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与狂喜: 向石而生》书评

出版日期:2016-1-1
ISBN:9787305158011
作者:[美] 欧文·斯通
页数:440页

仿佛就能看见那些人……

算起来这几年也是读了不算少的一些书吧,不过好多都是阅后即忘,水过地皮都木有湿。但有一些书是例外,比如之前读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好像真的就能看到梵高一个劲儿地作死……原本有显赫家族,偏偏要拒绝那些容易走的路,去煤矿里当牧师。当牧师便罢了,还偏要与苦人们打成一片,捐了自己所有能捐的,自己熬到带死不活。还好,梵高有个好弟弟,能救他于水火。还好,他有庞大的家族人脉网,一个机会丢掉了,也还能对下一个继续地挑挑拣拣。要说这开头一部分的故事本身,倒也不是那么地吸引人,毕竟更让人感兴趣的还要数梵高在艺术上的追索。但读了欧文斯通的书,你就好像能看到那个干瘪较劲的梵高,浑身散发着“我不服”的热气,一跳一跳地在你眼前走啊走。但无奈欧文斯通译成中文的书并不多,所以当发现了这本米开朗基罗传的时候,就赶紧薅出来读。还是那个欧文斯通,还是那些较劲的艺术家。不过米开朗基罗与梵高是不同的风格,他从十几岁就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对,雕塑,只有雕塑是真正的艺术。尽管那时他还说不出雕塑到底比其他艺术形式好在哪儿。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天赋,注定他的一生就要去完成自己的使命。而我们也能在这本书里看到年轻的、生机勃勃的米开朗基罗,他被爸爸打,他偷老师的画册临摹做旧,然后把自己的仿品放进去把原件偷出来。哪怕是他的父亲,和他那个把厨房视作生命的后妈,也都生机勃勃地站在你眼前。你会说,嘿,这就是意大利,这就是叽里咕噜说话的、吃火红面条和打卤馕的意大利人!而梵高,则是低地国家,低地艺术,好像在书里,天也无三日晴似的,都阴得冻人咯。你说人家欧文斯通怎么就能写那么好呢?于是我们就读着1,盼着2吧~!

这书里关于石头的段落,都很精彩啊。

图片质量一般,大家将就着看吧。怪不得米开朗基罗还是罗丹啊,说要把形象从石头里解放出来。人家本来就有认为石头是活的东西的传统,要不然哪儿有神马可以用来解放的。

《痛苦与狂喜-向石而生》 米开朗基罗1 笔记

<读欧文·斯通的第三本传记小说,仿佛又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近几天仿佛一直漂浮在飞扬的大理石飞屑中,跟着米开朗基罗一起跟石头轻语,一起痛苦着,一起狂喜着......>《痛苦与狂喜-向石而生》 米开朗基罗1 笔记“老话早就说了,干别人的活就好比竹篮打水。”“石头会配合你,展现出自己的形态,但你敲打的方法要正确。石头不会抗拒凿子,不会感到被侵犯,它的天性就是改变。每块石头都有自己的个性需要人理解。认真对待每块石头,不然它就会碎。千万别让石头毁掉它自己。”“石头会臣服于技艺,臣服于爱。”他学到的第一课就是力量和持久性存在于石头,而非存在于人的臂膀和工具,主宰是石头,而非石匠。——托波利诺 (米开朗基罗的石匠爸爸)橄榄采来时榨油用的,木头砍来时煮饭用的。两者都是消耗品。而艺术却有一种神奇的特性;欣赏消化的人越多,它存在的时间就越长。——格拉纳奇(一生挚友劝说米开朗基罗父亲,让他从事艺术)如果你对一个物体并不那么了解,那绘画是清除这种无知的最好方式。绘画其实就是学习。它是严格的训练,是衡量你内心是否诚实的标尺,是自白书;你本以为自己在展现他人或外物,其实却袒露了你自己所有的心迹,一种真实的展现。绘画就像上帝创造亚当赐予他呼吸一样;是艺术家与模特气息的结合,创造了画纸上的新生命。是爱的创造,正是因为爱,才有了这天地之间的大千世界。雕塑是一种艺术,艺术家通过不断去除多余材料,将原材料加工成自己脑子里设计的样子......首先你必须学会用黏土和腊塑像。在熟练掌握添加技巧之前不能开始尝试剔除。一个雕刻家的真正任务在于展现物体的深度和圆润度,而画家只能依靠透视效果引起的错觉来暗示这些特征。这便是他所面对的残酷现实;没有人能够绕画一周从各种角度品评它,但任何人都可以从任意角度观察和评价一座雕像。要有耐心,上帝是按一个人要承担的重量来创造他的脊梁的。——贝托尔多(米开朗基罗的雕刻导师)宗教和学问可以并存,并能相得益彰。人文主义:我们要把世界归还给人,把人归还给他自己。人不再是邪恶的而是高尚的。我们不能因为他的永恒的 灵魂而摧残他的身体。一个人没有自由的/活跃的/创造性的心灵,便不过是一只野兽,也只能像野兽意意昂浑浑噩噩地 死去,根本谈不上什么灵魂。我们要把人的艺术/文学和科学,还有作为个体的独立的思想和感情都归还给人。人绝不 像一个奴隶一样被捆绑在教条之上,在锁链之中死亡腐朽。——柏拉图学院四学者带给米开朗基罗的启示艺术品并非学术作品;艺术品是很私人的/主观的,必须发自他的内心。——洛伦佐在空间里表达自己的存在是米开朗基罗的愿望。小礼拜堂的样子清晰地浮现在他眼前,他仿佛看见契马布埃赫尼诺·皮萨诺的圣母像,又重温了对母亲的爱,他感到了失去母亲时的悲痛/失去母亲后的孤独和对母亲的渴求。< 注:米开郎基罗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个主题雕刻圣母和圣婴>图《楼梯旁的圣母》你们的艺术尽可能模仿自然,就像徒弟模仿师父一样,所以你们的艺术可以说是上帝的孙子。如果你想得起《创世纪》开头的话,人是必须靠此二者维持生活和前进的。——但丁《地狱篇》第十一章在塞提涅亚诺,人们说:“雕石头的人石头一个样儿:外表粗野,内心恬静。”雕刻家只有知道了人体运动的原动力,才能雕刻出人物的动作;只有亲眼看见了是体内哪一根纤维/哪一种物质产 生的动力,才能表现出人物喜怒哀乐/举手投足/用力使劲的样子;雕刻家必须了解看见的运动背后是那一块肌肉在起作 用......直至了解整个人体的秘密。<注:在比基耶利尼院长的暗暗帮助下,米开朗基罗冒着被提上绞刑台的危险,在修道院对流浪汉尸体进行了解剖研究,绘画技艺有了很大精进,下面有了对修道院及比基耶利尼院长的感谢作品木刻《十字架上的耶稣》,暂未找到相应图片>他只是说:“每个《十字架上的耶稣》都是艺术家本人的自画像。我心里为神坛设想的,正是这样。谢谢你。”——比基耶利尼院长 <注:对于米开朗基罗对十字架上耶稣雕像不同寻常的雕刻,院长的评语>祖母轻声说 :“你的耶稣让我感到怜悯。以前我一直觉得是耶稣在怜悯我们。” <注:米开朗基罗祖母看到这幅木刻的所说;是啊,神让人有了力量,相信那才是初衷>洛多维科说过他没有端架子的资本,可是有时候性格是与生俱来的,老天爷根本没有给你机会问你能不能受得起这样的性格。<注:洛伦佐去世了,洛伦佐的儿子皮耶罗当上佛罗伦萨的第一行政长官,也成为了美迪奇家族的继承人,他不喜欢艺术,更不怎么喜欢米开朗基罗(米曾冲撞过他),米开朗基罗重新陷入了尴尬困难的境地,再无法一心一意进行雕刻,甚至参与,同时承受着父亲不断督促挣钱养家的压力......>图《酒神》大理石站在他面前,默默地展现它的个性:它的个性/比例/重量。米开朗基罗坐在石料前全神贯注地研究起来,跟石头讲话,倾听石头的要求。突然间,他感到害怕,像是在结识一个陌生人。雕刻是从石头凿去一切不需要的东西,同时也是探寻/挖掘/流汗/思考/感觉石头,与石头一起生活,直到雕刻完成。......酒神和萨梯的形象开始显露出来,米开朗基罗的脑子里不断出现各种想法/感觉/主意,但是要把这些想法在大理石上表现出来则需要数天/数周的时间。他内心必须与雕刻一同成长和成熟。只要雕刻还没有完成,他就日日夜夜每时每刻都牵肠挂肚。米开朗基罗一心扑在雕刻上,没有时间陪伴朋友,休息或者社交巴尔杜奇责备他躲进石头里逃避现实。米开朗基罗承认朋友的话说对了一半:雕刻家通过大理石创造出比现实世界更加光辉的意象。可是艺术家并非在逃避,而是在追求,竭尽全力追逐心中的意象。图《圣殇》这几项准备工作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粗糙的鹅毛笔素描能够表现皮肤的纹理;可塑性强的湿泥土适合用来表现柔软的肌肉,例如腹部和下垂的身躯;而光滑的热蜡能够使身体表面富有弹性。米开朗基罗真正的创作冲动在于大理石本身。绘画和模型只是他的思,雕刻才是他的行。这两个圣洁美丽的形象正是他的宗教信仰的反映,他们的和谐体现了上帝的大千世界的和谐。他的耶稣人性多于神性,因为他不知道还有什么比把耶稣精心雕琢成一个美丽的人,更能表现这位神的爱子。米开朗基罗想:“我的这两个形象的意义在于他们的人性:美丽的脸庞和身形是圣洁的灵魂的体现。”米开朗基罗抬头望着《圣殇》,心里充满哀伤和凄凉。走到小礼拜堂的门口时,他回头看雕像最后一眼,看见圣母和他一样充满哀伤和孤独:上帝安排在这世上的最孤独的人。<注:固执的米开朗基罗一心一意雕刻出自己心中完美的圣殇,订件人教皇最终未来得及看到雕像完工,导致作品无法正式揭幕安放于圣彼得教堂,被誉为罗马最美的大理石雕像, 只能入夜趁黑偷偷潜入教堂放进去(教皇死前合同未正式标明雕像的安放处),名与利都落空了,就这样窘迫的米开朗基罗两手空空回佛罗伦萨了>

听,石头在歌唱

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向来是艺术家的知音,在广为人知的《渴望生活:梵高传》之中,我早已领略了他的传记作品的强烈感染力,尤其是他对传主心理的细腻想象,往往令我感同身受。《痛苦与狂喜:米开朗基罗传》让我又一次感动于文学与艺术的相遇带来的双重体验。米开朗基罗疯狂奔腾的、无法驾驭的艺术魅力,通过欧文•斯通的笔尖喷涌而出,最终我听见了那个久远的故事,关于一个艺术家如何以生命为祭,奉献给世界以大美。这不是一本中规中矩的传记,欧文•斯通采用了小说的写法,但大体仍然是非虚构,借助罗曼•罗兰、亨利•托德等人的相关传记,可以印证本书在生活概况和重要事件上并无臆造,而细节的描摹是欧文•斯通惯用的现场还原手法,通过文学解读来剖析传主的内心,唤起丰富的想象激发读者的同理心,既保证了传记的严谨,又增加了通俗好读的文学色彩。这部传记的中文版第一卷《向石而生》日前已出版,主要描绘初试啼声的少年米开朗基罗的成长,尤其紧扣他早期的雕塑创作经历,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米开朗基罗艺术理念的形成。《楼梯旁的圣母》。这是一个正在哺乳的妇女的形象。米开朗基罗在街头四处游荡,观察哺乳期的妇女,他在探索母性的精神。米开朗基罗肯定想到了他的奶妈,她是一个石匠的妻子,后来他常常开玩笑说他之所以成为雕塑家,是由于幼年时期石匠之妻乳汁的滋养。作为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的子弟,米开朗基罗既为高贵的血统自傲,又为窘迫的生活烦恼,他的家人自私自利,而石匠这些普通人却给了他更多的温情,并且教会他认真对待工作的态度。《圣殇》。玛丽娅面容忧伤。这仍然是一个母性超越了神性的妇女形象。她的美贴近现实的生活,躺在她膝头的孩子显得僵硬呆板,仿佛躯体渐渐变冷。丧子之痛,是为人母不想碰触的事实,米开朗基罗把哀矜化作同情,不忍放手的离别,死亡如此安静,令人心碎。米开朗基罗明白,人,将是他所有作品的主题,情感的共鸣让神走下了冰冷的祭坛。《半人马的战斗》。世界化为洪荒的修罗战场,对战双方交错的投掷,营造不见刀光剑影的杀戮。这是以粗凿方式完成最后表面的作品,这在当时是一种罕见的创新技巧。而对于主题的把握,对于这个希腊神话寓意的深切体会,假如我们能够穿越,和米开朗基罗一起生活在美第奇家族的雕像花园,在“伟大的洛伦佐”的餐桌上一起进食,聆听米兰多拉等思想家的谈话,我们是否也能和少年米开朗基罗一样,感受到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酒神》。至刚至纯的男体之美。谁能想到,为了作品的完美,他愿意甘冒大险。米开朗基罗个性怯弱、内向笨拙,在政治上、在人际交往上、在爱情的追求上,他总是优柔寡断。对于教皇和贵族的要求,他不敢反抗。佛罗伦萨发生暴乱时,他仓皇而逃,远离故土。可就是这样一个胆小鬼,在深夜里几度遁入修道院的停尸间,偷偷解剖以弄清楚人体结构。当英雄走出石头的囚笼,强迫症患者、完美主义者、自卑者米开朗基罗,是不是也经历了一次次的涅槃重生?米开朗基罗耽溺于痛苦,他曾作诗咏叹,“千般欢乐也不比一番苦恼更有价值”,他觉得,唯有痛苦才能保持他的清醒与敏锐;他深信,石头有自己的意志和智慧,在这个纷乱的世界上,只有大理石值得信赖。只要大理石在手,世界就是美好的。他用锤子和凿子,一点一点刻下他的意志,痛苦渐渐转化成了创作的狂喜。禁锢的躯体从大理石中解放,每每撞击观者的心灵。据说石头会唱歌,唱出美丽的传说,那是什么样的音律和歌词?楼梯旁的圣母圣殇半人马的战斗酒神

让自己变成有厚度的皮

要懂得一个巨人的灵魂,会非常难,因为你基本是与他处在两个维度。就像把你压成一张没有厚度的皮,让你找到地球上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你会沿着地球表面一寸一寸地爬,你永远不会想到还能穿过地层还会有一条线。读梵高的时候,为他的痴狂难过。读米开朗琪罗,为他的痴更加不安。伟大的艺术家,不是正常人,不是一般人,是疯子,是野兽,是神。所以,要真都能懂得一位大大艺术家的心,只能在脑袋上开一个洞,让自己变成一张有厚度的皮。

向石而生,因石而名

就像达芬奇以先有乔托,在米开朗基罗以前有多纳泰罗,艺术的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但总有那么几个人熠熠发光,成为不朽的传奇。“上帝是按一个人要承担的重量来创造他的脊梁的。”大部分的人一生有起有落,但大部分的时间平和安顺,痛苦与狂喜都是极端,普通人的脊骨承担不起亦不想承担,可艺术缺偏偏需要极端,大喜大悲、如痴如狂,没有经历过人生的深渊就无法创造出梦幻的天堂。高寿、一生未婚、痴迷雕塑却因西斯廷教堂的壁画闻名,米开朗基罗是为了大理石而诞生的。拉斐尔的画属于安琪儿,是和风细雨的白月光;达芬奇的画属于斯芬克斯,充满神秘与不羁;而属于米开朗基罗的是什么呢?圣彼得大教堂的圣殇有哀婉的圣母,那时的米氏年轻气盛、才华初显,层叠的衣褶,光滑的肌肤,是石头也是圣像;西斯廷的天花板下永远有不停歇的人流,屏息仰首观赏他不情愿的名作,画中的女先知们粗壮如男子,人们说这是名画,米开朗基罗以绘画入门,却义无反顾的投入石匠们的世界,他能画,也会画,可不情不愿的画笔下,如雕塑般的肌肉几欲破墙而出。“索贾说:“雕塑是生活中的奢侈品,排在采购清单的最后一项。而我想卖那些排在清单首位,人们最需要的东西。你怎么说,米开朗基罗?他们一分钱都没给过你。看你的衣服都破成什么样子了。难道你想一辈子都做穷光蛋?我们一起走吧。我们可以一起去找工作。。。”米开朗基罗说:“雕塑在我的清单上是排第一位的,索贾。其实,没有什么清单列表。我念'雕塑',然后清单就结束了。”他爱雕塑,向石而生,幼年吮吸的是石匠妻子的乳汁,可命运却逼他拿起画笔,普通人也许会屈从于命运,屈从于天赋,可他偏不信,他的大卫至今伫立于佛罗伦萨,年轻的他曾遗憾于未早生几年拜师于多纳泰罗,他也曾凝视过多纳泰罗的大卫,青铜雕塑的优雅曾给他留下印象,等到自己开始创作大卫时,石头带来的却是庄严。吉兰达约送别米开朗基罗时说“永远别忘了,你的第一位老师是多梅尼哥.基尔兰约达。”如预言一般,保守传统的吉兰约达在史书中留下了一笔,那一笔无关他的绘画,只因他是米开朗基罗的第一个老师。贝托尔多带领他进入石头的世界:“石头会臣服于技艺,臣服于爱。他学到的第一课就是力量和持久性存在于石头中,而非存在于人的臂膀和工具;主宰是石头,而非石匠。”贝托尔多满足于模仿,石头会臣服于技艺,但只有勤奋的天才才能让雕塑从石头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的天空群星璀璨,但有一颗星独处而绚烂,那颗星由石而生,因石而名,那颗星名叫米开朗基罗。

孤独又漫长的人生中,最初的温柔时光

米开朗基罗的母亲生下他不久就受了伤,无法给他哺乳,他被寄养在隔壁石匠家里,吃着石匠妻子的奶水长大。不知道是否因此,米开朗基罗对石头有着天生的热爱,他小时候的玩具就是小锤子小錾子,美术启蒙就是石匠雕刻的经典花纹:鱼骨纹、镂空纹、粗粒纹、井字纹、线性纹、斜面纹、阶梯纹。对于把儿子寄养在石匠家这个决定,米开朗基罗的老爹——一个破落的佛罗伦萨贵族,口头禅是“三百年前,我们博纳罗蒂家族的葡萄藤都是香肠绑的”——万分懊悔,儿子要去画室学画,去美第奇家族的雕刻花园学雕刻,他总是在巴掌和棍棒之后痛心疾首地说:“吃谁的奶长大就会像谁!”米开朗基罗的老爹一心想让米开朗基罗去经商,做个体面的商人,光复门楣。这也难怪,他虽然有五个儿子,老大一心要出家做修士,老三和老五一无所长,老四是个混混,尽给家里找麻烦——这四个儿子不能给家里挣来一个子儿,他的愿望只能全部寄托在最聪明的米开朗基罗的身上了。米开朗基罗进入雕刻花园后,每周有三个金币的零花钱。第一周拿到这笔钱的时候,米开朗基罗穿戴一新,骄傲地把钱送回家,然而只得到老爹的一通讥讽:“美第奇家能随随便便给你这么多钱,也能随时把它夺走!”当然他并没有忘记打开抽屉,把这三枚金币扫进抽屉里。米开朗基罗悻悻而返,意识到自己得意过头了,亮闪闪的金币暴露了老爹的无能。因此第二周再拿到钱的时候,他没有把钱送回家,而是给石匠一家人买了礼物送去。这段对话之温暖精彩,让这本通俗小说不输任何经典。每次读到这里,我心里都会升上一缕暖意,一读再读,读米开朗基罗孤独又漫长的人生中,这最初的温柔时光。摘录如下:下一周当米开朗基罗在盥洗架上又发现了三个金币的时候,他决定不把钱拿回家去了。他去找孔泰西纳。他在图书馆里遇见了她。“我要买一份礼物。”“送给一位小姐吗?”“送给一名妇女。”“买珠宝怎么样?”“不,”米开朗基罗不高兴了,“是送给我一位石匠朋友的妈妈的。”“送她一张抽线花边的亚麻布台布怎么样?”“他们家有台布了。”“她的衣服多不多?”“只有结婚时穿的那一套。”“送她一件做弥撒时穿的黑衣服怎么样?”“好极了。”“她有多大个儿?”米开朗基罗为难了。“给我把她画下来吧。”米开朗基罗咧开嘴笑起来。“拿起铅笔来我倒什么都知道,甚至连妇女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也知道。”“我要让保姆陪我去商店买一段黑呢子,我的裁缝会按照你的画做得很合身的。”“你太好了,孔泰西纳。”她不要感谢。“没什么。”米开朗基罗到圣灵广场的露天集市给托波利诺家其他的人买好礼物,然后和住在美第奇宫底层的一个仆人商量好,向他借了一匹马和一个鞍囊。礼拜天上午在宫里小教堂里做完弥撒,他便收拾好鞍囊,往塞提涅亚诺去了。太阳火辣辣地照在他没有戴帽子的头上。起初他想换一件过去的旧衣服穿,以免给托波利诺家的人以炫耀的印象。但是他又觉得那样一来反倒是装模作样了,而且他也很喜欢身上这套藏青衬衫和紧身裤。托波利诺一家坐在一个石台上,从那儿可以俯瞰山谷和对面的博纳罗蒂家的老屋。他们正享受着一周一次从村里小教堂做完弥撒回来之后的闲散时光。他们看见米开朗基罗骑着配着银马鞍的银灰色骏马来了,十分惊讶,竟连招呼也忘了打。米开朗基罗也不作声。他下了马,把马拴在树上,取下鞍囊,把里面的东西倒在粗木桌子上。谁都没说话。过了一会儿托波利诺才问:“这包东西是做什么用的?”米开朗基罗回答道:“礼物。”“礼物?”托波利诺依次看了看他的三个孩子,因为托斯卡纳人除了给孩子礼物以外是从不给什么人赠送礼物的。“你是赶上一次的主显节来晚了,还是下一次的来早了?”“两次都有。我在你们家吃了四年面包,喝了四年酒呢。”托波利诺粗声粗气地答道:“你喝的汤可是你打石头挣的。”“我把第一次得的钱送回我家里去了。今天是第二次得的钱,我带来给你们。”“你有订货了?”爷爷问。“没有。洛伦佐每周都给我零花钱。”托波利诺一家彼此呆望着。“零花钱?”托波利诺问,“你是说工资?”“我不拿工资。”“啊,是生活费:住房吃饭的钱?”“我住房吃饭都不花钱。”“那么,是买东西的钱吧?是买长袜子还是买大理石的?”“所有的东西他们都供给的。”“那这钱是干什么的?”“愿怎么花就怎么花。”“既然吃的、住的、大理石都有了,还花钱买什么?”“买喜欢的东西。”“喜欢的东西?”这家人把这个词放在舌尖上品来品去,好像是在品尝一种新果子,“什么样的东西?”米开朗基罗想了想。“唔,例如打牌赌钱啦。”“你赌钱吗?”“不。”“还有什么呢?”停了一会儿,米开朗基罗说:“到干草市场上去刮刮胡子呀。”“你有胡子吗?”“还没有。但我可以像托里贾尼一样在头发上搽搽油。”“你想在头发上搽油吗?”“不。”“那,也不算是喜欢的东西。还有什么呢?”无可奈何了。“唔,礼拜六下午有些女人头上戴着缀有小铃铛的头罩在街上走。”“你想要这种女人吗?”“我只不过是举例。我可以拿这些钱买蜡烛,点在圣贞女面前。”“那是你的本分。”“礼拜天也可以喝一杯酒。”“那是平常也会喝的。”米开朗基罗走到桌子边。“是用来给朋友们买礼物的。”他在一片静默之中慢慢地分送起礼物来。“这是给我的妈妈做弥撒时穿的。这是给布鲁诺的,带银扣箍的皮带。这是给吉尔贝托的,黄颜色的衬衫和袜子。这是给爷爷的羊毛围巾,冬天可以用来保护喉咙。这是给托波利诺爸爸的高筒靴,穿着它在矿上干活很方便。恩里科,你说过长大之后要买一个金戒指,你看。”大家呆呆地望了他许久,没说话。然后托波利诺妈妈进到屋里,穿上了新衣服;托波利诺爸爸套上了高筒靴;布鲁诺系上了皮带;吉尔贝托穿上了金色的新衬衫;老爷爷站在那儿,把柔软的羊毛围巾在脖子上绕了又绕。恩里科骑上马跑了,一个人去欣赏自己的戒指要有味道得多。然后托波利诺说话了。“这些……这些礼物全都是零花钱买的吗?”“全都是的。”“是洛伦佐给你钱买礼物送我们的吗?”“是的。”“他的确是个大人物哩。”米开朗基罗注意到桌子上还有一个小包。他感到莫名其妙,把它打开了,里面是一张亚麻布台布。他想起孔泰西纳说过:“买张亚麻布台布怎么样?”孔泰西纳把这张台布放进了鞍囊里,作为她的赠品。他的脸上飞上了一层红晕。天啊!他该怎么解释呢?他把台布塞进托波利诺妈妈手里。“这是孔泰西纳• 德• 美第奇送给你的礼物。”托波利诺家的人都惊呆了。“孔泰西纳• 德• 美第奇!她怎么会送我们台布?她还不知道有我们这家人哩。”“她知道的。我跟她说到过你们。衣服也是她的裁缝给你做的。”老爷爷画了个十字,说:“这是奇迹。”米开朗基罗心想:“阿门,可真是奇迹。”

《痛苦与狂喜:向石而生》:名雕刻家的小心养成

文/吴情米开朗基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雕刻家、画家、诗人,与同时代的达·芬奇、拉斐尔并称为“美术三杰”,在西方艺术史上地位极高。就雕刻而言,他承接了古希腊对人类身体重点表现的传统,以力度和健美彰显人类的尊严。就绘画而言,他作于教堂穹顶上的湿壁画赋予宗教人物以世俗品性。就诗歌而言,他延续了但丁、彼特拉克以来的的强烈抒情风格。在常人如你我的想象中,天才如米开朗基罗,似乎从出生起即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然而,在欧文·斯通笔下,除却个人天赋,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的养成,其实也经历了艰难险阻。斯通以写作名人传记著称。不过,他的传记如《渴望生活:梵高传》,非严格意义上的传记,而是融入成熟小说笔法的“传记小说”,既没有繁复的脚注转引,也没有简单的数据罗列,有的只是细节的真实与心理的微妙。不过,恰是通过这一种略有争议的“传记小说”形式,我们才可亲近这一伟大艺术家的凡俗日常。米开朗基罗幼年丧母,曾受石匠妻子哺乳。终日哀叹家族已没落的父亲。勤俭持家的继母。斡旋于暴躁父亲与无辜孩子间的温和祖母。家庭如斯,米开朗基罗本无太多从事艺术的家风。另外,作为次子,他需时时刻刻为父亲分忧,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米开朗基罗凭借智慧和勇气挣脱了父亲为他设计的行业工会职员的前途,一心一意埋头艺术,先后师从壁画大家基尔兰达约和雕塑师贝托尔多等。尽管才华横溢,但米开朗基罗常常遭遇来自各方的阻挠,很难发挥个人专长,在绘画和雕塑尽情表现自我。很久以后,当米开朗基罗回顾平生时,他才真正感激前辈对个人心智的磨炼。艺术是超验的,追问形而上的意义;艺术又是现实的,无法完全与现象世界脱节。以米开朗基罗的经历来说,他的艺术创作,固然有个人天才的作用,却也不乏对现实人生的关怀。现实之中,爱为先。在《痛苦与狂喜:向石而生》一书中,斯通细致打捞了米开朗基罗的感情生活。平心而论,原先呈现在诗歌中米开朗基罗的忧郁感情生活在这里变得明朦胧恬淡。尽管未能走到最后,但一切都不妨碍米开朗基罗将心中、手下最美好的事物全部奉献给心爱的女郎,孔斯泰纳。孔斯泰纳于米氏而言,既是真实的爱人,又是美的承载体。她美丽平和,给米氏极大安慰。米开朗基罗被洛伦佐·德·美帝奇奉为座上宾,却时时受到洛伦佐家人的奚落。孔斯泰纳却给予他完全的尊重和衷心的崇拜。米开朗基罗虽相貌丑陋,却始终不渝地致力于描绘至美,歌颂美和歌颂上帝在他那里本就一体,毫不冲突,孔斯泰纳的“心灵陪伴”无疑是其中关键。作为一名艺术家,米开朗基罗个人以雕塑师自居,不自诩个人的绘画技巧(当然,他的素描作品成就有目共睹)。在他看来,“雕刻更接近真实的形态”,而艺术就必须全力追求真实。“艺术越接近真实就越崇高”。相应地,雕刻的最好材料即为能够呈现四维空间的大理石。虽然生活在“雕刻艺术已经死亡”的年代里,但他并没有失意消沉、止步不前,而是代之以师法前辈大师,甚至直接从古希腊的雕塑作品中汲取精华和养料。与达·芬奇、拉斐尔不同,米开朗基罗的主要成就在雕塑艺术上,且他在艺术史上的诞生堪称一个奇迹,在古希腊高度发达的文化湮没千百年后。米开朗基罗或许不曾想到,在现实人生之外,自己无形中成为了一群人的象征。人文主义者。这一他在柏拉图学院中才听人提及的称呼。他的艺术创造,他的艺术哲学,都不曾脱离它。《酒神》中,酒神摆脱了原先满脸胡须、老态龙钟的形象,而是“年轻的快乐丰产之神”。《圣殇》中,圣母虽为常人,但却不曾因耶稣逝世而大声哭号,而是一副平静的外表面相。情至深处,反而转淡。非懂情之人,不能理解。他的艺术创作,摆脱了中世纪形象的呆板,洋溢着后期文艺复兴的昂扬基调。虽然在艺术领域内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米开朗基罗也有着内心的纠结难解。雕塑师,这一当时为父不耻的职业,与现代世界所谓“艺术家”的身份始终无缘,“无论多么努力,到头来还是出卖手艺,受雇于人,听人使唤的”。好在他能够始终如一地坚守内心的心愿。身为一名优秀的雕塑家,“他与大理石的关系犹如男子与情人,他选择、主宰、征服了石头。然而,对于自己的爱人,他又是柔情万千的。石料如处女般羞涩却不冷淡,用四射的激情回应他炽热的爱。雕像一直就埋藏在大理石里,等待着锤錾去挖掘,去播种。生命的一切都是从爱中产生的。”几百年后,当我们面对《酒神》、《圣殇》等作品时,首先感受到的,或许并非完美的雕刻技巧,而是其中融入的雕刻家对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痛苦与狂喜: 向石而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