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与族群交往:内蒙古赤峰调查

出版日期:2016-2-1
ISBN:9787509772834
作者:马戎
页数:542页

作者简介

本书系统梳理了族群关系、人口迁移两大领域的研究文献,介绍了研究理论框架、分析模型和方法设计以及内蒙古赤峰地区的人口迁移史,并在问卷调查数据基础上检验了分析模型,对蒙汉居民的经济活动、迁移经历、收入与消费、语言使用、居住格局、社会交往、族际通婚等分专题进行讨论。在我国边疆多民族地区开展的这次大规模抽样户访问卷调查,是社会学者对我国族群关系开展实证性研究的一次尝试。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一 中国的人口分布/4
二 移民政策综述(1952~1982年)/6
三 少数族群地区农村到农村类型的自愿移民/9
四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14
第二章 有关族群性的文献回顾/19
一 “族群性”的定义/20
二 族群间的社会经济差异/31
三 族群关系的社会“目标”/48
四 测量族群整合维度和程度的指标/55
结束语/61
第三章 迁移研究文献的回顾及其对研究设计的启示/62
一 移民在迁入地的自我调适/64
二 国际迁移研究中的经济分析模型和“推力-拉力”模型/75
三 政策的作用/82
结束语/87
第四章 赤峰和本地蒙古族居民/88
一 赤峰的行政和地理状况/88
二 赤峰地区的居民与行政区划变迁史/93
三 历史上的蒙古族及其与中国中央政府的关系/96
四 历史上的蒙古族人口/100
五 中央政权处理族群关系的基本政策/104
六 蒙古族人口的结构性特征/111
第五章 内蒙古和赤峰地区的汉人移民/119
一 内蒙古和赤峰地区汉人移民的历史回顾/119
二 1949年以来内蒙古和赤峰的汉族移民/126
三 汉人移民对内蒙古和赤峰迁入社区的影响/135
结束语/148
第六章 研究的理论框架和调查设计/150
一 理论模型和假设/151
二 调查设计/167
第七章 被访户的基本特征/195
一 样本村庄的基本特征/196
二 移民和本地人群体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异/238
三 蒙汉两族之间的比较/247
四 农区居民和牧区居民之间的比较/254
结束语/260
第八章 赤峰农村的移民调适/261
一 模型1中的结果变量/262
二 模型1中的原因变量/270
三 次级假设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276
四 以“满意度”为结果变量对模型1的检验(模型1a)/279
五 有关模型1a所排除变量的讨论/287
六 以收入提高情况作为结果变量,检验模型1(模型1b)/288
七 以交友网络和邻里模式为结果变量对模型1(模型1c和模型1d)的检验/292
八 模型1次级假设的多元回归和相关分析/295
结束语/297
第九章 赤峰农村本地人的调适以及同移民的整合/299
一 模型2中的结果变量/300
二 模型2中的原因变量/305
三 模型2假设的因果关系/308
四 以对居住地满意度为结果变量对模型2(模型2a)的检验/312
五 以收入改善为结果变量对模型2的检验(模型2b)/315
六 以交友和邻里模式为结果变量对模型2的检验(模型2c和模型2d)/318
七 模型2的次级假设的检验结果/322
结束语/326
第十章 赤峰农村的族群融合(一):收入差异、交友和邻里模式/327
一 检验影响人们收入因素的模型(模型3)/328
二 以交友和邻里模式来检验的族群整合(模型4)/349
三 居住隔离与学校隔离/360
结束语/364
第十一章 赤峰农村的族群融合(二):族际通婚/366
一 个人特征与族际通婚模式/371
二 社区层面的族际通婚/385
三 族际通婚的多因素分析/391
结束语/400
第十二章 赤峰农村的移民整合:主要的发现与思考/402
一 迁移动机/403
二 移民和本地人整合的现实状况/406
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移民整合的影响/414
四 有关将来移民整合和移民方案的观点/418
结束语/428
第十三章 赤峰农村的族群整合:主要的发现与思考/430
一 赤峰农村蒙古族和汉族的社会经济差异/431
二 赤峰农村蒙汉关系的现状/433
三 赤峰农村族群整合的维度及影响因素/437
四 对国家发展的扩散模式的修正/446
五 未来的人口迁移和族群整合的研究/451
结束语/453
参考书目/455
附录1 问卷1(户)/471
附录2 问卷2(个人)——本地居民/474
附录3 问卷2(个人)——移民/480
附录4 移民数据相关系数表(模型1)/488
附录5 本地人数据相关系数表(模型2)/489
附录6 相关系数表(模型3)/490
附录7 汉族数据相关系数表(模型4)(1168汉族户主)/491
附录8 蒙古族数据相关系数表(模型4)(729蒙古族户主)/492
附录9 模型1检验得到的BETA系数(移民户主,户数=889)/493
附录10 模型2检验得到的BETA系数(本地户主,户数=1200)/494
附录11 模型3检验得到的BETA系数(所有户主,户数=2089)/495
附录12 模型3检验得到的BETA系数(翁牛特旗被访户主,户数=1143)/496
附录13 模型4检验得到的BETA系数/497
附录14 修订过的族际通婚模型检验得到的BETA系数/499
后 记/501
表目录
表2-1 “Race”“Ethnicity”和“Nationality”的定义分类及组成维度/30
表4-1 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经济和人口指标(1982年)/92
表4-2 内蒙古和赤峰的蒙古族、汉族人口/101
表4-3 内蒙古地区各族群人口规模/101
表4-4 1982年赤峰、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的经济产值构成/113
表4-5 1982年中国5个主要少数族群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结构/114
表4-6 1982年内蒙古自治区各族群文盲状况/115
表4-7 1982年汉族、蒙古族和少数族群从业人员的职业结构/115
表5-1 赤峰和内蒙古的人口密度变迁(1800~1984年)/126
表5-2 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区(省)际净迁移人数(1950~1982年)/127
表6-1 调查村的居民总户数、样本户数、被访户数及移民比例/175
表6-2 调查村中抽样户在总户数、被访户在抽样户中所占比例/179
表6-3 各调查嘎查和苏木的迁移率(1978~1984年)/182
表6-4 1984年各调查嘎查和苏木人口中的汉族和蒙古族百分比分布/183
表6-5 所调查嘎查及所在苏木的经济指标(1984年)/184
表7-1 按民族、户口类型和移民身份分组的被访户分布/197
表7-2 调整后按民族、户口类型和移民身份分组的被访户分布/197
表7-3 按族群和移民身份分组的被访户分布/198
表7-4 按户口类型、族群和移民身份分组的家庭人均住房间数/200
表7-5 按户口类型、移民身份和族群分组的被访户住房类型/202
表7-6 按住房类型和户口类型分组的被访户住房修建日期/204
表7-7 按户口类型和移民身份分组的被访户各项财产平均拥有量/206
表7-8 赤峰(1984年)和全国(1980和1984年)农户拥有的几种消费品平均值/209
表7-9 赤峰市被访苏木下属各村的建村时间/210
表7-10 按户主户口类型和性别分组的迁移原因构成/215
表7-10a 按性别和迁移时年龄分组的迁移原因构成(包括农区和牧区)/218
表7-10b 按性别和迁移时年龄分组的迁移原因构成(农区)/219
表7-10c 按性别和迁移时年龄分组的迁移原因构成(牧区)/220
表7-11 几个被选年份里迁移的被访户主的迁移原因构成/223
表7-12 按迁移时间和迁移时年龄分组男性户主迁移原因构成/224
表7-12 按迁移时间和迁移时年龄分组男性户主迁移原因构成(续)/225
表7-13 被访移民户主迁出地的百分比构成/228
表7-14 按户口类型分组的移民迁移前与迁入地居民的关系类型/231
表7-15 移民较多年份按迁移时间分组的移民迁移前与迁入地居民的关系/231
表7-16 按户口类型分组的移民迁移前有关迁入地信息的主要来源/233
表7-17 几个被选年份迁移的移民迁移前有关迁入地信息的主要来源/234
表7-18 按户口类型和迁移时间分组的移民到达迁入地后住房情况(男性)/235
表7-19 按迁移距离类型和户口类型分组的移民与迁出地关系/236
表7-20 按移民身份和户口类型分组的被访户构成/239
表7-21 1984年不同类别群体的经济-人口变量指标的平均值/240
表7-22 按移民身份分组的25~34岁年龄组户主受教育水平构成/241
表7-23 按户口类型和族群分组的家庭人口规模构成/244
表7-24 移民和本地人分组的社会经济变量相关系数/246
表7-25 按族群分组的户主受教育水平构成/248
表7-26 按年龄分组1984年各族群户主平均接受学校教育年数/248
表7-27 按族群和职业分组的被访户主职业分布/249
表7-28 汉族和蒙古族被访户社会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250
表7-29 按户口类型、族群分组的1984年家庭人均年收入/250
表7-30 按上学年数分组的1984年各族家庭人均年收入/251
表7-31 1984年按受教育水平和户口类型分组的蒙汉两族家庭人均年收入/253
表7-32 按户口类型分组的被访户主受教育水平/255
表7-33 按移民身份和户口类型分组的被访户职业分布/256
表7-34 按户口类型分组的被访户社会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257
表7-35 14个被访嘎查1984年家庭人均收入、上学年数和家庭人口规模/258
表8-1 按移民身份分组10个指标的满意度百分比分布/263
表8-2 按户口类型分组的迁移前一年与迁移后第一年家庭人均收入对比/266
表8-3 按户口类型分组的移民-本地人之间的交友模式和邻里模式/268
表8-4 被访户主按移民身份、户口类型和职业的分组构成/269
表8-5 按户口类型分组的被访户主及配偶的语言能力状况/273
表8-6 按族群身份和户口类型分组的被访户主及配偶的语言能力/274
表8-7 按户口类型分组移民自1947年以来迁移次数/275
表8-8 模型1中假设变量之间的正面、负面作用/276
表8-9 模型1检验得到的BETA系数(移民户主,户数=889)/280
表8-10 按户口类型分组的结果变量和原因变量的相关系数(模型1)/282
表8-11 按农/牧区分组模型1中原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286
表9-1 按移民身份和户口类型分组1980年、1984年家庭人均收入差别/302
表9-2 按移民身份分组的被访户主年龄构成/307
表9-3 按移民身份、户口类型和族群分组的被访户主平均年龄/307
表9-4 按户口类型分组的移民与本地户主语言能力/308
表9-5 模型2中假设的因果关系作用方向/309
表9-6 模型2检验得到的BETA系数(本地户主,户数=1200)/309
表9-7 按户口类型分组的本地人模型(模型2)次级假设的作用方向与相关系数/310
表9-8 按户口类型分组的本地人模型(模型2)原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的相关系数/311
表10-1 赤峰、全国若干年份按户口类型分组的年家庭人均收入/330
表10-2 按户口类型分组的年家庭人均收入分布/332
表10-3 按户口类型分组的家庭抚养系数分布/334
表10-4 模型3中假设的各变量之间正面、负面影响/335
表10-5 模型3检验中的BETA系数(全体被访户主,户数=2089)/336
表10-6 模型3的次级假设相关关系的检验结果/337
表10-7 按职业和户口类型分组的男性户主平均上学年数/345
表10-8 模型3检验翁牛特旗被访户的BETA系数(户数=1143)/346
表10-9 按户口类型分组的族群交友和邻里模式的百分比构成/349
表10-10a 检验模型4(1)时的BETA系数(汉族男性户主,N=1168)/352
表10-10b 检验模型4(2)时的BETA系数(蒙古族男性户主,N=729)/353
表10-11 以族群分组的模型4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358
表11-1 按“民族身份”和户口类型分组的被访户主婚姻状况/367
表11-2 按丈夫个人特征分组的已婚夫妇族群构成/369
表11-3 按“民族身份”和年龄分组的受教育水平分布/375
表11-4 按农牧区、年龄组、通婚类型分组的家庭人均年收入/378
表11-5 按收入分组(1984年人均收入)的族际通婚构成/383
表11-6 41个抽样村的社区层面族际通婚相关分析(1985年)/387
表11-7a 族际通婚模型调整后的BETA系数(汉族男性户主,N=1168)/395
表11-7b 族际通婚调模型整后的BETA系数(蒙古族男性户主,N=729)/397
表11-8 汉族和蒙古族男性户主族际通婚假设中的变量相关系数/399
图目录
图1-1 中国主要少数族群分布地区和“爱辉-腾冲线”/4
图1-2 中国分省和自治区的人口增长(1949~1979年)/11
图1-3 中国主要的移民流向(1949~1979年)/11
图3-1 戈德勒斯特和里奇蒙的移民适应多元模型/67
图3-2 赤峰农村移民整合的影响因素模型/67
图3-3 托达罗分析人口迁移的经济学模型/76
图3-4 Lee的“推力-拉力”迁移模型/79
图3-5 政府移民政策分析/84
图4-1 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图/89
图4-2 赤峰市(昭乌达盟)1985年的行政区划/90
图4-3 蒙古帝国/97
图4-4 清朝蒙古族分布(18~19世纪)/98
图5-1 内蒙古自治区的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1950~1982年)/129
图5-2 移民对赤峰社会的影响/135
图5-3 赤峰市各县旗的人口密度(1979年)/137
图5-4 1916年内蒙古东部地区农业、畜牧业地区分布/138
图5-5 赤峰农业和牧业的地区分布(1916年和1982年)/139
图5-6 1916年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族、汉族人口分布/140
图5-7 赤峰地区汉族和蒙古族的分布(1916年和1982年)/141
图6-1 移民调适模型及其与当地人的交往与整合(模型1)/154
图6-2 本地人调适模型及其与移民的交往与整合(模型2)/157
图6-3 检验影响收入的因素的模型(模型3)/160
图6-4 以社会网络检验的族群整合模型(模型4)/162
图6-5 6个调查区域的地理位置/171
图6-6 翁牛特旗两苏木6嘎查26自然村分布/173
图6-7 克什克腾旗达里苏木3嘎查3自然村分布/173
图6-8 巴林右旗巴彦查干苏木2嘎查6自然村分布/174
图6-9 喀喇沁旗王爷府镇下属自然村分布/175
图7-1 赤峰被访汉族和蒙古族移民户主的迁移时间分布/211
图7-2 翁牛特旗1961~1984年登记的迁入迁出人口/213
图7-3 白音汉公社1963~1984年登记的迁入迁出人口/213
图7-4 移民和本地人(25~34岁年龄组)家庭人均年收入百分比分布/245
图7-5 按上学年数分组的蒙汉家庭人均收入/252
图7-6 按受教育年限分的蒙汉家庭平均规模/254
图8-1 按迁移时间划分的移民迁移前后收入情况比较/267
图8-2a 模型1(a)的检验结果/279
图8-2b 模型1(b)的检验结果/289
图8-2c 模型1(c)的检验结果/293
图8-2d 模型1(d)的检验结果/293
图9-1a 模型2(a)的检验结果/313
图9-1b 模型2(b)的检验结果/316
图9-1c 模型2(c)的检验结果/319
图9-1d 模型2(d)的检验结果/321
图10-1a 模型3(a)的检验结果/343
图10-1b 模型3(b)的检验结果/343
图10-2a 模型4汉族户主检验结果(a)/354
图10-2b 模型4汉族户主检验结果(b)/354
图10-2c 模型4蒙古族户主检验结果(c)/355
图10-2d 模型4蒙古族户主检验结果(d)/355
图11-1 赤峰农村蒙汉通婚中的“上嫁”模式(农区和牧区)/381
图11-1a 赤峰农村蒙汉通婚中的“上嫁”模式(牧区)/382
图11-1b 赤峰农村蒙汉通婚中的“上嫁”模式(农区)/382
图11-2a 族际通婚率因果模型(蒙古族)/387
图11-2b 族际通婚率因果模型(汉族)/388
图11-3 族际通婚模式的调整模型/392
图11-4a 影响汉族族际通婚的因素/394
图11-4b 影响蒙古族族际通婚的因素/395

内容概要

马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所教授。1968-1973年在内蒙古东乌旗插队,1973-1976年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农机系学习,1979-1982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1984年、1987年获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1990-1991年为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博士后,1997年、2000年和2006年先后为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基分校和美国杜克大学客座教授。同时受聘为国家行政学院、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等十几所大学的客座或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问题、教育问题、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贫困问题等。出版的学术著作有《西藏的人口与社会》(1996,同心出版社)、《民族与社会发展》(2001,民族出版社)、《社会学的应用研究》(2002,华夏出版社)、《民族社会学》(2004,北大出版社)、《民族社会学导论》(2006,北大出版社)、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2008,中国藏学出版社), Population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Tibet(2011,香港大学出版社)等。


 人口迁移与族群交往:内蒙古赤峰调查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