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书评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020058051
作者:淳子
页数:167页

看张

在《小团圆》刚出版的时候,买了一本。三联书店白皮封面。张在修改这本书的时候服毒自尽。隔着遥远的时光废墟,我似乎又看到她那双睥睨人世间的眼睛。带着三分孤独,七分漠然的,睥睨这人世间。痴痴呆呆的出神,心也跟着悲凉起来全书讲的都是地点,乍看之下很单涩,其实不然。淳子是随着《小团圆》的脚步,走访她待过的地方。《小》里面的对白,情节都被一一的,与现实融合。她讲一个真实的张的生活,像一幅画卷,为你徐徐展开。他说:“我看着看着,不知怎么就流了泪”他说“也许有一天我们再也牵不到张爱玲的手了”有些人的文字,可以令你感动;有些人的文字,会让你忍不住模仿;淳子的文字,却让我在看到时候,不断的产生一种羞愧感。就好像是那条因涨水而自大的河,见到汪洋一样---“见笑于大方之家”淳子就是用这样的文字,带着我们,缓缓倒带时光,再一次握住张爱玲的手。这是完整的张,她的偏执、顽固、小小的自私、傻傻的无知、不通人情....就像林黛玉像宝玉,也许对于世俗的我们,她有很多缺点。让我们羞愧的缺点。淳子让我们看到最真实的张爱玲。那株清贞冷艳傲立的牡丹,那落寞的妙曼红颜。

荐书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

最早遇见这书是在新华书店。伸手触及,随手翻过。张爱玲的传记多如牛毛,而这所谓张爱玲地图却是诚然少见。那时还未到上海,也没有太多触动。再一次遇见这书才知作者是淳子——一位我很喜欢并欣赏的女主播,好象还是上海市金话筒奖得主。而那时我已离沪入京。遂一气将这书读完了。书中起首便是一幅幅的上海街景。不是漂亮的人民广场也不是苍凉的外滩,而是张爱玲少年时被父亲软禁的小屋,和姑姑一起居住的常德路公寓,与胡兰成散过步的静安公园等等。一幅幅那样熟悉,甚至有一些地方就是我曾经路过的。于此将这书推荐给所有的张迷和到过上海的人。淳子作为一位资历丰富的主播,文笔自不消说。亦是张迷。请得了老牌张迷陈子善作序。淳子的节目听了两年,从《老唱机》《三个女人一台戏》到《淳子的咖啡屋》。她已是中年离婚女人。为人清冷飘渺,作的节目质量很不错,只是始终不太经心罢了。是张迷也是上海女人,喜欢听些老歌,话语间常夹杂些上海话。她写的《张爱玲地图》虽不比那些考据派的张迷所著,但是其间诚恳真挚可见。读这书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就是写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恋。不似三毛对胡还略有怜悯,淳子对这斯大概是恨得咬牙切齿了。所以她说这一份爱本是不对等的。胡兰成不过是找了一个贵族千金,换换口味,而张爱玲却是孤注一掷,飞蛾扑火,甚至搭上性命。是的。张爱玲生为贵族千金,天才女子,金牌女作家,感情却是残缺的。少年时父爱的缺失使她执迷不悔的爱上了大她十几岁的汉奸胡兰成。那个下午,就因一张名贴,她居然不顾矜持地跑到胡所住的美丽园与他一谈就是几个钟头。电光火石,她就这样爱上他了。她自己也明了,于是说是心低了下来,低到尘埃里,却开出了花。她那样的欣喜,虽然在旁人看来那样的错。后来,他俩秘密地结了婚。再后来,如所有负心人所为,胡离开了她。后来的后来,张爱玲终于书与胡兰成曰“我已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的了。”一向文笔犀利的张爱玲这字里行间却是那样的单纯幼稚。也许,这便是爱。起码,在张爱玲,那就是爱。忽而觉得她与王菲似极。都是可以奋不顾身,一无返顾的人。王菲爱上窦唯,从理性的角度来讲,不也是不值的吗?可是,这便是爱吧。最后说回这书《张爱玲城市地图》。书中也有写到张爱玲探访胡兰成而去到的浙江乡下。但是书中所记主要的还是上海。孤岛上海与张爱玲那样契合。是上海造就了张爱玲,而张爱玲又造就了上海文化。诚然,许多知名作家都与上海有关。然而,我还是认为只有张爱玲才是海派文化的灵魂和核心。还有就是这书的名字《在这里》。之前文中一直略去。今天发现淳子的在新浪的博客题名也是“在这里”。才募地想到大概是因张爱玲那一篇《爱》中写的“原来你也在这里。”后记:本来只想单纯地写一篇书评或是荐书,本来是想单纯地为张爱玲作一小传。但是本人行文还是容易跑,而又因始终敬畏传记难以下笔。遂写完这一篇不伦不类的散文。

两小时的张爱玲和上海

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读这本书,漫不经心的,两个小时的光阴,薄薄的一本.厌倦了数字的世界,跳出来,透口气,信手的拾起这样一本小书.总是在炎热的夏天读张爱玲的文字,一直觉得是不合时宜的事情.无法定义,不知道她的文字到底属于哪个季节.如今,秋高气爽的天气,读着关于张爱玲的文字.一个遥远的上海女子的轮廓慢慢变的清晰.她站在那些老房子的阴影处,纤细而婀娜.没有言语也没有笑.这个痴心的女子,这个病态的女子,如同那些老房子的名字一样即华丽又飘渺.女人一爱起来就傻了.特别是像张爱玲这样的女子.不仅是傻,而且是"疯".上海这个城市布满着她的足迹,我用两个小时踏过她的足迹.她生长着,蔓延着的却是忧伤.贵族的忧伤.抹不去,剪不断,伴随着岁月和文字.上海,于我,不过是一座城市,停留在那些缤纷的图片和妖艳的文字中.于张爱玲还有作者淳子,也许是一段情,一个回忆,忘不了的,华丽而深邃.我想,也许是明年的夏天,我会去上海,一个人.坐在一个临街的咖啡馆里透过大玻璃窗以一个过客的身份观察这个城市,这个城市的女人,想象着张爱玲忘不掉的飞达咖啡馆和绝顶的香肠卷...

喜欢淳子老师~~~

8月19号(星期天)的上午10:30-12:00上海书展地址在虹桥开发区的世贸商城有淳子老师的签售哦~~~~^o^

断想

淳子说:“有些事情是不可以解释的。是要靠了人生的阅历来感觉的。”——以我的年龄和经历还谈不上有什么人生阅历,但却也是觉得深有同感,就好像有些事情问得太多,说的太多反而不好。淳子说:“失去的将永远失去,我们只有哀悼。”——我在想“锦样年华水样流,鲛珠崩落更难收。”有些时候既然失去了就彻底的学着去忘却吧!何必去哀悼而徒增伤感呢?要珍惜拥有着的美好时光,淡化经历着的烦恼哀愁。淳子说:“喜欢上文字的女人,迟早要被会玩文字的男人把身体拐走的。比如张爱玲与胡兰成。”——直都不敢去想像,当胡兰成将张爱玲遗弃的时候,张爱玲所承受的是怎样的不堪啊!她对这一段感情是绝口不提的,是后悔多些还是很更多些?亦或是不恨不悔只当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淳子说:“时间一长,和自己的伤口发生了感情,创伤代表了他们的整个的个性,碍于环境,碍于自己的自怜自虐,始终不肯跨越这一步,被迫与自愿就这样交替下去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啊,也让我恍然了悟一个道理:或许有时候,把自己看轻才是更好的爱自己。人生于世难免与受到外界的伤害,我们谁也做不到是个绝缘体,但我们至少可也做到,别为了自己对自己的怜爱而伤害到自己。淳子说:“当她(张爱玲)最终明白人性的深渊和忍受的底线之后,已经是覆水难受了。”——注定她(张爱玲)的人生是一场让人回味无穷的悲剧。梁衡说:“一个人一生的悲剧是后人的财富。”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这些我都从张爱玲的身上看到了。淳子说:“生命痛苦的本质弥散出蚀骨的魅力,它以一种寂静主义的方式表达出对生命本身透彻骨髓的悲剧感。销魂的能力基于对生命悲哀的感受力。”——生命的本质的痛苦可以让人变得很无奈,人不可以对这些看的太透彻的,要适可而止,才不至于陷于苦境。幸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这是我看完淳子的这本《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之后的一种感触。我承认:少年不识愁滋味。虽然我做不到……我已明白人生有很多的无可奈何与迫不得已。也许正如哲人说的:幸福,就是有良好理由的痛苦;幸福生活,就是有真正值得体验的烦恼与忧虑的生活。我希望这样的一句话能用在张爱玲身上就好了,至少能减轻些我在对她有所了解后的凄楚之情,但我深知,若以此理解此言便与哲人的愿意南辕北辙了。虽然我不是宿命论者,但我在想:大概有的东西是天定的,所以不该抱怨也不必抱怨些什么。2007-07-17

张在这

曾经从图书馆里阴差阳错地看到了这本书,只是信手翻了下,纸张非常好,图片也很棒.没有借.过了一段时间再想起来,觉得还是要读这本书的,便急忙在书架堆中去搜索了好几次,总算找到.是一字一句读下的,淳子自己也是一个绝对的张迷,所以对张的很多感触都源于自身对张由来已久的.句子十分的美,又不乏考证.书中谈到去美丽园一百余次时也让人惊讶不已.可见作者苦心对书亦是对张.总是让人想到:因为是女子.所以去看一下也是好的.只是,书中强调了张的际遇是由于恋父情结,我以为不够全面,诚然这是一个重要契因,但太过狭隘,我认为这正是因为笔者太过钟情这个作家的缘故,反倒受此限制.文美处因此,文漏处亦因此.纯为个人意见,如若偏激,请见谅.

走过你来时的路

寻找张爱玲在上海的痕迹,对我们这些痴心“张迷”而言是别有意义的。我识得上海,便是从白公馆那声依依呀呀的胡琴开始。上海曾是东方小巴黎,王家卫说那个时期的上海,是一个奇异的梦,梦醒了,什么也不见了。然而这个梦里如果没有张爱玲,实在也是欠完满;如果不是张爱玲给我们描绘了这场梦,那么再喧嚣再华丽,于今天的我们而言,也还是隔阂的。绘一张地图,看看那个让你爱上这座城市的人在何处出生,于何处行走,最怀念哪里的点心,又在哪里遇到爱人。城市于是带着你的阅读记忆张开双臂,你分明看见张爱玲清贞孤绝,在水一方。你始觉得这座城市与你是有渊源的。淳子算得上中毒已深的“张迷”,在城市日夜寻找,路牌号对不上就敲开各户的门问,问得了也不分昼夜就要去看,为寻一个确切的地方竟可以来回一百七十次之多,为得到一个精准的信息竟可以等三年。张子善说当年自己翻出张爱玲早期作品公诸于众,引得远在美国的张颇为生气。如今张爱玲若泉下有知,恐怕真真哭笑不得——她一辈子恨不能把此身变为透明,恨不能远远逃开人们的注视,却总是不能如愿。她是恨恨地不让我们这些人消费,然而还是有人忍不住要看看她住的地方,痴心地要写成一本书。然而还是有人痴心地要读。读那些在斜晖里的民初建筑,外墙斑驳脱落,爬满了藤蔓,一盏昏黄的灯照着楼底人家。那一刹那,张爱玲突然就回来了,你甚至就看见她从那些门后走出来,穿着她的奇装异服,带点令人震动的神气。你开始想象张爱玲的父亲和继母在榻上吞云吐雾,琢磨着她的弟弟到底是打碎了哪一块窗玻璃,想象她幽闭在家时可以看见怎样的景色;想象她深夜坐着黄包车跑向哪一栋建筑,想象她的姑姑是在哪一个阳台说出“我浑身上下都是冲淡之气”这样的妙语。她藏得越深,我们越想知道,越想知道,越觉得对不起她。张爱玲见了胡兰成以后说自己低到尘埃里,其实所谓“张迷”们,是在也是有这样的低贱之气。未见此书之前,我的确曾经想过应该有一本小书,告诉我们张爱玲在上海的生活轨迹。这本“小书”最好由张子善李欧梵水晶等人写,或者张子静写也可以。却想不到由一个电台主持人给写成了。如果没有十足的爱,她当然写不成这些;然而也因为太爱了,反而就写得不好。不知道为什么,喜欢张爱玲的人都有个毛病,就是把祖师奶奶捧得太高,夏志清几乎是把张爱玲看成女神样;张子善说起初见《郁金香》,简直像是说自己遇见了飞天菩萨。好在他们都是学者,爱是爱,关键时刻也舍得拉开了一段距离看。可我们就没这个能耐了。爱让人盲目,爱人爱物皆如此。爱了,就不懂观察,反而不能懂。若果让我重游张爱玲故地,怕是也只有站在当地发傻甚至垂泪的份,要稍微冷静地写点什么,是一点也不可能了。这就是所谓当局者迷了。淳子辛苦找遍张爱玲足迹,却每每放纵个人情感,下笔不知节制,甚至有滥情煽情之嫌。我们知道太爱了就会这样,但文章的确就因为这样而写得不好。 而且,淳子毕竟不是“张学”中人,对张爱玲的了解多出于她的散文,资料不足,只好用感情充数。不如亲身见过张爱玲、与张通过信的书斋老学者,每每能逸出一段陈年旧事,情感也是温暖冲淡的,下笔也是有节制的,读来反而非常有味。我倒是期望,未来可以有一本小册子,无需什么煽情的文字,只要写清楚张爱玲何时居于此,在那篇文章里提到此地。如同常德路张爱玲故居的牌匾:“张爱玲(1920-1995),女作家。1939年入住常德公寓51室,同年赴香港。1942年返沪,复居公寓60室至1947年。其间创作颇丰,以《传奇》《流言》两书为代表。名作《倾城之恋》《金锁记》,电影剧本《不了情》等皆在此公寓写成。”就这样一段文字,已足以让我们叹惋徘徊良久。

树,清贞冷艳.

《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表面看来属于张爱玲的城市,实际却圆满了作者淳子的寻愁之旅。记得这本书的前身《张爱玲地图》发表当时,就已引起很大反响,“张学”价值不容忽视。这次经作者更加详尽的描绘,尤其加入不少对其作品的再解读,在丰富作者自身独立性之余,其美学价值开始凸显出来。虽然很多张爱玲当年的日常生活细节基于臆想,但一个“张迷”的关切与殷爱也由此获得了充分的解放。也正因此,越往下看,越是扼腕。原本,建筑,这个城市构建最基本元素之一,可以比人活得更久,但现在,它们只能活在文字里,任人追忆,由人空想。尽管它们曾经活过。之前的普遍观点,认为城市是属于一个群体的,并不属于个人。但张爱玲的创作就很清楚地表明,她的作品根植于她个人的命运,而她个人的命运又根植于上海。  在淳子笔下,张爱玲所生活过的旧土旧城,富饶而迷人,似乎特别适合于一个文学女青年的生长。比如《金锁记》里曹七巧的家,就安在威海路五九八号,她的三妈妈家。其时同样居于上海的作家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如群星灿烂,凸现在愿意埋头翻阅故纸堆的文学专业研究者的视野中。远的不说,单说和张有过较深交往的苏青,她的《结婚十年》同样曾在不少女性心中引起过长久共响,但又有几个有心读者,可以为她制作出一幅城市地图?她被关进提篮桥监狱前一直居住的自忠路二四四弄七号,“如今成了‘新天地’边上的一块绿地”,多亏淳子爱屋及乌,与张相关联的,尽量表现,以期丰富张的世界。只是既然这座城市已经受过混血融合的洗礼,难道就无法学会兼容并包,学会平衡新旧?我宁愿认为,是那座曾经的旧城经历了太多,意识到生活和人性正从本质上被覆盖,被重写,它们自甘消亡。说到底,淳子这场倾城之恋,注定无法燃烧起来,她抵不过那些消解的尘土飞扬。

可在书本里找寻的痕迹

读:《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           ——作者:淳子缘于喜欢一个女人的文字,和另一个女人的声音,最终爱上这本书。一本不算太厚的书,配上大量的图片,字也显得珍贵,也许晚饭后梳洗完毕,你可以躺在床上或沙发里,花一两个小时就读完了。初识淳子,是在广播里。许多年前,她主持一个午夜档的情感类节目。此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里的黑夜,便是守着她的声音度过。我不记得她究竟说过些什么,什么都不记得。我只是容易在某个时刻迷恋上某个声音,当时我迷恋着淳子就象曾迷恋过陆悦农的声音一般。后来,看到过关于淳子的介绍。在别人的书里,或者是报纸上,抑或是电视里?解说词写得很美,称着照片里人物的容貌,那样的眼神与穿着打扮,如人们所说,那是一个老克勒式的女人。嗯。老克勒。这个词便意味着优雅,从容,怀旧的一切。正契合我原先对淳子的想像。而后又知道她也写书。知道她正寻着张爱玲生活过的痕迹走在这城市当中。再后来,淳子告别了原来主持的节目。就这样,说再见,仿佛永别了一样。其实,我知道她依然在,她的声音每天某个固定的时刻出现在电波里,我却从未试着找过她,如往日一样守着她的声音,象孩子般地迷恋她。我几乎忘了这个名字了。可是,就那么不经意地,遇到了这本书。那时我并没有想要买的书,只是逛街累了,一转身拐进路边的一家小书店。在游记类书架的一角,只有这么一本,就这样遇到了。那是怎样的欣喜呢?不仅仅之于这本书。还之于一些梦中的地方,一些回忆。毕业时,我在静安寺边上的单位实习,每天必经过常德路。曾有人指我看过,说眼前的那幢常德公寓里便有张爱玲旧时居所。只是我从未鼓足过勇气去探询。只偶尔在经过时停留片刻,站在路边揣度张爱玲曾在哪扇窗下生活,书写,或是临窗顾盼,等着某个人。后来正式工作了,接连换过几份工作,离旧时的繁华地渐渐远了,老弄堂的风情也在记忆里渐渐淡了。偶有冲动想再去看一看,却象被什么绊住了脚一样。总是放不开手脚,突然闯进一个陌生的圈子里,我在寻时别人也在看我,那样的眼神多少会让我觉得有些尴尬。另一面,也是自己总容易胡思乱想,总想若自己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便不喜欢常有象探秘的人一样,来来去去,嗯,应该是任何人都不喜欢有陌生人在自己的家门口充满好奇的观望。于是,便再三的拖延下来,并最终成为一些只偶尔在脑中闪过的念头,连冲动都不曾有。而淳子的书同脉络一样,串连起所有地方。那些地名,那么熟悉。我所知道或不知道的,它们象珠子一样散落在我曾先后工作过的地方周围,我曾离它们那么近又那么远。淳子便用她的方式,以文字和图片将这些地方连贯而完整的展现在我眼前了。就象一条珠链熠熠的闪着它老去了,却依然优雅的光芒,让我在初见那一刹便爱上了它。我也在读完后说过,我将抱着它一一走过当中提及的地方,领略它们的风情。虽然我知道这其中有一些地方早已被拆除,永远在这城市的地图上消失,甚至有一些地方的消失是我亲眼看见亲身经历过的。而有一些地方当真正去时,未必能有这时的心动。因为我知道老弄堂里并不是所有的细节都能唤起美的感受。只是喜欢这一本书,两个女人,有那么一瞬,我甚至想当我真正去时是否该象信徒膜拜圣坛一般,满怀着虔诚。或者,当我终于失望了,可是,我相信回来后我依然可以在书里,及淳子的字里行间发现可以用来弥补缺憾的闪光点。是的,那些充满了老上海风情的书自不去说,淳子的字就如她的声音一样,轻和又充满灵性。而这本书也非一时应景之作。也不是单纯借阅一些参考书籍就能得来的。能够亲历亲为的行走其中,用自己的脚和眼睛去寻找发现已故之人生活过的痕迹,可见其用心及认真。因此,才更显出这本书的难得来。原本想找几张淳子的照片来,但照片没找到,找到了她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71468734

花忆前身

上海是个绝无仅有的城市,华丽却不理性,以它的一切为荣却不能以任何来概括。但我却一直有着隐隐的一种意识,这是个属于女人的城市,这个城市的女人精致优雅,有着的却是说不尽的隐忍与神秘,这个城市所有故事的中心都在于女人,无论是张爱玲,还是周旋。对于张爱玲,她的故事早已被人说尽,她的家,她的爱,她的梦,她的死,赤裸裸的,她陈尸于这个繁华而寂寥的世界。关于《在这里》是不是对这个女子的又一次伤害。敬她,怜她的人太多太多,但偏偏没有一人是爱她的,即使爱了她也是没能将爱给予她。《在这里》自称张爱玲的城市地图,有的却仅仅是过于鲜明的繁华后的落寞。和所有关于她的故事一样,在这里,艳丽似乎不适合这个女子,但那种绚烂而浓厚的感觉却让我始终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清冷绝傲却有不可抹去的娇艳,貌似花蕊却无法说出究竟是何品种。作者淳子,上海籍女作家,据说由于跟随《红玫瑰和白玫瑰》剧组,追随张爱玲的印迹,随之发现她的作品竟是一部自我扩充的城市地图,于是自成一家,写了这本《在这里》。这本书选取了张爱玲成长过程中所生活过的系列地点以及其作品中出现过的一些古老的地址配以照片,不可否认整本书是精致的,典雅的精致,貌似那个女子,华丽精致却依旧称得上人淡如菊。看得出淳子对于张爱玲该是了解很久很久很多很多了,书里对张爱玲的生平所历经的一些事,包括她与胡兰成那疯狂而班驳的爱,甚至于她作品中所出现的语句,淳子都通过她的途径以那些沉默的旧房子来作她自己的解读。没有好或不好,更谈不上对或不对,斯人已去,世上依旧存在的一切即使与她有关也不过是人们自娱自乐或者是自我安慰的方式。向来鄙视所有解读张爱玲的书,那是一个我遥不可及的女子,所有的一切关于她的美好与不幸都仅仅是我们的臆想,对于那些莫名其妙的书,我咬牙切齿。注意到这本书确是因为张爱玲但买下它,更多的是被里面那些与张爱玲有关的一切所吸引。那些房子,华丽而寂寞。当年的十里洋场,灯红酒绿,在这些房子上全都写着,清清楚楚每一个字。但华丽的房子终究依然会老去,老的摇摇欲坠,老得力不从心。淳子很聪明,她不读不解,她说,一个房子,一个故事,说的是张爱玲,没有然后强烈的感情,要说有,那是怜,她毕竟不是史家,对于那样一个女子,怜才是最难以抑制的,淳子也棋差一着,或者她根本就没想过抑制。不是刻意谈到这爱与不爱,但这对于张爱玲,对与淳子,对于这本书,对于我,都是一种必须,对于上海,想来是有爱的,但我不知道张爱玲是恨多一些还是爱多一些。圣玛利亚女中里她那没有声音的花季,那样一座神秘的教会学校如今是以张爱玲为傲的,但它留给张爱玲的却只有最爱的叉烧炒饭和温莎公爵。淳子说那是童话里才会出现的城堡,但我看到的只是满墙的爬山虎,这一定是摄影师的故意,我坚定的认为。之后是与胡兰成相遇的美丽园,张爱玲的恋父情结牺牲掉的却是她的双翼。淳子是爱的,她还是掩饰不住,但爱的是张爱玲,还是这些美丽的老房子,还是她所写出的关于张爱玲那些近似传说的故事,还是这本她倾入心血的书。貌似这样的一本书是不需要什么才华或能力,要的只是对张爱玲的感情,但张迷那么多,淳子却只有一个,那些“张学”研究者断是没有那份细腻与平静的。那些过于鲜明的繁华后的落寞并非故意,而是这个人和这个城市的一段邂逅,谁都无可奈何。没有生命,没有青春,没有爱情,《在这里》的这个女子是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与这个城市唇齿想依,无法评述,只能倾听,接纳。闭上眼,满眼的老房子,寂寞的散落在灯红酒绿的世界,淳子,她给的是一个再次去到上海的理由。

《张爱玲故居底下的“Colorful”》

从波特曼踱去瑞士酒店,见常德公寓楼下新开张了一家店,Book & Café,倒也灯光幽幽,名字叫作“Colorful”,还好,还好,是软着陆,不是硬接轨。书店铮亮的落地玻璃门由司阍拉开了,已经不是门童的年龄了,倒是西装革履艳红领结,蛮彬彬有礼的。象时下新开的咖啡店一样,里外装潢比较考究,祗是,四壁书架比较空荡,书不多,除了张爱玲的文集,就是关于张爱玲的论著,以及一些外文的鉴赏类以及旅游类的硬皮精装书了。一个客人也没有,我也没坐下。张爱玲的文字风格colorful 嚒?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张爱玲笔下的 color 一点儿也不 full,这幢大楼的名字还叫爱丁堡公寓的那阵子,张爱玲在这里写下了《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等几部小说。那个时期,张爱玲的心情不见得怎么艳丽了,不见得怎么明朗了,她笔下流露的颜色是绛紫、宝蓝、墨绿、咖啡那个格调的,总是被一团灰黯的薄雾,淡淡地,严密地,囫囵裹挟着……Colorful 就Colorful吧,管它呢?反正,祗要不揩张爱玲的油就好了,张爱玲,是属于她的读者的,是属于中国人的。*** 替淳子《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这本有意思的书,作个小小的腳注。


 在这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