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历史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1
ISBN:9787300178103
作者:西蒙·梅

作者简介

爱是无私的吗?爱是无条件的吗?
爱由美或善引发的吗?爱是永恒的吗?
在这本独特的小书中,哲学家西蒙•梅重新审视了关于爱的永恒的追问,探究爱这种情感的本质。作者认为:爱是一种对人或物的迷恋,我们之所以迷恋是因为他/她/它激发了我们对坚不可摧的生命落地感的渴望。这种迷恋让我们踏上一段旅程,开始在我们自身与他/她/它之间进行对安全关系的漫长探寻。我们都需要爱,在爱中找到家的感觉,给此时此地的生活以归属感,并赋予生命以意义、价值和完整性。
纵览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史,梅向我们展示了关于爱的理想如何从“上帝是爱”变成“爱是上帝”。梅一一回顾了那些对爱敢于持不同见解的哲学家和作家们,一次又一次地纠正那些容易使人对爱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的错误见解,从而揭示出究竟什么是爱:爱绝对是有条件的,是对我们所认准了的人的自私自利的欲望,而正是这种欲望使爱具有强大的奉献精神。

书籍目录

第1章  扮演上帝的爱
第2章《希伯来圣经》:西方爱的基石
第3章 柏拉图:从身体之欲到天堂
第4章 亚里士多德:完美友谊之爱
第5章 卢克莱修与奥维德:肉欲之爱
第6章 基督教:作为最高美德的爱
第7章 为什么基督教中的爱不是无条件的
第8章 爱和游吟诗人:作为典范的女性
第9章 从中世纪盛期到文艺复兴:人性何以变得可爱
第10章 斯宾诺莎:快乐地理解整体的爱/
第11章 卢梭:启蒙浪漫主义之爱
第12章 施莱格尔和诺瓦利斯:作为宗教的爱
第13章 叔本华:为了人类繁衍冲动的爱
第14章 尼采:爱是对生命的肯定/
第15章 弗洛伊德:爱是一部欠缺的历史
第16章 普鲁斯特:冗长与乏味的爱
第17章 重温爱情
致谢
译后记

内容概要

西蒙•梅 (Simon May)是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哲学客座教授,著有《尼采的道德准则及其道德之争》、《边想边说》,另有格言集,该书被评为2009年度《金融时报》“年度好书”。


 爱的历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孙海玉/文2013年3月10日,完成《爱的历史》全部译稿,离开家去电影院。正值新一年奥斯卡季,佳片沓来,选了最佳外语片《爱Amour》。 一对居住在巴黎的老夫妻,妻子突然中风且日渐严重,终至失去言语、行动能力,全倚赖他人。丈夫悉心照料,更呵护妻子因为身体不可控而失去的自尊,甚至拒绝亲生女儿急切却自以为是的探望。最终,丈夫不忍妻子的痛苦,他向已经没有记忆的妻子讲述两人相识相爱的过程,待妻子逐渐平静、几欲睡去时,用枕头压向了她……丈夫买来明艳的雏菊,仔细装饰了妻子的“睡床”,随后以自己安排好的离开方式,在两人生活一辈子的家,平静躺下,阖了眼。窗外,浓郁的蓝天,和那盈满了活着的气息的巴黎街景与人声。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是奥地利人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他的作品一贯以对伦理哲学的探讨见长,这次亦不例外,直接指向生命与死亡的关系。而将这二者联系在一起的,是 爱。或者说,他用对死亡的思考,完成了对爱的诠释。 思考爱,一直是西方思想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说,伦敦国王学院哲学教授西蒙·梅的这本《爱的历史》既非开创,更不算总结,它是历史上众多头脑丰富的思想者们一直进行的智力尝试,无解,却合力冲刷出西方文明的河床,由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斯宾诺莎、叔本华、尼采、普鲁斯特、弗洛伊德这些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奠基者,带着他们爱的观念奔涌而来。神爱,欲爱,友爱,纯爱;博爱,独爱,同性爱,异性爱;爱的无条件性,爱的有条件性;爱上爱的对象,爱上爱的本身……这些贯穿西方传统的爱的观念,无一例外地溯源至西方最重要的经典——《圣经》,于是有关爱的讨论简化为最本质的诘问:人类能否不再需要上帝,而自己成全爱?对爱的所有召唤曾经唯一地指向上帝,并以此为爱赢得了最高德行。但对上帝的爱始终无法安慰所有人,就如对上帝的信仰无法拯救所有的灵魂一样。在拼尽全力地爱上帝之后,中世纪的人类突然陷入无可名状的虚脱,并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思索,人类有没有成为爱的对象的可能? 爱的客体由上帝转向人类,人值得爱,也值得被爱。只是爱的方式该如何呢?诗人、音乐家、艺术家和哲学家们穿越神圣和世俗的界限,在浪漫主义和情欲之爱的双重洗礼中重温爱的真实与虚幻,爱是有条件的吗?是无私的吗?爱让人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吗?书中有一个关键词root,并衍生出rooted,rootedness。我将其译为“归根”,为的是呈现出比“归属”更强烈的固着感。人类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怀有强烈的脆弱感,这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普遍命题,而吊诡在于,我们在自身之内无法找到归属感,必须依赖某项外在的力量。人类历史难道不正是一场“归根”的历史吗?只是,这“根”在何处? 蒙田说两个人相爱,“因为你是你,因为我是我”;斯宾诺莎认为要爱一个人,不仅爱其精神,也爱其肉体;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将爱推向繁衍的目的,尼采说“爱命运”,因为个体不过是命运的一部分。倘若上面的任何一位说出了爱的全部真相,无论爱自己、爱他者,还是爱上爱本身,我们便再也无需承受失去家园的痛楚,寻找救赎的诱惑。只是,时至今日,人类还在荒原上独行,依靠普鲁斯特那重现的时光,追忆那靠不住的爱情(或是爱着的感觉)。 作者集结了这些智者,自己却没兴趣扮演成另一位智者,给出二元答案,他乐于核查历史现场的诸多细节,把那些伟大名字放入历史的时光机中,细细研磨他们对爱的鲜明态度背后是怎样的时代际会。他本是一位严肃的哲学学者,但这主题太过贴身,所以他总是带着一点点现代人怀疑一切的态度,仿佛从学术的静水深潭中冒出来,吹个泡泡,提醒读者,无论你是否认同这些先哲,爱始终是一种自我的能力,而真正懂得爱的人,一定是自由的忠实信徒。作为译者,我体会着作者的这小小把戏,并乐在其中,故而才忍受得大量的注释、引文、术语。翻译中,有些章节让人龇牙咧嘴,几乎要放弃,修订时却发现竟有神来之笔;有些章节正撞上自己的兴趣点,得意时几乎以为自此将在西方思想史径间畅行;有些章节再尽力也好似夹生,有些章节点破的真相太过真实,下笔总本能地想去遮掩。所以,我缺乏宣称忠实地表达了作者译笔的信心,但我笃定自己是合格的读者,因为我已彻底被那些思考爱的文字牢牢攫住,它们发出光芒,抑或如针芒一般刺入内心。《爱Amour》中,丈夫为妻子选择了有尊严的死去,这是他爱她的方式。妻子初始挣扎,继而平静、安详,信任丈夫为自己所做的选择。其实,爱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懂得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生命,看待这个存在过的世界。
  •       其他五位评委对获奖作品写的都是推荐语,而我对《爱的历史》写的却是说明——这并不意味着我对此书不认同。事实上我觉得,此书很能体现西方社会学家们对人类种种现象执着的思考与叩问精神。而我对此是心怀敬意的。  但它的确不是我所希望的那类关于“爱”的历史之书。  我所希望的是关于“仁者爱人”及其方“博爱”观的史性书籍。  而《爱的历史》却主要论述的是两性之爱问题。它强调爱绝对是有条件的  ——这也基本上是古往今来两性之爱的真相。  一本书告诉我们一种基本上是那样的真相,便有值得一阅的价值。  事实是——六位终评评委面对40多部作品,要从中选出五部;大家又一致认为,在我们推荐的五部书中,最好能有一部是关于人类普遍情感的书,不论是中国作者的书还是外国作者的书。  《爱的历史》是40多部作品中唯一一部比较符合大家愿望的书。  于是它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五部终评作品。  我给读者们的建议是,万勿这样来看待此书——谁不知道世上十之八九的男女之爱是有条件的啊(条件更应理解为前提;两情相悦、心心相印也是前提),而应换一种思维来看待此书——为什么西方社会学家、哲学家,一再对某些几乎世人皆知的人类现象认认真真地加以分析、研究、引经据典、著书立说?  比如《自私的起源》一书,也是同样态度认真的书。  若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读《爱的历史》,我相信谁读过后都会有些超越于此书内容的思想收获。何况,此书毕竟也论及了亲情之爱、友爱、人对他者的仁爱。  我在高烧的夜里连拿不稳笔的情况下写出如上文字。倘我的见解浅陋、失偏,还望各方面予以体谅。  梁晓声  2014年4月15日
  •     拿到这本《爱的历史》,我才知道内容和我的想象有着极大的差别,因此拖拖拉拉用了很长时间,我才一点一点、逐字逐句地啃完了这本对我来说有点沉重的轻哲学著作。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不同时期、不同哲学家对于“爱”的诠释,很多内容都带着宗教色彩,这是看得慢的最主要的原因。一开始我还想弄明白爱到底是什么,可是看着看着我渐渐不去思考,而是随着优美的文笔沉浸到一短短小故事中,去感受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眼中不同的爱。我觉得这本书不论内容如何,单在翻译上来说是很成功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不大爱看译文,尤其是一些差劲的翻译作品,读起来简直是味同嚼蜡,甚至令人笑不得。而这本书则不同,流畅的文字轻松地取悦了我,让我有耐心从哲学味十足的严肃内容中寻找以后可以作为八卦素材的轻松题材,从高雅的学术之作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段子,以满足自己庸俗的八卦之心。如果换个蹩脚的翻译,可能我早就读不下去了。爱是什么,从它的发展来看,不同阶段不同的人,尤其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大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就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而作者就是那个巧手的匠人,将珍珠一颗颗串连起来,成了一串璀璨的珠链,也让读者看清了爱的发展与演化过程。我自知才疏学浅,想不出更好的比喻,虽然我并不是每一页都能理解,每个字都看得下去,但是我知道我从中得到了启发,刚好够用。让我能够在结婚十周年之际看清爱的真相,也看到了我自己的自私与狭隘。本书虽然严肃,但是值得一读,如我这般的悟性,最好多读上几遍,也许更有收获。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准确来说是关于爱的哲学史,然而作者总是在没有任何论述的情况随意反对先哲的观点。。。看得人很憋屈。更想看到爱的社会史。
  •     期待
  •     爱欲之火,焚烧终生。
  •     这本书起名叫《爱的历史》,“历史”两个字既科学又准确。你很难从已经有的现象本身去推导出“爱的本质”是什么,因为爱在不同人的眼里或者心里有不同的意义也有不同的形态,所以经典著述或者思想家们关于“爱的本质”是什么都很难有权威的统一论调,而作者作为一个哲学家在这本书里面也仅仅是列举各种说法并稍作点评。作为一本简明的爱的历史普及书籍来阅读,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
  •     这本书很了不起,它能刷新世人对爱的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拔除人们关于爱的不切事实的愚蠢期望,从而教会人学会去爱、学会被爱。。爱使灵魂归根。
  •     重读第十六章《普鲁斯特:冗长与乏味的爱》。好的评论总能吸引人读两遍
  •     认识爱,分析爱,理解爱,学会爱,上帝爱,敬畏,顺从,人之爱,精神与肉体,友之爱,肉欲爱,与神之爱。爱不是依恋女人,自信,整洁,
  •     真正懂爱的人,一定是自由最忠实的信徒
  •     从上帝、《希伯伦圣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基督教、康德、西蒙、斯宾诺莎、卢梭、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普鲁斯特,到游吟诗人、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上帝之爱、肉欲之爱、友谊之爱、宗教之爱、最后重温爱情...非通俗读物,论证比较漫长...爱蕴藏一种信念,即所爱之人能确认、滋养和安放我们的存在。
  •     非常好的一本书,让人对爱有更深刻的理解
  •     重塑了我对爱的观念,很不错。
  •     历数西方两千年思想史上,诸多思想家关于爱的本质的论述,文字诗意流畅,分析清晰生动,点评到位深刻,是一部科普性质的关于爱的思想史佳作。
  •     爱的历史,就是爱被诱惑扮演上帝的历史。如此富有美感的半哲学书籍,更不如说它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籍。 爱是一种艺术,这就是它给我的忘却所有具体知识后的全部感受。
  •     爱出于个人欲望却走向奉献,爱是出于个人的信念却依赖所爱之人能确认和安放我们的存在。
  •     爱蕴藏着一种信念,即所爱之人能确认滋养和安放我们的存在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