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书评

出版日期:2014-5-1
ISBN:9787508643941
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页数:249页

感觉像鸡肋

在网络上看到很多人推荐这本书,副标题是“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以为应该是励志类的书籍,就算不属于心灵鸡汤,也应该会给我一些如何成功的启示,但是,看后有些失望了。作为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进入了人生的迷茫期: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工资养活自己可以,养活一家老小费劲,很想有所变化,却无从下手。所以在听过别人的推荐后,阅读了这本书,希望它能从不同的角度给我的人生道路以指引或为我以后的生活给予启发。但其中的内容却和我想象的大不相同,总结如下:首先,谈谈这本书所讲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这本书分为9章,分别从个人努力(10000小时法则、稻田与数学)、个人机遇与时代特点(马太效应、天才之忧)、家庭环境(天才之忧)、文化影响(小镇哈伦、飞机失事、稻田与数学)。当然,这只是个笼统的划分,作者的观点基本贯穿在每个章节中。作者在可定传统的成功因素努力的同时,在不断的强调外界的环境机遇、家庭环境、文化传统、时代机遇等一系列因素对成功的影响,提出不是单纯的高智商(聪明)+努力就能使人成功,成功人士的形成还收到其他多种非个体因素的影响。其次,谈谈读这本书的感觉和收获。个人认为,这本书的观点很新颖,颠覆了传统的关于成功是99%的努力加上1%的天分的传统观点,起到了发散思维的作用,可以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问题,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学术研究的书,而不太像是一本励志的书,单纯从学术的角度评论,观点新颖,论证全面,应该算是一本好书。但对于一个已经在社会上工作多年,不是从事该方面研究的人,这本书的作用真不太大,就算认同作者的观点,在作者提出的诸多因素中,也只有努力是个人可以控制的因素,其他的方面都是非人为的因素,这本书等于变相的告诉人们,努力不一定有用,想要成功还要看很多你不可控的因素,如果你的家庭不好、出生的时间不对,没有时代的机遇,你就是在努力也没有用,成功永远和你无缘。从这个角度书,这本书也只能对那些没有成功的人起到一个安慰作用:好吧,你没有成功不是你的错,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很多成功人士应该有的外界条件,你没有罢了。

感兴趣的社会学范畴

这本书由一个个故事串联起来,更吸引人的则是确很有美国范儿的各种深入研究。开始以为只是关注天才和成功者的素质,可发现从社会学层面而言,机遇环境和家庭出身也是一样的重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时代机遇可以抓住就不能成功,机遇还是青睐磨练到了家了的有准备的人,譬如10000hour定律和自身多去文化上阻碍发展的弱势上的克服,譬如一些情景下暗示性话语应该被打破,协同教育培养下大胆从容的和陌生人对话,表达自己的观点,不默默无闻。似乎从这个方面而言也有对于后代教育的启示。不可否认,从这本书开始提起了对社会学的兴趣,在异国他乡面对事物时的我和别人的差别也许恰恰契合了文化的不同。不是一定要转变和打破而是要认识了解和包容。慢慢探索未知的世界,迎接新的时代。作为精神食粮而言,这本书足够厚重了

观点比较不错,主要是个人成长的。跟企业管理不太相关。

1、很好,一些新的观点。2、其他的一些管理类书籍,例如德鲁克的书籍也很好。还有国内实践派不错的书,大威的《管理效率3法则-10年沉思笔记》、宋新宇的《让管理回归简单》、大威的《管理效率3法则-10年沉思笔记》、包政的《营销的本质》。这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三本书。

读记:异类

二百多页的小书,糖葫芦故事串一样,每章两三个真实人物或案例娓娓道来,相互穿插印证、角度多样辩证有趣,还挺好看 。全书共9章,分了两个部分,1-5章是机遇篇,6-9章是文化传承篇。-------------------引言:罗塞托之谜简单说是意大利一个小山村罗塞托的居民,19世纪晚期大量涌入北美纽约附近定居,聚居地形成小镇也叫罗塞托。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医生发现,这里的人65岁以下几乎没有得心脏病的。因为当时心脏病是65岁以下男性的头号杀手,平常医生总会遇到。哈,有点x档案的意思。"这里没人自杀,没人酗酒,没人吸毒,犯罪率也低。他们没人领救济金。我们甚至没有发现任何人患上胃溃疡。生活在这里的人大多都是自然死亡,就这么简单。"内科大夫斯图尔特·沃尔夫揭开了小镇神秘的面纱。他从营养食谱(习俗爱吃的几样)、基因遗传(追溯意大利本乡情况)、运动习惯、地理环境(周边城镇)等分别考查和排除,得到的结论是:社会结构和风俗文化。譬如三代同堂,长辈权威,许多互助团体,"人们经常在街上散步,有空就会坐在门廊聊天","他们建立起一种自给自足的强大社会结构,这使得他们免受现代社会的压力。"OK,公序良俗、古道淳风能整体提高其中个体的健康水准,扼杀一些常见疾病,有意思。-------------------第一章,马太效应优势积累的效应,好得更好,差得更差。但案例并非上面这句话这么简单。加拿大冰球队成员的出生日期有意思,大部分都是上半年一二三月的。分析原因是青少年报名按年龄分组是按1月1号作分界的。如何理解?同样是青春发育期的少年,一月出生的当然比十二月的显得大一些、壮一些、发育成熟一些,这点优势在随后几年的训练比赛中得到不断加强,最后的结果是全国联赛中大多数都是年初的月份选手。同理,美国棒球队也有类似情况。他们年龄分组日是7月31日,因此"美国顶级棒球队中,出生于8月的队员远多于其他月份的"。英国足联分组日是9月1日,世界青年锦标赛分组日是1月1日,等等。专家也看到学校里同一个班,年长几个月的智力优势相对明显。所以我们国家是秋天9月1日开学,可以有所准备 ~如何抹除这种不平等呢?更细的分组。中小学可以让1-4月出生的孩子分一个班,5-8月的分一个班,如此类推,"让处在同一发育水平的孩子们同班学习,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代价应该是一些管理成本吧,书里没说。-------------------第二章:一万小时法则介绍了众所周知的一万小时成天才法则。包括神童莫扎特的作曲,也是21岁才真正创作了他的经典作品,之前十年,有父亲的、有其他作曲家的协助,——因而有乐评家说莫扎特算"大器晚成"。再举Sun的创始人之一比尔·乔伊的机遇链、甲壳虫乐队的汉堡演出历练、比尔·盖茨的少年经历。又列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富有的75人清单,其中有14个出生年份集中在19世纪上页的九年间。"答案显而易见,从1860到1880年,美国经济正步入其历史上的转型期。""旧时代的经济信条被打破,新时代的规则正在形成。"然后继续举电脑时代的成才案例。75年初阿尔泰8800微型电脑问世,从这个时代转折点上逆推,这一轮IT领航者们,都是50年代中期生人。比尔乔伊,比尔盖茨,乔布斯,斯密特及其好友团队等等,时代的机遇。-------------------第三、四章:天才之忧天才和忧是个转折结构,纵向的案例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刘易斯·特曼著名的天才成长追踪实验,横向的是IQ超常的兰根和奥本海默个体经历对比。1921年,特曼研究天才人物的人生历程,筛选了1470个智商介于140-200的天才小学生,这些孩子被称为特曼人。预期是这些人都将成为社会的精英砥柱,但事与愿违,大部分人只能算普通,很少有全国知名的人物,"特曼人"只不过是个有天赋的、收入还可以的群体,与"天才群体"相差遥远。讽刺的是,当初两个IQ不够的淘汰者,成了诺贝尔奖得主。克里斯托弗·兰根是近年来美国电视智力节目"以一敌百"的明星,"大家公认的全美最聪明的人",IQ高达195,——爱因斯坦才150。来自草根破碎家庭,大学只上过一年半,大脑开发度超常的兰根和后面曼哈顿工程的主持科学家奥本海默作了阶级背景的对比。书中引用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mberg)的术语"实践智商/力/慧"(Practical Intelligence)。看着很像社交情商,典型如乔布斯的"现实扭曲立场"。即你说服别人或有效沟通的能力。而在这个成长技能指标上,阶级背景起着很大影响。富人的孩子忙于各项活动事务,并得到父母的尊重式沟通、学着讨价还价自我肯定,最终形成权利意识(a sense of entitlement)。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里奥称之为"协同培养",相对而言,低收入家庭是"自然成长"。——个性张扬的奥本海默就是协同培养的典范,从小就被当成小大人一样鼓励兴趣和公开演讲。而穷人家的孩子,譬如兰根,就单调乏味甚至有些紧张窘迫。当然,拉里奥也不愿意直接承认一种模式优于另一种,"家境贫寒的孩子更懂得守规矩,更少发牢骚,在如何使用自己的时间上更有创造力,有很好的独立性"。所谓的阶级优势。特曼人研究结果也支持了"家庭背景"至关重要的论点。-------------------第五章,乔·弗洛姆的三个启示乔·弗洛姆是硕果仅存的世达律师事务所最初合伙人,出生于30年代初,他的三个启示或说机遇,在本章收尾的一段(P132)作了总结:【1,他应该是个犹太人,因此被城里的老牌律师事务所以‘出身’问题拒于门外。】【2,他一定生在人口出生率低谷时期,一定在纽约公立学校状况最好的时候读书,一定顺利地开始职业生涯。】【3,他的父母一定在服装行业从事有意义的工作,父母将自主、复合、付出就有回报的理念传递给他们。】主观条件也有:【他们上了一所好大学,——当然未必是顶级学校。他在班里不必是最聪明的,但也是足够聪明的。】~~~~~~~~~~~~对启示1,机遇可能来源于逆境,譬如:【许多世纪以来,欧洲统治者不允许犹太人拥有自己的土地,所以他们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是通过商业和手艺营生。P120】于是犹太人以经商成功著称于世。而弗洛姆因为是犹太人,尽管学校很好学习不差,毕了业还是不能见容于老牌的律师公司,逼不得已和人创业,开的律师事务所尽接些大公司不愿意接的案子,如诉讼、并购等。世易时移,七八十年代以来,这类案子成了主流,人们也再不认为“恶意收购”多么“恶意”。【弗洛姆并不是克服了逆境,而是原先的逆境忽然变成了机遇。P108】~~~~~~~~~~~~对启示2,治乱环境、就业压力、创业风气等时代背景,也决定了成功的土壤。【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功的可能性不来自我们自身,也不来自我们的父母,而是来自我们的时代:即我们在历史上所处特定地点和所面临的特定机会。对于一个未来想做律师的人而言:20世纪30年代早期是最佳出生年代;如同1955年之于软件工程师,1835年之于企业家。P116】经济危机、大流感,一战二战等,弗洛姆的父辈一代就遭殃了。~~~~~~~~~~~~对启示3,作者提出了一份满意工作的3个基本属性:自主性、复合性和付出与回报的关联性。【能赚多少钱并不是使我们快乐的最终源泉,使我们快乐的源泉是这份工作在多大程度上能让我们实现自我。P127】所以,【成功不是随机事件。成功是由一系列可预见的、强有力的优势环境和机遇构成。P132】-------------------第六章,小镇哈伦阿巴拉契亚模式,即穷乡僻壤的一个叫哈伦的小镇两大家族世代仇杀,难以和平共处。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差别:【游牧文明和耕种文明大相径庭。从事耕种的农民能否活下来依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而从事游牧的牧民则更多靠自己。农民不必担心他们的庄稼一夜就被人全部偷走,除非盗贼有本事一个晚上就把地里所有庄稼全部收割完。但是牧民就有这样的担忧,实际上,他们一直生活在牲口被偷,整个生活被毁的恐惧之下。所以他们养成了好斗的性情: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明自己不是弱者,要对危及他们名誉的哪怕最轻微的挑战予以最坚决反击,—这就是“荣誉文化”的含义。游牧文化所在的地方,荣誉感在男性那里占据存在感与自我价值的中心。P142】然后全书第二部分的主题自然流出:【文化传承是事件背后更强大的力量,它植入人性,影响长存。经数代传承,即便产生文化的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条件已经消失,这种文化也会一直完好无损留传下来。文化直接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行为模式,其作用如此巨大,以至于没有它,我们将无法认知世界。P150】-------------------第七章,飞机失事的族裔理论先介绍了几起飞机失事,有反面教训也有正面化解掉的。P176,“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登场。介绍了其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维度”,和“不确定性规避”、以及“权力距离指数”(PDI:Power Distance Index)。PDI越高,即表示当权者权威越重,如韩国;反之就是权力结构较为平坦,如美国。大韩航空801空难为例,重要的一点就是PDI较高,机组人员都捧着机长,韩语中又敬语较多,飞机有问题还习惯性的礼貌用语含蓄表达,以致机长得不到准确的故障信息,最终酿成大祸。-------------------第8章,稻田与数学讲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孩子为啥普遍数学比白种人强,一个语言上的优势是我们的数字音节短而干脆,人类大脑短期存储记忆时长是两秒,两秒内我们读完七八个数字并记住,而英语使用者就不行。另外,个位到十位的变化组合一目了然,英语孩子还要注意11、15的单词不同于18、19这种简单的组词结构。文化传承方面、族裔文化方面,有点生硬的说中国南方人(珠三角稻田农民)有勤劳的传统(从民间谚语上比较中俄,俄国人忒懒啊),一年能劳作3000小时,相对非洲的1000小时(摘一种叫蒙果果的果子)和欧洲的1200小时。【然而亚洲学生依旧视努力工作为美德。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本书所涉及的成功案例均是那些比同辈更加努力工作的个人和团体。比尔盖茨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沉迷于电脑,比尔乔伊也一样。甲壳虫乐队花了数千小时在汉堡练习演出,而弗洛姆在机会降临之前,已经在不入流的并购诉讼生意上打拼多年。努力工作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性,而稻田中产生的文明的精华是,通过努力工作,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贫穷中寻找人生的真正价值。P208】成功在个人品质上表现为勤奋,在态度上就是坚持不懈顽强不屈,比旁人花费更多时间面对同样问题,“一年忙到头、吃喝不用愁”。-------------------第9章,玛丽塔之幸纽约90年代一个初中开始试验KIPP项目,即学习东方式的起早摸黑、超时(相对而言)教学,事实也证明成功提高了升学率。美国人1871年有个看似迷信的教育部报告,说“过度学习”会促发精神疾病,“会对个性性格与生活习惯造成最恶劣的影响.. 过度用脑无疑对健康也会造成损伤”。于是乎,美国孩子比较放任自由(暑假3个月!!),个性张扬一些。玛丽塔是具体案例,一个12岁女生,进了KIPP学园,早晨5:45起床,17点放学,写作业一般到22点,23点左右睡觉。【“异类”是那些获得特殊机遇的人,--是那些耐心等待,当机遇到来就当仁不让的把握住的人们。P233】呃,第9章为啥不和第8章合并? 都是说数学、稻田和教育的,崇华媚中的,没有新论点。-------------------尾声,讲作者家族来历,牙买加在18、19世纪的肤色歧视现象,即由白到黑,中间混血的肤色越浅,当时越有优越感。“异类”都是历史和环境的产物,是机遇与积累的结晶,书中介绍的天才或成功者的成就绝非石破天惊也非神秘莫测。【说到底,所谓“异类”从来就不是什么异类。P249】PS:阅读看来和跑步一样,速度效率上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依旧感恩一切

这本书是在丽江五天内间隙读完的,常常读着读着就发呆很久,也有放下书就莫名悲伤,也有像被打了鸡血的时候。一路走来,也许我是个世俗评价体系中好孩子,好学生,然而我深深知道这其中我自己的难处,克服了多少惰性和对命运的不屈服。然,成功本身就是个不可知的概念,因为人生就是一条河,我们只能趟着水向前走,对与错,成与败,谁能言说呢…可是,我们需要知道,原生家庭给予我们的有限,也一定要谅解父母亲人认知的有限,毕竟我们的大多数,都生存在普通的家庭中,出生在中国十几亿人口中得大多数,县城,城市无产阶级,我们在同样的教育模式下成长,我们的读书学习时间被精准计算,我们的假期时间被严重压缩,抑或完全放任自由。那么,我们这一代,我们所受的教育,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对所谓1984的世界的认知,决定了我们的下一代拥有什么样的原生家庭,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方式,生活习惯养成,读书习惯影响,自身的自制力,学习力,通过自己的眼界和思维,去影响下一代。我们无法选择出身,无法选择国度,无法选择性别,无法选择出生年代…然而,我们并不奢求做影响世界的人,毕竟那只是寥寥无几的人。社会千千万万个行业,我们只要去做那个对社会做着有益推动的人就好,我们何求拥有身价千万,我们做好今天,做好眼前,我们有善意,我们有生活的乐趣和品味,我们和亲人朋友爱人度过人生短暂的几十年,这就是我们作为世界几十亿人口中普通的一员能够做到的。社会因为我们的个人文明而不必倒退,我们不做恶,我们善于学习,我们谦卑,我们敬畏自然,我们尊重规律,我们坚信水到渠成,时光不会对不起任何人。所以,无论怎样,无论那巨大的成功与年代,国度,民族,地域,机遇,运气等等有何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做好我们能做好的一切,不已经足够好了吗。感恩人生给予我们这么多机会,感受这一切。

失败绝非命运,成功绝非偶然。

他成功就是证明在他身上肯定有两点:1他是天才,2他是非常勤奋的人。不,并不完全是这样,《异类》这本书,不像其他书那样讲述想要成功必然要靠自己,而且需要依靠自身以外其他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比自身的付出或是天生之才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书中通过一些人一些例子的比较非常清楚的说明了那些因素的重要性。比如10000小时,虽然他们是天才,在我们眼中或许天才就是不用像我们这样拼死拼活的努力(然而即使是这样我们也许也不会成功),就可以很轻松就走向成功,其实,都错了,他们付出的比我们要多的多,而且还需要环境等一些外界条件给他机会,比如比尔盖茨,如果没有当初刚好的便利,有了这个便利他每天都可以泡在电脑面前,也就是这个便利条件,他付出了多于10000小时的努力才有了现在的成功。还有一个例子是,自己付出了20多年的努力,并没有什么成果,但他没有放弃,后来的时代的特点给了他实现的机会。这样的很多例子都说明了,成功并不是仅仅靠自己的努力就可以的,自己所处的时代等自身以外的其他方面非常重要。还有一个例子是韩国航空事件的发生,主要是为了说明不同国家的权利距离的差异,韩国的权利距离比较大,所以当时副机长和其他的工程师知道机长不应该那样做,但是因为自己的权利比较低,不敢向机长提出反对意见,这就造成了事故的发生。还有其他的例子都说明了最终的成功也和自己的家庭背景国家的文化传承息息相关。成功并非只靠自己就可以的。总之,这本书我的理解就是自己的10000小时必不可少,但是其他的因素也很重要,要把握机遇同时分析其他因素等等,失败绝非命运,成功绝非偶然。

笔记:成功的因素——所谓“异类”根本就不是什么异类

一.机遇1.马太效应,优势积累。比如从小培养的运动员出生月份的不同可能有不同的命运,一项运动分组分界线是1月1日的话,优秀球队里的运动员1出生在最多,年龄大几个月优势就多一点点,获得的资源多一点训练强度大一点,以后的差距就更大。天才的运动员也需要在分界线左右出生。2.10000个小时法则。研究发现,任何一个领悟的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10000个小时的训练。差不多要十年左右。天才也不能例外。sun公司创始人比尔乔伊,莫扎特,象棋大师鲍比费舍尔,甲壳虫乐队,比尔盖茨等都经过长期大量训练。除此之外。还需要时势,有史以来最大富翁大多出生于19世纪30年代,从1860-1880美国经济步入转型期,如果出生太早,年龄太大,思想处于内战模式,出生晚一点,错过机遇。3.天才之忧。智商的门槛效应。智商太低肯定无法取得成功,智商在一定数值后,对个人成功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比如特曼实验,选取智商最高的一千多人也未出现诺贝尔奖。智商130和180都不妨碍获得诺贝尔奖。此时可能还要考虑创造性思维,这是平行于智商的一种能力,还有实践智慧,大多家境好的人从小会养成较强的主动获取能力,参加的家长和学校活动更多,更能适应社会,有阶级优势。二.文化传承1.权力距离指数,上下级之间的距离和亲和程度(飞机失事更多发生在权力指数高的国家,因副机长为下属出现问题表达的比较委婉)2.美国侧重以说话者为导向,即对方没懂是表达不够清晰;亚洲侧重以聆听者为导向,即没懂是聆听者的问题3.稻田与数学,首先是文化,亚洲对数字的发音和书写更简洁,然后是种稻田的亚洲人需要努力,养成了努力的文化,而越努力成绩也越好。

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本书以一种不一样的视觉对成功的人为何成功进行探索。与大多数的成功学书不一样,本书不是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论述,而是通过一个个社会调查作为论据,说明成功的原因。作者经过对长年累月的调查与思考,发现成功需要以下因素:1、成功者需要10000小时的练习,才能掌握足够好的技能。2、成功需要一个机会,那些经过10000个小时磨练的,有准备的人中的一部分抓住这个机会。3、成功者都是幸运的人,他们因为各种因缘际会,要么能够接触到稀缺的教育资源,要么能够刚刚好生长在一个恰到好处的时代。4、成功者都是坚持梦想的人,坚持自己喜爱的事业的人,在漆黑的前路看不清风景,未来充满各种不确定。相信当时夜以继日编码的比尔盖茨并不知道自己会成为世界首富,但是对计算机的热爱引导他坚持下来,完成10000个小时的修炼,当时机成熟时,给他巨大的回报。肯定不是所有坚持修炼10000个小时的人最终都能遇到好时机,但是如果不坚持就肯定什么机会都没有。

成功 不是聪明+勤奋,就万事俱备哒!

最开始感兴趣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书,源于他本人对于社会心理的独特视角和观点,一口气买了四本,却将其束之高阁。偶然一天晚上拿起看了前几页,便很快在一周内找闲暇时间读完,算是一气呵成。对于书里分析成功规律的两大论点非常赞同:机遇和文化背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机遇包括其出生年份、大事件,文化背景包括社会大环境和家庭教养环境等。刚看到李开复先生简洁的总结:才智+社会环境+机遇+勤奋=成功,我们往往忽略掉其中非常重要的两项:社会环境和机遇。平日里常觉得智力已经先天确定了,唯有后天努力,只要后天足够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看完本书发现,社会环境和机遇十分的重要,作为一个想要有成就的年轻人,努力是必备因素,同时也要学会借势:社会环境如何更利于自己,如何把握机遇。想起来前几天罗永浩说的,不是所有小草都能做大树,有些人就算再努力,他一辈子也成不了大树,这就需要每一个人了解成功背后的影响因素,真的不是努力了就一定可以成功,如果你足够努力了,看一看,这背后还有哪些因素影响你成功。

看到成功背后的秘密

在书店偶然看到这本书,书如其名――《异类》――封面一下子就吸引力我的目光。当时抱着好奇的心情翻开《异类》,嘛~科普书?渴望知识得到拓展的我马上翻开开始阅读。第一篇名字比较平庸了,叫马太效应,里面用了一个例子(论证还是比较严谨的)来说明为什么排名靠前的优秀冰棍球员生日都比较靠前。刚开始,我心里还比较嘀咕,这能有何关系???知道看完之后,不禁为他们的细致观察,严谨考证所打动!原来如此!出生月份靠前的,天生会比月份靠后的“聪明”一点,其实不过是他们出生比较早,比较成熟一点罢了!之后他们差距越拉越大,是因为月份靠前的孩子因比月份靠后的成熟些,得到锻炼的机会就更多些!日积月累,联系时间也比别人多。在这里,又引出下一篇――10000小时法则!可谓环环相扣。怎么说呢,这类科普性的书籍,应该这么做。用能引起读者思考和兴趣的不死板刻板的语言来描述某一法则,通俗易懂,才是一本及格的科普书。而且这本书封面设计也很简洁,清晰表现了这本书的中心――――异类。其实本没有异类,有的只是日积月累,越来越大的差距。突然想到了之前买的一本书《物理奇遇记》作者用连清洁工也能看懂的语言,去描述一个个复杂抽象的物理名词。读了一些,有些地方设计的确非常巧妙,但是有的地方死活无法理解(亏我还是理科生),不过他成功了,成功畅销了,为大众带来一本不一样的科普书。《异类》和这本书都是从大众角度去思考,这是他们成功的原因

所谓天命?

1、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很多东西就已经是确定的了。别如你的父母、家庭、时代。纵其一生十分努力或十分放荡,总逃不脱时代和其他条件给你限定的范围。However,你会因此就放弃努力了么?纵使我们无法超脱环境束缚,没办法达到“异类”取得的成就,内在的修为是可以完全超离外在条件的。所以,少年,去超越。2、所有的灾难都是不起眼的小错误叠加而成的,所有的成功亦然。从唯物主义的语境来说的话就是所有看似偶然的东西其实都是必然的。3、10000小时法则是一个分水岭,做到了不一定能成功,but做不到就一定成功不了。另外,所有大牛都不会为了1w小时而去1w小时。“喜欢就会放纵,爱就会克制”。

从另一个角度讲述成功的道理

从科学理论和社会实验两个维度描述成功的原因,成功的秘诀就是在于“刻意学习”和持久坚持。对于“刻意学习”可以分为四点:1、始终处于“学习区”;2、着重基础练习;3、有效的及时反馈;4、集中注意力。同时,周围环境也很重要,成功者具有群聚效应。

详细解析成功背后的因素

很有启发的书。作者介绍了成功的基本要素:先天优势,后天努力,智商与情商,家庭与文化各式事实背后的详细分析是本书的特点,作者会提出详细的举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不排除以偏概全的可能性,但是论点应该是正确的。对读者的启发是,做好自己该做的,在机会到来的时候有能力抓住。

勤奋是成功的关键,但只有勤奋远远不够

“总是有人要赢的,那为什么不能是我呢?”(Somebody has to win, so why not be me?)科比这句话激励了无数人,同样也激励了他自己,让他收获了巨大的成就和无与伦比的荣耀。其实这句话也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不论过程如何,最后总有人会脱颖而出。就像高考题目不论多难,总有人会成为最终的高考状元;彩票中奖概率不论多低,总有人中一等奖;同样的,创业环境不论如何艰辛,总有人会去纳斯达克敲钟,功成名就。但事后我们总结的时候,总是会有疑惑,为什么最终成功的是他们?所有成功的人都说要勤奋,像科比就是以勤奋著称的球员,知道每一天凌晨4点洛杉矶的样子,但是只有勤奋,够吗?今天要聊聊《异类》这本书,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异类”指的正是那些能力超群、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的人。书中提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加拿大职业冰球选手中,大多数人的生日都集中在1月到3月,难道是摩羯座、水瓶座和双鱼座的人更适合打冰球?不是的,只是因为加拿大冰球队按年龄分组依据的分界线是1月1日,而同龄人中,生日越大的人,在身体上占据了微弱的优势,而这一点点优势,将会让他拥有更好的教练、更多的训练、更优秀的队友。相应的,与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在冰球运动上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微小的差距,带来微小的优势,通过逐步叠加放大,最终脱颖而出产生了“天才”。所以,本书的观点是:与机遇相伴的人总能取得非常的成就,除了勤奋之外,还需要自身与外界提供的机遇。一、勤奋(10000小时定律)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高的成就;也不存在“劳苦命”——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比别人高,却无法比别人更优秀。任何一个领域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10000小时的训练,而只有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时代背景才能人拥有坚持10000小时的机遇,大师也需要机遇来铸就,机遇只有那些准备好的人才能抓得住。二、自身(智商,情商)智商只是门槛,达到一定标准之后便与成就高低没有绝对的联系。就像篮球队员的身高,想进职业队,起码要1.83米以上,但是2.03米的球员并不一定比1.98米的身高更有优势。情商,也可以叫做“实践智力”,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效果。高情商人士更容易与团队协作完成任务,善于沟通与说服,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这种能力更多来自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富裕家庭培养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应对社会的经验。三、外界(时代背景,文化传承,社会资源)“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善把握时代的脉搏。移动互联网大潮,不知造就了多少千万富翁。然而由于视野局限,我们很难判断未来的趋势,但总有人脱颖而出,这是因为他们磨炼了多年的技能,恰巧因为时势的改变而变得极有价值。除了家庭,我们的**文化传承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模式。比如阿拉伯数字的单音节发音规则,让亚洲人在数学学习方面,对拉丁语系的国家有内在优势;中国人信奉“一年忙到头,吃穿不用愁”,擅长积蓄;但拉丁美洲、非洲的人们,更愿意及时行乐,擅长消费。社会资源也能影响成功的概率。到更好的家庭背景,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同时父母会将亲身验证过的职业观念传递给儿女;来往的圈子也是一种资源,同好、同族、同学等关系形成的圈子促进了彼此的发展。比如比尔盖茨因为家庭条件优越,进入富家子弟中学,得以接触电脑;乔布斯因为邻居有大量的惠普公司工程师,受到影响而入行。小结一下上文说到:与机遇相伴的人总能取得非常的成就,除了勤奋之外,还需要自身与外界提供的机遇。成功的因素比想象中更复杂,我用下面这个公式来总结:成功=勤奋+自身机遇(智商×情商)+外界机遇(时代背景×文化传承×社会资源)其中的智商、时代背景、文化传承这三项是先天属性,我们无法改变;情商、社会资源是可以后天修炼提升的,勤奋程度是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那么我们的策略,应该是:1.接受无法改变的部分——智商、时代背景、文化传承是一生的标签,与其怨怼不如接受。2.改变无法接受的部分——不断修炼自己的情商,扩大自己的圈子,痛则思变。3.拼尽全力——勤奋,对想做成的事情,想尽一切办法达到10000小时的训练标准。德扑高手的训练课中,关于高手菜鸟的区别,第一条就是:“赢家总在找概率,菜鸟每盘都想赢。”同样的,我们不能奢望每一次都成功,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增加成功的概率。做好自己该做的部分,争取可以争取到的部分,静候属于自己的机会。-end-

读后感

这本书读进去容易,读出内容来不易。我的感觉是书中传递出一种很多事情不要只看事情的表面,再者当事情遇到瓶颈是考虑从一些自认为非关键的信息重新思考问题会有不同的效果

【摘录】+【感想:理解成功路径的一种方法】

【作者在书中提供的是一种理解成功路径的方法,而不是知道你如何成功的一种方法论,基本上是必要而不充分的关系。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书中成功的异类仅仅是指职业生涯出类拔萃,比较偏向于职场成功人士,和普遍意义的成功人士区别还是蛮大的。书中罗列的观点在这两年基本上被各种网文帖子罗列了个遍:出生时间等隐蔽的先天优势、不知不觉间积累的一万小时练习、普通智商够用实践智商不低(情智双高)、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与社会多方位接触体验的机会、地域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差异影响(荣誉文化、权力中心距离、中国南方的水稻文化)、个人职业发展与时代技术趋势相重叠的重要性、人口结构与所从事行业间的关系是红利还是灾难……往简单了说就是外靠“天时地利人和”,内靠“勤学苦练坚持”,如果再有“家人支持,名师指路,高人指点”,差不多你的职业生涯就能出类拔萃了。】- 在社会学领域,所谓成功就是“优势积累”的结果。- 练习并不是为了让你一次就能把事情做好,而是为了帮助你越做越好。自主性、复合性、付出与回报的关联性,以上3点是任何一份称得上令人满意的工作应该具备的属性。能赚多少钱并不是使我们快乐的最终源泉,使我们快乐的源泉是这份工作在多大程度上能让我们实现自我。- 努力工作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性,而稻田中产生的文明的精华是,通过努力工作,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贫穷中寻找人生的真正价值。- 我们在本书中讨论的所有成功者案例都遵循某种可预知的线索。这条线索并不完全是智力因素,如果是这样的话,克里斯托弗 · 兰根就要比爱因斯坦更成功;这条线索也不完全是个人选择和个人努力的结果。这条线索,确切地说,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天的成全”。“异类”是那些获得特殊机遇之人 —— 是那些耐心等待,当机遇到来就当仁不让把握住机遇的人们。- 关于成功人士,我们通常会问什么问题?我们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的人——他们有怎样的个性,有怎样的心智,以怎样的方式生活,有怎样的天赋。我们通常认为,个体特征的卓越是一个人出类拔萃的根本原因。- 成功人士并非白手起家,他们以某种形式获得家族的荫蔽和支持。那些最终变得卓尔不群的人看似完全依靠个人奋斗,其实不然。事实上,他们一直得益于某些隐蔽的先天优势,或是非凡的机缘,抑或某一文化的特殊优势;这使得他们学得快,干得多,以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方式认知世界。出生的时代与地域对个体的影响巨大。而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我们的祖先留传下来的东西,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已限定了我们获得成功的方式。

《异类》读后感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的震撼之处在于它颠覆了大部分人对成功的认识,对如何成功的理解,对人与人之间差异的思考。序言讲了一个罗塞托之谜,在那里生活的人健康长寿,秘诀不是饮食,不是锻炼,也不是基因或者方位。而在于罗塞托本身,罗塞托人喜欢相互串门,家庭邻里之间关系非常亲密,在这里的社团,人人平等。生日的赐福加拿大是一个热爱曲棍球的国家,刚进入幼儿园的小孩子就拿着小球杆,开始了入门级的比赛。在如此多的曲棍球后备球员中,谁是最有潜力的,或者说,谁能成为最优秀的球员?成功,是否关乎个性?才智?生活方式?抑或是天赋?但是凭着一张梅迪辛哈特猛虎队注册球员的名单,他却让我们的视线转移到了这些球员的出生日期上,这些球员中,大部分出生在1月、2月、3月——而且,出生在1月份的球员在人数上有压倒性的优势、其次是2月份、再次是3月份。1月份出生的球员人数是12月份出生的球员人数的5.5倍。其他球队的情况也完全一样。加拿大曲棍球联赛法定的注册时间是1月1日,教练要从各地小有名气的球队中选拔9-10岁的男孩参加。这意味着,要参加联赛,那么你就必须在1月1日之前满了9岁。而在1月1日之前满9岁的孩子中(也就是他们在上一年的1月份-12月份先后过了生日),1月份出生的孩子与12月份出生的孩子有着12个月的差距,这对大人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孩子来说却会造成很大差别。做父母的都应该清楚,一般说来,两个孩子(尤其是婴幼儿时期)之间相差一个月,从手的控制能力、爬行或行走能力、语言能力上就会有显著差异,相差半年的孩子差异可能天壤之别(比如一个会走,一个才刚刚会坐),更别说相差一年了。就是这点差别,使得1月份出生的孩子从球技和身体素质上都明显超过了12月份的孩子。因此,出生月份靠前的孩子往往能得以参加曲棍球巡回赛,他将获得优秀的教练、出色的队友、科学的训练、参赛的机会,当然,他与出生月份靠后的孩子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大。最终他们成为佼佼者,并走进更顶尖的联赛。这个结论很出乎意料不是吗?但其实非常自然。这也就解释了在中国,一个班级里下半年生日的同学比较多的原因。10000小时的标准生得恰逢其时那只是第一步,不是所有生得对的人都能成功。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和他的两个同事在柏林的顶级音乐学院做了一个试验:把学习小提琴的学生分成3组。第一组是明星学员,被认为最有潜力;第二组是比较优秀;第三组是水平一般。随后,这些学生都要回答一个问题:从学习小提琴到现在,你一共联系了多少个小时?所有的人几乎都是从5岁起开始练习的,在头几年,每个人的练习时间几乎相同——每周2-3个小时,但到8岁左右,差别开始显现。最出色的学生9,12岁时每周练8小时,14岁时每周练16小时,20岁时每周练30小时。事实上,当20岁时,这些优秀学员的练习时间达到了10,000小时,比较优秀的那些学员练习时间8,000小时,一般的学员只有4,000小时。心理学家迈克尔·豪也在他的书Genius Explained中认为,虽然莫扎特被称为神童,他6岁开始作曲,但是他早期的作品都是在父亲的帮助下完成的,直到21岁,他才创作出被世人公认为杰出的作品。也就是说,在20多年的作曲锻炼后,他才创作出了最伟大的作品。他靠的并非天赋,而是苦练。象棋大师的成长也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10年,那就是10,000小时的苦练。从比尔·乔伊到甲壳虫乐队的成长,无不印证了10,000小时定理。没有人生来就是天才,智商80的人与智商110的人差距明显,但智商140的人与智商180的人在成功的可能性上,并没有差异。也就是说,单单从智商上来讲,只要你是一个正常人,那么每个人的成功机会都是平等的,成功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这便是《异类》这本书最积极的方面。更加激动人心的是,它估计出了这个积累的时间——10000个小时。时代造就作者在研究了近期《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后发现,前75个富豪中,有14个是美国人,他们都出生于19世纪中期的同一个年代(30年代)。为什么会这样?19世纪60和70年代,正是美国经历的大变革时代,“铁路正在兴建,华尔街开始繁荣,制造业正蓬勃发展,传统的经济体制被打破,新的经济体制开始重建……”如果此时你刚好20多岁,那么这是一个你施展身手的好时代。如果你出生于19世纪40年代,那你就错过了机会,因为你还太小;如果你出生于19世纪20年代,你年纪又太大了,思维已经老化。只有30年代的人才生得恰逢其时。再来看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史,1975年1月是一个重要时刻。那时,《大众电子》杂志报道了Altair 8800计算机,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台微机的诞生。如果1975年,你已经毕业多年,那么你也许想的是买房结婚、为人父母,你不可能放弃优厚的工作,捣鼓微机。而如果你还是个中学生,那么你无疑还太年轻。看看比尔·盖茨是什么时候出生的:1955年10月28日。到1975年刚好20岁。于他一起创办微软的保罗·艾伦呢?1953年1月21日。别忘了史蒂夫·鲍尔默:1956年3月24日。还有与盖茨起名的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1955年2月24日。还有著名软件公司Novell的创始人:埃里克·施密特:1955年4月27日太阳微系统的四个创始人:比尔·乔伊:1954年11月8日斯科特·麦克尼利:1954年11月13日维诺德·克什拉:1955年1月28日安迪·贝托尔斯梅姆:1955年9月30日这当然就是时代的机遇。就好像中国十年动乱剥夺了许多人读书和出头的权力。而78年恢复高考时,没有丢掉书本,年纪又还算可以的一代人就抓住了机遇,画出了人生的转折点。 个人的成功,总是和时代的机遇分不开。穷养?富养?《异类》的作者列举了近年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25个美国人所毕业的高校,当然,有人是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毕业的,可是绝大多数人毕业于很普通的大学。所以,不像给跑步运动员排名,按IQ对人们排名次毫无意义。但是,IQ测试测的是人的分析推理能力,但在这种能力之外,还存在另一种智商:实用智商。实用智商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悟性,是从世人手里如愿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它是一系列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技巧。它从何而来呢?家庭,就算一个重要的实用智商培养基地。社会学家安妮特·拉利奥研究了不同类型家庭的教育方式。当然,每个家庭各有特点,但是她发现,可以根据社会阶层分出两种培养“哲学体系”:富有家庭体系和贫穷家庭体系。富有家庭的父母普遍干涉孩子的自由时间,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产阶层父母喜欢对孩子刨根问底,每一件事都要问清楚来龙去脉。他们不仅仅喜欢自己发号施令,也希望孩子拿出自己的威信,敢和父母顶嘴,能与别人谈判,还能质疑成年人。一旦他们的孩子在学校的境况不如意,他们就要为孩子争取权益。拉利奥把中产阶层父母的教育方式称为“协同培养”,目的是积极地“培养并评估一个孩子的才能、观念和技能。中产阶层的孩子能学会团队协作,也知道如何处理一些高层事件。知道怎样投成年人所好。他们早就领会到了“权利”的意义。中产阶层父母鼓励孩子畅所欲言,即使见到的是一位长辈和权威人士,也应该完全表达自己的观点。生活在富有家庭的孩子的阶层优势不仅仅体现在他可以在较好的学校念书,还体现在,他接受的是权利观念的教育,这可能更为重要。而贫穷阶层的父母遵循的是“自然成长”的策略。认为孩子某方面的天赋只是他的个性而已,并不会想方设法进一步培养。他们常常会向一些权威人士让步,总是显得服服帖帖,不能勇敢地站出来。贫穷家庭或者劳动阶层的孩子不知道怎样找到自己的路,或者说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定制自我”。他们可能害怕或者愤恨权威,不知道如何说服权威人士,或者如何与他们磋商。所以,很少有来自底层家庭的天才少年最后能够成功。顺应趋势,厚积薄发20世纪四五十年代,纽约的老牌律师事务所的运营方式就像私人俱乐部,总部一般设在曼哈顿的华尔街。顶级公司的合伙人都是常春藤联盟学校的毕业生。他们所在的公司被称为“白鞋”公司(指的是出现在乡村俱乐部或者鸡尾酒会的白色绅士鞋)。这些白鞋公司主要处理企业股票、债券发行的税收和法律工作,确保客户行为不会与联邦法规发生冲突。但是,他们不接受诉讼案件,也就是说,他们不会打官司、做辩护。这些公司也拒绝手里涉及恶意并购和恶意接管的案子。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布朗克斯地区和布鲁克林地区的犹太籍律师来说,“找上门来”的业务只有诉讼,也就是为“白鞋”公司所不齿的业务。当“白鞋”公司发现有人合伙攻击他们的客户时,就会来找乔·弗洛姆(一个犹太律师)。它们不喜欢接这种案子,但很乐意转让给世达律师事务所。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诉讼案件的鄙视态度消失了。联邦条例放宽了贷款限制,借钱变得很容易,市场变得越来越国际化,投资者也变得更加有侵略性。结果,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公司兼并接管的案例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眨眼间,原先那些老牌法律公司不愿做的——恶意兼并和诉讼业务——现在成为每个公司都抢着做的事情。在这个突然变得很关键的法律领域内,谁是专家呢?当然时15年前,在中心城区的法律公司没法找到工作,而开二流法律公司的人。在机遇来到时,乔·弗洛姆做好了准备。权利距离指数很奇怪这个指数居然和坠机事件的频率有关系。权力距离指数排名前五的国家为巴西、韩国、摩洛哥、墨西哥和菲律宾。权力距离指数最低的五个国家为美国、爱尔兰、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整个驾驶舱是为两个人操作飞机设计的,一个驾驶飞机,一个在旁协助;或两个人一同参与飞行,这样,飞行工作会进行得非常顺利。如果你做错了事,可不要期待飞机会原谅你。很久以来的事实证明,如果两名飞行员一起合作飞行,飞机会更安全。若只有一名飞行员飞行,而另一名飞行员只是简单坐在一旁,直到无法继续飞行时才来接替,那么安全系数就会小得多。在权利距离指数高的国家,下级对上级说话时,会选择最舒缓的语气来进行沟通,而不会用生硬的语气,即使情况已经很危急。

也许只是privileged的成功人士

突然觉得和塔勒布说的运气很像顶尖的人也许只是运气虽然很久以前就知道一万个小时的理论但是直到今天才看完了整本书确实觉得很震撼有一章节写到了中国珠三角种水稻什么的对比西欧农民一年工作1000小时中国的农民工作3000小时从语音系统解释亚洲人数学好的原因无论是职业选拔、种族偏见还是作者的个人经验人生真的是场马拉松,父辈传承,子孙沿袭命运这种事情还真的是历史机遇、个人能力和运气的结合吧如果要成为史上有名的人,三者都必须具备如果只是想普通的成功而安稳的一生,一万小时就够了吧唉加拿大是世界上对冰球运动最狂热的国家自证预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Bill Joy密歇根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计算机也是一个以纯知识精英为主导的行业第一, 根本没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高的成就第二, 也不存在“劳苦命”——个人的努力程序比别人高却无法比别人更优秀盖茨的父亲是西雅图知名律师 母亲是富有的银行家的千金每天放学后坐公交车到C-Cubed公司编程凌晨3—6点去华盛顿大学用电脑协同培养 concerted cultivation自然成长 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因为家境富裕,他能上更好的学校,同时他(这也许是最关键的区别)从小就被灌输“权利”意识,而这种意识能使他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生活。奥本海默 VS 兰根重要的是家庭背景,一个帮助孩子获得应对社会的经验的社群。媚登峰Maidenform 艾尔你只要离开纽约就明白,除了纽约其他地方都是小地方。自主性、复合性、付出与回报的关联性是选择工作的三大要点阿巴拉契亚模式 荣誉文化 游牧文明缓和性语气 mitigated speech权力距离指数 power distance index PDI208努力工作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性,而稻田中产生的文明的精华是,通过努力工作,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贫穷中寻找人生的真正价值。成功就是坚持不懈,就是顽强不屈,就是别人花30秒钟就放弃的事你却花22分钟去思考的坚定信念。233“异类”是哪些获得特殊机遇之人——是哪些耐心等待,当机遇到来就当仁不让把我机遇的人们。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这本书的全称叫《Utliers--The story of success》,书中是列举了不少成功人士的故事。成功有规律可寻,然而时代、机遇是个人不能把握的,唯一的能做到的可能也就是一万小时,我经常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倒是挺契合主题的。机遇加拿大的曲棍球联赛注册时间是1月1日,而且是9岁以上小孩才能参加。如果出生在1月份,你会发现比出生在12月的队友大了将近1岁,1岁的差距意味着你要比别人身体发育得更好,能力更出众。能力出众会得到更多的机会,最后会越来越出色。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加拿大优秀曲棍球员大部分出生在1到3月。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都是出生在1955年,因为早几年晚几年,你都赶不上个人计算机飞速发展的时代。传承中国人的数学较好,因为汉语中十个数字的发音短,都是单音节,更容易记住长串数字。韩国的权利距离指数大,即韩国人对上级、长辈、权威的敬畏程度高,而这居然会导致上世纪韩国客机经常出事故,因为副驾、工程师无法有效地与机长沟通,在紧急情况下,依然保持对上级的敬畏,不敢提出自己的建议。亚洲的农耕文化让亚洲人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这让亚洲人更能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做事。富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协同培养”,而穷人教育孩子更多是“自然成长”策略。前者能让孩子能更好得团队协作,怎样投成年人所好,会甜言蜜语,知道如何用自己的“权利”为自己争取优势。后者善于动手,不喜欢发牢骚,能够更有创意地支配自己的时间,拥有极强的独立自主观念。(我是后者)。从现实的角度讲,前者更有优势,在各类竞争中都会占优势。(穷孩子富孩子)不得不说,最后的穷孩子富孩子感触还是很多的,很多东西你改变不了。最后唯一能做的,就是一万小时理论喽,在机会到来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要学会享受过程

趁93阅兵放假的期间,花了8个番茄时钟读完,整体感觉翻译要比引爆点顺畅很多。作者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①通过对一些列成功人士全方位的分析,阐述成功背后真是的原因——聪明+勤奋+社会环境+机遇。②两个社会现象:马太效应和10000小时法则。对于第一条,我们常常很容易的忽略了社会环境和机遇。你出生的时期是战争还是和平、社会经济情况、人口情况、政治环境、教育环境、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氛围、家庭经济条件、成长环境、甚至你的出生的月份、日期(对体育运动员来讲)等等一系列社会环境都会影响到你将来的成功。机遇:一些看似非常偶然而非必然的事件也会对一个人产生很大影响,另外,在这种机遇来临的时候,你是否做好准备也很关键。【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由此可以看出,天才并非一开始就表现出众,一开始他只是比别人优秀那么一点点。感悟:成功就是“优势累积”的结果,每天比别人多努力一点点,持之以恒,马太效应就会发挥作用。【10000小时法则】研究发现,任何一个领域的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10000小时的训练。感悟:勤奋是走向成功的一个比较条件,只有经过大量时间的重复训练,当机遇来临的时候才能抓住。否则,机遇也只是别人的机遇而已,与你无关。异类是那些获得特殊机遇之人——是那些耐心等待,当机遇到来就当仁不让把握住机遇的人们。感悟:不要去抱怨上天不公平,在等待机遇来临之际,你是否在“深挖洞、广积粮”?合上这本书,思考这本书给自己带来的最大价值是什么?成功绝非偶然,这句话说得绝对正确吗?不见得,成功确实包含了一些偶然的机遇,关键是你是否在“偶然”驾临之际做好了准备。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向所谓的“成功”,过程同样精彩,成功路上记得享受过程。

唯用勤奋去等待下一次机遇的到来

如果记得没错的话,2009年这本书第一次在大陆发行,当年公司内不知那位优秀的同事找来电子版发到我的邮箱,我匆匆看完,除了加拿大的两支老虎和巨人冰球队以及10000小时法则外,没有其他任何细节留在我的大脑里,最近买了这本新版,重新又温习了下。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说得太好了,成功是在累积,用客观和主观的双重因素在累积,客观是机遇,主观是那10000小时!所以根本不存在“与生俱来的天才”——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高的成就;也不存在“劳苦命”——努力程度比别人高却无法更优秀。当然除了马太效应,还有所谓的“门槛效应”,一旦智商超过120分,此时更高的智商并不意味着同比转化成更多的现实优势。你我皆凡人嘛,只要智商不低于70嘛,你就跨进预成功的大门了,当然,这个大门不会是什么门萨。成功人士不可能独自走向成功,他们总是特定地点和特定环境的产物。其实异类这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非常简单,一个人的成功受到机遇、勤奋、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而成,所以如果这本书英文名中把outliers去掉,仅仅留下The Story of Success,或许也就没有人看了,所以父母给孩子起名字也很重要,或许这也是马太效应吧。或许你不是上半年出生的加拿大儿童,或许你没有律师、医生的父母,但你依然生活在一个科技爆炸的年代,用狄爷爷的话就是:It was the best of times!所以,用你的勤奋去等待下一次机遇的到来,或许这就不是一个最坏的年代,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关于成功的社会学

这周读了《异类》,算是之前畅销书行列、一直想读而一直拖延的一本。果不其然,属于字大行稀类型,没什么障碍,一般人读起来也会很快,可以作为无聊之余的放松读物。原来看名字还以为是科技图书,原来 “成功”类图书,但不算鸡汤那类,因为其中也有很大部分的数据收集、归类分析,更像从统计学上找出那些少数的成功人的案例,从社会上总结一些成功的规律。有一些是早就听说的,如10000小时定律,但有一些也让人豁然开朗,例如加拿大那些优秀的冰球选手,那些优秀的队员多数都生于1-3月间,并非这些队员天生优秀,而是加拿大冰球队按年龄分组所依据的分界线是1月1日,因此,前几个月出生的队员其较其他队员在生理发育上更为成熟,几个月的差异便让他们优势尽显。同样,类似于时代造就英雄,在第五章中,提到的同样是成功不单来自我们自身的案例,还要“生逢其时”,即我们所处的特定地点和所面临的特定机会。对于一个想做律师的人而言,20世纪30年代早期是最佳出生年代;如同1955年之于软件工程师,1835年之于企业家。还有第四章,天才之忧里中产阶级对孩子的“协同培养”和低收入家庭的“自然成长”两种教育模式对孩子同样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但个人觉得不完全认同,两章位置颠倒也许会更好。全书后半部分感觉不及前半部分精彩,甚至地七章,飞机失事的族裔理论一度觉得有些拖沓,繁杂,或许是个人兴趣所至,感觉不及前半部分。总体感觉,可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类读物。

出身、时代机遇、勤奋、天赋,成为异类需要各种条件,不是偶然,却必需偶然的机遇

这本书证明出身、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比我们想象中还要重要得多!你的父母、甚至祖上三辈对你的一生都有影响,这是骨子里的,包括价值观、人生观等。结论有点类似《寒门难出贵子》和《7UPS》。时代机遇尤其重要,中国俗语“时势造英雄”也是这个意思。我国俗语还有一句,要成功,需”高人指路、贵人相助、小人作梗“也有这个意思。可见成功并远远不是天才+勤奋就能达到的。机遇很重要,时代背景很重要、出身很重要。所有拥有这一切必要条件之后,才有可能成功,成为”异类“。还有里面分析飞机失事原因,让我印象很深刻。分析很多飞机失事,都是由一连串小问题、小故障引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类似蝴蝶效应,缺少其中任一一环的小故障,都不能引起事故,但是偏偏那天所有的小故障很奇迹地都发生了!作者还不仅仅限于分析至此,再往下深挖根源是文化的问题。比如韩国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与尊敬,导致权力及其不平等,不能站在客观地角度就事论事,按理智行事。飞机都快坠落了,副机长还不能直截了当地表达观点,采取紧急措施,还得思考怎么暗示机长,听起来很可笑,但是如果你处于那种文化,就明白这些就变得很正常了!其实这种情况在中国特别普遍,甚至是常态。还有里面对中国稻田文化的阐述和分析,非常独特深刻、又有道理。看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再次证明身处文化对一个人骨子的影响极其深远。

成功与否先做到10000h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先达到10000个小时的量才会有最终收获的质。所以,是否天赋异禀,无论后天努力与否,成功都是不确定性的。对待生活的最好的方式我想应该就是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热情和努力,并享受过程。人生如戏,一时的不得意的经历或许就是下一时风生水起的原因。如果美国没有限制犹太人拥有私有房产,他们也不会为了生存谋得一技之长去做裁缝,繁荣了美国的服装业;若不是因为种族歧视,黑人也不会成为后期的‘’并购案‘’专才律师。

《异类》的两点感触+一点其它

如果要把《异类》归纳为一本成功学心灵鸡汤的书,也不为过,毕竟整本都是各种案例的说明,再归纳总结出作者要表达的道道。但与一般鸡汤书不同的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从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论著中挖掘成功人士(即异类)的规律,分析出一套隐匿在成功学背后、某些更深层次的成功契机,以此告诉读者成功的根源更可能是什么。从某种程度上还是激发了本人对如何把某件事一定做成功的想法

我所喜欢的是它给予的动力

知道这本书是无意间在微博上看到别人的评论和书内容的一些节选,虽然书封皮上“ 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让它看上去像是在贩卖无趣成功学范本,但我还是鼓起勇气想要一探究竟。看完这本书前后大概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书并不厚,我断断续续的看,阅读时常有惊艳的感觉。作者通过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事为例,揭示其背后的原因,极有条理地一一分析。在书中的九个章节中,最吸引我的是第5章“乔·弗洛姆的三个启示”,这一章论述了犹太籍律师乔·弗洛姆成功之路。现在的一些成功学书籍,大多宣扬你需要在职场如何“奋斗”,如何八面玲珑,练就四两拨千斤的绝迹,方可开辟一席之地,似乎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只要你看了我的书,即使按图索骥,也能有所收获。一些所谓的成功学大师向年轻人述说自己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方得到今日的地位和荣誉,你们这些年轻人还要走很长的路、吃很长的苦才能有所成。只是,吃苦就一定能成功?每天加班到凌晨就一定能坐上那最中间的位子?成功就像是耕种,七分靠人,三分靠天的事情。并非好的家世、高学历就能保证一定成为个中翘楚。乔·弗洛姆身为一个犹太籍移民后代,最后成为一名大律师,他的故事如果按照国内成功学的套路,就会被包装成为什么从小发奋、苦大仇深,励志青年的标本。作者从弗洛姆的生平、家庭背景甚至他的父母和祖辈的人生历程来解释他能够从社会底层跻身于中上层阶级的原因,除去弗洛姆的自身原因,足够聪明、发愤图强外,他是犹太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犹太民族所取得的成就使这一名族名声鹊起,犹太人的一些故事也成为商业、管理学的研究范本。这个民族在历经了二战的血洗后,不但没有一蹶不振,反而绝地重生,一些背井离乡的犹太人将其民族优点发扬光大,其民族特点中的勤奋、诚实等优良品质为世界称赞。弗洛姆父母虽然忙于为生计奔波,但他们在无形之中影响了孩子的人生,父母常常是孩子的榜样。而弗洛姆父母所从事的“有意义的“工作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有意义的“工作这一定义所指的是自主性、复合性、付出与回报的关联性,这三点缺一不可,做一份有意义、有创造性的工作能让人获得金钱所不能带来的满足感和愉悦。而弗洛姆父母的勤劳工作和努力支撑家庭在弗洛姆年幼时就产生极大影响,成长中的弗洛姆从父母那里继承了勤奋努力的品质、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他的父亲用不熟练的英语成功的与傲慢的北方佬做成了生意),这些对于弗洛姆的成功是巨大的推动力,他一生勤勤恳恳,即使在时机不利,自己无法与”白鞋“公司分庭抗礼的情况下,也未曾言弃,最终迎来公司收购的黄金期。其实我们渺小的个人如何能够牢牢掌握局势、预测未来,能做的不过是心怀希望,努力工作,为可能来到的机遇时刻做好准备。在书的第8章”稻田与数学“中,说道了“稻田文明”,农民为耕种稻田所形成的勤劳习惯深深影响了后代,也印证了一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才不一定是最聪明,却一定是最努力的。而整本书最后尾声部分的“故事来自牙买加”中,作者表达了撰写整本书的目的何在,“假如杂货店老板的襄助,社会动乱的余波,‘走出去’的文化,以及肤色特权惠及更多其他家族,那么现如今,将会有更多人实现自我,在他们漂亮的山顶别墅优雅静观这喧嚣的尘世”。愿这本书被更多需要的人看到,年轻人是骆驼,要背着肩上的责任坚定地走下去。

Outlier

摘自gatesnotesHere’s the publisher’s description of the book:In this stunning new book, Malcolm Gladwell takes us on an intellectual journey through the world of “outliers”—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 the most famous and the most successful. He asks the question: what makes high-achievers different?His answer is that we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what successful people are like, and too little attention to where they are from: that is, their culture, their family, their generation, and the idiosyncratic experiences of their upbringing. Along the way he explains the secrets of software billionaires, what it takes to be a great soccer player, why Asians are good at math, and what made the Beatles the greatest rock band.Brilliant and entertaining, Outliers is a landmark work that will simultaneously delight and illuminate.

每个人都是“异类”

今天读完了《异类》这本书,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加上之前读过的《浪潮之巅》和《平凡的世界》,不夸张的说,这三本书对我的内心成长和自己的将来有着极大的帮助。我感谢命运对自己的眷顾,不用经历父辈和祖父辈的艰苦时期,感谢自己的父母尽全力抚育自己成人,感谢自己在高二暑假体验了农活的艰辛,感谢自己选择了计算机这个专业,感谢大三大四的创业经历,感谢研究生期间老师的宽容。身处的社会环境和一系列机遇让自己现在有机会静下心来读书并且体会人世间的百味杂陈,加上自己不算太笨的脑子和自身的努力,我对将来充满信心和期待。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脚踏实地地在这个世界上行走,时刻感恩,时刻感恩,时刻感恩。

前途是有限的

成功,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何取得成功,哪些特质有助于成功,或者成功的人都具备哪些优点,这是一个老掉牙却又不断被人探索深究的话题。成功是一个说不清的词,我不去深究什么是成功,用这个词仅仅来代表某人做了一件很不错的事情,值得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他是发生在某个人的身上,再加上我们天然向往英雄主义,对英雄有莫名的好感,我们愿意把某个人的成功归结到这个人各种各样优秀的品质,如坚毅,冷静,智商高,吃苦耐劳,甚至是运气好等等。时至今日,我才发现这些仅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如果非要深究什么是取得成功的充分条件,现在的我只能回答,取得成功的充分条件就是取得成功的充分条件,是的,这是一句废话,但这又不是一句废话。不仅仅是成功,他的对立面,失败,又或者说这世上其他点点滴滴事情,都不是单纯的一因对一果或者多因对一果事件,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有这个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特定人物,特定场合,其中的任何一环发生改变,也许事情就会朝着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就像书中所举的例子,比尔盖茨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比尔盖茨,是因为获得了一系列可遇不可求的机遇。>1. 盖茨转学进入湖滨学校,1968年世界上还有哪所高中能够像湖滨学校那样拥有分时系统的计算机终端?2. 当时的电脑费用(机时费,设备费)昂贵,而学校的家长会基金居然足够支付学校的电脑费用3. 学校经费用完之后,一位同学家长开的公司(C-Cubed)正好需要利用周末测试程序代码,既然是周末工作,也就不在乎是否工作到周末晚上,比尔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每周周末在这个公司工作到周末晚上。4. 比尔恰好找到了ISI公司,该公司恰好需要人员编写工资软件5. 盖茨的家正好在华盛顿大学附近,他可以步行上学6. 华盛顿大学的计算机恰好每天凌晨三点到六点无人使用,盖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使用电脑7. TRW公司恰好与巴德彭布鲁克有业务关系8. 优秀的程序员彭布鲁克在需要解决特定问题的时候想到了比尔和他的朋友9. 湖滨学校居然同意学生们远行到外地,花一个学期的时间编写电脑程序>所有这些机遇实际上都有什么共同点?答案是这些机遇实际上都给了比尔盖茨更多的练习时间。当盖茨从大学二年级从哈弗辍学自己开公司的时候,他已经不间断地学习编程7年了。这段摘录的出处是为了支撑作者提出的10000小时天才理论。对此我表示完全赞同。如果用天时地利人和来作为成功的充分条件,那么这些个人的努力就属于人和。也是我们平时关注的具备英雄主义色彩的品质。但上面的几点,又恰好表明了这种种机遇发生的可能性串起来的话,简直就是微乎其微。并不是每个花了10000小时的人都能够像比尔那样,因为这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换一个年代,往前10年,当时还没有分时终端机,比尔编程还需要打卡片,就可能错过分时终端的机遇;往后推10年,比尔错过了个人计算机的潮流,这个时候会有另外一个比尔出现。又或者说比尔出生在中国,1968年,在这个深刻的年代,比尔想要开公司很困难吧?这个社会会在特点的年代特定的地点须有具备某种特质的人,比如在70年代的美国,个人计算机方兴未艾的时候,需要一个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深厚积累的人来引领这个潮流,比尔出现了,刚好符合时代的需要,于是,比尔推进了时代,时代也造就了比尔。这个人不一定是比尔,比尔只是刚好在这个时候出现罢了。反过来说,有些人注定成为不了比尔,出生的时间不同,国家不同,个人的努力程度不同都将注定,你成为不了他。但,你也许可以成为另外一个人。可谁知道他是谁?这书还强调了许多非个人因素,包括出生,家庭背景,甚至是民族文化等等客观因素。初看罢,非常打击,似乎命中注定你不可能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因为我们忽略了种种外界条件,可是细细一想,这些外在的条件确实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己。认命吗?如果肯认命的话也是不错的选择,起码你不会去追求不可能达到的目标。有句话说,成功不是一代人的事情。现在才逐渐感觉到这句话的分量。以前被教育地太天真,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那是小学老师鼓励我们努力上进的方法罢了,其实很多事情你还真做不到。就像爬楼梯,你现在在的位置就决定了你付出的努力能爬多高。当然,话不能说死,我说的是一般情况,个例自然有个例的主角光环,只是不知道你敢不敢肯定你也具备那个光环。我觉得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不,应该是自己与自己所处的平台,来决定下一步该怎么走。你能跳到多高,取决了你现在本身在多高以及你能跳多高。千万不要忘了自己现在出在的位置。

异类

“异类”是那些获得特殊机遇之人-是那些耐心等待,当机遇到来就当仁不让把握住机遇的人们。他们处于优势和文化传承的网络中央。成功不是随机事件,成功是由一系列可预知的、强而有力的优势环境和机遇构成。作者把成功的人比作“异类”,对于成功这个老生常谈甚至于大众耳逆的话题进行了一番客观而不乏枯燥的精细化分析。

异类,让你离成功更远还是更近了?

“个性作用并非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成功人士并非白手起家,他们以某种形式获得家族的荫蔽和支持。那些最终变得卓尔不群的人看似完全依靠个人奋斗,其实不然。事实上,他们一直得益于某些隐蔽的先天优势,或是非凡的机缘,亦或某一文化的特殊优势;这使得他们学得快,干得多,以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方式认知世界。”以上是作者为全书奠定的基调。《异类》这本书想为我们证明的是,成功的异类,其实并不异类。他们身上无一可以发现一些普遍的规律,一些依靠外在人为不可控的因素而获得的成功。除了马太效应、先天、家庭因素以及时代背景外,比较吸引我的还有文化因素等等。虽然书里一直强调的是成功并不完全依靠个人努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控的。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也有一千个“异类”。我想谈谈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以及如何把不可控因素转化成可控甚至有利于自己的因素。书里开篇就说的是冰球运动员出生日期规律。以此为例,讲的其实是马太效应。即,前期微弱的优势最后会变成巨大的成就的一个现象。出生日期我们没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一件事,从一开始就比别人优秀一点点,也许成功就会不期而至。这其实让我想到一个“优秀习惯”的概念,也就是从小学习好的学生,长大一般学习也都很好,甚至工作的时候表现也比别人优秀,其实就是因为从小养成了优秀的习惯,以至于不优秀的话都会不舒服。当然这里面也存在大量反例,所以不必特别忧虑。第二点,作者讲了1w小时定律,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了。专注于当下领域,努力训练,只要达到一万小时自然成功可能性更大。这个对于我来说想到的是,记得当初测了卡特尔成就测验,最后我得到的综合分数不是特别高,想来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很难坚持一件事。要么精力充沛的换来换去,要么最后不耐烦不愿意继续。这个是最大阻碍,没有其他解决办法,只有自己克服。第三点,作者讲了天才之忧,也就是智商在人的成就中扮演的角色。智商,说重要也不重要,说不重要也很重要。作者在其中提到了两点对比,一个是出身贫寒的高智商天才,最后却沦落普通人,另一个是出身中产的天才,最后获得成功。中间很大的一个影响因素是,他们的社会技能存在差距。比如前者在要求学校调课的事情上遭遇挫折,以致最后中途辍学,而出身中产的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的是要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及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在协商事情上都会据理力争或者更具说服别人的技巧。这点因素是两者最后所达成的成就高度天壤之别的地方。客观的来讲,说服别人,这个技能在美国文化中是被鼓励和推崇的,也是美国文化中的一部分,就像平等和自由一样。但是在中国文化下其实更推崇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人们更尊重对方意见,尊重规则,尊重领导和权力。这个文化差距我目前还没法评价好坏,但从实用性上来说,明显美国aggressive文化在现代经济社会更有效一些。因此自己也要培养独立和自主的判断力,培养自己去说服和打动人能力,尤其在关键时刻。第四点,书里讲的是时代、机遇等对成功影响,这个虽然对于个体来说是很难改变的,但是这个因素也是促成劣势反而造就英雄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当初有些人因为一些因素最后没有成为行业顶尖的一员去做了另一个领域的事情,但后期机遇到来,那些人做的事情反而爆发成高利润领域,自然“成功”的桂冠就转移了。这个因素其实是最为微妙的,但现在有人用资本的转向来预测行业爆发。另外,其实也给我们一个诡异的启示:到底我们追求的成功是什么。第五点,讲到文化传承的力量。例子用的是韩国航空公司历史上一段时间多次飞机失事的历史,最后人因学专家分析原因发现是文化在其中的作用。韩国文化中的“权力距离”比欧美文化要高很多,即权力等级分明,言语交流上权力等级差距越大的越倾向于使用暗示性语言,更委婉,而不是直接的交流。这样的差异导致了在跨国飞行时,交流上产生重大误会。比如韩国飞行员提示纽约管航员飞机没有油了,会用“嗯”等缓和性语气,导致对方会意错误。这里讲的其实跟成功关系不是特别大,但是关于信息的交流上其实我之前也存在一些感受,比如,我们从小到大都特别怕老师,对老师毕恭毕敬。这种习惯延续到大学,很少有学生会去跟老师交流,但其实是大错特错的一种行为。在大学里面,老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因为学生作为从来没接触过社会的群体,出身限制又是一部分,高校老师再怎么讲课烂,或多或少都对社会有些了解,对于一些很好的升学通道也会了解很多。因此在大学里面,也不说一定要跟每个老师都搞好关系,但时常和老师问问问题或者直接问出自己的困惑,通常多多少少都有收获。总之,我见过最后比较成功的学生,毕业获得很好机会的,大多都是老师推荐的。因此这种“文化传承”,对于我们来说,也一定要擦亮眼睛去辨别,要学会去克服自己过去成长环境带来的局限,是成功的第一步。不同文化对于成功的影响,作者还举了不同农业文明带来的影响,比如有的重视勤劳,有的并不重视人为努力等等,这些与生俱来,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也都是要自己去甄别去选择的。书后面还讲了一些包括KIPP项目等的例子,以及作者自身的例子(改变命运的途径之一就是奖学金!)讲述了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多少代的努力以及就像中国古话所说,天时地利人和。总之就是很不容易。有的人看了这本书会觉得很绝望的,因为长久以来的信念被打破被摧毁。甚至会出现,既然好好努力工作也不一定能成功,那我为什么还要努力呢?甚至,我的出身就已经决定了我的未来就是一个平凡的人,那我为什么还努力呢?其实我倒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破解长久以来“谎言教育”的机会。毕竟从小到大我们都被灌输的是好好努力才会成功。可明显现实不是这样,所以人们在遭遇现实的打击后会觉得万念俱灰。但跳出这个既定的思维体系,反问自己一句,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成功呢?你我对于成功的定义又是什么呢?思考好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什么东西能轻易摧毁你的真正自我意义和价值了。最后,作为充满蝴蝶效应的人生来说,总说出身对于人生未来的局限,那么当你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局限真实存在,但当你知道了到底出身对于人的局限在哪里的时候,你觉得你离成功还遥不可及吗?卢梭曾在《论人类不平等起源的基础》中说过,人类最大的不平等是本质的品格上,而最终作用于外在表现为财富的不平等。所以,当你知道了自己的局限所在,自然会更加虚心的观察身边内在独立而优秀的人的言行,甚至有意的跟他们交朋友,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

读 格拉德维尔 《异类》

《异类》这本书的副标题“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或许会让一些对“成功学”不以为然的朋友们嗤之以鼻。作为格拉德维尔的畅销书系之一,本书确实未能提供什么新的观点。一个人的成才之路需要机遇、努力和运气,智商和情商要并举,外在环境和家族传承对我们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些话我们听到耳朵都要起茧了。但本书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大量鲜活有趣的事例带给我们阅读愉悦的同时也激发我们对于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重新认识和思考。“马太效应”这一章节向我们揭示了天才不仅与傻瓜只有一步之遥,与凡人之间也是如此。很多的“天才”都是一个个凡人一步步成就而来,他们的优势是不断积累而成。我们眼中绝大多数“天才”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量变的结果。年龄优势对于成功与否重要性的发现,对于我们这些上学早如今混的又不太好的普通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安慰效果。因为在失败面前,除了“你是个笨蛋,也是个懒汉”之外我们又找到了其他原因亦或是借口。我不太确定因为上学较早,因而智力发育相对缓慢对一个人的自信与否是否有重大影响。但身体发育和情商表现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并且让人印象深刻。男孩子之间打架,除了极少数“专业人士”比较讲究技巧,其他拼的都是蛮力。因为年龄的缘故,瘦弱的我自然很吃亏。所以我小时候,几乎就没怎么打过架,主要都是被人打。情商的劣势则在中学时代一个三角关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由于过于狗血已经不想回忆。但我的情商太低和这个故事的狗血程度有直接的关联。“10000小时”法则只是重复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努力的还不够。据说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等于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又据说爱迪生还说过这1﹪的灵感比99﹪的汗水要重要。管他呢。我们只需要知道,在极富天赋和毫无天赋的两个人面前,努力的作用微乎其微。但在一个有三成天赋和五成天赋的两个人面前,努力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这无疑又给智商较低、天赋不高的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安慰。好像因此我们就会格外勤奋似的。可事实恰恰相反,越没天赋的人往往越懒散,因为事倍功半常常半途而废。越有天赋的人则往往越勤奋,并且是不自觉的勤奋,因为事半功倍所以越干越有劲。这又回到了“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如此说来,人生输家们难免心灰意冷。“乔·弗洛姆的三个启示”则为身处逆境中的人们点亮了一盏明灯。与屌丝逆袭的故事不同,作者并不认为逆境是可以克服的,逆境只是在有些时候有可能变成机遇。但在机遇到来之前,你得hold住。怎样才能hold住呢?记住这句纯技巧的话也许能对我们有所帮助:“练习并不是为了让你一次就能把事情做好,而是为了帮助你越做越好。”是的,不断的练习。为自己保留出10000小时的时间,如果你真的想做成某件事儿。最后,我们来谈谈教育的问题。在本书中,作者提到了位于纽约的KIPP学园(KIPP即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的缩写)。这个在美备受推崇的教育项目,我们并不陌生。因为该项目对于东方的传统教学模式多有借鉴:强调勤奋、纪律和刻苦,一定程度上需要牺牲学生的个性。网上曾一度非常流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一句话:“当你想批评别人时,记住,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和你一样的条件。”KIPP的存在反映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已经多年,高考制度至今无法被取代,因为它至少做到了相对公平。衡水中学存在的问题有目共睹,但现实环境中家长和学生还是趋之若鹜。不同地区和阶层的家庭教育的差异,决定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素质教育还只是一种奢望。“英雄要问出处”,诸如“农民思维”、“小市民心理”这些看似带有贬义的令人不悦的词汇,确实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我们从哪里来,确实深刻的并且持久的影响着我们将要到哪里去。羽轩 2015.01.31 夜

所谓异类,其实并非异类

整体の感受,所谓异类并非真的异类,是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事情并且为之付出了超出常人所付出的努力及投入。不得不说他们是幸运的,同时也是值得的!10000小时的努力+忘情投入+时代和潮流(潮流一直都有只是很多人看不到看不懂)这些条件综合起来,就会促成不可思议巨大的成功,而这一切都是我们不能去猜测的,定下心来,成就自己想做的,照着自己的想法去做领悟里的专家,未来一定不会差!

乱翻书 |时光漏走一半,征程耽搁在起点——《异类》

文/尘桥“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才算真正的理解了一句古话“万事开头难。”从前不懂事,觉得开头很简单,我所以为的开头大概就是天真又懵懂的给事情一个开始的念头,这多简单啊,诸位,你说是也不是?◆ 溯源归因待在家中进行第一阶段的反省的过程中,查阅了自己过去读的书,自己的练习册,自己的课本。循着过去的足迹笔迹,我判断得出了一个结论“这孩子能上大学还真是幸运啊啊啊”过去先埋怨自己,然后渐渐自己走出这个阴霾又开始认为是教育的不合理,但此时,我的锅我自己背。近乎羞耻地看着自己过去写的东西,脸通红,想笑又不知道笑点何在,想打自己还舍不得。刚刚开始记录而非计划做的事情的时候,上课吃饭读书运动。渐渐地就能够坚持下来了。倘若获得了一个坏的结果,譬如学业。我回顾我的记录本,发现自己在课业上投入的时间甚少,唔,原因找到了。再加以调整,很快就会得到正向的反馈。这时已经是大二了,我依旧在开端的开端。有一句话俏皮话叫“你20岁之前决定了你的后半生。”大概意义是劝君珍惜光阴,刻苦学习。从开端和发展还有引爆点尔后成功这个关系来看,前20岁应该是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然,我的时光漏走了一半,我的行程依旧在起点。或许我在砍树造大船,谁知道呢。李笑来再《与时间做朋友》中提及过记录时间和事件的方法。他认为这种记录能够让你我找到失败的真正的原因。归因一旦容易且准确,那么改正也会相对容易一点点。结合此书的10000小时定律,记录是一个投入小,收获大的举动。◆ 正本清源小时候,家中长辈给我灌输了很多奇特的思想。譬如:我不写作业成绩好是因为我聪明,我迷信这条定律直到我养成了完不成作业的坏习惯,以为此举是在昭示我聪明而不是我在犯错。甚至学校老师也如此能够背诵全书就不用写作业,天知道为了记住那些单词的顺序我花了两个早读,尔后挂上了一个聪明的桂冠。尔后又流传不听课也能学习好的聪明人士,我这个实质不聪明的人从此变成吊儿郎当的自诩聪明人士。这些迷信就像是封建迷信之于国家一般,往前说影响一个人的回忆,往现实说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决策,往未来说是负累。破四旧,打扫封建迷信的屋子是个人也需要做的。勤奋和努力却不是迷信,时代的变换飞速和不变的人性却不是迷信。在股票上,如果你在某一个位置赚到过钱,再触碰到这些点位的时候你依旧可能赚到钱。像我,体育考试总要失败一次才能够成功。只因为我第一次跑出一个好成绩的时候跑了两遍,第一遍腿脚发软。此后行为就遵循了这个模式。我知道,如果征程在大海的深处,我这些举动无疑是用稻草做传的龙骨。《异类》里对智商迷信的破除,有着相当的意义,但天才不在应该呆的位置是人类的遗憾。我对自己智商不报期望,够用就好。又有一句俏皮话,是人永远是局限在自己的智商里的。因为超出这个范围你依旧会用你能够理解的事物来理解或是你理解到的依旧是你能理解到的。◆ 呼朋唤友以前的小伙伴都在路途中走散了。走散的原因大致是因为:我不出门交际——父母给我总结的原因。然则,过去我到处乱跑父母总找不到我的时候,父母依旧觉得我内向,仿佛这是我自身带有的属性一样。这是一种指责了,我不会交际,出门也无法交际。索性便不去了。内向腼腆的标签我自己贴到自己脑门上,这是却有人说感觉你并不内向啊。这不是内向不内向的问题,是没办法和亲密的人相处的问题,所以一旦涉及到人际交往,只能茫然四顾。若是我自己贴上个内向的标签,再来谈事情,自然是可以正规的好好谈的。然,我懂的社会的规则,争取的时候回去争取,沟通的时候回去沟通,进来读了《菜根谭》却不小心读偏了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不可不忘。或许这句话是讲述君子之风,但我的理解去了另一个跑道,这些行为是能够减轻自己负累的行为。感恩别人的负担比怨恨别人的负担要轻且有推动力。《自卑与超越》(阿德勒)里谈及的合作能力,《毛选》谈及的群众基础,从表面上看,是呼朋唤友。但实质上,一个人能够与世界和谐相处,与他人合作,和谐相处,基本上自我和世界的区间会比较分明和和谐。《异类》里就是奥本海默和兰根的区别。一句俏皮话“你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能走得更远。”

一萬小時招了多少黑

10000小時唉!這一萬小時是指真正運用起來的時間,真正學習,瞭解該技能的時間,不是你隨便湊夠一萬小時就能成功。什麼樣的父母養出什麼樣的孩子,是絕對了一些,但你絕對不是個例,你是你父母的產物,因為最開始,也是大部分時間,是你父母最開始培養你的起始人格,給你建設成長發展環境,更何況如果你作為窮人,不是天才,你就算想努力,也接觸不到如何成功的方法,只能任由上層蹂躪你這種底層。但凡窮人最後走上人生巔峰,都有一個類似的東西,他們都有一個人格健全,思想開明的母親,你覺得最為窮人,連學費都交不起的那種,你爹媽是這樣的人嗎?反過來,人格健全,思想開明,你家裏還能窮?人類社會,人與人之間是資源站,所以努力吧少年,切勿虛度年華,雖然不會成功,也比閑著蛋疼無所事事好得多。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读书笔记

书名: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作者:(加)格拉德威尔译者:苗飞出版者:北京:中信出版社版次:2014年4月第二版,2015年3月第12刷读书笔记(开始时间:20160305)1.是哪类书:社会学书2.主要内容:探讨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尤其是社会环境的因素。3.主要观点:个性作用并非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成功人士一直得益于某些隐蔽的先天优势。只关心成功人士是什么样的人远远不够,必须探究他们从哪里来。4.要问的问题:什么是决定人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是个人努力还是社会环境?5.书的结构:分机遇和社会文化两个部分,每部分若干章,每章用一个案例引出主题并进行讨论。6.重要的单字:成功 社会环境7.重要的句子:如果没有机遇和文化、环境因素,即便是智商超过爱因斯坦,也只能做一份平庸的工作。(书封)8.作者的论述:引言 罗塞托之谜用一个医学上的研究案例,说明研究时必须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研究成功的奥秘时也是如此。第一部分 机遇第一章 马太效应用加拿大冰球赛中运动员出生日期分布不平均的现象做例子。之所以不平均是因为人为规定了1月1日为年龄分期,造成同时入选的小运动员的年龄差异,该差异造成随后出生日期靠前的人在训练比赛机会等方面的微小优势,优势不断积累,最后形成了联赛中运动员的出生日期集中于前半年的现象。这种不平均可能使出生在下半年的运动员被埋没。改变措施是设立多个日期分组,分别举行选拔和培养。在其它运动项目和学校教育中也存在类似现象。作者用这个例子说明人们始终信奉的成功只是个人作为的结果,和成长环境,和所处的社会机制毫无关系的看法是不对的。第2章 10000小时法则任何领域要想取得成功,必须经历至少10000小时的练习。本书就是因为这个法则才出名的,但是本书并没有说明如何进行10000小时的练习,以及练习的具体情况等,而是用Sun公司创始人比尔.乔伊,微软公司比尔盖茨等人的经历说明,除了有个人天赋,必须正好出生在相应的时间段(1955年前后),才有可能遇上个人电脑革命,从而有机会完成10000小时的练习,取得成功。其它领域也一样。美国有史以来最富的几个人都是出生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他们成人时正好赶上美国经济爆发,钢铁,铁路,石油等产业兴旺,提供了暴富的机会。第3章 天才之忧(上)介绍了一个研究天才儿童的研究,说明在一定范围内,智商高低的人群成就有差异,但是当智商高到一定程度以后,智商的差异就与成就差异无关,影响成就的是其它因素,比如性格和想象力。第4章 天才之忧(下)通过比较克里斯托弗.兰根——一个“失败”的天才——和奥本海默的人生经历,以及上一章所述的研究中成就差异极大的天才儿童的情况,说明家庭教育背景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在“协同培养”原则下长大的孩子和在“自然成长”原则下长大的孩子,行为举止截然不同。后者欠缺的,是一个帮助孩子获得应对社会的经验的社群。第5章 乔.弗洛姆的三个启示介绍了一些在纽约的世界最著名的律师的经历:都出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赶上出生低潮,竞争少),都是犹太移民(由于种族歧视,无法进入原有的传统机构,只能从头开始奋斗,从而赶上了七十年代公司法律业务方向的转变),其父母在如服装行业等从事有意义的工作,将自主、复合、付出就有回报的理念传递给他们。自主性、复合性、付出与回报的关联性,以上3点是任何一份称得上令人满意的工作应该具备的属性。能赚多少钱并不是我们快乐的最终源泉 使我们快乐的源泉是这份工作在多大程度上能让我们实现自我。从事法律或医生职业从一开始就需要具备的品质:如果你努力工作,维护自己的利益,运用你的智慧和想象力,你就能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自己的愿望。第二部分 文化传承第6章 小镇哈伦介绍美国南部由于其移民的来源和自然条件,形成了特别注重荣誉,家族观念特别重的现象。这种现象甚至在现代的美国城镇居民中也有。说明了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否会影响人的成功呢?这是作者在第二部分要说明的问题。第7章 飞机失事的族裔理论讨论上世纪一段时间内韩国的航空公司事故高发的原因,认为这是韩国文化中“权力距离”过大,副机长等人不能有效的纠正机长的错误所致。随后的改进降低了飞机失事的概率。第8章 稻田与数学东亚人数学比较好的原因:中文数字的发音比较简单,都是单音节。数字系统也比较简单。另一个原因是东亚(尤其是南方)的稻田文化,养成了勤奋的,不惜人力和工时的文化传统。第9章 玛丽塔之幸借鉴东亚稻田文化的KIPP教育项目在提高家庭社会地位低下的子女的教育水平上取得的成就。尾声 故事来自牙买加作者家族及自己的故事,还是说明机遇和社会环境对人成功的作用。9.作者对问题的解答:一个人的成功,个人的天赋及努力固然重要,机遇和社会文化环境也同样重要,缺一不可。10.我对作者解答的评论:本书的观点:机遇和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成功与个人的天赋和努力同样重要,似乎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是不是我只有等待机遇和合适的文化环境才能成功?或者我是loser全怪运气不好或者没有遇到比较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不过作者的意图是要呼吁社会给人成功创造良好的机遇和社会文化环境,使更多有天赋和努力的人能够获得成功吧。也就是说作者的观点是从宏观角度而言的,而不是从每个人的微观角度而言的。这么说也没错,不过跟我读这本书的目的有差异。我是想看一万小时理论的资料的。再找书看吧。

异类

之前看了罗永浩的视频,里面提到了“荣誉文化”,他是这么说的“在人类社会的某些地方存在这种现象,有一种群体的人特别容易被激怒,常常为了荣誉这种东西大打出手,打得你死我活的。”他用这个来解释锤子科技的工匠精神,为了荣誉,荣誉也是他的情怀,就有了后来的“3000块买的是情怀,手机是送的”一说,又扯远了。“荣誉文化”就出自于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当中。书的封面副标题是“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我感觉又是一本成功鸡汤,教成功,教做人,不过还是勉强看完,其实看完之后发现也不完全是鸡汤,甚至有点反鸡汤的意思,比如,成功还和机遇、出生,智商水平,努力程度相关,换句话说,你再怎么努力,蠢就是蠢。说记得清楚点的吧,“马太效应”,《新约,马太福音》里面说“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举了冰球队选队员的方式的例子,就因为某些队员相对于其他人早出生几个月,身体上多发育几个月的优势,而有更大机会入选冰球队,随之而来,更好的伙食,更优秀的教练,能力更强的伙伴,换句话说,从你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你是否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球员,而这跟个人努力程度并没有太大关系,马太效应就凸显出来。“一万小时理论”听说过很多次,现在才知道出自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之口。足够时间的专注训练确实有用,但是机遇也同等重,俗话说的时势造英雄。和平年代一个普通的战士想当司令,基本不可能,哪怕他练习军事技能两万小时,可是战争年代不同,司令随时可能扑街,各方面突出的士兵就有很大的机会成为司令。“荣誉文化”来源是这样的,在一个小镇,俩人在大街上因为一点分歧大打出手,一死一伤,于是两家时代结仇,在之后的几百年聚众斗殴时间经常发生,以至于这里的犯罪率是其他地区的好几倍。为的就是n年以前的哪一点小的分歧,到后来他们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打架,只知道应该争口气,就该有输赢。说明种族的某种特性或者精神对后代会有持续不断的影响,换成行为方式,那么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祖先的影响,谈的如何处事,如何经营,如何成功都会在我们身上有所反应。以上说到的都是影响成功的因素,环境,努力,祖先,智力,态度,机遇…而并不是所谓只要努力,一定能成功。这本书成功的打翻了我的鸡汤。感觉跟很多畅销差不多,吸引人的标题+各种例子,数据统计+结论=成功,出来了解的专有名词涨姿势能装逼之外,没啥特别收获。写完,然后觉得写的好烂,就当巩固知识,自我安慰,不过之后每看完一本书还是要写,组织语言的过程中,会不自觉的整理东西,变得有条理。

成功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是机遇与积累的结晶

异类就是那些获得特殊机遇之人,是那些耐心等待‘当机遇来了就当仁不让把握住机遇的人们!市面上有太多成功学的书籍,所谓的心灵鸡汤其实是很大的误导。这本可以说是一本反鸡汤的书,年龄越大,月觉得很多事情是自己不能决定的了的。里面有几个例子还是让人脑洞大开的,例如阶级性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最近刚看过一篇文章,说为什么文革中的地富反坏右分子的子女又成功复辟,其实那篇文章的观点与此类似,但要肤浅的多。成功是一个多因素累加的结果,只要不是智商太低的人,努力的工作,其他的都要看机遇、环境等,不可强求。是不是有点悲观!其实这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以前总是好奇为什么中国那么多朝代只有刘邦和朱元璋是草根出生,原因也在于此。草根出生的人在视野、人脉、资源、教育、环境等方面存在太多的缺陷,对于性格上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我们都是普通人,过好自己的生活也许是最重要的。当然如果能更上一个台阶,你的视野会更开阔。另外一个是稻田文明的说法,这个和之前看的《人类简史》中的一些观点类似。看似无法联系起来的一些事情,其实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性格、做事态度上的影响太大了。稻田文明与麦田文明之区别,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区别,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之区别......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于人类的影响,甚至还能遗传......作为研究遗传学的人,以前肯定认为只是形而上学的,是唯心主义的。感谢现代心理学的发展,通过科学的实验体系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突然想起有一期《罗辑思维》的节目,说80后的困境。60后是赶上了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70后赶上了互联网与财富大爆发,90后拼爹,但80后靠什么?再说说本书的缺点,典型的国外畅销书的特点,虽然逻辑比较清楚,但举例太多,内容拖沓,相对于经典的管理学或心理学书籍,看着觉得不过瘾。

又一本强调环境的作用,而弱化人的本性的成功分析书籍

异类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社会化延伸,都是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弱化人的自我天性对行为的影响。有一些观点确实很有启发意义:1.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反映到社会上就是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愈演愈烈的两极分化。至于我而言,重要的启示是很多时候确实不是人塑造环境,而是环境塑造人,但起始变量其实还是人自己,如果你愿意在一开始就跑得比别人快一点,环境会更倾向于塑造你,而不是同一个赛道的别人;2.一万小时法则,这里面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解读很多人成功本质的工具,但是反过来说,他也把太多的成功过于工具化了。作者想表达的无非是,就算没有此乔布斯,也会有彼乔布斯,所有的乔布斯都是差不多轨迹成长起来的那种人。我现在比较倾向于接受9000+1000的说法,就是我们现在其实已经过度适配了,每个人在一个领域都已经有了9000小时的基础训练量,再接触一个新事物的时候,其实我们差的只是那1000小时而已;3.PDI-power distance index,很有意思的一个指数,说的是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文化体系里面表达出来意愿的强弱。在接触这个指数之前,我从来不觉得西方国家里面广泛存在的类似“品格评估”的表格会有什么作用,现在想来可能这种针对人的评估其实是评估他的文化体系吧,用以判断在特定情况下他的某句话究竟已经前进到了哪一步;4.小麦与水稻:非常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视角,直接从我们耕作的方式来判断我们体内DNA的可能倾向,认为稻田文化区域的人更倾向于勤奋劳作,人定胜天;而小麦文化区域的人则相对比较随性,没有那么勤勉。嗯,不太清楚作者这本书的主要意图是表达什么,有点像大杂烩,但是看起来还是很有趣~

必须要更努力,才配享受现在的机遇啊

微信ID:迷洛克中午的时候,跟Amy聊了很多,感受到了她的情绪,很沮丧,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的深深无力感。“我真不明白这些小孩都是怎么想的,自身基础差,家庭教育有限,又不肯接受学校教育,以后可怎么办?”这番话使我想起了2年前看《异类》这本书写下的读后感,我也是自身基础差,家庭教育有限的孩子,但非常庆幸父母为我做了一个重大的教育决定,从此改变了我今后的人生轨道。正文见下01上周的阅读书目是《异类》,它被称为“成功启示录”,作者通过大量的事例和研究探索“为什么有些人能获得成功?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基因占了多大比例?这些成功的人是不是天生的?”。大家在谈这本书的时候无一例外地都说到了“一万小时定律”,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在某个领域投入一万小时,把它视为本书的精华。其实是有点断章取义了,本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来自于多方面的积累,分别是出生年月份、勤奋程度、家庭背景和文化传承,靠单方面的优势是很难取得巨大成就的。也许在这些因素当中,只有勤奋程度是个人可以掌控的,所以大家都在强调“一万小时理论”吧。02在谈到家庭背景对一个人的影响时,作者举了两个不同阶层的例子。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善于表达,他们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知道如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尤其是和权威人士在交流的时候,他们会更自然,这些能力被称为”协同培养能力“,对他们以后的成功起了重要的作用。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多为自然成长,他们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耍、得到快乐的童年,但他们也失去了很多培养能力的机会,他们在面对老师或其他的权威人士时,表现的更不好意思、不会说话、表情扭捏,把他们视为比自己更高一级的人,因为他们的父母在这些人面前也是这样的表现。03联系自己的经历,自己明显属于后者,当和自己的长辈或老师交流时,特别害怕那些办事处的人,不知道该说什么话才是正确的,自己在他们面前会矮半截,相处得极其不自然,因为我的父母从来没有教过我怎么和这些人打交道(当然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不能把它视为客观问题而不去改变。)。父母教给我更多的是要关注个人品质,做人要勤劳要善良,而很少培养我与外界的沟通能力。为自己的家庭背景感到无何奈何,甚至抱怨自己为什么不出生在一个更好的家庭时,昨天晚上突然思路一变,发现自己也是很幸运的,受到了机遇的垂青。我人生最大的转折点是父母花钱托关系让我上了一所不错的初中,之后我凭借自己的努力走到了今天。那我在成绩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是怎么上的这所初中?①我小时候还算有点小聪明,还不识字的时候广告词背得特别溜,播天气预报时在气象员说出下个城市之前我就已经脱口而出,我的口算能力很好。爸爸是搞木材工作的,一到过年老板就会来我们家清算这一年的工钱,他们拿出纸笔开始逐步算,我蹲在旁边看,一眼就说出了计算结果,几乎每次都和他们算的结果一模一样。当时那个老板惊叹地说你女儿真不错,将来可以上大学啊~那时候我上三年级,心中暗喜,虽不知大学为神马,也许当时给爸爸留下了不错的印象。②在小学的几年,乡村的教学质量实在不敢恭维,我们从没上过晚自习,周末也从没有补过课。爸爸妈妈很少干预我的学习,多数时间都在外面玩耍,但成绩还可以,一直都在班级的第三名左右,但也从来没得过第一名。(这个成绩本身挺差的,只不过其他同学比我更差),稀里糊涂地考完了小学升学考试。身边哥哥姐姐的基本模式:小学毕业-->县城初中-->中专(或不上)-->工作几年-->结婚生小孩,我以为我也会遵从这个模式。③关键时期在知道成绩后,我没在意,很开心,因为想着可以和哥哥同去县城的中学了。 很巧的是,附近有位叔叔他们刚刚参加中学聚会回来,这是他们毕业后第一次组织同学会活动,有位关系不错的同学在市内一所不错的学校招生办,如果想去那所学校可以帮得上忙(哥哥没有这样的好运气,因为他比我早一届)。紧接的是自己的户口问题,如果按照老爸不善与人打交道的性格,有可能就中途放弃了。但正好邻居大伯家的女婿在小镇上认识不少人,轻而易举地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④更不可思议的是父母花了几千元的建校费(成绩不够分数线的同学,按照离分数线的多少交纳不同的费用,自己的分数离合格线还差二三十分),记忆中父母是非常节约的人,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对我来说几千元是一笔极大的数目,但他们还是果断的拿出来了。我就这样顺利地去了那所中学。刚开始,父母都很担心我跟不上同学的节奏,那时候的我对学习并没有多么强烈的渴望,什么知识改变命运之类的话从没放在心上,只是想着学习也没有多无聊,更重要的是花了几千元阿,可不能让它白花阿。然后开始努力学习,以一个不错的成绩去了省内比较好的高中,然后进入了一所不错的本科院校,然后我才有机会看了《异类》这本书,回忆自己的经历,坐在舒服的图书馆里敲下这些文字。04一路走来,我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也许在别人看来一路上学然后上大学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我不一样,我出生在一个小村庄里,家庭条件很普通,身边的读书人很少,重点是连教育孩子上大学的意识更是薄弱,非常感激我的父母在那样的环境下花钱让我读书。这是我的机遇,上天赐予我的礼物,因为父母和身边人的帮忙让我上大学,如果不是他们,如果我没有接受教育,估计我早已嫁人在家带娃了。突然想起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的第一句话: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现在才开始对这句话感同身受。如果他们拥有和自己一样的条件,也许他们会更优秀,就不会是现在你所看到的样子,先想着感恩而不是批评。从更大范围来看,我们可以生活在现在这个年代,何曾不是一件特别大的恩赐?幸亏不是生活在古代,裹脚在家缝补遵从卑微的三从四德;幸亏不是生活在战争年代,担惊受怕地同时要牵挂在战场的丈夫或孩子;幸亏不是生活在文革,食不果腹还担心会被批斗。我们生活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不用担心吃不饱睡不暖的问题,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自己的成长,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不代表那些年代的人都不幸福,有很多人还想回到单纯的过去,只是于我而言,不断地追寻自我是我的人生意义,而这需要生活在自由年代、需要更多的自主权、需要更多的个人时间。必须要更努力,才配享受现在的机遇啊!

异类的真相

赞。那些成功人士的故事中隐藏了很多成功要素。你的出生日期,时代背景,要有环境给你提供10000小时的练习,智力120以上不会给你打来更多优势,家庭的教育,和接受的传承文化(亚洲国家更强调努力的文化特点)。那些卓尔不群的人看似完全依靠个人奋斗,其实他们有隐蔽的先天优势,非凡机遇或文化优势。让他们已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方式认知世界。

的确是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的确是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要成为一个卓越的人,除了要自身努力外,成长环境、机遇等外部因素也很重要,甚至是至关重要。成大事者,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要成为一个比较优秀的人,自身努力、成长环境比较重要。也就是说,你想改变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只要自己努力是完全可行的。但是,要成为一个出类拔萃、影响深远的人物,光有努力还远远不够。就像书中说的,你所处的时代、家族资源、文化背景、运气等相当重要。

请别误读成功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吸引人之处不仅在于作者揭示的一个个鲜为人知的道理,更在于作者的思维方式。作者分析那些公认的天才们所拥有的机遇,以及飞机失事的原因时,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直指要害,令人折服。从表面上看,作者把成功的因素归于两点:机遇和文化传承,但作者真正想表达的不是一个消极的处世态度。或者说,在成功的要素被解码之后,成功便不再归因于无法把握的机遇和文化传承了,而是每个人都可以自主掌握的、更加深入的原因:10000小时的练习、后天培养的社交能力、身处逆境也不放弃的先见之明,以及,最最重要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勤奋努力的精神。没有出生在光辉时刻,我们也许不能成为比尔·盖茨,但至少可以获得一份普通的成功。自己归纳了要点作为备忘。至于思维方式,则需要再次细读来领悟体会。引言:罗塞托之谜罗塞托人建立起一种强大的社会结构,使得他们免受现代社会的压力。罗塞托人之所以健康,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山区小镇。当街驻足聊天,或者三代同堂的生活方式是揭开罗塞托之谜的关键。超越个人的范围寻找原因——要理解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要考虑他们的家庭和朋友状况,要追踪其家族渊源。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栖身其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第一部分:机遇第1章 马太效应加拿大冰球队按年龄分组所依据的分界线是1月1日。一个1月1日出生的选手,是在跟许多年纪比他小的队友争夺晋级权——在青春期到来之前,由于有将近12个月的年龄差距,球员之间在生理成熟度上将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在社会学领域,所谓成功就是“优势积累”的结果。天才并非一开始就表现出众,一开始他只是比别人优秀那么一点点。第2章 10000小时法则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完美的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就要一遍又一遍艰苦练习,而练习的时长必须要达到10000小时。研究发现,任何一个领域的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10000小时的训练。机遇给了天才们更多的练习时间。第3章 天才之忧(上)门槛效应:智商与成功只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关联,一旦某人的智商超过120分,此时更高的智商并不意味着同比转化成更多的现实优势。第4章 天才之忧(下)实践智力包括: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效果。社交常识是门学问,是一系列可以习得的技能。我们获得这类技能的场所是家庭。协同培养倾向于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从小就向孩子灌输“权利”意识,这种意识能使他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第5章 乔·弗洛姆的三个启示启示一:身为犹太人的重要性。对于异类,他们时常身处逆境,这些不利因素却常常最终成为他们的机遇之源。因为他们磨炼了多年的技巧因时势的改变突然之间变得极有价值。启示二:生育潮低谷之幸。在纽约公立学校状况最好的时候读书,顺利的开始职业生涯。启示三:服装厂与有意义的工作。自主、复合、付出就有回报的理念:如果你努力工作,维护自己的利益,运用你的智慧和想象力,你就能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自己的愿望。第二部分:文化传承第6章 小镇哈伦荣誉文化植根于高地或富庶地区的边缘地带,人们大多依靠牧羊生活,他们一直生活在牲口被偷,整个生活被毁的恐惧之下。所以他们养成了好斗的性情: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明自己不是弱者,要对危及他们名誉的哪怕最轻微的挑战予以最坚决的反击。文化传承是事件背后更强大的力量,它植入人性,影响长存。经过数代传承,即便产生文化的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条件已经消失,这种文化也会一直完好无损留传下来。文化直接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行文模式,其作用如此巨大,以至于没有它,我们将无法认知世界。第7章 飞机失事的族裔理论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框架: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各种文化间不同的价值取向可以通过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区分;不确定性规避维度:区分不同文化对“模棱两可”的承受程度;权力距离指数维度:人们对待比自己更高等级阶层的态度,特别是指对权威的重视和尊重程度。他知道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文化在生活中是强大的,无所不在的,即使文化的实用性已经消失,其影响也会长久留存;但同时他也坚信,文化影响即使再顽固,也不是不能改变的。他认为,只要韩国人承认韩国文化在坠机事故中的确发挥了负面作用,并有意愿彻底改变,他们就能改变。第8章 稻田与数学亚洲语言的数字系统含义清晰。某些人擅长数学很可能是得益于他们的族裔文化。努力工作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性,而稻田中产生的文明的精华是,通过努力工作,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贫穷中寻找人生的真正价值。亚洲人在许多方面受惠于这种文化,尤其在数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哪个国家的学生更愿意花时间仔细回答冗长的问卷,这个国家的学生在TIMSS考试中取得的成绩就更好。两者排名完全一致。我们只要考察哪个国家的文化特别强调努力的作用,我们就已经可以预测结果了。第9章 玛丽塔之幸我们十分敬畏那些最优秀、最聪明、自学成才的“异类”,我们认为这些人命中注定就该从芸芸众生中自然而然冒出来。但这是一种错误总结。要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我们的社会就要重新排列幸运的拼图,将机遇分配给更多的人。玛丽塔需要的其实只有一样——机遇。她的学校已经将亚洲的稻田文明一如布朗克斯,并且告诉她,做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可以给人带来多么不可思议的影响。尾声 故事来自牙买加他们都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是机遇与积累的结晶。他们处在优势文化传承的网络中央,有些事与生俱来的,有些则是后天养成;有些是自己争取的,有些则仅仅是因为运气——但所有这一切都是他们成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说到底,所谓的“异类”从来就不是什么异类。

异类----从不是什么类型的书的角度来写的书评。

知道异类这本书是通过老罗的演讲,后来另外一个不知道算不算小罗的罗胖(罗辑思维主讲人)也不遗余力的夸赞了这个人,正好开学这一段时间并没有太多事情,就随手在网上找来了资源开始噗呲噗呲的一口气读了下来。  但是,有的时候从正面说一本书是怎么样的反而是困难的,毕竟这个世界上有那么的书评人,那么多的热心读者,一而再再而三的称赞某些书,但是读者对于这本书的印象可能依然是模糊的,然而“有些时候,有些事物,从反面描述比从正面描述更为容易。如先仔细说清楚这本书不是什么,之后对‘它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就不言自明了。”(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  那这本得到众人吹捧的书不是哪些类型的书呢?  其一,这不是一本成功学的书,虽然本书的副标题就是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然而这不是一本讲成功学的书,不是说你按照我讲的,每天如此这般给多少多少人打电话,见面时怎样握手怎样介绍自己的商品,再见时如何说服你的顾客,用一万种方法让你的顾客买下你推销的商品,并不是这样,本书讲的只是长久以来大家忽略的某些地方,某些关于成功者的特质的但是成功者本书并不会告诉你,而且也很少有人告诉你的东西,比如我们从前一直以来奉行的所谓努力精神,比如所谓的天才理论,比如某些人晶晶依靠自己的奋斗付出就变得很成功,这些讲法或许并不是错的但是,其中可信的对的部分又有多少呢?比尔盖茨仅仅只是因为他的天份与无与伦比的遇见能力才成为最终改变世界的那个人的么?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首先他得成功确实是与其多的吓死人的努力分不开的,在其从哈弗辍学到建立自己的公司之前其在编程方面的努力已然达到了10000小时,这就是文中提到的一万小时理论,但是仅仅依靠这一万小时够么?事实并不是这样,盖茨的成功不仅依靠自己的努力,也依靠大的时代的背景,可以说因为其出生时间的幸运,他才有幸不偏不倚刚刚好可以打上那个互联网时代兴起的便车,因为高中的时候学校的硬件条件允许,才能接触到电脑,有公司提供的免费时长,才能一直从事编程甚至达到一万小时,乔布斯也是这样,比尔乔伊(sun公司公司创始人之一Java便是其公司的杰作)这三个人都是出生于1955年前后,这是所谓的天时,与地利(乔布斯年少时居住的地方便是HP公司附近,在其居住的地方有大量的HP工程师,比尔乔伊所上的大学是当时全世界仅有的两个拥有大型计算机的大学之一)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所谓地利)或许作者这就是作者的副标题: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想揭示的启示吧?然而仅此而已么?  其二,这并不是鼓吹所谓等待“天时地利人和”方是为成功之道的书。这个第二点不是在打第一点的脸么?并不是这样,没错一个成功者或许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成功,但是这有关我们什么事情呢?我们并没有出生于1955年刚好赶上计算机兴起的浪潮,并没有接近所谓的独一无二的最先进设备的机会,我们并没有可以给我提供良好的一万小时练习条件的物质基础,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如此的消极的看待这个问题呢?我们为什么要为自己好像没有这样的成功的机会而感到沮丧呢?首先这并不是教你怎样成功的书啊。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仅仅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于个人的努力,但是这个世界上也有很多人明明已经十分努力了啊(或许也包括我们自己)但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失败者呢?我们是不是该转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呢?真是因为或许只是天时还有地利没有到我们才看似停步不前的啊?这个世界变化这么快谁会知道那一天属于你的时代就会来临呢?没准下一秒你的机遇就会到来的啊?那为什么又要消极的去等待这样的机会呢?放了一万个技能,或许我自己想讲的一句话就是,与其自怨自艾的抱怨责备自己莫若瞄着自己的目标默默努力,实现终将彼可取而代之的诺言。(啊啊啊啊啊感觉这个地方耻辱度报表啊!!!这尼玛是多么中二的言论啊.。)  其三,这并不是一本讲大大大道理的书,很多人很多的书的套路都是一样的,先随便从哪个地方扒一段话,然后围绕着句话开始一层层的讲,先是解释,然后胡编乱草(没错是艹!)一个什么乱七八糟的心灵鸡汤式的小故事,这种书的结尾或者结论一般是这样的,……是啊!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这样……那样……活着呢?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个故事中的……一样这样或者那样的活着呢?问题是我们真的能这样活着么?谁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你自己瞎编的呢?再说我们为什么非得这样活着呢?如果故事中的人喜欢吃土豆那么所有喜欢吃马铃薯(没错就是马铃薯!我知道我说的是什么)的人都得死是么?这是什么逻辑啊?这本书中的每个例子都是真人真事,并不是糊弄人的小故事,也没有什么心灵小语,作者以一种兴趣盎然的方式讲述着每一个或迷人或神奇的故事,或许这正是作为读者能一口气读下去的原意吧。  其四,这并不是只看一遍就可以放下的书,有的书确实是这样的,看一遍之后就好像完成了一个任务,终于松了一口气,我时常把自己逼入这样的绝境,或者说一步一步走进这样的陷阱,心想着赶紧看完吧,我已经受不了这本书了,快开始下一本书吧,然而我们并不需要这样做,或者说有的书我们不妨读到第二遍甚至第三遍。  以上大概就是我看了本书第一遍之后的某些想法。

我眼中的“异类“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在读完前半部分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本思维逻辑清晰的成功学书籍,格拉德威尔,这个多年来从事的新闻写作的专业记者,正用他丰富的写作经验、学识积累以及探究精神为我们还原了理性思维模式下的成功学理论。很棒,有些人会觉得它有点啰嗦,他这些深入浅出的论述正在不断巩固一个非常清晰的论点(哪些因素创造了成功),然而好处在于即便我在非常潦草读完一遍书的情况下也依然有所收获。而当我把整本书通读完以后,我又似乎觉得我想得浅了,也许它还有层深意需要去钻研,而这个钻研可能需要去还原作者的身份,也可能需要我将这本书再仔细的读一遍才能解答我心中的一小点怪异的地方。首先,格拉德威尔是谁?不错,百度百科已经给了我们最鲜明的答案了,他是记者,是演讲家,是《华盛顿邮报》商务科学专栏作家,是《纽约客》杂志的专栏作家,他的两部作品先后成为了书市神话,他被《快公司》誉为“21世纪的彼得•德鲁克”,也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他无疑是成功的(至少书中可以看到,格拉德威尔也是这么认可自己的)。而在《异类》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他开始诱导我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格拉德威尔的身份,他是一个出生于英格兰(一个白种人遍布的国家,有着深厚的绅士文化,人们看重教养也同样看重血统)的牙买加人的后裔。在加拿大长大(又一个白人国家),后居纽约市。他的母亲是个精神疗养师,而他的父亲,则是一名英国数学教授。他是一个拥有复杂血统且受过良好家庭教养的人,记得在他的书中是这么描述这个阶级带给他的教养:亚历克斯•威廉斯的境遇好于卡蒂•布琳德尔,是因为他生活在富有的家庭,因为他在一所较好的学校念书,另一个原因——并且这可能是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接受到了权利观念的教育,这种意识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显然,格拉德威尔深受权利意识教育,他有学识、有良好的社会沟通能力。同样的,他更懂得权利意识的重要性,当社会不公,或者权利意识倾斜的时候,他知道怎么去维权。看到这里,我开始有点摸到了引起我心中怪异的那根线索了,然后我开始回看了格拉德威尔的最后一段,他选择做结尾的地方:“我的曾曾曾曾祖母是被人在“鳄鱼潭”的奴隶市场买来的,而这一行为,反过来,给予了她的儿子,约翰.福特,肤色的特权,使他没有过奴役的生活。戴西.福特接纳了这种通过西印第安特殊社会结构传承下来的文化,并代表她的女儿聪明地利用了这种文化。而我母亲的教育得益于1937年的社会动乱及常斯先生的勤勉。这些都是历史给予我家庭的馈赠,----如果没有当时那些杂货店的资源、社会动乱的结果,那种文化的可能性、以及肤色的特权没有扩延到其他地方,那么现在,会有多少家庭生活在那些座落在小山上的美丽房子里呢?”标红处,是作者给我们的一点启示,这个启示让我有点警醒,当融入了种族,融入了肤色,融入了文化,融入了信仰之后,我们还能简简单单的定义这是一本成功学的书么?很多人定义此书是理性的成功学反鸡汤文学,的确如此,我觉得《异类》有两层含义,一是揭示成功的复杂性,二则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恒古不变的种族问题。格拉德威尔书中的“异类”到底指什么?书的一开始,格拉德威尔就对他眼中的“异类”做了解释,一是离开主体或者相关本体的东西;一是一个在数值上能与其他样本显著区别开的可观察到的统计量。无疑的,跟着这本书的节奏走,我们看到了很多“异类”:罗赛托人,他们饮食习惯不良、没有健身习惯,却普遍长寿;加拿大,拥有世界最优秀的曲棍球运动员,他们球员的出生日期却普遍集中在1-3月份;计算机界的神话,比尔•乔伊以及比尔盖茨,他们的成长环境充满了巧合,这些巧合因素的叠加配以个人品性,最终使他们满足10000小时的成功定律;同样巧合的,还有the Beatles、商业领袖们和计算机大亨们……甚至是智商超群的特曼人中也因家庭阶级的不同而走向不同的命运,这些“异类”用他们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成功是一个随机的概率,不同的因素,包括时代、环境、教育、技术等等都只是加重了概率形成。”在此,我们自然而然的把那些由于各种特定因素重叠而恰巧获得成功的人定义为“异类”他们就如同开篇定义一样有着显著区别开的可观察统计量,他们是时代和自我的幸运儿。然而,真的只有这些么? “像乔•弗洛姆那样瞬间实现辉煌人生的人,并不是任何时代都能有的。即使是最有天赋、受过最好家庭教育的律师们也无法逃脱时代的限制。”格拉德威尔把书分割成了两部分,如果说前半部分说的是成功里机遇因素的构成,那么后半部分则是讲传承文化的影响;前者有机缘有家庭有个人因素,皆属于后天形成的,后者则讲到文化、讲到地理、讲到基因,那些是无法改变的、植入骨髓的东西。当两者与成功联系在一起,前者我们能够坦然接受,后者我们却要选择沉默。涉及基因,如果说单纯的谈到人的智商、外貌这些个人因素,我们已经谈得很多了,能自然的接受;但涉及到了种族,那就上升到了严肃,这是群体性的东西,即便是一个显著的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并且能计入统计量的东西也依旧不能断言,因为这同时也涉及到了一些“平等”的问题。文中的母亲是这么写道的:我向上帝抱怨很多:“我是黑人,我一直为获得自由而追求,为获得与占社会主导地位的白人相同的地位而奋斗,但我深受伤害!”上帝像和我开玩笑似的,我的祈祷也没有获得他的认可。我就继续尝试。然后,上帝说:“你没有做同样的事情吗?记住,如果你仅仅因为人们的外在与他人不同而轻视他或避开他,或是不象对待别人那样对待他,那么你与他们划分界线是可耻的。你会不会因为你没有比现在更黑而感到高兴?感谢自己不是黑人?”我对那个房东太太的愤怒和仇恨消融了。我和她一样,不比她好„„我们在自我尊严、自豪感和对他人的排斥方面都有罪,我们使自己与一些人区分开来。 这个时候我们再谈书中的“异类”,仅指那些成功者么?亦或者是时代下饱受争议但又无可辨析的一些地区文化、宗教信仰?不知道为什么我在作者笔下看到的是一个悲哀又庆幸的牙买加后裔,悲哀在于磨灭不去的种族歧视(甚至连那些被歧视的在内心深处都深以为然),庆幸是他刚好是那群人中的“异类“。从他的曾曾曾曾祖母被人在“鳄鱼潭”的奴隶市场买来开始,这一系列的巧合,几代人的磨合、改变,最终使得他可以生活在山上享受这一切美丽的生活。从某一个角度而言,他是多么地幸运啊!那是几代人幸运与努力的叠加才让他成为了那群人的“异类”,而那些非异类呐?那些依旧生活在牙买加有着各种肤色的后裔那?这时候只有沉默来回答你,因为即便是身为“异类”的他也并没有逃脱掉某些植根于骨髓、血液的东西。这可能是他最悲哀的地方,生在中产阶级,从小被父母灌输的“权利意识”,却在面对种族问题时,无法为这些有色人种争辩什么,因为人性使然。最后,用文中的一句话做结尾:诚实地承认我们来自哪里并不容易。而永远称乔•弗洛姆为大律师似乎更容易些,即使他的个人成就与他的族裔、他当时的时代、制衣业的特殊性,以及对市中心律师事务所特有的偏见等等因素是那么不可想象地纠结在一起。

没有励志,不是鸡汤

《异类》告诉我,一个人想要在某个领域达到国际大师级成就,在该领域付出的时间应不低于10000小时,也就是大约10年。而想获取成就,超常智力其实“然并卵”,只要你跨过“智力门槛”足矣。所以说,勤虽不能补拙,但是勤能补不拙。成就大事业更多时候需要的是机遇和社会环境,这个结论让人觉得有点难以接受,甚至产生一种无力感。但是回过头想想,当我们一次次拼尽全力却头破血流的时候,当我们将一次次失败归结于“我不行”的时候,有人伸过手,温柔地说:“亲爱的,这不是你的错,你只是身不逢时。”顿时郁结于心的那挥之不去的苦闷烟消云散。一切不过时机未到,只要我们努力达到一万小时,耐心等待,会赶上好时候的。就算我赶不上,我的子孙也会赶得上,那就愚公移山吧。最后说一句,这不是一本成功励志类的书籍,更不是一碗鸡汤,一切都摆在你眼前,你看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异类”模型和几点看法

一、“异类”模型:风口上的猪。一头不算太重的猪(自身条件)恰好处在龙卷风的风眼(环境、机遇),顺势而为,能一飞冲天。二、几点看法:1. “天赋、个人努力、机遇、环境”是成为异类的条件,缺一不可。作者却有意侧重环境、机遇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失败之人往往借此逃避责任。2. 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抹掉自身兴趣成为大众眼中的异类,也没必要。如果没有兴趣、没有快乐,成为异类又有什么意义?3. 如果所有人都得到了机遇,并对既定目标训练一万小时,整体水平提升后,谁又是异类?一万小时理论还成立吗?

时势造英雄

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成功的各个要素,着重强调了家庭、社会、学校、文化等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大大小小的机会累积起来使得成功人士超越他人获得卓越的成就。简言之,时势造英雄。总体论点使人略感丧气,毕竟家庭、社会、学校、文化这些因素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那岂不是是否能成功也与我们自己没多大关系了。我想不是的。书中我最赞同的一点是“10000小时法则”。没有在某一领域长期的锻炼和经验积累,是很难成功的。成功人士大多是在成功的拐点到来之前已经有了这10000小时的积累。因而,机遇来临时他们才能抓住机遇,像火箭一样飞翔。但是要在哪个领域积累这”10000个小时“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我们生长的时代不同的领域的机遇并不是均等的。对于已经研究生毕业进入职场两年多的我来说,不太可能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转换。但是在本领域中,还是可以看到不同方向的发展势头不同,因而要做好准备。

《异类》带来的一些思考

一直都认为,读书不是听道理,而是帮你整理生活中你所经历过的那些还没来得及升华为思想的闪念的过程。曾经想过的事情,写在别人笔下,读起来,才会格外深刻。成长过程中,一个孩子是否出众,不仅取决于孩子自身,更取决于作为孩子对比的竞争环境。这与我一直以来的观点——中考高考比的绝非智商或是学习能力,仅是一个孩子的视野和眼光罢了的观点不谋而合。心智成熟的孩子更容易在初高中取得好成绩。所以仔细想来,初中班级的第一名“老大”同学,是刚刚小升初时班里个子出奇高的男生、同桌是比我大一岁并且元旦那天刚好是他生日的俏皮男孩儿,常被同学夸作冰雪聪明的他,似乎不用怎么努力每天调皮搞怪就能稳定在班级前几名、班里第二名的男生可以在初二时就写出体味父亲劳动不易,感动语文老师的细腻文章、语文课代表字超好看生活超有调理,父亲在她五年级时生病去世,这些似乎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回想整个学习生涯,初中是我成绩最差的阶段,初二时个子突然从班里的中等水平窜到后排,随后成绩莫名其妙的排进了班里前10,中考成绩意外地超过了同桌并且高中之后从学号28号变成高考前稳定的前5名,这些似乎也合情合理了。表妹刚刚参加过高考,生日比我小,跟我一样相比同龄人早一年入学,看她可能还不及我两个读专科的表哥多的高考分数,还有这几天去了大连去北京的潇洒样子,真是不知道她什么时候会开始醒悟。现在的孩子似乎不再拼谁更努力,而是在比成绩相等的情况下,谁没学习。很长的时间,我在反思自己的性格。初中老师曾让我每天找她给她读课文,以此鼓励我多说话开朗起来。那天晚上我在家里的书桌前准备了好久,最后还是决定不要去找班主任,因为这个任务太难,需要太多勇气,我做不到。这样的故事在现在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但这就是真实发生过的故事。那天晚上我还很郑重的告诉自己,这可能是“改变命运”的选择,但我真的没勇气去做,所以也不必事后后悔。这几年,走出去多了,自然而然地,我也放得开了很多。甚至与同龄的本科生接触时,有时我还觉得自己比别人表现好一些。现在我开始接受,安静、沉稳这些是性格特质,是我要维护的、大方展示给别人的我的外在形象,而沟通、交流,理解体会他人,表达这些是社交能力,社交不是让不敢走出去的人讨厌你,不是让深谙世事的学长说你张扬,而是让所有人觉得你有在这个团队大家在一起很舒服。安静不代表不会社交,表面的张罗也不一定就做得好。小时候家里有台电子琴,经常自己照着乐谱在弹,但从来没参加过音乐辅导班;家里玩具没那么多,也不知道在哪里遇见什么好玩的东西想要,脑子里的第一想法其实是能不能自己把它做出来。真的是这样。能记起来的比如经常看到电视里芭比仿真娃娃的广告,就自己用针线去缝布娃娃,开始时用两片圆形的布缝在一起做脑袋,后来发现这样没立体感,只是扁扁的一片,又想到立体剪裁之类的问题。家里不提供棉花让我塞进去,就找烂布头代替、然后用小碎布给娃娃做衣服换来换去…所以记得我五年级的时候去小姨家跟5岁的表弟一起做手工,一起玩,一起看迪士尼菜谱。里面一个甜点提到黄油,那时自己做糕点还不那么普及,至少在我的世界里还不那么普及,面对菜谱上的黄油,我自然而然的想到要用豆油代替,而表弟跟小姨更是比我还自然的决定第二天去超市买黄油。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思维差距吧。我确实不大会声张自己的权力。直到近几年,才会在买水果时大方的想吃一个就只买一个,面对常去看的中医,我可能仍然不会自然地说出自己身体的感受。我想最怕的是没被发现的问题,既然知道了,就不会再是问题了吧。我喜欢文化差异这种现象。去南方城市,我最关心的是那边与北方的不同,我会去感受,然后问身边刚认识的朋友,你们那里也是这样吗?南北方,真的会有不同。不知道为什么,南方的老婆婆和小孩子我总觉得是从外表上就能与北方的老奶奶和小孩子区分出来的,包括抱孩子的母亲。而地域文化甚至大学文化更是有趣,不同场合认识到的相同家乡的人总有些相似的地方,甚至不同学校完全不会有交集的人也会在我这留下相似的感受。中国人的稻田文明,大概也会一直影响我们吧。

所谓异类从来就不是什么异类

如果一本讲成功的书不是让你看的打鸡血,同样也不能让你看的打瞌睡,而是让你开始认真的思考,那么这本书一定是一本好书。曾今,在微博上看到那个被流传很广的10000小时法则,原来是出自这本书。如果觉得10000小时法则就很厉害,那还有更大的惊喜。天才之忧(上)、(下)这两章让我收获最多。一个人的成功是否与他的智商是相关的,如果是相关的,那又是如何相关,线性还是?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并不一定在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功。每一个阶层的成功,有一个智商的入门门槛,突破这个门槛,智商就不在是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这个时候对于一件事你投入时间的多少则可能对你至关重要。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大程度是受你所处的大环境所影响的,简单来说就是时势造英雄。如果你所处的行业将会迎来一个爆发点,而你恰好在这个爆发点之前做好了10000小时的专业知识储备,那么下一个成功人士就会是你。但是这一切都假定在你有很高的主观能动性。在机遇到来之前做好准备工作,但机会到来时就要努力把握住机会。

“异类”不是什么异类

开始看见这标题时,觉得这本书是成功鸡汤学,会教给别人一些成功的方法。对于我这种失业在家,幻想不劳而获成功的人最合适了。但。。。。与我想象的不同,大道至简,打破了成功可以走捷径的幻想,作者讲故事、统计学分析得出的道理,1)练习2)机遇3)文化传承4)家长的教育方式:协同培养5)自我挑战6)牺牲自己部分个性,付出更多努力。突然觉得统计学好有用,比讲鸡汤更加直观明了。喜欢做白日梦、寄托希望在外界的人最适合看这本书了,它会让你认清现实。书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所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都差不多,它只会出现在畅销书中或煽情的好莱坞电影里”,所以要成功就要从自我改变,幻想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太幼稚了。对比自己的条件,戒掉懒癌,挑战自我,我的人生要开始动了,哈,我依然相信自己会过得幸福。

努不努力由自己,幸不幸运交由天

最近又去看了看关注的几个lgbt网站的进展情况,除去处在焦点上的淡蓝网,同到已经切入线下活动和线上票务等子市场,打的不是资讯牌,市场在不断扩大;同爱天空(好想这个名字)则走的是大而全路线,由论坛发展成资讯、论坛、电商、形婚介等,架子已经搭起来了,正在渴望资金的入住以及媒体的鼓吹。细细想来,同到可能更猛更迅速吧,暂且这么想。提到这些是因为认为这些网站的生命处在异类所说的机遇点上,比尔盖茨是在滨湖学校把握住了机会,但他肯定在其他地方还遇到了很多机遇,只是那些没有能引爆的潜质,或者他根本不感兴趣。从成功的结果这一点溯及以往,总会发现那些不能忽视的重要节点;但如果没有最后的结果,你不能跳出这条线看事件,你就不知道也许当下的一个新兴事物或执着是一个伟大事件的里程碑。whatever,你既不能在结束了以后再去找寻这些机遇,也不能在事件仍在进展时就认定什么是机遇。但是你可以肯定的是你的努力,这个必要的成功条件,多少给你的都是一种安慰和希望。至于出身、先天优势、制度设置的禁锢、文化传承等等,这些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改变非一己之力,但你不知道你是否处在历史与环境的风暴点上,每个人的自信和幻想里面都不应该磨灭这一份幸运。我想起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他应该是忽略了幸运的力量吧。但那10000小时的理论,真真不能忽略,毕竟那不是个太长的时间段,人生有足够的时间,让你变换好几个选择,并给每一个选择10000小时的时间。

让天才的花朵处处盛开

题记:2015年7月2日晚22点,在把宝宝哄睡以后,我悄悄溜到书房,同时用电脑和手机打开微信,开始在海盗读书群上在线分享《异类》这本书——用手机录一段音,用电脑发一张PPT图片。群中很多网友在线收听。这是我第一次用线上方式分享一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在此将讲稿发布,是为记。谢谢主持人水心,各位海盗大家好,我是瞭望水手—双色蝴蝶,很高兴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以这样一种新颖的方式和大家分享《异类》这本书以及我的读书体会。这本书的作者是Malcolm Gladwell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曾经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引爆点》、《眨眼之间》,还有这本《异类》,都创造了书市神话。纽约时报更是把格拉德威尔对社会思潮的影响称为“格拉德威尔效应”。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享这位牛人的经典著作《异类》。PPT书名是《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究竟作者能够带给我们怎样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呢?我先给大家逐章地概括内容,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书中的一些精彩段落我也引用一下,体味原汁原味的魅力,最后分享我的想法和体会。好了,那现在就让我带着你从这本书中抢夺的财宝吧。异类,utliers,英文中意为显著超越其他个体的事物,书中指的是那些卓越超群的成功人士。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含5章,主要讲机遇对成功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包含后4章,讲文化传承对成功的重要性。PPT第一章 马太效应在这一章,作者首先谈到加拿大职业冰球队一个奇怪的现象。球员的出生日期都在年初的1、2、3月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PPT原来,加拿大冰球队员在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分组选拔培养,分组的依据按年龄,同一年出生的孩子被分到同一组。大家都知道啊,小孩子差几个月,在生理上、心智上的发育就差很多,因此,1、2、3月份出生的队员比同年10、11、12月份出生的队员,生理的各方面条件会发育得更加成熟。正是因为这短短几个月的身体差异,使得同一年年初的孩子们被选拔到“天才组”,并给以强化训练,而其他月份出生的孩子则被分到“非天才组”。因此生日靠近年初的球员获得了巨大的初始优势,在他们成年后成为职业球员,以至于入选全明星队的几率就很高。PPT原文是这样说的:“能进入顶级球队的球员肯定比你我都更具备运动天赋,但是,那是因为他们起跑的时间比别人早的多,而这种领先优势,既不是他们理应得到的,也不是他们因为努力才得到的。正是这种领先优势造就了天才们辉煌的成就。P19”PPT作者以加拿大冰球队员的培养为例,阐述了出生日期对于一个优秀的冰球队员的重要性。从这个例子引出了“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源于《圣经新约》。原文是这样的:“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其实,天才不是生来就有,成功人士也不是命中注定的,他们仅仅是一开始比别人优秀那么一点点,但正是“马太效应”让这一点点优势逐渐扩大,以至于发展到令人无法企及的程度。PPT让我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短话,大致是这样的。人生的变化不是线性的,而是长期渐进与阶段性突变构成的,每一个阶段都有那么一个特殊节点,让人生从此有了大的不同。就像爬山时候,遇到一条深谷,有的人抓住了“荡索”,荡过深谷到了对岸,能够继续攀爬,而没有抓住的人只能留在深谷这边,于是,若干年后,两个人的高度天壤之别。PPT这让我想到了高考。前两天听“逻辑思维”,罗胖说,高考是社会将人分类的机器。通过标准化统一考试,将人分成金字塔的三六九等。金字塔最顶尖的上了北大清华,上端的进了其他著名学府,中间的部分进了一般的一本二本,下端的进了三本、高职、高专。罗胖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在高中学习优异的人,抓住高考这根“荡索”一下子荡到了好大学,为将来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础。高考没能够考得很好的学生,则从此和考得好的人开始拉开距离,并且将随着时间越拉越大。当然,也不否定存在“屌丝的逆袭”。我们的很多制度设计,过早地将一部分人划入失败者的行列,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些人成才。我们对高考状元顶礼膜拜,非常看好哪些金榜题名、考上名校的人,却常常对高考失利的人漠不关心,将他们过早地划入失败者的行列。第2章 10000小时法则窗体底端这一章作者讲了著名的10000小时法则,这一法则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经过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对大量“异类”跟踪研究的结果。让我们先看看原文是怎么说的: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就要一遍又一遍艰苦练习,而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一个最小临界量。事实上,研究者们就练习时长给出了一个神奇的临界量:10000小时。“研究发现,任何一个领域的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10000小时的训练。”PPT10000小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如果你在某一个领域每一天投入3个小时,一年是1095个小时,10000小时大概需要10年。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领域都需要大约10年持续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PPT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列举的几个例子吧:第一个例子:Bill Joy,比尔.乔伊,他是硅谷的计算机天才,Sun微系统公司的创始人之一,长达21年担任公司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软件业的爱迪生”。比尔.乔伊曾就读于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这里有当时世界上第一批拥有分时系统计算机实验室,他在实验室没日没夜地练习编程,每天编程8到10小时,到晚上两三点趴在键盘上就睡着了。从他1971年进入密歇根大学,到他成为硅谷的计算机天才,大概累积了10000个小时。PPT第二个例子:Bill Gates比尔.盖茨,这个人我们都不陌生。大二时从哈佛辍学创立微软,这时他已经不间断地学习编程7年了。不到20岁的年龄已经拥有7年的编程经历,对软件开发有着比同龄人深刻得多的认识。PPT第三个例子:Mozart,莫扎特,6岁开始作曲,是个音乐神童,他早期的作品并不出色,真正被奉为第一部经典的是第九号钢琴协奏曲,而这部作品是他在21岁时创作的,那时候莫扎特作曲已经10年了。PPT第四个例子:The Beatles,甲壳虫乐队,这个乐队曾经是上世纪全球最著名最成功的摇滚乐队之一,乐队诞生于英国利物浦,在美国接连创下了唱片销售记录。4位成员在成名之前曾经在德国汉堡的酒吧驻唱,每天演足8个小时,一周出场7个晚上,在他们一举成名之前,也积累了将近10000小时。PPT但是,作者认为,使他们如此出色的不是他们非凡的才能,而是他们非凡的机遇。在第42页中,作者一连列举了比尔盖茨成功的9个机遇,这9个机遇的共同点是,都给了比尔盖茨更多的练习时间。以至于不到20岁的年龄已经拥有7年的编程经历,这样的人全世界超不过50个人。而让甲壳虫乐队成功的机遇就是他们到汉堡的酒吧驻唱。关于10000小时法则,我专门写了一篇读书札记《10000小时的度量》,在这里先分享一部分。10000小时法则是个极其简单的道理,机遇来临前,异类们已经积累了10000小时,他们磨练多年的技巧因机遇的来临变成通向成功的阶梯。有人会问,我工作已经十多年了,早已经积累10000小时了啊,怎么还没有达到世界领先呢?这里分享豆瓣中另一篇文章,名为《10000小时定律真的适合所有领域吗?》,我认为这篇文章理性分析了10000小时定律适合的领域,并且强调只有“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而不是简单重复积累的10000小时才算数。对于10000小时(约10年)这样一个大尺度,不是短时间能轻易得到验证的,这也是这一法则目前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的原因。同时,“刻意练习”也代表10000小时的积累并不是轻松容易的,要求从事该领域的人必须不断突破心理舒适区,从而提高水平,实现质的变化。例如玩游戏。虽然某资深游戏玩家已经玩了10000小时,但他无法取得任何成功。因为他只是“轻松容易”地玩,而不是“刻意练习”游戏竞技技能。而韩国的竞技游戏高手,都是经过10000小时以上的苦练,才能在世界电子竞技大赛(WCG)夺魁。因此,如果工作十多年,几万小时倒是有了,但那只是工作性简单重复,并没有在某一技巧领域不断突破自我,因此不一定能让你成功。疯狂英语李阳可以说是“刻意训练”的典型例子之一。他每天清早都大声地喊出英语,大量重复,当积累到一定阶段,就成为英语高手。PPT第三、四章 天才之忧贯穿第三、四章的主线是两个天才的对比。一个是。。。另一个是。。。兰根是斯坦福心理学教授刘易斯 特曼所作的“特曼人”研究中的一个特殊案例。他是一个天分极高的人,智商测试分数为195。什么概念呢?一般来说,70分以下有生理缺陷,Forest Gump75分,普通人的智商约100分,爱因斯坦约150,牛顿约190,智商在200分左右的人全世界只有十几个。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大脑处于金字塔顶尖的天才却并没有取得应该有的成就。PPT原文是这么说的:“兰根有一颗万里挑一的脑袋,但他至今没有对这个世界产生什么重要的影响。他没有参加过学术研讨,也不曾在著名学府引领学术研究,他仅仅是生活在密苏里北部的一个木马农场,整天穿着T恤、牛仔裤,悠闲的坐在自家后院的普通人。另外一个天才奥本海默则不同,奥本海默成就非凡,是二战时期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人类第一颗原子弹项目“曼哈顿计划”的学术带头人。PPT兰根曾就读的第一所大学——里根学院,中途辍学了,因为母亲忘记给学校报送父母经济状况表而被校方停止奖学金,他在短暂工作后考进了蒙大拿州立大学。因为他边工作边读书,为了节省路费,想将课程从早上调到下午,最终他没有能够顺利说服教授调整课程时间,因此他一怒之下决心离开所谓的高等教育体系。然后自己在家里面搞他所谓的”研究”。PPT奥本海默智商也非常高,这个天才在受教育阶段遇到的麻烦一点也不压于兰根。奥本海默曾经因为厌恶他的博士导师逼他在不喜欢的领域里做研究而试图毒杀他的导师。这次谋杀最终败露未遂,奥本海默被叫去接受校方询问。但结果令人吃惊,他振振有词为自己辩护,积极和校方协商,为自己争取到缓刑并接受心理治疗的从轻处理的结果。此外,这样一个在求学阶段有污点的人,去应聘“曼哈顿计划”带头人这样一个20世界最重要的工作岗位,可以说没有什么胜算。但是他却在应者云集的激烈竞争中,仅凭和“曼哈顿计划”猎头莱斯利 格罗夫斯少将的面谈中赢得了青睐,最终获得了学术带头人的这样一个工作岗位。PPT为什么奥本海默仅凭面试中的语言沟通,就能够获得一份20世纪最伟大的并且锁定一生成就的工作,为什么兰根连说服教授将课程调整时间的能力都没有?在这两个案例的对比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有别于智商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另一种能力。心理学家罗伯特 斯滕伯格称之为“实践智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包括“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么说才能达到最好效果。”心理学家认为这些技能属于社交技能,是可以后天习得的,而人类获得这类技能的场所是家庭。接下来,作者对比了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培养模式。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是“协同培养”模式,倾向于“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教给孩子积极应对发生的情况,听取他人的意见和评价,而贫困家庭的培养模式是“自然成长”(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这些家长只把抚养子女成人看做自己的责任,而把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看做孩子自己的事,家长“总震慑于权威,形式消极,停滞不前”。我刚开始读到这里的时候,完全同意“实践智力”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培养对于孩子“实践智力”的重要影响。但是,作者将中产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的教育方式分别对应于“协同培养”和“自然成长”,我多少有一些不赞同,觉得这样不是一种阶级歧视吗?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就一定能够培养左右逢源、人情练达、适应能力更强的孩子,而贫困家庭就一定不能吗?后来,才明白,作者说的不无道理,试想一下,父母贫困一定有其原因,要么教育程度不高,要么生活态度消极,要么对工作敷衍应付,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也是同样对待人生。而富裕的家庭,父母大都是不错的人生,一定积极工作,努力赚钱,善于谋事成事,这样家庭的孩子模仿大人,同样也更容易获得成功。这给了我关于在育儿方面的诸多启示。对于宝宝,要更多的引导他,平等的交流沟通,通过言传身教,让他明白社会的游戏规则,懂得积极适应社会,鼓励他去实践。当他遇到挫折时,和他一起分析原因,鼓励他勇敢面对。遇到不同的事情时,告诉他不同的应对措施,让他的心智更加成熟。第五章 乔•弗洛姆的三个启示第五章作者讲述了一个成功的律师——乔。费洛姆的故事。他认为费洛姆成功的决定因素主要是三个:启示一:身为犹太人的重要性——乔。费洛姆是犹太移民的后代,被城里的老牌律师事务所以“出身”问题拒于门外,这恰恰给了费洛姆别人得不到的机遇。因为出身,只能去那些二流的、刚起步的小事务所,或者自己创业,为了生存无论什么案子都要接手,通常都是大事务所不远接的案子,例如恶意收购和诉讼。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华尔街公司收购合并业务年总金额增长了2000%,突然这一领域变得炙手可热,而作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之一的费洛姆这时候已经在这一领域积累了声誉,很多生意自动找上门来。启示二:生育潮低谷之幸——乔。费洛姆出生在生育低谷,能够在纽约公立学校状况最好的时候读书,适龄上学的孩子数量不多,每个人能够享有的资源就多,即使家庭贫寒,也能够学费全免上大学,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启示三:服装厂与有意义的工作——费洛姆父母是欧洲的犹太移民,从事裁缝、服装买卖的生意,因此父母多是任劳任怨、生活节俭、善于储蓄、精打细算的人,将勤劳、踏实、付出就有回报的理念传递给他们,因此移民美国的犹太人,大都在第三代出现了从事律师、医生等职业的人。以上是第一部分,在此做个小节。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从一些权威的统计数据和研究结论入手,并试图从不同成功人士的故事中找到机遇对于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包括一个人无法左右的出生时间、智商因素、家庭贫富、父母素质等,还包括一个人可以左右的自我奋斗和努力,这些,全都在机遇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操控下。原文是这样的:“对于加拿大的冰球运动员来说,生于1月就是他们进入全明星队的机遇;对于甲壳虫乐队来说,汉堡之旅就是机遇;对于比尔盖茨来说,特殊机遇就是生在正确的年代,并在初中时代就获得电脑终端;对于费洛姆来说,机遇是多重的:他们生于正确的年代,有着能给他们最勤勉激励的父母,拥有少数族裔身份,这种身份能够帮助他们在纽约其他传统律师事务所涉足公司并购官司以前,就已在这个领域实践20年……P233”我对这一观点并不完全赞同。我既不赞同成功完全取决于机遇,也不赞同成功只取决于个人努力。我认为,每个人的成功都不可复制,每个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独特的成功故事。一个人的成功,决定因素有很多很多,个体差异、机遇巧合、成长环境、文化背景、贵人相助等等,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复杂交织。倘若将成功的一切因素归于机遇,即使10000小时的努力和积累也归于机遇的话,我个人认为有所不妥。在诸多成功的决定因素中,奋斗、努力、勤奋、拼搏,这些因素仍然是最可控和最容易通过个人的力量实现的。10000小时法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成功的前提是大量且长期的积累,并非一蹴而就。虽然成功因素那么复杂,扑朔迷离,令人捉摸不透,我仍然笃信10000小时法则的力量,以及其在诸多成功要素中所占的比重。当你的努力能够用10000小时的长度来度量,那么成功可能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第一部分讨论机遇带给一个人的优势积累,在第二部分,将讨论我们从祖先哪里继承下来的传统和行为模式,在个人发展道路中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部分 文化传承第6章小镇哈伦哈伦镇是美国肯塔基州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坎伯兰高原上的一个小镇。从不列颠群岛北部来到这里的第一批移民中有两大家族——霍华德家族、特纳家族,他们相互间存在世仇在长达几十年中相互仇杀、倾轧、毁灭。无独有偶,在阿巴拉契亚山的其他地区在同一时期发生了大大小小许多世仇案,作者将这一模式成为“阿巴拉契亚模式”。其原因是源于这一带的人具有被社会学家称为“荣誉文化”的文化品格,这种文化品格经常存在于游牧文明中。社会学家是这样解释“荣誉文化”的:游牧文明和耕种文明大相径庭。从事耕种的农民能否活下来依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从事游牧的牧民则更多依靠自己。农民不必担心他们的庄稼一夜就被人全部偷走。但是牧民就有这样的担忧。实际上,他们一直生活在牲口被偷,整个生活被毁的恐惧下。所以他们养成了好斗的性情: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言行表示自己不是弱者,要对违纪他们名誉的哪怕最轻微的挑战予以最坚决的反击。从祖先哪里继承的文化传统根植于每一个人的内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以至于成为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原文是这样说的:“人们时常以各种理由拒绝以文化差异这种更广阔的背景来思考问题。这是种族文化观念促成的结果:我们总是避免因为民族特性标签而对个人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然而我们没有意识到,人们的确深受种族文化的深刻影响。P145文化传承是事件背后更强大的力量,它植入人性,影响长存,经过数代传承,即便产生文化的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条件已经消失,这种文化也会一直完好无损的流传下来。文化直接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行为模式,其作用如此极大,以至于没有它,我们将无法认知世界。”P150第7章 飞机失事的族裔理论 在本章中,作者从一个比较极端另类的例子——人为原因的飞机失事谈起。在这些空难中,共同特点都是,本不应该出现空难,却因为副机长慑于机长的权威,而没有在恰当的时机给予机长正确的建议,导致飞机坠毁。这些副机长认为质疑机长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因此他们在飞机时态严重的时候,例如飞机快没有油了,并没有直接了当地向机长提出挽救建议,而倾向于用一些带有缓和性语气的词汇来暗示机长,而这些暗示并没有引起机长和地面指挥中心的注意,因此错过了最好的挽救飞机的时机。认为影响空难的深层次原因根植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中。作者引用了一个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权利距离指数”(Power Distance Index,PDI)。权利距离是指人们对待比自己更高等级阶层的态度,特别是指对权威的重视和尊重程度。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尊敬领导和长者的程度。让副机长在机长面前维护自己的意见,必须帮助副机长克服他所处文化的权利距离。而过去15年间商业航空业界就展开了“与缓和语气作斗争”的战役。第8章 稻田与数学 在这一章中,作者终于提到了中国。他所谓的“稻田”其实就代表中国的稻田文明。这是一种需要精耕细作的耕种文明。农民们要想增加产出,只能依靠更熟练的耕种技术,更精确的耕种时间,以培育更优良的水稻品种。正如人类学家弗朗西斯卡布雷将稻田文明归为“技术导向型”农业:你只有更精心除草,更小心施肥,密切观察水位变化,有效控制黏土层,利用好稻田的每一寸土地,你才能获得丰收。千百年来种植水稻的农民是种植各类农作物的农民种最辛劳的一群。努力工作的精神品质在亚洲人身上很常见。在西方的各大名校,亚洲学生总被认为是最后离开图书馆的人。努力工作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性,而稻田中产生的文明的精华是,通过努力工作,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贫穷中寻找人生的真正价值。稻田与数学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正在于此。亚洲人在数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得益于稻田文化。那些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奖的国家和地区——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日本,它们的共通点在于他们文化都是崇尚稻田文明。数学需要勤奋、试验、反复思索,不言放弃,直到彻底解决问题才肯罢休。而深深根植稻田文明的这些国家的人们,自然适合钻研数学,并取得成就。第9章 玛丽塔之幸 本章讲述了一个小姑娘玛丽塔接受教育的故事。玛丽塔幸运在什么地方呢?因为她小的时候,上了本地一个试验性公立学校,参加了一个名叫“KIPP”的学园项目。KIPP即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知识就是力量。这个项目引入“稻田文明”崇尚勤奋的精华,给孩子们安排紧凑的学习任务和课程,玛丽塔必须每天早晨5点45分起床,周六上课,晚上做作业到11点。KIPP项目中84%的学生数学成绩居于同年级水平之上,90%的学生毕业后考取私立或教区高中,80%是KIPP学生最终考取大学。读到这里,我想到了,原来被我们所诟病的中国教育模式——节假日补课、题海战术等,在老美看来是一种根植于“稻田文明”的精华,是他们的文化基因中所不具备的。这对重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小孩子来讲是一种优势,因为贪玩、懒惰是小孩子的通病。本章最后,终于揭示了“异类”给我们的不一样的启示:“异类”是那些获得特殊机遇之人——是那些耐心等待,当机遇到来就当仁不让把握机遇的人们......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其实相当简单,但却一直被人忽视。我们十分敬畏那些最优秀、最聪明、自学成才的“异类”,我们认为这些人命中注定就该从芸芸众生中自然而然冒出来......但是其实“异类”从来就不是什么异类,他们都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是机遇与积累的结晶,他们处在优势与文化传承的网络中央,有些与生俱来,有些后天养成,有些靠自己争取,有些仅仅依靠运气。《异类》用这么多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这让我想到了美国《独立宣言》的第一句话:人人生而平等,其实社会应该让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我们的社会就要重新排列幸运的拼图,将机遇分配给更多的人……将这种理念推广下去,天才的花朵就会更灿烂地开放在所有领域,而我们的世界一定比现在更富足。分享完毕,感谢船长建立了这个海盗群,让我们找到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感谢海盗们今晚的关注,感谢水心这两天一直帮我张罗,而且在我们提前演练的时候给我提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还有CICI姐、刘贝贝、鱼一天天25小时、暴舞贪狼、石头……水平有限,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海盗批评指正。下面将话筒交给主持人,水心。

影响我们至深的或是那些冥冥之中并没被我们重视的

格拉德维尔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异类》这部作品充分的体现了他的价值,我迫不及待的给这本书五颗星。开篇致黛西,读到最后一页才知道黛西是作者的外祖母,而之所以有格拉德维尔的今天,除了智商、努力程度外,还有比这些更为重要的东西(他的外祖母),那接下来我就深刻的解读这本书的内容和结构,并力推这本书作为每个人的必读书目。揭开人类史上的成功之道:1、 成功与智商没有关系美国有一档电视节目“以一敌百”,这位牛逼的嘉宾叫做兰根,他要挑战100位超高智商的人,获胜方可获得100万美金,当他赢下250000美金的时候,他停了下来“我选择退出比赛,提取奖金”。他说,他坚定地握了握主持人的手走下台去-----在最巅峰的时刻收手,这正是天才们的行事方式。可高智商真的跟成功有关系吗?英国心理学家哈德森写道:“并无直接性的关系,除非一方是弱智,智商130分的科学家跟一个智商180分的科学家都一样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爱因斯坦的智商是150分,兰根智商是195分,但你不能说因为兰根的智商比爱因斯坦高30%,兰根就比爱因斯坦聪明30%。这种智商更形象的表达可以用篮球运动员来描述,1.60米能进NBA吗?显然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到了1.90米以上呢?我们不能说2.03的运动员就比1.98的优秀,毕竟迈克尔乔丹和科比都是1.98。一个篮球运动员只需要足够高可以超过门槛就OK了,同样,智商也是这样,只要超过门槛且足够聪明就可以了,我们不能断论智商高30%就代表聪明30%。2、 马太效应。文中开篇以加拿大的冰球职业运动员为例,并又阐述了NBA和欧洲足球运动员的个人资料表,如下图:可以发现一个国家最好的球员出生在下半年的只有两个,而绝大多数集中在了一二月份,格拉德维尔追溯这些球星的成长历程和选拔模式,不难发现,加拿大少年组和青年组的选拔分档日期截止都在12月31日,也就是说1月1日出生的选手,是在跟许多年纪比自己小的队友争取晋级权,12个月的差异对于成长发育期的孩子在身体和运动天赋以及领导能力上都是有很大差异的,而年纪大的孩子就会被选入明星队获得更多的更好的训练条件和更多的比赛以及更高层次的比赛强度。这种现象基本出现在生活中的任何领域,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援引《新约•马太福音》,把这种现象叫做“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是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种随意的“分组日期”对绝大多数行业影响至深,而人们竟然毫不知情,也毫不关心!这使得富有者取得更多的减税优惠而更富有;成绩优秀的学生获得了更优秀的老师的指导进入状元班从而成绩更优秀;冰球队选择了年纪更大(靠近1月)获得了更多的比赛、更优秀的队友和更好的训练环境从而成为“天才”,这就是“马太效应”的“优势积累”结果。3、 10000小时法则。3组学生大约都在五岁那年第一次接触小提琴。在最初几年,所有学生的练琴时间都大致相当----每周2-3小时,到了8岁,不同组别的学生开始有了差异,第一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9岁每周练琴时间为6小时,12岁时每周8小时,14岁每周16小时,这样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练琴时间不断增长,到了20岁,他们每周练琴时间是30小时,实际上,到了20岁,这些卓越的演奏者在练琴上已经投入了10000个小时了。作为对照,第2组20岁累计练琴8000小时,“未来的音乐教师们”的练琴时间累计只有4000小时多一点。埃里克森带领团队又着手研究业余组与职业组的区别,业余组到了20岁累计练琴时间没有超过2000小时,而职业组早已超过10000小时,那些顶级演奏家们,他们练琴不只是比其他人更加努力,而是比其他人努力十倍,甚至百倍。神经学专家丹尼尔•利瓦廷:“研究发现,任何一个领域的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10000小时的训练”心理学家迈克尔•豪在他的著作《解读天才》中写道像莫扎特这种音乐天才也需要10000小时+的训练才能成为天才,,他的第一部经典作品是第九号钢琴协奏曲(N0.9,K271),这部作品是他21岁创作的,那时莫扎特作曲已经有10个年头了。当然改变世界软件,在硅谷与比尔盖茨齐名的Sun公司创始人比尔•乔伊一样在安娜堡计算机中心的日日夜夜让他积累一项工作长达10000小时,下文会提到;而甲壳虫乐队成名之前也有记录,他们说“到了汉堡,我们必须每天演足8小时”。4、 时代&家境为了说明时代的重要性,我码一段文字给大家看保罗•艾伦 :1955.1.21史蒂夫•鲍尔默:1956.3.24埃里克•施密特:1955.4.27比尔•乔伊:1954.11.8斯科特•麦克利尼:1954.11.13维诺德•科斯拉:1955.1.28安迪•贝托尔斯海姆:1955.9.30如果上面的人你都不认识还有下面两个人比尔•盖茨 :1955.10.28史蒂夫•乔布斯:1955.2.24看到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之后或许这就很清晰了,上面有Ncvell的创始人,有Sun的创始人,在硅谷他们叱咤风云,ISI公司和C-Cubed以及谷歌公司的CEO,当然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和微软大哥盖茨也在列表里,不难发现他们都出生在1955年这个神奇的年份,如果你跟硅谷的过来人讨论电脑科技,他们一定会告诉你,1975年1月是个人电脑时代的起点。如果你在1975年,你的年龄太大你可能已经毕业在IBM这种大公司找到了工作,太小你又在读中学,显然1975年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20-21岁,也就是出生在1954-1955年的人。(也就是说年龄足够大,足够成熟,成熟到可以赶上电脑革命,但又不至于太老,老到错过时机)。另外,家境也非常重要,盖茨家境优越,西雅图的滨湖学院为富人开办了私立中学,盖茨在那里接受了学校刚刚创办的电脑俱乐部,随后盖茨的父母又配备了专门的机房给盖茨买了电脑终端,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一些有规模的公司都不一定舍得配备一台电脑。而乔布斯同样如此,他出生在未来的硅谷,距离家不远就是惠普,这种环境让乔布斯着迷于电脑科技,他的父亲并支持他去做个人电脑这件事,家里的车库便是他跟沃兹尼亚克设计第一代苹果电脑的地方。当然如果发生了二战并且在经历经济大萧条,那图中1935-1940年的出生率就很低,这导致了社会资源的占比就会造福这五年出生的人,图中下面的文字描述可以清晰的表达这个年代出生的人的优势所在。5、 文化这一部分是这本书里最有趣的部分,也占据了这本书接近一半的内容,为了不破坏开放性的思维,我不打算做过多的解读,陈述为多,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文化的影响有自己独特的看法。Part 1荣誉文化通过哈伦小镇的故事详细描述了“荣誉文化”,荣誉感在男性那里占据存在感与自我价值中心,阿巴拉契亚模式源于移民的原住地,因移民原因,家族成员紧密团结,应对外部世界的粗鲁与混乱,这部分人逐渐形成了无条件以鲜血捍卫忠诚的品性,文化传承的力量比遗传可怕,并且毫无声息,这种文化会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行为模式,这种传承植入人性,影响长存。Part 2族裔的文化美国联合航空损失率为百万分之0.27,大韩航空为4.79。是前者的17倍多,往往这种情况都在分析飞机世故的原因,而忽视了族裔的文化的影响,这一段特别有意思,我只举其中一个例子来解释一下: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中有个叫做“不确定性规避”的名词,这是对是否能忍受说话行事“默认两可的忍耐程度”的指数,另外还有一个“权利距离指数”是指对待比自己更高登记阶段的态度,特别是指对权威的重视程度。韩国是等级制度很高国家,PDI指数也是非常高的,来个对话来看看在韩国如何跟权威对话(J代表经理,X代表下属)J:真冷,还有点饿呢(默认两可的说话方式,意思是你怎么还不去买点吃的)X:来瓶酒如何?(意思是我会给你买瓶酒)J:行,但别麻烦(意思是如果你再说一次我就接受邀请)X:你一定饿了,我们出去看看如何?(意思是我坚持要请你吃饭)J:我去不去呢?(意思是我去)高权利距离文化的对话只有在聆听者有条件的情况下才适宜的,也就是说双方得有足够的时间互相揣摩。不难发现,这种文化让飞机事故率高达百万分之4.79.我们回到艾维安卡航空052航班失事的最后时刻如下图Part 3稻田文化这部分写了我泱泱大国的稻田文化对我们这个国度的影响,我们优势显而易见,我们所擅长的也源于我们的族裔文化。余不一一。忽然于2016.7.2

不知道这三点 天才也无法成功

我们对天才总是充满仰慕,认为他们的人生如此幸运,顺风顺水,能够轻易斩获无数令人倾羡的光景。但这只不过是幸存者偏差的表现,因为那些泯然众人的天才们并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内。最近看的《异类》这本书中就提到了这样一个反面例子。克里斯·兰根,被验证智商在195以上,是全美智商最高的人,却由于家庭环境的恶劣,父母的无知和昏拙,自己的情商等等原因,最后只能孤独地把自己安置在密苏里乡下的一个农场中,浪费了自己的才华。这个反例打破了我们脑中的固有认知,告诉我们天才也不一定成功。而且进一步,《异类》这本书告诉我们,在资质的基础上,通往成功还需要努力、机遇、背景三方面力量的加持。那么这三个方面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成功的呢?我们一一来看。越努力,越非凡没有努力的人的无法成功,这一点不必多说了,即使是天才都做不到,伤仲永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除此之外,书中更强调了,只要努力足够,普通人也可以收获惊人效果。书中提及了埃里克森教授关于天才与训练时间的试验,在小提琴和钢琴演奏领域基于多样本调查得出的结论:在卓越者中并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如果和其他人一样仅练习很少的时间,任何一位音乐工作者都不可能成为佼佼者。相反,很少出现“劳而不获者”,一个比他人更勤勉工作的人,不仅会停留在一个较高水准,还会寻求更大突破。最为卓越的人,不仅勤勉,而且非常刻苦,这是他人无法想象的。这个不起眼的结论,却在真实世界中得到了反复验证。每一次“一夜爆红”的背后都是无数日夜无休的坚持和演练。在演艺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天王Michael Jackson从小就痴迷于音乐,孩童时代就和兄弟五人,以组合的形式日日夜夜排练演出。在影视领域,每个影帝的荣获,都是无数年心血的凝结。而在如今越发明显的知识付费时代,异军突起的各个意见领袖,之所以能瞬间得到辉煌的业绩,也无一不是前期深度积累的回报。努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见一斑。机遇是个吝啬鬼成功需要机遇,这肯定是众所周知的了,机遇对于努力而言就好比画龙点睛一样。但抛开这句话的浅层意义,大家可能还没感受一个严酷事实:有时候机遇的离开如此无情,一旦错过就是永别。由于制度、时代、环境等因素影响,即使我们具备某些资质,累年打磨技艺,也有可能怀才不遇,命途多舛。这一点得到了书中两个经典例子的完美阐释。加拿大曲棍球优秀运动员大多数都是一月、二月、三月出生,这并非因为他们的星座特征满足了曲棍球运动的要求,而是因为加拿大曲棍球联赛注册时间是1月1日,因此能够入选的一月份出生的孩子就比十二月份出生的孩子更有竞争力和经验,也更有培训的价值,因此就可以获得更多参与比赛的机会。加之,这些孩子处于高速成长期,一年的训练会造就彼此间巨大的差距。然后伴随马太效应的作用,就导致最后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大多数都是前三个月出生的了。另一个典例是硅谷黄金时代对于天才们的垂青。比尔盖茨、乔布斯等一代巨头崛起的契机,是个人电脑时代的来临。在当时,年龄略大的专业人士可能已经觅得安稳工作,无心放弃沉没成本再次创业,而过于年轻的人还没有获得足够IT技能,也就同样无法赶上这波红利。所以无机会,无成功,所谓天时地利,正印证了如此道理。正是机遇的把握,筛选出了一批尝到努力果实的幸运儿。植入内心的背景影响相比机遇的短暂和直接,背景因素浸润时间长,对我们的生命造成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所谓背景,就是文化、民族、环境、社会、家庭等我们与生俱来长期影响我们的外界因素。由于我们长期置身其中,以至于我们都无法意识到自身因此产生的一些特点,在无意识中为这些特点买单。拿文化来讲,欧美国家人民更讲求个人主义,注重言论自由,因此性格方面更加开朗,善于表达和张扬。相比之下,国人就略微腼腆内向。从地域角度谈,江浙区域人民更加精细勤劳,长于经商。而东北地区的环境和资源,就塑造了人民粗犷、野性的特点。再细化到家庭的影响,上文提到的兰根的父母就毁掉了兰根获得求学资助的机会,扭转了他的好运。而郎朗和丁俊晖的父母如果不能开明到发掘孩子的天才,不走高考这条大众路线,他们的孩子也不会有今天的光辉。所以背景对于成功的影响也是非常根本的,而且我们有时会忽略该因素的存在。总结以上三方面,我们能看到,除了天赋之外,为了召唤成功的神龙,我们还得集齐努力、机遇、和背景三要素。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三方面逐一击破即可。一、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关于努力的具体方法,书中已经给出了捷径,那就是选择一个领域,深耕一万小时。注意,这一万小时必须达到足够强度,得到正确的反馈和改进,才能够实现从新手到专家的蜕变。虽然说一万小时并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也不能绝对说它是必要条件,但我们还是能够看出,这种训练在成功路上的必要性。更何况,它也是三个因素中,我们最可能主动把握的因素了。在我看来,如果真的做到了一万小时刻意练习,即使错过了某个机遇,即使受制于某些负面背景影响,自己还是可以打通一条通往成功之路的。二、洞察先机、抓住幸运。虽然机遇转瞬即逝,但这绝不是我们轻言放弃的借口。在努力的基础上,我们也要用心观察,搜集和自己未来相关的信息,洞悉机会的走向,然后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突破机会对自己的限制。比如说加拿大曲棍球队的选拔问题,虽然规则已然确立,但还是有少数并非前三月出生的选手成为佼佼者。我想其中一种原因,是因为他们了解了该规则,或者从小就具备了对曲棍球洋溢的热爱,因此已经完成过了强于他人的练习,所以在选拔时,让自己的能力水平突破了自己年龄的限制。所以,机遇虽然像蝴蝶一样漫天飞舞,看似无迹可寻,你却可以通过努力抓住它憩息的一瞬,捕获自己的幸运。三、突破舒适区,摆脱过去的枷锁纸牌屋中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To improve is to change, to perfect is to change often”(个人翻译:改变即进步,日新即完美。)诚然,我们的背景与生俱来,不易察觉,但这不是我们固步自封的借口。像玩牌一样,我们要利用自己背景中的优点(保留好牌),修改抛弃缺点,不断增值。以最快的速度迭代旧有习惯,注重长期的进取,而非一时的得失。正是这种不断突破自己舒适区的行为,让我们不断褪去弱点,迎接新生,朝成功迈进下一步。总结所以,想要最大化成功的可能性,就得以最大强度磨炼自己的心性,在努力、机遇、背景三个方面合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其实综合《异类》表达的所有分论点来看,作者无非还是重申了这个老生常谈的智慧。“我们要尽可能把握能把握的,放弃改变不了的,学会分别二者区别。”把握了道理之后,最后的成功还是看谁能够趁早、用心、踏实、持久地践行。与各位共勉。

1300字概括异类主要观点

可以用沃尔夫的专业术语来形容罗塞托这样的地方——它超出了我们的日常经验,惯例已不再适用于此——罗塞托是一个“异类”(Outlier)。核心观点:那些最终变得卓尔不群的人看似完全依靠个人奋斗,其实不然。事实上,他们一直得益于某些隐蔽的先天优势,或是非凡的机缘,抑或某一文化的特殊优势。1.1 罗塞托地区的人身体异常健康,源于他们社会本身自给自足的结构,这种结构使得他们免受现代社会的压力。1.2 一些青年运动员表现比大多数人好,只是刚好因为他们出生在1、2、3月份,而筛选标准刚好订立在12月31日。因此他们在年少时,会比别的运动员拥有着更大的成长优势。1.3 计算机从业人员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效应。如果你出生得太早,那你没有办法接触到电脑,早期的电脑大多笨重;如果你出生得太晚,那么你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机遇转瞬即逝。1.4 美国早期的工商业也有着类似的效应。最富有的14个美国人都出生在19世纪中期的9年间。因为1860年到1880年,美国经济正步入转型期,新时代的规则正在形成。此时你的年龄与你能否成功关系重大。太年轻无法把握机会,年龄太大则收内战影响很深。1.5 与其说非凡的成就取决于天赋与个人努力,不如说这取决于机遇。智商存在门槛效应,超过一定的范围后,智商值对普通职业成绩和一般意义的成功已经不再发挥决定性作用了。1.6 “特曼人”是认为选拔出的一群智力超常的人,最终他们的成就平平,反而是被测试过最终没被选上的两人获得了诺贝尔奖。超出智商门槛后,想象力、发散性思维起着很大作用。1.7 兰根和奥本海默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他们的主要差异来源于“实践智力”,这是一系列可习得的技能,我们获得这类技能的场所是家庭。不同阶级状况的家庭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教育方式,奥本海默有着“阶级优势”。1.8 另一个情况。犹太人后裔卑微的家族出身并没有阻挡他们成为医生和律师。恰恰相反,他们能够成为专业人士正是因为他们出身卑微。对于一个想做律师的人而言,20世纪30年代早期是最佳出生年代,他们成长后才能赶上美国的并购狂潮。他们出身必须不好,这样才会被不做并购生意的传统律所拒之门外。2.1 “阿巴拉契亚模式”指的是同一山区的同一时期发生大大小小许多世仇案,这种模式源于“荣誉文化”。荣誉文化根植于高地或富庶地区的边缘地带。这些地方很难耕种只能放牧。游牧民族一直生活在牲口被偷生活被毁的恐惧下,因此好斗,因此荣誉重要。2.2 大韩航空有一段时间常发生空难,空难的原因在于其尊卑意识很浓的等级文化,因此他们常使用缓和性语气。空难往往是很多个小问题累积起来造成的。空难的前兆下,机组人员并没有多少时间来领会揣摩话语具体含义。2.3 亚洲人数学好有两个原因,一是其语言系统对于数字的处理方式使得数理概念更容易被掌握,之后优势不断累积;二是稻田文化带来的努力工作的精神品质。2.4 美国的KIPP学园正尝试用延长学习时间的方式,给一些较为贫困的学生带来更多机遇。2.5 作者及其家人的成功也来源于很多次的“机遇”。我们应该如何做?作者答到“这正是历史给予我家族的特殊眷顾——假如杂货店老板的襄助,社会动乱的余波,‘走出去’的文化,以及肤色特权优势惠及更多其他家族,那么现如今,将会有更多人实现自我,在他们漂亮的山顶别墅优雅静观这喧嚣的尘世。”

一万小时的努力

《异类》这本书,格拉德威尔写的之前很火,于是很多人拿出本书中的某一点来说事比如雷军的“只要站在了风口是猪都能飞上天”大谈移动互联网的风口理论,这在本书里可以概括为个人机遇和时代机遇(时势造英雄)的两点的结合;其实,雷军在成名之前做金山做了十七年才上市赚得第一桶金,号称IT届劳模,而且本科在武大都的就是计算机、大学创业也搞的是计算机。这是书中的另一个理论-1万小时的努力。社会上很多人拿其中某个观点来说事,其中说得最多的就是上面的几点。一种强调机遇(机会主义者),一种强调个人努力(个人奋斗),都不全面,两者都有,不能单方面放大某一点。买来这本书一小时15分看完,书中基本都是故事,看完一头雾水以为作者会总结一个成功的公式,比如成功=1%的灵感+99%的努力等成功学大道理。看完后无比遗憾没有。在网上搜评论,李开复的总结成功=才智+社会环境+机遇+勤奋,也是不全面的。有一个搞IT的写的文章最全面,有7个方面。个人层面:1,天赋-主要是智商,120左右就可以了2,个人努力-1万小时的训练(大约10年)3,个人的机遇、运气家庭层面:4,家庭教育-主要是情商的培养(沟通,良好的人际交往)社会层面:5,社会环境-选拔机制(学校教育,高考等,书中举例加拿大冰球选手基本出生在1-3月就是它的选拔机制)6,时代因素-时势造英雄(比如美国IT巨富们比尔盖茨,乔布斯都是1955年左右出生的,赶上了美国的信息革命,中国IT巨富1970年左右、刚好2000年左右那拨互联网时期)7,民族性格特征(中国人数学比美国人好,有数字本身的优势,中文:1,2,3,4;英文就比较复杂)这本书对于个人的成就原因分析总结的比较全面,但市面上贩卖的基本都是其中的一两点。

除了努力之外,成功学还有别的话要说。

今天把马克西姆.格拉德威尔的这本畅销书读完了,但读的很粗略。只是看了主要的内容。但内容上对我的其他观点有支撑。一位长者曾经说过:“一个人不仅仅要考虑个人的奋斗,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人的奋斗与环境是分不开的。传统的成功学(虽然说我还真就没怎么看过,只有一些模糊的记忆)都可以作为演讲的好例子,催人上进。给我们一种人定胜天的观念。这样的故事大多数都是一个特别惨的三无小白,凭着自己的一路奋斗走向人生巅峰。这样的故事讲起来很连贯,看上去也很合理。同时也给了一个想要奋斗的人一种安慰。那么这样的故事在现实中有多大可能实现,故事中实现成功的人真的是只凭自身的努力么?于是作者给了我们有关于如何才能成功,给出了不一般的视角,大概有这么几点:1.在年初出生的儿童更有竞争上的优势。在青春期到来之前,由于有将近12个月的年龄差距,孩子们在生理成熟度是巨大的。同时在某些地方仅有微小差距,但是由于马太效应,这样刚开始的微小优势也会逐渐累积。2.10000小时法则,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投入大量时间才能成为本行业的专家。心理学家对天赋的研究越深入,就越发现,天赋的作用其实很小,而后天努力的作用很大。但是一个人能否努力也不是完全有自身决定的,还有一部分是由于个人基因,家庭背景,社会文化三方面因素导致的。同时本节也讲述了电脑实现分时系统点燃比尔.乔伊对编程的好奇心与韧性。因为在往之前编程是一件相当无聊的事情。同时也写了身处于密歇根大学的比尔.乔伊足够幸运能接触到计算机。举出计算机这个行业的目的,在于这是一个真正的新兴行业,在这个行业只凭技术实力说话而非家族资产。同时作者也分析了从古到今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其中有14个最富有的美国人都出生在19世纪中期的9年间。那时正是美国经济步入转型期的时候。网易公开课有赏课便是《缔造美国的那些人》讲述的便是那个时代的洛克菲勒,卡内基。摩根的故事。3.智商高到一定程度,难以区分两个人以后的发展。智商与成功只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关联,一旦某个人的智商超过了120分,此时更高的智商并不意味着同比转化成更多的现实优势。同时想象力对一个人的发展也很重要。3.家庭环境的不同,使得孩子与人交流能力不同。也就是“从社会上获取自己想要东西的能力。”此章比较了兰根与奥本海默,奥本海默家庭条件优越。而兰根相反。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mburg)提出了“实践智力”的概念。包括“如何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么说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类似于我们日常所说的“情商”。同样,家境优越的孩子更被鼓励表达自身的想法,教育风格可以被成为“协同培养”而劳动阶层的孩子被认为“疏离,疑虑,有强迫症”无论什么环境下也不知道如何达到自己的愿望来制定策略。教育风格可以被成为“自然成长”。4.社会文化在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文中比较了“游牧文化”与“稻田文化”两者的不同。和美国南北方人对一件事的不同看法。揭示了社会文化对人思想上的潜在影响。韩国航班失事的原因,在于东亚文化下级对上级经常使用“缓和性语气”,是指低调处理所说的内容以取悦听众。当我们表示礼貌、害羞、窘迫,或是对权威的恭敬时,我们都会使用缓和性语气。5.学习成绩好的原因部分来自语言和社会文化。亚洲的数字系统含义清晰,相对于英语来说更容易记忆。造成了中西方数学成绩差异。也导致了他们对数学的不同态度。同样中国的”稻田文化”也是建立在勤劳之上的文化。6.种族歧视:肤色影响了人的发展。这本书对如何教育子女也有一定帮助,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不是父母想教育好孩子就能教育好。对于一个人的发展也要从这些方面入手。不仅仅自身有一技之长,有一技之长要求有中等及以上的智商,但智商太高,边际效用递减,此时努力和家庭条件有很大的比重。同时要有不低的“情商”,但情商的培养来自于家庭教育。在考虑个人的努力同时也顾及时代发展,社会文化是怎样的,是如何影响个人的行为的。

不要否定自己

《异类》一万小时法则的大名在外,但是里面从时间维度还讲述了中国的稻田种植文化,中国人因地制宜,适应各种恶劣环境,在山野,在贫瘠的土地,修造出稻田,解决了中国南方几千年的温饱问题。其中关于稻田硬泥,软泥的搭配,对于水利因势利导的智慧,对于乡村社会的组织结构,对于中国人的忍耐与勤劳,让我们清晰窥探到东方中国处于农业文明顶峰的模样。水稻文化的没落,如同其他匠人工艺的没落一样,与“开垦”为导向的工业文明的粗放背道而驰,变成了当代的“异类”。这个时代对于细心呵护,精益求精没有足够耐心与敬仰。传统的失根是一件巨痛又太过沉重的事实,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我们曾经的伟大与辉煌,需要时间去辨认去珍惜。愿当代的那些“异类”,坚守那份孤独,在西方洪流的冲刷中成就自己。

一本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Outliers更确切的翻译是出类拔萃的人,异类容易让人想到个性奇特人的比如乔帮主。在一个励志书泛滥的市场,到处充斥着你只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就能成功的书籍中,这本书的确带来了很多新颖的想法。为什么IT界成功的人大多都是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为什么加拿大冰球界的明星大多都是1,2月份出生?为什么以前韩国航空公司的飞机事故率那么高(当然,现在轮到马航了)?这本书起初让你觉得,成功靠的就是命运,如果你出生时代不对,那成功就不可能了。其实书中揭示的只是规律,规律是可以被人加以利用的。我不敢说,这些规律就一定能引导你成功,但是这些都是可以帮助成功的条件。好了,再说下去就要透露内容了。还是推荐大家看一下,书没几页,中文版的翻译也很给力,看得比较轻松。

励志、育儿

《异类》最近在看这本书,本以为是一本励志类的名书,让自己看完之后多多少少会变得积极一些,让自己更励志一些,脱离一些不良习惯。从书名来看《异类》,到底讲的是哪种异类了,原来是区别常人来看的天才,更确切的说是成功人士,各方面的成功人士,比如说运动冠军、科学家、计算机专家等。书里从介绍天才的IQ开始,从我们认为的应该是成功的原因入手,阐述、推理,然后推翻第一个或者第二个原因,描述成功不止靠IQ,不止靠10000个小时,还有靠情商,而这种情商的培养,很多都是家里培养产生的,即所谓的“协同培养”。现在看到书40%的部分,感觉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作为育儿教材也不错,对自己教育孩子指明了方向,看来家庭的培养真的对孩子好重要!

成功的人都是相似的,失败却有理由千万种!

著名的10000小名定律,只仔细看了一下第二章。给我的直观的感觉就是作者收尾收得莫名奇妙。这一章主要分为两部分:1. 伟大的人成功都先满足10000小时定律这个前提,这个我从不怀疑人们的勤奋。2. 时势造英雄 -- 把名人往出生年代上靠,充满了各种马后炮似的运气推理,这样的说服力实现是够可以的。文章最后竟没有结论,通过这两个点论述其表达的意思,恰似在说:先干足10000小时,成功不了,不怪你,是你没赶上好时候!Hmm......哪个时代没点牛B人呢?拿中国为例40年代任正非,50年代有王健林、马云,60年代有雷军,70年代有马化腾,李彦宏,80年代有姚明…把个人的成功非要单方面往时势上靠,我并不否定个人运气,文章却写的过于强调客观,牵强,牵强了些!快销书,看着也不费力,乐呵乐呵得了,快销书,名过其实,太一般!

慕容复未必可以光伏大燕,而虚竹也未必可以念经守佛

这本书写的真是感觉一般,只不过是因为提出来了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而让这本书的B格略微的提升了那么一些,顺便说一句,苗飞的翻译还是挺厉害的。书的背面印着这是被一群商界,读书界……各个界的大佬们联袂推荐的一本书,作者还被时代周刊评委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这样强大的名气下写出来的东西必然要是去看一下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当然我觉得或许是我的欣赏水平有限,还不足以去理解书中深奥的内容,那么就在这样一种水平之下,写写我对这本书的一点认识好了。全书中有一个特别亮的标新立异的观点很值得推崇,作者从多个角度和大量的事实去论证着一个观点:智商高的人未必一定会有所作为;智商低的人也未必一定不会有所作为。成功的人成功在比别人要幸运的抓住了机遇,通过长期的锻炼和加强,普通人遇到某种机遇来临的时候也可以获得很高的成就。在第一节的时候就提到了马太效应,我自己理解为就是一点点不起眼的增长总有到达临界值要爆发的时候,好比蜗牛爬大树,时间或许很长,但是总有一天会爬到大树的顶端。最深刻的感悟是在游戏当中,玩英雄联盟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起步的时候大家是一样的,对手每比你多拿到一个小兵的钱,一个小怪的钱,一次不起眼的助攻,一个人头都将成为你之后崛起为四杀,五杀,超神机器的一次跳板,每次的积累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变得无法小觑。其次就是10000小时理论了,这个东西其实有很大的分歧的,在一个领域积累这么多的时间按说应该是会有一个不错的水平的,但是如果不是一个集中的积累还会获得这样的效果吗?比如每天半个小时学习英语,那么我54年之后是不是就可以在英语这个领域登峰造极了呢?显然是不靠谱的。但是这个观念确实很不错的,算是帮助无目标主意者定下了一个有效可执行的目标,每天至少应该保持2小时在一个领域的不断累积才有可能形成作者书中论述的那样效果。好家庭出身的孩子在待人接物上会比条件差的孩子要自然和优越的多,并非他见识更广,而是因为他是在长期的一种交谈主导地位的状态下已经形成了习惯,这个习惯后期或许就无法培养出来了,基于马太效应的效果,等到形成这个习惯的时候,或许对方就已经更上一层的高度了,遥不可及。当然后续还提到了其他的一些东西,对于我而言是无足轻重了,书中的语言较为晦涩,原因应该是作者的逻辑问题再加上由于国外的人文地理环境的不熟识,使得我对这本书后续尤其是“小镇哈伦”那一个章节看的是昏昏欲睡。有亮点,观点新颖,看到这个就足够了,其他的东西看不看的无所谓了我觉得,接触到了不一样的新东西就算是可以了,但是书给我带来的感觉确实及其不好的,感觉勉强3分吧。

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不同于传统的所谓成功学的书籍,那些书叫你盲目的去努力,不管前面是坑还是墙,都要勇往直前,只有这样才能成功。但是《异类》开篇就问了我们一连串很奇葩的问题,引人深思。一连串的数字让我们感受到时间所给人的人生轨迹所造成的巨大不同的改变。英超球员大都是在9月至11与月出生;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都出生与1955年。是时间造就了与众不同的他们。另外,他们的成功也需要上辈人的熏陶。在这里我不禁想到生活上的说一个人的家庭环境所带给一个人的深远影响。的确,一个比较富裕并且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的成功率比一般家庭的孩子成功率高很多。这也正是为什么看似崇尚平等的美国,世界顶级学府诸如哈佛、麻省理工在大学入学考试选择生源时,他们都会优先考虑那些家庭经济富裕并且受过高等教育家庭的学生。因为他们认为,出自这些家庭的孩子毕业后拥有比一般学生更加好的经济基础,家庭的人脉网络也都还在,他们拥有比常人更大的成功机会。每当谈到比尔盖茨,有些人可能会想,比尔盖茨就是一个天才,他的成就全部来自于他的高智商,但是如果你这样想的话,那么你真的大错特错了。比尔盖茨一共有九个决定性的机遇造就了他。机遇之一,盖茨转学进入到湖滨学校。1968年世界上还有哪所高中拥有分时系统的计算机终端?机遇之二,学校的家长会基金足够支付学校的电脑费用;机遇之三,学校经费用完之后,一位同学家长所开的公司正巧需要利用周末测试程序代码,既然周末需要工作,有就不在乎是否工作到周末晚上;机遇之四,盖茨恰巧找到ISI公司,该公司恰巧需要人员编写工资管理软件;机遇之五,盖茨的家正好在华盛顿大学步行范围内;机遇之六,华盛顿大学的计算机恰巧每天凌晨3点到6点无人使用;机遇之七,TRW公司正巧与巴德彭布鲁克有业务关系;机遇之八,优秀的程序员彭布鲁克在需要解决特定问题的时候i想到了这两名高中生;机遇之九,湖滨学校竟然同意学生远行到外地,花一个春季的时间编写电脑程序。所有这些机遇实际上有着什么样的共同点呢?答案是这些机遇都给了比尔盖茨更多的练习时间。当比尔盖茨二年级从哈佛大学辍学的时候,他已经不间断地学习编程7年了。全世界有多少不到20岁的少年有盖茨这样的经历?所以用乔布斯的话来说,就是请相信你现在所做的事情,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会连接起来,这些点会连成一条线,从而造就现在的你自己。所以在也不要傻傻地说比尔盖茨是个天才了。人家是天才的前提是在我们还在为玩什么游戏而苦恼的时候呕心沥血地学了七年编程。成功没有捷径,有些人比我们更快,但是只是在小的层面上。但是如果想要在某个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那么请践行一万小时天才定律吧。本书所传递给我们的就是,如果没有机遇和文化、环境因素。即便是智商超过爱因斯坦,也只能做一份平庸的工作。

什么成就了“异类”

什么成就了“异类”?马尔科姆试图用很多案例证明,个性作用并非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成功人士并非白手起家,他们以某种形式获得家族的荫蔽和支持。那些最终变得卓尔不群的人看似完全依靠个人奋斗,其实不然,事实上,他们一直得益于某些隐蔽的先天优势,或是非凡的机缘,亦或某一文化的特殊优势;这使得他们学得快,干得多,以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方式认知世界。也就是说,个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个人本身,他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以及无法预料的机遇,个人的勤奋和聪慧都极为关键。主流认知当中,严重夸大了个人努力所带来的成就。个人的努力和聪慧当然必不可少,但真正能够成为“异类”的,是那些获得了特殊机遇的人,是那些耐心等待,当机遇来到就当仁不让把握住机遇的人,是那些或许并非卓尔不群,但因为某种机遇而能够不断进行优势积累的人。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则是后天养成,有些是自己争取的,有些则仅仅是运气。对于充斥着成功论和机会论的社会舆论环境,这本书无疑是极为“宿命论”的。成功与成功虽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但是成功无法依靠个人的努力复制。所以,放平心态,用智慧和努力做好每一天的事情就好了,其他的无从改变。

读《异类》之感

这算不上是书评吧,只是写写自己读这本书的感受。读完者本人令人开拓思维,启发了我们平时常常忽略的东西。1.马太效应讲述了冰球运动员的生日日期与他们成功的关系。造成他们年龄偏斜分布主要是由于筛选、分组和区别训练。年龄偏大的孩子不管在做什么事情都具有一定的优势,然后再通过区别训练,使这样的优势不断积累,造成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与现在学校的分班制度十分相似,会错失人才的培养,也造成一定的不公平。2.10000小时法则读了这一章,让我坚定了“积累”的巨大作用,只有不断坚持,才会看到成功。首先带着热情、不断努力、等到一定的机遇,就一定会走向成功!3.天才之忧智商有时候只是一个门槛,对于普通职业和一般成功过的意义来讲,智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差异,而自身的性格和个性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我们所学到的社会常识通常来自家庭,“协同培养”具有一定的优势,更好的获得了社会经验。4.乔弗洛姆获得的三个启示

两个天才的天壤之别——读Malcolm Gladwell《异类》(二)

《异类》的第三、四章讲述了一个智商超高的美国人——兰根的故事,以及和另一个天才奥本海默的人生对比。兰根是斯坦福心理学教授刘易斯 特曼所作的“特曼人”研究中的一个特殊案例。他是一个天分极高的人,智商测试分数为195。什么概念呢?一般来说,70分以下有生理缺陷,Forest Gump75分,普通人的智商约100分,爱因斯坦约150,牛顿约190,智商在200分左右的人全世界只有十几个。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大脑处于金字塔顶尖的天才却并没有取得应该有的成就。这里的成就指的是为人类、为世界、为未来做出的伟大贡献。兰根有一颗万里挑一的脑袋,但他至今没有对这个世界产生什么重要的影响。他没有参加过学术研讨,也不曾在著名学府引领学术研究,他仅仅是生活在密苏里北部的一个牧马农场,整天穿着T恤、牛仔裤,悠闲的坐在自家后院的普通人。 两个人的故事是如此天壤有别。兰根曾就读的第一所大学——里根学院,中途辍学了,因为母亲忘记给学校报送父母经济状况表而被校方停止奖学金,他在短暂工作后考进了蒙大拿州立大学。因为他边工作边读书,为了节省路费,想将课程从早上调到下午,最终他没有能够顺利说服教授调整课程时间,因此他一怒之下决心离开所谓的高等教育体系。 奥本海默是二战时期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人类第一颗原子弹项目“曼哈顿计划”的学术带头人。这个天才在受教育阶段遇到的麻烦一点也不压于兰根。奥本海默曾经因为厌恶他的博士导师逼他在不喜欢的领域里做研究而试图毒杀他的导师。这次谋杀最终败露未遂,奥本海默被叫去接受校方询问。但结果令人吃惊,他振振有词为自己辩护,积极和校方协商,为自己争取到缓刑并接受心理治疗的从轻处罚结果。这样一个在求学阶段有污点的人,去应聘“曼哈顿计划”带头人这样一个20世界最重要的工作岗位,可以说没有什么胜算。但是他却在应者云集的激烈竞争中,仅凭和“曼哈顿计划”的猎头——莱斯利 格罗夫斯少将的面谈中赢得了青睐,他对于原子弹项目的宏大构想使格罗夫斯产生了强力共鸣,最终获得了学术带头人的岗位。作者认为,智力与成就并非正比关系。智商具有“门槛效应”,当智商差别很大的时候,例如智商170分的人和70分的人差别显著,但是当分数差异不大的时候(如100分和110分),或者当两个人的智商都很高(大概超过120分),例如130和180,两个人能够取得成就并不和智商成正比。一个智商130分的科学家跟一个智商180分的科学家都一样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奥本海默仅凭语言沟通——面试,就能够获得一份20世纪最伟大的并且锁定一生成就的工作,为什么兰根连说服教授将课程调整时间的能力都没有?在这两个案例的对比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有别于逻辑分析能力的另一种能力。心理学家罗伯特 斯滕伯格称之为“实践智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包括“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么说才能达到最好效果。社交常识是门学问,是一系列可以习得的技能。我们获得这类技能的场所是家庭。第四章最后的结论就是,家庭培养中“协同培养”(concerted cultivation)模式,倾向于“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教给孩子积极应对发生的情况,听取他人的意见和评价,而相反的另一种模式“自然成长”(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家长“总震慑于权威,形式消极,停滞不前”。我刚开始读本章的时候,完全同意作者将“实践智力”与普通的智商区分开来作为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并且完全同意家庭培养对于孩子“实践智力”的重要影响。但是,文中将中产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的教育方式分别对应于“协同培养”和“自然成长”,我多少有一些不赞同,觉得这样不是一种阶级歧视吗?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就一定能够培养左右逢源、人情练达、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的孩子,而贫困家庭就一定不能吗?后来,才明白,作者说的不无道理,试想一下,父母贫困一定有其原因,要么教育程度不高,要么生活态度消极,要么对工作敷衍应付,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也是同样对待人生。而富裕的家庭,父母大都是不错的人生,一定积极工作,努力赚钱,善于谋事成事,这样家庭的孩子模仿大人,同样也更容易获得成功。这给了我关于在育儿方面的诸多启示。对于宝宝,要更多的引导他,平等的交流沟通,通过言传身教,让他明白社会的游戏规则,懂得积极适应社会,鼓励他去实践。当他遇到挫折时,和他一起分析原因,鼓励他勇敢面对。遇到不同的事情时,告诉他不同的应对措施,让他的心智更加成熟。

比较水的书评《异类》

如果不是罗永浩的锤子发布会,我不会知道这本书,如果不是因为铺天盖地的10000小时理论,我不会对这本书感兴趣,如果不是校图书馆有了资金购买了这本书,又恰巧没人有借,而我又在鳞次栉比的书架中发现了它,并抓紧看完了它,我就不会知道作者用这本书把我们从小打大发现的好多规律都整理并总结出来。看来也是如此多的机遇才让我了解到Outliers。记得中学的时候,和同学讨论班级里学习好的同学的共同点时,惊异的发现,从小学开始,很多很有想法,学习能力很突出的学生,大多数的家长都是教师,在网络上搜索某些牛人的时候,例如ACM楼教主,父母也是浙大的教师,但当时只是有这个概念,没有深入分析,这本书中就将这些因素进行了总结。人心浮躁,自我感动的年代里,市场上经常出现及其多的励志书籍,它们的主人公都有着同样的经历,自小家境贫寒,幼年丧母或父,依靠自身努力逆袭,历经千刀万刮,终走上人生巅峰。这些传记还有着一些经典桥段,比如狂吃泡面三十天,睡在隔间五平米,父母借遍全村钱,工作丢失,自我创业等,虽然这些故事大多数是真实的,但这些书籍并没有说明自己成功的另一方面,感动善男信女的心灵鸡汤,喝起来很苦。马尔科姆应该是及其看不惯江湖大师的忽悠手段,于是他用了大量的数据与论证来证明不是所有人都能逆袭,1米6的人再努力也难以比肩乔丹,没有良好的家教引导,以及文化优势,智商如爱因斯坦也难以完成大学教授的理想,阶级的不同有时决定了后代的发展,时代的机会也会对天才进行优胜劣汰。他并不是想消弱自身努力的重要性,相反,他更希望人们努力正确方向,脚踏实地,做符合天时地利的事。在书中,作者也给予了东方文化的肯定,在我们眼中落后,古老的种田技术,竟然对子孙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勤劳踏实,未雨绸缪一直是中国人奉行的道理,但是每天的忙忙碌碌,一年四季的为种田奔波已经被部分现在人认为是不懂生活,其实古人为了生存繁衍,只要有收获,再卖力也是值得。通过种田,先人发明了历法,掌握了高效率,高密度的水稻种植技术,并且养成了勤恳的生活态度,这都是我们要传承发扬的。· 本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10000小时理论了,对于我这种天赋不高的普通人来说,这比什么励志书籍都管用,说起来就像“十年磨一剑”,持续的坚持一件事,一定会在这件事上专精,很多天才,也许是自小就得到了家长类似的教育,并且坚持自己的兴趣,这就炼成了盖茨,比尔·乔伊,莫扎特这样的天才。这个理论实在是太过令人振奋,一定要在自己的领域内坚持下去。总之,这是一本不会让你失望,并得到生活新角度的书。

异类其实不异类

格拉德威尔不愧是格拉德威尔,向读者清晰全面的勾勒出一幅成功者族群背后的成功故事的画卷。他认为,成功并非神秘莫测,也并非难以企及,而只是人类一般的经验。成功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是经验与优势的结晶,几乎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处在历史与文化传承的中心地带。作为单独的个体,要取得成功,个人的努力与付出是必须的,只有这些个体的自身因素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成功还和以下因素也存在着重要的关联性:1、时间。要想在某一个领域有所成就,至少要耗费10000个小时,必须要耗费足够多的时间刻意的练习,不断的重复,不断的培养,从陌生到熟悉到专业。这就是著名的10000小时定律。2、传承的文化。祖上传承沿袭下来的文化,也就是所谓的基因,后天的努力固然重要,但先天的禀赋也至关重要。3、环境。当地的环境,或者说是家庭环境,抑或是成长经历,父母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必然会影响你对这个世界的人与事的看法与态度。书中讲到,贫困家庭与富裕家庭的孩子出生的区别,在教育方式与态度方面,贫困家庭的父母一般是采取自然成长,把抚养孩子长大成人当成一种责任,孩子后续的发展是孩子自己的事;后者是刻意培养,在于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会和孩子共同的成长。这两种教育方式没有优劣之分,也不存在孰优孰劣,但是中产阶级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好处明显更多。贫苦出身的孩子,一般是崇尚勤奋,简朴,听话懂规矩,没有棱角没有锋芒,生活更独立,在时间安排方面更有创造力,更具弹性。同时,性格特质是怀疑,敏感,脆弱,自卑,情感细腻,犹豫,逃离;相反,家庭优渥的孩子,平常生活,活动多,生活密度大,厚度也不一样,从小就自由的穿梭在各种活动中,能应对复杂的组织架构与人际关系,学会了如何舒服的与人打交道。最关键的是意识里骨子里有权力意识,敢于在人群中表达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利益,证明自己的价值,找寻他人的认可,更加主动,更具竞争性,而不是一味的被动隐忍与退让。4、时间节点。亦即时代属性。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是处在合适的时代,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5、机遇。有个人努力,兼备成功的势力,但倘或是缺乏相应的机会,同样是无法取得成功。总之,一言以蔽之,书中为读者呈现出不一样的成功视角,让我们更能读懂成功者背后的故事。

他成功了,与你何干?

关于《异类》这本书,显然并不是一个关于“如何成功”的话题。而是探讨关于外部环境如何影响人的成长的问题。同样这些环境的影响很难说明好的坏的影响,更不用说顺应和规避,因为这里谈到的都是无从选择的外部条件,如时代、智商、文化、家庭等等。因此,更多的我愿意理解为这本书阐释的是一种现象或者规律,关于人的成长中必然受到影响的那部分具体如何发挥作用,就像《枪炮、病菌与钢铁》中阐释人类文明历史和地理条件的关联性规律一样。关于这些规律作者列出了大量案例并统计分析,非常有趣也令人信服。显然,关于一万小时专家理论、比尔盖茨的成功,并不是书中的重点,关于想得到“成功启示'的同学还是绕道走吧。

所谓“异类”从来都不是异类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三年,身边的朋友有刚刚读完研工作的,也有跟我一样在都市里努力工作的小伙伴。有的初入职场,有的在各种工作中摸爬滚打,有的已经小有成绩,有的原本有好的资质却销声匿迹,今天就和大家分享这几个小伙伴的故事。小A:曾经的年级第一,如今的默默无闻。小A也许在智商上更像我们书里的兰根。她聪明,好学,认真,努力。她GPA4.0,她保研中国传媒,但是如今我们的朋友圈里却没有人有她的任何消息。我们从她的背景分析开始,小A出生在山西的一个小山村里,村里基本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村里的传统观念很重,小A的妈妈经常会问她什么时候大学结束回去嫁人。小A偶尔会开玩笑的跟我们说她就像一件放在货架上的商品,等待一个人出一个父母觉得合适的价格买走她。小A之所以能上大学是因为哥哥实在学习太差,她的父母觉得既然她考上了,就让她来上学吧,将来嫁人还能多收点彩礼。所以小A对自己的学习机会非常非常珍惜,所以她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去图书馆。也许她心里是藏了深深的自卑,所以她基本上很少会参加我们的集体活动。小A拥有羡煞旁人的4.0GPA,她连马原毛概这样的课都可以轻松考到90多分,惊为天人。当她被保送中传的时候,我们还是很为她开心的。但是,三年过去了,和她一起去中传的姑娘已经在中央电视台做编导了,小A却销声匿迹从此没有在大家的群里出现过。更多时候,我们在大学都喜欢参加各种社团,也许我们不知不觉在学习如何与别人协同,学习“平等对话”和“权利意识”。小A选择了一个人在图书馆度过完了她的大学生活,我们也许没有她那么漂亮的成绩单,但是我们收获了朋友,收获了各种不一样的体验,收获了失败,也收获了小小的成就感。这也影响了我们现在依然会在群里互相交换资源,交换信息,瞎扯聊天,分享我们大学后的职场生活或者研究僧生活。小A就像一片云彩,曾经飘在我们的身边,然后就一点痕迹都没有的飘走了。小L:坚持自己所坚持的热爱,终于也有了小小的回报。10000小时定律,其实我是信的。小L是一个超级喜爱摄影的男生,大学的时候,他几乎天天上课带着单反,只要下课或有空,他就在学校巴掌大的地方拍东西。我见过他趴在草地里就是为了拍一滴露珠,见过他在寒冷的十二月夜晚支起三脚架拍夜景,见过他骑自行车去我们新校区旁边的菜地里拍农民,见过他拍上课下课的学生。他拍的风景照片,当年大学毕业后成了我们怀念的标版照片,当时还比较火的人人网上,我们08级的学生都是用他的照片来告别我们的母校。小L后来去了北京,依旧在空闲的时候扫街。他拍胡同的大爷,拍卖糖葫芦的小贩,拍什刹海溜冰的小孩子,拍后海的酒吧,拍CBD匆忙的白领,拍北京大风的春天。他的微信成为了每次扫街展示的地点,我们也会经常上去看看他又拍了什么好片子。小L的努力也逐渐有了回报,今年他换到了凤凰新闻的“在人间”栏目,他拍留守儿童,拍高考的学生,拍同性恋的生活,去云南拍去东北拍,脚步也一步步丈量了更广阔的土地。今年七月,他也在云南大理举办了自己的个人摄影展。小L相信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向着自己的摄影梦一步步前进。他并没有特别傲人的漂亮成绩单,他也不是帅的亮瞎双眼的小鲜肉,他看起来真的很普通,但是却那么不普通。坚持自己的热爱,并愿意用自己所有的时间来做这样的一件事,10000个小时后,一定有所成就。这本书里,有一段话很赞,写在这里,留给自己:“‘异类’是那些获得特殊机遇之人——是那些耐心等待,当机遇来到就当仁不让把握住机遇的人们。对于甲壳虫乐队来说汉堡之行就是机遇;对于比尔盖茨来说,特殊机遇就是生在正确的年代,并在初中时代就得到电脑终端;对于佛洛姆和沃切尔.利普顿.罗森.卡茨律师事务所的创始人来说,机遇是多重的:他们生于正确的年代,有着能给他们最勤勉激励的父母,他们拥有少数族裔身份,这种身份使得他们在纽约其他传统律师事务所涉足公司并购官司以前就在这个领域实践里多年;最后大韩航空,直到公司帮助飞行员突破原有文化禁锢,他们才最终扭转局势。“所谓”异类“从来就不是什么异类。

奔跑应始于年幼!!!

完整公式: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天资+勤奋+机遇=成功,简版公式:不断积累的优势+机遇=成功,要想详细说明公式篇幅会很长,下面我只简述一下触动最大的地方;这本书最先颠覆我的理念是对孩子的教育,原本我以为年幼的孩子不应该被绑在书桌上,应该释放天性尽情的玩耍有个愉快童年,等到成年后再说学习的事也不晚,因为只要孩子聪明怎么都不会被落下,万一孩子不聪明,从年幼时开始折磨他也无济于事,可是书中大量的事实令我醍醐灌顶,你很难想象加拿大少年冰球国家队队员的生日基本都在1月份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其他孩子生理上晚发育几个月就会在竞争中惨遭淘汰造成的,被淘汰下来的孩子只能轮为普通队,成人世界里几个月算什么?可事实表明几个月在年幼的孩子身上代表着智力、体能上可能要差一大截,这一大截就代表了两种人生,我这才意识到童年的重要性。一个人的优势是要而且必须要从童年就可以开始积累的,只要这样,孩子在他成长过程中才会得到更多的关注、更多的训练,才更容易脱颖而出,再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在一年级就是班长,那么他上二年级当班长的概率要比其他人大,如果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都是班长,那么四年级的时候,继续当班长的概率要更大,要知道班长往往在童年里代表这成功。之前人们过分强调了孩子本身是否具有“天资”,而忽略掉了其实所谓的“天资”都是人为制造的并不断积累优势的结果。

《异类》针对比尔盖茨事迹之说

《异类》怪才有依据可循,他最后能成为异类中的成功者一定是智商与实践智力(斯腾伯格这样解释实践智力“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该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效果”)综合的结果。其中包含非凡的机遇、刻意的练习(10000小时理论)、出生的时代、家庭的影响,任何一个因素单独作用都不会造就任何一个时代的异类。拿比尔·盖茨作例子。如果不是恰巧在湖滨中学读书,或湖滨中学没有那台供学生学习的电脑,或者他没有数学天赋和对电脑编程没有那么热切的喜欢,并且没有在ISI公司主机房呆过超过数千小时,他不会恰好在那个缺乏程序员的时代得到这样一个机会——做博纳维尔的实习生。在这儿他充分利用了他的实践智力,说服了老师打着实习的幌子在博纳维尔呆了一个春季,直到盖茨大二从哈佛辍学到自己创业开公司时,他已经不间断学习编程7年了,远远达到了10000个小时刻意练习理论。但有多少不到20岁的少年有盖茨这样的经历?再说到盖茨出生的时代背景,他出生于20世纪五十年代(史蒂夫·乔布斯、比尔·乔伊等人也出生于这个年代),在他出生后第二十年——1975年1月,个人电脑时代的起点,而这样的环境促进了他们这批年轻人走上了社会的前端。但不可忽略的还有盖茨惊人的远见,但他在坚持这项专业时,可能并没有想到日后他会成为这个行业的龙头。接着说到盖茨的家庭背景,他是个富家子弟,父母都受过良好的教养,并且他也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很多人看到这会说,那我没有那样的背景,我根本不可能成功了。但没有任何一项数据表明,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富家子弟一定能成为最顶尖的人才,但他们,以后确实在社会上都是很优秀的人。但有关数据表明,一个贫穷的家庭,在和孩子共同经过自我艰难的商业经营后,其第三代,基本能成为社会上的顶尖人物,因为上一辈给孩子带来的经商经验,成为孩子们适应未来社会并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这种经商经验,便是自主性、复合性、付出与回报的关联性,通俗来讲是指父母辈虽然贫穷但做着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孩子们看在眼里知道你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当后代们目睹了家族事业辉煌成长历程,你可以猜到,他们从中学会的,不会比那些从小出生富贵家庭的人学会的少。

读后感之“时势造英雄”

利用两天零零星星的时间看完了《异类》,其实里面的很多理念都是在过去几年的阅读中体悟到的,写这篇文章也是为了对过去阅读和经历做一个小结,原本想起一个吸引人的题目叫“通过西方视角小窥中国人的成功之道”,后来还是改变了主意,第一是感觉概念有点大,不好把握,第二是用“窥”字稍显有点别扭,有点“偷窥”的嫌疑,好比偷看女人洗澡,显得“不守本分”,用现在的题目更符合传统文化与此书的对照,发掘大时代背景下文臣武将的“成功之路”!《异类》中讲述了近现代许多伟大的人物以及隐藏在他们本后的成功因素,更多地设计社会学方面的问题,譬如教育背景、时代背景、文化传承等等诸如此类,都是我比较认同作者的观点,一个人的成功不光是个性的张扬,还有其“社会性”的一面,家庭、种族、文化等等背景因素,中国讲求“成功”最有名的莫过于孟子的“天时地利人和”说,同时中国历经了漫长封建社会,但对人才的选拔与录用,也历经了种种的变革,依次是“选贤任能制、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录制、察举征辟制、九品正中制、及科举考察制”。远古社会,用现代某位大师的话,就是中国最早的“民主社会”,最有名的莫过于“三皇五帝”,利用选贤任能制来选择适合的管理人才,当然也缺少不了考察,最著名的莫过于“尧”让位给“舜”,不光是看他的才能,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观察他处理家庭事务的能力,也即德行,最后的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到了周代(夏商历史资料匮乏,是否真正存在也存在争议,所以此处略去),基本都是世袭制,也就是你老子是谁,也决定了你是谁!春秋战国,以武力征服世界的时代,战争自然是主题,如果想取得稳固的社会地位,争取“战功”才是王道,例如“战国四大名”——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秦、赵两国各占两位,用现在的话讲,“战国七雄”之中,秦、赵显然属于两个超级大国,不是“长平之战”,秦国坑杀了四十万赵兵,不知道秦国一统江山,还要多少年?当然秦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之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一个不入流的蛮夷之地,成为一统六国的“大秦帝国”,这跟他的制度是密不可分的,那就是想封侯拜相,那就战场上见吧!另外一个独特的景象就是辩士与谋士,闪亮登场,以言语,也就是“政治理念”干预政治,譬如“合纵连横”时代的苏秦、张仪,其实战争不光是两个大国实力的较量,更是智力的比拼,及对时势的把握,才会出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霸主、强国以及管仲、商鞅、孙武、孙膑等伟大的改革家、军事家,“乱世出英雄”由此而始。天才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与李广,都是杰出的人才,有着非凡的才能,本应该大有所为,但是都以惨淡的结局收尾,说到李广有人觉得是“性格决定命运”,看似有些道理,其实是时代的悲剧,当时的汉文帝都为之感叹“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命运有时候也会跟人开玩笑,一次李广与卫青一起出击匈奴时,由于李广的名声太大,匈奴人几乎集结了全部兵力去围堵他,造成后方有隙可乘,最后卫青偷袭后方,立下奇功,李广几乎被俘虏,说白了,人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东、西汉,历史舞台上又出现了两个特殊的群体——“外戚”与“太监”,有的确实是杰出的人才,更多的是人渣,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三国争霸”,譬如霍光,牛到废立皇帝,还有更猛的王莽,干脆自己做皇帝,看到《汉书》里的王莽传,我真佩服的五体投地,简直是“装孙子”的高手、厚黑的大家,开始的时候简直是“忠孝的代表”、“道德的楷模”,最后杀的刘氏差点断子绝孙!到了三国,几乎是各路高手云集,才会有后来的“演义”,其中曹操就是佼佼者,在他年轻的时候,就有人预言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对比后来的“魏蜀吴”的发展状况,也说明曹操确实有这个本事,至于刘备,如果生在太平盛世,没有家庭背景,凉快哪歇着去!然对比袁绍与曹操,又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光有家世背景,没有“水平”也歇菜,袁绍的祖辈那是“三朝元老”,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人脉不是一般的广,但“烂泥是扶不上墙”,“官渡之战”以二十万优势兵力被曹操的几万人马打的屁股尿流,赔光了家底!战争不是“打群架”,人多是优势,没人才,照样白搭!以上强调的时代背景,但是不能忽略个体的个性特征以及成长经历。在春秋争霸的时候,很多人熟知“卧薪尝胆”,但是别忽略背后的“策划者”范蠡,他的成功源于“察人心,知人性”,因为他知道夫差的骄傲,也了解勾践的残忍,所以能在正确的时间、环境下,做出正确的决策,最后功成身退,成就千古美名!而才能不在他之下的文种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本以为共患难之后是共富贵,换来的却是“兔死狗烹”!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战神”韩信,按照史学家的分析,韩信是“落魄的贵族”,早期家庭条件不错,后期混的有点惨,去别人家蹭饭吃,饿肚子,流落街头,早期的困顿与隐忍,让他千锤百炼得以成就不世功业,楚汉之争之中,他决定着双方的命运,历史也无数次的告诫并说明了,“功高盖主”的人一般没有好下场!当然中间就有人撺掇他造反,说过“相君之面贵,不过封侯;相君之背,贵不可言”,但哥们在关键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放弃了“最佳时机”!最后被娘们给弄死了,我归结为“性格的懦弱”!西方社会学提到“机遇”对现实成功的影响,现代人有句话就是“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至于准备的要素是什么?当然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有家庭的,也有社会的,西方社会学列举了几个要素,如“物质或经济资源:你拥有什么?(金钱、资产与土地)”、“社会资源:你人是谁?(社会网络与声望)”、“文化资源:你知道什么?(观点、信念与价值)”,中国古代社会一则偏重于后两个,当然第一个是基础,也是少不了,最起码你有个经济保障,必要时也可以搞点“小动作”(如行贿、买官),这让我联想到“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早期张良家里也是穷的揭不开锅,但是有“声望”,又遇上了赏识他并很有钱的老丈人,交游开始广阔,积累了不少人脉,所以说,要成为“异类”,光有才、有声望是不够!很多时候中国人不愿意讲家庭背景,觉得有点俗,但是这在西方是一个很平常的事情,至于天才,传统社会也出过不少“神童”,最后也成了“方仲永”,而《异类》中也强调了光是智力超群也是不够的,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在处理社会问题以及知识储备上明显超过普通家庭的孩子,但在我们的社会里过分强调智力,看那些从小天资聪颖的、且家庭教育优秀的孩子对待逆境的态度可见一斑,譬如司马迁、班固、苏轼等人,哪个不是神童出身?最后的成就也离不开浓厚的家庭教育,因为这影响着他们看待周围世界,以及现实处理问题的态度。中国传统社会更多地注重于知识教育和道德养成,往往忽略世俗的经验教育,清代曹雪芹的一句话被现代不少所谓的“大师”批评,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但在今天的社会,尤其是群体化的社会中为人处事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也就是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至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方面,可以说中华民族不输于任何民族,在社会文化以及人类进化史中多少显赫一时的民族以及文化,当年何等的风光,如今却早已尘封于历史,成为“遗产”,而我们经历的数千年,但在文化传承上却在近代出现了“断层”,在讲求个人拼搏、奋斗方面,所谓的“美国梦”跟中国精神的坚毅和刚强比起来简直是孙子的孙子辈,就像《异类》所讲的个人奋斗以及勤奋,大发明家爱迪生也曾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中国自古有之,我们有“天道酬勤”、“勤能补拙”的格言,也有“闻鸡起舞”、“凿壁偷光”的历史事实,当然有时候会限于时代背景,一些人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业,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人,在等级森严的士族门阀社会,既是才华横溢也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所以诗人鲍照不得不发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感慨!有时候对照一下历史,其实也蛮有趣的,试问在我们现在“无比优越”的制度之下,又有谁能使平民出身当上国家领导人的呢?现代社会用“寒门无卿相”一点也不为过!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在《美国民族简史》对比了后来移民美国的各民族的发展情况,发展最好的几个分别是犹太人、华人和日本人,犹太人自然是公认的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这源于他们对知识的崇拜和渴望,华人源于勤奋、聪明、精诚团结、适应性强,而早期被派去美国的日本人都是精挑细选的年轻人,身体健康、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家庭背景一般,充满朝气蓬勃,加上他们的“尚武精神”,有的一拼的就要数“德意志”武士精神,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之中都已体现出来!王立群教授讲过“人生四行”,“自己得行;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一定得行;身体得行”,只是过多强调个人的努力,但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之中,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有“机遇”,很多年前的读《激动人心电脑史话》就深有感触,后来跟一个名校的历史系高材生也是争论的不亦乐乎,说话狂的没边,被我好好修理了一顿,实在没话说就跟我“抬杠”!他的原话就是“我从没有遇见一个比我读书多、见识比我高的人”(总之跟文科生讨论问题真他妈的费劲),然后讨论国内的马云的成功,于是我说那是赶上了时代!首先计算机大致经历了三个时代计算机硬件时代、软件时代和网络时代,这里必须要提及IBM,因为那个时代IBM基本就是个人电脑的“代名词”,当年不是小沃森意识到电脑时代的到来,IBM早就沉船了!如果没有IBM也不一定会有后来的“微软”,因为微软最开始是抱着IBM这个“粗大腿”成长起来的!这是一个连锁反应!所以盖茨和乔布斯生在了好年头,以及一个自由、开放的国度,在中国,做梦可以想想,至于中国IT业的大佬们,大多都是是海外归来、而且出生在六、七十年代,张朝阳(1964)、马云(1964)、李彦宏(1968)、杨致远(1968)、丁磊(1971)、马化腾(1971)。我那时候说要出国,然后哥们就开始攻击我说我是逃避,把国内夸了一遍,说“阿里巴巴如何牛X、马云如何成功、百度如何、我国是第二大经济体之类”,对于有着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而言,反击是必须的,于是我反问他,我也承认你说的牛人牛公司,哪一个是世界级的?超过五十年的?要比有钱,苹果、Facebook哪个差钱?马克扎克伯格是80后,没有什么社会背景,中国有吗?是,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没错,十四个人挣的钱没有人家日本一个人挣得多!就这样一个满嘴跑火车的人,还要作“意见领袖”,把我逗乐了!每当父亲说起家族的历史,有时候不以为然,回头想想,这就是所谓的“家族荣誉感”,曾祖父年轻的时候也是身无分文,靠种地卖菜起家,每天早出晚归,挑着几十斤的蔬菜,去几十里外的集市变卖,积攒了的偌大一份家业,老祖宗也是有有远见的一个人,把祖父送去念大学,又把跟祖父定过亲的祖母送去念高中,这就是一个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农民的觉悟!至于祖父更是如此,把在地主家做长工的舅爷拉去上大学,在48年就“预见”到国民党倒台,也深深被老毛的一些政治宣传所迷惑,他的同学不是跑去台湾,就是跑到美国,而他决定迎接新中国,最后却是一场恶梦,等待他的是一个接一个的“政治风暴”,田地、财产全被无情地剥夺,打成右派,子女由于政治问题,被剥夺上学的权利,本人做了一二十年的政治监狱,八几年平反,百年家族的荣耀也宣告完结!确实“时势造英雄”,但也要认清时“时势”,否则“一招棋差满盘皆输”!从东北的乡村到知识分子浓郁的大家族,有很长一段时间“水土不服”,很多不以为然的东西,会被谴责,例如东北的一些不良习惯会被骂的狗血碰头,唯一好的,家里的知识分子很多,兄长大部分受过良好的教育,比起东北的外婆家的人,简直是两类人,小时候祖父给我一本莎士比亚诗集,直接把我搞蒙圈了,从小跟姥爷长大,看个三国演义、听个张作霖传奇,都是属于高级享受了,哪见过这阵势!用三个字形容“看不懂”!然而对比双方的生活习惯也是大相径庭,最明显的结果就是生活习惯!姥爷、姥姥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几乎不认字,一辈子勤恳,兴趣爱好就是赌博、抽抽烟、听听评书,身体最后也是一天不如一天;祖父他们完全不同,读书、看新闻、写文章、种花养草、喝茶,祖父八十岁戒烟,活到九十岁,而祖母今年九十五,身体硬朗!所以一直以来我坚信不疑地就是,读书不光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能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成不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努力过,并在这个过程之中感受到快乐,这已经成功了一半。当然说“自古不以成败论英雄”,只追求过程,不在乎结果,那也是扯淡的,在以结果为导向的社会里,能做到一点,追求过程,而不忽略结果就够了!

看不下去

不知道是不是出版年代比较久远,总觉得书中作者的说话语气和今天有点格格不入,看上几篇就有点看不下去的感觉呀,,莫非是我打开的 方式不对?作为畅销书,里面的一些例子和经典语句确实有些很激励人,启发人的,也许有可能是翻译的问题。。。

这本书告诉你天才是怎样毁灭的...

10000小时定律适用于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顶尖/专家/能手之间的天赋区别可能只是有百分之一,但他们对专业的练习当量却天差地别。然而要保持这个当量,意味着你必须不太穷,不必为了生计而分心。《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不是成功学方法论,而是关于另开脑洞讲的是成功的机遇土壤和时间。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Timothy Gladwell),是记者、纽约客的职业撰稿人、畅销书作家和演说家。他是个故事能手,叙述简洁,不带修辞;善于从不同人生和故事里发现其中包含的机遇巧合,从而分析提炼,给出一个不同寻常的理由和注解,让人大开眼界。不一般的商业社科视角让他的五部作品风靡世界,本书是他的第三本书,出版于2008年。①成功者有时间的先机从加拿大的顶级冰球运动员的出生时间谈起,他们多半在1-3月之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概率?是因为冰球运动的筛选机制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以每年的1月1日划分。而这样对春季出生的孩子无疑是占了先机,他们会比同年龄但后出生的孩子身体素质显得要好,他们因此被选入加强训练营,得到了更多更密集的训练培养,这使得他们与同龄人差距越来越大,而有天赋的孩子会得到脱颖而出的机会。这是一种体制的不公正之处,但大多数人觉得成功只是个人行为。②成功的定量10000小时定律适用于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顶尖/专家/能手之间的天赋区别可能只是有百分之一,但他们对专业的练习当量却天差地别。然而要保持这个当量,意味着你必须不太穷,不必为了生计而分心。他举的例子是甲壳虫乐队和比尔盖茨。甲壳虫乐队在利物浦还是个生涩的乐队每次演出一个小时,反反复复都是几首歌;可是当他们到汉堡小酒吧时,面对他们的是每天8个小时的演出,超量的演出试炼了他们的技巧和演出能力。而比尔盖茨,在1968就与最新的分时系统开始了对电脑编程的学习,那时电脑使用还是十分昂贵和难得的事情。只是因为总总因缘际会,从八年级到中学毕业,他每周获得电脑编程时间长达20-30小时,周末都不休息。他说:“全世界不可能有超过50个人像我这样,我认为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对软件开发有着比同龄人深刻得多的认识。”③天赋不分贫贱,但不是成功的关键。天才的降临是上帝心的播撒,但是方仲永的泯然众人,确实是大部分天才的命运。美国天才的代言人克里斯托弗·兰根智商高达195(爱因斯坦的智商是150),但他并没有实现与他的智商相对等的成功。建筑小工、消防队员、捞蚌工、酒吧保镖,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奋力挣扎在社会的底层。超群的智商只是让他内心倍受煎熬,无法与生活、 人群、社会和解。杨振宁写文纪念邓稼先时曾经提到人类第一颗原子弹项目的带头人奥本海默,这位美国的物理学家和兰根一样从小就是神童,但什么使他们担当的社会角色差异如此巨大。作者认为奥本海默在兰根的逻辑智商之外拥有的是实践智力,“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该在什么时候说(做),怎样说(做)才能达到最好效果”,简而言之就是情商高。而情商来自于你的家庭教育。富裕的家庭让孩子有足够多的时间参与各种学习和训练;与孩子商讨事情,遇到事情,更多站在孩子的方面思考,而并非屈从于权威或者官方的说法。他们的培养方式叫“协同培养”,然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多半都是“自然成长”。前者会更有“权利意识”并会想方设法确保自己的权利不被漠视;而后者会懂事地服从,即使心里不情愿。④所有的成功都讲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乔·弗洛姆是美国最大的律所冠名合伙人(出书时还健在,2011年去世),他的成功看上去是白手起家,但是一样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初出茅庐的他和同学被上流社会的律所拒收,而开始独自创业主营业务是当时主流律所不屑的收购兼并案子及诉讼。而当时移世易,市场国际化使得商业案件层出不穷,乔已成为律界指南。韩国电影《辩护人》里宋康昊扮演的自学成才的律师宋佑硕为了赚钱专门接房产合同代理和税务的桥段,其实就乔的崛起如出一辙。地利:十九世纪末到美国去掘金的人很多。许多人囊中羞涩但满怀梦想,他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穿梭留意挣钱的机会,发现并创造商机。从欧洲流落来的犹太人们因为不被允许拥有土地,他们多半以商业和手工艺为营生。据说一战前的30年间,进入美国的犹太人70%都有一技之长,而这些让他们在新大陆迎来谋生的春天。人和:莫克和父亲一样聪明伶俐而且努力,只是因为出身在生育低潮期,他获得了更多的教育资源选择、就业机会。只是因为时机不一样,后者的人生相比要成功得多。以上是《异类》的第一个部分内容。但在个人理解中,第二部分言说芜杂,而且也有漏洞。①比如说:空难事件里文化是不可忽视的深层因素上世纪大韩航空的飞机安全记录堪称糟糕的,他们聘请了达美航空的大卫·格林伯格协助公司业务运营,而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是要求所有的工作人员使用英语。韩国阶级层次等分严重,人员说话很讲究礼仪礼貌,委婉动听。但在飞行途中这种说法方式则会造成沟通上的滞后和误解,从而引发飞行事故。反驳点:日本和韩国一样,层级分明,但日本航空的安全记录就好看得多。②但当然也有有趣点:为什么中国的数学那么好?因为中国人是稻田民族,地少人多,农业发展模式是精耕细作纵向发展,工作时长高达一年人均3000小时;而欧美则是地广人稀,农业发展模式是机械导向横向发展,18世纪的欧洲农民一年大概工作不过1200小时。《发现法国》的历史学家认为,直到19世纪,法国的农民长时间都悠闲懒散,期间夹杂着短暂的劳动时间罢了。结论:不同的文明,衍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正是由于这种勤奋的文化传承,让中国人有耐心和意愿学习数学。而数学是一种你只要有意愿就能驾驭的课程。这个解释是不是很有趣?期待更多的好书分享,请关注大象往!

噱头大过于实际,但还值得浏览

作者用一本书的篇幅论证了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不是我们惯常以为的个体特征,而是个体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教育、民族文化背景、以及由年龄偏斜分布等原因所获得的运气和机遇等。同时,作者还用很多案例论证了智力的门槛效应,我把它理解为智力的边际递减效应。此外,相当多的篇幅论证了10000小时定律适用于几乎所有领域,但也指出了想要获得10000小时的时间积累,就必须要参加某些特定形式的训练课程,与此同时你还不能太贫穷,以至于为了维持生计而无法专注练习。总的来说,整本书实验描述多过于指导性建议,对于想找方法措施的人来说干货不多,还会挫伤很多喜欢喝“心灵鸡汤”的人的积极性,不过作为一本心理学科普书籍,可读性和趣味性足够,适合作为厕所书籍。

人定胜天,亦或者,接受命运——《异类》的成功启示录

“人们之所以爱听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是因为这样的故事总少不了孤胆英雄与命运搏斗的过程。 ”异类是何物,异类是那些从我们人群中脱颖而出的人,即所谓的 Outliers。可这些脱颖而出的人,真正依靠的可能并不是他们的天赋,而是太多太多的周围环境。如果你仔细查看冰球的麦迪逊哈特“老虎”队队员名单,会发现一个特别之处,所有人的出生日期都集中在 1 月、2 月和 3 月,放心,这和星座学没关系。我们先暂时忘记这个神奇的现象,来谈谈其他的部分。数据表明,一个人的能否在某个领域成功,取决于他在该领域的练习时间是否达到了 10,000 个小时这个界限。在 20 世纪 90 年代,心理学家们在柏林音乐学院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他们将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分为了 3 组,分别是最优秀的,还算不错的,以及不太可能成为职业演奏家的。这三组学生只被问及了一个问题:从首次接触小提琴至今,你练琴一共练了多少小时?结局表明,第一组人已经基本达到了 10,000 个小时,相比第三组多了 6,000 个小时。这个数字极其重要,世界上还从未有过训练时间少于这个数字的世界级专家,它充分证明了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所谓的天才,他们不能花很少的时间来达到和别人一样的成就,一切都是由训练时间决定的。现在我们回到冰球队员的问题,那么为何 10,000 小时法则如此重要,在这里却是由出生时的时间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呢?事实上,加拿大冰球选拔是以每年的 1 月 1 号作为分界线的,这几个月出生的人会比后面几个月的人要有更久的训练时间,加拿大的冰球队员选拔甚至是从 9 岁到 10 岁就开始了,在这个年龄的选拔上,多将近 1 年的练习时间,虽然不能达到 10,000 小时,却让他们得到了绝大的优势,因此在最初的选拔上就会表现优秀,从而接受到了更好的资源,良性循环。出生时间改变了一切,不仅仅在小范围的一年内,甚至还取决于年代。在一份关于人类有史以来最富有的 75 人的名单中,有 14 个人都是美国人并且都出生在 19 世纪中期的 9 年间。这个从埃及艳后和法老开始计量的数据中,竟然有 20% 的人都处在同一个国家和同一个年代,难道时间和背景还不能解释这一切么?不仅仅是出生时间,我们的文化和背景也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它甚至可以决定了飞机失事的几率。在 1997 年,价值 6,000 万美元,重达 212 吨的钢铁之躯的大韩 801 航班,以 100 英里的时速撞上了山顶,机上人员 254 人中 228 人罹难。这样的事情在韩国 90 年代末频繁发生。美国联合航空的飞机损失率为百万分之 0.27,而大韩航空同期的飞机损失率为百万分之 4.79,是前者的 17 倍之多。飞机失事本身是由一些列的小问题的叠加导致的。而问题便在于,文化决定了机组人员中使用的语言模式。在驾驶舱中,正确状态应该是一个人操作,另外一个人检查,副机长应该及时发现问题并告诉机长。在以英语为沟通的国家中,这并不是问题,因为英语语言中没有明确的等级区分(试想英语中从来没有“您”这样的敬语)。但是因为韩国等国家的文化原因,导致副机长不敢质疑机长,机长甚至会因为副机长的不尊敬,而用手背狠狠地打副机长。如此森严的等级制度,导致了这样的悲剧。其次,文化还决定了对话模式。在西方对话中,沟通方式是“以说话者为导向”的对话,即说话方有责任把自己的意思清晰明白的表达出来。而在亚洲国家,人们多半使用的是“以聆听者为导向”的,即需要聆听者来把意思理解清楚。因此在西方国家与亚洲国家在飞机服务上合作的时候,副机长有时候会在因为机长与副机长的等级问题,导致报告问题时使用暗示的方法,因此导致严重的沟通问题,最终导致飞机失事。最终这个问题在大韩航空请来大美航空的大卫 · 格林伯格协助下解决了问题。格林伯格上任以后第一项改革就是要全民提高机组人员的英语水平,并且要求机组人员使用英文来沟通。于是,奇迹发生了,大韩航空已经是著名的天合联盟的其中一员,在安全性的问题上,大韩航空现在已经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家航空公司匹敌。可见,文化对每个人的影响有多么的深远,改变了文化,就改变了一切。决定现在大韩航空的成功的,仅仅只是因为文化决定的沟通模式。Nature vs. Nurture,先天还是后天,一直是心理学上的一大难题,有无数的证据表明了天生因素影响了人的很大一部分成就,纵观那些双胞胎研究就可以发现,他们未来的行为几乎没有区别。可同时,后天因素也不断地影响着人,行为心理学不断地发现人类的行为与习惯是可以轻易被改变的。现在,更有了新的理论,即即使人含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但后天因素也是由先天因素所影响的。但是,我们真的需要把环境和个人天分分为不同的因素么?把每个部份单独分开,是一种找借口的行为,也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一种说法。宏观上来看,机遇、运气、个人努力的意愿、天分、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在每个人一出生的一瞬间就决定了的定量。每个人都拥有着这个谁都无法改变的的“命运”(暂时使用命运,没有更好的词来代表以上所有的因素),而正是这个“命运”,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成功。看问题只有从宏观角度,才能真正找到实用的解决办法。纵观全书,哪怕作者也无法提出确定的解决方案,因为世事就是不确定的,我们只能随波逐流。“成功总有原因。成功人士不可能独自走向成功,他们总是特定地点和特定环境的产物。 ”

现实是残酷的,但你的人生还得继续

“人人生而平等”,“每一个人理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我上大学期间,这些价值根植在我内心,无比坚定。这也是为什么之后我选择加入美丽中国,去中国欠发达地区支教两年,那时我认为教育很大程度决定一个人最终的命运,我是这个系统的受益者,我希望影响更多的人。两年中有很多心酸,很多无奈,记忆犹新的最无奈一刻是有一天,看了BBC的一部记录片,叫做:Seven。导演从上个世纪初,选择一个班的小学生作为拍摄对象,有访谈有跟踪,导演很有毅力,每隔七年都会再拍一次,这样形成了一系列纪录片。其中具体情节记不太清楚了,但最后我得到的结论确实让我感觉很恐怖:不论你是怎样的一个人,你的出身很大程度决定了你的一生。纪录片中大部分穷人家的孩子,在成人后慢慢被生活的重负拖垮,即使是小时候学习成绩不错,考取了好大学的孩子,也只是在高中担任了一位教师;而反观生活在中上层阶级的孩子,小时候就参与各种活动,具有广泛的阅读经验,最后活跃在金融领域。看完这样的纪录片后,我很惆怅,再次走近班级,看着台下这群学生,我有说不出来的一种无奈和痛苦。好像是说:你们再怎么努力学习,根据统计学来讲,你们父辈怎样,你们还怎样,学校教育这条击穿阶级固化的通道,是不是已经变得更加狭窄?离开两年支教生活,在繁华的首都北京,更多接触到了一线城市的学生,他们有在高中阶段为了完成自己的申请就开始在网络上找资源去非洲做志愿者,有一个寒假花两三万完成NASA发起的太空城市设计活动,有很早就开始上国际学校,已经开始接触像3D打印这样的创意科技,这时候再对比我当时在学校教的学生,只能一生叹息。谈回本书,马尔科姆是一位会讲故事的作者,就像引言中的罗塞托之谜中所讲的一样,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解剖事实的真相。为什么著名的加拿大冰球运动员都出生在年初?因为加拿大冰球运动是按每年1月划分年龄阶段的,年初出生的运动员在自己所处的级别比其他球员有更成熟的心智和体能素质,而竞争机制其实就是让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想想小学阶段我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只是在一定时候发育成熟,那个阶段,上学太早肯定会在评测中失去优势)10000小时法则真的是对于每个人都管用吗?这更多是出生的年代和机遇,比尔盖茨的1W小时是自己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的好奇心的共力完成;披头士的成功是被逼着在汉堡每天完成8个小时的演出积累起来的。当成功的人反过来反思自己的成功总会说:我成功是因为叉叉叉。但你可能并不知道叉叉叉后面还有更多的叉叉叉。曾经很推崇1W小时法则的我,认为天道酬勤(这也应证了作者在文化章节所讲:亚洲人骨子里有勤奋基因),也在有意练习一些技能,比如:吉他,编程。不得不承认,形成这样的兴趣是容易的,但是从兴趣阶段到高手甚至专家,是需要刻意练习的,这些刻意练习建立在外部反馈,个人毅力,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之上。正如倘若比尔盖茨若不是出生在1950年,那时候的个人计算机不是那么难以操作,也不是已经家喻户晓的必需品,正是在这样一个马上要爆发的时刻,这10000个小时的意义得到了更好的连结。真的是智商越高就越成功吗?显然不是,就和篮球运动员一样,只要达到一定身高就行了,之后其他因素的关键性就体现出来了。天才之忧的隐藏含义更多在于家庭教育,有一种智能叫做“实践性智能”,是能够调动他人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是有效沟通表达实现自己价值的能力,是待人处事的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光看书得到的,而是与他人接触,互动。在这里作者赤裸裸的指出了世界只有两种教育方式:穷人的教育方式和富人的教育方式。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童年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而富人教育方式中的“协同教育”会让孩子更好锻炼自己的“实践性智能”。......在第一章作者用这些例子,想要证明给我们:光是勤奋努力,那是远远不够的,你的家庭,你所处的社会环境,你所在的时代环境,你所获得的机遇,对于你的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抛弃这样的想法:A,B,C都成功了,因为他们都做了X; 那么我坚持做X,我也能够成功。第二章,直接把目标定格在了文化因素,直接给结论,可能你会觉得很扯:你会这样做,是因为你的祖先一直这样。但作者竟然神奇般的找到了很多例证。如:中国人数学好,是因为中文说数字的音节短而且逻辑性强;美国南方人喜欢暴怒是因为他们祖先很看重个人尊严;韩国航班事故是因为机长和副机长权力不对等。而作者的成功是因为自己祖上无数的机遇巧合叠加而成。合上此书,我想怒吼一声:妈蛋,是不是说,我他妈的一出生大部分已经注定好了。你出生的年月,你遇到的人,你所处的时代,你出生的家庭......然而,做为个人,在看到这样的事实后,我宁可继续保持“自己才是自己生活主导者”的态度。我们确实没办法改变周遭的环境和际遇,但是我能够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说起来,好像有种自欺欺人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本身就能对生活形成正向反馈。另一方面,这也会让自己更加宽容地接受自己的一切,并继续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也许看到真实的现实后,才有更加坚定的脚步。

人生都已经这样了

最近连看了两本让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书,其中一本就是这本《异类》,(另一本是《我在底层的生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情绪简直坐了一趟过山车,从“有点沮丧”开始、途中变成“非常沮丧”、再变成“完了完了”、最后奇迹般地变成“嘛~既然人生已经这样了、那就这样吧”——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被治愈了。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人在推荐这本书,反正不知道什么时候这本书的名字飞得满天都是,而且基本都被归到“励志”类。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励志什么的最讨厌了;让一个不相关人士巴拉巴拉地告诉我我应该过什么样的人生,这种念头真是光想想都无法忍受。于是这本书被我放在“短期之内不读”类别、并且一放就是一年;终于开始读的时候,也是一边读一边脑内吐槽:第一章:名人的出生日期。作者开始列举名人的出生日期的时候这浓浓的民科风格让我的脑内警报简直快把我天灵盖都掀翻。好在作者很快脱离了纯统计学诡计、揭露了其中貌似真正存在的逻辑关系。至少看上去逻辑是成立的。第二章:一万小时理论。给人的感觉是“已经被讲烂了的过气话题”。逻辑并不很严密,但是貌似有一定可信度,就好像“中医几乎找不到现代科学支持但却又有(未经核实的)成功案例”。第三第四章:不同阶级教育孩子的不同模式。这个是让我整个人都不好了的部分。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读跟心理学挂钩的书最大的麻烦之处就是你会不停地代入。(当年读阿德勒的时候我就觉得我以后一定是个罪犯。)当然,在这本书里很显然我属于贫穷父母的孩子、阶级排序接近底端,于是整个心理状态都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人生一片灰暗啊”的沮丧、“一命二运三风水、个人努力排最后;最近也有paper证明基因也有影响”的绝望,和“这种想法真是对不起一生悬命养育我的父母”的负罪感之间来回切换。第五章:出身背景带来的独特优势和时势造英雄。这一章是“一命二运三风水、个人努力排最后”/“尽人事听天命”的延续,如果用郭德纲的话来说,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很喜欢这句话,认为这句话不失为是生命的奥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很多事情真的只是机缘巧合,碰到你合适,那么就是你;如果没有你,也会有合适的别人。地球离开谁都正常转动,the universe simply doesn’t care.所谓“你”的存在,只有对你来说、对跟你有利益感情关系的人来说是最重要的;脱开这一层,你我他都不过是原子的某一种暂时稳定的排列而已。也只有真正认识到“自我”的虚空、才能获得生命的平静;虽然要获得这种认识也并不简单、需要长年的修持。第六章:暴力案件和区域文化。在这一章中获得了两本想读的书的名字,很高兴。之前在美剧中看到过好几次 罗密欧与茱丽叶 式的案例,这个方面貌似可以再跑去了解一下。第七章:飞机失事背后的文化差异。这一章是我一直在“哈哈哈”幸灾乐祸的一章,因为文中的案例刚好是朋友的公司。于是跑去跟朋友吐槽,同时也得以从另一个侧面求证文中的文化差异是否真实存在。此外因为之前看过一本介绍跟飞机和飞行有关知识的科普小书,所以这一章变得分外有趣。最后一章:中国和美国学生数学的差异。这是雅思中曾经多次考察的内容、也经常出现在长辈对中外教育体制的讨论中,通过这一章获得了一点谈资,因而还是很值得花费的时间。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刚好差不多是下班回家的时刻。于是抱着“嘛~反正人生都已经这样了,那就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吧”的想法欢乐地回家吃饭去了。

先机 时势 舞台

第一章:马太效应——P20“天才并非一开始就表现出众,一开始他只是比别人优秀一点点。”P17"无论孩子在幼儿园有着怎样的优势,这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很快消失。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正如冰球队员的成长经历一样,因年龄大几个月而明显的微弱优势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最终引导孩子走向成功或不成功,自信或不自信的轨道中,其影响会延伸很多年"启示:(1)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要始终超出别人的期望一点点或者比别人做的好一点点,一点点就可以,抓住每次机会。(2)微博上经常说的不必在意孩子是否输在起跑线上,可见是不对的,越是小的时候,越应该走在前面,这样信心会不断增加,使“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当然,教育孩子的方法很重要,要引入《拖延心理学》里面关于成长心态的建议,是固定心态还是成长心态,很重要。第二章:10000小时法则——P27"心理学家对天赋研究越深入,就越发现,天赋的作用其实很小,而后天努力的作用其实很大"。文中举了很多之前被广泛认为是天才的人,其实背后却付出了常人所不能及的努力,使我想起了吴晓波说过的一句话“与众不同的背后,是无比寂寞的勤奋”启示:(1)要想成功,就必须舍得下“笨”功夫,世间并无捷径可走,那些吹嘘自己如何很快取得成功的人,不足信。(2)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夸孩子的时候要夸“努力”而不能夸“聪明”的原因了。

不是你不是天才,而且你的付出并没有达到

看到《异类》中的一个点,例如球员,他们的成功与否怎么和生日的月份有关系的?今天得到了答案,确实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也有例外。教练在选择队员的时候一般会选择1.2.3等比较早出生的一群人,这部分人相对比他们小的人而言,更加成熟,好像更能接受教练的指导,因为训练的有所倚重,能力的差异表现会更加分明更加两极化,这样年龄小的就更赶不上年龄大的。就好比是我们受教育一样,从上幼儿园开始,年龄的不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都不一样,还有其他各方面的因素也有影响,那么教育的结果自然就有很大的不同,对于那些比较乖的成绩好的,老师们自然更加偏爱,相反,对于调皮成绩差的也就爱答不理了吧。这样一步步的就会对孩子们的将来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的一个小故事也告诉我,对于别人的态度在个人来看或许没有什么,但对于对方而言,或许就是有很大的影响呢。有些人成为钢琴家,有些人成为科学家,有些人却只能做一个小小的某一方面的指导的人,这样的区别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在于有没有天赋,有了天赋只是相对别人而言有了一个优势而已,要想成就未来,他们的付出不只是比其他人更加努力,而是比其他人努力十倍,甚至百倍。对于上班族而言,从事某一个职业,或许时间久了会疲倦会麻木,以至于时刻准备着找到一个新的出路,又或许自认为已经很努力了,可是结果总是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和别人相距了一大截,是啊,他们或许刚好找到了他们所擅长的某一个领域,为了梦想,为了生存,在兴趣的基础上会加倍付出,加倍努力,他们的努力可能我们没有办法想象,就在我们疲倦的时候,他们正在思考怎么解决某个问题,怎样更好的去发展等等,同样是在一个公司或者一个岗位,相同的时间最终的成长,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别。既然选择了,然而又不知道自己兴趣所在,那就把现在所从事的发现为兴趣,不断努力并且坚持,总比把时间浪费在消沉等等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地方要好的多。

10000小时的度量——读Malcolm Gladwell《异类》(一)

《异类》中最著名的是关于“10000小时法则”的论述,这是一个关于成功的法则。讨论本书前,我有两点想说在前面。首先,书中和本文中讨论的成功,是狭义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并非广义上成功,因为每个人对成功定义不同——有的人认为不一定要成为巨贾、名家、明星,独善其身、养家糊口、小富即安也是一种成功,这样的人可以不必在此浪费时间了。狭义的成功衡量标准就是一个人为社会、世界、未来做贡献的能力大小。《异类》中提到的诸多“成功人士”都是以这一标准衡量的。其次,我既不赞同成功完全取决于机遇,也不赞同成功只取决于个人努力。我认为,每个人的成功都不可复制,每个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独特的成功故事。一个人的成功,决定因素有很多很多,个体差异、机遇巧合、成长环境、文化背景等等,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复杂交织。但即便如此,我们仍能够从成功人士当中找到一些共性的特点供正在奋斗的年轻人参考。我想,10000小时法则就是其中的共性之一吧。当一个人的努力能够用10000小时来量化的时候,他就具备了成功的要素之一。而那些没有能够积累10000小时努力的人来说,即使机遇青睐,拥有天才的大脑,也很难获得异类般的成功。让我们来看看《异类》的作者是如何阐述的吧。异类,utliers,英文中意为显著超越其他个体的事物,书中指的是那些卓越超群的成功人士。10000小时代表着长期大量在某一领域持续的时间投入。例如比尔.乔伊(硅谷Sun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莫扎特、甲壳虫乐队。他们无一例外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持续投入10000小时左右的“练习”时间。10000小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如果你在某一个领域每一天投入3个小时,一年是1095个小时,10000小时大概需要10年。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领域都需要大约10年持续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书中有几个例子。比尔.乔伊,硅谷计算机天才,曾经在求学阶段,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计算机中心——当时世界上第一批拥有分时系统计算机实验室,夜以继日地练习编程,每天编程8小时至10小时。比尔.乔伊经常没日没夜地编程,到晚上两三点趴在键盘上就睡着了。他1971年进入密歇根大学,从二年级开始正式学习编程,加上每年的暑假,大概累积了10000小时。比尔.盖茨,大二时从哈佛辍学创立微软,这时他已经不间断地学习编程7年了。全世界超不过50个人有这样的经历——不到20岁的年龄已经拥有7年的编程经历,对软件开发有着比同龄人深刻得多的认识。莫扎特,6岁开始作曲的音乐神童,他早期的作品并不出色,真正被奉为第一部经典的是第九号钢琴协奏曲,而这部作品是他在21岁时创作的,那时候莫扎特作曲已经10个年头了。甲壳虫乐队曾经是上世纪全球最著名最成功的摇滚乐队之一,乐队诞生于英国利物浦,在美国接连创下了唱片销售记录。4为成员在成名之前曾经在德国汉堡的酒吧驻唱,每天必须演足8小时,一周出场7个晚上,也积累了将近10000小时。这是个极其简单的道理,机遇来临前,异类们已经积累了10000小时,他们磨练多年的技巧因机遇的来临变成通向成功的阶梯。有人会问,我工作已经十多年了,早已经积累10000小时了啊,怎么还没有达到世界领先呢?豆瓣中有一篇名为《10000小时定律真的适合所有领域吗?》的文章,我认为很好,这篇文章理性分析了10000小时定律适合的领域,并且强调只有“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而不是简单重复积累的10000小时才算数。对于10000小时(约10年)这样一个大尺度,不是短时间能轻易得到验证的,这也是这一法则目前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的原因。同时,“刻意练习”也代表10000小时的积累并不是轻松容易的,要求从事该领域的人必须不断突破心理舒适区,从而提高水平,实现质的变化。例如玩游戏。虽然某资深游戏玩家已经玩了10000小时,但他无法取得任何成功。因为他只是“轻松容易”地玩,而不是“刻意练习”游戏竞技技能。而韩国的竞技游戏高手,都是经过10000小时以上的苦练,才能在世界电子竞技大赛(WCG)夺魁。因此,如果工作十多年,几万小时倒是有了,但那只是工作性简单重复,并没有在某一技巧领域不断突破自我,因此不一定能让你成功,顶多在单位论资排辈的时候排在前面。但如果你专门负责在办公室给各种领导写材料,而且十年中不断突破自我提高写作水平,成为有名的笔杆子,那么你就具备成功因素之一,这个时候如果机遇来了,你写的官场小说一举成名,就能成为畅销书作家。这就是《异类》中10000小时法则的逻辑。此外,10000小时法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成功的前提是大量且长期的积累,并非一蹴而就。虽然成功因素那么复杂,扑朔迷离,令人捉摸不透,我仍然笃信10000小时法则的力量,以及其在诸多成功要素中所占的比重。当你的努力能够用10000小时的长度来度量,那么成功可能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后记:2013年年末,在生娃前的休假中,我在豆瓣上第一次知道了这一法则,还加入了由“彭萦”创建的“10000小时梦想实现法”小组,认为自己找到了可以实现梦想的方法——用时间来量化努力。这本书也成为我心心念念想读的书,但是当时中信出版社还没有再版,我搜到的是2009年版和香港的繁体字版。后来忙着生娃养娃上班,直到2015年终于让我得手了。


 异类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