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逻辑史教程》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 中国逻辑史教程章节试读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310040292
页数:389页

《中国逻辑史教程》的笔记-第11页 - 周易的邏輯思想

全为胡诌。。。

开篇讲周易很有启发。
第一点是周易的诞生。
由数字卦逐渐按奇偶简化为阴阳二爻所构成的卦。但并未讲为何六爻成一卦。
继而由这种以奇偶为标准的归纳,推断出先民对于类的概念有了初步认知。
一个问题是,既然周易所代表的思想是在简化为阴阳二爻之后才发展出来的,那么在数字卦简化为阴阳二爻卦之前,人们又是如何来思考来占卜的呢?本文并未回答。
第二点是八卦象形类比。
阴阳爻是对事物状态的模拟。八卦即将天下万物划分为八大类,从而进行模拟。
文中说所谓八卦的类是“只要这些事物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属性相同”。
福柯在《词与物》中也提到了古老中国有趣的分类法,并由此做了一些讨论。从略。
第三点是从八卦象形延伸到了文字的象形。
说中国象形文字内蕴的思维方式是“以形定名,循名责实”。语出韩非子主道篇。
二三点是否矛盾呢,一方面说以某一方面和属性为归类标准。另一面又说以外在形象为定名标准。似乎不矛盾,但也没啥关联。
嗯想错了。八卦是以“表德”为主,我以为,八卦在变成阴阳爻之后确实是象天地风雷山泽水火八类事物,又以每种事物的表德也即属性而附会上其他事物,从而达到以简驭繁的效果。这个是占卜的实际需求所决定的。
而文字恰恰与之相反。文字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以形定名,循名责实是十分有效的。记录的实际需求决定了它的使用方式。
可以说,卦是从文字里分离出去有自己独特要求和限制的一种符号。其发展一方面收到自身使用上的限制不能像文字一样随形造字,并不断孳乳。另一方面它也和文字一样与本民族的思维形态发展与共。两者具有共性。
这里我们要讨论符号和语言,文字与数字及占卜所用的卦象之间的关系,留待后日吧。
随便提一句,我觉得所谓历史眼光最重时间,周易一书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很大,笼统做一个分析似乎欠缺严谨。譬如八卦创造之初的思维形态和春秋战国时期周易的种种衍生文献中所体现的思维形态虽说一脉相承但也应是有所区别。而讨论文字与卦的关系,古人便有此说,但本书所做的比较是将文字创设之初的独体字和春秋战国时对周易的应用相互比较,似乎稍欠严谨。
第四点是象义类比。
复卦重卦与汉字所谓的会意字有所相通之处。都是以两个独体符号来进行联想。
更深的意思是通过对每一爻所处的位置及其与周围的关系二分析出来的。
最后是总结,说明这种周易式的推类不具有必然性,但具有参考性,用于举一反三开拓思维。

《中国逻辑史教程》的笔记-第34页 - 儒家的邏輯思想


儒家的逻辑
第一说孔子。
孔子的逻辑简称“正名” 所谓名教嘛。
孔子主要是四点:正名 能近取譬 举一反三 思 此处从略
我想加一点
是在二元对立中把握事物。解释如下
譬如《为政》中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中有两组对子,一个是君子小人的对子,一个是周和比的对子。
这两个对子存在着联系。周和比都是人在生活中的一种行为方式,或是无私心而团结群众或是有私心而彼此勾结。可以说是人的一种属性。
君子小人统一于人(取现代的含义,春秋战国的人是指贵族),彼此有差别,而成为对立的概念。
比和周统一于某种属性的范畴里。彼此有所差别而对立。
孔子正是从这两组彼此关联的二元对立里描绘了一些概念。辨析了君子小人以及周和比的区别。
另外像子贡所谓:“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似乎也有这种思辨方式的影子。
贫富为一对子,而谄骄为一对子。
貧与谄似乎是相对应,富与骄似乎也是相对应的。而子贡悬置了贫富而排遣了谄骄。似乎是对二元对立的一种超越。似乎已经有些中庸的味道。而这样的二元对立的思辨是对整体的认知,之前孔子所用的是对整体之下各个部分的认知。
当然若是我们看孔子回答子贡的话,则会发现,二元对立实则也会被彻底打破。孔子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但孔子的这个却并非中庸。至少他打破了子贡二元对立之下的中庸而是转以一种绝对的姿态阐述理想人格的生活方式。
子贡是对错误的消极回避而孔子所云是对正确的积极追求。
但二者所说以今日的逻辑来看是不相统一的。
子贡的贫已经容纳了不骄,加之不谄,便是一种中间状态。富则亦然。
孔子跳出了子贡所讨论的范畴,不论谄骄问题,直接讲了乐和好礼。已经是另一种套路了。
这种对答方式,似乎春秋是很经常的,值得研究一下。
而后呢。我们看到子贡又说话了,这次引了诗经的内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学里也讲了这个。
这一出来就复杂了,牵扯了很多别的问题。一下子将问题扯回生活与实践上去了。
嗨,说是白说,一切还看怎么做。
生活是一切的答案。
这也是我所坚持的。


 中国逻辑史教程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