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

出版日期:2015-12
ISBN:9787508657136
作者:布伦丹·西姆斯
页数:488页

作者简介

1.从欧洲到美国,赞誉不断:《华尔街时报》《经融时报》《华盛顿时报》《经济学人》《泰晤士报》《独立报》《出版人周刊》《科克斯评论》推荐;保罗·肯尼迪(著名历史学家、《大国的兴衰》作者)、诺曼·戴维斯(《欧洲史》作者)盛赞。
2.从查理五世和拿破仑,俾斯麦和克伦威尔,到希特勒和斯大林,再到罗斯福和戈尔巴乔夫……展现历史背后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
3.首部完整记录欧洲500年权力争夺史的巨著,权威视角,展示现代世界的塑造过程。
4.属于中信重磅社科系列“历史的镜像”丛书,该系列是中信社科品牌书,今年年底前第一辑全10本讲全部面市,并对全套书进行整体推广活动。
在欧洲历史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核心问题。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大部分文明都创造了宏大的政治框架体系,无论是古代中国文化,还是现代美国文明。迅速崛起的帝国、王国或共和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标杆。相反,欧洲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一片混乱、支离破碎的状态,每一位统治者,总是通过一小片地域政治试图统一欧洲大陆。
而自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后,500多年间,国王、征服者、总统以及独裁者们都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欧洲大陆,从查理五世和拿破仑,到俾斯麦和克伦威尔,从希特勒和斯大林,到罗斯福和戈尔巴乔夫;从沙俄帝国,到奥斯曼帝国,再到德意志第三帝国……几乎所有的现代历史的关键角色,都将他们的赌注押在了这片重要的土地。500多年来的权力争夺史似乎表明:谁能控制欧洲的地理中心,谁就能对整个欧洲有足够的支配力,进而有能力在这一基础上称霸世界。
在《欧洲:1453年以来的争霸之途》中,剑桥大学历史学家布伦丹·西姆斯围绕欧洲的这一核心问题,从宏观到细节,记述了500多年来在欧洲舞台上轮番登场的各方势力之间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阐释了造成欧洲大陆难以为某种政治所主宰,反而充斥着持续动荡、来势迅猛的政治洪流的环境因素。《欧洲》既是一部欧洲权力争夺史,又是一部现代世界的塑造史;既有对过去500年的反思、回顾,又有对未来欧洲乃至世界的权力、政治格局变化的展望。

书籍目录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帝国:1453~1648
第二章 继承:1649~1755
第三章 革命:1756~1813
第四章 解放:1814~1866
第五章 统一:1867~1916
第六章 乌托邦:1917~1944
第七章 分裂:1945~1973
第八章 民主:1974~2011
结 语
致谢

内容概要

布伦丹·西姆斯,历史学家,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史专家,他的研究涉及英国、德国、美国的外交关系历史,在时间跨度上则同时包括近代与现代。他在2002年出版的《最糟的时刻》(Unfinest Hour)回顾英国政府1990年代初在巴尔干问题上的失误,曾获得英国非小说类图书最高奖塞缪尔·约翰逊奖(Samuel Johnson Prize)的提名。


 欧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欧洲:1453年以来的争霸之途》:欧罗巴的合纵连横大史记英国历史学家布伦丹•西姆斯所著的《欧洲:1453年以来的争霸之途》长达六十二万字,从1453年标志性的东罗马帝国的覆灭逶迤而下,一直延展至近在咫尺的2011年中期,覆盖的年代,长达五百年,而尤其令人叹服处,它对世界最新局势的关注,距中文出版时间不过相差四年,这样保证了全书的资讯与时俱进,紧贴当代,也折射出作者回溯历史是出于照亮未来的写作动机所在。然而,就在这本巨著成书与当下的这一段短短的三、四年时间内,欧洲的局势却发生了瞬息万变、一日千里的变化。这两年内困扰欧洲的中东难民问题愈演愈烈,让欧洲的面临的挑战瞬息间变得尖锐而明晰起来。而作者在《欧洲:1453年以来的争霸之途》一书中结尾时,还显然没有对此的明确定位。作者在他的结语中,有意回避了通常历史书喜欢做的“预言和劝告”的终结方式,而是设置了一连串的疑问来关顾着欧洲的未来,在这些疑问中,作者提到了欧洲可能面临的威胁,其中提到了一个选言命题,表述为:“(欧洲遭遇到的威胁是)在中东与伊斯兰势力进行决战,还是在西方社会内部与敌对的力量做斗争”,而现在看来,这两个似乎并列的选言判断,被当下欧洲的现实,转化为具有因果关系的命题,一方面欧洲在中东地区挥起了大棒,砸烂了看不顺眼的坛坛罐罐,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些被砸烂的势力,又摇身一变,以难民的形式,直接冲进了欧洲的本土。因与果的关系被现实残酷地凸显出来。而富有历史戏剧性的是,作者在《欧洲:1453年以来的争霸之途》开头中,就是从奥斯曼土耳其展开对欧洲的攻略开始的,标志性的事件是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伊斯兰的狂飙胁迫进欧洲的腹地。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看到,本书的开始年代里的那场宗教冲突,以一种新的形式,重新在欧洲上演。作者清醒地看到了历史之间的惊人的轮回特征,在书中写到:“在‘收复失地运动’结束的500多年后,以及奥斯曼人在维也纳被击退的400多年后,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又一次在欧洲挑起战火。”(P439)历史的惊人相似性,可以说让我们产生一种目瞪口呆的拍案惊奇感。更有甚者,当年伊斯兰势力瞄准的欧洲终点,竟然也与今天如出一辙。当年,“对于奥斯曼土耳其人来说,神圣罗马帝国是他们进军中欧的主要目标”。(P5)。而今天,来自中东的信仰伊斯兰教的难民奔向的目标,正是与当年神圣罗马帝国处于同一地理位置的德国。欧洲五百年前与五百年后,面临的外部冲突竟然不约而同地呈现出同样的走向与趋势,不能不让我们感叹,历史在螺旋着上升,有的时候,仿佛历史又回到了它的原点。可以看出,欧洲面临的外部压力,在《欧洲:1453年以来的争霸之途》一书廓定的时间段里,呈现出卷土重来的相似性,而欧洲内部五百年的分分合合、合纵连横的结果,同样凸现出规律性的历史重演。《欧洲:1453年以来的争霸之途》一书开头部分重点解析的“神圣罗马帝国”,正囊括了今天的德意志的版图。正如作者所说,“神圣罗马帝国”是欧洲内在争夺的一个核心关键点,了解欧洲的近代史,从“神圣罗马帝国”身上能够找到解开迷津的钥匙,也能发现串起一系列交锋与争斗的线索链条,正如作者所说:“在接下来的200年里,欧洲地缘政治的舞台基本上就演变成了两股势力的较量:一面是哈布斯堡王朝在尽力维护其帝国统治,一面是它的对手在坚决抵制哈布斯堡家族对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控制。”(P2)此语作为一个纲,可以洞观到欧洲近代史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眼花缭乱背后的主流争夺脉络,让我们看到,欧洲的争霸史,就是寥寥可数的“老面孔”列强在跳上跳下,你来我往。书中提到“中欧有四大帝国在相互争斗——法兰西帝国、沙俄帝国、奥地利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P144),这些面孔,除了奥地利日后衰落之外,其它三支力量,依然是世界中心舞台上的熟识面孔。其中的“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德意志政治联邦,于1806年被拿破仑的狂飙摧毁,在其废墟上后来站起来了德国,这样,欧洲的现代强国依然是神圣罗马帝国时代的列强的翻版。进入近代的德国,经过两次战败,今天依然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重要力量,作者认为,美苏当年的争霸,“都要放到以日耳曼为中心的框架中进行诠释。”(P409)这样,五百年的欧洲近代史中,从“神圣罗马帝国”到它的继承者德国,可以说德意志的政治势力,始终是欧洲至关重要的强大力量。由此可以看到,看似繁复的欧洲争霸史,其实活跃的主体力量,正是书中所概括的德、法、俄等寥寥可数的几个熟面孔。这与人们习惯性地把欧洲史上的三大人口集团归纳为“德意志集团、罗马人及其后裔的拉丁化集团、斯拉夫集团”有着内在的呼应关系。把握住这一条贯穿历史的主要链条,就能够把笼罩在近代欧洲史上空的迷雾廓清,让我们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如此一来,看似一团乱麻、没有头绪的欧洲历史,便非常有规律地呈现出它的动荡与遏止的秘密,作者对历史抽茧剥丝、高屋建瓴的“史识”洞穿了层层的历史表象,而把握了内在的核心肌理,不仅把历史尘埃下的秘密昭然若揭地呈现出来,更把未来的相对于历史的镜像式发展走向给烛照出来,让我们在今天的欧洲现实与五百年前的欧洲之间的惊人的巧合般的对应之间,涌上沉思,凝成反思,从中寻觅实现人类不同国别、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之间的友好共处的一种可能。这就是读史明智的现实涵义吧。作者用六十余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五百年的历史时空,这决定了作者的语言必须是精约而简练的。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叙事并没有失陷在宏大的历史抒情中,也没有渗入哪怕是一丁点的对历史的戏说与调侃,作者的笔锋甚至也尽力收缩褒贬与臧否的功能,而尽可能地让历史本身来现身说法,但是,作者并非没有在历史复原中,渗入自己对历史的想象与判定,书中不断出现的“某国担忧”、“某势力渴望”等等主观性的情绪判断,清晰地概括出了历史交锋中的各个层面的动机所在,从而把看似随机性的历史进程,厘清了其走向深处的动能秘密,揭示出事件背后的动机答案。从整本书来看,作者主要侧重于欧洲热土上各个势力交锋背后的利益考虑,而这种利益主要集中在权势与领土的争夺上,这使得作者揭示欧洲霸权的动机重点主要放在权力的争夺与地盘的争夺上来,而这基本上是列国争雄争霸的最重要的着力点,而相比之下,对思想、经济与文化的叙述,书中并没有作为重点,至于对人物之间的八卦关系更是毫无兴趣(与中国历史的叙述手法迥然不同)。但是,正因为作者对权力与领土争夺动机的处处点染与明示,使得全书的欧洲争霸演绎出了最具有说服力的真相与答案,一册书在手,扑朔迷离的欧洲历史以明白如画的面貌袒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对欧洲的前世今生能够得到最清晰的了解。附记: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欧洲史错综复杂,各种力量,你来我往,难分彼此,让人一头雾水。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最大的收益是对欧洲的历史有了基本的了解。作者的历史表述方法,完全不同于我们旧有的历史教科书中过分追求经济、阶级考量后失去叙事线索的完整性,王朝历史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不明所以。最特别的感受是对拿破仑的一段历史,有了比较明晰的把握。之前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一直想把它读完,但是总在读了一半的时候,就难以读下去,对于小说里涉及到普鲁士、奥地利等国别关系让人大伤脑筋,读完了这本书,感到小说里伴随着故事情节上展开的战争史实,在整体的把握上,明白了细部的意义,感触到了托翁在小说创作上是如何移步换影地通过人物的实际生活轨迹,去应对历史上的真实事件,触发历史史实的真实进程,把虚构的情节精准地对应到历史史实之中。托翁把历史对于人物的影响与心灵震荡,拆散之后,放入到各个片段的小说叙事中,整体合并起来,却是一部真实的历史全景式的宏伟图景。因为有了《欧洲:1453年以来的争霸之途》这本书像中国纪年式历史的通透式说明,支离破碎的欧洲印象得以重新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时代背景,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去理解文学的精神世界与人物塑造。因此,这本书可以击碎我们对欧洲史的一知半解,激活我们对欧洲文学的深度体悟。
  •     “谁控制了欧洲,谁就会掌握世界的领导权……只有德国才能赋予欧洲一个统一的结构图”,希特勒的这句话并非全然狂妄。至少英国历史学家布伦丹•西姆斯应该不会反对,他的《欧洲:1453年以来的争霸之途》,展现的就是1453年后,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霸权争夺史。1453年是欧洲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中世纪落幕。这一年,法国收复除加莱以外的全部领土,英法百年战争结束。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也在此刻停笔。布伦丹•西姆斯就从吉本停步的地方开始,从1453缓步走到2011,现代欧洲的轮廓在他的勾勒下逐渐清晰。既是争霸史,布伦丹•西姆斯的焦点就紧紧锁住“政权”二字。这一点,明显的体现在他对八个篇章的命名上:帝国、继承、革命 、解放、统一、乌托邦 、分裂、民主,皆是体现权力状态的政治术语。布伦丹•西姆斯认为,神圣罗马帝国大厦崩塌后的200年里,欧洲地缘政治的就是两股势力的较量。一面是控制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期王朝尽力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一面是四面环伺的对手对哈布斯王朝统治的坚决抵制。于是,中世纪战争结束后是更多的战争。15世纪后的欧洲与中国的战国时期相似,群雄并立,狼烟四起。国家间合纵连横,尽为权谋。从争夺王朝继承权的王位战,到拿破伦催毁帝国的革命战争,从美国反抗英国争取自由的解放战争,到德意志和美国南北战争……欧洲大陆在战争中不断震动。这种震波及亚洲、美洲及至全球,直至引发人类史上最残酷的两次世界大战。值得一提的是,世界最伟大的战争著作之一《战争论》,就应欧洲战争而生,一如战国的《孙子兵法》。它的作者克劳塞维茨,在研究了1566~1815年期间所发生过的130多次战争和征战,得出结论:“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战争必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的特性。”布伦丹•西姆斯认为,欧洲最根本的问题一直都是,“欧洲能否统一为单一的力量,或者由某一个强大的力量所主导。”他将一这问题的钥匙系在欧洲中心的一块土地上,这就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1904年,英国著名地理学家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成为政治地缘学的奠基之作。他在文章中首度提出了"心脏地带"的概念。他的观点得到德国纳粹地理学家豪斯霍费尔的赞赏,成为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思想来源之一。在布伦丹•西姆斯看来,德国正是欧洲的心脏,他的书写因此以德国为着力点。就《欧洲:1453年以来的争霸之途.》跨越的历史维度而言,“争霸”有双重含义:战争年代的领土争霸和和平年代的经济争霸。战争可以是几个世纪的主题,却不会是永远的主题,否则人类无法延续。然而,炮火熄灭后,另一种战争又随之兴起,那就是世界经济的争夺。曾经的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就是经济争霸的产物。二战后,两名意大利反法西斯分子起草了“为自由、团结的欧洲而奋斗”宣言。该宣言认为,资本帝国主义和极术主义国家倾向于发动毁灭性战争,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唯一方法是破除传统的均势观点,使欧洲不再是分裂的各主权国家,而是成立欧洲联邦。1967年7月1日,《布鲁塞尔条约》生效,欧共体正式诞生,1993年易名为欧盟,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实体。德国,依然是欧盟的重心。布伦丹•西姆斯在最后说,只有两个国家可以打开深化欧洲一体化的门锁,一是军事力量最强的英国,二是经济最强的德国。然而就在2016年3月,英国央行行长金恩表示,德国已变得过于强大,应该离开欧元区以拯救欧盟。欧洲究竟是会分崩离析,还是成为更强大的整体力量,一切仍只能交给历史回答。
  •     剑桥大学历史学家布伦丹·西姆斯从宏观的视野,以简练的笔触,全面地、高度概括地梳理了500多年来欧洲大国争霸与权力博弈的历史,完整地描述了欧洲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与发展脉络,揭示了欧洲大陆持续动荡的政治根源,说明了500多年来国家意志与意识形态的较量如何塑造了近代欧洲以及世界的现状。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把欧洲500多年的历史分为若干时期,根据每个时期的主要特征,以帝国、继承、革命、解放、统一、乌托邦、分列和民主为主题,讲述了每个时期发生的大小战争、国家兴灭、国土变更等历史事件,同时说明了一些关键人物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是一部信息量非常丰富但高度浓缩的作品,涵盖了欧洲现代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尤其是地缘政治格局的所有关键事件和时间节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将每一个重大地缘政治事件串联到一起。对不熟悉欧洲历史的读者而言,这是一本极好的入门级读物。读完之后,可对欧洲现代史有一个全方位的、清晰的了解。自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及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结束至2011年的500多年时间,欧洲一直是世界上动荡最激烈的大陆,一些大国总是幻想统一欧洲大陆,甚至一些稍微有点实力的中小国家也不安分。整个大陆长期处于混乱状态。英法奥德西俄及芬兰、瑞典和奥斯曼等国,或觊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争夺皇位继承权,或围绕欧洲的心脏德意志,争夺欧洲的控制权,或乘机扩张自己的地盘。从查理五世、拿破仑、亚历山大到希特勒等,无一不贪婪欧洲的土地,企图控制欧洲,掌握欧洲的支配权,进而称霸世界。500多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战争可谓举不胜举:八十年战争(1568年—1648年)、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英荷四次战争(1652年—1654年、1665年—1667年、1672年—1674年和1780年—1784年)、九年战争(1688年—1697年)、北方大战(1700年—1721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年—1714年)、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3年—1738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748年)、七年战争(1754年—1763年)、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1772年、1792年和1794年)、拿破仑战争(1803年—1815年)、爱尔兰独立战争(1919年—1921年)、四国同盟战争(1718年—1720年)、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1778年—1779年)、意土战争(1911年—1912年)、巴尔干战争(1912年—1913年)、波斯尼亚战争(1992年—1995年)、科索沃战争(1999年)等,有发生在一国之内的战争,如玫瑰战争(1455年—1485年)和西班牙内战(1936年—1939年)等,有长达241年,平均19年发生一次,前后共发生11次的俄土战争,也有发生在欧洲,蔓延至其他大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几百年来,除了打仗,整个欧洲几乎就没有闲着。阅读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乱”。不是说书写的乱,而是欧洲大大小小的帝国、王国和公国之间合纵连横,今天结成一个阵营,明天结成另一个联盟,今天是朋友,明天是战场开打的敌人。各国之间你争我斗,在这片土地上纠缠不已。除了霸权就是领土,除了安全就是利益。国家实力此消彼长,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在欧洲争斗还不算,英法西荷还要跑到美洲大陆争夺殖民地。总之,在500多年的现代欧洲历史中,和平的时间少,战乱的时间长,这一幕就像中国的战国时期。本书的最大不足之处是缺乏地图,书中提到一些地名,如尼德兰、佛兰德和低地国家等,如果对地缘政治和历史演变不太清楚,很难搞清究竟在哪,对相关国家有什么地缘关系和影响,为什么会成为必争之地。本书的翻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个别地名的翻译不太规范;二是还存在一些文字错误(详见亚马逊网站)。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是我拿错书了
  •     经济学人2013年度十大好书(历史类)
  •     塑造现代世界政治、经济、科学面貌的中心是欧洲,欧洲的中心则是德国。纵横捭阖,苦的是民众。
  •     前面几章大量出现的德意志帝国、帝国议会等词,特么究竟指什么,很受不了,后面内容可以。
  •     时空跨度足够,但若读者希望看到对历史走向的深度挖掘的话,这本书并不是最佳选择。
  •     比较提纲,确实需要之前有一些准备,否则读起来一定吃力。10.6熬夜读完,了解世界历史必读书,强烈推荐!
  •     信息量很大的一本书,大致对欧洲的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主要是地缘政治方面。
  •     前面的讲神圣罗马帝国的有点意思,
  •     2016-07-25 標“在讀” 今讀完
  •     面面俱到,深思回味之处不多,但读起来一气呵成,也算不错。
  •     其实这本书的副标题应该改为“1453年以来争夺德国之途”。本书围绕着欧洲中心德国回溯了过去500年来的欧洲统一(either“一体化” or “独裁化”)历程。作者视野非常宏观,文笔也很流畅,每个章节都精炼不冗余,因此可读性很强。不过对于作者在书末提出的欧洲深化一体化的两个关键之一的英国,在领导人极不负责的公投决定下一骑绝尘而去,历史的发展正朝着“欧洲成为强大力量的计划...宣告终结,整个大陆将进入垂垂暮年”的方向发展,不知作者如今又会作出何等的唏嘘?
  •     成也体例败也体力,这超长的单章节读起来真是一口气喘不上来
  •     政治是历史的女儿,历史是地理的女儿。地缘政治关系纷繁芜杂,区区500多年,你争我夺,战争从未停歇。国内政策一度全力让步于外交。历史在震荡中前进,是走向未来,还是走回历史,不得而知。珍惜我们蚍蜉般的小确幸吧
  •     看了这本书我就明白了为什么很多人说历史枯燥了。
  •     这是一个世界由区域化向一体化转变的过程,德意志是这个过程中的众矢之的。当欧洲成为世界的核心的时候,德意志则成了核心中的核心。从这个角度说,德国连续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各个大国都或多或少地做了推手。
  •     正确书名是《神罗是怎么完蛋的,以及希特勒、欧盟是如何光复神罗的》
  •     系统梳理欧洲500年历史,主线德国的演变。
  •     争霸的必要条件:战争
  •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作者野心太大,想一本书说尽欧洲1453后以德国为核心的争霸史,结果就成了资料流,平铺直叙,读得很累。
  •     很好 值得一读
  •     宗教和信仰的不同,主义和政体的不同,民族和地缘的不同,诸多不同引发冲突,或大或小。纵观人类历史,战争远多于和平,所以自二战以来这一百年不到的和平时代更值得我们珍惜。虽然其中小冲突不断,但政治家们还是以一种普遍克制的态度来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全书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片段就是古巴核弹危机时,赫鲁晓夫拒绝了卡斯特罗希望袭击美国的要求,他说:“如果莫斯科首先向敌人领土发起核攻击,这就将导致一场核战争,殃及全世界。反对帝国主义的目的,不是让自己死亡。”作为政治家,尤其是大国的政治家,妥协和退让并不是胆怯的表现,而是对全球苍生的一种负责任的必要态度。面对人性中贪婪的欲望,畏惧是很好的抑制手段。
  •     15年前我在读大学时就曾有过一个观点,欧洲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的焦点可能需要集中到大空位之后的圣神罗马帝国,这本书很好地构建了这一框架,极具历史和地缘政治纵深感。
  •     “德国问题”贯穿始终。白左?
  •     从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的角度阐述了近500年欧洲的变化。还挺有意思的。
  •     流于表面 适合“下大棋”分子看
  •     4.5星。围绕德国,讲述1453年之后欧洲(包括美国)的各国关系和争霸战争,挖掘21世纪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历史根源。作者行文细密,几乎所有重要事件都讲到了,这是本书的优点也是缺点,即什么都讲到了,但都不算深入,就了解而言还是不错的。大致可以当作通识课,略枯燥。
  •     信息密度非常大,不到500页的书却要涵盖500年的欧洲史。对欧洲或者尤其对德国感兴趣的都应该读一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