这件事上,人人皆是大厨,人人都有自己的独门秘方。彼得·梅尔有句话讲得颇为经典,法国人的宗教就是吃,法国人崇拜肚子,主教在这儿其实是主厨,他们更喜欢坐下来咀嚼,而不是跪下来祈祷。这虽然看似不够虔诚,让上帝沾满了烟火气,但未免不是件好事。毕竟,爱好吃的人,多半是极好相处的。乐于花大把的时间烹饪美味的人,必然是个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的人。毕竟“很难想象一个悲观厌世的人会愿意花上许多时间,捣腾出能给他人带来满心愉悦的东西”。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愿上帝保佑每个吃货。RAmen。

饥与寒的魂灵——《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书评!

  读完《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我思索了片刻,回顾我的儿时回忆,母亲在餐桌前的一句话始终时刻提醒着我:  碗里不能剩饭粒,否则长大以后会有连毛胡子(比如李逵。)!  天真的以为母亲的话总是金玉良言,所以每次饭后都会小心翼翼地把饭粒吃的干干净净、一粒不剩。母亲旁敲侧击的言语是让我能时刻珍惜得来不易的粮食,乃至于现在的我仍旧会把剩的饭菜搜刮干净。  解放后的全国上下在为物质的食粮绞尽脑汁,从而我国的农业经济开始大幅度提升,玉米、高粱、黄豆、荞麦等五谷杂粮收纳在靠天吃饭的老百姓的日常餐桌当中。  说老百姓靠天吃饭一点儿也没有夸张的成分,常年的干旱缺水而造成农作物受灾和发育的缓慢,秋收时节就会颗粒无收。  二十一世纪后的我们却在为精神食粮去努力奋斗,科技的发展迅猛使我们足不出户便可轻松吃到美味佳肴,甚至连我们父辈们无法品尝的食物也变得不再奢侈。  暂时的抛开一切的烦恼和忧愁,走进一家书店去挑选一本好书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强过打游戏带来的快乐。一本书三十元钱好似抽筋剥皮,转身却走进五十元一杯的“咖啡馆”。抑或是走进一家不知名的饭馆,点几道开胃小菜,三五好友们的东拉西扯也胜过“饱暖思淫欲”的另类生活。  有些人会把隔夜的剩菜剩饭丢进垃圾桶,其实是拿着科学文化当作理所应当的借口,是一种陋习,是一种没有体会过乡下疾苦生活的磨砺而犯下的过错,我对此不胜其烦。  《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的作者是一位荣获过“法国荣誉骑士”封号的英国作家。我对他的另一部小说《一只狗的生活意见》特别钟情,以容易被我们忽略的角度去看待我们人类的种种善恶与悲欢。  本书以散文和随笔的形式展现,语言幽默新颖,笔风沉稳内敛,以至于我一直以为此书的作者是位女性。跟随作者的描写去法国各地去领略不一样的饮食文化和交流探讨,会给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和感受来自法国的另一种浪漫和诗意。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不仅为我们介绍了很多当地的特色美食,穿插其中的莫奈等大师们的油画作品也会令大家喜出望外,此书值得每个人去用心品尝!  这首诗献给真正懂得珍惜和奉献的朋友们: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像国王一样吃法国大餐

“世界上只有两件事能激起我们最强烈的反应,一是爱情,另一个是美食,在法兰西,二者皆有。”这是《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的一句经典名句。法国人爱吃、会吃,也舍得吃,早就是声名在外。没去过法国的我只是在网上望梅止渴地看法式大餐那鲜美诱人的照片,而去过法国的朋友回来告诉我,在法国,“吃”真的是被当成一件人生大事郑重对待。关于吃的丝丝缕缕早就深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像一部永不落幕的法国文艺大片,哪怕法语蹩脚的外来客,也会立刻被那生着诱人香气的触角紧紧抓住,慢慢就觉得世界上没有一样事物可以比食物来得更加重要——转瞬即逝的世界里,能带来实打实的快乐的,可能也只有味蕾上那跳跃着的饕餮盛宴。《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是一本描述法国饕餮盛宴的随笔集,套用本书的宣传语说,“就算是最虔诚的素食者,也会因为这本书饥肠辘辘。”在这本随笔集里,青蛙、鹅肝、蜗牛、干酪、松露、烧烤、红酒,一道道美食纷至沓来,法式大餐应有尽有。作者幽默有趣的文笔和个人风格,将法国人对吃的热爱表达到极致。举个例子,书中说到奶油烩布里鸡,先讲做法——“先入锅的是一大勺黄油,然后是鸡胸肉和鸡腿、切成四瓣的大洋葱、一把切片的小白蘑菇、一些压碎了但没有剥去皮的蒜瓣,再加上一把调味用的蔬菜。当鸡肉的颜色转成深金黄色的时候,就可以把一大杯白葡萄酒倒进平底锅里,等酒烧到差不多时,再加入半升奶油。鸡要煮上半个小时,浇在盘子里的酱汁要用滤网滤过,再撒上调料,这就成了。”再讲口感——“鸡肉又嫩有多汁,几乎入口即化,肉中带着独特的香味,质感就像奶油一样滑。我们用老派的方法,也就是麦当劳发明以前的那个时代的方法,一言不发地慢慢品味送到嘴里的每一口。除了愿上帝保佑厨子以外,我们想不出有什么好说的。”读罢令人口水四溢,食指大动。报纸上说,法国是全世界最抵制快餐的国家,这一现象在这本书中也被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作者幽默细致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法菜严格的原料甄选、精致的烹饪过程、不断创新的手法以及举世无双的佐餐葡萄酒,往往可以把平凡的鸡鸭鱼肉衬托地光鲜亮丽。在海边的遮阳伞下吃着用上好芝士焗出来的牡蛎,或是坐在河畔法国梧桐的阴影里,面对亮澄澄金灿灿却早已熬去了肥脂的鹅肝,罪恶感减轻,满足感爆棚。一如午后坐在摇椅上倚靠在壁炉边品味红茶撮以苏格兰奶油饼的,当属英国绅士;而在街边牛饮啤酒佐以纽伦堡香肠的,必是德国豪客;而在摇曳的烛光与暗红的酒泽交映的情调中体验精致美食的,则是浪漫的法国情侣。人生,若能像法国人一样爱吃、会吃也舍得吃,也就不会留下什么遗憾了。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阿门!

法兰西厨子教会你味蕾的美好

打开《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头脑中弹出的第一个记忆便是纪录片《Chief’s Table》中那一股让人迷恋的食物混杂艺术的气息。一直认为描写食物是一件费心劳神且不讨巧的活儿,因为对食物的品评本就是一件相当私人的事儿,若是写得不到位无法表达被食物勾起的强烈的表达欲,若是夸张过火,又有些丢份儿。蔡澜和陈晓卿是我比较喜欢的几位老饕,可能因为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沉迷“吃”这一件事儿,他们笔下的食物,总能在市场中店铺里那一股烟火气儿中恰到好处的带上几笔吃以外的精神文化味儿,让人不禁想去探索一番那寻常的包子土豆中还能品尝出的别样的味道。我大中华的饮食文化总能让走出国门的同胞备受煎熬,就好像欧洲还处于茹毛饮血的蛮荒之中。虽然舶来的西餐总会让人好奇,但终究不理解简单的烹调能创造出多少令人着迷的好味道。彼得·梅尔总是具有这样的魔力,能让不起眼的小地方,小物件活灵活现。还记得当年那本《普罗旺斯的一年》火的被摆在书店醒目位置时,刚上初中的我,就站着读完一本,普罗旺斯从此在我心里不仅仅是薰衣草和阳光的代名词,更加了一个彼得·梅尔。作为一个英国人,彼得应该是将法国当作自己的家乡一般毫不吝啬溢美之词的描写。自序中,对法国黄油推崇,那一句“第一口咬在法国面包和法国黄油上,我那还在沉睡中的味蕾突然苏醒了,一阵痉挛……我失去了我的童贞,那种对美食一无所知的童贞。”真是找不出第二种描写去超越。食物的制作本是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的掠夺,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认为吃可以变成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儿,因为此,我同样不认为厨师是一种值得崇拜的职业。读完《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仔细回味平日中一餐一蔬背后,厨师的精巧技艺,顿时为自己的狭隘羞愧,看过《Chief’s Table》后,更加认同,登峰造极的厨师就是一名艺术家,吃也不仅仅是果腹,而是一种欣赏。彼得·梅尔笔下都是寻常的食材,讲述的也是普通的食物故事,但温暖的笔触下,流露出的却是改头换面的食物姿色。很多时候,米其林餐厅代表的不光是一种生活态度,换个角度,他给人带来的提醒正是对生活的敬畏。在匆忙不羁的脚步中,我们太容易舍弃对简单的吃食的苛刻追求,就好像美味总是在未来,实际人的一生能够享受美好的食物的时间是那么短暂,何不挖空心思的讨好自己,让每一餐都展现食物不同的光泽。彼得所留恋的厨师,应当就是参透了生活中食物的这点儿小秘密,不惜代价的笃定沉醉在厨房的方寸之间,用执着和细腻带着每一位有幸品尝的食客探索,因为生活中这样一群人的存在,即使在深山老林遇见岔路口,也会着魔似得相信,一段路程过后会有一间小木屋,一味可爱的乡间厨师就能带来别样的美味。

Bonjour!最好的厨师在法国!——用英式幽默打开法式大餐的正确方式

L'estomac,qui est le régulateur principal de la joie et de la tristasse.
这是我在学法语时学到的一句话,大致意思为:胃,是控制喜怒哀乐的主要调解器官。从这里就可以想见美味的食物给人带来的快乐了。那么说到法国大餐,在介绍世界三大美食之中,法国美食即占有一席之地。法国菜的特色是汁多味腴,而吃法国菜必须有精巧的餐具和如画的菜肴满足视觉;扑鼻的酒香满足嗅觉;入口的美味满足味觉;酒杯和刀叉在宁静安详的空间下交错,则是触觉和味觉的最高享受。这种五官并用的态度,也展现出了法国人深情且专注的品味。这也是法国人以他们的美食引以为豪的原因。去了法国一定不能错过的就是法式大餐呢。俗话说,最好的厨师在法国。法国的美食名誉也同样享誉世界:舒芙蕾、泡芙、法式焗蜗牛、鹅肝酱……
去剧院,去餐厅,去露天咖啡馆喝咖啡,这是法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是他们要捍卫的价值观。法国人崇尚性爱,葡萄酒,随性自由的一种浪漫主义生活方式。法国人给饮食赋予哲学的意义,本书作者作为一个英国人在撰写这本法国美食指南时就体现出了一个吃货境界的最高素养——它不仅法国的美食与当地人文结合起来,真真正正的去亲身体验了一番,领略了法国美食的精髓之所在。彼得·梅尔是一个正宗的英国人,后来依据法国南部城市普罗旺斯,他也写过很多关于普罗旺斯的文学作品,风格多以诙谐幽默为主,这本书文风轻快,用一种英国人特有的英式幽默口吻去记录了法国的美食和文化。
世界三大美食:鱼子酱,松露,鹅肝酱。这三样美食不仅都来自法国,而且在法国最为盛名,法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松露和鹅肝酱产场,彼得就在书中专门用一章讲述了他采集松露带到拍卖松露的经历,这个过程实在是有趣。礼堂里的法国人争夺松露被彼得描写得轻松而又自然,令读者在阅读时不禁会心一笑。作者在探索法国美食的过程中那是这么的有趣。也让我对松露在法国人中的地位长了见识,这些对美食的记录,更能激起我对法国乡村生活的向往。
法国菜因地理位置的不同,也因此含有许多地域性菜肴的区别。法国北部畜牧业发达,各式奶油和乳酪让人垂延欲滴。南部则盛产橄榄、海鲜、大蒜、蔬果和香料。彼得在很多地方对美食的描述真是令人欲罢不能,比如彼得在法国北部对干酪的故事中有一段话:“从性格来说,利瓦罗干酪可不是谦虚的那一类。还没有放进嘴里,他就把味道告诉你了你的鼻孔,那味道尖锐,几近刺鼻。干酪本身结实、耐嚼、有弹性、肥美,富含脂肪(百分之四十五),绝对美味——和淡淡的、过度加工了的农家干酪,完全是两个极端。”他把美食描述的如此生动形象,像是在描述自己最喜爱的姑娘!如此有态度有感情的对美食的文字,简直就是英国版的汪曾祺!
在法国有一句经典谚语:Il y a plus de philosophie dans une bouteille de vin que dans tous les livres.——一瓶葡萄酒中的哲学胜过千书万卷。法国是世界上引以为傲的葡萄酒、香槟和白兰地的产地之一,因此,法国人对于酒在餐饮上的搭配使用非常讲究。如在饭前饮用较淡的开味酒;食用沙拉、汤及海鲜时,饮用白酒或玻瑰酒;食用肉类时饮用红酒;而饭后则饮用少许白兰地或甜酒类。另外,香槟酒惯用于庆典时较多,如结婚、生子、庆功等。彼得在书中也分享了一段波尔多葡萄酒的故事,在葡萄园里的一场令人开心的马拉松赛跑,作者将节日的气氛勾画的很好,在国外经常可以看到为各种美食而举办的狂欢节,在西班牙有“扔番茄节”,法国有为葡萄酒而举办的马拉松赛跑,这些都是带着娱乐性质的,人们以此来庆祝自己劳动丰收的成果。书中这段探索美食的过程这揭示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美食背后的故事,和创造这些美食的人们才是最可敬的!
不得不说,这本书描写了法国美食的本质——以一种最真实的方式去还原一个最生动的法国美食文化。书中在最后一页还附出作者在记录下这些美食故事的地点,和餐厅,令人也按捺不住想去法国一探究竟。美食的号召力永远都是这么强大,如果你也想了解法国美食最真实的一面,那么就用一种英式幽默去打开这一本法式大餐吧!

为胃指点迷津的美食与文字

就在不久前的9月21日,《2017年上海米其林指南》正式发布,上海成为了世界上第29个迎来米其林星级的城市。在《上海指南》榜上有名的粤菜和法餐将本帮菜几乎挤出星级列表,上海美食家及本土“吃货”不禁质疑起他们的评判标准。《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一书中,英国作家彼得•梅尔就记下了他去设在巴黎的《米其林指南》办公室,一探掌握评判标准的神秘视察员的经历。他了解到指南视察员必须要具备的素质——严谨的工作态度,正如法国人对待美食的严肃:从食物到用餐环境,必须一丝不苟。自从年轻时被一次地道的法餐打开味蕾后,在探究法国人的饮食文化这件事上,梅尔一直兴趣盎然。按照梅尔自己在书中的说法,《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是一本“专门描述和吃喝有关的节日和集会”的随笔集,有的食材有点古怪,包括松露、牛蛙、蜗牛、蓝脚鸡、干酪、血肠、葡萄酒等,每逢一个以食材为名而庆祝的节日,他就去走访一个小镇,品尝当地特色美食,美其名曰“职业需要”,实则是梅尔自己对于美食的渴望在作祟吧,此行既可以满足口腹之欲,又可以将各种见闻以幽默、风趣的笔调记录下来,为同样喜爱美食的读者指点迷津,既是美食之旅,也是风土人情之游。法国的浪漫与悠闲,在彼得•梅尔笔下显得尤为亲近可人。本身是移居法国的英国人,所以他对法国美食的新鲜感与没有去过法国的读者几乎是对等的,总会带着好奇心去观察当地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正是那种发现新大陆似的新奇感,赋予了这些文字别有生趣的样貌。为了获取所到之处第一手的信息,梅尔总是以傻傻的外国人自居,热情又好客的法国人就会施展他们的教育强迫症,打开话匣子,原汁原味的信息自然唾手可得,他的机智狡黠找到了用武之地。各地的新鲜食材当然还是要靠法兰西厨子的妙手才能变成一道大餐,他们熟悉每种食材的特性,会根据时令调整餐厅的菜单,在最大程度上照顾好食客的胃。每每品尝到令人惊叹的美食,彼得•梅尔总是不禁要感恩厨子,而且还饶有兴致地研究这些餐厅经久不衰的经营之道,例如位于圣特鲁培海岸的55餐厅,至今已有四十五年的历史了,“海滩旁的餐厅供应的食物必须做到新鲜、随意、不复杂”,以应付大量的客流,最大程度回归自然就是成功的秘诀。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法国向来是一方物产富饶之地,人们可取材的食物种类众多,他们热衷于举办各种节日来感谢上天的眷顾,例如里什朗什的“松露礼拜”,维泰勒为青蛙、布雷斯为鸡举办的庆祝活动,利瓦罗干酪节、马蒂尼泉的蜗牛节等。人们乐此不疲地将自己对食物的热情投入到活动的组织与参与中去。与其他国家相比,法国人对待食物的态度很严肃,将“吃”与爱情并列置于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星期日午餐就是最好的例子,受这个传统影响,连顽皮好动的小孩子都可以不吵不闹地坐上两个小时。但到了美食、美酒和音乐相伴的时刻,法国人又是极其随意的,可以不在乎着装、不在乎吃相,全部心思都专注于食物本身,从梅尔的朋友雷吉斯、萨德勒身上就可见一斑,我们会被这两位谈到“吃”时神采飞扬的快乐所感染。《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比《米其林指南》更能为胃指点迷津,彼得•梅尔的文字与法国美食一样可口,他笔下的食材都是有品格的:高贵而威严的海鲈鱼,奇怪而无害的蜗牛、安宁的牛等等,他像理解一个老朋友那样去感受食材的特质,融入到法国人优雅、精致、随意的生活方式中。看着这些文字,我们和他一样,会为品酒节上被吐掉浪费的葡萄酒可惜,也会担心法国人的肠胃与肝脏在美食的强攻下将如何安放,可以根据末章《最后一道菜》,去法国各处自己寻找答案哦。

如何品味美食的多重意义?

欣赏这本《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的书籍封面,就如同品尝一盘摆放在面前的颜色搭配适宜的鲜亮可口的水果沙拉,清新舒适的好味道,毫无疑问让我一整天的心情都因为这味蕾膨胀起来。阅读这本书同样如此,沉浸在文字中的我,好心情都被这逗乐优雅的文字所填充到每一个毛孔。彼得•梅尔曾是一名资深广告人,为何一定要提及这个历史呢,因为从他字里行间的文字中读出了他无比勾引人的欲望,身为一个媒体人,大概对于如何切中消费者的命脉了然于心,就如同他写美食,把美食的脉络和韵味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何牵起读者的想要,如何表现美食的诱惑魅力,如何引发读者的共鸣,以及通过何种方式让读者对所要描绘的无法逃避,这些都是他的拿手好戏。而这些,我深信都是他的经历所赋予他的才华和机智。不由得对作者取名的厉害之处所折服,比如这本《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我想这比任何一个形容词都要来得震撼有力,试想一下,若是世上没有了法兰西厨子,想必生活的色彩都要缺失若干趣味,这就好比我们无法承受失去中华悠悠美食的痛苦。美食的魅力总是能够跨越种族界限,效果如同爱情一般,譬如我们本能会有点抵触不同的文化,但对于美食,怕是无法拒绝吧,比如我自己,本身忠诚于煎炒炸煮炖的花样百出的大中华美食,但对于韩式泡菜,泰国咖喱,日式点心,法国面包等同样抱有无比的热爱。彼得•梅尔所介绍的法国饕餮美食便是吃货最爱的其中之一。法式,在我心里约等于另一个形容词,优雅得毫不费力。如同法式时尚,总是带着慵懒或随性,但总是带着精致的韵味。 法国的美食同样也深得法式文化传统的精髓,法国人对于美食的热情同样也不输给以美食著称的中华,就如同作者在书中写到的那样,去教堂礼拜,募捐善款,最终的目的是一盘撒着松露的煎蛋;千里迢迢驱车赶往法国北部,只为了几根在酒里腌过的小细青蛙腿;去疗养院修身养性,不过为了换种饮食口味。更别说介绍蜗牛的科普读物中必有一章是菜谱;轮胎制造商米其林也最终成为了全球闻名的美食评审机构,其发布的美食指南也能成为每年的最畅销读物。彼得•梅尔的语言是实在的风趣幽默,这本书通篇都是法兰西的各种美食,比如青蛙、鹅肝、蜗牛、干酪、松露、烧烤、红酒,各种常见或不常见的食材都在其中;但又不止是美食,还有与美食相关的种种经历和生活趣事,比如因为迷路发现了一个家常菜馆,如何有趣地干掉碗里的汤汁;如何优雅又开心地享受美食;还有那些美好到让人感动的餐具和故事。但我最爱开篇作者的那个自述的有关如何踏上美食之路的经历,其中一句话让人欢喜——我失去了我的童贞,那种对美食一无所知的童贞,这是我看过的对于美食最好的比喻了。但凡热爱美食的,大多都以吃货自居,但却甚少能自诩为“美食家”。确实如此,吃货不在少数,可是美食家却不可多得。彼得•梅尔确实是一个天生的美食家,他笔下的美食,在我看来,最打动人的地方,不在于他把美食写得多么鲜嫩多汁,垂涎欲滴,而是他在字里行间搭建起一个以美食为框架的整体生活方式的组合,不仅包含可口的美食,还有漂亮的餐具,必不可少的还有最优雅舒适的吃饭礼仪,当然还要有共享美食的一帮老友或家人,而这才是美食对于我们的究极意义吧,因为最终是要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从方方面面都美好起来。美食之所以是美食,有部分是源于人本身赋予它的无限意义,这就是阅读彼得•梅尔的书,带给我最大的幸福感受,而我也学着用他的眼光去看待我所遭遇的美食,哪怕只是在清晨起床之后煮的一大锅白稀饭。感谢他,让我了解了美食的另外一种呈现方式,也让我了解美食的多重意义。


 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