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使命》书评

出版日期:2015-9-1
ISBN:9787510080606
作者:[美]埃里希•弗洛姆
页数:144页

灵魂在旅行里认识自己

拿到大象图书馆赠送的书,基本上快有一个星期了,很早就看完了这本书,却没有写读书感悟,原因会在下文论述,先谈谈这本书给我的影响吧,这是一本很薄的书,却全面地精炼地分析出了弗洛伊德的全部,让人甚感诧异。尤其是对作者弗洛姆和译者深感佩服。认识弗洛伊德是在大学期间,一次误进了选修课的教室,到现在还记得架着如此多学问眼镜的老师,评价的弗洛伊德,也清晰的记得那个老教授说的这样一句话,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理论有很多,但是最终用于平凡人身上就是让人更加幸福的生活。也由此我接触了荣格等一些心理学家的理论,也渐渐地理解作为一个非研究学问的人,了解心理学的真正目的,不是分析心理学而是透过心理学分析自己,让自己过得更加的美丽优雅!而这本书,于我而言,就像是我作为一个人,却不是一个人,而是弗洛姆带着我的灵魂,在一场旅行里,了解弗洛伊德,重新认识自己,书中的弗洛伊德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渴望独立,一方面又希望被关怀,他无数次的在这样的遭遇里沉沦然后又重新开始,他依赖每一个友人,却又希望自己独立,他总是会让我想起几年前,我在一个初中学校的经历,孩子们希望自己独立,却又渴望老师被关爱,回想很多年前,甚至现在,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她一方面渴望自己被关爱,却又希望自己能够独立,很多时候她都无法把握住这个分寸,她认为关爱得到多了,独立没有了,当我把这本书给她看时,看完了,她告诉我这本书很好,不是因为它写出了弗洛伊德的伟大,而是它让人们自己信服了自己。这句话让我很诧异,我突然就想起了误进教室里老师的那句话,突然理解了这本书真正带给我的收获,不是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弗洛伊德,而是弗洛伊德给一个平常人带来的价值,对于平常人来说能够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一个平凡人看这本书,不精于深究弗洛伊德作为一个创造者的自我分析是否有道理,而是作者弗洛姆展现的矛盾和自己的经历有多少吻合,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少生活的动力。记得看我这本书的朋友,她曾经一度的怀疑自己精神病,实际上她还不及弗洛伊德的十分之一,她只是稍微有一点点弗洛伊德的某一个矛盾点而已,她每天都在纠结,而看了弗洛伊德的生活她释怀了,又一天的开心的生活。一本书,有很多可以获得的东西,而这本书,于我不仅仅是在剖析人物内心,更是在认识自己,理解自己!

弗洛伊德一窥

恐怕没有人会否认,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对人类的一大贡献。现今每日每时在世界各地,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接受精神分析,使得掩蔽他们的精神障碍被逐步祛除,他们心灵的秘密被清晰地揭示出来。然而很有意思的,这样的精神分析,似乎也满足着人类对窥视的一种本能的好奇和渴求,即使对象是自己。而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吸引点就是,它是对精神分析始祖进行精神分析的作品,它精准的勾勒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缘起、内在的力量和支柱,无论是对于普通对弗洛伊德感兴趣的读者,还是有志于深入研究弗洛伊德和他的学说的专业学者,此书都是不可错过的经典。此书从弗洛伊德自身,与母亲、女人、男人、父亲这些周围人的关系,以及与社会环境(弗洛伊德的权威主义、关于世界改革、精神分析于政治、宗教等的关系讨论),这几个方面讨论和分析弗洛伊德,既有对真实生活的描述和透析,也有对其著作的引申和讨论,通过这些论述,展现出来的,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神秘的大师,而更像是一个活脱脱的人,他热望真理,崇尚理性,但同时,他又在情感上和物质上怀有深深的不安全感,他渴求母亲的爱、赞许和保护,他也尽力争取外界的重视和认可。促成他成为创立精神分析的大师,既有他自身品质的鼓励,也是时代和世界环境的推动、引领,或者说限制。然而外在的牵绊很难为人力所左右,比如对于女人的认识,弗洛伊德认为结婚后的女人,就是为家奉献一切的,没有自我,平等更无从谈起,这是时代所限制的。但是有一点,弗洛伊德追求真理的热望和勇气,这既是他的本性和天赋使然,也有大环境的造就。他具有超常的天赋和活力,与启蒙哲学的气质相结合,而造就了他对理性的信赖,而弗洛伊德的犹太背景,或许也是使他在情感上具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战胜那些阻碍解放和进步的黑暗的、不合理的、迷信的力量。他信仰理性的勇气使他敢于直面孤独或孤立,即使他憎恨孤立,深受其苦,却并没有妥协,他把自己的勇气视为他个性中最高尚的品质。这本小书读下来,对弗洛伊德的认识确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在纷乱的评价中,会让人觉得弗洛伊德的大师成长之路并不平坦容易,如作者评价,他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为人类领路,却又不可避免被孤立和攻击。

弗洛伊德的个性特征与使命

弗洛伊德的个性特征与使命文/米雪有关于精神分析学,稍微有心理学基础的人并不陌生,很多科幻作品中也有体现。日本科幻小说界“教父”级人物简井康隆的《盗梦侦探》中就有精神治疗师,利用入梦的方式对轻度精神疾病进行治疗。然而,在二十世纪初,这还是一个新概念。提出该理论的弗洛伊德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精神分析学的鼻祖。他所著的《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性学三论》等书,一直广为流传。然而,伴随着荣耀的声誉而来的,是不认同和诋毁。“一方面,他被奉为偶像,受到顶礼膜拜;另一方面,他又被斥为招摇过市的骗子、伪科学家、色情狂。”所以,如何客观公正的对待这一切,正是这本《弗洛伊德的使命:对弗洛伊德的个性和影响的分析》所有做的努力。作者弗洛姆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著有《爱的艺术》、《自我的追寻》等作品,是“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作者弗洛姆在第一章《弗洛伊德追求真理的热望和勇气》中指出:“弗洛伊德身上最显著的,也许是最强烈的情感力量,就是他热望真理、坚信理性;对弗洛伊德来说,理性是能够帮助解决生存问题,或者至少是可以减轻人生固有痛苦的唯一的人性能力。”这是作者弗洛姆对弗洛伊德客观的评价。然而,这只是其性格中的一部分。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构成了其思想、行为的深刻动机,从中可以窥探隐藏在灵魂深处的内心世界。弗洛伊德富有争议的个性特征才是本书分析的重点。至第二章开始,作者从弗洛伊德自身性格的特点与周围人的关系以及环境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巧妙的将个性与使命紧密结合起来,细致而准确地勾勒出这位精神分析大师的立体形象,对其分析理论的起因发展以及“内在的力量和支柱”也作出了精准的描述和透析。弗洛姆全书所依据的依旧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在其分析之下,读者可以看见一个性格复杂、怀有伟大抱负并常以汉尼拔、拿破仑等人自居的凡人。他因缺乏安全感而有恋母情结,并因此抵抗父亲;并将此种特质转化为对周围人,如长辈,徒弟,甚至是妻子的依赖和赞许,一旦他们无法在行使这一“职能”,他便与之断交。剥开神圣的光环,弗洛伊德真实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在他的“王国”里,他是君主,是需要被仰慕和被爱护的人,一旦出现与其分歧甚至背叛的意愿,立刻就会被弗洛伊德赶出他的“王国”。就如同作者在书中说的那样:“弗洛伊德对怀疑他、批评他的人毫不留情。……对胆敢持不同意见的儿子,他是一位严厉的、独裁的父亲。”与之相反的一面是,“对崇拜他、与他意见始终一致的人友善相待、宽宏大量。” 围绕在其周围的人,都是矢志不渝的追随者,已经视弗洛伊德为偶像、领袖。可以肯定的是,弗洛伊德意图是创造一场运动,用理性征服情感,“以争取人的伦理解放,建立一个新的、世俗的、科学的宗教,让杰出人物指引人类。”这样的愿望是美好的。而这种使命,也有其时代的局限和狭隘。弗洛姆指出,他所倡导的实现理性,正是准备治愈的目标:压抑,而他实现使命的运动因为过于偶像化和权威主义,使其踏入狭隘的窠臼无法翻身。在晚年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让弗洛伊德亲眼目睹了“一个社会精神错乱与日俱增的时代。”使命未曾完成,但是,精神分析学已经渗透了西方思想的各个方面。他对人类现实一个崭新的方面——无意识的发现,以及儿童早期经验对性格发展的意义,在心理学上,影响极其深远。正如作者在结尾说的那样:“弗洛伊德可能是一个很难相处或不招人喜欢的人,但是,他的天才、他的诚实、他的勇气以及他生活的悲剧特征,既令人尊敬和钦佩,又使人充满对一个真正的伟大人物的爱戴和同情。”

弗洛姆对弗洛伊德进行精神分析

文:李菊红丨 壹心理专栏·听花有声拿到弗洛姆的这本书,薄薄的只有132页,不由自主有轻快的感觉。我通常害怕砖头那样厚得书,不管内容怎么样,头就先大了。这本书读起来,如泛轻舟,语言流畅,结构井然,我试图从书中拎出一条主线,帮助自己更清晰地理解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兄妹共七人,有五个妹妹和一个弟弟,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在众多的孩子中弗洛伊德最受母亲宠爱,在他10岁的时候,喜欢音乐的母亲让弗洛伊德的妹妹练钢琴,但琴声干扰了弗洛伊德,他坚持要把钢琴搬走,于是,钢琴被搬走了。从此,家里再没有人学习音乐了。不喜欢听到音乐的“噪音”,就能阻止家庭的音乐教育。母亲宠爱他,允许他充当兄弟姐妹中的王。母亲对他的赞许和宠爱,形成了他强烈的自信,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一个高贵的、非凡的、令人钦佩的人,应当受到尊重和赞许,这促成了弗洛伊德关于胜利和成功的信念。他对母亲也很依恋,母亲始终是他生活里的中心人物,他把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用来陪伴母亲,直到她90岁去世为止。母亲对他的宠爱,有产生绝对自信的积极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会产生依赖感,当无条件的爱和赞许不是说来就来,想有就有时,立刻会感觉焦燥、忧虑、压抑,这种依赖感和不安全感,表现为口腔感受、饥饿恐惧和饿死恐惧。在他写给弗利斯的信中写道“你看多么奇怪,我的恐惧是贫困恐惧,更确切地说,是饥饿恐惧。”同样,写给弗利斯信中也提到饿死恐惧。弗洛伊德的不安全感还表现在,他与乘火车旅行有关的恐惧,为确保不误车,他不得不在火车出发前一个小时到达车站。旅行常常象征着离开母亲和家庭的保护,对强烈依恋母亲的人来说,旅行经常是危险的体验。出于这样的原因,弗洛伊德避免自己单独旅行,总有他能够依赖的人陪同,通常是他的一个学生,有时是他妻子的妹妹。弗洛伊德对母亲的依附还明显表现在他与妻子的关系上,弗洛伊德对妻子的爱是接受性的,并且缺乏性的激情,高谈阔论‘性’的弗洛伊德,是一个典型的清教徒,对他来说,文明人的生活目的就是节省自己的体力、精力、享乐的力量,要为了更高的目标升华这种冲动。处于这种婚姻中的妻子除了生育孩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母亲的职能,弗洛伊德尽可以依赖她的照顾和爱。弗洛伊德对母亲的依赖,也转移到男人身上,当朋友不再赞许和支持他,不能充分行使母亲的这种职能时,他就断绝友情,完全否认这种依赖。他与一些至交走着相同的道路,几年内亲密无间,而后完全破裂。他和布洛伊尔、弗利斯、荣格、阿德勒、兰克以及费伦齐之间的友情都遭到此厄运。母亲是他依赖的对象,父亲则是他反抗的对象。弗洛伊德在很小时候就在父亲面前有一种自大和优越感,他2岁时尿床,父亲训斥了他,他回应说,‘爸爸,我会给你买一条新的、漂亮的红床褥的。’7岁时故意到父母卧室里小便,这是占有父母卧室的一种象征性行动,矛头显然直指父亲。父亲大发雷霆说,这孩子绝不会有什么出息,长大后他向父亲证明他是个人物。12岁时听到有关父亲懦弱行为的故事,引起了他的不满,弗洛伊德把自己等同于英雄,他必然会反抗平庸的父亲。他对父亲的反抗态度,影响到他个性,他公然反抗舆论和医学权威,没有这种反抗能力,他决不可能坚持并公开宣扬自己关于无意识,婴儿期性欲等观点。他的反抗性主要是针对那些不承认他的权威们,对于他自己选择的权威,他则友好相待。他对父亲的反抗态度还体现在他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儿子憎恨父亲,因为父亲是与他争夺母亲爱的情敌,希望母亲给予他无限的爱和赞许,希望他成为有征服力量的英雄,这种愿望和抱负导致霸权的要求,要凌驾于父亲和兄弟姐妹之上。这种模式也延续到他的学术领域,他不容许对别人对他理论有其他的意见和修正,要么完全赞同他的理论,要么不赞同。早年与父母互动形成的模式,会伴随人的一生,深刻的影响人的命运。写于2015年10月6日

傲娇的小公主

小时候家里书架上有一本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当时年少无知的我还以为弗洛伊德的这本书是一本西方的《周公解梦》。直到后来自己学了心理学才知道自己当年错得有多离谱。弗洛伊德应该算是在非心理学专业的普通人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心理学家了。以至于很多学心理学的人常常被问这样一些问题:你会催眠吗?你能解梦吗?我昨晚梦到什么什么了,是不是最近要有血光之灾啊?每次被问这些问题,我心里都会默默地说,我又不是算命的。抱怨归抱怨,当年学习的时候,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他理论的关注点、分析方法都很吸引人。弗洛伊德理论中对女性的一些看法让我隐约觉得这个伟大的心理学家有些大男子主义,很好奇他和他妻子是如何相处的。按照弗洛伊德自己的理论,一个人的早期经历对人格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他的童年家庭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在学习心理学史的时候,课本上提到曾和弗洛伊德彻夜长谈,还被指定为接班人的荣格后来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当年课本上的简单描述却激起了我的八卦之心,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当年学习时的这些种种疑惑,在我看了弗洛姆的《弗洛伊德的使命:人格与影响力分析》这本书之后都一一得到了解答。这本书分别从弗洛伊德与母亲妻子的关系,弗洛伊德与父亲的关系,弗洛伊德对同事和学生的态度等等方面入手,向我们描绘了弗洛伊德的形象。让我们看到弗洛伊德的权威主义和精神分析运动的宗教和政治特性。弗洛伊德对母亲非常的依赖。他需要母亲无条件的爱抚、肯定、赞许和保护,害怕与母亲的分离。他希望独享母亲的爱,以至于对自己的弟弟和妹妹非常妒忌。弗洛伊德于妻子的关系也表现出了对母亲的依赖。他认为“男子有控制妻子生活的自然权利”。婚前,弗洛伊德对妻子的爱充满了热烈的追求和强烈的嫉妒,婚后弗洛伊德的妻子就变成了他尽可以依赖的对象。并且的依赖不仅仅局限于对母亲和妻子身上。这种依赖有时会转移到男人身上。他还依赖像布洛伊尔这样的师长,像弗里斯这样的同事以及像荣格这样的学生。在他和朋友的信件来往中,他几乎只管说自己的事情,从来不回应朋友的事情。但是有强烈自尊心的弗洛伊德小公主以独立为荣,讨厌自己被别人保护。这种自尊心让他压抑了自己对别人依赖的意识,当他的朋友或者学生不能像母亲一样对他无条件的肯定和认同时,他就和他友尽。这也就是弗洛伊德的权威主义。在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理论并产生了很大影响之后,他成立了一个“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但是学会成员不能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任何意见或修正,只能找证据支持他的理论。一旦有人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弗洛伊德就会和他决裂并把他被驱逐出组织。弗洛伊德的权威主义与他在孩提时代就十分崇拜一些伟大的军事将领不无关系。他以汉尼拔、拿破仑和摩西自居,把自己视为精神分析运行的领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运动与其说是一场学术运动,不如说更像是一场政治宗教运动。弗洛伊德不像一般的科学家那样,只关心与研究相关的讨论。他们热衷于举行大会、秘密会议,不时地进行攻击和安抚,由秘密委员会作为中心指导,不断清除异己,建立设有分机构的国际性组织。弗洛伊德还中二的给自己第一批忠实的信徒六个人一人发了一枚戒指。与宗教一样,正统精神分析也具有一些非常明显的仪式主义因素,这些因素逐渐失去了最初的实用意义而变成了一种神圣的仪式。最突出的例子是精神分析中的躺椅,弗洛伊德最初使用躺椅仅仅是因为自己“不愿意一天八个小时让人目不转睛地盯着”。弗洛伊德生活的时代,奥匈帝国完全不同于西方任何强国,它腐朽不堪。弗洛伊德对民主完全失望,他发动一场具有明显政治和宗教特征的精神分析运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有胆识、有自我牺牲精神的杰出人物的独裁来争取人的伦理解放。他企图以救世主拯救人类的理想来引领世界。这也正是他一生悲剧所在。


 弗洛伊德的使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