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课》书评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44264372
作者:〔德〕西格弗里德·伦茨
页数:455页

推荐阅读

终于读完了《德语课》,感觉真的很好,可是让我写一篇读后感,我却写不出来,但是我的情绪一直跟着书中小主人公的描写或低落,或压抑,或紧张,或无奈,书中文字的描写是我喜欢的,我读第一页的时候就知道我爱这本书,语言描写的好细腻,好生动,一个个人物一个个场景在我脑海里跃然而生。当然,看完了,更多的是对主人公的同情,同情他有那样一个“尽职”的父亲,恨那样一个时代。可是恨完了,我想问自己一句话,正因为我更了解了那样一个时代,那么我应该珍惜我自己所处的时代么?一定程度上是应该珍惜的,但是更多的我说不出来,也许,我期待的时代还没到来。

“尽职的快乐“——Absurd ewig Deutschstunde

刚看完《德语课》,两个月断断续续的阅读,没有三分钟热度,而脑海中那幅图画却愈发清晰——弗里斯兰人在挖泥炭,和希尔克捡海鸥蛋、贝壳,易北河缓缓流向远方,浓雾中的汽笛声传入禁闭室...... 像那河水一样 整本书表面上都是和缓平顺的,没有什么摘藻雕章,没有什么诘屈聱牙,没有什么跌宕起伏,却在不经意间,让人窥见这条河流的幽邃深远,和那永远摆脱不掉的”别人的印记“。沉重,只余沉重。而这沉重的枷锁正来自于那尽职的快乐。就像宽容一样,理智的尽职是积极的,而无底线的不加思考的尽职则是愚蠢混沌的。而当少数清醒的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时,有的人选择呐喊,而有的人选择利用,而这时他们已不是清醒着的了。经典,总是能跨越漫长的时间,为我们敲响警钟。阅读经典,保持思想的理智,保持人格的独立。

德语课

《德语课》和其他二战题材的作品相比,战争主题极不鲜明,作者独辟蹊径,脱离了流血、死亡、奉献、牺牲的主流旋律,而以二战时期文艺创作受限为叙事点,讲述着禁令压迫下民众心理的扭曲,也彰显着黑暗笼罩下艺术不死的精神。故事的开篇,管教所中的少年西吉•耶普森被关进禁闭室,罚写一篇题为《尽职的快乐》的作文。写作过程中,西吉脑海中浮现的往事片断,逐渐拼凑出事件的全貌。事件的主人公是西吉的父亲严斯•奥勒•耶普森和画家马克斯•路德维希•南森。西吉的父亲严斯和画家马克斯从小一起长大,童年时代的某天,严斯从泄洪道闸门上掉进水中,是画家一次又一次地潜入水下,终于抓住了他的衬衫,将他拉出水面,画家为此还折断了一个手指。这样亲密无间的关系有一天突然被打乱,当地警察哨接到命令,禁止画家作画。而严斯,正是当地警察哨的哨长,是这项命令的宣布者和执行人。在西吉的笔下,父亲严斯从此以后,“无论在使人眼花缭乱的春天,还是在雨中,无论是在阴沉沉的星期日,还是在清晨或傍晚,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他总是在自行车上颠簸,向着自己使命的死胡同里蹬去,这条死胡同永远只引他到一个地点——画家所在的布累肯瓦尔夫”。他尽职尽责地监视着画家,不讲情面地搞突击检查,没收画家的作品,连碎片也不放过。他从不听人规劝,义正言辞地指出私人感情不能和履行职责混为一谈。如果只是这样,严斯至多只是一个铁面无私的警察,他的做法尽管没有人情味,却也不至于引人憎恨,但在西吉笔下,严斯的形象通过另一事件逐渐明晰起来。严斯的大儿子克拉斯应招入伍,也许是为了脱离部队,克拉斯向自己的胳膊开了两枪,把自己弄残废了,开始四处逃亡。克拉斯先被西吉藏匿,后被画家藏匿,犹如惊弓之鸟四下奔逃,当他体力不支晕倒在外被送回家中时,严斯却选择不予庇护,将儿子交还军队,他甚至没有一个犹豫挣扎的心理过程。在严斯的心里,克拉斯是逃兵,是家庭的耻辱,交给军方接受审判,是符合规定的,制度要求他必须这么做,就算知道儿子会被判决甚至被处死,但是制度就是制度,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交出克拉斯后,严斯也丝毫没有悔意,即使在战后,严斯还在絮絮叨叨地历数克拉斯的“罪行”,他说一个家庭也是一个法庭,可以作出判决,他宣布永远禁止克拉斯回家。在西吉后续的描述里,克拉斯逃脱了家庭的束缚和魔咒,成为一名摄影家,追寻到了无价的自由。如果一个人能罔顾亲情到如此地步,还能希望他对友情怎么样呢?禁止画家作画的时期随着时势变迁自然而然地结束了,严斯还在兢兢业业地执行着自己的职责,仿佛监督绘画禁令的执行与时势无关,完全是他个人的事情,他说,情况可以起变化,但忠诚的人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他就那样病态地履行着自己命中注定的职责,搜寻着画家的画作,独自一人拿着自己的战利品,站在符合规定的黑暗中,将这些战利品烧成灰烬,显露出一种不露表情的心满意足。反观画家马克斯•路德维希•南森,一位名副其实的艺术家,以惊人的创作力表达思想,以强烈的反差感冲撞世界,他的画作会说话,鲜活地流露着渴望和热爱,表达着困惑和恐惧。他说,我是不会停止的,既然你们反对看得见的东西,那我就创作看不见的东西,你们眼中的空白画纸,是我的看不见的海涛和日落。行为可以限制,但思想永远自由,我所承受过的一切,不会很快被人忘掉,我的足迹保留下来的时间将比想象得更长。过去的作品可以失去,我已习惯了事情总有损失,人们不能永远停留在原来所拥有的一切东西上,而是必须不断地重新开始,只要这样做,就还能寄希望于自己。回到故事的主人公——少年西吉,凡是少年身上应该具备的特质,都已被父亲严斯的尽职葬送了。西吉出于领悟艺术的本能热爱着画家的画作,他利用一切机会从父亲手中转移一些作品,藏在安全的地点。这种行为在他看见父亲烧毁画家的速写本时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在画家的作品化作灰烬之时,西吉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恐惧,严斯内心中那种一干到底的劲头让西吉异常恐惧,他觉得再没有什么地方是安全的了,父亲会找到画家的作品,把那些无价之宝通通付之一炬。某一天,西吉藏画的磨坊果然着火了,西吉的不安全感也随之被点燃,他总是看到画作的背景有火焰在向近处移动,明亮的火焰,他认为这些画作处境危险,为了保护它们,他不得不将这些画藏到安全的地方去,直到危险过去。无论是在学校、在储藏所、在博物馆,西吉总是觉得父亲要点燃这些画……直到有一天,西吉的行为被严斯发现,严斯的反应是果断地表示要宰了他。西吉最终被送进了管教所,日复一日地在禁闭室中讲述着《尽职的快乐》。这就是偏执狂父亲严斯和妄想症儿子西吉的故事。父亲在执行禁令的过程中体会着尽职的快乐,儿子也在藏匿画作的过程中体会着尽职的快乐。父亲营造了一个陌生的、充满敌意的家庭,儿子成长为一个压抑的、逃避世界的少年。一切因禁令的发布而起,却不因禁令的失效而终止。总体来说,《德语课》不是一本好读的作品。德国文学的庄重、内省和沉思的视角,接受起来本来就容易产生隔阂。这本书中还夹杂着许多的描写内容,作者在西吉的回忆中刻画景象,运用深厚的艺术鉴赏能力描述画家的画作,他用描写渲染气氛,用景色把人带向回忆。这是一本文学作品,更是一本艺术赏析的教科书。虽然真正看到的只有文字,但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不止一次地感受到色彩的冲击。本书取材自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埃米尔•汉森在纳粹统治时期被禁止作画的真实事件。阅读之余观看埃米尔的画作,自然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艺术传达的力量。作者西格弗里德•伦茨,曾经加入希特勒的青年团,战争结束前夕被征召入伍,在纳粹军队崩溃时逃往丹麦。书中塑造的青年克拉斯,或许正反映着作者对军队的看法和态度。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由余华作序。余华在序言中说:这是一本读过以后不愿意失去它的小说,我一直没有将它归还给学校图书馆。这本书确实值得他这样做。

德语课

不可质疑,《德语课》确实是一部杰出的小说。无论是在故事结构,人物设定,动作描写(这一点尤为出色),景色描写,心理描写,还是意图表达的一些哲思上,都可称为是杰出。我得承认,我在书店看了第一章后决定买下这本书的原因,便是因为第一章那段描写主人公父亲去画家那儿的那段描写——整本书背面对于故事基础的介绍,也没比上那段描写对我的吸引力。伦茨在描写方面,确实非常优秀。作者花了非常多的笔墨来逐步递进地描写主人公和父亲之间的敌意和日渐紧张的关系,直到最后,“他要宰了我”。我奇怪的是,这种渐进,我在阅读过程中没有特别注意到或者说感受到,如果不是我偶尔停下来想一想,这种递进留给我的印象会更加不显强烈。这是我感到奇怪的一点。另外,作者在笔下表现出来的乡愁,虽然说贯穿着全书,这种掺杂着仇恨的乡愁也很吸引人,但终究是没有打动我。此外,当我回顾发生了的那么多事,过去了的那么多年的时候,同样不觉得特别感伤。而我在阅读另外一些作品时,这种感觉却非常,非常地强烈。再谈作者意图通过绘画表达的一些东西。我会说——非常晦涩。确实。例如“参观”一张中描述那幅花园和假面的画,我不明白其意义和象征。其实这些东西也只有作家自己才懂。此时我想起辛克莱画的破壳而出的鸟和“自画像”,觉得它们对我更加明朗,也更有感情一些。本书最大的缺点便是描写过于冗长繁琐。我觉得很多地方完全可以更加精简。如果是这样,我对本书可能会更加喜爱。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洛丽塔》是否也能称为“略显繁琐”呢?我记得那句书评,“老年人的阅读灾难”。可是我非常爱那个故事那本书。而告别——向来都是这样,写告别的时候会非常细致,面面俱到,小心翼翼,如此收尾,给读者以回味的时间。告别那一章,以及结尾句,在我看来是精彩的。若谈书中分散在这里那里的给人以眼前一亮感觉的地方,第一个便是作者写对话的方式。自然流畅。第二个是“海岛”那一章的统一的描写方式,感觉与前面在“浅滩一瞥”的剧本式对话有所呼应——这样的描写方式我很感兴趣。第三,“海岛”一章里面主人公发出的控诉,读的实在叫人过瘾。主人公表现出来的气质也令我觉得,无法言说。谈不上很喜欢,但绝对不是憎恶。第四,是对父亲和画家两个形象的塑造。他们对峙的景象总是很生动。此外还有许多,但写书评的此刻我也只想到这些了。来日再补。在这个故事里,西吉把他想说的都说了,他的乡愁,他的父亲,他的仇恨,他的永远、永远都无法摆脱的故乡给他的影响。确实,这个故事从某个角度可以理解为是反法西斯的。而在我看来,父亲这个形象自身的疯狂,已经超越了法西斯施加给他的疯狂了。他的疯狂究竟源自天性,源自纳粹的环境,还是两者皆有之,也只能靠读者自行体会了。


 德语课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