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书评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12
ISBN:9787550222076
作者:[日]安宅和人
页数:168页

从逻辑思考到真正解决问题

本书的内容来源于安宅和人先生在麦坎锡工作11年之久获得的宝贵经验和方法。教导我们如何从强有力的逻辑思考中提出问题,找出方法,再到解决问题。例如如何在工作学习中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价值输出,而不是盲目的使用苦力干活,使用正确的策略才能避免成为“败者之笔”。 受益匪浅,值得一看的书。

忍不住做了一张图表笔记的书

读这本书的时候就边读边用红笔勾勾画画,读完之后,虽然我并不是学习型少女,但还是忍不住马上打开电脑画了一张像以前上学时做的笔记那种图表。书评不能贴图我就不在这展示了。工作就是不断解决问题,但是从来没有哪个学校开过培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门科目的课程。《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打着麦肯锡的金字招牌,给我上了从逻辑思考到真正解决问题这生动一课。书中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解决问题之前,要先查明问题,拟定假说,搜集适当的信息以确立好的议题;第二阶段,分解议题,并组建故事线;第三阶段,验证完该议题的故事线后,进行图解,设计分析意象,制作“连环图”,将具体的数据意象制作成视觉图像表现出来,由此看到最终成果的蓝图;第四阶段,将连环图化为实际的分析,产生成果的输出;第五阶段,收尾,将成果整理成某种形式,最终将议题的相关信息将有力地传达给别人。针对这五个阶段,作者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各种要素、方法、技巧这一类干货;附带大量图表,看起来更加直观。挺有意思的是,一般的书都是告诉你怎样做,1、2、3、4、5……,但是没有告诉你中途进行不下去了该怎么做;这本书除了告诉你“不要追着数字在原地团团转,尽快整合才是重点”这种事之外,还有遇到难题怎么解决的内容。关于这本书的翻译,的确有一些概念翻译得比较让人费解,比如“议题度”、“解答质”等,看字面鬼知道是什么啊!不过好在作者遵循了他在书中提到的传达信息的原则,那就是说明要尽可能的简单化及遵从“德尔布吕克的教诲”。什么是“德尔布吕克的教诲”?1.认为听者对这个领域完全不熟悉。2.设想听者具有高度智慧。所以,对于这些读起来蹩脚的概念,作者在其后都有附加概念的解释,还是可以看懂的。所谓工作,交出成果才是王道。“你知道xxx有多努力吗”的xxx,不会得到专业人士的肯定,只要你处理的问题找不到答案,无论付出多少时间和经历全都没有意义。与其茫然或苦干,还是想办法提高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早点把工作做完再刷某宝吧。

备忘记录

议题度:在目前的情况下,找出问题的答案的必要性有多高,解答质:对该议题度,目前可以提供明确答案的程度。锁定核心问题,请教自己的上司或研究室的指导老师,我所想到的问题中,在当下真正具有找出答案的价值的问题是什么? 轻松的聚焦在一个最重要的问题的时间节省,然后,从“议题度”特别高的问题开始着手,为了提高解答质,必须先针对各个议题确保充分的讨论时间。如果贸然的这也做,那也做,根本无法成功即使每天练习兔子跳,也无法成为棒球选手铃木一郎因此,集中处理“正确的问题”的这种“正确的训练,才是迈向成功的关键。在了解了有价值的工作的本质之后,接着就来思考一下的产生流程,换句话说,就是思考具有高生产力的人都是如何工作的。很难只尝试一次就突然产生出很高水平的输出,重要的是将这个循环“迅速绕完,并重复多次“,这才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千万不要用蛮力,工时的长短根本不是重点,重点是在于只要交出有价值的成果就好。如果是问人就可以解决的事情,那么问人就好,如果有更简单的完成工作的方法,就该换个方式处理限于表层思考的通病都只是依据表层信息直接开展工作对于任何事情并非要照单全收,而要基于自己的观点建构世界观。面对问题,需要针对各项信息,从复合的意义层面深入加以思考。不听信,亲自去现场掌握第一手信息。解决问题时,熟知组织的历史或发展历程也是不可或缺的。细嚼信息,也是可以 正确理解各种涵义,价值和重要性的人什么有必要找出答案 为此必须先弄清楚什么不建议一个人进行查明议题的工作实际上没有震撼力找个可靠的商量对象是最简便快速的方法。重要的是自己的立场是什么?在这个时候能否站稳脚跟,坚持到底,对后续的影响很大。议题明确化,大幅度减少无谓的工作因为查明议题与建立假说的方式不够周全要重视把概念诉诸语言或文字 用语言或文字,人类很难进行明确清晰的思考想说的话无法顺利传达给周围的人们,因而受了很多苦知易行难,可以进行自我训练。句子越简单越好。成为好议题的三要素”属于本质性的选项含有深入的讲说可以找到答案先查明最大的分歧点是很重要的找熟悉该领域的人进行访谈应该会很有帮助策略优势最简单的新结构就是找到共通点 有一些问题别人可以解决,但超出了自己所能解决处理的范围就算假设关心的问题有一百个,真正应该在当下找出答案的问题顶多两三个而已,能否以自己独立的观点找出答案从建立假说到验证为止,短则一个星期,长则十天可以绕完一个循环。接触一手信息 没有经过任何人过滤的数据看书不妨避开讨论关键技术的专业部分,而只看其中有关基础概念及原则的内容。知道过头 是更严重的问题究竟最终想要的是什么?开始思考,这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工作,有苦劳更应有功劳

安宅和人的这本书理论性很强。对于如我等般普通的职员来说,阅读起来有很多方面是一知半解,可能在思维上还没有达到作者那样的深度与宽度,但还是能从其缜密的行文方式和严密的逻辑思考中,获得自己需要并能消化了的东西,现做以归纳,希望能与网友们共勉。一是一定要建立起“从议题思考”的思维。要想走出事倍功半的泥沼,唯一的办法就是一定要建立起“从议题思考”的思维模式。思考,不要用蛮力;工作,不只靠劳力。那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思维方式,说白了就是‘‘劳动者’’与‘‘工作者’’之间最大的区别。也是‘‘工薪族’’与‘‘企业人’’之间的区别。‘‘工薪簇’’之所以是‘‘工薪簇’’,就是因为他们是以时间为基础领薪水的人,与劳动者相似;而‘企业人’本质上不以劳动时间为基础,而是基于对管理劳动与日常管理(商业)活动的输出成果责任为基础,并以此获得评价的人。‘‘企业人’’所创造的价值其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从议题开始’’的思维,就是必须要有远离事倍功半的‘‘败者之路’’的想法,只有这样,他们的工作才可能创造价值,才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而作为我们工薪一族,也应该树立这样的思维与意识,因为我们不可能打一辈子工,总有一天我们要拥有自己的事业。而学会从议题思考,才能让我们的事业不走弯路,取得预期的成功。二是如何创立明确的议题。作者为我们讲述了很多方法,在这里我能深刻领会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凡事都应化为有形的语言或文字,这一点很重要,只有将目标写下来或大声说出来,我们的目标才更有力度,才能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二是议题要带主语,我的理解是要强调行为人的参与意识,不能让目标飘忽在半空中;三是要尽量获取第一手资料,这一点不用多说了;四是要勇于咨询外部的专家,不能闭门造车,想当然的工作;五是不能讳疾忌医,要直面困难,有痛下决心向困难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总而言之,这本书告诉我们,只要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从议题开始’’的思维方式,就完全可以摒弃各种复杂的思考工具和方法,从而事半功倍的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做出有价值的努力,交出有价值的成果。欲做一个真正的成功者,熟读这本书,一定会受益匪浅。

笔记

Page 3-“解决问题”之前,要先“查明问题”-“提升答案的质量”并不够,“提升议题的质量”更重要-不是”知道越多越聪明“,而是”知道太多会变笨“-与其“快速做完每一件事”,不如“删减要做的事”-与其计较“数字多寡”,不如计较“到底有没有答案”查明议题,只去解决有价值的议题。如果“问人就好”,就去问,用最简单的方式处理。要有个人专属的智囊团,毫不犹豫的请教,这样是最简便快速的方式。

先做减法,再做加法

缜密的思考过程需要遵循什么样的规则?思考与“想想”有什么区别?我们平时是怎么思考的?这些问题一时难以回答,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行为就在这些模式差异中形成了效率的高低之分。这本书让我换了一种思路来思考,先做减法,从问题表面深化到实质、从海量信息中找到思考方向;再做加法,将各个分解的部分进行整合分析,作出结论。作者先挥舞大棒,敲碎我们的错误观念。解决问题不如问对问题,这点直指作者的核心概念:从议题开始。作者从两方面定义有价值的工作,需解决的问题是必要的且解答的难度高,前者体现工作成果的价值,后者反应自身能力的价值。两者相结合,才是我们需集中精力解决的议题。盲目埋头于低价值的工作只是缺少产出价值的重复累积,而且显然也并不能达到修炼自身能力的目的。当自己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及时抽身自省,以免事倍功半,甚至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搞清问题的实质是重中之重,但我们总会不自觉地漏过这一点,这其实源于我们精神上的懒惰,不愿意主动深度思考一件事,直接将其投入行动减轻了我们思想上的负担。然而,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大的隐患,很可能研究过半时,才发现问题本身没有正确的指向性,于是改弦易辙,徒然耗费资源和精力。如何确立问题便成为下一个关键,在关注价值的同时要建立在有答案可循的前提下,否则这个问题就当前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作者提到的过度搜集对我来说是个警醒,在确立议题的过程中,一旦知道过头,同时扼杀的是形成新观念的创造力。确认问题以后,作者要阐明的就是怎么问问题。也就是说,作者在面对一个很空泛的问题时,通过建立假说来缩小范围,分解出次议题。这就形成了一个思考架构,不断提出问题,直至找出答案。这些次议题遵循了作者所说的“彼此独立、互无遗漏”。然后作者将这些次问题串联起来,形成故事线,并用图表加以补充,这里其实已经是为演示所做的准备了。最后将这些信息整合,得出结论。作者在书中传授了不少整理信息的方法和技巧,颇为实用。然而,光是阅读这些方法还不够,需要经历一个项目的整个流程,才能有更深刻的感受。对现在的我来说,这本书最大的益处在于了解到专注于问题实质的重要性,并且时不时接触一下他人的思考方式,就会发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有助于形成更具有视野高度的见解。

部分笔记

perfcae以“找不出答案”为前提的“假装思考”,即为“烦恼”,不理清脉络,浅尝于表面逻辑,即为“假思考”提高解答质,即是“议题分析”,即是发展“故事线”&对“故事线”进行图解、制作“连环图”算是一些思维的补充吧,详情笔记可看http://www.jianshu.com/p/91bfae6a1524

读后感

初步写过几次简报之后看这本书,还是很涨姿势的。将书里头的顺序重新分类一些,我觉得大框架就是:设立议题-查明分析议题-建立故事线-产生成果(连环图)-表达成果1. 设立议题/查明分析议题:基本上作为entry level的小朋友,我还涉及不到这部分内容,连分到的小模块也是同事们先切割好的;不过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凡事都要化成语言文字,即便自己视觉思考能力很强,也要考虑到大部分听众都是语言思考类,所以无论如何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是要提高的2. 建立故事线:到目前为止,只单独做过两条故事线。确实像作者说的那样,在过程中,故事线是会不断改变的;有时候是因为假设没法验证了,有时候是因为假设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有时候是因为在研究其他假设的过程中,发现有更重要的点需要深度挖掘。而且,故事线写的好不好也决定给自己挖了多大一个坑,故事的整体逻辑性也从中体现出来。一份好的简报,是可以只看故事线就明白的3. 产生成果:- 大部分工作都是集中在这里,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segmentation的部分。确实,很多时候数据变化太小,不足以证明想要表达的观点,不妨尝试着用新的segmentation去看看,”大胆假设、严谨验证“- 还有一部分,就是关于”比起完成度,更重视循环次数,与其重视细腻度,不如追求速度“,顾问的ppt是永远做不完的,所以要讲究效率问题,不要一直追求纵深度,而是要反复回去检查、提升已有部分内容- 基本功在这个阶段也是最需要打扎实的,PPT制作技巧、不同类型图表使用技巧、片子的逻辑性布局等,请沉下心来踏踏实实打基础4.表达成果:暂且还轮不到我在客户面前做presentation,但其实讲给PM听的过程,同样也需要保持简单、直击本质,我由于平时说话就很啰嗦,稍一紧张就语速快到没朋友,这一点难度还挺大的++++++++++++真理+++++++++++++++++++++++++++++++++”无论什么样的说明,都要尽可能简单化,即使如此,别人还是会说“听不懂”。然而,当自己不能理解的时候,就会觉得制作图标或说明内容的人是笨蛋,因为人绝对不会认为自己的头脑不好。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请不要再相信没功劳也有苦劳,认清楚残酷的现实

get!假装思考害死人

最近一直在准备有关“麦肯锡逻辑思考力”的素材,看过《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让职场新人一生受用的逻辑思考力》后觉得内容还是不够充实,所以又继续翻阅了《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从逻辑思考到真正解决问题》,看书名就像是“连续剧”吧?看来我看书的顺序还是对的[机智][机智]。据剧透,这本书的内容有很多方法论的干货(以后会继续分享的),但一开始就吸引我的却是这个有点走心的观点——“不要烦恼”,门道姐真是好温暖啊,知道比起方法论我们更关心自己的烦(情)恼(绪)。真的可以不烦恼吗?现实中很多的困扰真是想破了头都“整不明白”呀——北上广竞争激烈、空气不好、天天堵车、房价太高,可是逃离北上广又不甘心;现在的工作稳定、薪水还不错,但是一眼望到头的人生并不是我想要的;我的梦想是做一个XXX,可是要放弃现在的一切去“疯狂”一把又不太敢.....不只是这些“人生抉择”的“大事”,生活中的很多小事也是很难处理啊:太胖了一定要减肥,可是我真是饿又不想动啊!小刘在背后说小张坏话,我跟小刘、小张关系都很好,要不要说呢?惦记这个名牌包包好久了,买还是不买呢?......图片来自日本逻辑思考大师西村克《逻辑思考力》就像上图日本逻辑思考大师西村克在《逻辑思考力》一书中的插画展示的一样,很多问题想的脑子都要炸了还是没什么结果,真是莫名的烦躁啊!别着急,造成这个情形地原因很可能因为你是在假!装!思!考!啊?!不会吧?又是请教别人、又是查阅资料、又是画图分析的,怎么会是假装思考呢?呵呵~事实上很有可能。为好优每年大约辅导近千名学生,微信、电话沟通后发现——很多同学对于想要咨询问题想得非常深入,比如:各种可能性会有什么、如果失败会怎样、如果成功会怎样、存在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存在沉没成本是什么.....如数家珍地分析给我们听。一边听一边暗暗感叹:为好优的粉丝咋懂这么多呢?不过,仔细听还是听出了些许门道,虽然“思考”地非常全面、深入,但貌似是一个“圆”,被困在里边出不来。这本《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从逻辑思考到真正解决问题》的作者也发现了这个现象,并且将之总结为“假装思考”,区别思考与假装思考的关键点在于出发点:——真正的思考是以“能够找到答案”为出发点,越多思考,越多办法;——而假装思考是以“找不到答案”为出发点,越多思考,越多烦恼。作者“以没有答案为出发点”作为假装思考的判断标准,可能会觉得有些奇怪,谁“思考”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呢?其实不一定,比如我们烦恼着“根本不喜欢在银行做柜员,做新媒体运营又没有基础”这件事时——假装思考是怎样进行的呢?步骤很简单,只有两步,但不断的循环往复:第一步,倾向于继续在银行做柜员,然后列举对于做银行柜员的各种不满以及新媒体运营的各种好处。第二步,倾向于做新媒体运营,然后列举对于做新媒体运营的各种担心以及做银行柜员的各种好处。而真正的思考也是两步,只是一定会有出路:第一步,找到可能的出路:1.为什么不喜欢在银行做柜员,这些原因是否因为岗位的变化而消失(比如处理不了的人际关系就很难因为换个环境而变好)。2.能不能通过换个银行或者在银行换个岗位解决。3.新媒体运营怎样补充,有没有这个潜力。4.能不能在开始阶段一遍学习新媒体运营一边还继续工作。5.如果彻底放弃银行柜员的工作,经济压力如何解决。等等(脑洞大的小伙伴们还会有更多的思路,不一一列举啦)。第二步,在列出可以思考的方向后再进行排除、整理,最终找到目前可以接受的实施办法。思考和假装思考的区别更形象些说:就是当你假装思考的时候,你是一个天枰,两边都有砝码,你摇摆不定,就算是你绞尽脑汁给一边增加了砝码,然后做出选择,可是那边的砝码还在呀、你的纠结迷茫也还在呀;而基于解决方案进行思考,则是将你从一个天枰,变成一把弓箭,射出去之后,就是前进的方向。 以上的例子或许可以很“显然”的看出假装思考“害死人”来,但是,别着急,这样就判假装思考“死刑”未免太草率。1.假装思考的过程是人们对于“纠结”的事情的正常反应,不是想要“杜绝”就能“杜绝”的。2.假装思考的过程确实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利弊分析,避免太过冲动的行动。3.假装思考的过程可以逼迫自己深入地探讨对这个件事情态度,也就是说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意”。当然,如果反反复复抉择不出,就会很容易陷入烦恼之中, 时间也会悄然流走。当我们长时间不能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就会形成压力,因为头脑中的想法太多了,造成了选择性障碍,然后就会变成一个僵局。这时我们就必须要真正的思考了,否则类似于“如果失败就惨了”“太浪费钱了”的想法就会困扰我们,使我们不能向前迈出一步。最后,特别重要的是当假装思考让自己开始烦恼的时候,其实是个警钟——这的确是一件需要谨慎对待的事情。所以,本书的作者的建议是——“一旦发现自己正在烦恼,就马上停下、立刻休息,并且培养能够察觉自己正在烦恼的能力”。

从麦肯锡那里学习思考——读《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

一直认为麦肯锡是一个非常非常牛的公司,因为那里面有一些特别强悍的咨询顾问。不管是大前研一,胜间和代,还有这个叫安宅和人的作者。都是从麦肯锡公司出来,然后成为畅销书作家。尽管自己并非咨询行业中人,但是从这些“大牛”的书籍中可以了解到,麦肯锡的确是个培养人才的地方。这本《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和之前读过的《麦肯锡工具》、《麦肯锡意识》有所不同,这是一本“以产出真正有价值的结果为观点”写出的书,他介绍了几种非常关键的思考方式,比如说逻辑树、MECE法则,架构概念等等。但他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议题的提出和解决。有价值的工作是什么作者在文中的导论部分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工作?他认为所谓有价值的工作就是:目前的情况下,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答案的工作。这个概念很新颖,为此作者设计了一个工作价值矩阵。矩阵有两个纬度,一个叫做议题度,一个叫做解答度。作者认为,很多人忙于去追寻解答问题的答案,却没有关注哪些问题是能够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因此往往陷入“穷忙活”的境界。我所理解的议题度就是议题的明确性和可分解性。解决问题的方式作者推崇的解决问题方式是这么五个步骤:明确真正应该找出答案的议题到底是什么?将议题进行分解,根据碎片整理故事线描绘所需要的输出意向并设计分析,用于验证立足于故事的架构,依次进行验证琢磨论点根据与构造,并整理成简报和论文作者的观点很明确的以结果为导向。他认为:所谓专业人士是指通过专门训练而获得相关技能,并负责运用该技能提供特定的价值,从特定的顾客处获得报酬的人。因此,想成为一个专业人士,衡量你报酬高低的关键不在于你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是你给顾客提供了多少价值,解决了多少问题。所以,作者一方面否定了那种一上手就埋头苦干,强调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作者指出:要防止陷入表层的逻辑思考通病。有些人学了一点点逻辑思考的皮毛,就自以为自己是福尔摩斯,对所有的事情都只依据表面信息直接开展工作。在思维上没有自己的架构,这也是极其危险的。作者所提倡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就立刻进行尝试各种可能,而是应该从查明议题开始。这本书上反复提到了“议题”这两个字,却在书中找不到详细的字面解释。我的理解所谓议题,就是问题的意义,核心本质和关键指标。很多东西我们迟迟不能解决或解决得不够好,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分析到他的核心意义或根本目的是什么,导致我们给自己预设了太多前提,从而束手束脚。找议题的步骤作者提出的寻求议题的方法步骤很简单:第一找到自己的立场。我们通常说过的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其实就是一个立场的问题。而这里所说的立场,实际上是指建立一个假说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把“怎么了”,“是什么”这种大而化之的问题,不断聚焦改为“是否”、“怎样”这样的简单逻辑判断。比如市场规模现在究竟如何?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提问,我们通过预设立场提出一个假说:市场规模是否正在逐步缩小?就更容易找到相关的论据论证了。第二,把思想转化成文字。有人说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其实这不仅仅是记忆力的问题,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我们才能更加明确的认识自己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想要弄清楚究竟哪些是问题的分差点,如果没有语言来表达,是不可能的。而所谓的把事情转化成文字,看似很容易实际上却很难,如果你在查明议题和建立假设的时候不够周全,逻辑上有硬伤,你会在转化成文字的时候发现问题。第三,为找议题的三要素去深入思考。一个所谓的好议题有三个根本要素:属于本质性的选项,含有深入的假说,可以找到答案。邓公南巡的时候讲话中强调:学习有精要管用。精,这里就是指要抓住本质和核心。而所谓的还有深入的假说,实际本质上就是让你能够层层递进,深入思考,找到问题的核心结构,把握其内在规律。第四,用于确立议题的信息搜集。作者一再强调,要收集的第一手信息。所谓第一手信息,就是没有任何人过滤或修改整理过的信息。从第一手信息中,调查提炼出核心的数据。同时防止信息过载,不要把自己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空雨伞的故事组织模式作者对于故事线的组织,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空、 雨 、伞"的流程判断模式:空:西边的天空好晴朗雨:以现在天空情况看短时间内,应该不会下雨伞:既然不会下雨今天就不要带伞出门了这种故事模板实际上就是确认课题深掘课题作出结论这样的模式。作者提倡:结合并列的金字塔结构思维和这种空雨伞的逻辑结构可以有效地在短时间内向顾客传递结论以及支持结论的重点信息。定量分析——分析中的核心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往往习惯于进行定性的分析,对于定量分析了解往往不够,以为所谓定量分析仅仅是数据或信息的堆砌而已。作者指出定性分析,主要是把信息赋予意义并给予整理分类。而定量分析,这是通过对比较构成和变化进行量的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可以获得更有效的数据支持。具体包括比较:数量、长度、重量、品质等方面的比较。最一般的量化分析方式,客观清晰。构成:整体和部分的比较,思考“以什么为整体做思考?从中提取什么进行讨论”的含义,是整理构成之“轴”。变化:在时间轴上比较相同的事物,强调随时间 的变化并从中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感受总体上,感觉这本《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和之前的思考管理类书籍相比,更加成体系化,涉及议题思考、假说思考、成果思考和信息思考整个思考流程,通过阅读这本书并内化实践,可以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具有深度和主动性。

《麦》这本书并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

这本书,许多人反应翻译水平一般微词颇多。第一遍读罢此书,的确一头雾水,对翻译人的水平表示担忧。自序写的挺顺的,不料到了具体的内容(尤其是二三四章),章与章之间的衔接相当生硬。而且诸如“解答质”、“议题度”、“深入性的假设”许多笔者的自创概念也会造成一定的阅读困难。但反复翻读几次后,会理解作者的思路是很清楚的(我为何反复翻读,后面再提)。笔者提到“从正确的议题(issue)开始,可以让人事半功倍。实在,很多时候,我们都喜欢经过肤浅的思索就急着找到正确的答案。甚至于还不清楚问题是什么,就一头栽进去“痛干一番”,好比工作上班,在还没有清楚知道自己的问题和目标,就开始蛮干,结果每天地加班,每天地熬夜,成果却一直都不高。这也好比我自己一开始抱着“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想法连书名都还没有看清楚就通读到底。口里面一直骂作者傻逼啊,言之无物啊。等我一遍一遍回翻,想看个究竟,发现傻逼的是鲁莽行事的自己。读完后有两点是让我印象很深刻的。首先对于“无功劳也有苦劳”的观念。在社会里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是根据他所能够创造的价值里来体现的。你在越少的时间内能够产出更多的成功,那么你是一个高生产力的人(如下):测量你的生产力部分人会认为只要我比别人努力了,必定得到上司的赏识,这是错的。哪些很努力的可怜人或许还想着年终说不定还能有大红包。终于,等到别的同事个个升职加薪,自己从来只会听到上司说:“xx别加班太晚,注意身体哦”,此外连个p都没有的时候,才发现这个社会的真相就是:如果你的价值无法体现出来,那么就安心地领属于自己的那份薪水,做个普通劳动者吧。第二,关于笔者写这本厚度165页书的目的,在他后记里写道,这本书是要刺激人去”思考“,甚至不是为了解决你正思考的烦恼,而是要引导人主动深入地去思考。书里面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大量的技巧(有读书记笔记强迫症的我果断抄到手痛),看得我眼花缭乱。所以的一切都是一个引子,你必须自己亲身地体验,才会有真正的理解,否则这本书就是一本鸦片书。我对鸦片书的定义是,”让你喜爱,却与你无益处甚至有毒性的书“。它会让你在理智上认为自己成功掌握了一项能力或者行为上获得了一种改变。事实上,这只是个人意淫而已。归根到底,且行且想,不断尝试总结才是正解。20140413完

尝试写读后感

最近正在研读关于逻辑思考方面的书籍,于是今晚选择了《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从逻辑思考到真正解决问题》这本大作来欣赏下。通常情况下,我只规定自己每月看四本书,平均下来也就是每周看一本。但是近来频频受挫,郁闷之意实在无处排泄,于是乎不如静下心来冥想、来阅读,闲来读读李白,寻找对人生失意时相同的顿挫,只有这个时候才能得到内心的安静,找回原本的自己。这个月在《十天掌握快速阅读》的影响下,今晚全力以赴花了1小时40分钟左右的时候将本书读完,觉得有必要做一点相关的输出,也算是第一次尝试。 这本书是在新买的kindle vogaye上拜读的,在合上书的刹那,我仿佛得了失忆证,什么也不记得了。只好勉强翻翻书,一边做回忆。首先,作者告诉我们本书的主旨是做任何事之前都必须要先想要是否做这件事的必要,再来行动。进而引伸出来,议题的概念,以及由议题度与解答质两个要素构成。这一点我也挺赞同的,读起来也不费什么力气。接下来,进入了议题的分解和故事线的组建、连环画设计。议题的分解这一块又重新讲了一次大家熟悉的mece理论,意思是在分解议题时要遵之土言彼此独立、互相穷尽的原理。只是到了故事线的组建部分有些不明白,分析一个议题后接下来要做什么工作,这个就是故事线??个人认为翻译得不够好。应该叫方法论更贴近,现实地指导如何去继续干活。可能是翻译的原因,也有可能是书排板的原因,我在电子书上读起来不是很痛快,没有图片,很多意思靠联想靠推断。虽然目录那里已经写得很清楚了,但是在中间部分仍然有些许读不进去。当然书中也教了很多我认为有点用的东西,例如关于信息思考里如何去表现图表,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这个以上两点,思维过程是重要的。想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去应用书的知识,还是需要多读多思考。书里也有不少精彩和别致的观点,摘录部分:“解决问题之前,要先查明问题。提升答案的质量并不够,提升议题的质量更重要。不是知道越多越聪明,而是知道太多会变笨。与其快速做完没一件事,不如删减要做的事。与其计较数字多寡,不如计较到底有没有答案。”这里我又想吐槽一下,每天上班之余下班时间总是显得异常懒散,不是想睡觉就是想看电视,而当真正进入读书状态后,却又会因为大脑过度的兴奋而导致无法快速入睡。这样的一个两难的情况,总是发生在我生活中,很想请教各位大神来指教一二,不胜感激。

让思考回归自然本位,想太多不如想到位

在未翻开书之前,我就被封面的那句“思考,不要用蛮力!工作,不只靠体力!”戳到了。当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懵懂的我只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撞和热情,在生活和工作中横冲直撞,笃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是,生活最是刻薄,笑眯眯地为你勾勒了美好未来的蓝图,再一脚将你踢进深渊冷眼旁观。毕业之后的两年,我过得有些艰辛,工作经验不足也不懂得规划的意义,困扰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反而整个人差点抑郁成疾。好在时间赠人阅历,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几年,在数次的冷遇和碰壁中,我的脑袋总算开了窍。所以,拿到《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一书翻阅,看作者写的内容也能更感同身受。就像别人说世间所有的沉默都是聊错了对象,生活和工作也是如此,很多时候你所感觉的辛苦和艰难,要么是忽略思考的重要性,要么不是没有想法,而是想得太多太杂,想太多又做得太少。从前言“如何交出有价值成果的生产技术,有何共通点?”的内容里,不难看出作者的观点,做任何一件事,思考的必要性和绝对性。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思考不能用蛮力,我有怎么知道我思考的方向错误呢?目录第一章讲的就是“议题思考”,先查明议题,再试拟假说。关于议题的确定,也许你可以分分秒就知道问题的结症出在哪里,但是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结症。书中讲到,好议题有三个要素,属于本质性的选项、含有深入式的假说以及可以找到答案。满足以上三个要素的议题才是好的议题,才有确定的必要。当然,确立议题的信息收集也是有方法可学的,首先要接触一手信息,其次掌握基本信息,最后不要搜集过头或知道过头,毕竟凡事用力过度反而适得其反。确定了议题之后,当然要进行议题分析,书中为我们讲解了如何在议题的起点组建故事线,制作连环图的意向以便更好的分析议题,以数值建立意向,让意向具体化,最后得出成果思考,攻克难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也是整本书所教的有效思考模式以及结果。书中后记作者写“从积累小成功开始”,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先学会合理选择,再学会有效率的去努力,从小事做起,困难度低,成就感高,循环渐进,小成功多了,好运气也随之而来了。

晦涩难懂,看完一个晕字

不知道是日本人行文风格还是翻译问题,看起来晦涩。议题、比较轴、本质性、假说、议题度、解答质。。。看完一个晕字。高评的看过没有哦,书托么?用的术语是不是作者自创的?不知道是日本人行文风格还是翻译问题,看起来晦涩。议题、比较轴、本质性、假说、议题度、解答质。。。看完一个晕字。高评的看过没有哦,书托么?用的术语是不是作者自创的?

问对问题

要说起来这本书的翻译实在是有点奇怪的腔调,但这一点不能磨灭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难点在书中也写到,就是要问那些可以解答的问题,并且找出解决的方案。我们必须知道有些问题在当前的约束条件下是无法得到解答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之前,如何有效消除感染的问题很难解答;而女性在职场上如何与男性完全平等地竞争,在当前的保障体系情况下也很难得到解答。作为个体,我们不需要有上帝情结,一定要解决掉所有问题——一次问对一个问题,解决掉一个问题,这样一步步来,就很好。

说三点

第一点,本书一直在强调一件事:找到真正的议题,做真正重要的事。第二点,本书说,分析就是比较。这一点,我在数据分析的工作中体会较为深刻。第三点,本书最初是博客,后来才被整理成一本书。造成的结果就是,很多地方是重复的。按照咨询的方法,就是书写得不够MECE。不过大体上还是按照“找到问题、分解问题、整理问题、得出结论”这样的步骤来写的。

懂得思考,赢得人生 ——读《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有感

懂得思考,赢得人生——读《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有感文/岸晓风曾经有人说,在大学四年里学到的其实不是知识,而是思维方式。的确,当毕业多年的我们想起大学收获的时候,往往不是在大学学到多少知识点,而是难忘大学里学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明白了这个实质,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或者说无师自通的人为什么会成功,其实关键也是他们掌握了正确的思考方法。《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这本书就是教给我们思考方式的绝佳选择。这本书的作者叫安宅和人,是麦肯锡研究小组亚太地区核心成员之一,2008年,担任日本雅虎公司首席运营官(COO)。他根据自己在麦肯锡公司工作时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脑神经学的专业背景,设计出一套极具逻辑性的问题解决思维模式先找到真正的问题,想清楚目的再动手,搜集个性化信息,组建故事线,划定答案界限,整合有用材料,最后交出完美成果。比如书中,明确要求我们进行思维变革,例如:解决问题之前,要先“查明问题”。提升答案的质量并不够,提升议题的质量”更重要。思考,其实也是一种一门技术活,是不要用蛮力的。成功一定有方法,思考也一样。书里要求我们,要选择好的议题,要掌握第一手信息,并教给我们确立议题的五个方法:删减变量。可视化从最终情形倒推反复问“So what”思考极端的实例从这个例子大家可以看出,这本书,归根结底讲的还是逻辑的问题。议题分析解决后,进入的“假说思考”。书中提出了分解议题、编辑与组建故事线、制作连环图的方法。当然,解决了这些思考方式、思考路径的问题之后,需要的是进行转化的工作。对此,书中照样给出了非常实用的答案。如剖析难题,明快找出答案。同时要进行信息思考,将我们所思考的成功通过论文或者简报传递给领导或者接受者。可以说,这样将思考通过图表等方式进行量化分析的书籍在市面上是很少的,它脱离了传统说教的窠臼,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于那些不知道如何有效进行思考或者说需要获得业绩提升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绝佳的教材。

要聪明地工作,而不只是努力地工作

读完这本书后,我找出《麦肯锡方法》,在阳台上翻了一下,冬天的阳光不耀眼,很温暖,这是在2013年的结尾,《麦肯锡方法》是我在2003年读的书,手里的这本,跟了我10年。我找出《麦肯锡方法》,是为了和《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对照一下。二者的精髓其实一致,麦肯锡的“道”、“术”、“器”来回也就是那些,但就是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却支撑起麦肯锡的大业,也衍生了很多的书籍。《思考武器》一书相比《方法》,多了可读性,固然方法是同一的,但每个人的理解和阐释都有不同,往深里研究,还有文化的问题,埃森•拉塞尔是美国人,而安宅和人是日本人,日本人擅长用图解的方式,浅显的表达,相比之下,《方法》是平铺直叙的。对我来说,两本书我都喜欢,由于前一本影响了我有十年之久,还有情感因素在里面,不过如果要推荐的话,我还是愿意推荐后一本,因为表现方式。当然,两本书都读会更好。《麦肯锡方法》是本经典的书,并不会过时。十年时间,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深阅读已经被浅阅读替代,而人们面临的问题的复杂度有增无减。我见过太多努力工作却缺少成效的人,有人问我:“我觉得我已经很努力了,但为什么我还是没通过这场考试?”我能怎么说?有些具体情形我不太了解,但是,结果倒推,有助于定义问题。要么是自己认为的努力并非真正达标,要么是方向方法有问题。有人说自己每天都在不断加班加点辛苦付出,但是混得不如某些人好。我也不好发表意见,每个组织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地方可能是存在问题(唐僧都偏爱八戒一些),有的地方,要的是成果,而非只是过程。很多问题的发生,其实是在于思维。问题发生前的无预防,发生后的定义错误,看到问题后急于解决,不多思考立刻开始,但可能于事无补。有时候,人们太着迷于自己的姿态,而忘了真正的目标是什么。这就象徐克的武侠电影,电影讲究视觉,可以那样拍,弹指间,血泉喷涌,但在现实里,真正的高手,不讲花架子,李小龙的快拳并不赏心悦目,但是对手却无力抵挡。当然有人会说,如果自己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就会有更多的事情交给自己,但薪资待遇等却未必相应跟上,甚至招人嫉恨。这是组织管理的悲哀。《思考武器》强调的是真正解决问题,我欣赏这个提法。如前所述的办公室怪现状,也并非不可解,比如是我的话我会选择离开,寻找适合自己的环境。“真正解决问题”对于有价值的工作和有价值的生活都必要,掌握了这些思考武器,对于自己的人生也会有更好的把控,而不是随波逐流,尤其是在信息如此碎片化的移动互联时代。

如何解决工作中的烦恼

经常看到有同事在朋友圈里晒上一张垂头丧气的照片,然后配上一个字“烦”。问他们到底烦什么?他们却又说不出。《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一书强调:“烦恼”是以“找不到答案”为前提的“假装思考”。其实,烦恼的原因不外乎这两点:要么找不到工作中烦恼的问题,要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答案。那么,如何找出以及解决工作中烦恼的问题呢,心渔根据书中内容分享以下几点,希望对正在烦恼中的职场朋友有所帮助。1.凡事化为“语言、文字”。如果你觉得工作烦恼了,先别急着思考。静下心,拿出笔和纸,或用Word文档,列下所有令你烦恼的事情清单。个人能力、业务知识、绩效考核、晋升制度、团队关系、福利薪资、客户维护、平台发展等等,到底是哪一个或者哪几个原因让你如此烦恼。书中说:“只有用文字或是语言形式将问题表述出来,才能看清问题本身。”只要是你能想到的,全部将它们写下来。2.查明问题,找出最本质的原因问题。有本质性的选项才是关键性的问题。比如,你是因为薪资待遇的问题烦恼。那么你首先用心思考一下:关于薪资方面,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最重要吗?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找到答案?这个问题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影响吗?如果你回答了以上问题,那么你可以接着往下思考了。对于薪资密切相关两者:一个是你就职的公司,另一个是你个人。想要找到最本质的原因,你需要搜集同行业公司的薪资信息,以及你关于自身能力的信息。根据收集的信息分析出问题,是来源于公司还是来源于你个人。如果来源于公司,你该如何解决,如果来源于你个人,又该怎么解决。记住,只有能找到答案的问题才是最本质的原因。3.做有意义的分解。通常情况下,主要议题很难立刻找到答案,因此需要将原始的议题分解到“可找出答案的大小”为止。最本质的原因问题确定后,想要找到答案,首先需要对此问题进行分解成几个子问题。那又该如何分解呢?书中对于分解问题提出了一个标准,分解要做到“彼此独立、互无遗漏”的程度。比如上例中,如果薪资的烦恼来源于自身能力的原因,那么,是由于哪些能力呢?建议可以将原因分解为:沟通能力原因,策划能力原因,组织原因,团队管理能力原因等等。子问题确定好,再从各个子问题一个个展开。4.公平比较,挖掘分析。所谓分析就是进行比较,分析的共通点,就是公平地互相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以分解出的次要问题为基础,广泛搜集信息,进行整理、归类。然后,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比较。比如上例中,团队管理原因可以在时间上进行比较;策划能力原因可以在项目上进行比较。比较之后,定性或是定量分析,循环深入挖掘,直到得出问题的答案。比如上例中,可以比较通过思考,得出究竟哪些自身能力不足,从而根本上解决了问题。根本问题解决了,烦恼自然会消失。5.结论。说到底,你的工作是为了向企业交出有价值的成果。无论有多少烦恼,无论什么情况,你都要以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为己任。有时间烦恼,不如花时间思考。

工作的技巧

人在一年中都会有那么几个月的低潮期,很不幸的15年都是低潮期,首先出问题的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接着是生活,然后是在豆瓣上写书评和日记的事情,全部一团糟糕····很多时候你明明知道自己状态不对,情绪不高,却也因为生存不得不工作时,工作效率就已经跌入谷底。即使手里拿着备忘录依然干不好事情,写在纸上的目标不具备任何的意义了,然后我开始七想八想······《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这本书我拿到手很久了,因为和工作相关就放在办公室阅读,以往我都会利用下班前的一个小时阅读工作相关的书籍,而这本书在我的办公室呆了两月,最主要的原因是我的懒惰和混乱,另外就是这本书太专业了,专业到没有废话,你必须拿出看教科书的耐心和理解力去消化书里给你的知识,最好能把它转化成可以实际操作的点子。这本书花了很长的篇幅去解释议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围绕议题展开工作,相当于一个老师手把手教你如何理清思维的逻辑,把准工作的脉络,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关键点上去,才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干销售的人来说,这样一个过程是在开始打电话拜访客户之前必须进行的步骤。首先收集有关你手头工作的所有信息,大到行业信息和公司政策,小到电话业务信息,最为重要的是与你工资有关的业务要求。工作的人最重要的也不过是得到合理的报酬,先把这一点放置一旁。完成业务要求才是重点,如何找到每一个业务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你能打动客户,从客户口袋里掏钱的最主要部分又是什么呢?许多人总感觉做业务或者销售的人是轻轻松松的,一个月看起来总是在玩,真的如此吗?想要做好一个轻松的销售,前期的准备工作绝对是少不了的,你要努力接触第一手信息,例如工厂要下到车间了解业务,销售要去往门店倾听客户心声,了解到越多的第一手信息,你越能看清楚这个行业对于你的要求,你对于自己的要求了解的越清楚,客户的要求你就更明白;掌握基本的信息,例如业界内的竞争关系、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业务下游(顾客、买家)、业务上游(供货商、供应企业)、相关法规,也许你还只是一个小小的销售人员,上下了解不够透彻,那么你相关产品的替代品一定要亲手实践操作,学会对比自己的买家和替代品的买家之间的差异,为什么别人愿意买替代品而不买我的产品?把握客户心理更是重要,但是世界上的人千千万万,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合格的销售要学会总结分类,如果没有头绪,我个人认为《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中结构性理解的四种类型能够帮助我们理清遇到的事情,或者也可以把人分成几类进行归纳,再根据不同的人群制定相对应的销售业务话术。客户分成两类:买你产品的和不买你产品的。根据结构性理解的类型,首先找到这两类人的共同点,比如职业,收入等等;找到他们的相关性,比如使用产品的习惯,找到群组,以某种习惯划分出群组,或者以收入划分出群组等等;找到规则,这个规则要结合销售话术进行,你在攻破客户心理防线时,是哪一点打动了对方,平时可以进行记录,在进行整理找到相对应的规则,这样工作起来就事半功倍!刚刚入社会的时候,工作中难免总会问前辈,我为什么不行!时间一久久会发现,问多了,别人没办法替你解决问题,你自己的困扰也解不开,所以想吃鱼要学会自己钓。多看一些有关工作的工具书总归是不错,这本《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以及《带人的技术》这两本书推荐给需要整理自己工作的人,《麦肯锡》更适合做销售的人。

所有的工作,交出成果才是一切

note:1.有时间烦恼,不如花时间思考。2.所谓烦恼,是以没有答案为前提,无论多么努力都只会留下徒劳无功的感觉。例如类似情侣及家人的人际关系。3.所谓工作,是为了产生什么成果而存在。进行那些“已经知道不会产生变化的行动”,只是浪费时间而已。如果没有明确认清这一点,就很容易将“烦恼”错认为“思考”,宝贵的时间就这么流逝了。4.不要烦恼5.一旦发现自己正在烦恼,就马上停下,立刻休息,并且培养能够察觉自己正在烦恼的能力。6.生产力=输出/输入=成果/投入的劳力和时间7.有价值的工作:议题度,在目前的情况下,找出该问题的答案的必要性有多高。解答质,对于该议题度,目前可以提供明确答案的程度。8.思考,不要用蛮力,工作,不只靠劳力。9.议题思考 查明问题方向,搜集信息,确定高品质议题假说思考 分解议题,确定议题全貌及处理次序,设立假说,组建故事线,制作连环图,思想实体化。成果思考 实际分析,明确答案界限,多渠道,结构化整合有用信息,交有价值的成果。信息思考 掌握流程,推敲故事线和图表,整理成论文和报告,准备电梯演讲,精确传达信息。------------------------------------------------------------------------不要烦恼,如何确定议题,做有价值的工作是从书中获取的益处。书从两方面定义有价值的工作,议题度和解答质。前者表明解决的问题是必要,后者重在说明解答的难度高,前者体现了工作成果的价值,后者反应了自身能力的价值。在确认议题后,是怎么问议题。建立假说,分解出次议题。这些次议题需要“彼此独立、互无遗漏”。再将这些次问题串起,成故事线,用图表加以补充,为演示做准备。最后信息整合,得出结论。另外对于做有价值的工作,书中最后提到,“在专业人生的世界里,“努力”是不会获得评价的,虽然处理完相当棘手的工作后,可能多少会获得一些感谢,但前提当然是在最后产出了圆满的结果。说穿了,最重要的是交出有价值的成果。”[所有的工作,交出成果才是一切,如果当成果不具备某个程度的价值时,那个工作就不具任何价值,大多数的时候甚至会变成“负面贡献”。 ]回想自己有时面对公司的变动,采取的消极态度,或多或少是没有理解做有价值的工作的意义,总是受外界的干扰。结果态度发生改变,成果的质量随之也发生变动。对于现在的我,需要的是正确认识有价值的工作,另外对于书中后面提到的各种方法还无法完全掌控,希望在日后的项目中更进一步的理解。对于不要烦恼这一项,┗|`O′|┛ 嗷~~,年轻的我没有烦恼是很难做到的,一点点的转变成花时间思考是个漫长的道路。

别用表面的勤奋掩盖思维的懒惰

“不要因为走得太快,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这句话提醒我们在追逐目标的同时不要因为太过匆匆而忽略身边的美好,忘记一开始的那份初心。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人从一开始就不知道为什么出发。这同样适用于职场中,在职场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然后去解决很多很多的问题。但是,为什么有的人总能够快速高效的完成工作,并且交出高质量的成果?而有的人看起来忙忙碌碌,累死累活,结果却总是不尽人意,要么老板不满意,要么甚至连自己都不满意?前者总能够在完成工作的成就感中感到快乐,而后者感受到的却总是满满的挫败感。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区别?曾在麦肯锡公司担任管理顾问11年之久的安宅和人在其著作《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中,详尽的阐述了这其中的奥秘。这个奥秘总结成一句话就是,那些总是能够高质量完成工作的人,在遇到问题的一开始,就明确的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总是知道为什么而出发”。换句话说,就是因为他们遇到问题时,不会像我们一样急着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而是先仔细问自己,这是最最重要的问题吗?用作者的说话就是“从议题开始的思维”,也就是说解决问题之前,先查明问题。先找到那个真正需要被解决的问题,再着手解决。这个道理看起来貌似很简单,可是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因为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道理的奥妙所在。为了让这个重要的道理深入你的脑海意识,我们用图片的方式来理解:这幅图叫做“价值矩阵”。横轴“议题度”指的是找到该问题答案的必要性;纵轴“解答质”指的是目前也可以提供明确答案的程度。很明显,只有当这个问题被解决的必要性很高、而且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可以被解决的程度很高(问题再好,不能被解决,也是然并卵),这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对这样的问题找出答案才会创造有价值的工作。也就是说,只有议题度、解答质都高的工作才是有价值的工作,也就是图中灰色的部分。那么,拿到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达到图中的灰色部分?普通人与总能高质量完成工作的人分别是怎么做的呢?好好看看下面这张图:普通人的做法犹如图中虚线所示(也叫做败者之路)。也就是说,我们拿到一个问题后,从不判断这个问题是不是最最关键的问题,就不假思索的开始努力,试图通过大量的努力工作以提升价值,然而往往都是徒劳。因为一开始这个问题就处在一个低议题度的坐标上。也就是说,这个问题被解决的必要性很低。很显然,对于这样的问题,你解决的再好,价值也不会太大。而总是能高质量完成工作的人的做法恰如图中折线所示,遇到问题先不急着寻找解决方法,而是先查明问题,直到找出最最值得被解决的问题时,再去推敲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样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处理起工作来也就事半功倍。现在你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了吧,别急,为了更生动的理解,我们再来举个实际的例子。假设某个饮料品牌因经营不善导致长期业绩萧条,全公司一起讨论该如何重新振作。有人说“这个品牌不好了,在消费者头脑中的定位已经模糊不清了,所以我们应该尽快更换新的品牌”;有人说“这个品牌虽然现在不好了,但他凝聚了我们长久以来的心血和汗水,而且频繁更换品牌更会导致我们在消费者头脑中的定位模糊,所以我们应该以现在的品牌继续奋斗下去”……..注意到没有,“是否需要更换品牌”是最重要的问题吗?根本不是!那最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先弄清楚该饮料品牌业绩萧条的原因吧。是因为“市场规模缩减”?还是因为“在同行经竞争落败”?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明确了原因,再来讨论是否需要更换品牌才有意义吧?由此可见,在解决问题前,先判断这个问题是不是最最重要的问题,是何等的关键!我们都知道,如果一开始的大方向都错了,事后再多的努力也只是徒劳。如果在解决问题的中途才发现错误,到时候再重新开始从头来过,就势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资本。然而这恰恰就是我们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思维通病。其实我也是这样,遇到问题时,不愿意花太多精力在思考上,总觉得思考是一件很费脑、很麻烦、很不愿去做的事。我宁愿先开始,然后在做的过程当中满满调整自己的方向。或者干脆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不管怎样,先做做看”、“也许做着做着就明朗了”等等想法去做事情。我相信,读这篇文章的你们,很多人也都和我一样。我们总是懒得思考,总是习惯用表面上的勤奋掩盖思维上的懒惰。然而,也许有人觉得,“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也没什么不好。例如,我做公众号就是这样的,一开始我并没有想清楚要做什么方向。先开始再说,并在做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这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但是我很清楚的知道,这样的方法仅适用于没有deadline的非正式工作。因为我是把做公众号当做一种爱好来进行的,而且进程的快与慢,以及最后要做到什么程度都是没太大所谓的。然而,我们在职场中要处理的工作往往都是有着明确的截止日期的,并且对于结果的要求也非常明确。如果我们还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这样的想法,是很危险的。这往往导致我们不能高质量的完成工作,甚至不能按时完成工作。最后往往应付了事,这样久了,损失最大的不是公司,公司最多把你辞了另请高明;损失最大的是你自己,你在这这长久的挫败感中丢失了自信,更不会体验到高质量完成工作的那种成就感所带来的快乐。人生失色不少。所以,解决问题前,先查明问题!那么,具体该怎样查明最最需要被解决的关键问题?查明问题后要怎样着手解决问题,拿出高质量的答案?作者安宅和人在《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这本书中都有详尽的阐述。小亮就不在这里一 一赘述了,感兴趣的同学不妨自己去阅读这本书。相信看完小亮的这篇导读,再去读这本书,你会有更多的收货。END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彭小亮简书:彭小亮

有时间烦恼,不如花时间思考

看过哆啦A梦的朋友大概都知道,个神奇的机器猫能帮傻乎乎的大雄解决任何难关。很多人都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哆啦A梦,这样所有问题都能引刃而解了。只可惜,现实不是动画片,所有的问题都需要靠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那么,当一个难题摆在面前时,该如何解决呢?还有人会问,为什么我尝试了无数种方法,就是解决不了这个难题呢?《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这本书,就从解决问题的源头出发,教你如何从逻辑思考到真正的解决问题。读完之后,你就会发现,有时候你认为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换一种方式,也只不过是个小case。我们都想事半功倍高效率地解决一件事,但往往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和思考。本书作者告诉我们:思考,不能用蛮力;工作,不只靠劳力。而是要从议题开始思维,在绞尽脑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前,首先要查明问题,了解你究竟要解决的是什么,该问题有哪些关键点,也即,寻找到最需要解决的议题。然后通过假说思考、成果思考、信息思考,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交出有价值的成果。那么如何从一个问题中确定议题呢?作者告诉了我们五个重要方法:① 删减变量:确定要素,删减变量,查明重点② 可视化:将问题的架构视觉化与图示化③ 从最终情形倒推:设想全部课题都解决后的情形,整理与现在情形的落差④ 重复问“So what?”:反复问“所以呢?”加深假说的程度⑤ 思考极端的实例:通过思考极端实例,探索关键议题如果能善用上面的五种方法,大体就能顺利找到本质性的议题。确定议题之后,这时,就需要分析议题了,也就是通往解决问题道路上的关键步骤。在进行议题分析时,我们首先要学会分解议题,编辑、组建故事线(故事情节、剧情);并对故事线进行图解、制作“连环图”,这两项结合起来就是“议题分析”。分解议题,即将目前为止找不到答案的议题着手进行分解,直到分解为可解答的大小为止。然后根据经过分解的议题与各个议题的假说,编辑和组合成为能够验证整体议题的故事线(类似于制作电影动画的脚本分镜图,或是漫画分格图的流程)。在组排好故事线后,就需要做出连环图,即针对故事线的各个次要议题整合所需的分析及验证的意向(直白的说,就是在故事线的议题下大胆地列出你认为的所有可以分析和验证该议题的信息)。在解决问题的路上踏出重要一步后,就要进入实际开跑的阶段了——成果思考。也就是将连环图化为实际的分析。但在这阶段也不能贸然进行分析和验证,要先从最有价值的次要议题开始,即便只是粗略程度,也要先找出答案。如果没有选对开始的议题,就容易偏离轨道而出局(即计划中止)。找出议题,并遵循着基于议题的故事线完成分析和验证后,就到了最后的收尾阶段了——信息思考。也就是将之前的所有信息整理成某种形式,从而将议题的相关信息强有力地传达给别人,确定整理的图表信息明确,并结合信息逐步推敲、琢磨分析的表达。这样真正用于传达某种内容的图表也就诞生了,问题也就能顺利解决。《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本书传达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并不复杂,概括起来就是:确定议题→议题分析→成果思考→信息思考→完成任务有时间烦恼,不如花时间思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走入死胡同的思考方式。相信当你掌握了正确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后,就一定可以事半功倍地完成任务,摆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败者之路。文/失踪的弹珠球

【笔记】Issue Driven

3p 抛弃常识,转变思维: 1. “解决问题”之前要“查明问题”; 2. “提升答案质量”并不够,“提升议题质量”更重要; 3. 不是“知道越多就越聪明”,而是“知道太多会变笨”; 4. 与其“快速做完每一件事”,不如“删减要做的事”; 5.?与其比较“数字多寡”,不如计较“到底有没有答案”。5p 有价值的工作包括议题度和解答质,前者指在目前情况找出该问题答案的必要性有多高;后者指对于该议题目前可以提供明确答案的程度。要想提升工作价值,一定要先提升议题度,再提升解答质,万不可颠倒顺序,务必一开始就锁定商业与研究活动对象是特别有意义的内容。7p 世上大部分被称为“可能是问题”的问题,事实上几乎都不是商业或研究上真正有必要处理的问题。如果全世界被称为“可能是问题”的“问题”共有一百个,那么在当下需要清楚判断出是非黑白的问题顶多只有两三个而已。9p 解决问题千万不要被“解答难易度”或“处理难易度”这些因素所左右,一定要从“议题度”高的问题开始。11p 利根川进:一生可用于研究的时间极其有限,然而,世界上的研究主题却多得数不清。如果因为稍微觉得有趣就选为研究主题,将在还没来得及做真正重要的事时,一生就结束了。11p 无论积累多少经验,也很难只尝试一次就突然产出高水平的输出。重要的是将这个循环“迅速绕完,并重复多次”,这才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绕完一次循环后,可以看出更深一层的论点,再以其为基础进行下一个循环。12p 从议题开始的解决问题方式: 1. 议题思考:找出、查明议题; 2. 假说思考①:在议题得到解答之前先将其分解,再根据碎片站立故事线; 3. 假说思考②:描绘所需的输出意象并设计分析; 4. 成果思考:立足于故事的架构,依序验证; 5. 信息思考:琢磨论点根据与构造,并整理成简报或论文。19p 不要为了解决问题就立即动手尝试各种可能,而是应该从查明议题开始。也就是“什么有必要找出答案”开始,并以“为此必须先弄清楚什么”的思考流程着手分析。即使分析结果与预设不同,但最后成为有意义的输出(成果)的概率仍然很高。因为找到了“对往后的讨论具有重大影响”的答案,无论在商业上还是研究上都会有进步。21p 试拟具体假说的意义:针对问题找答案、知道所需的信息及该做的分析、让分析结果的解释明确化。接下来,就要化为语言或文字 — 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清晰明确的思考。24p 好议题的3要素:属于本质性选项(一旦找出答案就会对之后的讨论方向产生重大影响);含有深入的假说(颠覆常识的视角);可以找到答案(虽然重要却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太多了)。27p 议题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动态变化。会随着公司、部门、时间、会议、对象、立场等不同而变化。也就是科学界的:一旦有新发现,科学家就必须重新检视作为前提的事实。35p 不是“具有震撼力的问题”就可以直接成为“好议题”。而且必须要认识到的确存在“目前几乎不可能找到答案的问题”的事实,且不要在这类问题上花时间,这很重要的事情。37p 想办法将议题明确化、有效率地进行重要的验证并更新假说,才能在每一天都真正实现“高生产力”。42p 不要搜集过头或知道过头。44p 确立议题5方法:删减变量、可视化、从最终情形倒退、重复问“So what”(加深假说程度)、思考极端实例。54p 主题相同、提出的假说既周全又大胆、实验的解决方式也很巧妙精彩,这与毫无根据地提出假说、解决方式也很普通的情况相比真是天差地别。我们需要在做事方式的假说提出方式与解决方式上都表现优异且有独特性,并具有敏锐的直觉及灵感。70p 无论使用任何方式筛选议题,都要使用“彼此独立、互无遗漏”(MECE)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在分解议题、建立逻辑的阶段,“互无遗漏”的思维更加重要。72p 空雨伞:确认课题、挖掘课题、做出结论。88p 所谓分析就是进行比较 — 公平地互相比较、找出其中差异。只有比较才能让分析或语言具有可信度、让逻辑成立,并能找出议题的答案。89p 定量分析3模版:比较、构成、变化。103p 神经系统的4个特征: 1. 超过临界值的输入,并没有任何意义; 2. 只能认知不连续的差别; 3. 所谓理解就是联结信息; 4. 持续联结的信息将转变成记忆。110p 问题的目的在于探索“X究竟是什么?”这件事本身,而答案是用什么方式找出来的根本就不重要。111p 我们正在进行的是一个游戏,只需看“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有效率地产生真正有价值的输出”,彼此竞争所锁定的高议题度活动的价值有多少,以及可以将输出的质量提升到多高。这个阶段是最接近游戏的步骤,正确的心态和对游戏规则的正确理解都变得很重要。113p 所谓理想的实验,是指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实验上都很简单,且无论结果是什么都可以成为有意义的结论。124p 无论采用多么细腻的解决方式,如果不能正确地找出议题的答案,将无法产生任何震撼力。130p 每当进行演讲与发表的时候,就需要做好“德尔布吕克的教诲”的心理准备,也就是将接受者设想为“智者无知”,即认为听者对这个领域完全不熟悉,同时设想听者具有高度智慧。132p 推敲故事线的3步骤: 1. 确认逻辑结构:是否能以清楚的基本结构完成整理;前提没有瓦解; 2. 琢磨流程:顺序是否有不妥的地方;张力是否有不足的地方;是否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3. 准备好“电梯实验”:是否可简明扼要地说明结论;针对特定部分是否可快速说明。139p 好图表3要素:具备依循议题的信息、(论据部分)向纵向和横向扩展应具有意义、论据支持信息。 对此应进行3项工作:彻底落实“一图表一信息”原则、推敲纵向与横向的比较轴、统一信息与分析的表达。140p 大胆砍除与主干无关的部分,以避免让繁杂琐碎的小论点混淆了重要的论点。148p 无论是哪一种工作性质,如果对于结果没有强烈的自我驱动,就无法乐在其中。在“责任制”的世界里,完成工作(Complete Staff Work)就是全部,支持鼓励我们的不是“来自别人的称赞”,而是“交出的成果”。否则只能沦为如同奴隶般的生活。150p 从积累小成功开始。154p 直击思考本质,系统地成功解决问题、创造有价值成果的思考模式—议题思考、假说思考、成果思考、信息思考,即面对问题慢一点动手,先查明、确定议题,组建故事线与连环图,并依次着手处理,找出问题的答案,将成果整理为论文或报告,最后把有效信息传达给别人。155p 改善思维方式,使自己事半功倍地解决问题,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交出有价值的成果。工时长短根本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只要交出有价值的输出(成果)就好。

工作,有苦劳更应有功劳

安宅和人的这本书理论性很强。对于如我等般普通的职员来说,阅读起来有很多方面是一知半解,可能在思维上还没有达到作者那样的深度与宽度,但还是能从其缜密的行文方式和严密的逻辑思考中,获得自己需要并能消化了的东西,现做以归纳,希望能与网友们共勉。一是一定要建立起“从议题思考”的思维。要想走出事倍功半的泥沼,唯一的办法就是一定要建立起“从议题思考”的思维模式。思考,不要用蛮力;工作,不只靠劳力。那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思维方式,说白了就是‘‘劳动者’’与‘‘工作者’’之间最大的区别。也是‘‘工薪族’’与‘‘企业人’’之间的区别。‘‘工薪簇’’之所以是‘‘工薪簇’’,就是因为他们是以时间为基础领薪水的人,与劳动者相似;而‘企业人’本质上不以劳动时间为基础,而是基于对管理劳动与日常管理(商业)活动的输出成果责任为基础,并以此获得评价的人。‘‘企业人’’所创造的价值其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从议题开始’’的思维,就是必须要有远离事倍功半的‘‘败者之路’’的想法,只有这样,他们的工作才可能创造价值,才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而作为我们工薪一族,也应该树立这样的思维与意识,因为我们不可能打一辈子工,总有一天我们要拥有自己的事业。而学会从议题思考,才能让我们的事业不走弯路,取得预期的成功。二是如何创立明确的议题。作者为我们讲述了很多方法,在这里我能深刻领会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凡事都应化为有形的语言或文字,这一点很重要,只有将目标写下来或大声说出来,我们的目标才更有力度,才能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二是议题要带主语,我的理解是要强调行为人的参与意识,不能让目标飘忽在半空中;三是要尽量获取第一手资料,这一点不用多说了;四是要勇于咨询外部的专家,不能闭门造车,想当然的工作;五是不能讳疾忌医,要直面困难,有痛下决心向困难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总而言之,这本书告诉我们,只要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从议题开始’’的思维方式,就完全可以摒弃各种复杂的思考工具和方法,从而事半功倍的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做出有价值的努力,交出有价值的成果。欲做一个真正的成功者,熟读这本书,一定会受益匪浅。

关于思考解决问题的书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水平问题! 看的有点儿晕晕乎乎的感觉!其实翻译的议题就有很大的误解,整本书都没有解释清楚这个词,工作,先看清楚那个议题最重要 等等!感觉作者的理论也不是多么的高明 ,让人惊叹!

思考,不要用蛮力!工作,不只靠体力!

呃。。首先有点炫耀的说书里的很多技巧和知识,我都知道,我在初入职场的时候遇到的都是好老师,这带给我很多好处,让我的职场生涯更加顺遂。在职场中会有很多的“情商低”的人,之前我发过一广播:你是不是觉得很努力,却混的不如别人。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你用错了方法。比如现在我在跟你说“我很累了,要休息了。”你却跟我说“写篇书评只需要一小时,不要收你钱”虽然是个很可笑的事,却真的是有很多人缺少工作的智慧。在工作中,我们常犯的错误在书里都提到了,比如没想清楚问题是什么,就急于开始处理。比如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争论是谁的错,而不想如何处理问题。最后忙的团团转,却没什么效率。其实这都是思维逻辑决定的。书里主要介绍了一种思维模式——先找到真正的问题,想清楚再动手,搜集个性化信息,组建故事线,划定答案界限,整合有用材料,最后交出完美成果。就像封面上写的“思考,不要用蛮力!工作,不只靠体力!”其实工作更多的是用巧劲儿。豆瓣流行过这样一段话“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大多人看似的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烦恼

有许多的人说好多的事情没时间去做、没精力去做。为这些事烦恼,发愁。在这本中就提到了,有些事你不是没有是时间去做,而是方法不对好多的事情浪费了许多的精力和时间。在这本书中就提到了,有时间烦恼不如花时间思考。 在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就是一本普通的教我们一些道理的书。但是在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我发现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工具书,因为他教会我如何去思考.什么是有价值的工作。如果你只是以为只是拿到问题是不管怎么做先做了在说的思想,你永远只是个失败者。也许你有一两次运气好做出来,但是你不会永远运气这么好的。.因为你只是没有目标的去尝试应用,这会使你浪费大量的时间。所以不管你怎么努力都是没有价值的努力。本书告诉我们如何从议题去思考、分析出假说思想。会很快的想到你的目的地是哪里,我要前往这个目的地要做些什么事情。假说中还把如何将视觉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因为许多人自己在说一件事情的时候很明白,在告诉别人的时候总是迷迷糊糊,含糊不清。如果你不能表达清楚你想说的意思很可能,让一个团队和领导理解不了你的意思。长此以往可能会不在重视你的意见。一般我我看问题的时候,都是不论什么事情先做起来。在做事情总比没事情干好。慢慢做毫无目的,老是想着“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思想观念,去解决为题。往往比别人付出的努力更多,花费的时间更长,还没有别人做的好。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我的这种思想完全是错误的,因为只不去思考就动手行动,往往是我想要的答案在离你不到100米的地方,而你却要绕着地球走一圈找到答案。所以我觉得首先要做的是找到你要做的目标,分析确定你的假象。从而带你走出迷惑找到想要的答案。这本书从建立议题,创建假象,组成故事线,再用图表表示和最后的总结。让我可以清楚看清楚思路以便更快、更好的完成工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

职场达人必备的思考武器

很早听过麦肯锡的MECE原则,但仅仅作为一个知识储存也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看了这本书,才对麦肯锡的工作和思考方法深感佩服,为作者的详细讲解和全面指导叫好。思考一事说简单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习惯,或同或不同均无大碍;但说难非常难,如何就某一问题展开思考,从哪些方面,会得出什么结论,却总有苦闷的思而不得者。这本书很好的解答了在专业的咨询角度,如何对一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如教科书般详细讲解,又如科普书般有实际的借鉴意义,全书读完,深感其价值。书中贯穿一个关键的观念,就是“从议题开始,即利用该思维的行为模式以及该思维的结果所造就的问题解决力”。“完成工作”是最后的落脚点,无论过程多艰难,条件多恶劣,交出成果才是一切!作者一句“不要相信‘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也许让很多努力的人觉得委屈,但确如当头棒喝,“如果成果不具备某个程度的价值时,那个工作就不具任何价值,甚至会成为某个负面贡献”,因为“支持并鼓励我们的并不是来自别人的称赞,而是交出的结果”。总体说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归纳如下:1. 查明议题。找到有必要找出答案、同时又有可能找到答案的有价值的议题。搜集方法有:a,接触一手信息;b,掌握基本信息,按照MECE原则(彼此独立,互无遗漏)从数字、问题意识(该领域的常识、共识、已知的发展等)、架构(整体情况,可从相关书籍、杂志的专题报告、分析报告、教科书相关内容等途径快速把握);c,不要搜集过头或知道过头,保持对问题的新奇和掌握,适可而止。搜集完信息,如果还无法确立合适的议题,可能需要这些方法:a,删减变量;b,可视化,将问题结构视觉化,便于更直观的整理出重点;c,从最终情形倒推;d,重复问“so what”,这个方法确实很实用,好似一连串的“为什么”会让人脑洞大开一般;e,思考极端的实例,这个有反向思考的感觉,设定极端值,找到关键要素。2. 制作故事线。这里将问题的解决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确定了议题之后就是如何去解决。首先对议题进行分解,分解为可解答的部分,可参考WHERE、WHAT、HOW三方面入手。然后编辑组合故事线,将这些要点加以分类排列,有两个模板,一是并列“为什么”,二是“空、雨、伞”,就是确认课题、深掘课题、做出结论。个人感觉第二种较常用。3. 制作连环图。其实前两部分基本是思考居多,到这一部分就可以出直观的成果了。当然也是最费时费力。分析还是要把握住“从议题开始”的思路,找到“想要获得什么样的分析结果”。作者提出分析就是比较,包括有相同点的两者或以上的比较,整体与部分的比较,以及同一事物不同时间的比较,特别有用的是列出了很多常用的分析示意图和模板(P86和P92)。最后根据图表表达出相应的涵义,或有差异,或有变化,或有类型。安宅和人说大多数专家所指的“修炼”,其中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学习这些既有办法和技巧上。瞬间戳中。无数次想起“无他,唯手熟尔”,熟能生巧,技能的掌握最费时间却也最出成绩。学语言的尤甚。不练不足为学,给自己提个醒。在章节末,作者还利用其学术背景从脑神经科学角度解读了脑的知觉特征和由此需注意的分析方法,比如不要超过某个临界点,尽量避免连续使用相同的形式等。4. 成果思考。这是成果的输出阶段。再次审视议题及成果的得出,避免结果瓦解和片面性。明快找出答案,可借助多个办法,并重视循环次数及速度。其中提到,进入工作领域的最初五年到十年,要尽量培养广泛的经验和技能。对于工作五年的自己来说,提醒的极为到位。技能掌握的还不够,那就赶紧去充实、去掌握啊!过于重视细节,仔细过头恰恰也是缺点。要尽快整合,与其追求每一次的高完成度,不如重视处理的次数(循环次数)。步骤讲到这里就算完成了,最后作者以多年经验补充了几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推敲故事线的三步骤(P132),确认逻辑结构,梳理流程并准备“电梯演讲”,简明清晰的整合整个故事线。不厚的书,带有很多图表和案例,平实的语言透出专业的见解和指导。方法在手,反复练习为己所用还需时间和实践的累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想要修炼成达人,勇敢去做吧!

从议题出发,创造有价值的工作

就像不知道从哪听来的,任何书籍只要打上“麦肯锡”的名字,都会成为畅销书,我以为这句话说的就是这本书。 原因如下:-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什么原因。 书中创造了很多“专业术语”, ”议题度“, “解答质” 让人不知所云 , 还有文中的一些翻译也不是很地道;- 本书所倡导的“从议题出发,创造有价值的工作” , 我认为“议题” (ISSUE)就是我们所谓的“根本原因(root cause)” ,我们每个人在平时的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问题何尝不是从“议题”开始的呢?- 文中关于“图表”的描述,我觉得还不如刘万祥老师的《图表知道》来的专业;本书尽管有些不足,但还有有些可取之处的:- 很好的诠释了麦肯锡的解决问题的哲学: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MECE 原则: 互相独立,完全穷尽。;- 批判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说法。

我是来骗100有用的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详细讲解了该如何面对处理一项管理难题,即通过四步思考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彼岸,可以说是一本给予初级管理咨询师的操作手册,但事实上,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是通用的,并不局限于商业管理。如果不是身处咨询行业,工作中也不会涉及简报或商务PPT的制作,那么研读此书还有意义吗?答案是肯定有的。商业管理问题错综复杂,如果能够行之有效地解决,并且掌握熟悉这种思考方式,那么,还会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吗?需要明白的是,理解一种思维是容易的,但习惯这种思维是困难的。对于本书所讲解的四步思考策略,我们不妨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来做简单的诉说,就近取材,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写一篇好的书评”?第一步,议题思考。对于议题的思考,可以遵循WHERE , WHAT, HOW的检验逻辑。WHERE,这篇书评将会发布于豆瓣,所以应该增加地点确定信息,议题修正为“如何在豆瓣写一篇好的书评”。WHAT,书评指代范围太过广泛,本书为管理书籍,议题进一步修正为“如何在豆瓣写一篇好的管理类书评”。HOW,“好”的概念非常模糊,翻查豆瓣书评信息,发现是通过“有用”指数来衡量一篇书评的好坏,通过其余书评的信息查询,认定如果“有用”指数超过100则被普遍认为是一篇好的书评,议题再一步修正为“如何在豆瓣写一篇有用数超100的管理类书评”。通过议题的思考,我们所要确定是一个明确性高,分析、操作能够具象化的议题,相比最初的议题而言,最终确认的议题更加明确,指向性更高,操作性更强,而这样的议题同时能够增加实施者的信心,指明方向,更甚者,能够解决一部分因为议题不明而导致的拖延。第二步,假说思考。假说思考是继续分解议题,收集更多信息,分析解决策略的过程。针对“如何在豆瓣写一篇有用数超100的管理类书评”这个议题而言,“有用”指标的评价标准是当下最需明确的一个方向,根据书中对分析的界定,即比较,比较的方式分为三种,对比,构成和变化,收集豆瓣上管理类有用数超100的书评及同本书无用数最多的书评若干组,对比有用书评和无用书评,归纳总结有用书评特色,同时参照所有有用书评结构,拟定有用书评构成,由于书评与时间线的关系并不密切,且并不涉及其他类型书评,比较中可以忽略变化因素。假定通过上述假说思考,我们发现豆瓣上管理类有用书评有以下几点要素构成:(1)有严密的逻辑结构;(2)能够简单明了介绍书籍知识点;(3)能够在领域内深入探讨,发人深思;(4)文字简洁明快,不累赘。其中(2)和(3)往往达到其中一点即可。第三步,结果思考。通过第二步假说思考分析,我们已经明确了“如何在豆瓣写一篇有用数超100的管理类书评”这个议题的解决策略,那么我们所得到的结果便是,(1)为该书评拟定一个较为严密的逻辑结构,设定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书评引入语,第二部分为书籍知识介绍,通过案例实现,第三部分为结语,以个人感悟深化;(2)案例介绍根据书中知识点结构展开,按照四步思考策略开展诉说;(3)精简文字,语言通顺。在结果思考中,本书中提供了一个“空,雨,伞”的思考方式,简单点说,便是重新考虑是否有潜在的前提条件存在。就“如何在豆瓣写一篇有用数超100的管理类书评”这个议题而言,如果想要实现,必然需要该书在豆瓣中的关注度会吸引100以上的人来阅读书评,其次,书评以知识点介绍作为核心内容,必然需要该书本身凿之有效的内容作为支撑,这便是本议题能够实现的两大潜在因素,翻阅该书豆瓣页面及个人感受,两点均能够满足。第四步,信息思考。信息思考应该说是管理咨询中特别需要的一个部分,分析做得再完美,如果不能通过电梯演讲的检验,那都等同于无用功。同时,信息思考需要不断凝练分析的框架,结构,并采用最适合的表现方式,一般麦肯锡的简报以简单明了但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图表作为主体。本书信息思考部分所涉及到的图表对制图具有极高的模仿和学习价值。通过信息思考,该如何用30秒的时间向别人讲解“如何在豆瓣写一篇有用数超100的管理类书评”这个议题,吸引其兴趣?可以尝试以下表达,“亲,学习麦肯锡四步思考法,你在豆瓣读书上写个书评,有用数超100妥妥的”,当对方表达出兴趣后,再详细讲解这个思考策略的应用,这也是麦肯锡简报最通用的方式,将最重要结果简明扼要的写在最开端。《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无疑是一本值得我再重新读一遍的好书,同时也是一本值得我放在手边,在项目陷入瓶颈时拿来翻翻的工具书。对于读书而言,个人认为最好的表达方式是能够真正学习到书中的内容,尤其是以介绍技术性为主的书籍而言,而这也是我尝试用这种方式结合书评的一次探索,应该说,刚好是这本书,这种技巧促成了这次探索,是否能够获得超100有用,拭目以待。另外,如果能够将四步思考策略与《零秒思考》中的介绍笔记习惯结合起来,那么你将发现技能加成的效果,就像合体悟天克斯远远超越单体悟天和特兰克斯,对,就是那种感觉。(注:因时间及精力有限,本书评写作过程中并为真正去做信息收集和分析,书评中所涉及的分析结果纯属个人猜测,请勿以为标准)

你的努力白费了吗? --读《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有感

I. 身体是灵魂的真正居所;锻炼身体,你的努力不会白费最近坚持锻炼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感觉回报还是比较明显的。除了身体形态本身的变化之外,最重要的也是感受到了体育锻炼对脑力劳动者精神方面的良好回馈;最基本的感觉是不那么容易疲惫了,精神状态也更加饱满了。做健身锻炼,是因为逐渐意识到,要给自己的灵魂有一个好的居所。这个居所并不是豪华的大别墅,而是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人再怎么有钱奢侈,晚上也只能睡在一张床上;而且豪华的房子和家具也无法在外出时随身携带。身体才是我们形影不离,永伴左右的真正居所。所以我觉得,有个良好的身体比豪华的房子更重要。另外,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是我们通过正确和坚持不懈的训练就一定可以改善和做到的,基本不太会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我自己周围就有很多这样的成功案例,无论是何种性别、年龄、职业、出身的朋友,通过坚持锻炼都让自己的身体状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因此,在体育锻炼上,只要持之以恒,你的努力不会白费。II. 强大的脑力,是人类真正的竞争力所在前面说到了,良好的身体状态是为了给自己的灵魂提供一个舒适的居所,让你的生活中减少或远离疾病或亚健康状态带来的困扰。但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并不是因为身体比老虎、狮子、大象或大猩猩强壮,而是因为人有更为强大的脑力。因此,有了较好的健康保障之后,还是要把重点放在脑力的锻炼上来。脑力和体力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相似之处比如通过正确的训练都可以变得更加强大,但长时间无休止的训练都会起到反作用;坚持训练都是最重要的核心原则等。但体力的训练毕竟还是有很多局限:如在各种体育赛事中都有人类体能无法突破的极限;不同人种即便在相同的训练条件之下对不同的体育项目也会有不同的效果。此外,抛开那些以一当十或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夸张说法,一个人即便再强壮,也很难与十个以上人的体力抗衡。相对于体力而言,脑力就远远突破了这种限制:首先,就目前的观察而言,脑力本身并不像体力那样受人种的限制和区分,而是全人类可以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竞技的。其次,脑力锻炼后可以达到的效果也完全跨越了体力固有的限制;脑力发达的人完全可能做到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至少我自己认为在脑力方面肯定有比我强十倍或百倍的人;但体力上比我强十倍的人我目前还没发现,强百倍那除了X战警或美国队长之外基本是不可能了)。III. 脑力训练如何事半功倍任何事情都是两面性的,既然脑力可以如此强大且不太受局限,那对脑力的训练方法就会有更高的要求。如前面所述,体育锻炼只要持之以恒,一般都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但脑力训练如果不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方法,很有可能持之以恒十年之后,发现自己还在原地附近踏步。之前微信上流传的工作了十年的员工要求老总涨薪,老总说你并不是有十年经验,而只是把一年的经验连续用了十年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而且看看周围的故事或分析一下自己的故事,就会发现经历了工作初期经验积累之后,仍然努力但开始原地徘徊的有大把人在。怎么样鉴别自己是不是开始原地踏步或走上事倍功半道路呢?最重要的标准就是你不是感觉到“我这么努力,为什么还是没有效果?”如果有这个感觉,那么恭喜你,你中奖了。虽然这次中的并不是什么好奖,但亡羊补牢总比坐以待毙的好,其实为时也不晚。日本作家安宅和人的《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模式,也许对我们跳出固有思维限制去锻炼自己的脑力会有所裨益。这本书只有短短的一百多页,却是作者结合自己东京大学生化系和耶鲁大学脑神经学科的理论研究以及多年麦肯锡实践工作经验之后的浓缩之笔。封面上的那句“思考,不要用蛮力!工作,不只靠体力!从议题出发,创造有价值的工作”也是作者本书中心思想的总结。作者认为,“有价值的工作”是由两条轴构成的。第一条轴是“议题度”,我理解也就是工作课题的方向及其与社会需要的契合度;第二条轴是“解答质”,我理解就是对工作课题的钻研程度。根据这两条轴,可以把工作划分成四个象限:最低的象限是左下角的议题度和解答质都很低的象限,即工作课题与社会契合度很低,而且研究程度很浅的象限;在这个象限的工作基本是本身没有太大意义而且需要低效耗费时间的,但这也是所有工作开始的基础象限。最右上角的象限是最高级的象限,即工作课题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很高,同时又对此课题有深入钻研的象限。这是所有人都想要达到的理想象限。图0-6 脱离败者之路但是,从左下角通往右上角理想象限有两条路:一条是“借着劳力、蛮力往上,沿左边走以达到右上方”的败者之路。走上这条路“无论多么努力拼命地挤出答案,终究也不能提高其价值,只算是百忙而已。”也就是说,“不经思考就闷着头,至少肯定不可能到达‘议题度’和‘解答质’都很高的境界。”这也是很多人拼搏多年后,感悟“我这么努力,为什么还是没有效果?”的原因所在。想要摆脱“明明时常加班甚至连假日都上班,却被周围人认为:‘交出这种程度的成果,应该用正常的上班时间就够了吧?'”以及“工作到极限为止”、“以劳动时间取胜”的种种状态,就需要先对横轴的“议题度”进行钻研确定,之后再提升工作本身的精深度。即“采取与‘败者之路’相反的沿右边走的解决方式:一开始就锁定商业与研究活动的对象是特别有意义的内容。”在确定议题时“千万不能被‘解答难易度’或‘处理难易度’这些因素所左右。”当然,寻找到特别有意义的高“议题度”内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时候就需要借助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助导师或行业内真正有经验的人的指点,缩小议题范围;另一方面是将探索议题的工作按照“迅速绕完,并重复多次”的方式进行,逐渐探究出更有意义的议题,并进行精深钻研。之前也看到过很多本关于思维训练的书籍,但翻开这本书籍,里面简洁实用的思维方式还是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前所述,我认为脑力训练是一个比体力训练更为复杂的过程,但训练得当且持之以恒会达到体力训练所不能企及的境界。《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简洁实用,其所述的方法也许是一个值得学习和尝试的脑力训练教程。希望我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脑力训练方式,让自己摆脱“瞎忙”和“白忙”的状态。

o

认清每一个信息重要性或层次构造注意表面逻辑思考凡事都化为 语言文字把概念诉诸语言或文字不使用语言或文字 人类很难进行明确清晰的思考所谓理解就是联结信息持续联结信息将转成记忆

有时间烦恼,不如聪明有效思考!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中作者说:有时间烦恼,不如花时间思考!但是去思考了,但是思考不得法,仍是无用的!“思考,不要用蛮力!工作,不只靠体力!”,找对思考、工作的方法,才不会白费功夫,才会事半功倍!《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告诉你如何逻辑思考,真正解决问题,从议题出发,创造有价值的工作!书中的议题思考类似一条产品生产线,从最初的无形到最终完美成品的展示。议题思考、假说思考,有思考模板教你怎样循序渐进思考,有tips告诉你如何收集用于思考的信息。平日工作内容较为简单,后面章节提到的“故事线”、“连环图”还涉及不到,但前两个章节的议题思考和假说思考就很有实用意义,工作生活中会思考擅长思考很有必要。一般人看到问题,很容易首先就想“赶快找到答案”,也有些人看到问题什么也不想就去做,秉承“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想法,总会有办法解决。这样去解决问题,运气好能顺利解决,运气不好事倍功半甚至根本就无从解决。真正首先应该去做的是判断问题本身,也就是“查明议题”,即在开始做找准方向,不要行动过半发现思路不对,中途停止重新开始,要在起点起初就走上正确的路!确定议题是一个简单也难的步骤,简单可以一步到位就想好,难在确定之前要准备很多工作。查明问题本身、然后拟定假说、搜集相关的信息来最终确立好的议题,这个过程很重要。书中提到好的议题三要素:属于本质性的选项、含有深入的假说、可以找到答案。满足这三点要求,我们选定的议题就会有效,有助于我们去解决问题。用于确立议题的信息搜集也有几种方法,接触一手信息、掌握基本信息等。最后就是把想到的议题转变为文字、语言。学习确立议题这个步骤,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思考过程,让停滞的大脑开始运转动起来。确立好议题,思考继续。分解议题、组建故事线、用图形来表示、议题转为实践效果。这是一个逐层递进的过程,也是书中思考的整个过程。《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不能执行“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不作为,不要用蛮力工作,而是学会思考,有效产出,找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

Complete staff work

思考的书看了不少,这本书还是给我新的启发:-不蛮干,重视输出的成果;避免体力工作者的败者之路。-锁定核心问题issue:本质、counter intuitive的视角、新的结构-定量分析就是比较、构成、变化-理解就是联结多个已知信息-异质性的差异可以提升认知-认清信息的层次,基于自己的观点构建世界观,不要照单全收

看到第三章,不得不说本书内容可以得满分,翻译只能算三流

真的是非常纠结的一本书,书中的内容乃是安宅和人在麦肯锡和自己经历中总结出来的金玉良言,可惜中文译者虽然看介绍很不错,可翻译水实在是不敢恭维。译者自己生造了许多概念和名称,犯了用概念解释概念的忌讳。比如“分析中的意涵=有比较所得结果的不同”,您就不能说“分析的本质在于比较”吗?而且经常还用语言不一致,比如意义一词一会叫涵义,一会叫意涵,一会叫意义,真心让人看得灰常痛苦,可惜了这么好的内容,希望能有英文版的上市。

在麦肯锡工作时,日子过得相当“刺激”

我在麦肯锡咨询公司服务近 11年,长期以来都在消费者营销领域担任管理顾问,这当中还曾担任公司内部新进顾问的导师,指导问题解决与图表制作等问题。其实,当初我会进入麦肯锡工作,真的是非常偶然的机会。我在童年时期就想当科学家,高中前后开始将注意力集中于“人的感知”(perception),对于“为什么人即使拥有相同的经历,却有不同的感觉”这件事情非常有兴趣,并为了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而进入研究所,运用脑神经细胞的 DNA进行研究。不过,我也逐渐开始质疑:“光看 DNA,是否真的可以找到我所追寻的答案呢?”那时碰巧看见在学校的公布栏上,麦肯锡发布的招聘信息在招募研究员(接近于实习生),于是我就去应聘了。可能“怪人”(我)与“怪公司”(麦肯锡)个性相合吧,我顺利通过面试、开始工作,马上就受到麦肯锡“以有系统的方式整理问题解决”的精神的感召,并觉得这与我自己所向往的科学世界也很接近,再加上体验到工作的乐趣,于是我决定不读博士班,在拿到硕士学位、从研究所毕业后,就直接进入麦肯锡工作。我很幸运,进入麦肯锡之后负责消费者营销这个领域,与我关注的“人的感知”有密切的关系。即便不是进行脑科学研究,但由于实际接触到人,也可以去了解他们受什么影响而起心动念。在麦肯锡工作时,日子过得相当“刺激”。不过,我一直有“想回到科学界”的想法。心想:“照这样工作下去,如果一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恐怕会后悔一辈子……”进入公司后第四年,我突然有了强烈的念头,开始准备重回校园进修;加上大学时代的恩师推荐,我决心从麦肯锡离职、赴美进修。可能也是因为我特殊的经历奏效,之后成功进入了在脑神经科学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在研究所,要具备英文能力(为了不被淘汰)、维持像样的成绩已经很辛苦,但更惨的是必须选择实验室(研究室)。学校有一个称为“轮换研究”(rotation)的制度,做研究必须在三个实验室各待满一学期以上。我在第三个实验室时原本打算开始进行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却和指导教授吵架,就从那边跑出来了。当时已经留美两年半左右,为了获得学位好不容易再次跑遍大学内各个研究室,最后进入了一位新进教授的实验室。新进教授跃跃欲试,但还没有指导学生的经验,而我挑战的是风险很高的题目,没想到一举成功。在开始研究一年之后,就听到学位审查委员会的教授们对我说:“You are done!”(你已经可以毕业了!)一般来说,完成论文、取得博士学位,平均需要六至七年,我之所以能够以三年九个月的时间过关,一半是好运,剩下的一半必须归功于在麦肯锡工作时所受的思考训练和学到的问题解决技巧。当时,原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一直当个科学家直到终老,但是,人生际遇真是无法预测。2001年 9月 1日,美国发生“9•11事件”。当年我住在距离曼哈顿约 30分钟车程的地方,之后乘车经过通往曼哈顿的大桥时,平时看惯的双子星大楼已经不复存在。搭乘地铁时,总会遇到忍不住啜泣的乘客,其他的乘客也受到影响一起哭出声来。每天过着意想不到的怪异生活,导致健康失调。由于还有家人的缘故,于是我决定回到日本,并重返麦肯锡工作。再次回到麦肯锡,每天还兼任公司内部教育培训。2008年,因偶然的机会,我调职到日本雅虎(Yahoo! JAPAN)担任首席运营官,在处理各种经营管理的课题时,努力从顾客观点创新服务。虽然这段自我介绍有点长,但却如实呈现了我到目前为止的人生缩影。我希望能整合在从事科学家、管理顾问和首席运营官这三种职业时不可思议的职场体验,并现身说法,将真正重要的精华传授给各位读者。那么,开始吧!(本文来自安宅和人《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


 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