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从来都有真性情

出版日期:2013-12-1
ISBN:9787506069977
作者:夏凡
页数:293页

作者简介

看历史、懂人性、思变革,一本直面历史性格之书。
继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和《许倬云说历史》之后最有观点的书
《历史从来都有真性情》是一本解读中国史的通俗之作,多视角剖析中国几千年来权力核心下的人性之困,探寻国家和民族变革的出路。
全书从大格局、大视角出发,以上下五千年之历史演变,诠释中华文明、文化观念、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思维模式、社会民生百态等。
探讨的问题包括:
封建制和郡县制的优缺点有哪些?
古代的政治改革为什么如此艰难?
君权的常态和变态有哪些?
皇权和相权是如何博弈的?
历史上那些舍身求变的“脊梁”何在?
士在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
理学是一种进步还是思想钳制?
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将何去何从?
历史其实很真实,每一种选择都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本书截断众流,窥一斑而见全豹,从历史千古大变局背后,透视出民族性格与文化基因背后的自我繁衍、转变和阵痛。
痛定思痛,是时候化阵痛为力量,锐意变革了……

书籍目录

自序:反刍历史,与灵魂相遇
第一章 探寻真相——历史的开端 / 1
一、神话是历史的源头 / 2
二、是什么导致了历史失真 / 9
第二章 秦朝的政权结构——千年不破 / 13
一、千古不变的政局 / 14
二、刻薄的商鞅 / 17
三、六国与统一擦肩而过 / 21
四、秦朝为什么要集权 / 25
五、中央集权郡县制的演变 / 26
六、历史循环往复的怪圈 / 30
第三章 改革为什么难成功——变革的阻碍 / 35
一、王莽改制,人格分裂的局限 / 37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急功近利 / 45
三、王安石的变法死局 / 48
四、张居正最后的挣扎 / 54
第四章 帝王功业——扭曲的价值观 / 57
一、别仰视秦皇与汉武 / 58
二、天骄成吉思汗背后的血腥 / 64
三、杨广大头症患得不轻 / 68
四、名将与血色残阳 / 73
五、如何看待帝王的功业 / 77
第五章 相权与君权的博弈——胳膊拧大腿 / 79
一、从“萧规曹随”到汉武内朝 / 81
二、东汉的尚书台阁 / 85
三、“杜断房谋”与“三权分置” / 87
四、宋代劝谏文化的形成 / 91
五、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 / 94
第六章 非主流政治——专制下的政治丑态 / 99
一、母后政治 / 100
二、外戚政治 / 107
三、宦官政治 / 111
四、酷吏政治 / 115
五、军阀政治 / 119
六、奸臣政治 / 122
第七章 士精神——中华民族的脊梁 / 127
一、何谓“士” / 128
二、士精神的起源 / 132
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 133
四、忍辱负重的典范 / 136
五、士为知己者死 / 139
六、侠义之士 / 145
第八章 农民运动——被诅咒的历史怪圈 / 149
一、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在哪里 / 151
二、张角的黄巾起义 / 153
三、黄巢与李自成 / 157
四、成功的刘邦和朱元璋 / 160
五、《水浒》只是一个民间梦想 / 164
第九章 隐士风度——逃避还是曲线济世 / 167
一、隐逸思想的来源 / 169
二、竹林七贤的带动作用 / 174
三、佛道合流的出世情怀 / 180
四、隐士的贡献 / 185
第十章 思想的启蒙——重压下的异端学说 / 189
一、汉代经学的不同声音 / 191
二、离经叛道找不到出路 / 195
三、宋明理学的要义 / 199
四、朱子学说成就了谁 / 206
五、陆王心学的出路 / 210
六、对理学的褒贬不一 / 216
七、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 / 220
第十一章 命运走向何处——灭顶之灾的启示 / 231
一、别笑,你就是井底之蛙 / 232
二、到底谁是卖国贼 / 235
三、林则徐真能救国吗 / 239
四、谎言帮与叶名琛的无奈 / 244
五、日本人的选择 / 248
六、清议与反思 / 250
七、思想与现实之间难解的死局 / 251

内容概要

夏凡,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赴美留学十年,涉猎广泛。
长期从事中国政治史、经济史与文化史研究。他继承了范文澜、吕思勉等人的治学传统,博采现代史学家之长,擅于挖掘历史的细节,探索深层的人性问题。


 历史从来都有真性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历史,曾经发生的故事,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都是已经不可更改的故事。一切存在都有它的意义,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事半功倍,甚至误入歧途。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一代霸主唐太宗也曾说过,“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他们都想要借用曾经的往事对现在作告诫和勉励,让皇朝一统江湖,千秋万代。可惜,事与愿违,多少江山都被风吹雨打去。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所以最后留下了杜牧那悲叹的声音在历史的长河中徘徊:“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个又一个的王朝在历史中轮回,一个又一个的悲剧在历史中上演。没有谁可以逃离历史,也没有谁可以超脱历史。每一个人都在构建历史,每一个人都在承担历史。讲着历史的人讲着曾经的故事,其实讲述也就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那些故事里全是他自己的人生境界。所有的故事都隐藏着情感,所有的情感都包含着判断。没有谁想要回到过去,只是批判现任君主最好的办法就是说“你祖宗比你强”,大家并不是在写真实的尧舜禹,而是借用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写一个观点让大家接受而已。儒家把社会国家的治理更多的寄托在人的道德品质上,寄托在君王的英明决策之下,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俯瞰着这一片土地,可是,没有制约的权力又怎会甘心自我约束,拥有的利益又怎会舍得放弃。中国政治中最艰难的一点就是不知道如何制裁和督促上级,而上级绝不会自动成为好人,更不会在无后果状态中主动安分尽职。人一旦失去了制约,一个君子也有可能成为一个疯子。杨广的悲剧,证明人是需要制约的,无论这个人多么聪明贤能,让一个人为所欲为,不光害了别人,也毁了自己。王莽的改革,证明没有整个官僚集团的互动,任何一项政治事业,不管纸面上如何正确,执行起来也会变成后果严重的恶政,百姓不明就里,只看结果。好的制度使坏人做好事,坏的制度使好人变成恶棍。历史就是历史,不管你多么遗憾,它都不会重演。我们需要对过去的往事产生怀疑,对故事辩证地去看,失败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我们失败了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而妄图改革,这才是最致命的伤。一个人走向觉悟的第一步就是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将以往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如果没有这个作为起点,人生境界是不会提高的。衡量一个事件对历史的贡献,最重要的不是打碎了什么,而是建立了什么。如果路走对了,即使磕磕绊绊,也仍然能够到达;如果路走错了,无论技术手段多么精细,结果也只会事与愿违。2016/7/19
  •     ————可惜失败了在娱乐致死的消费社会,严肃的事物不是被淘汰,就是选择变质屈服。历史在中国,原本有着尊崇地位,有人因史学著作而名垂千古,有人为秉笔直书而命丧黄泉,以至于有“中国人没有宗教,历史就是宗教”这样矫情的话语,有“历史会证明我的清白”这样宗教式的话语,但,在娱乐化面前,历史也难逃厄运。概因历史充满故事,最易被娱乐调戏。于是先有黄仁宇、许倬云等通俗化史学作者风行,然后又有易中天、当年明月、袁腾飞等风靡。从这些人可以看出一个规律:作者史学底子递减,娱乐精神递增。如果说黄、许、易等人还有不容小觑的科班功底的话,那么易中天之后,历史服务娱乐的媚俗化倾向越来越重,史实和臆想交织,通俗史学越来越随意,比如这本《历史从来都有真性情》,像历史又像文艺,像文集又像专著,号称追随范文澜、吕思勉,其实不过是山寨风格而已。作者似乎努力求新,要在大历史中寻找真性情,可惜并不成功,大概因为两点:一是创新乏力。比如开篇《探寻真相》——作者要寻找历史的开端,其实历史如何开始,我们无法得知,换句话说,只要有自洽性,这里创新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作者却使用了“神话是历史的源头”这个老掉牙的观点来炒冷饭,并装出一付俯视的姿态臧否了三皇五帝一番,所用的方法和顾颉刚、范文澜的差不多,但又给不出有力的证据。又如对于农民运动的评论,面对既定的农民运动史实,作者同样没有给出有创新的观点,只不过是一再重复马克思等一些西方学者的观点。再如“君权-相权”一章,概念完全沿用钱穆,只不过简单唱了一下反调。凡此种种,都让人觉得创新的稀缺。二是刻意求新。真正珍贵的新意,是来自厚积薄发的自然生成,刻意求新往往弄巧成拙。比如论证纣王的英武,认为周朝历史夸大了纣王的残暴,但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却没有给出任何证据。只能给人以唱反调的嫌疑。又如认为舜帝是被大禹流放,这个结论有颠覆性,司马迁都得不出来,但同样蛋疼的是,作者只给结论,不给任何证据。虽然是历史散文,但是历史毕竟使历史,没有论据的支撑,一切都变得轻浮,连娱乐的价值都不多。当然,这本书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对于王莽、王安石、张居正变法的考察,尤其对于王莽没有一味指责,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王莽改革者的作用,并且分析了王莽失败的影响,都是有参考价值的。概而言之,这本书创新点不多,封面上的推荐语把这本书和继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许倬云说历史》并称,是很不合适的。
  •     我想我是有点强迫症的,凡是带字的,哪怕是公车站牌上贴的小广告,也要扫上两眼而后快。可能是源于儿时对文字的饥渴吧,反正,我是如饥似渴的攫取着我能够弄到的一切带字的东西来看。所以不只看的书既多且杂,连平日里很多看书的人都会忽略过去的书籍的前言、后记、导读推荐、作者小传之类的,我都会囫囵吞枣的不放过。当然,有此待遇的仅限于实体书。所以,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是不大理解的,为毛一个搞中国历史研究的要赴美留学十年?又不是在搞敦煌研究,去日本也比奔着西方去更有用吧~!当然,中国古籍流失散佚海外的确是令人痛心的事实,但是结合作者书中阐述的内容,总有种令我不那么美妙的联想……莫非作者是去学习了西方历史,然后好借鉴对方的历史发展状况,反过来“修正”他眼中千疮百孔的中国历史O__O"…一定是我想的太多。不过,等你看完了这本书,再回过头来看看作者的履历——【长期从事中国政治史、经济史与文化史研究】。估计就能明白,作者为毛非得出国留学了。合着,他写的所谓的历史,和我原来想的历史,根本就不是一码事儿。就像是历史,你可以正说、反说、情说、人性说、暗黑说,千人千面,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哈姆雷特,一千个人也有一千个人的历史看法。显然,在作者的眼中,历史不过是承载了他思想的幌子。书里的内容只能是辩证的来看,不过是作者的一家之言。在作者的笔下,历史虽然说不上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充其量也不过是——素材太多可以被信手拈来的马赛克拼贴。说是“历史”,但“历史”也不过是作者找来的漂亮包袱皮儿,里面的芯子,还是作者想要阐述的政治、经济、文化那三位一体。还不如打开始就直接写政治经济呢!也可能是怕没人看?想要从图书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同类书籍中杀出一条血路吧,还没那份底气┐ ̄▽ ̄”┌干脆,就别出机杼的归类的到了历史类里了。说是什么历史通俗读物,倒不如说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普及读物。事实上,和分类在经济的《金融可以颠覆历史》,分类在法律的《法律的印迹》一样,都是在借历史说事儿的。只能说,作者是在以自己的笔书写自己心目中的历史(﹁”﹁)连他自己都不够客观,也好意思去质疑别的著书人的不客观…最重要的,实在是感觉这个作者,写的很没有诚意。就算是历史类的通俗读物,至少可以做到像《先秦凶猛》或者是《唐朝穿越指南》之类的用心吧?你要嘛通俗到嬉笑怒骂,要么严谨考据到有条不紊,可这种把自己的学术著作直接和通俗读物相混肴杂烩出锅的偷懒做法,实在是看不出什么诚意来。书里很多东西都是点到即止,甚至也没有给出那些被用来举例的历史的出处,要想深入了解,还得读者自己得另查资料。从书里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对于某些具体历史知识的粗枝大叶。当然,作者治学的不是历史,而是政经与人文,所以能够理解这本书中的错漏。没人对你奢求多而全,但是,不确定的知识总可以避而不谈吧?对于连自己都不甚了了的事儿,还在那充专家什么的,小心误导了看书的人——就好比,前言里作者用黄河做例证,私以为,就很不恰当。虽然,作者是站在黄河里大量的泥沙冲积平原的有利角度来看待的,但可能是之前没仔细研究过这茬,毕竟“术业有专攻”。事实上,【母亲】、【摇篮】什么的,也不是一开始就像作者想当然的【洪水泛滥】、【淤泥】的。这方面与其用中国的黄河,还不如直接拿埃及的尼罗河做典型。毕竟,在一开始的时候,黄河也曾经是清可见底的。雨下大了的时候,泛滥归泛滥,但还不至于弄到要改道那么的邪乎。是什么时候起,河水中开始夹带着大量泥沙,水患频发、地上悬河,继而成为‘害’的呢?都是自汉到唐以来关中人口暴涨、大力开荒的累加,后来又赶上了宋代对西夏毁灭性的的防御……都是到了土地终于不堪重荷之后的事了。这里作者可能自己感觉写的很痛快,但读者看了就会有种轻率的感觉。说起来,黄河的问题,可以说完全是因为人类妄想改造自然,由自己一手铸下的恶果。而非是尼罗河那样,全然源自自然的伟力。还有,【第一章 探寻真相】里作者凭什么就能认为,【周人的史书对纣王有丑化之嫌,但他凶狠残暴搞到亡国的地步应该是史实】的?话说,作者之前真的有去做过这方面的考据吗?——作者之前还振振有词的说什么“对历史要有质疑精神”,好像要对古代历史来个全盘推倒重建似的,结果,他的研究精神(﹁”﹁)不过如此~!还记得某本我之前看过的历史书,其作者也是个考据党。对方罗列的1234567条等等的,条理清晰的逐一辩驳了纣王的所谓“残暴”的罪行,有利的证明了,纣王的“残暴”也只是在奴隶主的正常程度而已。事实上,纣王并不比他的祖先更加的“残暴”,或许,他和他祖先唯一不同的,就是他和他的亲戚权贵们因为权力而离心了。而代商而立的周,也不过是普通的奴隶制国家。论起来残暴,周朝的君主要论残暴,没比纣王少到哪去。只是他们是有人在后世坚持不懈的给捧臭脚的胜利者,是天命所归的“正统”罢了。说白了,纣王“暴”的那点破事儿,汉武帝也干过,为毛汉武没亡国?不过就是因为当时的汉朝,没有如商朝那样在暗处处心积虑的对手罢了,如果当年的匈奴,也能有周人的祖先的那种隐忍;又或者,纣王能早知道,自己屁股底下的位子一直在被暗处的敌人觊觎着……大概如今的历史早就改变了。要知道,纣王的“残暴”是自周以始,陆陆续续很多年来,一直被当做反面典型一点一滴的被‘增光添彩’的。只要是有心人,去考据一下,都可以很轻易的发现这点。而【第三章 改革为什么难成功】里,更准确的来说,西汉的汉成帝不是没生下来孩子,而是没留下来孩子罢了。在他以为自己以后还能有很多孩子的时候,为了讨美人欢心,荒唐到了不在意自己的骨肉;但等到他玩儿大发了没法有孩子了,想要有个自己孩子了,又生不出来孩子了。至于王莽,首先要说明的是,作者写的那个【五均六管】是不对的。应该是“五均六筦”而不是【五均六管】,筦,络纬之筦也,…《六书故》“管”的异体字 。虽然同“管”,但是不是一样的。凑合着看什么的,就是误把冯京当马凉了。说起来,王莽这个人比较有意思。小的时候看历史书,一说到王莽篡汉,就是个大大的坏人。长大了,看的书多了,才知道,合着这位就是个理想主义者……跟王安石似的。因为他自认为自己的理想是崇高的,想法是正确的,其他的人就合该放下一切,全心全力的支持他——整个的一个妄想狂!大概他们都以为自己是世界之子,所以全世界的人都该无条件的去爱他们,顺服他们吧?否则,实在是难以理解这两位的心态!貌似我在某本经济学通俗读物上看过一段话,大意是,改革最大的错误,就是妄图在错误的时间去做错误的事儿。而王莽,跟王安石似的,虽然他们的方法都是好的,但是立意一开始就是错误的——类似他们这样的所谓改革,出发点始终都是为了增加国家的财富。从一开始,关注点就不在于日趋尖锐的阶级矛盾,所以也就从没想过,或者是说想了也做不到,去减轻底层人民的经济负担……眼光始终是盯着要着把老百姓腰包里的财富转移进了国库,始终是在搜刮民财上打主意。【相当于国家队对体制外的游资一网打尽,并非均贫富,求稳定。】正因为有着和正常人截然不同的思维行事方式,所以自命“人在坐在家中坐,就知天下事”的王大先生,注定悲剧了。正所谓,有多大期待,就有多大失望……因为王莽在上位之前,慷他人之慨的使社会各阶层、各类身份的人都获得了实际利益,从而赢得了最广泛的支持。也正因为是这些利益,更诱发了其得益者对他、对他的改制过高的期待值。但在社会财富总量没有得到增加的前提下,这样的倒贴是完全没有物质基础的,只能加速国库的枯竭和国家财政的崩盘。而一旦发现事不随人愿,那些没能获取预期利益的支持者,马上会变为反对者。这点,和任何阶级无关。首先,他为了邀买人心,广施恩泽,耗空了国库。到后来缺钱了,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又搞了通货膨胀。需要承认的是,“王田”(推行井田制,平均地权)、“私属”(增加可收税人口,和大户争利)和“五均六筦”(国家实行市场宏观调控),确实都是是好政策。但是王莽从一开始就忽视了,只有有恒产的中产阶级稳定,国家才能稳定的因素。也搞错了应该扶持的对象。大地主豪强的抗压性强,小老百姓可以忽略不计,最先倒霉的就是这批有恒产但无足够实力的中产阶级。而新政施行的结果就是,有恒产的中产阶级纷纷破产,金字塔底层的劳苦大众忍无可忍,金字塔的上层建筑豪强地主(宗室、外戚、官僚、巨商…)被得罪个干净。还因为是和平交接,这导致了他存有天真的幻想,可以在不触犯贵族、豪强、官僚利益的前提下,让自己的改革得以推行下去。这完全是痴心妄想。没有利益的推动,谁给他干活?他的改制,一方面在增加王侯官员的俸禄和供养学者的开支,这势必要减少农民土地,搜刮民财;而要缓解土地矛盾,减轻百姓赋税,又只能削减朝廷开支,裁减贵族官僚,限制他们的土地占有量。根本是无法两全的事儿。从王莽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出,改良主义者是绝没有好下场的( ̄_ ̄|||)如果他早知后事,当初还不如直接拉起队伍去武力强行改革,民选什么的太坑爹了……替西汉顶了破缸,为东汉之继往开来做了很好的铺垫~!【第六章 非主流政治】中的那个【宦官政治】,作者剖析的也不够深入呀,他只是着重描写了这种扭曲的政治状态的黑暗,但忽视了其本质。所谓宦官乱政的本质,不过是有限的皇权,在与庞大的官僚集团的博弈罢了。或者说,如果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宦官,只有一群结不了婚生不出孩子的身体畸形的女官,照样是换汤不换药的“女官政治”。归根到底,一个是完全依附于皇权的家奴,一个是则是地方上豪强利益的朝堂代言,先天上皇帝就会亲近前者吧。反正,“宁与外贼,不与家奴”那类的奇葩,这么些年来,我也只知道慈禧和蒋校长这两位。在作者的笔下,【第七章 士精神——中华民族的脊梁 】里所谓的“士精神”,就好像成了单纯的“不畏死尔”,以其将“士”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民”,区隔开来。但私以为,作者过于重视精神,但是忽略了外在。“士精神”和“士人风范”,不是装礼物的时候在外面套个漂亮盒子的关系,而应该是像墙壁和装修那样。后者虽然是依托于前者,但是前者有骨而无肉,光秃秃的不成样子,只有和后者结合在一起,才骨肉匀停,称得上是赏心悦目!就像是斯巴达人,为毛千年之下成就了雅典人,反倒是斯巴达人默默无闻,还要靠部电影来出名?不就是因为斯巴达人徒有精神,但无雅典人长袍激辩的堂皇风范嘛。话说,在连作者自己都承认了经历了【本民族毁灭性的的怀疑】之后,我其实是很厌了书中被反复提及的“民族性”的说法,感觉总有种种族歧视的味道,还不如说是“农耕民族性”来得更恰当。说白了,在新文化运动者狭隘的视角里,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长卷,在他们的眼中不过是血淋淋的两个字——“吃人!”而推翻古老文明的价值观,并非什么揭露事实真相啊。……我们文明的历史,已经和价值观撕掳不开了!历史有太多面了,实在是无法再对这种为了证明作者论点的削足适履的历史有什么好感。就我个人而言,现在面对着日新月异的信息资讯,却发现曾经以为对自己国家历史的了解,变得模糊不清了。毕竟,任谁在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之后,突然告诉他,你之前学的那一套都是错的,——关羽不是忠义的象征了,他骄横好色,貌似以前还干过刺客;岳飞不是什么民族英雄,而是妨碍民族融合,开历史倒车的反面教材;诸葛亮不再是鞠躬尽瘁的托孤之臣,成了贪权弄势的独霸朝堂的毒瘤,难为阿斗怎么在他的手底下苟且偷生的了……还有雍正。话说整个清朝,我看得顺眼的皇帝也就这一个。他再怎么的刻薄寡恩,但是凭着他的那条官绅一体纳粮,我就高看他一眼!但是现在雍正,也成了九龙夺嫡的幕后黑手,两废太子都是他一手操控的。真的是不能不令人说一声,你妹的~!面对着诸多专家蜂拥对历史进行反动,纷纷给以坏了几千年的坏蛋平反,把那些历久弥新的传说故事中的人物拉下神坛。该洗白的不洗白,该抹黑的不抹黑。于是,我们惊奇的看到,陆令萱不再是秽乱宫廷的乳娘了,而是靓男王子的真爱,辅助幼主的女官;成吉思汗这个满手血腥的刽子手,喜欢睡别人妻女的强奸犯,也成了促进种族融合的大功臣……这个秘史那个秘史的蜂拥而至,努尔哈赤和多尔衮貌似都成了情圣,一心一意和挚爱纠葛不清,而后者和他那个“扬州十日”了的兄弟多铎,更成了年少有为的仁义少年…可是我怎么恍惚记得“留头不留发”的命令,就是他亲口下达的?还有,清朝的皇帝一个赛一个的比汉人皇帝励精图治,话说,真心不科学啊!清宫戏几乎全部洗白甚至美化,究竟现在的编剧收了爱新觉罗的后人多少钱,能这么昧着良心的?!!看到这儿我终于想总结一句了——套用网页上的话来讲就是:【我大清三百年没一个坏满人,全是风流倜傥,文武双全,情深意重的才子佳人。什么,为什么后来会被西方虐的像狗?全是汉人拖的后腿呗,不然我大八旗子弟会灭不掉那小小的西方诸国!】PS.【】内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很不错的书,关于历史的思考。
  •     真了不起的学者,大文化脉络,难得一见
  •     始终相信,无论作者写的是什么题材,其所体现的,永远是他的个人境界。无意中在王府井书店里看到了这本书,原只是随手翻翻,并不觉得现代的历史会有多讨喜,但翻了几页后,我却决定立马买下这本书。我不敢说作者写得有多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只是从作者的字里行间里看出了一个学者必须有的诚意与良心。看惯了花里胡哨的卖弄机巧之后,我开始喜欢这种令人安静深思的著作,或许,我看完之后,会来写一个完整的书评。或许,我只是因为喜欢,而收藏之,即使束之高阁,亦因曾被感动,而在某日重新翻起时,再次深深地喜欢。
  •     有思考的作者都值得一读。
  •     理性的思考,LOW逼的书名
  •     书从几个专题方面论述制度、社会、思想、信仰发展的得失,国人深知以史为鉴,针砭时事。泱泱大国,五千文明,标榜舶来意识的先进性和必然性,可终究没摆脱桎梏之久的人治,法制到成了空想布尔什维克。
  •     分析很到位,非常喜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