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来的第一个电话》书评

出版日期:2015-7
ISBN:9787532768805
作者:[美]米奇·阿尔博姆
页数:302页

电话的那头是天堂?

文/严杰夫“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在这,如果弄明白了这个,这将会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胜利,到那时我们会知道上帝的真实想法。”这是87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提名影片《万物理论》里的一句台词。这部传记电影讲述了罹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物理学家霍金的一生。对于多数人来说,ALS并不陌生。除去霍金外,许多名人也不幸患上了此病,例如2010年去世的美国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另外,还曾一部有关这个疾病的小说,自上个世纪以来就持续风靡,那就是《相约星期二》,在这个故事中,患病的是作者的老师。或许,许多中国人正是从米奇•阿尔博姆的这部《相约星期二》中,第一次获悉了这个可怕的病症。患上这种疾病的病人会逐渐丧失肌肉的控制力,而最终失去生命。因此ALS患者也被称为“渐冻人”,这类病人对死亡的感知也就可以通过时间来度量。只是,对于作者的老师来说,这种感知也帮助自己去选择与人生和解。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相约星期二》并非是用来鼓励ALS患者的励志作品,而是写给所有读者的一部人生指南。阿尔博姆的作品并非一炮成名。在此书出版十年后,作者回忆,刚开始这本书根本没有出版社感兴趣。他是为了想给老师支付一部分医疗费,才坚持让这部作品出版面世。没想到,《相约星期二》此后不仅成为畅销作品,还被改编成电影,并在美国、中国等地不断被改编成舞台剧、话剧等作品形式,长盛不衰。《相约星期二》也就此成为了“治愈系文学”的开山宗师。阿尔博姆在《相约星期二》取得成功后,又创作了多部口碑和销量皆佳的作品,譬如,《一日重生》、《来一点信仰》等。这些作品在形式上突破了《相约星期二》的回忆录体,但在主题上却依旧围绕死亡、生命和信仰等,用通俗温情的小故事,与大众一起探讨宏大的人生命题。2013年出版的《天堂来的第一个电话》是阿尔博姆最新创作的一部作品。全书的主题依旧是关于死亡。但与以往作品不同,在这本书里,阿尔博姆并非探讨个人如何面对自身的死亡,而是想要探讨生者如何应对关系亲密的爱人、家人和朋友的死亡。故事发生在美国密歇根湖畔的一个小镇,这里的居民原本平静的生活被一连串诡异的电话打破——这些电话来自于接听者已经去世的亲人或熟人。这些电话一下子让小镇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媒体、祷告者、示威者开始在小镇聚集。但在电话接听者中,前空军士兵沙利•哈丁始终对这一系列神秘事件抱持怀疑。在他的追踪下,终于发现一切都与他之前经历的一起驾驶事故之间存在关系。乍看上去,阿尔博姆为这部新作增添了诸多悬疑元素,故事的情节类似于前一段时间热播的美剧《死者归来》。与后者相同,阿尔博姆这部作品的精彩之处也在于,当面对逝者归来时,不同的生者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活动、行为应对,均获得了细腻的描写。例如,同样作为信徒的苔丝•拉弗提和凯瑟琳•耶林,前者在感情上更为内敛,后者则更加外向,但她们均坚信“死者来电”正是来自于上帝的“神迹”;相对而言,警察局长杰克•塞勒斯在接到死去的儿子的电话后,情感上就显得极为遏制,甚至有些半信半疑,直到最后一刻,当全球直播中死者来电获得证实后,他才半推半就地承认自己也接听到了电话;从监狱里释放出来的沙利•哈丁则是个怀疑主义者,他对死去妻子的愧疚,而由此引发的固执的怀疑,不仅让他成为接听者中的一个异类,更是让他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一条主线。借着他的追寻和探查,读者也最终获悉了整个事件的真相。出人意料的是,阿尔博姆在书中并非要为我们讲述一个老套的阴谋。在故事的结尾,我们发现,这一切都是一个身患癌症却又丧子的老人搞出的“诡计”,而他之所以安排这个“惊天大阴谋”的原因在于,要为儿子在工作中造成的事故进行赎罪。所以,死亡的确依旧是贯穿这个故事的主题,但阿尔博姆想要表达的,显然已经超越了死亡。我相信,每一个读到最后的人都会发现,对故事中的每一个角色而言,这个“逝者归来”的奇迹真假与否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发现自己所信仰的东西,是值得坚持的。正如故事结尾写道,“一个七岁的男孩听见一点声响……随后露出了笑容,证明天堂始终,并且永远在我们身边,没有一个得到铭记的灵魂会真正离去”。这就是阿尔博姆巧妙的地方,他用这样峰回路转的故事来诠释信仰真正的含义,在这个过程里,不需要传教者喃喃不停的宣教,也不需要牧师和神父们的谆谆教导,但却是将信仰的真谛潜移默化地在这个故事中表达了出来。有意思的是,阿尔博姆还将电话发明者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经历,融在了故事中。贝尔与妻子梅布尔之间的爱情,以及他神奇的发明——电话,或许也是另一个证明了信仰是如何在人生中起到微妙作用的案例。托尼•朱特在患病后曾经说,“文字是我和世界之间仅剩的联系”。而在阿尔博姆的这个故事里,电话成为死者与生者之间的唯一联系,而那细微的电话金属线背后,主宰着一场场生死离别的情感对话的,则是每一个人的信仰。于是,就这样,信仰——这个许多人谈来都会令人感到厌烦的话题,在阿尔博姆这里,却显得如此顺其自然而又温暖人心。

死亡并非结束

早期埃及常常把法老的尸体做成木乃伊,他们相信法老未死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古代中国也会在帝王逝世时进行大批量的陪葬,想让帝王在另一个世界中同享荣华富贵。那么离世的人真的去了所谓的天堂吗?他们的灵魂还存在?他们还会出现在我们的现实中吗?《天堂来的第一个电话》正是以人们心中的疑惑开始了……作者米奇•阿尔博姆,美国作家,著有《相约星期二》,《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等,在这两作品中作者都描述了人生的种种经历,如有成长,家庭,婚姻,衰老,病痛等等,告诉我们该怎么面对人生,不要后悔,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到自己完美的人生。而本书又以天堂为线索,呈现着“死亡并非结束”。故事以天堂来的一个电话作为开端,把人们诱惑到另一个世界—天堂。当被选中的七个人接到电话的时候,他们有着不同的表现:一些人选择沉默,在精神上受着离世者的折磨像苔丝默默地祈祷等待;凯瑟琳竟公开在媒体之下;杰克作为一名警察也半信半疑,默默调查;而沙利,则选择找出幕后的真凶。这到底是真的印证天堂的存在还是一场恶作剧?当然天堂虽然是不存在的,逝者也不会在出现,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展示了人们对逝者的爱,死亡并非结束,他们从没有忘记过。苔丝爱她的妈妈,当大火来临时,还要去“救”电话,她不想在失去妈妈的声音;凯瑟琳和安娜是好姐妹,安娜因为白血病死去留下凯瑟琳一个人,凯瑟琳的内心孤独让她疯狂地向世界证明天堂的存在,安娜在天堂一样爱她,关注她;杰克为了儿子的死而痛苦;沙利为妻子的死而悔恨、懊恼。每一个人在听到天堂的电话后,都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把无限的爱和所有的思念,如洪水般的涌出,他们再一次把心中的遗憾“倾诉”。小说的结局很明亮,没有了悲伤,没有了疑惑,更没有了遗憾,经过这一次的天堂对话,使所有人重新面对现实生活。死亡并非结束。无论动植物、还是人类都会死亡。但是死亡并非是结束,植物会再次生根发芽,花会再开;动物会有繁衍生息,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人类呢,不仅会一代代的传承,而且亡者的精神也会永久。不禁想到离世的张国荣、梅艳芳,离开已经十年之久,可是他们在舞台、在电影中的表演使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的精神永远流传。死亡并非结束,只要他在你心中,那么就会永存。

故事很好,线索有些杂乱

说真的,这本书读得我挺糟心,但愿“糟心”这词儿不是方言,大家都能听得懂。之所以糟心,在于本书采用了多线索、多视角的方式去叙述一个故事,而这几组故事每一都很短,每章大概有四五个平行进行,下一章如此往复。整本书下来显得非常凌乱,再加上米奇·阿尔博姆书中少有的翻译腔——讲真,也许是行文的原因,我在他的其他书里并没有看到如此生硬之处——读起来真的很吃力。算起来我算是作者的死忠粉,之前已经读过他的三本书,算这个是第四本,在我看来作者无论在行文还是思路上都有引人入胜之感,但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作者第一次采用这种叙述方式,在身为读者的我看来真的有些混乱。本书的内容用简单几句话就能概括,在此之前,我想先说说这个作者。初次接触米奇·阿尔博姆的书在高中,上学时拥挤的公交车上,我用老式的三星智能手机(只能联网的那种)在浏览器上看完了《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当时的感觉是深深的震撼。整本书以一个升入天堂的老人遇见的几个人,发生的一些事为线索,将他的一生补充完整。听起来是个特鸡汤的故事,但从那以后,我看任何疗伤治愈系小说的时候——包括《追风筝的人》和《摆渡人》——都无法超越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对某个作品的特殊喜爱就在于彼时那刻它能够给你带来无与伦比的感官体验,从此以后看任何作品时都会带着当时的标签。尽管高中过后我从未再读过这本书,但它给我的印象就是如此清晰,于是今年,我连续又读了两本作者的书:《相约星期二》和《一日重生》。《相约星期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了作者学生时期的教授罹患ALS(渐冻人症),时日无多,于是每到星期二都会邀作者前来聆听他生活的感悟,整本书的描述从教授生病到最后的葬礼,它可以看作作者书写疗伤系文学的启蒙,从此,作者从一个体育记者转变为畅销书作家,并且每本书的写作风格和题材都极为相似。每当他的新书出版,总会有这样的声音:又是天堂系列,或者又是治愈系列。对于一个畅销书作家来说,跳不出作品的模式,无疑是致命的,甚至你看了开头就可能知道结尾,比如《一日重生》就讲述了一个浑浑噩噩的中年男人在准备自杀的当天却意外见到了死去多年的母亲,他和母亲相处了整整一天,一天过后,母亲消失,而他却因为这一天的相处而领悟了生命的真谛,从自杀的死亡线上被拯救了回来。没错,米奇·阿尔博姆的作品风格无外乎就是这些:生命、信仰、爱,这本《天堂来的第一个电话》亦是如此。本书讲述了在美国密歇根州的一个小镇上,几个不同的人相继接到了死后的亲人打来的电话,结果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小镇因此而沸腾起来,甚至专门成立了一档节目报道此事。在这其中却不乏理智的人想要调查缘由,而最终的结果表明,一切都是一个罹患癌症的将死老人搞出的鬼,而他搞这一切的目的,却是为了自己儿子曾经造成的事故赎罪。这并不是一部推理小说,你从头到尾找不到推理的痕迹,但真相往往在结尾时才会水落石出,在获知真相的那一刻,无疑让读者有种恍然大悟的感受。有趣的是,作者还添加了电话的发明者贝尔这条线索,并在最后,将这条线索圆至故事之中。讲到这里,我们的故事也完结了。当我在无数治愈系畅销书中阅读的时候,实际上我希望能够体会到一种“非鸡汤式”的感觉,是一种能在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感受到“生命有另一种可能”而不是“生命真美好”的感觉,我在米奇·阿尔博姆的故事里体会到一种生命之于文学作品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它能够让我感到惊喜,这也是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这个作者一直跳不出自己的创作圈子却依然读他书的原因。《天堂来的第一个电话》的确是个很好的故事,如果它的线索不那么乱的话,真的。微博:@木本缺一

周二到周五,人间到天堂

从《相约星期二》到《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再到《天堂来的第一个电话》,几乎可以被概括为“死亡三部曲”,从临终到死亡再到死后,米奇•阿尔博姆孜孜不倦书写死亡的命题。时光以一周为单位将生命与故事推进,再辅以温情的元素,加上突转之结尾,让人手不释卷。在米奇对于死亡的讨论中,全无黑色的沮丧,而是充满生命与回忆的温暖,在某种意义上,他的理念和中国传统的“未知生,焉知死”异曲同工。在《相约星期二》中,在每个星期二下午,接近生命终点的莫里教授反而将生命意义看得澄明,而到了《天堂来的第一个电话》,每周五,来自“天堂”的电话会准时响起。从周二到周五,从临终到死后,时光流逝了,死亡的阶段向前迈进了一步,场景从人间走向了天堂。从一个生命个体的思索到数个生命共享的秘密,受众愈来愈广博,唯有爱的主旨一以贯之,米奇最终将落脚点投射于生命的意义。如果你接到一个来自“天堂”的电话,声音来自你已故的亲友或熟人,你会选择相信这是神迹还是幻觉?如果你身边的人告诉你这样的事情,或是你通过媒体听说了这样的消息,你会相信还是怀疑?这是《天堂来的第一个电话》中所书写的内容。籍由这样的假设,米奇讨论的是信仰与迷失。作者选择电话这一载体来表现主题,通过神秘的声音设下悬念,让生命与死亡的实体与虚无找到了恰到好处的表现形式。电话的发明本与爱与死息息相关,而在故事里,铃声成为了贯彻生命与死亡的使者,声音成为了生命与爱的传递。狂热的追随与反对的人群形成了故事的张力,孤独求索真相的沙利•哈丁则成为了平凡小镇中隐形的遁世英雄,怀着对去世妻子的爱与孩子的期待,他逆流而行,最终解开了所有的谜团。这一切,像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英雄故事,孤独地游走在边缘,寻找真相,拯救世界。又像一个现代的黑色幽默,所有的神迹最终被科技消解,世界不再神秘,天堂可以建造。自赎与毁灭相伴而生,只有亘古不变的爱留下了光明的出口。死亡的终点并未结束,爱将生命无限延伸。天堂始终在我们身边,与人间相伴而生,这便是米奇最终想告诉我们的道理,足够浅显,经久不衰。

时间的线密密缠

失去至亲,一想到从此天人永隔,再乐观、再有信仰的人都难免痛彻心扉。但若有一天,我们竟能重新与逝者对话,那会是怎样的心情?米奇·阿尔博姆在他的新作《天堂来的第一个电话》中设置了这样一种情境,亡者来电打破了小村庄的宁静。人们将信将疑,既渴望重新听到故人的声音,又伤怀于业已淡去的隐痛。一条电话线,真的能跨越生死的界限吗?探明真相之前,个中角色的人生轨迹已被改变。电话线,即是时间的线,缠绕住我们的生命。生的另一面,死亡这个话题常令人避之不及,阿尔博姆却以新闻工作者的敏锐和执着探索不止。阿尔博姆的成名作《相约星期二》是聆听老教授最后教诲的纪实文学,颇有几分“未知生,焉知死”的哲学意味,俨然成为一代人的人生指导书。在他的后续创作中,主题也从未偏离过对死亡、对时间的探讨,异想天开的设定,前所未见的视角,都是为了阐释这个无法回避又莫衷一是的困惑。《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是用死者的眼睛回看生者的世界;《一日重生》是让逝者短暂重回生者的生活;《时光守护者》造就了魅力无穷、受人哀告的“时间之父”……我们对逝者的世界知之甚少,信仰飘忽不定,烦恼因之而起。阿尔博姆就用他的理解为我们构筑,设法给出一个寄托。但他的用意很明确,时间推进不可逆,昨日之日不可留。“时间将人诱走,一场无声的盗窃。原本还在那里的人,后来就不见了。”所有作品最终又回归到了生者的世界、现实的人间。所有的困惑、情绪、得失,只有我们自己可解,重要的是当下的人生。《天堂来的第一个电话》中,破解谜团的核心人物沙利·哈丁是个战胜困境的斗士,在另一层面上,他也是我们克服人生困境的力量象征。情况再糟糕,也可置之死地而后生。他不甘于承认个体的软弱,不甘受情感的驱使,将自缚的线抽丝剥茧,而不是耽于不可挽回的过去。美国式的英雄功成身退,默默现出寂寞的柔情,这未必是剧情的套路,或许就是人生的常态。书中的人物可以在信仰坍塌之后重建信仰,读者是否也能如此洒脱地用不朽来自欺?米兰·昆德拉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村长在自家客厅里放了一口无盖的棺材,在他对自己特别满意的时刻,便躺进棺材,想象自己的葬礼,希冀莫须有的不朽。可是人生有什么能够不朽呢?阿尔博姆巧妙地将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穿插在每章开头,似乎是对抗时间流逝的明证,贝尔借助某项物品实现不朽。书名中“第一个电话”正得名于此。然而与此同时,贝尔最得力的助手,却籍籍无名于历史。更为讽刺的是,电话的灵感来源于死亡。“死亡业已是电话的一部分,在电话出现前两年就是了。”本该沉寂的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本该被铭记的却湮没在时光中。留给世人的,只是一遍又一遍的诘问,生命的局限性真的有可能被打破吗?这一刻我们抽开的线头,只是彼时苦心孤诣编织的细密吧?倘若如此,那么我们不该奢望用他人的铭记来实现不朽,也不必从对他人的怀念中觅得慰藉。时间之线把我们缠绕,我们仍在尽最大努力实现突破,如同贝尔留下的那块蜡,最珍视的,终会在某天复苏。——乙未年读米奇·阿尔博姆《天堂来的第一个电话》

每个生命都有两种可能

文/绮心《天堂来的一个电话》是米奇·阿尔博姆又一个关于信仰和天堂的力作,他在前作《你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中以虚构交叠的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在天堂的经历来追问人生的谜底,擅长采用独特的生命情感叙事模式这一特征在《天堂来的第一个电话》里再次得以验证。米奇·阿尔博姆以旁观者的角度从平淡的小镇生活里挖掘出诱人的故事,并且放大至人性、信仰和爱。开篇直指奇异而又真实的天堂来电这一事件描述,让人不自觉被吸引想要继续阅读下去一探究竟。全文最出彩的地方便是情节设置,我们从一开始就是带着问题踏上了寻找真相的阅读之旅。读这本书我们会看到米奇·阿尔博姆以时间为轴线展开叙事,他把接到天堂来的电话那一周作为计时起点,七天为一个时间段,还原事件发生的始末。面对不可思议的天堂来电,有人选择保持沉默,有人选择公之于众。媒体和舆论的力量让原本安静平淡的小镇站在了风口浪尖,被质疑或者被追逐。米奇·阿尔博姆利用其电视评论员的经历为读者展示了“话筒”的杀伤力,事件一经报道,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天堂来电上。“每个生命都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自己经历的,另一种是别人眼中的”,作者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我们的人生。在层层迷雾中,只有沙利·哈丁一边忍受煎熬一边查找真相。我们以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小说里从天堂打来的电话却将人们的认知推向了矛盾之中,并且让曾经克制着的思念和爱一股脑倒出来,然后就像蒲苇一样丝丝缠绕,模糊了我们的视线。当生命呈现出我们正在经历的那一面时,我们或许应该相信:逝去的亲人在天堂向人间打来了电话。在别人眼中,这些接到电话的人或者是上帝选中的幸运儿,或者是不折不扣的骗子。读这本书,矛盾处处可以显露。事物的两面性甚至是多面性被读者不断看到,就如文中的沙利·哈丁,他因为撞击飞机出现事故被关押,而在驾驶飞机之前他喝了酒。妻子也在同一天发生意外失去生命。然而这并不是事件的真相。作者米奇·阿尔博姆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从来不会一下子就把真相告诉你,你要在阅读的时候不断发问然后继续看下去才能一步步接近事实。天堂来电的真实性以及隐藏在背后的感人事迹,为我们刻画了生命的多种可能。有时我们在经历的或者看到的并不都是事物本真的模样。我们或许不是活在这个世界,而是活在对世界的感知中。当这感知充满了信仰和爱,死亡是不是生命的终结又有什么关系?《天堂来的第一个电话》延续的不是冰冷的电波,也不是奇迹和偏执,而是我们关于生命可能性的思考,关于不以生命为载体的爱。

放下伤痛,往前走

“一个七岁的男孩听见一点声响,睁开了眼睛,把一只蓝色玩具举到耳畔,随后露出了笑容。证明天堂始终,并且永远在我们身边,没有一个得到铭记的灵魂会真正离去。”以上摘录自美国作者米奇·阿尔博姆的《天堂来的第一个电话》。米奇在《相约星期二》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人生的必修课程—爱,恐惧,衰老,疾病,死亡。而在此书中他继续往前走,在死亡之后,他给了我们一个心灵的慰籍,也给了我们一个释放情感的机会,尤其是那些经历了死别的我们。米奇·阿尔博姆为一个宁静的小镇策划了一场大骗局,同时是在很多人眼中的一场伟大的奇迹—天堂里来电话了。 那个小镇从此被那从天堂打来的电话彻底打破了宁静。随着天堂电话事件的发酵,人们进入了疯狂模式,有人迫切希望自己也能接到离世的心爱之人的天堂电话;有人围绕这一“奇迹”展开了关于上帝关于信仰的激励辩论;有人借此从中牟利;当然还有人理智地去寻找真相。面对天堂来的电话,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感受,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如苔丝收到妈妈电话后她默默守护着这个秘密,如同杰克警长一样。如凯瑟琳收到姐姐电话后她选择了马上将这消息分享给了牧师。埃利亚斯则拒接相信并愤怒地丢弃了手机。而杰克的妻子接到儿子电话因重新揭开伤疤而无法承受。如果这场奇迹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会是怎样的反应?抚心自问,那一个电话你愿意收到吗?一个电话不仅打破了宁静,还动摇了人们的信仰。对于自己应该相信什么,怀疑什么产生了深深的不确定,并想从这个奇迹中找出答案。人们的生活严重被打乱,在镇上驻守的电视台记者,从各地蜂拥而至的人们,在凯瑟琳苔丝门前草坪打坐睡觉祈祷的信徒,疯狂购买同款手机的人们…米奇将这一幕幕情节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不仅要从心里惊呼“这完全成为了一场闹剧”。也正是这么一场闹剧让人惊觉信仰是如此的脆弱,是如此容易被人利用。尤其涉及与天堂相联系的。而那位保持理智势要找出真相的单身父亲,他也经历了丧妻之痛。在他坚持努力下真相终于浮出了水面。在他与策划者的对话中,策划者说了一句话“让这个世界深信不疑”。所有从天堂打来电话的人都说天堂那里很好,什么都很好。他们都生活得很好。原来策划者为了赎罪,他策划了这样一场大骗局,为的就是要让世界深信不疑逝去之人并没有真正离去。如开头的最后一句话,“没有一个得到铭记的灵魂会真正离去”。其实脆弱的并不是信仰本身,而是人心,而是对于失去的脆弱。当有这么一个电话告诉我们,灵魂并没有离去,我们该是如此的感恩,该是如此的松一口气。这场骗局能让世界放下伤痛,继续往下走,又有何不可呢?


 天堂来的第一个电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