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洛马尔》书评

出版日期:2012-4-1
ISBN:9787544722317
作者:[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
页数:164页

消失的主角

一“一个人为了一步一步地到达智慧而开始行走。他还没有到达。”PALOMAR,帕洛马尔烟锅,活像烧烫的钟,冒出了烟雾,从几乎看不见的缺口那往下直淌,转瞬,一个花圈,气腔越涨越大(泡泡……),拉得越来越长(潮男在泡泡林中表演,但其他的泡泡稍后会登场的……),倒置的龙卷风似的,从上面涌下来的烟团充到气腔里,气腔变形了,变实了,笼住了两个叠在一起的膝盖,笼住了,裤管和脚踝,冲地板扑过去了……哎呀!这是怎么回事?整间屋子都快变成烟海了!天气转冷,或者那场“我”的战争结束的时候,他就托着这个烟斗了,没边饰,淹没在一片缁色的云中,每当它被带到日光底下,这是极少见的,在这片云的边沿和中间凸起的部分就会点缀些锐利的白斑——云发霉了!“帕洛马尔先生在东方某个国家旅行时,从集市上买回一双布鞋”各位,请注意了!这是主角“帕洛马尔”捉住(捡?)了两件东西(一双不配对的布鞋),而事实证明,却是两个主角(还有那个消失的主角“莫霍尔”)在吸用一只烟斗——一个(枯叶色)悠闲地坐在靠背椅(裂的铁灰色)上,用一种奇妙的方式(烟倒流了!炉灰色)咂着(啧啧……)烟嘴(泛白——口水?),另一个(青黄)以一种倾斜的,身体最靠近书桌(紫檀色)的方式,从旁欣赏,他的目光(奇怪的褐色——游动)追随着(啪!)那打头阵的烟团(哗哗!),直到缠住那双可怜的丑陋的布鞋(乌黑)。坚固的黑色,丝毫没有妥协的浓重的黑色,(风,旷野,山毛榉,高高架起的篝火堆,粉白蝶,沙……)——透过纯白的沉默(一个窥视一切的声音),吸烟斗的人(无色)不见了,一只猫(炉灰色)安静地在莫霍尔的鞋(相似的色泽,几乎和地板融为一体了)趴着,睡了。莫霍尔一动不动,冻在那。(呼吸,灰色的毛,莫霍尔石雕,房子,漂浮的岛,死亡……)二“我依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家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ITALO·KALVINO,伊塔洛·卡尔维诺一阵怪叫(呼啦啦,呼啦……,一阵?还是一阵将消失时的那一声?一点声音的残余?)吵醒了卡尔维诺先生(一个仙人掌式的人物)……他起先——疲惫——以为是他的落枕又犯了(想想真瘆人,那一度毁了《通向蜘蛛巢的小径》的开篇,三十五年前的夏天……),可是他扭了扭脖子(真的扭了吗?还是用声音扭了——最起码,那怪叫不是身体的痛感),发现并不是,——呆滞——那是夫人在掀他的被子吗?(对我死赖在床上的羞辱吗?是吗?她不是锤我的肩头吗?再说了,我根本不需要她……!)不可能。——疑问——那就是窗帘在抖动喽,(开什么玩笑?除非有人拼了命地撕扯它,咦,就算是这样,会有一丝丝黎色的条纹出现啊。)也不像。——遗忘——“帕洛马尔先生的住房周边有一片草坪”,“帕洛马尔先生有幸在这个飞禽云集、鸟语不断的地方度夏……”,也就是说有一群椋鸟接到命令了似的,齐刷刷地从草坪那掠起……掠起来了?一个有疏有密的声集?绝对不!——苦恼——一群拖拖拉拉的在漫不经心地游园的人?一串沙沙的脚步声演变过来的……?下雨了,一场疾雨——密实的雨点,迫着垂枝的叶片,雨点推攘着,烫红了地面。不!不对!不是!不!是帕洛马尔拍案而起。书,夹明信片的书(54),从废品周转站淘来的书(54),永远也不放到架上的书(104),残损的书(104),正面朝下的书(151),讲述书的书(151),乱七八糟的,从倒了的书架上,(虚拟的未倒之前的书桌还支撑了它们片刻)倾泻下来。一本本徒有黑的白(不,独有白!)……卡尔维诺先生睁开了眼。

假如有一块石头叫做帕洛马尔

断断续续看了三遍。第一遍收获是忧愁,想着卡尔维诺到年老时也开始变得忧愁,也开始思考一些扰人思绪的却又无解的问题。不再如我们的祖先那般轻盈了。话题似乎都开始变得沉重和无望。第二遍开始有些懂得,他一方面作为一个旁观者,一方面深入思考,但他对所有物件却保持着一种尊重的态度,正是因为这样的尊重,让帕洛马尔显得有些神经质和优柔寡断。如果单从一块石头来看,它只是一块石头,不具有任何意义,所谓意义都只是我们的妄加猜测,都是我们狂妄的施加。因此这些帕洛马尔只能留在脑海里,以流动性的形态加以想象,或者以类似扭曲的方式尝试阐述。更多时候,对于同类,他选择了三缄其口。沟通或者达到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能的。第三遍,越加喜欢这本书了。喜欢或者更加心疼帕洛马尔,也想观察他的世界,在他观察世界的同时。世界如此之大,我们的时间却如此有限,你深怕错过每一件美好的事物,也深怕辜负了每一件美好的事物。所以才会站在海岸边,站在阳台上,待到你觉得它们不需要你时才离开。可是,它们真的会在乎你的观察,你的思考吗?你始终带着善意猜测着这个世界,想和这个世界和身边的同类达成和解。努力地尝试,然后低下来,默默地又回到自己可以观察的世界里去。有一种说法是慧极必伤,大概是因为你已经想象到如果人类的皮肤是透明的,我们看到的将是一系列的倾轧和吞咽。不设置模式,因为生活现实是那么的无理和难以捉摸,你所能做的就是坚持某些原则,以其流动性的形态,遇到具体的问题时,再选择是做或是不做,是表达还是沉默。大概不是每个人都像帕洛马尔那样诚恳天真地思考着这么多问题,但似乎这是这个地狱里不属于地狱的一部分,因此想保护它,使它有空间,使它免于恐惧。于是想拥抱那个叫卡尔维诺的老少年。

在事物的观察与思考中,得出一个模式

主题:力求在事物的观察与思考中,得出一个模式!-------------------------------------最初的想法是创造两个人物:帕洛马尔先生和莫霍尔先生。两个人物各有倾向。帕洛马尔向高,向外,向宇宙其他形式的外相。莫霍尔先生向下,想黑暗,向内部的深渊。卡尔维诺在1938年6月的一期主要评析莫霍尔性格的美国报纸上这么说本书《帕洛马尔》。作者揭示了原因:也许有人问我,为什么不谈我已经写的书,而是谈我没有写的并且与已写的这本书毫无关系的那本书。但是,一个人不过不“处在否定中”,也就是说通过谈论那些为达到些这本书而抛弃的其他写书计划,他也许就不能谈论此本书本身。”可以看出,正如卡尔维诺自己评论自己的写作方式一样:正面的和方面的。此本书的怨气也是包括这个意愿的。一如《分成两半的子爵》中善良的一半与邪恶的一般的对立一样。本书创作伊始也有此意图。以上是一些背景。..................................帕洛马尔在"一个充满着破碎和刺耳噪音的世界中寻求一种和谐。“以我个人的感悟来着,分析其人物本身的特点以及对事物的看法的结构上,本书的立意在于“观察与思考”。比如:海浪,浪头与浪头的形状变化,流动模式,力求找出一种模式。他集中注意力,意图“把海浪的运动模式推广到全宇宙中”。袒露的乳房:对“不会引起误解”的幻想分析和实际里“晃着肩膀的离开”,展现了一种不饿固定的模糊的理解;乌龟之爱:专注于心灵生活,获得理性的认识。试图解出,乌龟的接触爱爱,到底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还是只是一种机械的奴役,程序的一部分?试图模仿乌鸟的啭鸣,来与之交流。草坪,是一种集合。然后又把这种对于草坪的集合理念模式扩展到全宇宙。.......帕洛马尔一步一步的观察,思考,为了达到智慧在行动着。他的名字来自于一天文观测台——那个通过望远镜可以看到宇宙的地方,颇有深意。可我们都知道,仅靠以天文观测台只是仅仅能了解到宇宙的一小部分。帕洛马尔这种想把所见所想都推广到宇宙,找出一种和谐状态的模式,是不是又暗示着什么呢?“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外表,才可以进一步去探索它的内部。”鸟儿这样想,帕洛马尔也这样想。但是,事物的外表是不能尽知的呀!譬如,鸟儿的队列规则,壁虎捉飞蛾的姿势,对奶酪的分类,事物与顾客间的联系,哪一样可尽知?帕洛马尔的小女儿厌倦了长颈鹿,拉着他去看企鹅。而帕洛马尔坦言企鹅,却钟情于长颈鹿。是的,他周遭的世界都是这样那样的不协调的。在这样杂乱无章的变数中找到一种是自己的思想处于和谐状态的模式:难,难,难!蛇与人头骨:不可能不思考,可思考就意味着解释,二一个解释有意味着另一个解释,如此下去。不配对的鞋:难道这种不协调是遗传下来的不平衡?观察继续,思考继续......于是,怕罗马人开始缄口不语,这与人人都想发表自己看法与观点的时代的其他人不同。尽管他知道有时候某些事更适合讲出来。于是帕洛马尔也体会了年轻人的生气,并得出”两种立场不存在矛盾“的结论。帕洛马尔试图建立的模式是下面这样的:1,思想上建议一种模式;2,检验此模式是否与实际适合;3,调整是模式与现实相吻合。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帕洛马尔都需要女里保持自己的心情无动于衷或漠不关心。他细心调整模式目标,行为准则开始渐渐改变。.......可渐渐的,思考继续,帕洛马尔意识到“模式”这种东西其实是一个城堡。于是,他把头脑中的模式一抹而尽。开始在观察各个不便控制难以均一化的现实,形成自己的新的对于这个世界的食物的看法。但,采取行动还是观望,接受还是拒绝,讲话还是沉默?悟了一顿之后,帕洛马尔最后得出:世界才能解释世界。是通过人的眼睛来观察,并且解释的。我们自己的意图里想达到的结果,其实并不存在。他开始欣赏这种人:言行自若,恰如其分,能与人与社会环境和睦相处,好不拖泥带水。他也知道了唯一的出路:致力于对自己的了解,吧望远镜对准自己生活的轨道而不是星辰运行的轨道。“宇宙,是一面镜子。”帕洛马尔开始想到死亡之于世界,世界之于死亡。人的死亡是一个封闭的集合,这个集合完全属于过去,不属于未来。帕洛马尔为了一步一步大袋只会而开始行走(观察与思考)。他还没有达到。____________很多人对于这本书的解读是这样。大致如此!ps:卡尔维诺化身为帕洛马尔,将他对世界的最后沉思掩映在叙述中,穿透了人生的全部经验。小说出版一年后,因卡尔维诺溘然长逝,《帕洛马尔》成为绝响。意味深长的是,《帕洛马尔》的最后一章记叙的完全是主人公对死亡的沉思默想。

他一只脚迈入了无限之中

大多数人从来就没有将双脚离开过泥泞和污秽之中,灵魂被沉重的肉身束缚,而肉身又被泥泞焊住,无法腾空,无法飞升。而有少数的人能抓住自己的头发,将自己抽离出来,最起码让自己的一只脚腾空,迈入宇宙和永恒的无限之中(即使宇宙和永恒仍是不可知的)。显然,卡尔维诺是后者。避世者关于生平,卡尔维诺写到:“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 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和一些伟大的作者一样,卡尔维诺愿意戴上面具隐身于自己的故事之中,而不愿意将自己的生平琐事置于人前,这对某些喜欢考据作者生前生活情形的人来说有些不幸。但是一个真正的作者从来都是靠自己的作品来说话的,所以你想知道的往往不是那么重要,作者真正想告诉你的也都在他的作品之中。而在另一个地方,卡尔维诺认同本书是“一部用第三人称写的自传”,并坦言“帕洛马尔的任何经验,都是我的经验”,所以实在对卡尔维诺的生平着迷的话,可以通过此书来略窥一二。“生长在这个混乱而拥挤的世界上,帕洛马尔先生力求减少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并且为了不刺激自己那易怒的神经,尽量控制着自己的感受。”见1.1.1。“帕洛马尔先生因难以与同类搞好关系,感到非常苦恼。”见3.3.2。在此书中,卡尔维诺反复提到帕洛马尔对于与外部世界即同类们接触的苦恼,如果按照“自传”的视角来看,作者本人也有着这样的性格,这样的性格无疑使得卡尔维诺更愿意做一个避世者。在卡尔维诺描述自己在巴黎隐居生活的文章《巴黎隐士》之中也写到:“当我所在环境让我自以为是隐形人时,我觉得无比自在。”同样的,在文字中卡尔维诺也是一位隐者,他隐居并栖身于自己的作品里,当他以第三人称描写帕洛马尔的时候,他既是讲述他自己,同时他又像一个隐身的旁观者那样无比自在。观察者博尔赫斯在《小径交叉的花园》里说过:“一个人可以是另外一些人的敌人,可以是另外一些人的另外时刻的敌人,但是不能成为一国之敌,不能与萤火虫、花园、流水、风儿为敌。”这给作为观察者的帕洛马尔写下了很好的注脚,作为一个避世者的帕洛马尔(或者卡尔维诺),在远离了人群(自己的同类)之后,他转向了更加广阔的世界。而在此书之中更有大量的篇幅在描写他对客观世界的视觉经验,以自然界的各种形体为对象,精致而细腻的描写了自然世界中的各种意象,同时在这些意象之中加入了自己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在描写海浪的时候,他注意到“每—个海浪扑向海岸之后的回潮,也具有一定的力量,阻碍着继之而来的波浪。”继而想到“是否是要使波浪倒转时间倒流呢?是否是要超越感觉与理智的局限去发现世界的真谛呢?”在描写观察一个沙滩上的裸胸女人的时候,卡尔维诺写的妙趣横生,将无比纠结又优柔寡断的帕洛马尔先生的心态描写的十分戏剧性,这样一个心思细腻的人真的是考虑了太多了,一方面他谨小慎微迂腐可笑,同时又对社会思想开放持赞同态度,另一方面他善于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甚至怕自己不去看那女人会让那女人对自己的美产生怀疑并失落。最后再被误会之后痛苦的得出结论:“陈腐的习惯势力阻挠人们正确对待这些最开明的思想。”在看这一节的时候真的充满了趣味,某一刻会让我想起自己在生活中所面临的与此类似的情境,不禁莞尔。文中后面对于乌龟交媾、乌鸫啭鸣、月亮、星辰、壁虎、椋鸟入侵、动物园等等的描写,卡尔维诺也都是写得细致入微又充满启发性,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称职的观察者的观察是可以何等的别开生面,妙笔生花。中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说过:“有些人来到世界是想传宗接代,有的是来享乐的,有的是来索取的,而我是一个旁观者,只想好好来这个世界走一走。”而帕洛马尔正是这样的一个旁观者,而且在观察的层面上走得更深更远。省思者从上面所谈到的作为观察者的帕洛马尔在观察的同时加入了自己各种形而上的思考,就不难得出它同样是一个沉浸在思维领域的一个深沉的省思者。他的思辨涉及宇宙、时间、无限、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及思维的性质等因素,此刻文字陷入了沉思默想。正如作为一个避世者使帕洛马尔很适合当一个观察者,作为一个杰出的观察者也为他做一个优秀的省思者服务。他的观察不只是局限在表面,而是总能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东西出来。当然他除了描述大自然之外,他也思考处事待人,写沉默的交流方式,老年人与年轻人的矛盾,社会的模式,人的行为准则等等。最后他把笔头直接指向最为宏大的主体,整个世界,宇宙,直至死亡。作为一个将死之人(此书完成于1983,卡尔维诺死于1985),在此书最后一章节“学习死亡”之中充满了对于死亡的各种沉思默想,这一点无疑显得颇有意味。对于死亡的思考,每个人都会遇到。年轻人在经历了身边的人的死亡之时,会感到迷惑不解,想要寻求答案,但是中国的大圣人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此时的寻求往往无法深入,且已陷入彷徨和迷惘。而对于一个已经差不多活完一生的老人而言,谈论死亡是否可以说更加适合一些呢?在经历了一系列对死亡的思考(包括从个体的死亡联想到整个人类的灭绝以及人类智慧的最后消失)之后,此节最后一段(也是此书最后一段)这么写的:“他决定开始着手描述自己一生中的每个时刻,只要不描述完这些时刻,他便不再去想死亡。恰恰在这个时刻他死亡了。”这样一个略带玩笑般的结尾,有些滑稽,但是否也在暗示着即使知道“生”了,死亡也是不可谈论的呢?或者他的寓意是你不到你死的那一刻你就仍然没有过完你的一生,所以你仍然不能说你是完全了解“生”的,“只要不描述完这些时刻,他便不再去想死亡”是否也可以换个方式说:“只要没有完全活过,他便不能去想死亡”?也许1985年9月16号之后的卡尔维诺能告诉我们答案,但是他也已经永远的沉默了,不复言说,不可言说了。最后说一下这本书的写作手法,这本书被列为卡尔维诺的小说之列里,和《马可瓦多》那本书一样,也是一种糖葫芦串式的结构,节与节之间并没有多大的情节联系,都可以单独拿出来品读。但是这本书在结构上,在章节之间有一种比《马可瓦多》更为精心的安排,是按照主题和思维的推进深度来谋篇布局的。作为卡尔维诺最后的作品之一,这本书太过轻盈也太过厚重:轻盈的是他思考的东西脱离了庸常的世俗烦琐而走向了更高的层面,而厚重一方面则因为这种更高层面的宏大的形而上思考在此书之中是如此的密集所以给这本书带来了阅读难度和很高的含金量;沉重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卡尔维诺在经历所有的观察省思之后,似乎并未得出一个很好的答案,反而流露出一种近似虚无般的茫然,当他抬起脚迈进了广阔与无限之中,他也不可避免地迈向了虚无。

[2012-2013读书摘抄]在这个日趋解题的世界上,他想拯救的是最脆弱的东西

1、如不考虑构成一个浪头的各种复杂因素以及同样复杂的各种伴生现象,那就无法观察到每一个浪头2、如不完全按照礼俗行事,人们不仅得不到自由,做不到坦率,反而会行不能无虑,言不能由衷3、难道我们共有的东西,恰恰是我们作为个人才能感受到的东西吗?4、在这个日趋解题的世界上,他想拯救的是最脆弱的东西,即连接他的眼睛与落日的这座桥梁5、这就是我的栖息地,不管我愿不愿意,我只能在其中生存6、视力无能为力的时候,想象力应该给予帮助,这是天经地义的事7、既然宇宙中的发光体充满了不确定性,那么只好相信黑暗,相信它那不存在任何东西的部分8、他摆脱青年时代的烦恼为时过晚,过晚地认识到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关心现实9、它是世界上唯一的白猩猩,但它并非出于它自己的意愿与喜好,它忍辱负重地扮演者这个独特的角色10、我们大家手中都旋转着一个旧的空心轮胎,并想借此找到词语本身并未表达的最终意义11、他看到地球不停地、无动于衷地旋转,毫不关心人类的命运,看到人类在艰难地、不屈不挠地进行吸收和同化12、拒绝理解这些石头没有告诉我们的东西,也许是尊重石头的隐私的最好表示;企图猜出它们的隐私就是妄自尊大,是对那个真实的但现已失传的含义的背叛13、人绝不能抑制自己内心的需要,要解释,要翻译,要把一种语言解释成另一种语言,要把具体的图像翻译成抽象的词语,要把抽象的符号变成实际经验,反复治就一张类比推理网络14、世界上任何统一体的分解过程都是不可抗拒的,但是它的后果却被大量的也许是无穷无尽的新的对称、组合与配对所掩盖,而迟迟不能被人发现15、在这个人人都竭力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的时代与国家,帕洛马尔先生却养成了三缄其口而后言的习惯16、每当我缄口不语之时,我不仅要想想我要说的或不要说的那句话,而且要想想由于我说或不说那句话从而引起我或其他人要说的话17、在这个老年人看不惯年轻人,年轻人看不惯老年人,相互不能容忍已经达到极点的时代,老年人的一切活动便是为了收集话柄,准备有朝一日数落这些年轻人,而年轻人则窥测试机,要证明老年人愚昧无知18、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连续性被瓦解,是由于生活经验无法传递,是由于不可能是年轻人避免我们已经犯过的错误19、模式不需要更换任何部件,可以完全正常地运转。然而生活现实呢,我们看的清楚,它却百孔千疮,无法运行。因此,只能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迫使生活现实接受模式的形式20、他宁可使自己的信念保留着没有具体形状的流体形态,使之成为指导自己日常行为但未明确表达的准则,遇到具体的事情再给它赋形:采取行动还是等待观望,接受还是拒绝,讲话还是沉默21、不应该把死和不存在混为一谈,死的概念涉及到生以前的漫长岁月,也涉及到与之相对应的死之后的漫长岁月22、死亡带来的慰藉应该是:在消除了忧虑这个斑点,即我们存在之后,唯一重要的就是一切事物都展示在阳光之下,并在无忧无虑、宁静的气氛中相继发生23、谁要学会死,最难学会的是:把自己的一生看成是一个封闭式的集合,它完全属于过去,既再不能给它添补什么了,也不能改变它的整体结构了24、如果时间也有尽头,那么时间也可以一刻一刻地加以描述,而每一刻被描述时却无限膨胀,变得漫无边际25、尽管全人类灭绝这一天尚未到来,但终究会到来的

摘抄一段

要学习死亡,最困难的是:把自己的一生看成是一个封闭式的集合,它完全属于过千万,既不能再给它添补什么,也不能改变它的整体结构。当然,那些继续活下去的人可以根据他们生活的变化,改变他们的生活结构乃至改变死人的生活结构,使生活具备新的形式或者是与从前有所区别的形式,例如把一个因违反法纪受到惩处的人看成是真正的造反者,把患有精神病或谵妄症的人捧为诗人或先知。生活中的变化对活人来说确实重要,但死者却很难从中谋求好处。-------《帕洛马尔》


 帕洛马尔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