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书评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15318325
作者:徐志频
页数:430页

一代雄鹰

我喜欢看各种传记,了解伟人一生的跌宕起伏;但是,我讨厌作者在写传记的时候,添加个人的感情色彩在里面。传记的目的是记录,记录人物所做的事情,事情的好坏读者自有见解,作者可以有自己的主观评价,但请不掺杂个人情绪。怎么说呢,《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作者写了太多虚无缥缈的东西,掺杂了太多的个人主观色彩,让整本书的可信度大打折扣。暂且不去理会文中的笔墨,这本书让我比较完整的了解了左宗棠的一生,一个个性独立的秀才到权倾朝野的封疆大吏。左宗棠的前半生是比较清苦的,在40岁之前都一直可以说是默默无闻。但是,他前半生的积累足以让他走向后面的征程;虽然陷入倒插门的窘境,但是得到闺中圣人贤妻的信任与支持,陶澍的联姻托孤,林则徐的事业托孤,贺长龄、贺熙龄的赏识,朋友胡林翼、郭嵩焘的支持,所有的这些都为他后续的爆发做足了铺垫;踏入出世的第一步,便由文人转向面对战场的统帅,且造就了“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局面。组建楚军,痛击太平天国李世贤,从而成为封疆大吏,然而,这只是他人生启程的第一步。在后续的平捻、平定回民作乱中,进一步建立功勋,随着他坚持边防策略,并成功收复新疆,踏入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从此他也走进了世界的历史舞台。成为面对英国和沙俄等西方列强,真正可以直视的中国第一人。在后续的中法战争中,左宗棠真正成为在国际社会上最有气节的民族英雄。包括后续的兴建实业救国、开展洋务运动、还商于商的政策,努力的支撑着将倾的大厦。从公道上讲,左宗棠独立、真正、善良的品性几乎是完美的,同样让诟病的也是他的独立公正,他的成功离不开湘系集团对他的帮助,甚至有救命之恩。而如果一味的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不考虑这提拔之情、救命之恩的话,是不是也过分刻薄而不近人情了呢?也许,这也正是他人格闪耀之处吧。同时,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就是左宗棠西北平乱的历史,一笔带过。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作者刻意隐瞒反而降低了整本书的水平和质量。可悲、可叹,因为想要了解左宗棠,仅仅读这本书一定是不够的。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曾国藩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左宗棠右者。 ——胡林翼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潘祖荫

这么多打5星的?

看介绍不错, 买了, 准备退, 直接原因是印刷严重质量问题, 有17页都是空白.没看,但就几个关键点翻了下, 这书不行. 原因:1, 介绍说是历史小说, 以为是和唐浩明的<曾国藩>那样的小说, 结果不是, 就是人物传记, 左宗棠的传记也有很多了, 这本没有出彩的地方.2, 作为传记, 竟然把左宗棠平定西北种族屠杀这件大事完完全全回避了, 一个字都没提, 如果一个对左生平不了解的人看了这本书,会以为左镇压完捻军以后直接就去收复新疆了, 西北死了多少人, 打了5年仗, 一个字都没提, 你这传记不是在骗人吗? 如果是担心有关方面不许涉及民族矛盾,你至少可以简略介绍下平乱过程,详细说下左建设西北,为民族团结做了哪些事吧, 作者真的是热爱左公吗?

轻松好读的通俗小说版

全是有意思的故事,真实反映了左宗棠的成长和内心。边读边想,左宗棠这个人挺有意思的,与我们相距200年了,但做事为人,实干才能,这些方面,跟我们这个时代很相似啊,没想到,这样个性的大器晚成的官员,能善始善终,功成名就,很值得我们了解学习。值得一读。

看过最好的《曾国藩》,没有理由不看《左宗棠》

他是第一实干兴邦的晚清宰相,是让外国人最怕又敬的中国官员,是曾国藩、梁启超、毛泽东、朱镕基最推崇的人物,是历史上永不打败仗的中国将军。他就是左宗棠!在这部《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中,以左宗棠生平经历的大事为主线,用生动可感的故事,客观写实左宗棠曲折传奇人生。

至少前200页没有尿点

看了这本书其实感觉更像是小说,但查了一些史实,又确有其事。我感觉这本书在历史类的人物小说中更容易读,读起来也更轻松,最后还有一些关于这本书的点评性内容,让人觉得深挖了人物的现实意义,尽管作者尽可能表达了客观的态度,但是究竟这位晚清重臣在各位印象中如何呢?还要读读看了,对了很喜欢那句副标题——“帝国最后的鹰派”

中国西部发展的先行者

自古以来,经济发达的地区就是政府和统治者最关心的区域,一方面政绩斐然,光鲜亮丽;一方面税收富足,财源滚滚。而对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相对关注较少。“以史为鉴可知性兴替”,虽然晚清距离现在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左宗棠对于平定西北和建设发展西北的构想还是值得我们现在的官员们借鉴的。

为官当如左宗棠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记得左公病逝有人写了一份挽联“平生不谈和议事,千秋唯有左文襄”,这可以说是左宗棠一生对待外事态度的真实写照,在对外的问题以及领土问题上,左宗棠更多是与之平等的合作,为抗侵略不卑不亢的协商借款,对待领土问题毫不妥协的强硬,这不仅在“视洋人高于官员”的晚清实属难能可贵,即使放在今天与那些“崇洋媚外”到将财产与家人全部移至海外的的“裸官”相比也是值得我们敬仰的。无论他在整个历史进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他所处的历史时期,他是个真正为自己的祖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清子民”。可读性很强,将左宗棠的一生娓娓道来。看完此书,最大的感受是,做官做成左宗棠这样,真是不容易,有能力,有业绩,功高清廉,非常值得中国当下的官员学习。

笔记

1. 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屡考屡败”,什么道理?一是他思想开放,笔锋犀利,专讲经世致用,属思想危险的激进分子,主考官既怕他,又讨厌他;二是他知道的太多了,知识面太宽了,时而天上地下,时而大海小溪,写得太好太深刻,内容常超出范围,主考官知识不够,看后如坠云里,不敢对他放心;三是他不拘小节,卷面写完后像一副油画,要认出字来基本靠猜。2. 左宗棠选择放弃考试,以行动抗议科举制度,看上去很英雄意气,却是一条风险路。对封建帝国里的读书人,断了“科考取官”途径,基本上也就断绝了成功的希望之路。 弃考绝仕的左宗棠,以举人身份,如果选择做个教书匠、农民,距离他的“当代诸葛亮”大梦,已经遥不可及。3. 从湘阴到湘潭,12年的寄居生活,左宗棠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应湖南巡抚吴荣光的邀请,去醴陵县的渌江书院主持教学;二是埋头潜心研究科学种田方法,作《广区田图说》;三是继续研究舆地学,自己在家里绘制中国地图。4. 对左宗棠影响最深,也让他反省看清楚自己,进而自我反思的,还是夫人周诒端。左宗棠自述说,我以前的老师蔗农(贺熙龄)告诫我,说我“气质粗驳,失之矜傲”。跟你在一起,我自己也发现了,正努力在改。我的病根是性情“乖戾”,救治的方法是“涵养须用敬”,现在我每天都在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先从寡言、养静二条做起”,期待自己性格气质能有所变化。[5. 左宗棠就不同了,考试需要本钱,他已结婚,要先养家,积足了本钱才能考试。所以1833年,两人同时落榜,一半像书生一半像农民的左宗棠极度失落,花花公子一样的胡林翼根本没当回事:早得很,急什么。他不急左宗棠会急,咬着菜根被含着金钥匙的人邀去一起玩,玩多了胃疼。6. 男儿膝下有黄金,陶澍的判断没错。真正自尊而倔强的青年人,是有大出息与大前途的苗子。熟读史书,他知道韩信。韩信布衣时贫而无行,跟着讨饭还被人嫌厌。淮安漂母免费供他吃了10多天。韩信说:我将来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没想到漂母怒骂:“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这声痛骂激发了他的自尊,韩信告别要饭,走上将军之路。7.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在陶左关系上真正体现出来了。曾子说过,“可以托七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这句话在左宗棠身上得到了应验。8. 但左宗棠正在成长变化,从“窝龙”已升级成“潜龙”。《易经》有句话,叫“潜龙勿用”。事业在发展之初,虽然势头比较好,但比较弱小,应该小心谨慎,不可轻动。9. 弄巧成拙,这一跤摔得很惨,他几年都爬不起来。直到1847年,已经35岁的胡林翼费尽心机,左支右绌,才总算爬到贵州安顺知府的位置。好容易熬成了个相当于今天正厅级的领导,他还想继续往上爬。动歪脑筋不行,就踏实卖命干,打算用业绩来说话。 他这一埋头,辛苦了五年多。在任期间,他芒鞋短衣,深入群众摸民情,探匪情,强化团练、保甲,带领官兵与盗匪作战数百次,镇压黄平、台拱、清江、天柱等地苗民起义和湖南李沅发起义,《胡氏兵法》也在这时编成。五年下来,政绩突出,声望日隆。连曾国藩都仰望说:“林翼坚持之力,调和诸将之功,综核之才,皆臣所不逮,而尤服其进德之猛。”10. 越谈越近,话题由大到小,逐渐转到了个人。胡林翼给左宗棠提了个醒,先肯定他为人很好,“能以诚心相与”,再批评他“虑事太密,论事太尽”,“出言着边际”。翻译成白话,就是事情想得总是过于细致,而评价事情偏激,总过于绝对,说话口气大,思维太发散,让人摸不着头脑。左宗棠全部接受了,认为“切中弊病”。 但左宗棠与胡林翼都没料想到,好得跟一个人似的哥俩,这次交流,发生了一个根本分歧。胡林翼以自己这些年来的官场实践体验,私下告诫左宗棠:做人要注意收敛,得学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左宗棠直通通地看着胡林翼,很不以为然。他说:我民间书生一个,如果也讲究趋利避害,观点模棱两可,那跟官场上投机取巧的那些人,还有什么区别呢?这好像不是一个有血性的男子汉应该做的事啊!(“则未免如官场巧滑者流,趋避为工,模棱两可,似非血性男子所应出也。”)11. 在自学环境里锻炼出来的人,有他固定的特点:实践中去成就大业时,只能做一把手,不能做二号首长。不只是因为这种学习、思想都十分深刻,甚至有点怪异,爱好剑走偏锋,跟他人总合不上。关键是,这种自由散漫环境里熏陶出来的人,已经无法适应条框管制的生活。他会是一个好的开创者,同时又是一个差劲的执行者。思维方式,与科班渠道学出来的人,已经搭不上调。12. 几十年后,他回忆起这段日子,自嘲说:“三十以后,读书渐多,阅世渐深,知区区之存于心中,自以为是者,仅足以傲今无足指数之人,而于古之狂狷,实未逮也,则愿力耕读书以自勉其所未至。” 左宗棠晚年还是坚信,年轻人就应该想法大一点,思想超前一点,姿态狂傲一点。为什么呢?他说:“小时志趣要远大,高谈阔论固自不妨。但须时时返躬自问:我口边是如此说话,我胸中究有这般道理否?我说人家作的不是,我自己作事时又何如?即如看人家好文章,亦要仔细去寻他思路,摩他笔路,仿他腔调。……若读书不耐苦,则无所用心之人;境遇不耐苦,则无所成就之人。”年轻人志向不怕大,只有牛吹大了,才会感到压力,才会逼迫自己反过来思考自己,检点自己,学习别人,这样的进步速度最快。这样向别人学习,是“骄傲使人进步,谦虚使人落后”。13. 事业上还没有将自己做成“当代诸葛亮”,生活上他提前过了一把做诸葛亮的瘾。这既是一种自我激励,也是一种心理安慰。左宗棠心气那么高,如果不自我安慰一下,不自己给自己肯定,社会压力那么大,他不是先要怄气死了?14. 8年里,左宗棠都收获了什么? 湘上农人 用8年时间,左宗棠不仅读完了当下湖南经世致用学风集大成者陶澍的实践心得,连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之类的书也全读了一遍,他终于实现了自己22岁时立下的志向,“读破万卷”了。 这些正书与杂书加在一起,左宗棠免费自学成了一个“自由派进士”。15. 流放伊犁是林则徐一生政治生涯最低谷。但他为了开发建设新疆,不顾政坛失意,年老体衰,抓紧时间,认真翻阅了大量的新疆屯田档案资料,亲自摘抄《喀什噶尔、巴尔楚克等地屯田原案》、《巴尔楚克等城垦田案略》、《哈密厅卷宗》,以及伊犁喀什河史地等。1844年,林则徐主动接过伊犁将军布彦泰的委托工程,垦复阿齐乌苏地亩。这项工程历时4月,用工10万人以上。工程完成,渠道全通,10多万亩土地得到灌溉。布彦泰对老英雄既感动,又敬重,向朝廷奏报林则徐的立功表现。没想到道光皇帝怒气还在,以请君入瓮的心态下旨:“著即传谕林则徐,前赴阿克苏、乌什、和阗,周历履勘。”“戴罪立功”后的林则徐,凭借这道圣旨,只好从富裕的北疆伊犁去到了贫困的南疆地区。他不但没有怨言,反而感恩朝廷给了他继续在中国边疆办实事的机会。16. 张亮基什么背景呢?江苏铜山(今徐州)人,道光年间的举人,胡林翼的朋友,林则徐的部下。这次被调进湖南,主要就为镇压太平天国。 胡林翼向张亮基推荐左宗棠,写了一段长长的评语: 一是“才学、品行,超冠绝伦”; 二是“为人廉洁耿介、刚直方正、性情善良、忠肝义胆”; 三是“胸罗古今地图、兵法、国章、时务”。 最后他还列了一点:不重名利。即使谋划成功,也不愿意受赏。 张亮基一看,这么好,这人不就是专门为我准备的吗?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可以独担大任,而且谋划能成。最后一句,也说到张亮基心坎里了:做成了也不会与自己争功。17. 左宗棠的劝说,并没有起到多少作用,曾国藩明白,自己跟左宗棠不是同一类人。唐浩明的结论是,真正促动曾国藩出山的人,是郭嵩焘。倒不是郭嵩焘多么能说会道,左右曾国藩判断的,基于一个人人都有的最本能的心理:郭嵩焘比曾国藩还要文气。曾国藩曾说:“郭筠仙芬芳悱恻”,他眼中郭嵩焘翩翩书生,是个浪漫悲苦的闷骚男。连他都觉得可以,看来真可以,曾国藩动心了。18. 左宗棠后来回忆当时痛骂曾国藩的情景,仍然清晰如画:“惟涤公进攻靖港失利,回泊南湖港”,他用绳索拴住自己,出城外专门去看望(仆缒城出视之),发现曾国藩“则气息奄然,盖愤而投水两次,皆得救以免,而其志仍在必死”。19. 曾国藩变相拍马,目的在尊重朝廷。皇帝虽然知道曾国藩有用心,但要的就是他的姿态。官文因此成了骑在前线流血奋战湘勇头上的不倒翁,是中国绝无仅有的福将。[20. 在显规则上,他一本正经,通过奏折的方式,向咸丰皇帝申辩。因为是同乡,不能申辩事情,他就换了个手法。一面夸奖左宗棠的才能,叫“精熟方舆,晓畅兵略”,暗示不要杀大能人。另一方面,他又煞有介事地帮皇帝分析原因,说左宗棠由原告变成被告,为什么呢?是“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等于说,左宗棠为什么弄得被别人举报?因为他名气太大了。21. 这自然是瞎掰。名气大的人当时多了去,为什么只有左宗棠惹祸上身了?胡林翼当然知道,满汉矛盾比梅雨季节的疮疤还敏感,真相不能真说穿,底细更不能说破,得含蓄、绕圈子,皇帝听得开心就行。中国古代传统,凡事先拿道德做保护伞,充分考虑听者的情绪,不能讲事实与道理,哪怕真理全在你手里。22. 但景德镇就空虚了。杨昌浚(jùn,深)提醒左宗棠:假如李秀成反过来打景德镇,怎么办? 左宗棠已经冒险先做了,心里并没有绝对把握,只好说:不会,他正在打石门,分不出兵来打我。况且,他怎么知道我景德镇的兵全部派完了呢? 杨昌浚到底有些不放心,劝左宗棠稳妥点。左宗棠说,好!按规矩,三百守城的老弱病残,烧火的、做饭的,只要能走得动的,全部跑到城头上去摇旗子,以壮声势。 越是担心什么,越会发生什么。王开琳、王开化走后第二天,太平军插在城内的探子,马上将消息报告李秀成。李秀成一听,机会来了。马上派养子李容发带去三千兵,直取景德镇。23. 左宗棠将这一仗作为自己毕生经典之笔。《左宗棠逸事汇编》中记载,左宗棠拿诸葛亮跟自己比较,认为这次成功的关键,是利用了敌方的间谍,帮自己暗通消息。这是诸葛亮“空城计”里没有的,所以自己已经称得上当代诸葛亮了。他说:“诸葛公料司马懿必不敢入空城,我却料李秀成必回师返救,料人料事,虽起诸葛公于地下,亦不过如此也。”24. 攻打浙江前,他迅速定下“救浙策略”:表面上积极上奏请示朝廷,推荐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暗地里又不下令楚军入浙作战。像动物世界里雄师捕杀角马,瞬间的算计与爆发可以做到分秒不差,曾国藩耐心等到李秀成攻破杭州城,才当机立断,下令左宗棠火速开进浙江。同时密奏皇帝,保荐左宗棠做浙江巡抚。 经过这一年多的合作,曾国藩已经离不开左宗棠。他很清楚,楚军以一当百,但就5000兵的家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清军在太平军屠戮下死得越惨,则越证明湘勇有存在价值。只有让浙江被打烂得不成样子,他再安排左宗棠去收拾烂摊子,才可以造成“天下不可一日无湘勇”的局面,湘官集团的主动权才可牢牢把在手中25. 论办事能力,王有龄是个好官。他擅长治理,清正廉洁,爱民如子,与三国时的刘表相似。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他可以做个好父母官;但生在乱世,他只能替朝廷殉葬。 王有龄菩萨心肠,死前仍不忘百姓。为了防止太平军破城后屠城,他留下遗书:“饥不食腐鼠,渴不饮盗泉”。李秀成看到,被他感动了,破城后,不但没有屠城,反而对他进行厚葬。[7]26. 其实,胡雪岩捐助左宗棠的真相,说出来就一点都不神秘了。 这些粮食事实早运到杭州了。胡雪岩为保险起见,将它偷偷藏在海湾某个港口附近。 胡雪岩原来是准备将这30万石军粮全部赠送给王有龄的。 胡雪岩与王有龄,在早年结交下了一种在当时看来非常独特的官商关系。27. 左宗棠回忆胡雪岩告诉他的情景,“咸丰十一年(1861年)冬,杭城垂陷,胡光墉(胡雪岩字)航海运粮,兼备子药,力图援应,载至钱塘江,为重围所阻,心力俱瘁。” 左宗棠被胡雪岩的真心实意打动了。有了后勤资助,楚军如虎添翼,左宗棠率士兵乘胜追击,在浙江再度赶上李世贤。28. 曾国藩一看,心里窝了一肚子气。去年湘勇攻下南京,朝廷暗地里威逼他自行解散湘军,他感到十分憋闷。表面装得十分顺从,暗中移花接木,将湘勇转移成淮军,培养学生李鸿章做接班人。[5] 现在他手无寸兵,朝廷对他不用防范。曾国藩却十分谨慎起来。已经功成名就,拜相封侯,位极人臣,可以摆资格,没必要节外生枝,弄得晚节不保。29. 歼灭自然是一句空话,左宗棠这样的军事天才,一直在卖力的统帅,能歼灭早就歼灭了,不用你催。但不能歼灭,不是左宗棠无能,而是朝廷自己军事安排制度出了问题。左宗棠看出来了,他抱怨说:“数百里内,大臣三,总督一,巡抚三,侍郎二,将军一,如何统御?”大佬扎堆,谁也不会听信谁,谁也无权指挥谁,朝廷不将关系理顺,大佬们无法发挥,只能带着一身本事等死。 跟西捻军作战,成了一场无期徒刑。30. 26岁的慈禧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对搞宫廷斗争,却像先天就懂,无师自通。她当即在大内召见29岁的恭亲王奕訢,通过他,将政权、军权、人事权,全部掌控起来。 事实上,奕訢早在热河时就与两宫皇太后全部密谋安排好,已经做好了关键的两步: 第一步,迅速提拔醇郡王奕缮为正黄旗汉军都统,掌握实际军事权力。这样,慈禧握稳了枪杆子。 第二步,御史董元醇提前造舆论,上奏折请求太后权理朝政、选一二名亲王辅佐。这样,慈禧又握稳了笔杆子。31. 三个湖南人同时来劝,曾国藩已经没有退路。他必须在“顺从儿皇帝”的朝廷与“夺取政权”之间做出一个选择,这个选择不能骑墙,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举起左手打右边的人、举起右手打左边的人。他必须直接、干脆、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否则湘官集团内部意见分歧,会发生分裂。 曾国藩决定,现在暂时都不表态,以他这么多年对事情的洞悉,对事务繁杂、争执剧烈的官场关系的处理,凭经验可以判断出,现在还没到表态的时候。他不能直接拒绝同壕的同乡战友,弄到最后三对一,让自己陷入孤立。32. 但口号既然弄得天下皆知,道德正义就成了他的立国之本。为了这个口号,诸葛亮明明知道“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迫于道德前后要保持一致的压力,不得不六出祁山,穷兵黩武,霸蛮去“兴复汉室”,最后将自己弄成个军事实力跟不上个人能力的好战分子似的。 蜀国是被立国之前这个政治纲领拖累亡国的。33. 安徽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地域性格有北方的厚重、质朴,兼具南方的细腻、轻柔,合在一起,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代表”形象(蒋介石评胡适语),矛盾地和谐。 湖南地处中国南方第一门户,在南北兼具的性格上,加了一点独具的辣。辣有着“鲜明的草根性,强烈的刺激性”。这是一种大缺大全的性格,倔强、激进,文武交融,理性中有感性,感性中有理性。34. 慈禧太后之所以力排众议,原因在于王朝是她个人的,责任全由她独当。大臣们可以从既得利益出发,关注个人可以从朝廷中瓜分什么好处;她不能。整个朝廷的安危,才是她关注的利益点。臣子想个人好处,皇帝需要的是能担当分忧的能人。35. 左宗棠运用政治家的眼光、军事家的方法,对西征新疆这项庞大的工程,作了理性的分析与周密的规划。他明白自己要集中精力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政治问题,二是军事问题。要处理好两种关系: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 无论问题还是关系,一切都是围绕人展开的,归结到一点,就是人的问题。而人的所有问题,无非是人心问题。怎么消化问题,处理好关系,幕后工作做得是否扎实、到位,就成了能不能收回的关键。36. 想起1841年听说第一次鸦片战争,他一介书生,手无寸权,在湘阴柳庄叹息“世局已极颓靡,惟闭户私忧,仰天长叹已耳!”40年后,等自己做了军机大臣,成国家军事政策的决定者,他才明白,在如此臃肿低效的机构里,老年左宗棠正是青年左宗棠痛恨的对象。 他甚至明白了自己20年来军事报告审批的全部机密:1861年自己带领楚军、1876年自己统帅西征军,每次都是在前线奋勇血战,前线十万火急,他打报告给朝廷,批示却总慢得像老黄牛。原来,这里掌权的都是些像他这样的老头,每天的工作就是闲坐聊天,碰上一两件事,相互间先商量个来,又商量个去,事情磨得掉光了皮,像鹅卵石光滑,才报告给皇帝。37. 胡雪岩作为中国第一成功的民营企业家,用富可敌国的财富,做了左宗棠主战政策的最有力的支撑。要扳倒左宗棠,先要扳倒胡雪岩。扳倒了胡雪岩,左宗棠就失去了经济基础,不攻自倒。李鸿章今后还可以拿胡雪岩到处做反面教材,证明左宗棠主战必败,胡雪岩民营必垮,朝廷就会反过来支持他:外交政策专一于“和戎”;洋务运动只办国家垄断企业。38. 慈禧太后拿李鸿章没辙了。李鸿章这时头顶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一堆官衔,跟他的老师曾国藩在剿灭捻军前一样,喊不动,骂不得。慈禧心中不禁掠过一道阴影:当年派曾国藩剿捻,剿了两年无功而返,秋后算账算责任,还好像朝廷错了似的。李鸿章会不会历史重演?39. 一生以行动与实干改变不合理世界的左宗棠,这时只能以思想来影响后世了。他深知海防重要。当年他坚持主张“海塞并防”,行动上“先塞防、后海防”。之所以这样做,考虑新疆塞防容易收复土地,而中国海防岸线漫长,固防是长久之计。通过5年西征,中国大西北已经固防,可以保百年太平,现在他要集中精力来坚固中国海防,这是千年大计。 作为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的创办人,作为中国海军事业的创始人,当时有谁比左宗棠更懂得海防呢?关于海防他谈了18年,写了几百份奏折,而中国海军的现状,还是和太平天国覆亡时一样,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了。40. 左宗棠这样锋芒毕露,剑拔弩张,没有挑起事端,反赢来外国人的妥协与尊重。他们不但撤销阻拦,沿路还毕恭毕敬。后来左宗棠又来过三次,外国人见左宗棠一到,主动将租界旗换成中国龙旗(清朝及以前,中国无国旗,统一用龙旗当作国旗),派兵警执鞭为他开道,发礼炮十三响,以主人身份迎接左宗棠。41. 根据帝国逻辑,挽救国家、政府比外争族权、强盛民族重要。清廷代表国家、政府,皇帝就是国家、政府;族权对应是天下同一民族的公民利益。左宗棠对历史与民族的贡献再大,清廷在封赏上一定不能真实体现出来,否则会产生民族利益大于政府利益的舆论导向,皇帝制度就会被连根拔起,皇帝再想集权、独裁就不灵了。这是左宗棠封二等侯,而曾国藩封一等侯的主要原因。42. 这样一个依靠封建宗法建立起来的社会,最根本的特点,处理一切事情,只讲情感,不讲理性。《论语·为政》对它做了规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3. 学曾国藩的人都会感到很累,结局一般也都不会太好。以阴巧、机心、算计上位,最后必死在阴巧、机心、算计上。“文死谏,武死战”,人都是死在自己的长处上。 左宗棠处处都好,曾国藩处处不好,为什么百多年来,人多学曾国藩,少有人来学左宗棠? 一个重要原因,在“为群体”的高压环境与高调口号的环境里,学曾国藩可以自保,并且能够快速自利。 在人人都琢磨算计别人的“互害”社会里,将自己大脑安装曾国藩关系学软件,效果立显。只要社会的认识不变,民众文化心理没有改变,学曾国藩到现实中一用就灵。而学左宗棠则有条件,一靠社会通过法治管住了人性邪恶的一面,整体阳光;二靠社会人人个体意识觉醒,每个人都自觉维护自己的权利。 我们看到,曾国藩成功走到了臣民社会关系学极致高度者才能达到的高峰,而左宗棠则凭借他的个性与才能,凭独立的气质,自由的思考,进官场做事,他用个性去改变现实,去冲击官场陋习,不自觉中为公民打开了一扇天窗。44. 左宗棠自己认为,他的能力主要得益于湖南底层艰苦生活的磨砺:“吾湘之人,厌声华而耐坚苦,数千年古风未改。惟其厌声华,故朴;惟其耐坚苦,故强。惟其朴也,故塞而鲜通;惟其强也,故执而不达。” 左宗棠自己也想不到,民间的生活经历,让天分超人的他,走了另一条由边缘切入主流的道路。他处在边缘时刚好有充足的时间,去经历,去体验,去吸收长存民间的地域性格真气。这些经世致用的学问,在晚清王朝摇摇欲坠时,是最有力的挽救武器。无用之学,作用果然远超过四书五经。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本书为你细致讲述—— 落魄乡下青年,娶个文艺女青年,交个官场铁哥们,得个可以提拔自己的朋友,到最能惹事的职位上去冒险,不料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一路顺利升迁,迅速成功,拜相封侯,左宗棠成功的路径是什么?

内容丰富,精彩

这是我看过的讲左宗棠的最好的一部书,内容非常精彩,可读性很高。讲述了他从草根到官拜宰相铁腕执政,在险恶官场实现人生抱负的成长经历。是一本在理念和内容上具有突破性的通俗官场小说。是一本为官从政、为人处事的必读传记书。

真正的牛人

为什么梁启超说左宗棠是“五百年来第一伟人”?为什么曾国藩说左宗棠才是“当今天下第一人”?为什么美国《时代》周刊将左宗棠与毛泽东、成吉思汗并列为全球最智慧的三位中国名人?在这部《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中,将为你讲述他从草根到官拜宰相铁腕执政,在险恶官场实现人生抱负的成长经历。

励志版《左宗棠》

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宗棠为人多智略,内行甚笃,刚峻自天性。宗棠事功著矣,其志行忠介,亦有过人。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待将士以诚信相感。善於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信哉。左宗棠的霸才,也是可以学习的。这本《左宗棠》,是一个励志故事。


 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