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

作者简介

《新周刊》是一本杂志。但她更着力叫卖的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视角、方法和观念。是的,她提供对趋势的把握。我们的读者群不是含混的、广而泛之的所谓“白领阶层”,而是现代社会中最为注重趋势的“意见领袖”们。


 新周刊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5条)

  •     昨天在机场候机的时候,在书店里买了本新周刊,就是2008年电视榜这一期,我翻了一遍,有两个发现,一个是封新城主编访谈陈黑子还有老六,不过,没碰撞出火花来,还有一个是,于丹老师的专栏没了。09年第一期的时候,我说过,因为于丹老师的这个专栏,我打算不看新周刊了。为什么,因为我不想让自己变得弱智。说实话,如果想看于丹,还不如买本读者看,因为于丹老师的鸡汤,好多就是读者上的故事。还有,她看了温总理的报告,就哭了,于老师,你的泪腺真发达啊。我记得王小峰就这样写过这样一段话:温总跟网民聊天了,新华网还专门做了一个页面,看网民的留言,觉得挺温馨的,温总不愧是一个朴素的国家干部,赢得不少民众的心。有人想让温总先喝口水,有人想给温总做顿回锅肉。看到这里我都感动了,连于丹老师都哭了(于老师特爱哭)。我哭不出来,但也有表示,温总,俺不会别的,做红烧肉最拿手,要不我做一锅红烧肉给您吃?
  •     今天买了两本必读的杂志。《中国国家地理》,揭晓新天府,成都平原当然不让众望所归地排名第一。《新周刊》,照旧别出心裁领导时代新锐话语,这期题目叫:中国网民,第N个人大代表。内容可想而知。闲时想看《新周刊》的电子版,可惜只能看到目录,看不到内容。其中一个专栏叫MZINE,这让我突然产生了探讨英语magazine(杂志)词源的念头。搜索一番,得到以下一些线索:查阅《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英文单词Magazine的释义有四:n.1.杂志,期刊,周刊,月刊;2,(电视,广播)专题节目;3.,弹仓,弹盘,弹盒;4,弹药库,军火库,军械库。“Magazine”一词源自法文Magasin,原义为“仓库”、或“弹药库”等。Magazine这个字中含有一个核心的意思:"存放巨大力量的地方"。因为Magazine的字根magn(maj,max)来自拉丁文magus(=great),major(=greater),maximus(=greatest)。它们均含有"大"或"巨大"的意思。-ine则是名词后缀。所以Magazine的核心意思乃是"存放巨大力量的地方"。其最早的意思主要是指"弹药库,弹夹"。据我查到的资料说,英语中MAGAZINE被用于现代的“杂志”概念是形成于罢工、罢课或战争中的宣传小册子。这种类似于注重报纸的时效的手册,兼顾了更加详尽的评论。所以一种新的媒体随着这样特殊的原因就产生了。“MAGAZINE”这个词第一次被用以称为刊物,是1931年在伦敦出版的《绅士杂志》,后来就正式被沿用为杂志的通称。在最初,杂志和报纸的形式差不多,极易混淆。后来,报纸逐渐趋向于刊载有时间性的新闻,杂志则专刊小说、游记和娱乐性文章,在内容的区别上越来越明显。在形式上,报纸的版面越来越大,为三到五英尺,对折,而杂志则经装订,加封面,成了书的形式。此后,杂志和报纸在人们的观念中才具体地分开。其实,英语中还有一个与杂志同意的词叫“Journal”,如同中文里与杂志用意的“刊物”。创刊于1665年1月5日的《博学者杂志》(Journal des Scavans)最早采用Journal一词。Journal在法文和英文中并无区别。在中文里,Journal有时被译为或对应以“学报”(Learned Journal),但其本义仍为期刊或杂志。英文中的Periodical,源于希腊文,原意乃天体星球轮转一匝之周期,而期刊按规定时间出版,意犹星球轮转。该词用作名词时亦称期刊或杂志,用作形容词时为定期的、周期的,但通常认为Periodical的概念还包括报纸(Newspaper)与杂志(Magazine, Journal)。Serials则被认为是一种记载各类论文的刊物,有于一年内规定相当时期出版的,亦有不定期出版者,但均有长久之计划、连续之期数及特殊之名称、一定之卷期、期数及日期等。法国为杂志之母,17世纪初发行的小册子,出现于欧洲各书店。这种小册子,内容是介绍法国的书店和书籍,很有点儿像书评。1704年,伦敦出版了第一种介于报纸和杂志之间的定期刊物,发行者是《鲁宾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笛福。刊物名叫《评论》,篇幅为四小页,共发行九年。美国最早发行的杂志是佛兰克林的《美洲杂志》和《将军杂志》,都是模仿英国杂志的月刊,同在1741年1月出版。 可见,在西方,杂志最初用Journal一词,后来才出现用MAGAZINE一词的杂志,可能是“知识库”的意思,这与我国目前流行杂志的性质差多。但在西方,MAGAZINE还有有弹药库的词源含义,多少带有火药味。在现当代西方宪政国家,杂志和期刊等传播媒介或媒体俨然已成为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平起平坐的"第四权力",当自由的言论尤其是批评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言论发表出来,往往具有轰动效应,从而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为进行着有效地监督和制约。于是乎,Manaazine在西方宪政国家的政治文化语境中,便成了能够"释放巨大能量的地方"。在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的"水门事件"中,在克林顿总统的"拉链门事件"中,Magazine的能量得到了经典的发挥!在美国,Magazine的力量之所以如此巨大,盖源于New York Times Co. v. Sullivan(1964)一案中,通过本案的审理,新闻自由得到了宪法上的最终确认。因此,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在美国社会中,Magazine及相关新闻媒体被称为"无冕之王"。由于有美国宪法第1条修正案的保驾护航,它不仅不是政府的喉舌,反而是监督政府的重要力量。根据最高法院对New York Times Co. v. Sullivan案的判例,政府官员不但要在法庭上证明新闻媒体的报道失实,而且还要同时证明新闻媒体怀有真正的恶意,以及它的确对自己造成了具体的伤害,才能谈得上诽谤罪。这实际上使政府官员几乎无法打赢这种诽谤官司。美国上下普遍认同的一项原则是,对于公众事务的辩论,应当是毫无拘束、富有活力和广泛公开的。在中国,“杂志”目前更多的只是“Journal”,而不是Magazine,更多的是“知识库”,而不是言论的“火药库”。不过,还是有越来越多的杂志开始具备了“火药库”的倾向。在我常读的杂志中,就有三种不同类型。《中国国家地理》,是典型的“知识库”型杂志,最多在环保领域会有些过激的文人牢骚。《新周刊》,巧妙地将“知识”与“火药”相结合的,它征集公众最关心的话题,然后制造出乎大众语汇的新锐词语,以一种超级时尚和绝对世俗的表象,来舞动另类和先锋的思想之剑。《财经》,由“锋刃”人物创办的绝对的“刀锋”杂志,以财经为切入点,大胆钻探中国社会深层结构,并经常迅速地用第一手资料将新闻背后的秘密揭示给大众,也不乏有真知灼见的专业人士的评论和建言。例如,《财经》杂志近年总能及时跟踪和披露重大腐败案件背后的人与事,包括那个“大众情人”李薇的身世。明天再去买本《财经》,看看又有什么故事。
  •     上了大学才接触到这本杂志.....很不错...在图书馆每次都会找最新的看,财经,生活,时尚,政治,无所不有....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