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式认知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60984315
作者:[英]Nigel Cross
页数:212页

作者简介

《设计师式认知》内容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新的设计教育方法的不断发展,“设计师式认知”的概念逐渐浮现。1982年,Nigel Cross教授在《Design Studies》期刊上发表了名为“设计师式认知”的论文,首次明确提出这一概念。之后,设计教育和设计研究逐渐融合,形成一门新的设计学科,极大地推动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设计师式认知》所阐述的独到见解开启了设计研究、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领域的新篇章。
Nigel Cross教授是国际公认的、最受尊敬的设计研究学者之一。《设计师式认知》收录了他近25年来发表的重要学术文章。《设计师式认知》回顾了本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尝试诠释设计认知的本质,并剖析了设计师(包括建筑师、工程师和产品设计师等)拥有并使用这一独特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现象。全书涵盖以下议题。
设计能力的本质与培养
设计中的创意认知。
设计的自然智能
设计学科与设计科学的区别
设计的专业知识
《设计师式认知》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适合设计研究人员、设计专业教师和学生、设计师和设计管理人员阅读。

书籍目录

目  录
Table of Contents

前言 1
第1章 设计师式认知 9
设计通识教育 12
教育的标准 14
设计师式认知 17
设计过程 18
设计产品 24
设计教育的真正价值 26
设计学科 29
第2章 设计能力的天性及其培养 33
天性 34
设计师是做什么的? 34
设计研究 36
人人都会设计 42
设计能力被破坏了?丢失了? 44
设计作为一种智力形式 47
培养 50
学习设计 50
开放的设计教育 53
设计能力的发展 55
第3章 设计中的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 59
设计思维的研究 60
设计专家说设计 63
草图在设计中的角色 68
机器能否做设计? 75
计算和认知 79
第4章 设计中的创造性认知Ⅰ:创意飞越 83
创意飞越的实例 85
识别飞越 92
创意飞越建模 95
组合 96
突变 98
类推 99
第一原则 100
突现 102
桥接胜于飞越 104
附录A “创意飞越”期间的讨论记录 106
附录B 自行车行李架连接件的部分讨论记录 110
第5章 设计中的创造性认知Ⅱ:创意策略 113
对顶级设计师的研究 114
Victor Scheinman 114
Kenneth Grange 121
Gordon Murray 124
策略的比较 127
设计的专业知识 131
第6章 理解设计认知 135
问题界定 136
目标分析 137
解决方案聚焦 140
问题与解决方案协同进化 141
构建问题框架 142
解决方案的生成 144
定势 145
依赖概念 147
替代方案的产生 149
创造力 151
设计草图 153
过程策略 154
结构化(的)过程 155
机会主义 156
模式切换 159
新手和专家 160
设计认知中的议题 162
总结:问题界定 163
总结:解决方案生成 165
总结:过程策略 167
第7章 设计作为一门学科 169
科学的设计 174
设计科学 175
设计的科学 176
设计是一门学科 177
设计研究 179
参考文献 185
索引 205
致谢 211

编辑推荐

《设计师式认知》编辑推荐:Nigel Cross 是设计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Cross教授穷其一生研究设计思维,《设计师式认知》这本图书强调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人人都懂设计,设计是一种天性,因此设计教育和科学、人文教育同等重要。如果你是设计爱好者,它会唤醒你的设计欲望,唤起对自己设计能力的自信;如果你是设计领域的一员,它会引导你理解“设计认知”,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你与生俱来的设计天赋。

前言

我很高兴《Designerly Ways of Knowing》的中文译本出版了。通过研究设计专家的设计能力,我们发现“设计师式认知”和“设计思维”是设计能力的核心内容。但是,设计能力并非专业人士独有,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人人都拥有设计能力,因为它作为一种自然的认知能力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拥有设计能力,只是有些人的这项能力表现得更强。设计能力也不只是上天赐予的“天赋”或是“礼物”,人类还能通过训练来获得这项能力。理解“设计师式认知”不仅有助于设计师更好地开展设计实践,也有利于设计类学生更好地学习设计专业,帮助设计教育者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我希望本书能给中国的设计师和设计领域的教育者、学生及研究人员带来帮助!Nigel Cross

内容概要

Nigel Cross    是设计研究领域的知名教授,任职于英国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自20世纪60年代起从事设计研究和设计教育工作,在建筑学和工业设计领域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方法学和设计认识论,最感兴趣的是设计认知,主要通过口语分析等方法分析设计师的认知行为和认知能力。2005年被英国设计研究学会授于终身成就奖。
主要的学术著作:《Designerly Ways of Knowing》、《Design Thinking: Understanding How Designers Think and Work》、《Engineering Design Methods: Strategies for Product Design》,并有多篇论文发表于设计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Design Studies》。

媒体关注与评论

Nigel Cross的这本《设计师式认知》是关于设计思维的最好的作品。——Archis杂志在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很多思辨、对设计师的设计过程的记录和分析、设计师关于设计的精辟观点。你可以不同意书中的某些说法,可以对其中定性研究的方法和结论提出质疑,但是毫无疑问,以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重现优秀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思考和决策,会帮助人们更好的感知设计过程、反思自我。这不仅对于正在成长中的设计师们有益,也对任何乐于主动或者潜意识里运用设计思维解决问题的人们有益。——创新工场用户体验总监 吴卓浩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在我的一些设计计算研究中,我反向使用了图灵测试——让人类以类似机器的方式,对设计任务作出反应。这么做有以下几个目的:其一,对当时并不存在的计算机系统进行模拟;其二,通过将设计师行为理解成计算机行为的方式,尝试探讨他们究竟在做什么。我提出“机器能否做设计”这个论题,并不是简单试图用机器替代人类进行设计,而是将此作为一个适当的研究策略,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设计活动的认知过程。然而,最近很多人对这一论题表示反对。在本文中,我将首先对我的研究进行回顾,然后对后期学者的反对意见进行探讨。 我研究生阶段的首个项目由John ChristopherJones指导,名为“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模拟(Simulation of Computer AidedDesign)”。其核心是一个新奇却稍显奇怪的想法——探索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系统可能的形式,以及CAD系统的设计需求。整个研究主要通过模拟使用CAD系统的设备(由于当时并没有这种设备,大都是假定的),进而提出开发未来CAD系统的建议(当时几乎没人真正知道如何开发这种系统)。我之所以说这一想法奇怪,是因为我们让人类来扮演计算机这一角色,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达到模拟的效果。这正是图灵测试的反向应用。 此研究让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在实验环境下(从此时开始,口语分析研究和类似研究都以类似情况进行)进行某小型设计项目。设计师按照给定的设计概要提出概念草图。除了传统绘画材料,还提供给了他们一个模拟的计算机辅助系统:他们可以在卡片(卡片置于闭路电视照相机前方)上写下问题,然后会收到前方电视屏幕上传来的答案。中央监控设备的另一终端存放在另一个房间,那里有一小组建筑设计师和建造工程师试图回答前文中卡片上的问题。从而我们有了一个非常简陋的模拟系统,它的某些特征很可能组成了现代社会的CAD系统,比如,专家系统和数据库。 参与此实验的设计师并未被告知,他们能从“计算机方”得到何种帮助,也没有被限制寻求帮助的类别。所以我们希望能发现,对未来CAD系统的工具和属性的需求,洞察到可能出现在未来人机系统中的系统性行为模式。


 设计师式认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这本书是cross教授多年讲演或者论文的合集,究其目的来讲,最终是为了说明普通人中也是存在着设计师式的认知的,就如同人类的语言天赋,使用工具天赋一样。旨在建立一种设计的通识教育,以及为设计成为一门有别于科学和艺术的学科而努力。另外,正说是一本论文合集,所以整个架构并非系统,但是很多论点和言辞很有启发性,所以,很推荐。全书只有十几万字,第一章和第二章在于说明设计思维的普遍性,是人类的一种天性,继而谈论到设计作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第三章名为设计中的自然智能和人工智能,大致内容已经忘记了,感觉应该和simon说的自然科学和人工科学差不离吧;第四章和第五章以不同实例和论述说明了设计过程中的创造性认知,这个章节算是把设计中的创造性剥离出来单讲,在我看来,也有一种隐形意识——设计也有非创造性(区别于传统认知设计是一种天才型活动,一定要创造创新)。第六章从不同层次来理解设计认知,第七章则再次提到前面所论述的观点,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算是一个呼应前面的结笔。第六章,我认为是全书最精彩的地方,因为更能引起共鸣。第六章从问题界定、解决方案生成,过程策略三个方面来理解阐述设计认知,因为算是对设计过程的一种简单分解,所以在看到这里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带入自己平时的设计思考,发现很多自己其实并没有注意的设计过程是确有其事且是与科学和艺术存在很大区别的。比如说问题与解决方案协同进化,说的就是,问题的提出不断出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也的确如此,在前期会解题,在后期会对题,而书中也用了三张极其鲜明的研究图表对这个观点进行论证。比如说构建问题框架的重要性,我深以为然。比如说,问题是不明确的,模糊的,我们在进行设计时通常面临的不是一个确切问题,不是1+1等于多少,而是一个”非明确定义的问题“,这个回顾所见过的任务书,也的确如此。比如说,设计过程中的模式切换,熟练的设计师是能够熟练的在深入设计和广度设计两种模式中来回切换的,而新手往往会就一个局部一个小点进行转眼。如此种种还有很多,不过大多集中在第六章。另外一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讨论设计新手与设计专家面对设计问题时,设计思考的方式和范畴不同,这一点也是在核对自己的设计思考方式或者认知问题的方式是否欠缺,或者是否过于纠结于问题的清晰,过于沉浸在分析问题的阶段等等。这个方面的内容建议细看。
  •     第一次看到本书名《设计师式认知》的时候,我就对这个话题充满了极大的兴趣。浮现在脑子中的就罗杰·马丁说的一句经典的话:“管理者们要学会像设计师一样思考。”那为什么是设计师思考?设计师到底是怎么思考的呢?对于这个话题我思考了好久,我想我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下答案。在我2007年入学浙大工业设计的时候,正好是教学改革的第一年,将工业设计分为两个方向,艺术生源为产品造型设计,工科生源为信息产品设计(更好的理解为HCI或TUI)。交叉课程引入当时较为新鲜的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两类人群在一起的摩擦,让我第一次强烈的感受到艺术家式思维和工程师式思维的碰撞。08年的时候,浙大工设在竺可桢学院下组建了设计创新班(类似于斯坦福Dshcool,面向全校各专业二年级报名的学生中择优录取,发放设计辅修学位)。第二年的宣讲会上,有人问我:“你本来就是学工业设计的,你又去修设计创新班的意义是什么呢?”我回答了一段具有争议的话:“我觉得设计应该有两种教育方式,一种是作为专业的技术教育,就像我的主修工业设计一样可能会作为自己的职业,另外设计应该作为一种通识教育,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设计的语言。据我了解,许多国家如,英国、俄罗斯,从小学课程中就有设计课程。”当时我对设计的认识并没有那么深刻,这样的回答当然会引起许多人的质疑和讨论,那工业设计这个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设计作为通识教育的意义是什么?难道就是培养美学吗?这个设计创新的设计教育意义何在?这些问题相当的棘手,我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去证明设计通知教育的前后逻辑。阅读本书第一章,惊讶的发现Nigel Cross教授早在30年前就把这个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他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了1982年铁娘子主持内阁会议,议题为将“设计”作为一门必修的通识课程在中小学推广,以培养未来社会具有设计品位的消费者和普及设计专业。Nigel Cross教授将20年间的重要论文汇集成此书《设计师式认知》,我惊讶他在1982就提出了设计师式的认知有别于人文认知和科学认知。可能现在,很多人了解了由IDEO掀起的全球设计思考浪潮,我仔细翻阅历史,Nigel Cross教授是Design Thingking的鼻祖之一。不然他的另外一本著作《Design Thinking》怎么会作为斯坦福Dschool推荐学生必读书呢。设计教育的改革中国的设计教育在这几年迎来了黄金时机,各所学校将设计学科作为主要发展对象,设计教育百废待兴。这个时候需要有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并存发展。这本书的引进对设计通识教育有重要的启发和思考意义。我们需要先了解自己作为设计师的认知,才有可能让设计得到更多的尊重。现在国内的学生和学术环境缺乏对设计研究,特别是科学化的设计研究,本书作者主要通过口语分析法而不是借助高端的仪器和数据,并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我们需要去反思我们现在的设计教育,正如书中所提的三条教育的评价标准,去探讨教育的价值:一、是否传播有价值的知识;二、强调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既要有自我意识也要明白所学何物以及为何而学;三、受过很好的培训,不等于受过教育。想要满足三条教育的标准,简单的技能培训是不够的,一个被训练为“设计师”的人,并不能说他们是“受过教育的”。对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来讲,理解和领悟了什么比做过了什么更重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过去我们会将设计视为技术,毕竟这是技术人员的文化。我们习惯于将设计教育视为技术教育,培养设计师的职业技能。而本书作者提出设计教育将作为除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外的第三类教育而兴起。这类设计教育就是设计通识教育,而设计通识教育在于对设计师式的认知。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好书。国内设计教育和设计研究需要引进这样有深度有启发价值的好书!不管是对设计充满了迷茫还是激情,了解设计师的认知方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一个高感性高概念的时代,优秀的团队都不能或缺设计师的角色和思维方式,希望你也能从书中找到自己的灵感。
  •     最近看了《设计师式认知》,才看了两章就想推荐了,里面提到——科学的认知对象是“自然世界”,人文的认知对象是“人类经验”,而设计的认知对象是“人造世界”。所谓“站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叉口”,不就是设计么,用人类经验改造自然世界,当然,这里是广义的DESIGN,仅仅在我所接触的工作中,就包含了产品经理、UED、开发等很多事情。有关科学与设计:作者认为这是两种思维方式很不同的东西。科学是分析的过程,而设计师创造的过程,一个是已有事物,所以更有方法可循,而设计的产出是新事物,需要很综合的能力,设计师知道如何解决设计问题,但,他们却并不清楚自己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另,逻辑探究的是抽象事物)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发现规则,而设计师致力于拿到更好的结果。科学活动是问题中心的,而设计活动是解决方案聚焦的(方法中心?或者说先问题后方法)。设计活动的一个核心属性是期待尽快产生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在问题分析上浪费时间。设计活动的资源限制更显著,设计师总是被要求在有限时间内提出可行的方案,而科学家则往往要求保留自己的判断和决定,直至找到新的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通常是他们的总结陈词(对设计,这个总结显然不能作为close)。设计是创造性思维,不同于科学的逻辑思维(演绎,结论一定正确;归纳,结论不一定正确),它仅仅是解释已知事物的过程,是推理到最佳解释的过程,有“归因”倾向。所以,大多数产品规划、甚至事后的分析,都有很大创造性思维的成分。设计的思考模式:把抽象的用户需求模型转化为具体的事物模型,即问题到解决方案的过程。广义的设计师,都在使用这种方法,将个人、组织和社会的需求翻译、转换成人工制品。有关设计教育:所以,设计教育是传统教育(只分科学和人文)的巨大缺失,设计教育能促成想和做之间的关键转换。但设计教育又与工程师教育不同,设计教育更多地鼓励设计师做出多样化的设计方案,而工程师更倾向于“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传统的问题求解中,问题对应的是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必须要非常慎重的把其他领域的行为模型引入设计教育中。顺便说到,教育与培训的区别,教育本身就是目的,而培训是达成某目的的手段。类似的表达,职业教育追求的是工具性目的或外在价值,而通识教育必须以追求内在价值为目的。作者对设计本身的一些观点:我们将采用解决方案聚焦的策略和溯因推理的思维方式来解决未明确定义的问题的能力称为设计能力。所以,设计师认知的五个方面:设计师解决的是“未明确定义的问题”;设计师解决问题的模式是“解决方案聚焦”;设计师式思维方式是“创造性的”;设计师使用“编码”来进行抽象需求和具象形式之间的转换;设计师使用“编码”进行读写,转换造物语言。设计问题的解决,很多时候在很多方向上都有可行解,设计师最初的思路对后来的解决方案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问题的不确定性,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等重要,经常要与“客户”一起构建和界定问题,而非被动地接受给出的问题。人造世界即创新,需要一定的直觉。因为设计是创造新事物,所以其本身就有反预知和反权威属性,否则,如何进步?如何创新?有探索性质,无权威性的标准,目标也是不可预知的。所以,早期的过度规划无意义。初级的设计师并不收集太多信息,而是趋向于“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样会意识不到很多潜在的标准和困难。其他好句与个人感悟:问题总是在你试图解决它时才慢慢变得清晰。目前,尚难做出会“设计”的机器(即人工智能尚无法解决设计问题),这意味着“设计”是一份好工作。幽默和创造的过程都是个体以敏锐的观察力,利用偶发的线索,将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事物做瞬间的关联,有偶发性、场景依赖。Over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对设计师的认知方式做了很深入的实证研究。内容比较充实!推荐设计师和与设计师打交道的各类人!!!
  •     这书读的我很想看英文版,中文太纠结
  •     该书通俗易懂,印刷质量也不错
  •     高屋建瓴
  •     是个研究综述,关键是翻译的很无聊。幸好没买。
  •     作者认为设计是和人文、科学价值相当的第三类学科,强调设计学科在21世纪的重要价值。为避免设计概念的模糊化与边缘化,设计需要一个成熟合理的体系。设计师的任务是自上而下的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的作为技术或市场的附庸。这本虽然内容不多,但无疑是教科书般的警示灯,相见恨晚。
  •     3/10,读了差不多四分之一,然后就再也读不下去了,给这个分可能会招骂,但确实是阅读过程中最真实的感受,退一万步说,作者的写作水平让人捉急。
  •     非常引人思考的一本书,不过很多问题并没有定论,只是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向。对于设计学科的发展,这是一本重要的书。
  •     没什么实用的东西,做学术研究可能有用,书的装帧和排版都十分粗糙,不值得推荐
  •     Cross
  •     整体感觉还不错,以理论为主,个人觉得不太能结合国内工作的实际情况,也许个人眼界有限的原因吧。
  •     实在是有点啰嗦啊 实在是有点啰嗦啊 看的晕乎乎的
  •     结构清晰论点明确,确实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部分段落有英式中文的问题。
  •     太学究气,太机械化,列举众多,但是缺少一气呵成的感觉。
  •     开始看觉得很无聊,倒是后面对设计师思考方式的研究很有启发性
  •     刚开始看,感觉讲的内容真不一样,估计得看几遍了。。
  •     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上看待设计师的设计行为和认知;全面解读了创意飞跃是如何产生的 ,是一本绝对值得推荐的好书
  •     主要讲设计教育的,感觉在看学术论文。
  •     解决方案宽度优先/ 设计师要通过一定手段向客户解释设计,使客户满意地接受设计方案
  •     书中谈到设计师Victor的自行车设计案例,Victor据自我感受考虑到骑车人背包负重的问题,并进而将单纯的自行车产品设计推演到自行车运动过程中骑车人的感受。这才是有价值的“设计”。
  •     太理论了,不做推荐。
  •     这本书不错,“设计师式认知”和“设计思维”是设计能力的核心内容,很认同这个观点。
  •     很棒!不错!值得购买!
  •     推荐买来,送给甲方和老板看
  •     就是本论文么。。。被这些个书评给骗了,比较晦涩的原因是翻译的不咋地!!!
  •     设计是问题空间和解决方案空间的协同进化 设计师式认知:定义问题,构建问题框架,解决方案,基本原则,概要方案,详细方案
  •     这应该是一本学术著作,但是就我目前看来,还不能消化吸收。
  •     挺喜欢的,干货一枚~
  •     通篇理论和案例结合,翻译的晦涩让本来学术性的东西更加的难以理解,如果是做学者研究的可以读一下,但是对于从业者来说不是特别推荐!
  •     是经典,可惜引进太晚了,一切都只是看起来很有道理。
  •     嗯嗯,还不是很懂,以后还会再多多研习
  •     开篇谈设计教育,翻译的也很一般
  •     太理论了、、、
  •     全书只说明一件事:设计是人类进化史上最近出现的新人种
  •     内容充实,要细细品味
  •     理论的东西就那样,你爱买不买。好与不好,不能说。也说不清。爱看理论就买,帮且会有的。
  •     同样推荐《设计思考》!
  •     偏学术,但能让我们更有高度和体系的看待“设计”和“设计师”;书中对初级设计师与专家设计师进行对比调研,指出背后不同认知方式、设计流程、设计方法,令人印象深刻,也看到自己所处的位置。 非常赞的一本书,值得每位设计师研读。
  •     还有一颗星给那质量不怎么好的装帧。
  •     没看懂,不适合外行人看
  •     探讨把设计学纳入到基础学科的一本书
  •     看不懂《交互设计沉思录》的过来看看这本
  •     学术……
  •     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解决方案。Val借给我的,听闻他爱惜书,我特地翻出了书签,结果因为书签是铁的,反而把书弄破了。。。我果然是破坏王
  •     设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论证。设计师没太大必要看。
  •     包装很好 昨天看了会 很不错哦~~
  •     必须要说,还是一本好书。没做过设计,可能就很难理解书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必须要说最后一章,很赞,科学设计的发展历程,如果没有各种阅读背景可能很难理解其中的意图。最后一页,西蒙的有限理性和行动科学,几乎可以算是设计理论的终途了。
  •     纯理论的一本好书,需要静下心来看啊。
  •     设计不仅仅是能力,更是一种认知并改变世界的与理科和文科并行的学科。
  •     前面关于艺术、科学和设计的论述比较赞同,但往后引用语言学的分析手法来剖析设计还是有些不太理解,可能需要反复读?
  •     对设计的还是有些用处,可能还不怎么会运用
  •     今天在图书馆偶尔看到杂志上推荐此书,便想买来一看~嗯,是外国人写的,我就放心的买了
  •     难啃,但内容不错,见解独到呢~
  •     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经意间改变设计
  •     关于如何科学的进行设计
  •     一本关于设计研究和设计教育的书。没什么看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