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产的革命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2
ISBN:9787500610205
作者:易劳逸
页数:393页

作者简介

本书透视了1927-1937年蒋介石在中国统治最初十年的历史,分析了国民党统治的社会基础,指出蒋介石政权与中国古代王朝统治的联结之点,分析了国民革命失败的内在原因。

内容概要

易劳逸,美国汉学家。1929年出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新罗克福德。他在读华盛顿大学时学中文,被征召参军韩战期间继续学中文,后来被派到日本当《星条旗报》记者。1957年,他受惠于士兵福利法案到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研究中国历史。1962年,他开始在康乃狄克学院教书,1966年到俄亥俄州立大学当助理教授,1967年到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书。因为他对中国研究的杰出贡献,香槟分校1989年授予他“大学资深学者”的荣誉。
易劳逸出版的第一本书Throne and Mandarins: China's Search for a Policy During the Sino-French Controversy, 1880-1885是关于晚清历史。此后他开始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研究民国时期的先锋。1974年出版的The Abortive Revolution: 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 1927-1937 (《流产的革命》)和1984年出版的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毁灭的种子》)成为对国民政府进行学术研究的新标准。他提出困难的问题,并作出挑战性的答案。例如《流产的革命》一书的主题,就是主张国民党在1927-1928年掌握权力后,很快失去革命动力,而变成以维护权力为重的军事独裁。
易劳逸负责编辑蒋中正第二位夫人陈洁如写的回忆录 Chiang Kai-shek's Secret Past: The Memoir of His Second Wife, Chʻen Chieh-ju(《陈洁如回忆录》),并为之作序。该书1993年9月由美国 Westview Press 出版


 流产的革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要民主政体,还是领袖独裁?要步履蹒跚的自由发展,还是快速增长的集权经济?中国人适合民主与自由吗?这些疑问,同样困扰着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哪怕他们中的许多人啃过美国面包喝过英国墨水。当时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和民众的愚昧让人绝望,日本帝国的虎视眈眈如毒箭顶在心头,苏俄、德国的快速强盛反衬着英美的经济危机,许多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精英们,就按捺不住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冲动了 ------“西方人在为自由而斗争时,是从个人出发;而现在,我们为自由而斗争,是从集体出发,。。。。。。我们希望拯救国家与民族,因此我们不得不要求每个个人牺牲他自己的自由,以换取集体的自由”(吴经熊,民国第一部宪法或许也是最自由的宪法的主稿人)只有如胡适这样清醒的头脑,才会意识到"民主的长处在于它完全不需要突出的才干。。。。。。民主政府只需要常识。。。。。。民主立宪在所有的政治学校中是最幼稚的,因此它最适合于不成熟的人们”之前,及之后,每隔三十年左右,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总在民族(国家?)的危急存亡关头,面临同样的痛苦抉择 ------ 但似乎鲜有学人如胡适般做对这道再普通不过的选择题。。。。。。----------------一些资料上把这段时间称为黄金十年,意为国家统一、货币统一、列强不平等条约逐步废除、经济开始发展、百姓生活改善。但我一直很怀疑这一说法 ------ 且不提其他制约,这可是国共内战的十年呀!作者在此书中对南京政府的经济工作评价为负。首先,在财政政策上,为应付还外债压力盒日益增加的军事开支,持续实行赤字财政(25%左右),这显然不是一个健康的经济环境;中央税收严重依赖关税(50%上下,制约了进出口贸易)和盐税(25%左右);地方税收中各种直接与间接的土地税层出不穷,多达岁收的1/3乃至2/3,压得无论地主还是佃农均喘不过气来,农产品价格指数呈大幅下滑趋势,导致农村进一步贫困化;在货币与金融方面,取消银本位,为滥发纸币(收通货膨胀税)埋下了祸害;对主要商业银行的国有化进程,扼杀了私人工商业的发展契机;公共建设开支只占政府总预算的10%左右,多数投向了交通设施建设,很难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卫生与教育产生直接影响。这些情况即使不是南京政府的本意或国策的直接后果,至少也可以说明,对普通百姓(无论是劳动者还是一般的资本所有者)而言,这依旧是艰辛困苦的十年;政治上的独裁,加之民生上剥夺绝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南京政府在意识形态与民众基础两方面,均离三民主义的原旨,渐行渐远;也预示着日后无力号令全国力量抗击日寇侵略的窘境。------------------本书最后一个章节所描述的丑陋的国人与官僚,今日依旧。。。。。。写到毛的部分便嘎然而止,中文版是否被阉割了?
  •     《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读罢全书,深感20世纪20—30年代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殊为不易。1927年以来,老蒋跌跌撞撞,一面要平衡国民党内部的各派系之间的斗争,一面要与中共进行军事角力,一面还要抵抗日本的军事入侵,同时还要振兴实业、顾及民生......总而言之,“那些年,老蒋很难”。脱胎于同盟会的国民党在成立之初就鱼龙混杂、派系林立,大佬级人物胡汉民、汪精卫都对蒋的权威性提出挑战,地方军阀的阳奉阴违也间接地削弱南京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加之旧军阀的浑水摸鱼以及早年国共合作时中共的“渗入”,使得老蒋在接手初期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国民党的基层(县以下)党组织十之七八为共产党所掌控。为了保持国民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老蒋的清党行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其结果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中共固然元气大伤,国民党自身也损耗殆尽。真正具有革命精神的青年党员死得死、逃的逃,而那些阿谀逢迎、浑水摸鱼的投机分子则凭借所谓的“政治忠诚”一路高升。这正照应了书中第一章的标题“革命已经失败了”,革命伊始,革命者已经丧失了斗志和信仰。所以,老蒋要重建一支具有“革命精神”的队伍,那就是“蓝衣社”。作为党内的衍生组织,蓝衣社是专门为领袖服务的,成员的选拔具有严格的标准,这些人执行特殊的任务,以各种身份深入到国民党以及各级政府的内部,通过搜集情报、监察、控制甚至暗杀等手段来达到领袖的政治目的。类似明朝时的东厂或西厂,始则脱胎于纳粹德国的党卫军。国民党内部的法西斯化在中山先生的后期就在进行,不过是老蒋将其扩大化。既有的组织结构已经失灵,那么就需要建立新的系统来提升领袖的控制能力。一定程度上,三民主义只是国民政府统治的幌子,而老蒋多少都有成为中国的希特勒的心理。当然,老蒋对犹太人没有仇恨心理,他需要的是组织性、纪律性、执行力和忠诚度。事实证明,蓝衣社在其存在的那段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了任务。有了专属组织的支持,老蒋着手平叛。福建、广东、广西,老蒋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战略。当然,老蒋在整个过程中并不是主动的。值得一提的是福建的反叛,以陈铭枢和十九路军为班底的福建势力原本是有机会对南京政府构成挑战的。但各方军阀的观望,内部组织不力以及中共消极合作,加之老蒋的成功的谍报工作,使得福建势力的逆袭很快便土崩瓦解。在起事之前,福建方面就和江西的苏维埃政权取得联系,希望能够联合抗蒋。关于这个问题,中共内部形成两派意见,一派给予高度重视,认为应该派高层人物赴福建商讨具体的事宜;另一派则对福建方面的实力、主张和诚意都表示怀疑,态度相对消极,最终结果是后者占据了多数,中共这边只派了外务部的副部长潘汉年同志前往商谈事宜,两方签了一个同盟约定。但当真正兵临城下之时,本属于中共驻防的江西东部区域兵力被尽数抽调,直接为南京中央军入闽留了一个口子,结果可想而知。我们不能把福建起事失败的原因尽数归咎于中共的消极态度,诚如“在事变期间曾在江西的一位名叫龚楚的前共产党员所评论的:‘闽变失败的原因,虽然很多,但中共的延误与敷衍,实为其主要原因之一’。”试想,如果中共与福建方面联手抗蒋,并相持数月,持观望态度的各地军阀是否就能够群起而攻之,老蒋迫于各方的压力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如果老蒋没有搞定福建的地方势力,也不是就腾不出手来进一步围剿红军?如果红军与福建地方势力能够互为犄角,那么所谓的战略转移也就无从谈起,随后的北上抗日、西安事变,乃至......以后的种种,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局,更是无法可想。
  •     1927-1937年的中国,是蒋介石在无数的阴谋和挑战中幸免于难并发展的时代,是蒋将一个四分五裂的中国重新统一并成为人民真心爱戴的领袖的时代。但是对很多主要通过中学历史课本和一些爱国读物来了解这一时代的人来说,或许其印象主要由以下线索勾勒而成:四一二大屠杀、井冈山会师、九一八事变、淞沪抗战、江西苏区的五次反围剿、长征、西安事变,但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中国,让我们明白,剿共仅仅只是蒋介石在这十年中所做的一项并非不重要也并非唯一重要的工作。  从1927到1937,蒋介石怎样克服了种种困难局面,怎样在一次次的挑战面前度过危机,怎样成功的从四处割据的军阀手中重新接掌权力,而最关键的,这十年内中国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为何没能成功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体制,这些都是作者在本书中想要阐明的主题。  对于已经习惯了从解放战争的角度去理解蒋介石的人来说,很难理解他是怎样从1927年开始的短短几年时间里,从各省军阀手中逐步收回了控制权,重新统一了全中国,这项工作的难度之大是容易想见的。然而不仅如此,到1936年的时候,各省军阀相继被制服,共产党在表面上也已经被彻底打败,而民众开始重新认识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蒋开始树立其果断且有深谋远虑的领袖形象,西安事变的爆发最终向全世界确认了他的无人可以取代的民族领袖地位,  但这一系列的成功并不能全然归于蒋介石本人的能力,事实上,更应该受到谴责的是各省军阀惊人的愚蠢。因为他们不愿作为一个起义的响应者而在事后分赃中居于一个次要地位,因此他们最终被蒋介石以各个击破的手段征服。他们总是希望能够从他人的失败中得益,而从未想到过有一天他们也会独自奋战。  到1937年间,中国在政治和领土上正日趋合一,国民革命已经初见成效,对许多生活在城市的中国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在这十年中无疑得到了改善,更紧要的是,现代国家制度正在逐步建立。但七七事变使国民政府的一切努力都化为乌有,民族再次陷入生死困境。  但显然不能将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简单的归结于抗战的爆发。行政败坏、贪污腐化、宗派主义、以及政治压迫,这些都是这十年间伴随着进步而日益显著的现象,并且国民政府始终没能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政治系统,甚至可以说,1927年以后的国民党从来没有能够有效的控制国民政府的官僚机构。虽然作者指出,这些症状并非国民政府独有,我们可以从中国历史中频繁的发现这些现象,作者并为此而对中国的文化做了详尽分析,以求为国民革命之流产作出解释。但毫无疑问的是,国民党政府,或蒋本人,并不能简单的推卸掉其责任。  让我感兴趣的是,对于蒋本人,他能够度过中国的危机与挑战而始终屹立不倒,这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干,然而作者在结尾处对他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蒋更适合在旧中国军阀混战的体制下发挥起长处,但并不适合一个初具现代国家雏形的中国。他不擅长演讲,在谈话中常充斥了枯燥的道德说教,缺乏个人魅力,难以容忍个人意见,他相信道德说教足以改变社会行为,而忽略了国家问题的社会和经济根源,他根据个人的情绪和兴趣事无巨细的干预政府事务,结果,制度趋于衰亡,组织和个人的积极精神逐渐泯灭。  那么,蒋究竟依靠怎样的才干获得了至高无上的领袖地位?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的军阀统一了全中国?这个问题作者并没有给出清晰的解答,也许答案并不出现在1927-1937这段时间,而应追溯到更早时期。除了机遇以外,蒋的坚忍不拔的毅力也许是一重要因素,当然,还要包括任何领袖都不可缺少的驭人之术,不过这些就非本书所要讨论的范围。

精彩短评 (总计44条)

  •     好书
  •     王奇生的《党员、党权与党争》颇受此书影响
  •     一本研究国民政府的好书,由我校南京大学历史系执牛耳者共译
  •     说到底还是,当常校长失去了杜鲁门的援助,毛子得了几百亿上千亿的援助,终于干翻了汉斯。 你杜鲁门公报私仇,以区区十几亿的美刀就想自由化已经被部分赤化的中国,是不是发梦啊。。。。。。 拿100亿刀过来,伴随着军事胜利,什么土改,宪政都不是问题,搞到头朝战,越战几千亿刀也没了,无语了,所谓小心眼土鳖然也。。。。。。。。
  •     17.3.15
  •     末章中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论述是亮点
  •     好看
  •     四十年前的著作,仍有启发。希望能出新版,改正一些初版的翻译错误。
  •     那时的国民党确实不行啊
  •     引用的史料和当时人的话是直接翻译,没有复核原文吧。易劳逸其实已经隐伏着柯博文那本书的观点。
  •     一句话,国民悲苦,老蒋艰难。
  •     最后那个例子很经典
  •     本书内容远不足以支撑书名这么大的题目。好在学风严谨,讲的内容比较可信。讲了南京政府期间几个重要的地方势力的叛变及其所持立场和利益关系。最后说的是政府腐败问题,把根源追溯到了中国家族专制式文化直到清末对官、绅甚至平民思维方式的影响。但全书篇幅都不足以对所述及的政治事件及社会状况有细致的描绘和深入的剖析,仅仅是让我们了解到这些事情的概况而已。
  •     第七章确实写到点了。
  •     后面几章节是精华部分。
  •     易劳逸先生的民国史力作,长于分析,论述谨严,不可不读……
  •     网络上褒贬不一,我还是很赞同他的看法的 包括最后一章
  •     似乎对国府有些偏见,但还是切中要害的
  •     易老师的作品 现场感不是很好 似乎 缺少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和体验 嗯嗯 美国的汉学家 费先生之外无他人
  •     关于蓝衣社
  •     shit
  •     近纲PDF的四分之一...> <
  •     不能给脚注、参考文献全删的译本好评
  •     译者删去史料来源,可恶。蓝衣社和福建事变两章无意义。近代中国,因民智渐开与外力影响,各阶级皆怀强烈之参政议政愿望,kmt却妄图用一个腐败无效率的官僚阶层霸占几乎所有政治资源,使各阶级都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无可救药。作为革命党无力改变千年来的农业社会政治结构,只能败给更彻底的革命党
  •     作者說,一切皆是餘孽。當時所有的政治勢力都是從小土匪和洋氣學術小組的結合體匆忙轉換過來的,於是外強中乾。我想知道封面是怎麼回事。
  •     深刻剖析了国民党的问题
  •     中国是一个身份取向的社会,这里社会关系呈垂直结构。这就是说,所有社会关系,都趋向于表现为个人之间的关系,关系中的人要么是上级,要么是下级。这种上下级模式,或是如我所称的“权威-依附模式”,对下面的分析来说是一个关键。在这样一个社会,即一个垂直联系的社会中,个人的人格认同的意识,多来自其相对的地位、身份而不是来自对人的价值或个人成就的认识中。
  •     理解1927年自國民黨建立新中央政府以後到抗戰前的中國的絕佳好書。
  •     只是革命性不够,一切都成了枉然,要知道,这里是中国。
  •     现在的历史“学家”可是越来越倒退了
  •     前几章黑国府切中要害,但政治文化角度的分析感觉不足以让人信服(或论述或理论本身问题)
  •     微
  •     P26,在资本匮乏的国家,贪污可能推动资本形成,这又对经济增长十分重要。P280,南京政府在1932年首次试图通过(说)服债券持有者接受一种6%的不变利率来控制借款的代价、同时延长偿付周期,这个在债务方面的措施一年为政府节省了约一亿元,并且也是为什么政府在1932至1933年间借债相对较少的原因。P374,刘建群(注:蓝衣社)强调:“许多(宗派)斗争并不是基于政策分歧的结果,而是为了饭碗的一种斗争。”——翻译的真别扭,不过就此观点,至少陈公博在《苦笑录》中已经提出了。
  •     风格不是我喜欢的……能清楚看到奇生《党员党权党争》受他影响。看到福建那部分真心不想读了,但是豆友们评价让我继续了,最后一章并不是非常好(p.s. 为什么一批人只要读民国史研究就觉得是在影射现实……还要批判学历史的人影射做的不好真是哼唧),相比《毁灭的种子》还有点差距。总之,本书关注了一些当时大陆学者没有关注的民国史问题和角度,在学术史上的作用很大,但是关于其学术水平,大概很多都要被推翻了。期待《毁灭的种子》
  •     左派视角下国府十年,聚焦制度构建与政权整合。末章落脚政治文化,引毛式继续革命话语鼓吹欲建新政制先破旧世界。总述一句话:你国民党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遗憾在于中微观层面欠缺。
  •     真有黄金十年吗?
  •     配合《毁灭的种子》一起看风味绝佳
  •     对传统文化的革命并未流产,一直还在进行
  •     最后一章太犀利,深度剖析社会传统
  •     第一、四、七章写得最好。这本书出版一次之后就再也没出版了,看完了之后觉得绝对是意料之中。里面虽然通篇都是写KMT,但都是围绕着作者认为国民政府失败的观点——一党专政、官僚腐败和行政效率低下,可谓借古讽今。里面颠覆了不少我们传统的历史印象和观点,的确值得一读。
  •     本书在读完《毁灭的种子》后迅速翻完。全书很好发挥了作者所言的“地质学方法”,描绘出国民政府统治十年的图景。结尾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因素在政治中的作用,以及对于日后历史的概括,有值得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     费正清的学生写的,分析的很赞,很具体
  •     这本的装帧看起来不太适应。。。
  •     除了最后一章都挺好,但是作者居然最喜欢自个儿在最后一章的那堆地图炮式的扯淡= =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