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传:墓地里的寒鸦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10454514
作者:邵嘉骥
页数:276页

作者简介

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德语作家,终生未婚。生前发表《变形记》等作品,死后声誉鹊起,震惊欧洲文坛。他骇人的想象力、独具一格的叙事手法、荒诞的风格,被20世纪诸多流派奉为先驱。
解读卡夫卡需要五条线索:时代、环境、身份、经历、作品,缺一不可。卡夫卡为写作而生,视写作为信仰。本书以作品为线索,深入解读卡夫卡的生活全貌,引导读者以全新的角度认识这位神秘的作家——卡夫卡并不晦涩,真正的卡夫卡就在他的作品中。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耗子民族”的孩子
出身——被流放的民族;童年——阴影无处不在;学校——大人的阴谋。别人的成长是由个人走向社会,他的成长是由个人走向个人。
卡夫卡与生俱来的孤独,注定了他与世界格格不入。
儿时的记忆
身份标签
父亲与母亲
恐惧的根源
教育大背景
从恐惧走向恐惧
讨厌的学校
三个妹妹
第二章 地洞:向文学世界逃逸
深邃、复杂、犀利、悲观、包罗万象,“卡夫卡式思想”来自何处?来自贯穿卡夫卡一生的阅读与思考。当环境逼迫他,折磨他,让他无处安身,他只能为自己营造“地洞”,在文学世界里保护自己。
中学生活
智早熟,性晚熟
无所不包
打开另一个世界的钥匙
考试
信仰的迷惑
《一场斗争的描述》
第三章 现实:走不进的城堡
毕业、择业、就业……卡夫卡的人生是一连串的抗争与妥协。他就职于“布拉格波西米亚王国国家劳工工伤保险公司”。在他的小职员生涯中,社会、家庭、工作、人际关系就像他小说里的城堡,他无法捉摸,难以靠近,深受其累,却不能摆脱。
现实刀枪不入,理想寸步难行,这就是卡夫卡面对的困境。
毕业了
完美工作
优秀员工
新家的烦恼
谜一样的同事
办公室
世界就是城堡
第四章 饥饿艺术家:写作就是祈祷
白天工作,夜间写作,利用一切时间搞创作。写作是祈祷的形式,是卡夫卡的信仰,没有任何东西能和文学相提并论。
文学创作带来的不只是快乐,更多的是痛苦、压抑、自我否定、精神折磨、对身体和精神的伤害。即使如此,卡夫卡依然孜孜不倦,视写作是生命的唯一意义。
失败的出版
日记?创造?
“上帝不想让我写作”
一切细小的都是最重的
一次并未发生的自杀
画张漫画
艺术因何饥饿
第五章 变形记:文明与异化的冲突
卡夫卡终身生活在布拉格,和这个城市一起经历激烈的变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经济剥削、道德沦丧、价值扭曲、世界大战……西方世界正走向没落,一切都在变形,卡夫卡的作品戳破了繁华,揭露了真相,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人的异化和世界的荒谬。他将生活中最小的罪恶、最大的邪恶摆在人们面前,质问所有人:这是为什么?
尖锐的主题
废墟的味道
在流放地
好景不长
走在时间前面
第六章 单身汉的不幸
三次订婚,三次解除婚约,爱情为卡夫卡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遗憾。露水情人、红颜知己、坚贞的未婚妻,谁都不能改变卡夫卡的生存方式。人间的婚姻与艺术的追求无法共存,卡夫卡宁愿孤独到老。
17岁的爱情
性漂流
菲利斯•鲍尔小姐
太累
又失败了
一桩有爱情的婚约
刀尖上的爱情
老光棍的觉悟
第七章 跑着的过路人:无人理解的内心世界
卡夫卡不缺少朋友,他与朋友逛街、交谈、看戏、旅游,他接受他们的帮助,对他们报以真诚,但他深知他们都是过路人,没有人能真正走入他的心灵深处。不管怎样,这些人在卡夫卡的生命中留下了重要痕迹,马克斯•布罗德的存在,更是改变了卡夫卡的命运。
少年玩伴
英年早逝的波拉克
挚友马克斯•布罗德
发表?不发表?
过路的友人们
与卡夫卡谈话
另一位小朋友
弗兰兹将很快死去
第八章  审判:赞誉在身后响起
1917年,卡夫卡罹患肺病。最后7年,他要面对病痛、疗养、时不时中断的写作,他平静地看待即将到来的死亡。1924年,卡夫卡因肺病去世,在遗嘱中要求好友马克斯•布罗德销毁他的一切作品。
马克斯违背了他的愿望,尽力搜罗他的遗作,让这些作品没有被湮没。卡夫卡以一生的努力,得到了身后的公正。没有任何人预见到卡夫卡会拥有如此高的知名度,他的作品成为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身体的抗议
只有疗养,没有康复
巴勒斯坦
最合适的伴侣
“别走开,可我却要走了”
听不到的审判结果
被背叛的遗嘱
卡夫卡的布拉格
后记
参考文献

内容概要

邵嘉骥,青年学者。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从事西方哲学与艺术研究工作,在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领域亦有建树。著有《欧洲文化简史》等书,广受好评。


 卡夫卡传:墓地里的寒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文/河北小珊 评《卡夫卡传:墓地里的寒鸦》读过《卡夫卡传:墓地里的寒鸦》,弗兰兹·卡夫卡对我来讲不再仅仅是小说《变形记》的作者。他外表高大却内心柔弱,他的确像是墓地里的一只寒鸦,在压抑的环境中孤独生活着。读《变形记》的时候,还是一个中学生,十三四岁的样子,那时候的我并不喜欢思考除了故事本身情节之外的东西,比如时代背景、比如作者身世、比如其寓意等等,就只是读故事,对于《变形记》的评价就是情节荒诞,但作者却是很好的描写出了主人公变为甲虫之后,他的家人怎样反目、如何无情,我感叹世态炎凉,痛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如此淡薄经不起考验,也十分同情主人公的遭遇!十几年过去了,《卡夫卡传:墓地里的寒鸦》又将那个我几乎要忘却的《变形记》再次提起,也让我明白了如此荒诞的情节却正是卡夫卡的一贯风格。解读卡夫卡需要五条线索:时代、环境、身份、经历、作品,缺一不可。卡夫卡为写作而生,视写作为信仰。本书以作品为线索,深入解读卡夫卡的生活全貌,引导读者以全新的角度认识这位神秘的作家——卡夫卡并不晦涩,真正的卡夫卡就在他的作品中。在书中我们看到生活在中产阶级的他从小到大生活的并不快活,他有一个强壮的父亲,这位父亲在他面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强者,可悲的是,父亲却视“写作”为没出息的事情,卡夫卡内心敏感、脆弱,在两个弟弟去世之后,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子,他倍感压力,同时又因为自己的懦弱深感自卑,他一生都在期待父亲的肯定与理解,而“懦弱”的他却让父亲瞧不起。卡夫卡好似对写作之外的其他事情都不感兴趣,甚至是恐惧,他的一生都在逃避,逃避家庭、逃避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最基本的社交、工作、婚姻,更惧怕所谓的“责任”。他理想中的生活是在一个隐蔽的住所中安安静静的写作,只有静下来,他才能感觉到安全。这种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性格使得其一生都生活在胆战心惊、自我矛盾、自我否定的困扰中。因此,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我们多看到的是最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与生活做斗争却多数没有好的结局,正如他的一生,可见悲情的作品源于作者悲情的人生体验。这种性格不仅仅影响了卡夫卡的作品,更让他的生活痛苦不堪:家人的不理解让他失去了家庭生活的快乐,他的父亲对他有子不成器的愤怒和暴躁,与三个妹妹感情一般,在他看来就连最疼他的母亲,也没能给予他足够的母爱。在婚姻方面,他一面渴望婚姻能够带给他的种种,另一面又害怕会失去什么,爱情来了他身陷其中,然而很快又会和情人诉说自己的种种不好,逼女友离开自己。正是这种矛盾,卡夫卡终身孤独,艺术是孤独的,孤独让这位文学天才将自己的学识发挥的淋漓尽致,却让他在黑暗的折磨中难以自救,这样的卡夫卡,难免让人心疼!(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     卡夫卡,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说熟悉,那是因为大学图书馆中有一个书架上排列着关于卡夫卡的各式书籍,每次去图书馆找书,都会看到醒目的“卡夫卡”。陌生,则是因为没有真正去了解过卡夫卡文学。很奇怪,大学里拜读过尼采,了解了福柯、萨特和波伏娃,就是对那排醒目的卡夫卡提不起兴趣。现在想来,会忽略的理由,怕是因为那排书给我一种孤冷的感觉。翻开《卡夫卡传》,才知“孤独”二字正是卡夫卡的标签。但是看完《卡夫卡传》,不由在想卡夫卡真的孤独吗?他的孤独源自哪?因何而孤独?对于他来说,怎样才能不孤独呢?卡夫卡其实有一个很热闹的家庭,家里除了他之外,还有三个妹妹。但这个热闹的家庭中似乎就是没有他的位置。当然,这可能是卡夫卡自己的感觉,毕竟作为长子,又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怎么可能不受重视呢?但是父亲所谓的重视,恰恰让卡夫卡觉得无所适从,让他感觉到不被理解。卡夫卡品学兼优,是位法学博士。毕业后成为国家公务员,在工作上也受到上司的赏识,无论怎么看都觉得卡夫卡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但这一切似乎并没有给卡夫卡带来任何的骄傲和喜悦,他依然觉得自己是孤独的,是不被理解的。卡夫卡之所以能被大家所熟知,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热心为他宣传的朋友马克斯布罗德。这位朋友可谓是为卡夫卡操碎了心。除了马克斯布罗德外,卡夫卡还拥有很多真诚的朋友。但似乎这些就是不能排解卡夫卡的孤独。除了友情,卡夫卡也不缺爱情,他的一生之中赢得了几位女性的倾心。只是很遗憾,这几位女性最终都未成为卡夫卡的伴侣。这里面有这几位女性的问题,但是问题的根源却是在卡夫卡身上。其实阅读卡夫卡的一生,会发现,卡夫卡不仅是在家境上富裕,在精神上他本该也是一位富足的人。或许正是所谓的富足成就了这位孤独的作家吧。因为没有物质上的担忧,所以卡夫卡将大多数的时间用于思考,思考自己,思考他与父亲的关系,思考他在家庭中的位置,思考学校制度,思考自己的工作状态,思考婚姻。他将这些思考得出的结论化为自己的性格,敏感又不自信,让他对这个世界总是诚惶诚恐,总是觉得自己不优秀。卡夫卡的孤独源于自身,因自身对外界的看法而觉得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但是他又是那么想让人理解他,似乎他也一直在寻找理解他的人,所以他将自己的思考形成文字,让周边的人看,寻找知音。可是他得到的反馈,只是再次证明没有人理解他。卡夫卡孤独地寻找着,也孤独地等待着能够拥抱他孤独的人,可是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等到的是绝望,寻找到的是荒诞。但是绝望也好,荒诞也好,最终又成为他写作的养分,帮助他练造自己的文字,丰富他脑中的故事。两份遗嘱,毁掉所有作品,那时的卡夫卡在想什么?是不是觉得不再需要别人拥抱他的孤独。也或许他觉得自己的文字并没有真正写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呢?有人曾说,一切作品皆自传。但是为什么卡夫卡文学只会让人觉得越读越无法理解卡夫卡呢?米兰昆德拉曾说:“要理解卡夫卡的小说,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它真正当成小说来读。”或许对于卡夫卡来说,小说是他的精神世界,而这个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是有距离的,所以想要从卡夫卡的小说中寻找卡夫卡的实相其实挺难的。小说中无法窥视卡夫卡的实相,那么与之相处相交的人眼中的卡夫卡是真正意义上的卡夫卡吗?所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与卡夫卡相处相交的人心中的卡夫卡也是不一样的吧。卡夫卡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或许也没有那么重要,我们想要了解卡夫卡,只是想要更好了解卡夫卡文学。但我们真的能从中读出卡夫卡创造的意图吗?如今谁也无法说得清了。但是若是能读到帮助到自己的文字,那么对于卡夫卡来说,也是一种告慰吧。但或许这位孤独的作家并不稀罕。如果说卡夫卡是一个谜,我们想要当解谜人。不如说卡夫卡像一面镜子,我们从他的作品和文字看到迷失的自己。
  •     一篇选入中学课本的《变形记》让许多人知道了卡夫卡。我们按着课本上老师的标准答案去理解这篇文章,去背诵关于卡夫卡的生平与成就。当卡夫卡的作品更多的出现在我们眼前时,这位伟大作家身后那些鲜为人知的经历也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在卡夫卡声誉鹊起时,传记作家们在努力收集资料,向世人展示这位伟大作家那些日常的故事。作家的八卦一直是读者用来理解作品的注脚之一。本书《卡夫卡传:墓地里的寒鸦》是此次“信念文库”推出的名人传记系列之一,分别从卡夫卡的成长环境、学校经历、工作、爱情、朋友、信仰等八章来介绍处于不同层面的卡夫卡。不受重视,倍受恐慌的童年,并不喜欢却又始终出色的工作表现,爱情里的热情与婚姻面前的恐惧,对写作的狂热与真挚,一个鲜活生动的卡夫卡从字里行间跃然而出。卡夫卡的作品里充满了荒诞的情节,小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这些都是他描绘真实生活的方式。这里蕴含着他所具有的超乎寻常的洞察力,还有那与生俱来的天才气质。作者在书中几次提到卡夫卡的生活,与他的作品一样常有着荒诞情节的存在。荒诞是他们对生活的解读。尽管后来世人对卡夫卡的评价已不仅是“天才”二字可以概括,然而卡夫卡自已却时常处于自卑的状态。小时候不被父母重视,保姆们的恐吓,父权的阴影,这些都让他战战兢兢,甚至难免畏缩,永远缺乏冲破现实牢笼的所需的最后那一点勇气。纠结大概是卡夫卡的另一个性格特征。他渴望婚姻,希望有伴侣有孩子有正常的家庭,却又害怕吵闹的或是失控的婚姻。他订婚又退婚,在婚姻的城墙下徘徊,终究是没有勇气迈入最后一步。当他终于下定决心想得到婚姻最后一次求婚时,那扇大门却已朝他关闭。假使最后一次求婚能够成功,或许他还是会因再次害怕而退婚,只是这次他已经连纠结的机会都没有了。对于作品的发表还是烧毁,他亦需要反复斟酌。享受创作的乐趣,又被创作拖跨着身体。纯洁是朋友对他最后的定义。他有着永远的绅士风度,礼貌和蔼,绝不愿意尝试谎言与欺骗。这种纯洁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对艺术的纯真追求是他不肯放弃的原则。只是这种纯洁也带来了严厉,对自己的严厉,对作品的严厉。作者在书中几次提到卡夫卡的孤独。在那个时代作品不被众人理解的孤独,几次想冲破世俗生活投入写作,却又不得实现的孤独。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时,所深深体会到的孤独。一个敏感又纯洁的灵魂,在排解孤独的路途上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而我们在这本书里与卡夫卡重逢,试着去理解去感受,这多少也成了那逝去孤独灵魂之慰籍。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真诚的灵魂
  •     孤独
  •     一个纯洁,严历又纠结的灵魂
  •     真正的天才都是孤独的,普通人难以理解他们的境界。
  •     看完这本书后,我心中会有一个概念,在如此不那么精彩的人生之下,卡夫卡依然被那么多人称道,其文字应该有非常不错的地方。因此,会再去看看卡夫卡的文字,深入了解下。
  •     每个人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自己
  •     寂寞的灵魂才能催生天才的灵感~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