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盲说书人》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 陕北盲说书人

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8
ISBN:9787545204131
作者:黄新力
页数:220页

盲人说书--生命与艺术的结合

陕北说书,一种古老的文艺活动,在黄土高原上顽强地存活。它也可以称作是人类历史上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的盲人为了生存,选择说书这条求生之路,亦是艺术之路。这是在三餐不能保证下的艺术之路,和街头卖艺的,走街串巷的,没有本质区别。他们面向的是普天之下最平凡的老百姓,他们的生命也直接和他们交织在一起。这就注定得不到政府给于的残疾人应有的救助。他们走上那条路,别无选择。都知道农民苦,陕北农民也苦。看看黄先生的这本书,只看插图,就知道我们中国的土地上,还存在这么一个群体。他们日子艰辛,但他们从不向命运低头,他们乐观,互相扶持,顽强地在黄土地上游走着晚年的生活。带着对生命的虔诚,陕北农民从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时刻激励着远走他乡的少年游子的心。还有黄先生这样的作家兼摄影家,关注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写出一本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希望有更多的人写类似的书

在图书馆花了一个多小时读完的读得很粗糙,但感触很多还没去过陕北,也梦想过载千沟万壑间穿行看到盲人们和陕北那些人的生活我们对自己的生活还犹豫什么?(想了半天,用了犹豫这个词)与普通人交朋友,穿行在陕北,很羡慕作者的……

我们大多时候也是盲着,and在听说书

他们搭着列队而行,在陕北高原,几粒人而已。高原的山道却传达出古典山水画的意境,让人忽略他们是盲者。影像的力量来自于作者对盲说书人在高原的行走和大时代背景下生活的记录。“清涧县盲人宣传队,全名叫清涧县毛泽东思想盲人文艺宣传队,成立于1964年。组建之初集合了全县在四处流浪讨生活的盲人约二三十人,之后又不断吸收一些没有说书技能的全盲或半盲人加入。。。盲人的收入由各乡村承担。。。刚组建时,县上划拨了一千八百元用于购置乐器和办公用品。。。1975-1980年前后盲人宣传队每年还要向当时的上级主管部门县文化组上缴三千元左右。。。至1990年前后,盲人宣传队的帐上出现亏损。。。改为自负盈亏。。。时至2008年初,全县还在到处演唱的盲人有十人左右,分为东西两组,分别跑全县十三个乡镇,每人每年收入约为二千元到三千元。”2009年,作品《陕北盲人说书》被普林斯顿大学,亚洲艺术中心收藏。纸上纪录片系列中的一种,图文书。

关于陕北的故事

摄影师通过照片说故事的典范书籍。平常的照片,平素的语言,陕北说书人的故事以及陕北农村的故事娓娓道来。毫不浮夸,没有丝毫的取宠和炫耀之意。相比于照片,我更喜欢的是摄影师说故事的方式以及在摄影师在拍照过程中的那份心。# 那些话儿P48 关于 老婆/结婚"老马又对我讲:'是个男人都想老婆,娶老婆好,有了老婆就有人给你做饭,和你说话,也就有了后人了,我们盲人最怕的就是年纪大了后体弱多病无人管,有了后人就有人管了,有了老婆就有了后人。'"-- 从现实意义出发的老婆和婚姻的意义。盲人的老婆真的很重要。P98 关于神仙”在陕北,各路神仙在人们心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子,从生儿育女到种地修屋,从生老病死到外出发财,无一不是得到神灵的护佑,求神还愿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内容。“-- 的确如此,据我所知,小小的佳县就有三座数得上名的庙。 里面养着各路神仙;P120 陕北少年 十四岁 惠凯”从十岁就开始了,他用自己挣到的钱贴补家用,交给母亲用作两个姐姐的学费,小小年纪能有此能耐,让我感动和惊讶!我邀请少年和我同去大城市上学,他却一再推辞。他说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子汉,要帮助母亲干活。“ -- 如此少年,让我想起了路遥笔下的那些陕北少年,未来的汉子。P148 求雨”每年农历五六月这个干旱,我们会上山求龙王降雨赐福。那天全村男性都要回来,头戴柳条,赤着上身,抬着龙王去村上的各个山头。“-- 和黄土地中描述的一样,有机会可要亲自见识一下。 P160 各路神仙”农村信仰的神很多,生儿育女要去求送子娘娘,挖井求水要求井神娘娘,养猪羊要求丁工巨神,盖房挖窑要敬土神。“

天地不仁

这本书不是虚构的小说,而是真实发生的一切。就实实在在发生在当下,实在到我发书评时他们凄凉的琴音未落。本书记录了一群双目失明的盲艺人,艰难游走在黄土高坡最偏僻的小山村,将一个个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说给人听。娱人而糊口的经历令人心酸。他们被称为“陕北盲说书人”。他们生的毫无尊严,活得却极有骨气;他们在痛苦中挣扎,却把欢乐带给他人;他们眼中只有无尽的黑暗,但仍努力把光明和希望传递下去。他们微不足道,但能告诉你,人应该秉持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苦难的生活。面对他们,我无话可说。孟子有云:“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己溺己饥尔等肉食者,知否?!

魂系黄土,哀民生之多艰。

谁曾想到,2007的中国陕西腹地,有生活得这般艰难的一群百姓?(不仅仅是盲说书人)谁曾想到,竟然有这么两个出版人和摄影人,不辞劳苦,跟踪数年拍摄并想尽办法出版这样一部不符合“和谐社会主流”的一本书?文艺不是装逼,文艺是命运之歌;能打动人心的艺术,没有贵贱。某年某月某日,历来草根的愚与一个小资文艺女青年在上海巨鹿路渡口书吧品咖啡、伯爵茶的时候购买此书。不知出门从不坐公交的小妮子何时才能了解到人生的艰难。

为了生存,另一种的真实的生活!

本书的序言中引用了苏珊桑塔格的话:“远远地,通过摄影这种媒体,现代生活提供了无数机会让我们去旁观及利用他人的苦痛。”当你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发现了一种你之前完全不曾了解的生活时,你感受到的是这些人的苦痛、悲伤亦或者是觉得社会的不公。真实的东西往往让人语塞。五味杂陈中除了旁观你似乎无力去做任何事情。翻开书看到那些照片,那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那零零星星的窑洞,那布满皱纹的沧桑面孔,使得同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感到熟悉又陌生。陕北说书在现在可以被称作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而在过去它实实在在的是一种生存手艺生存技能。对于盲人来说这简直是成了他们最重要的一种生存手段。与陕北民歌不同,陕北说书包含的内容更为繁复。一个是为了消遣一个是为了生存,这就使得两种“艺术”有根本的区别。盲人眼疾心明,也许说书也正是他们最好的生存方法之一了。就像本书中写到的“老天爷总得让每个人都有口饭吃。”而在现代社会中盲人说书人的生存却越发的艰难了。我见过一些说书人但是盲说书人却不多见,尤其是像书中描述的那种技艺精湛的盲说书人更是不寻常。就像描述的盲人在现代城市中往往被当成是城市的污点是不容许他们存在的。而他们自身也是按部就班的一遍遍的走着昔日的老路。他们感受到的只是社会变了,似乎再也容不下他们这些说书人了,至于社会是变好还是变坏他们根本无从考虑。都说幸福大致相似,不幸则各有不同。但是在中国的农村似乎不幸总是大致相同的。村子里的年轻劳力大多都出去打工了,村里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一些村子和土地都已经渐渐的被荒废了,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了城市,就连说书的几个盲人的儿子也都纷纷离爱了自己生长的土地。于是盲人说书更多的成了一种形式,他们走乡蹿户也只是为了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如果说在过去他们能从说书带给人们欢乐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但如今这种价值感越来越低了,因为已经没有人愿意听他们说书了,那些戏迷也只是一些年纪大的人,他们听的更多的是一种回忆吧。书中多次提到盲人的命硬,盲人是可以与神灵沟通的人,盲人给小孩子以祝福,或者小孩子拜盲人为干爹会给这个小孩子带来好运,但越来越现代的今天盲人的这种身份也被慢慢的淡化了。总之盲说书人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不好过了。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的想为什么越是善良老实的人越是命苦,这一切又是怎么造成的。书中有一段描写了当一个河南人听说的盲说书人的生活事迹的时候表示惊讶不已,并说这里的生活跟他们河南比相差50年。盲人老人们听后更为惊讶,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他们那里可以搞的那么好,而自己这样的生活又该向谁去抱怨。我们大多数人都有悲天悯人的感情,但当我们处于愚痴状态的时候我们无法去感受,只有当你了解了明白了你才会有所体会,感谢作者能真实的描述出一些人群的生活状态,更让我了解到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还有这么一群人在默默的存在着!

在行走的路上 艰难着

在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现代社会里 谁能想到还有这样一群平凡的老盲人在秦川黄土高原上用古老的手法讨生活 艰难的进行着传统评书这一伟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在受到强烈心灵震撼的同时 不禁为他们本身及生存状况产生一种由人类本能所产生的人文关怀和怜悯

当年朴实的影像记录

似乎在现在的各种人文或者纪实影像中很少能够看到这样朴实的照片了。纵观全书的所有照片每张看起来都是在不停的重复着。但是这些重复的照片放在一起加之文字的解说。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陕北盲说书人的史诗,看看现代的照片我一直在疑惑,疑惑的是照片中包含了更多的作者的情绪,有时候更感觉到有些矫情。不知道是现代人的文艺范更浓了还是这样普普通通的照片已经不再是摄影界流行的表达方式了。


 陕北盲说书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