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自强

出版日期:2016-6
ISBN:9787229102324
作者:张鸣
页数:252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系列的第三册,主题为洋务运动,讲述了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等内忧外患的冲击下,终于有意识地开始向西方学习,并以军事技术和相关产业为主要学习方向。肯定了这一时期中国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同时深刻指出洋务运动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图文并茂,发人深省,能帮助启发广大读者从历史教训中探索真正有效的强国之路。

书籍目录

逼出来的洋务/1
谁是洋务派?/10
唉,总理衙门/18
同文馆的风波与成绩/27
泥足的巨人/37
唉呀,海军/46
官督商办之谜/53
一个官办企业的样板——福州船政局/60
曾经挂美国旗的轮船招商局/71
同治大婚的铁路赠礼/81
玩具火车推动历史/89
上海铁马路的命运/96
骡马路与火车道/103
海军学校中等生:北洋海军/111
制度的变革:《北洋海军章程》/119
水师学堂/127
北洋海军是个花架子吗?/134
从海军衙门到贵族海校/141
电线攻防战/150
有线电报这玩意/157
张之洞的大手笔——汉阳铁厂/163
出使西方的风波/171
一场耐人寻味的争吵/180
买办们/188
命运多舛的留洋事业/195
难以转型的大兵/204
八旗洋枪队/211
袁世凯和新建陆军/219
张之洞和自强军/228
一个绵延几十年的话题/235

内容概要

张鸣,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长在中国的“北极”北大荒。做过农工、兽医。初学农业机械,后涉历史。199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199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作品有:《武夫治国梦》《历史的坏脾气》《辛亥:摇晃的中国》《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历史的底稿》《共和国的帝制》等。


 洋务自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一提到“洋务运动”,我们脑海中总能第一时间蹦出几个关键词:失败,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张鸣先生的这本书,框架方面大致与这几个关键词匹配,细读起来,却可以发现一些过往未闻之收获。先说前期“自强”之目的,毫无疑问,是失败的未达到。尤其甲午一战后,更是让人对洋务运动数十年之成果哀叹。而这结局,又似乎是在其决定开始运动后便埋下。因为几乎很少人知道,清政府不仅在这场运动中学习方法有问题,连学习态度上也不端正。阻扰洋务运动成功的顽固思潮仅来自“清流派”吗?不!即便洋务派本身,也不见得多想得通。若不是遭遇数千年之未遇大变局,若不是那一场农民起义差点掀翻尚在苟延残喘的政权,这个王朝就不会组织这场运动,即便后来心不甘情不愿的组织起来了,也只是一种不得已要为破衣裳打一个补丁的心态,李鸿章便有言:(这是在)裱糊。对的,“洋务运动”整个就是清王朝砖木结构的房子破了,用漂亮的花纸,裱糊意思一下。因为裱糊心态作用,无论练兵、留学、办学,清王朝都满人优先。然而,从奕、文祥开始,满人没这个心气,也没有这个精神。即使被优先了的满人,不久即自己打脸。比如,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奕弄出来的同文馆。一开始就满人优先,选了大批贫苦的旗人入驻,却成了又一个吃闲饭的养成所。当时的正七品翰林,每年俸禄不过45两,同文馆学生最高一个月补贴却可达到12两。据进过馆里读书的著名戏剧理论家齐如山回忆,馆里的学生每六人一桌,每餐四大盘、六大碗,有鱼有肉有海鲜,夏天还有一个大海碗,放着水果莲藕什么的,冬天海碗改成火锅,什锦锅、白肉锅和羊肉锅任选。如果这些你都不乐意吃,那么可以另外随便点菜,如果学生来了客人,也可以随便要菜,一个子都不用花。就这样,同文馆的学生还动不动就嫌伙食不好,摔碗砸碟闹罢餐。如此任性的学生们给这个国家带来了点什么呢?应该贡献还是有的,但不多。大多数时候,他们给这个国家更多的是犯尴尬症的机会,比如光绪年间,俄国人总是借着勘界机会蚕食中国领土,到了这个必须跟俄国人交涉的节骨眼,总理衙门想起了同文馆各位莘莘学子了,一下子找来同文馆俄文馆内七八个学生,一个学了13年,其余的也学了7年,结果呢?成绩最好的一个,俄文水平也刚到能把俄文字母给念出来罢了。同文馆看来是表不了洋务派的文治了,武功呢?嘿嘿,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也不咋的!为了保证满人自己的利益,太平天国之后,清政府急于裁撤的,不是无用的八旗和绿营,而是淮军、湘军的勇营,而后下定决心要整治绿营。结果呢?风景依旧,不堪入目。绿营是老样子,到了1890年代,勇营早就用洋枪了,但绿营却还是弓箭刀矛加土枪,别说抵御外侮,连土匪蟊贼都不怕他们。至于比绿营强一些的勇营,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当年一位英国军官访问中国,发现使用前装洋枪的淮军士兵,在用探条往枪管里装药时,每每把探条冲着自己的身体,显然这是一种危险动作,但是大家都浑然不觉。更可笑的是,放枪之时,士兵们并不看着枪筒指的方向,不懂瞄准。指望这样的军队在战场上取胜,跟痴人说梦又有多大区别呢?那么“求富“呢?可以说,情况还是要好一些的。现在的史学家主流观点认为,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话没错,但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自强“不行,”求富“却能达到呢?难道是中国人天生就有经商基因吗?又或者,洋务派各位天生就掉钱眼里去了?张鸣先生在他著作中,为我们打开了另一种启迪,这也是我个人读到这一次失败运动的成功启迪,那就是:有了正向激励,资源配置才可能发挥它原本的最大效用。什么叫做“有了正向激励,资源配置才可能发挥它原本的最大效用“呢?熟悉经济学的各位朋友应该对这一类词都不会陌生。资源配置,即是指如何把有限的生产要素配置到社会迫切需要的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上去,以实现最佳的资源使用效率。任何生产者都面临着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的矛盾,所以资源配置始终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人都是需要激励的嘛,尤其正向激励,否则谁会每天想着法子怎么优化资源配置呢?这样的定律,我们在洋务运动中也看到了证明。因为洋务运动中工厂的兴办,原来死活不肯进厂的农民,最终知道了工厂的大烟囱并不可怕,里面的锅炉,是提供机器动力的,不是拿人魂魄的妖怪。又过了一阵,他们发现在厂里干活,要比在田里收入更高,而且稳定,从此中国产业结构的人口开始了迁徙。同时,这些企业最大的效益,也培养出来一批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这,便是正向企业效益,或者说直接点是金钱激励带来的合理人力资源配置效用。再比如,中国传统的汉儒知识分子一向信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准则,但在清王朝,似乎一开始就注定了满汉之别,有意压制汉儒之信仰理想,便也成了既定方针。汉儒们会就此罢休吗?并不。我们知道,太平天国之后,以汉儒知识分子为主要构成的地方督抚在军事、人事和财政方面的权力,并没有因战争结束而缩小。刚好,办洋务风潮涌起,一种截留税款、增加地方开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好机会终于到来。根据张鸣先生描述,“在人事权方面,各省开办的各种局,有很多都跟洋务有关,什么军需局、采运局、军械局、军火局、洋务局、机器局、机器制造局、电报局、矿务局,等等。这些新办的局,可以设总办帮办,还可以设各种委员,为众多候补官员提供了去处和出路。如果说,地方官的候补,督抚虽然有很大的权限,但毕竟还需要考虑吏部的规则,需要考虑布政使的意见,而这种局,则完全是督抚说了算。因此,就造成了一个怪现象:很多人在做京官的时候,对洋务深恶痛绝,放言抨击,可一旦外放,做了地方大员,就一下子来了个180度的转弯。即使再保守的顽固派,真要是做了封疆大吏,也绝不会将当地的洋务事业全部干掉。两位著名的清流,号称牛角的张之洞和张佩纶,外放之后,都成了积极的洋务派,干洋务,一点不比此前他们抨击的人差“。这不便是正向权力、理想激励带来的物力、财力的资源配置效用吗?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标题提出的问题,似乎就不难回答了。为什么“自强“不成,”求富“可以?“自强“,说起来“高大上”,其实“假大空“,在当时人们普遍没有家国天下概念的现代化意识前提条件下,指望几个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去搞一场运动救国,怎么可能嘛?!“求富“则不同,它于官,有权力的实现,理想的实现之激励作用。于民,有金钱的激励,生活条件改善的现实激励之作用。这一切,都是看得到,摸得着的利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又有几个人会不好好好对待呢?我们再来看一百余年之后的今天,总有效益不好甚至行将就死的企业整天嚷嚷着要改革,从高层到基层也不能说大家都没出力,可是呢?收效甚微,何解?恐怕张鸣先生的这本著作,以及它背后的“有了正向激励,资源配置才可能发挥它原本的最大效用“道理,能给予不少的启发。我们中大多数人虽不做历史的学问,思考一些,总结一些,却总会对自己有益吧。
  •     《洋务自强》是张鸣老师“重说近代史”的第三部,主要内用就是关于洋务运动。其实,提到了洋务运动,大家都应该会非常熟悉,毕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几位对后世影响极深的洋务派官员,如,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他们可以说是中国早期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与拓荒者,有着相对于这个腐朽国家的先进思想.然而,不管洋务运动开展得多么轰轰烈烈,又开了多少的军械所、造船厂、西式学堂,最终还是以失败收场了。虽然说,洋务运动有它积极的一面,开创了近代中国外交、通讯、交通、海军以及企业经营的先河。但是,在花费如此巨额的费用,最终却偃旗息鼓,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与洋务运动相对的,日本在同时期的改革政策——明治维新,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他不仅让日本摆脱了被压迫、被欺负的身份,还反过来成为了肆意进攻他国的侵略者。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大抵如此。那么为何在同时期的改革,经济基础更为雄厚,国民更多,接触西方世界也更早的中国却失败了呢。而国家小、国家财政差、国民相对较少的日本却能改革成功呢?首先是改革的程度不同。洋务运动只是简单地学习西方人的运动,前期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后期主张“求富”。这只是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办法,治标不治本。中央政府想的是继续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只要能坐稳江山,就任由洋务派的大臣的一切所作所为。洋务运动的地方大员则是借着洋务运动,增强自身实力,以此从中央获得更多的财权。只要不触及他们自身的利益,是否进行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他们也不关心。而在明治维新中,政治体系改革是重要的一环。以众多中下级武士为核心,同时结合了广大农民、市民和资产阶级,集体推翻了幕府,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其次,日清两国对接受西方文化的态度大不相同。就拿同文馆来说。虽然最初恭亲王奕䜣的打算是十分好的,要将同文馆办成一所顶尖精英的学堂,让中国科举制度下的精英人士,来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但是遭到了倭仁的强烈阻挠,最终把这个学习西学的高级学堂,变成了旗人又一个吃闲饭的养成所。培养出了一堆废物,清朝政府在一次和俄国交涉言语不通时,找来了同文馆的七八个学生,一个俄文学了13年,其余的也学了7年。结果呢,没有一个懂俄文的,成绩最好的一个刚刚能把俄文字母念上来,其余的连字母最多也不过认识一半。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教育非常发达。江户末期在男子中有40%-50%的人识字,在妇女中有15%的人识字。识字率在当时世界上处于第一位。总的来说,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大员这种只想学些皮毛,不想深入的学习态度,以及官办官营的做法必然会让改革无疾而终。真要想改革,一定要逐步放开那只紧抓权力和利益的手,让整个社会参与进来。这就注定了洋务运动从一开始就只会昙花一现。
  •     杂文一直是中文系孩子的玩具,嘲弄有余,深刻不足,史学界异数张鸣不小心闯入杂文界,基于深厚的历史学学养和政治学眼光,刹那间提升了杂文界的整体水平,但代价是被人诟病不务正业:你一个政治学教授,一年出好几本鸡巴杂文集,算个啥子呦?这种嘲讽多了,可能慢慢让老张窝火,于是居然开始写近代史了,一写就是三本,不过读毕此书,咋品读都带着一股子杂文味道,看来老张这辈子都难以摆脱杂文家的恶名了。这个系列分为三部分,此书是洋务自强,如果熟读老张的书,你会发现他的观点在其他书中都有体现了,这本书不过是系统化了一点而已。比如讲逼出来的洋务,讲清朝的装逼和守旧,不让官员嫖妓,都是以前的观点,但这个观点是超前的,虽然不让嫖妓是一个细节,但却可以让读者了解整个清朝的顽固,可能也理解了为什么清朝没有出现一个像明朝那样的荒唐皇帝,坦白讲,如果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清朝的这一套是管用的。但是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下,封闭系统被打破,这一套就不管用了,你不主动求变,别人就逼着你变,主动变与被动变,那成本和效果都差了去了。再比如讲清朝的国有企业,更是深刻,国有企业开始固然是为了抵御外辱,但最后却只能沦为低效的怪胎,原因就是国企承担了太多非市场职能,国企的职位是用来养闲人的、养私人的,大批的废物都是满清官僚的私人,满满的都是负能量,不拖累企业就是好人,怎么可能有效率。再看当下,国企的这种劣根性似乎还没清除,真是不胜唏嘘。当然了,这里面也有很多新鲜货,比如北洋水师的英文指挥系统与丁日昌不懂外语的矛盾,种种细节,看似那么荒唐,却又令人无奈。中国历史气数,通过种种迹象看,大清朝确实气数尽了,无怪乎孙文闹革命,咋咋呼呼居然成功了。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非常非常好。
  •     洋务运动的背景、发展的历程,晚清政局的动荡,一一展现在眼前。
  •     好书!
  •     了解了很多有关洋务运动的细节,只能再次感叹近代中国转型之艰难,先觉者要么成为英雄,要么成为悲剧,历史向来如此。。。这本书里有一些地方作者的连词用得很奇怪,读起来不太通顺。。。
  •     洋务运动的失败,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作者在本书中,有非常详尽的论述。
  •     张鸣老师的书,一直是很值得一读,且读起来不费力的那种。
  •     温故而知新。读完这本书,总会有一些思考,也会有一些收获。
  •     洋务运动大体知道是怎样的事件,这本书丰富了不少新的细节。讲的比较浅显易懂,不过语言有的时候感觉有些怪怪的。
  •     张老师缺钱了吧,内容单薄了点。
  •     张鸣老师的书,一直都很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