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中国故事·中国人的家国记忆

出版日期:2015-9-1
ISBN:9787568010384
作者:《小康》杂志社
页数:216页

作者简介

本书所载的基本上是20世纪的人和事,这些文章的亲历者,见证历史、还原真相、订正谬误。在他们的口中,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系于身。
本书有一定的揭秘性质,内容涉及国宝南迁,白马诗社在纽约,陈立夫家族命运,齐邦媛从东北到台湾的历程,张作霖家族变迁等故事。

书籍目录

目录
国宝南迁的记忆与乡愁•1
60年前,护送国宝的人们茫然踏上海峡对岸的土地。如今,两岸国宝隔海对望,而身居异乡的守护者们却带着浓郁的乡愁渐行渐远。
在纽约上空飘散的“五四”遗风•9
白马诗社,这个被忽略的文学群体,某种程度却是“五四”精神在海外的延续,是海外学子家国情怀的寄托。
为毛泽东掌勺年夜饭•18
在“主席家”掌灶22年的程汝明,每年除夕夜不过是多做几个毛泽东爱吃的菜——辣椒、苦瓜、红烧肉,全部不放酱油。那晚,程汝明不用在菜里多加汤水保温,因为吃这顿“团圆饭”时,毛泽东不会像平时边吃边看文件,饭后,他才照例批阅文件,程汝明则和每天一样,把当日菜单处理掉。
他是文豪,也是间谍•26
作家海明威最近被人爆出是个“不合格的双料间谍”。与海明威不同,有几位作
家却能同时蜚声文坛与谍海。
周玉书:站在三代领导人身后•34
在周家客厅里悬挂着三幅被放大的照片,周玉书分别站在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人的身后。无论世事如何动荡,人生如何曲折,这位职业军人总是站得笔直而挺拔,照片背后的故事则映射着这个时代的跌宕起伏。
张一纯追忆父亲张治中与周恩来•44
国民党高级将领张治中,于1924年黄埔军校初建时即与周恩来结下深厚友谊,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两人在谈判桌上数次强硬对峙,在桌下把酒言欢。在张治中之子张一纯看来,父亲与“周叔叔”这对亦敌亦友的兄弟,肝胆相照了五十年。
陈立夫家族三代人命运——专访陈其美之孙、陈立夫堂侄陈
泽祯•52
虽在北京经营面包小店,但作为“蒋宋孔陈四大家族”陈家后人,陈泽祯记忆中的三代家事似乎与政治、时代有扯不断的关联。在他看来,辛亥革命元勋、祖父陈其美是个活在很高境界的人;自己是老式国民党党员;“纬国叔”则是“很念旧情的人”。
从东北“巨流河”到台湾“哑口海”——飘零台湾两代人的命运
与悲歌•61
齐邦媛,台湾文坛人称“永远的齐老师”。她讲述的家族两代人命运——从东北流亡到关内、西南,从大陆漂流到台湾,个人的家国之忆、爱国之泪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她说,回应时代暴虐和历史无常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文学记述超越政治成败的人与事。
张作霖家族60年风雨岁月•71
显赫的家世带给张家人的并非荣华富贵的生活,历史飘摇中,他们经历了逃难、隐姓埋名、家族离散、困苦求生,不得不“活在历史中”的苦涩甘辛,唯有张家人冷暖自知。
程默:抢拍到的历史•81
他是鲁迅葬礼唯一的记录者;也曾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侵华日军对重庆野蛮大轰炸的滔天罪行;他曾用相机记录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延安的生活工作场景;也曾亲手拍下开国大典的历史瞬间——当时已96岁的程默几乎一生与摄影为伴。
黄永松:让“中国结”传遍世界•89
“中国结”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和一位台湾人密不可分,他就是《汉声》杂志的创办者黄永松。40年来,黄永松以《汉声》为“阵地”,建立着“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基因库”。
民族手工艺:在传承与颠覆之间•97
无论是陕西边远山区那些拥有着历经2 200年历史的土织布手艺的村妇,还是老北京胡同里那些为了传承民间手工艺苦心支撑的匠人,面对市场的冲击,他们都透着无奈。老家底儿保障不了生活,手艺活儿融不进市场,这是他们共同面对的尴尬。
再续犹太人“上海方舟”传奇•104
我们依稀知道:上海,曾是纳粹屠刀下数万犹太人生命最后的庇护地。然而,两个民族在战争阴霾下是怎样的患难与共,我们仍知之太少。还好,有亲历者再次为我们谈起曾经的点点滴滴。
日本是祖国,中国是故乡•114
“二战”后,数以千计的日本孤儿被遗弃在中国,对于与苦难纠缠半个多世纪的
他们而言,身份成为他们一生的惶惑。
当灾难来临,我们回到妈妈的故乡•122
60多年后的今天,仍有人不停追问:是什么力量促使方正县人向那些曾经的敌人伸出温暖的手、给他们以生的希望?已有三个孩子却又领养了一个日本遗孤的鲁万富说:“怎么说那也是条命啊!”一句话,便可代替千言万语!
95岁老人的13年跨国诉讼•132
他一次次走上日本法庭,经历过漫长的中国民间对日索赔之路。但直到今天,这场历经13年的跨国诉讼,仍是一桩悬案。
起诉日本:民间对日诉讼举步维艰•141
中国民间对日诉讼自1995年至今,不得不接受一个无奈的处境:比寄希望于胜诉更为现实的是——寻求诉讼过程中的点滴突破。在漫长曲折的诉讼过程中,相当数量的战争受害者离世,他们没有看到赔付,也没有听到道歉。
国宴上的外交风云•150
礼宾工作是外交工作的先头部队和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宴则是国宾访问日程中的重头戏。国宴上的互动也因此成为国与国之间增加了解、促进友谊和加强合作的关键点。
激荡五十年:从《红旗》到《求是》•155
1958-2008年,对于中国而言,这是风云激荡的50年。中共中央机关刊也走过了不平凡的50年历程。从《红旗》到《求是》的这50年里,党刊见证了自身的变动与发展,见证了中国的变革与成长,见证了中国的艰难与崛起,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风云的变幻。
法学家小说里的罪与罚•164
年轻时他以公共知识分子自许,这些年他一直在退,退回一个普通高校教授的位置。但他并不悲观,只是改变了表达方式。作为法学家,他最大的爱好是写小说,他的5部犯罪悬疑小说在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法学读本。
演讲前大使馆曾“采访”坦总统•174
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早就盼望着“想见到习总书记”,为保证接待工作的万无一失,总统在许多准备工作上都亲力亲为,在习主席赴坦桑尼亚并发表演讲前,基奎特还对中国大使馆提出的“非洲朋友真正关心什么”的问题进行了书面回答。
陕北“白氏”高官层出之谜•184
从党史的角度来说,陕西的历史主要是陕北的历史,这一点对于理解陕北地区涌现出如此众多的白氏高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红色档案中的飞虎队争夺战•188
“请肃立、静穆。仪仗队将为你面前的这张6人圆桌依次摆上美国海、陆、空三军和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卫队的军帽与一顶平民的礼帽,这代表美国所有在海外的战斗失踪人员。”中美军事档案合作揭开了尘封60多年的历史。
毛泽东族谱的故事•195
一部伟人毛泽东的族谱,引热了远在浙江西部一个名叫江山的地方的旅游线路。
卫浴60年:公共与私密的流转变迁•199
上厕所、洗澡,这些最私密的事情里,却折射着时代变迁。60年间,在中国人的卫浴领域里,从私密感受,到产业发展,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内容概要

《小康》杂志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出版发行,隶属于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社,为中央级政经类新闻期刊,被中宣部列入重点新闻类刊物,也是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指定的入会阅读刊物。杂志以提供国内重要政经新闻为主,注重民生问题的深入调查和分析报告,旨在从民生观察角度解析中国发展的进程。《小康》以“影响一个民族与时代”为己任,服务于中国的和谐与发展。


 小康中国故事·中国人的家国记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0条)

  •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西哲赫拉克利特如是说。更何况,这是一个变化万端的世界,时代潮流浩荡而来,呼啸而去。时间是一条不息的河流,人们涉水而过,总会留下痕迹。而这些痕迹,有的被郑重其事地对待,浓墨重彩地描绘;有的则随风而去,再无踪影;还有的没入淤泥,被泥沙裹挟,历经沧海桑田,变成记忆的化石。读了《小康中国故事》里的《中国人的家国记忆》,我们不禁有种将历史、将过往、将回忆、将故事寻找回来的感觉。
  •     有人说,中国是个好了伤疤忘了疼、善于遗忘的民族。比如,虽然历经各种磨难,经历无数的王朝浮沉,几乎每一个后继者都会因同样的原因没落、消亡。又比如,尽管中国经历了诸如八国联军侵华、南京大屠杀等等国耻与侮辱,可中国人似乎没有仇恨。就像二战结束后,数以千计的日本孤儿被遗弃中国,中国人对待日本遗孤说出的“怎么说那也是条命啊!”,就值得人玩味。历史的长河,奔腾向前。每一朵浪花里都隐藏着故事,每一颗水滴里都饱含着人生。难以忘怀的硝烟,爱恨交织的时刻,被碾压的人性,被命运捉弄的才华……在《小康中国故事》丛书中,都能找得到影子。
  •     历史读物之所以在中国,有强大的生命力,我觉得与中国人内心深处喜爱故事的心理有关。比如,从小的时候,如果在乡村,总喜欢光着小脚丫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给咱们讲过去的事和民间传说。而生活在城市,则会缠着爸爸妈妈给我们讲床头五分钟故事。浓厚的故事情怀,培育了中国人喜好历史的情结。人类天生有一种偏好于故事,而拒绝枯燥乏味的理性说教的本能。在如今的时代,诸如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图书、网络、舞台等所综合构成的“讲故事”的大媒体大平台,更是将其发挥到极致。《中国人的家国记忆》一书作为《小康中国故事》丛书中的一份子,无疑也是这个大时代中讲史的一支独秀。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