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

出版日期:2015-7-31
ISBN:9787213067796
作者:[美] 阿图·葛文德(Atul Gawande)
页数:248页

作者简介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众多专家、媒体推荐。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作为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最好的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新知》杂志主编苗炜: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阿图•葛文德医生的著作,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是阿图•葛文德最有力,也最感人的一本书。《自然》杂志:难得读到这样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编辑推荐]
亚马逊年度好书、《纽约时报》畅销书。
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全球十大思想家”、美国著名外科医生划时代之作。
奥巴马、李开复、余华、刘瑜、苗炜力荐。
湛庐文化出品。

书籍目录

赞誉
总序 了不起的葛文德
自序 一介凡夫——医生也许都想错了
在医学院读书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不包括死亡。第一个学期,我得到—具皮革似的干尸用于解剖,但那仅仅是了解人体解剖学的一个途径而已。对于衰老、衰弱和濒死,我仍旧一无所知,教科书也几乎只字不提。这个过程如何演变、人们如何体验生命的终点、对周围人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好像都无关宏旨。
第1章 独立——活到100岁的代价
过去,能够活到老年的人并不多见,但是今天,科技、医疗的进步让高龄不再具有稀缺价值。然而,不管我们的寿命如何延续,“老”就像日落一样无可避免。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独立、自尊的生活是否将一去不复返?

田园牧歌式的老年生活

活得久了,问题来了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再
第2章 崩溃——接受变老这件事
生命衰亡的过程像一条长长缓缓的曲线,主流的医生会避开已过生命之巅的老年人,因为他们没有对付“老废物”的设施。在长生不老的幻觉大行其道的情况下,老年病学医生要求我们承认自己会衰老,这个举动很不讨巧。

人如何衰老以及为什么会老

连医生都避之不及的老年病

脚才是老年人真正的危险

承认“年纪大了”才能活得自然

老年病学家的晚年生活

第3章 依赖——我们为老做好准备了吗
老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这些人处于生命旅程的最后阶段。疗养院的创办从来不是为了帮助人们面对高龄的依赖问题,而是为了给医院腾床位。几乎没有一所疗养院的工作人员会跟你一起坐下来,努力理解在这种情况下生活对你到底意味着什么,更不用说帮你建立一个家、一个使得真正的生活变得可能的地方。

衰老是一系列的丧失

离开生活几十年的家

“关”在救济院的“犯人们”

应运而生的疗养院

老了但对生活的要求不能仅仅是安全
第4章 帮助——适应从家到老人院生活的转变
我们想象不出,在我们衰老、崔柔,无人帮助就无法生活的情况下,还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一所小小的房子,小小的厨房和卫生间,可以自己锁上的房门,没人要我们按时起床,穿衣,吃药……走出家门,来到另一种住脚,我们能奢望什么。

什么时候可以考虑去老人院看一看

老人的渴求:一扇能上锁的门

有没有一个真正像家的“老年之家”

如何平衡善意的保护和自立的尊严
第5章 更好的生活——抗击疗养院的三大瘟疫
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是疗养院的三大瘟疫,一位曾经的差生用两条狗、4只猫、100只长尾小鹦鹉、一片菜园和一个花园,向这三大瘟疫发起了猛攻。他成功了,疗养院的死亡率降低了15%。医学专业人士专注于修复健康,而不是心灵的滋养。但我们不要忘了,晚年生活的伊甸园里不能只有安全和保护,有价值的生活也是我们需要的。

绝望疗养院里的疯狂计划

用两条狗、4只猫、100只鸟发起的革命

修复健康,也需滋养心灵

生活中最好的事,就是能自己上厕所

战胜老年生活的无聊与无助
第6章 放手——什么时候努力医治,什么时候放弃治疗
如果你的心脏停搏,你希望做心脏复苏吗?你愿意采取如插管和机械通气这样的积极治疗吗?你愿意使用抗生素吗?如果不能自行进食,你愿意采取鼻饲或者静脉营养吗?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和医生谈些什么呢?难道医生的职责不是让病人尽量多活,哪怕多一分钟、一秒钟也好?我们到底付钱让医生做什么?

大限来临该做什么

善终护理不是无所作为

100种治疗方法不一定能有一种有用

尽全力救治也许不是最正确的做法

临终讨论专家的话术

从医疗到照顾,从绝望到解脱
第7章 艰难的谈话——为迎接生命的终点谋求共识
我们来到了岔道口,我曾经目睹几十位病人经过同样的岔道口。父亲会逐渐全身瘫痪,严重的危机逼在眼前,艰难的谈话总要开始。如果瘫痪,他最担心什么?如果情况恶化,他有什么目标?他愿意做哪些取舍?这是我一生中问过的最艰难的问题。但是谈话之后,我们觉得如释重负,思路也清晰起来。

选择可以信任的医生

三种医患关系:家长型、资讯型、解释型

理解个人生命的有限性

少做一点也是一种帮助

艰难的谈话如何开始
第8章 勇气——最好的告别
父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体验到的痛苦并不完全是身体上的。有时候他“浮出水面”,在意识最清楚的时候,听见我们的声音,他会露出微笑。然后他“完全上岸”了,意识到事情还没有结束,他本来希望已经全部消失的痛苦、焦虑仍然还在。他只有睡着的时候才是平静的。勇气是面对知道需要害怕什么或者希望什么时体现的力量,而智慧是审慎的力量。辅助生活比辅助死亡艰难得多,但是,它的可能性也好得多。

选择比风险计算更复杂

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

和父亲最后的对话
尾声 三杯恒河水——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
无论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我们的干预,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和牺牲,只有在满足病人个人生活的更大目标时,才具有合理性。一旦我们忘记这一点,我们就会造成极其残忍的痛苦;而如果我们记着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带来令人赞叹的好处。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作为医生,最有意义的体验会来自于帮助他人处理医学无能为力的问题。但是,无论是对于病人,还是朋友,抑或我爱之深切的父亲,概莫能外。
致谢
译者后记

内容概要

阿图•葛文德
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受到金融大鳄查理•芒格大力褒奖的医学工作者,《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
哈佛公共健康学院教授,哈佛医学院教授,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病患安全挑战项目负责人,《纽约客》等杂志的医学专栏作家。
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2003年美国最佳短篇奖得主,2002及2009年美国最佳科学短篇奖得主,2009年荣获哈斯丁斯中心大奖,2004年被《新闻周刊》评为“20位最具影响力的南亚人物”之一。


 最好的告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22条)

  •     内容是极好的,不过这翻译实在是……好像当年考研英语辅导书上拗口又蹩脚的翻译,让人热泪盈眶。平平淡淡的言语,才能和书的内容相切合。。。吐槽完后,心情总能舒爽不少。。。在我有限的记忆里,还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故事,实属不易了。大致是说一家公司开发了两种药物,A能让人的生命延长两倍三倍,但副作用是人的行动会迟缓,动作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花费的时间更久。B无法延长人的生命,但是能使人更加有活力,老年人跳高、跳远、游泳都不在话下。如果是你,你会选择A or B?是生命的长度还是生命的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结构的改变,使得老年人从几代人的照顾变成了一个人的责任,尤其对于独生子女而言。而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子女变为父母,不得不去再次面对。作者一直让我们正视一个现实:人的终点是唯一的,死亡是我们不可避免的结局。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过的最好。做出最好的告别。现代医疗科学在快速发展,人在一生中经历过大大小小的病症都被医治康复,使得我们信心大增。在面对死亡时,固有观念使得人们第一反应就是求助于医,人们忽视生、老、病、死、这个自然界最普遍的生命规律。诚然应该求助于医,但不能依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若完全依赖于医疗直到最终,对病人而言一次次的化疗放疗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也许还有生命的缩短。对于家人而言也是痛苦,不菲的医疗费用还有亲人逝世后的抑郁,对于社会而言是资源的浪费。好像是一个所有人都得不到好处的选择。但不想死,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想法,花花世界是如此的吸引我们,如此让我们留恋。医疗的发展,延长了我们得知将要死亡的消息到死亡来临时的这段时间,也许你一开始只觉得这是一场病,医学上的概率统计让你觉得你会是那个幸运儿,你会好的,就像往常那样,但谁又是那个不幸者呢?也许最后的结果是你不得不去正视,在努力的治疗下,你依然一点点的在衰弱,你需要在合适的时间点去选择,选择自己以怎样的方式走完人生的最后阶段。老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失去。选择如此残酷,昨日的理所应当,变成了今日的顺序排列。当我们不得不去面对时,是如此的痛苦。允许我们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所驱使,这样,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权力框架允许的范围内,成为他塑造的那个自己。构建个人故事的机会是维持人生意义的根本。恐惧和关心有哪些?最重要的目标?做哪些交换,不愿做哪些交换?20岁的我,最害怕忘却,我之所以是我,是因为我的记忆和我的过往。最重要的目标是见识这个纷繁世界,所有没做过的都愿意尝试。我可以忍受痛苦,残缺不堪接受别人的照顾,但我无法忍受没有意识的活着。40岁的我……60岁的我……未完待续……
  •     瓶子的基友A在美国做医生工作。多年的从医经验让他对医生这一职业,医生在一个人死亡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死亡本身,都有着很不一样的思考。在瓶子和他聊起自己着手在做的关于医院的报道时,基友A向瓶子推荐了一本书:《最好的告别》。当瓶子和桔子聊起为什么她会看这本书时,桔子脑补着基友A穿着白大褂,点燃一支烟,靠在左右有些不平衡的转椅里,用一双忙碌的工作后发红肿胀的双眼看着瓶子,撇下一句,你去看看这本书吧,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样,能找到点儿思路。瓶子跟桔子和蚊子说起这本书的时候,三个人正坐在瓶子家客厅,吃着瓜,讨论着三个闺蜜想一起做起来的一档播客节目。节目的内容不需要猎奇,不需要严肃,不需要吸粉,不需要标新立异。我们就是想把三个姑娘年轻时聊天的内容录制下来,十年后,或者更久之后,听听当时的自己,可能会笑着回味。分享给基友们听的时候,可能基友们会在忙碌的一天后,刷着微信跟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起他们关于这个话题的感想。死亡,就这样成为了我们想一起聊聊的话题。桔子第一次深切理解死亡,是在历史课上,老师讲到中世纪一种流行的类型壁画,《Danse macabre》的时候。面对黑死病的侵袭,中世纪的欧洲人在这一艺术形式上呈现的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面对死亡时的平等,和人类面对死亡的无力和无奈。瓶子最喜欢的《哈利波特》中,介绍了一种神奇生物叫夜骐,只有亲眼看到过死亡的人,才能看到夜骐,其他人是看不到的。蚊子围绕《最好的告别》这本书,又推荐了BBC纪录片《如何死亡:西蒙的选择》,对比放弃治疗接受善终护理,与主动选择安乐死之间的区别。瓶子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几次强烈的情感涌上胸口,无法继续读下去。脑子里满满是自己的父母将一点点老去,如何才能给他们更好的照顾。桔子觉得这本书展现的是当代社会,个人主义被奉为圭臬后,有资源的人,对于自己人生故事的书写有着越来越强的控制欲,除了书写自己如何活着,还要书写自己如何死去。蚊子在想到死亡的时候,觉得这是件最私人的事情,而在不得不为面对死亡做准备,不得不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亲朋好友之前,我们应该利用好大把的时间,做以后我们再也无法做的事情。三个不同的视角来读这本书,产生了三种视野,三种观点。围绕这本书,我们聊了两期各一小时的节目,一期围绕死亡,一期围绕衰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听听看。《SpaceX为知物语》,一档为了知道不同观点的日常谈话节目。大家可以在喜马拉雅,蜻蜓和荔枝上收听。http://share.qingting.fm/vchannels/153494/programs/4960942http://www.ximalaya.com/47099496/album/4107001http://www.lizhi.fm/1940375/2539937221400605702
  •     The purpose of modern medicine shouldnt only focus on prolong patients' life expectancy. For those whose health conditions are deteriorating in an irreversible way, doctors or nurses should ask them what's the main purpose of being alive and what sacrifice they are willing to make to achieve this goal in order to make the best decision available. Patients, on the other hand, have the right to make well-informed decisions so that they could go through the last page of their life in a more peaceful but less painful way.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有所准备,但,依旧畏惧,珍惜当下。
  •     本来是想安慰自己贪生怕死的心(喂我才几岁啊),结果发现也很适合学习如何面对父母的老去。但是在我们国家,说新型养老、善终服务这些都还太过遥远,而第一代的独生子女却已经要开始面对父母衰老的难题。
  •     与父亲最后的最后对话,想起我自己和爸爸最后的对话。害怕吗,我很怕。你化了烟化了灰,我却才懂得什么叫做死亡。
  •     衰老,病亡,让你把穷极一生都在追求自我性如数奉还,我们的情况会越来越糟,对尊严越来越陌生,我们折磨一些器官,以治疗另一些器官,却根本无法阻止死亡到来时的摧枯拉朽。能读到这本书,我有些幸运。
  •     一個厄待解決的問題
  •     作者不断地叩问读者的心灵,如何面对衰老、什么才是有意义的活、理解个人生命的有限性、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当我们跟随作者一起经过过这一场有关生死的思考,便会更具体的去思考这些问题,更全面的去做好准备。
  •     一本关于了解老人想法,关于该以何态度对待老人的书。一本关于后辈想挽留住前人抑或说放缓前人离去的脚步的书。一本关于后辈与前辈的“对峙”之书。最好的告别,怎么做才能做到最好的告别,读完此书,虽为给出答案,但却给予了读者一定的思考空间。
  •     如果可以,我想给十颗星!!就这冲击力看一会儿就必须刷上好几本玛丽苏小言才能回回血继续下去!喵呜,不知死焉知生。
  •     思考死亡是为了活的更好
  •     看这本书时数度泪下。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死亡是中国人的禁忌话题,我们用无数的讳语来形容它,但从来不愿意摆在台面上谈论它,甚至觉得讨论死亡就是一种诅咒。但讨论死亡是为了更好的活着,有质量有尊严的活着。在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下,行将就木的生命也能得以大大延长,但用插满导管和手术让身体变得支离破碎的人机共生的“技术生命”是人们想要的吗?医生永远只担心做得太少,而不是做得太多,殊不知有时候停止干预对病人来说也是一种祝福。医疗的目的应该从“延长生命”改变为“以病人愿望度过余下有限的生命”。面对衰老也是如此,人老了之后也应该有独立意志,而不是把自己的权利都让渡给家属和医生,他们有权力决定自己以何种方式迈向死亡。
  •     “衰老是我们的宿命,死亡总有一天回降临。”感谢每一位关怀老年人和临终病人、为改善他们的感受而不断奉献的人们。愿我们都能在自己喜欢的地方、按照自己的意愿死去。
  •     人的求生欲望或许比您所了解到的更强烈,所以,还是请让我们尽全力吧,竭尽全力后,再去接受,再跟自己和解,跟上帝和解,跟家人做最好的告别。文字、逻辑是硬伤。
  •     死亡不可避免,我希望自己可以做更多更好的准备,让自己和自己爱的人在死亡来临时没有后悔的平静面对。
  •     湛卢的书我认为在购买之前都要考虑一下——它营销做得太好以至于会使阅读体验打折。虽然父亲也是外科医生,和他关于医学的局限的讨论时有,尤其在涉及医患关系的诸多问题。这本书提供了我和他未曾有过的对于医学的真正的意义、死亡的含义等的思考。但就像作者包括他父亲——惯常与死亡打交道的医生——都很难面对,拥有专业医疗知识的我的父亲,更逞论我的母亲和众多亲朋好友,也是很难接受关于怎样才是对**病人本身**更好的迎接必然的死亡的,不是大量医疗治疗意外的方法的选项。所以这本书推荐所有人可以尽早阅读。对于我而言,首先我意识到钱可以很大程度上使得衰老和死亡变得有尊严,找到“活在当下”和“老的体面”的平衡点很重要,也就是花钱和储蓄的平衡;其次信息很重要,正确理解医生传达的信息&做理性决策需要知识加持,即便看过本书。
  •     对生命临终时以一种什么状态逝去提出了别具一格同时也很有道理的方式。就个人而言,我更希望在亲人的陪伴下有尊严的逝去。
  •     生活内容越宽,获得自我价值的渠道越丰富,而衰老是一系列能力的丧失,自我价值获得的渠道越来越窄。到最后,拉完屎连屁股都做不到自己擦,这样的结局可怕又必然,也只能感慨医学在面对疾病与衰老时的局限性与渺小。
  •     养两只狗,四只猫,100只鹦鹉就算了。家里还要有钢琴,闲来弹一弹。
  •     看完后给爸妈买了十多本书,名医与您谈疾病系列丛书…(._.)
  •     作为医务人员,内心是抗拒很多治疗手段。
  •     然而我读不进去,然而我觉得几十年后再读,会想死。
  •     我们都想以自己的方式结束自己的故事,尤其是在终点的时候,这是自主性的驱使,也是价值感的需要。所以最重要的是,关爱,让生命有价值有尊严的走向终了。善终服务是帮助人安宁的活到终点,而不是在没有希望的治疗中被药物和仪器钉在病床上。原来人老了是这样的啊,更加体谅外婆的生活了。
  •     有人说,读完这本书可以更坦然地面对死亡。我不觉得。全书很多例证,但没有统一的逻辑线,各种病交错,越读越有一种对于死亡的恐惧,害怕临终的各种痛苦折磨。只是说,作者从临终者的角度思考了他们的切身需求,有一些可以借鉴的观点。整体我还是认为,这本书更适合作为临终关怀项目和姑息疗法的宣传册子。
  •     丧得不可救药的时候读完反而被治愈。一本书读一个月真的不要太夸张了
  •     早点读到就好了
  •     这本是本是为我父母读的,但我现在并不确定了。
  •     介绍死亡和衰老的书。全书介绍了美国现有医疗体系中关于养老的发展变化和现状,指出了很多情况下,现代医疗技术为了延续生命而带来极端痛苦的不人道。也讲述了作者见证的不同的人以及他的家人是如何面对临终医疗以及死亡的。书中讲述的很多内容发人深思。
  •     当死亡在知觉范围内时,我似乎才会真正意识到生命有一天会停止。关于衰老和死亡的常识了解,书主要呈现大量的医疗实例配合作者意识到的对医者来讲非常重要的人文关怀。就畅销书来说内容上还挺好,不过在很多感悟上加粗成黑体字总让人觉得读者像没有判断力似的……
  •     “我尽量不想太远。我不考虑明年,这想起来太压抑了。我只想下周。”而对于我来说,我可能一直在考虑明年。各有各的焦虑。不过对于老年人来说,维持体面独立的生活,非常困难。可能对于正处于孕期的我,在一定程度能感同身受。
  •     每个人都会变老,提前做好准备。
  •     每个人都难逃死亡,认真思考过死亡是什么的人才能更好地活着。
  •     建议所有的子女和老人都看一看 才能更坦然的面对死亡 过度医疗 已然是这个社会一种新病 当阿图说到老人摔跤然后引发诸如脑震荡等去世的时候 是真的 我们应该多关注老人的脚和脚疾 我婆婆去世就是因为摔了一跤··
  •     死亡的到来无法避免,有尊严的死去很难,美国的养老就这样了,久病床前无孝子,死亡的过程,真正想要的生活
  •     老病死,当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你选择如何度过?危重时是全力延长生命的长度,还是把握剩余时光?医院提供医疗技术,却很少对患者有深切的关怀。每日人都应该思考一下在那最后的时光,你想如何度过。可能琼瑶阿姨也是在看了这本书后才发表了她的声明。
  •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面对至亲,如何选择是放手还是继续?在不同文化中,处理又有何不同?在中国几千年推崇孝道文化,且社会条件亦不如发达国家完善的情况下,这种关于死,生的决定又当如何?
  •     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终于一点一点地看完了这本书 也总算明白了老年人的顾虑与烦恼 也曾在深夜默默感叹过生命的渺小与脆弱 本书对告别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定义 那不是一味地延长生命 而是让病人选择最舒适的离开方式 同时作者还提出了好多问题 比如养老院的未来 我想在中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里 这些问题也是很值得关注的
  •     回归和原始是两回事。
  •     不言不语不去面对
  •     “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好好地死去,而是好好地活到终了”,到最后愿能平静地笑着离开这个地方,不留过多的遗憾。作者通过行医的经历与自己父亲的故事感悟了“告别”的定义。可惜故事有些拖沓穿插。
  •     “事实证明,救治失败并不是医学的无能,而是对生命进程的尊重。”
  •     【听樊登】选择在家里边告别,其实是一种奢侈的想法。养老院是需要的时候可以立即找到帮助人员但其他人进门必须敲门的地方,否则就是一种特别的监狱。医学抢救治疗以治病和延长寿命为先;而姑息治疗则以病人的舒适度为先,根据病人身心情况来调整治疗手段。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
  •     幸福关乎一个人希望活着的理由。那些理由不仅仅是在生命的尽头或者是身体衰弱时才变得紧要,而是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都紧要。无论什么时候身患重病或者受伤,身体或者心智因此垮掉,最重要的问题都是同样的:你怎么理解当前情况及其潜在后果?你有哪些恐惧,哪些希望?你愿意做哪些交易,不愿意做哪些妥协?最有助于实现这一想法的行动方案是什么?
  •     因为爱人是医生,所以买了这本书。但是全书看下来,却让我深深的震撼。关于衰老和死亡…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终点…原本以为只是一个医生普通记述医院的生活,结果却是让我心里百味陈杂的一本书。值得多次重读的一本好书。
  •     太好的一本书 生死之间有大恐怖 任何人都要试着迈过这道槛 很多篇章想落泪 害怕之余又常常赞叹生命的伟大
  •     没读完
  •     知道怎样死,才会如何活。
  •     大概是讲述死亡,这一本额外的沉重和深刻
  •     提及死亡人多少都会恐惧,坦然面对是非常困难的,但这又是必然的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死吾死以及人之死。 这是我看过的最恐怖的书之一。 关于衰老——十七八岁的时候,觉得三四十岁的人生不可想象,不如死掉算了。日子不抗过,眨眼就三十多了,窃以为大多数时候这人生也还值得活下去。然而老年大概真的不同,“老年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屠杀。老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怎么能体面而快乐地老,还真是一个问题。 关于死亡——曾经跟朋友探讨关于死亡的话题,朋友说:“每个人都害怕死。”我想了想,认真地说:“我不怕死。但如果死的过程很疼,我其实怕的是疼。”所以,小熊你给我听好了,妈妈将来老得要死的那天,如果你敢让大夫往我身上切口子,插管子,让我疼的话,就罚你把这本书抄写一百遍!
  •     死亡,其实是自由的极致。
  •     一谈死亡就忌讳,也因此失去了正视和思考死亡的机会。这种对死亡的思考非精神上,而是从物理和身体上来看待。即使必有一死,也可以自主选择更舒适和合理的方式,值得所有人学习的死亡教育。(扣一星,内容略显拖沓。)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