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40105
ISBN:9789864172405
作者:王蕙玲

作者简介

★公視文學大戲《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劇本書
☆繼《人間四月天》之後,編劇王蕙玲最新力作王蕙玲以創作者的以她一貫深情的筆,走訪張愛玲的情愛與創作旅途,除了飛往美國開始蒐集張愛玲的資料,包括到華盛頓國會圖書館,查閱張愛玲美國作家情人瑞荷的日記手稿,從模糊的親筆筆墨中「比對」出張愛玲旅美的可能樣貌,還採訪張愛玲生前多位親友。
對於這本《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劇本書,王蕙玲認為:「傳記貴在真實,是人生的行腳 ,生命的餘音,『文有所本』是傳記寫作最基本的要求。創作不能大於事實,資料不能凌駕人 。然而任何表達都涉及思惟,戲劇本身又是另一種獨特的思惟模式。它以寫實演真的方式,要 求把所有的過去,以第一時間發生的狀態,模擬一遍,它要求即時臨場的經驗,它不容許…… 亦…….或……它只能『是』。」導演丁亞民說:「不同於坊間許多張愛玲傳記,王蕙玲不企圖 從張愛玲的生平去解析張愛玲的作品,也不企圖來詮釋或界定張愛玲。她只是,以同是創作者的 經驗,去理解及感動另一個創作者的生命。從凡人裡看出不凡之處,便是《她從海上來─張愛玲 傳奇》的企圖。」
一九九五年在美國過世的張愛玲,多年來以她靈犀的心眼「張看」這個世界,卻不能躲開無數讀 者渴望要「看張」。王蕙玲說:「我與導演與演員共同努力的是鑽進張愛玲的生命,以她的眼睛 看人世,以她的滋味為滋味,以她的哭為哭,笑為笑。」最後王蕙玲還說:「我的老闆徐立功, 經常在我北美夜深人靜的時候打電話給我,用他一慣嘎啞的嗓音不疾不徐的揶揄一句:張愛玲睡 了嗎?我在敲破了腦袋腳底板還不作響的時候(注:張讚美胡蘭成聰明說他敲敲腦袋腳底板都會 響),也常想打通電話去問一句:張愛玲睡了嗎?」
作者簡介
王蕙玲
一九六四年生,山東省汶上縣人,省立台北師範專科音樂系畢業。代表作品:電影─飲食男女、 夜奔、臥虎藏龍、候鳥。電視─四千金、兩代情、追妻三人行、京城四少、歡喜樓、第一世家、 女人三十、人間四月天。


 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没看过这剧本前,对张爱玲没什么认识,只看过改编自她《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电影,没看过原著,也没看过她其他著作,只知道她是个厉害的人物。不晓得这剧本资料来源真实程度有多高,但至少让人对张多几分了解,尤其是她的生活。当然,王蕙玲也应记一大功。书中,王将张描写得活灵活现,描述故事情节时也生动有趣(虽然里头甚多是悲情),书中各人犹如从纸上活过来似!可是,一个如此气质出众,敏锐执著的作家,竟落得孤单终老,让人唏嘘不已。她的一生,终究与文字游戏纠纠缠缠……有机会要看看电视剧版本,总觉得奶茶与剧本中的张无论身高外型和气质都有偏差。。^o^ 奇怪的选角
  •     这样来写张爱玲,只能彻底地把戏剧还原回人生的繁复多样,如同王蕙玲自己说的:想写一个没有戏的戏,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她从海上来》剧本,没有戏剧性的情节,只有一场场的生命细节,生活纪实,比较像日记散文,更像绘画或音乐,丰实以生命的各种色彩,串联起来的是心灵的韵律起伏。对习惯于电视连续剧思路的观众似是种挑战,其实将是种解放:当情节不再牵着观众走的时候,观众便可以自己生出自己的观点及感受,用自己的感受去感受张爱玲;才不握住张爱玲及观众自己。   也因此,这个剧本也许更接近留在这世界的张爱玲,也更表现出了张爱玲的各个面貌;所谓:时人对此一枝花,如梦相似。是真的吗?是真的吗?张爱玲是这样吗?她让人想之不尽、说之不完;感受深浅,是我们各人饮水,冷暖自得,却不能论断,更又与她自己无关;这是王慧玲对张爱玲及大众的尊重,也更是还原了传奇人物该有的传记态度。我喜欢这个剧本,是写了我们想知道的张爱玲,同时没写出不该替她说的话,没握住她自己的生命。   生命以她自己独特之姿舒展、绽放;人人可观,无人可代言”      我一天也只做了这一件事,就是斜靠在图书馆的凳子上读这本书。边看边把想到的东西随手写在一张传单的背面,后来传单满了,我又找了个本子,翻来覆去,又写了满满两页。王惠玲的写的太好了,我看一会都要歇一歇,等着脑子赶上来。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剧本。      张爱玲比我奶奶还要老,但我又从不觉得她会像奶奶一样有老年的时光。见最多的照片是她青年时代的,她穿立领紧身小旗袍,脖子细长,在那正正立起的领子上竟然还高高杵出一截,整个人显得越发伶仃,像个长脚的鹭鸶。胡兰成曾经就鹭鸶的事情跟张爱玲有过一番讨论,这个比喻,与她应该是和贴合的。   张爱玲从来没有老过,但我又不觉得她是个年轻人,她去世于1995年的九月末,那时我已经八岁了,但我又很难想象我们的人生竟然有这么一段时间是叠合的,她好像永远属于旧上海,剧本里有一幕写到一九四九年上海解放,四处是飘舞的红旗,看了心里有说不出的怪异。解放,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些词语或者意象和张爱玲放在一切是多么不搭配。张爱玲属于旧上海,哔哔剥剥发着光的洋红色大袖夹袄,昏暗的天色下拉着黄包车的车夫,黄油布在潮湿的空气里颜色格外饱满,氤氲着水汽,像一幅西洋油画,旧而阴郁,她跟这一切才是配套的,浑然忘我,天衣无缝。   中国很有几个值得人爱的女人,值得夸赞的文笔,张爱玲算一个,王惠玲也要算一个。当时我只知道李安找她做色戒的编剧,直到今天我才明白,王惠玲是懂她的。   张爱玲让我想起杜拉斯,她曾经说,世间没她形容不了的事儿,我觉得很贴切。她笔下的文章就像画一样,精妙的笔触让故事就像在我们面前排演一样,又带着张爱玲式的独特的韵味。用大白话说,就是画面感好。杜拉斯写的广岛之恋后来被很多剧作书的典范,她的画面感太好了,简直是在用笔在拍电影,后来,雷诺阿只是原原本本的把剧本搬上了银幕。上帝就是厚爱她们的,世界在她们心中就是丰盛而立体的,那些人物那些环境就像是她们的奴仆,只要她们一召唤就乖乖的排好队任她差遣。王惠玲又让我想起张爱玲了。她的剧本,就像是一出活的影像。   有一个地方她写到胡兰成第一次去见张爱玲,“咕隆一声电梯往上爬,胡兰成仰头,一路上重重关卡,感觉自己像是要去朝圣一样,必须得一层有一层的往上爬”。我看的简直要叫起来,戴锦华在给《沉默的羔羊》写评论的时候说到克拉丽丝见林科特的时候总是要一级一级从楼梯上下来,是对内心的回溯,对于真像的接近。而当胡兰成去张爱玲寄居的公寓与她相会时,他也总是要这样乘着电梯,一层一层的往上爬。胡兰成一直以为自己是最懂得张爱玲的好的,但他其实只懂得张爱玲作为文人的那部分,却不懂得张爱玲作为人的那一半。他每次去见的,也只是最干净最神圣最聪敏的那部分的张爱玲,所以他要像朝圣一般,一层一层往上爬,涤荡自己,净化自己。我觉得真是妙极了。   第一次胡兰成没有见到张爱玲,他从门缝里塞进了一张纸条“爱玲先生鉴赐:贸然拜访,未蒙允见,亦有傻气的高兴。留沪数日,盼能一叙。胡兰成拜下。”看到“傻气的高兴”我心中也禁不住砰然一动,胡兰成确实能讨人喜欢,他太真了,有一种浑朴的玉石的光芒和欣欣向荣的魅力,也难怪张爱玲会喜欢他。但是胡兰成也太真了,他见一个爱一个,姑且算他爱的每一个都是发自肺腑的吧,他在武汉爱上了周训德,竟然还要详详细细的向张爱玲描述,竟想让她和他一道承认他的好,要和他一道分享他的自得和甜蜜。他后来逃居温州,张爱玲放心不下,千里从上海赶到去看他,又谈起周,张逼他做一个选择。胡竟然还振振有词,“人世渺远浩瀚,是浮云千里,光景无限!是烂漫又庄严!这样断裂切割的情爱只能是西方的!是理,不是情!情是花开,是自生自美自凋谢,无可干涉!我不为小周的事辩驳,我只要你明白,我不能选择不是因为我不爱你,而是我不能这样来爱你!是“真”的不能选择!世间一切最好的东西也不能选择!我和你既是真,更是极致的好!你总会知道的!”下面王惠玲又细细写了注释,“胡兰成也有他的执拗与倔强,他拿告广来对张爱玲的独专,张爱玲望着胡兰成,她几乎被他说服,但她那因为爱情而纤细脆弱的心在呐喊求救,这是一段足以叫她灭顶的恋情,而胡兰成却还依然可以进退有余。”我不知道这几段张爱玲跟胡兰成的对话究竟是出自史料还是王惠玲自己写的,但实在是太好了,胡兰成的感情就像是旅行,我喜欢杭州的好,也喜欢苏州的好,我游览的多了,才越发显得我懂得旅行的艺术了。我只要感情,风雅高尚像画一样的那部分,你给我看画后面灰尘和裂痕,我还仿佛受了惊吓,你竟然也会是这样的。连岳在上海壹周最新的一起感情专栏里对一个背着女朋友出轨还要大肆宣扬自己对女朋友的爱对出轨对象的怜惜的男人说,你能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吗?我觉得胡兰成也是这样的男人,只是他卖了乖也浑然不觉,他是贾宝玉,是天下最怜惜最懂那些水做的人儿的一个。   王惠玲的笔真是,就像天仙一般的笔触。对于胡兰成,张爱玲所有在爱情中忐忑的甜蜜与纠结都被她写尽了。在276页,张爱玲和胡兰成刚开始通信,张跑去胡的住处送信,讲信塞进信箱自己又匆匆跑走,王惠玲写到“路边粗大的梧桐枯枝,撑向天际,春天没来。她想着在这个城市里,住着两个人,有说不完的话,却不好天天见面,就只能写信,但又不依靠邮差来送信,那是怎么回事?她想着他现在正在读她的信,这趟路走着,滋味格外不同”。滋味格外不同,仔细咂摸着这几个字,太有味道了,张爱玲在这场爱情开始的伊始所得到的所有琐碎的欢愉和期待,就都在里边了。而此后,张爱玲为了不见胡兰成故意跟炎樱在外面晃荡很久,回来之后在信箱发现一张胡兰成写的字条。“张爱玲习惯要先去开信箱,打开信箱看见里面躺这一张白色的字条。她拿出来,关上信箱,他来过,她在外面逃了一天,觉得很累,回来看到字条才觉得什么也没躲开,白逃了一场”。她之后应该是松了一口气吧,她的甜蜜仿佛只是悬在一根线上,不住的晃荡,像个单摆,她尝试着避开它,现在它终于摆到中点了,她便也欣然接受了。   王惠玲写的太好了,我是盲打误撞看到的这本书,但是就像你无所事事的在街上走,忽然转了一下头,竟然看到一大丛怒放的桃花。我不知道电视剧剧本也可以写成这样,让人惊艳。   整个剧本充满了时空交错。在张爱玲重回上海后她的生活和小说大量的穿插在一起,王惠玲一定是把张爱玲的小说烂熟于心了。简直是情境交融,张爱玲小说里的所有人物,白流苏,曹七巧,王佳芝,就像另外一个张爱玲,她们坐在玻璃后面,玻璃分开了两个世界,一个张爱玲的,一个是小说中的,她们坐在玻璃后面,偶尔抬起头,从小说的世界里向张爱玲投向一瞥,惊心动魄的一瞥。
  •     一直很喜欢张爱玲的文字,一直想不通,到底是怎样的阅历可以写出那样深刻的文字。读完这本书,我终于懂了,原来《十八春》里那些悽惨的故事在张爱玲一身的阅历中都可以找到原型。不知道为什么,读完这本书,突然很心疼张爱玲。可是换过来说,如果没有那些经历,可能也没有那些精彩的文字。老天爷是公平的,你所经历的苦难和享受的快乐真的是平衡的。所以困难时,不用抱怨!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第一次从本书中全面了解张爱玲。
  •     东北林大图书馆,我谢谢你
  •     这本书很不错,看的我很忐忑....
  •     无意中一瞥,便深陷其中,好书当让人如痴如醉。未完待续
  •     低到尘土里去,然后在自己的王国里高到天空里
  •     大概王慧玲当时成书时还未读过小团圆。
  •     用词不错,与具体史实相符与否未查证过,不下妄断
  •     此次去上海的路上看完,大部分笔墨用来写张的情感发展,对于了解张还是有不错的角度。
  •     胡兰成与张爱玲的爱情 最近也是曲散人离
  •     就....电视剧剧本书嘛~当年还很爱奶茶演的张
  •     才女已逝,任人短长
  •     每看一个段落都多一份心疼。
  •     虽不是张爱玲自传,但是能看出她的影子,她就是这样的,确如作者所说,有了她写的这本书,恐怕十年没人敢写张爱玲传。
  •     各种编的对话和心理描写看不下去。很多是蛰伏的情绪,因果暗有牵连,不是就这样摆明,串起一个情节。感觉这类书真误导人,还不如就考据着写,不然真以为他们之间说话就是这样糟糕
  •     只看張愛玲,不讀張愛玲
  •     未深读
  •     一个从小就没有感受到温暖的、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到后来固执的寻找爱,仿佛爱情是她生命力唯一值得花心思的东西,除此之外,她就只有自己的世界,一切与外人无关。
  •     张爱玲的传记版本太多,她的一生被很多人写过!我没有特别喜欢哪个版本,我只是通过他们知道我们大部分知道的她!我只是惋惜聪明如她也看不清爱情、替她不平,因为在情感经历一片空白的时候遇见胡兰成,轻易地陷入,竟然无法抽身,说到底,她是一个外表高冷、内心柔软的女人!
  •     一开始的时候是看了刘若英演的电视剧,一遍遍的看还是看不够,又拿了书来读,想探求她内心的那些细致描写。深夜里,看到她被父亲困在小黑屋的那段经历,眼泪就不停地往下流。最后的呼唤也是感人至深。飘泊在异乡,为生活劳累。晚年的不见人和不出门,孤僻的性格,从出生到亡命,都是她的传奇,只有她才会创造的传奇。
  •     王蕙玲老师的剧本,错过了,就是一生的遗憾。
  •     还记得高中的时候,高三那年躲着老师也要上课把这书嚼完,还跟同桌的女生热烈讨论~一点都不想回到那些年的生活,但是都是不得不经历的生命碰撞。
  •     低到尘埃里,在尘埃里,为他开出花来……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