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呐喊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1
ISBN:9787508638027
作者:【美】阿南德•格里哈拉达斯
页数:252页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和奈保尔相似,是移民海外的印度后裔,作者受到印度文化和美国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影响。他是印度经济、社会变革的亲历者。他以一个局内人的外界观察家身份,对审视印度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前景做出了客观的全新思考。每一个他笔下的印度故事的观察和评论都非常透彻、精辟。
作为新兴市场之一,印度的高速发展令世人瞩目。本书从从梦想、抱负、自豪、自由等六个层面讲述印度社会发展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思想境界的变迁,讲述了印度这片古老的土地极度渴望激情、民主、热烈的思想注入,打破它的阶层束缚,迅速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作者采访了诸多当事人,以独特而深刻的笔触,向您呈现了一个所有东西方媒介眼中不曾看到过的印度。
《纽约时报》
《印度的呐喊》是一部自省的批判性著作,它生动地捕捉到了印度家庭与各个社会阶层的变化和本质,以及分析了正在影响印度迅速成长的多种积极因素。
Kirkus
作者以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视角,告诉我们印度的过去以及目前正在经历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各个层面的变革。
《华尔街日报》
睿智、细致的观察与犀利的评判,本书在众多描述印度的书中脱颖而出。
《金融时报》
印度的崛起与壮大正引发全球关注,但鲜有著作能够全面且生动地记录它的变化,本书却做到了,并成为讲述印度这个现代国家的完美典范。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梦想 1
过去我对印度的印象都是在心中描摹出来的,现在我必须正视这个现实中的国家。它是一片兴旺喧嚣的土地,让人更容易憧憬未来而不是怀念过去,充满希望、极度渴望,明智、天真、跃跃欲试,充满了梦想。正是我和印度人以及他们梦想的碰撞,让我心目中的老印度渐渐成了一个想象中的国度。
第二章 抱负 37
在印度无论走到哪里,随处可见重重束缚下的一层层的屈辱和压迫,主人和仆人的文化。而这种人性堕落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那么多精力、激情和才华被困在印度的阶层制度中,在愿望的驱使下动荡不安,而提高自身地位的重重阻力恰恰助长了上升的热望。现在这个社会就像一个快要爆炸的铝罐。
第三章 自豪 75
我们家族受教育的历史比周围很多美国家庭受教育的时间还长。在内心深处,我知道我们在某个地方是重要人物——是局内人,而不是局外人;骄傲,而且受人敬重。所以当我重返印度时,我想当然地认为这些还存在,这个国家属于我们这类家庭,属于像我们这样讲究穿着打扮、注重思想、有梦想和高谈阔论的印度人。
第四章 愤怒 113
我们都被赋予一种权力,要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生活有价值,这种超脱和自欺的本事在印度发展得尤其好。否定自己内心中长年累月的愤愤不平,压抑静夜里“为什么我会是这样”的饮泣,一直是印度人特别的天赋。
第五章 爱情 151
在印度人看来,西方人太沉溺于自我。印度人的爱情没有那么自我中心,他们不要求美国人要求的那种持续的情感补充。他们不需要整天都听别人说着对自己的爱意,他们不需要别人这么说。爱情是一个无言的习惯,它是确定地知道某些东西不需要每天翻来覆去地讲。
第六章 自由 191
我现在明白了童年时对于印度式家庭的反感有一定的道理。家庭总是作为印度强大的优势得到强调。在旅行中,我看到家庭也是印度悲剧的开始。那种力量在遏制许多印度人充分表现自我方面,也许胜过其他任何力量。
尾 声 午夜 229

内容概要

阿南德·格里哈拉达斯
作者的父母曾是印度人,后移民到美国并定居。他毕业于密歇根大学,之后到达印度孟买,担任麦肯锡公司管理咨询师。2005年起担任《国际先驱论坛报》、《纽约时报》网站专栏作家,为其报道和撰写来自孟买的新闻,本书就是他多年观察和研究印度的深刻总结。


 印度的呐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躁动、嘈杂、不安、逆来顺受、胆小怕事、执着……是我脑海里最先浮出的几个来形容印度的词。在很多人的眼里,包括没去印度之前的我的眼里,印度都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与世无争的国度,即便是过着最为贫穷,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但大家凭借着信仰,依然保持着内心的淡然和从容,好像无论经历过多么大的痛苦和磨难的内心,只要有恒河水的洗礼,一切都成虚化。印度保持安静平和的前提是低期望值和近乎超凡脱俗的接受能力。正由于此,印度是一片缺乏活力和主动性,长期被谨慎琐碎的判断、奉承和恐惧笼罩的土地。人们各自生活在各自的阶层里,老死不相往来;儿子要继承父亲的职业,不需要任何思考的直接复制父辈的人生;女儿则在父母的指令下,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安稳的过日子,即便结婚的对象也许都没有见过;政府则是一如既往的腐败和拖沓,靠兜售权利来获利;农村则依然保持着原始的状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这一切,在1947年的一个午夜,从尼赫鲁有力的宣布“一个民族长期受到压抑的灵魂,终于找到了表达的机会”开始,印度就开始躁动不安起来……一个客户告诉我,他来自贫穷的旁遮普邦的一个低种姓的家族,在他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父母已经帮他设计和安排好了他的人生轨迹—子承父业、娶妻生子、传宗接代。年幼的时候一直在按照已经设计好的路线成长,后来,渐渐躁动的社会氛围让他越来越不安分,他有一天告诉自己,我不希望就这么走下去,我想要做自己的生活。但是在旁遮普邦这样一个传统势力强大的地区来说,公然反抗长辈并拒绝已经安排好的生活,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是对传统世俗的公然挑战。在印度,没有比明白自己的地位更紧要的事情了,在这上面犯一点点错误都有可能失去生存机会。没有办法,该客户只能离开家乡,去新德里去寻求自己的生活。现在的客户在新德里的生意已经初具规模。客户说,若不是离开家乡,他现在也许还在地里耕地。客户的行为代表了一代印度人灵魂的崛起和时代的到来。原来的印度,有那么多的精力、激情和才华被困在印度的阶层制度中,在愿望的驱使下动荡不安,而提升自身地位的重重阻力恰恰助长了上升的渴望。老一辈的人,往往感觉自己通常都是无能的,但现在的年轻人,往往感觉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两者的冲突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但现在的年轻人关注的不是别人怎么看你,而是,自己的内心。多数的老一辈印度人都毫无怨言、好不抗争的做着自己的本分工作,觉得越是顺应今生的命运,来世就会获得更好的回报。但新一代的人不信来世、不信轮回,他们在关注当下的自己,只关心现在。老一辈的人习惯于依赖,那种依赖让人害怕,就像一个贫穷情人的要求一样令人恐惧,因为它表明你的给予就像个无底洞,如果稍微让步去关心别人,他们就会把你吞没。但是新一代的印度人他们依靠自己,为了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为了取得进步和结果,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勤奋工作。老一辈的印度人习惯了等待,没有紧迫感,做事从来都是顺其自然,认为等待是生活的一部分,时间就是用来消磨的,但是新一代的印度人认为时间是用来创造价值的,是用来产生效益的,老一辈的印度人放逐时间,而新一代的印度人追逐时间。老一辈的印度人追求的是结婚对象,他们选择的标准是从一群门当户对同时自己不讨厌的人,至于究竟哪一个,也就不那么重要了,新一代的印度人追求的是自己喜欢的那一个,至于出身背景,却不那么重要了……一切的一切,都在表明印度的价值观在发生变化。当然,越来越功利的实用主义在让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崛起的同时,也早就了更多的无以复加的贫穷。孟买栉次鳞比的高楼大厦中突兀的偏偏平民窟也说明了这一点。不管今天的印度还有多少昨天的影子,也不确定明天的印度终究怎样,此时此刻的印度,却肯定是一头正在苏醒的白老虎。而在他的旁边,是一头已经苏醒的雄狮。大家睡着的时候,都是一样的;但现在都已经醒来……
  •     生活中的地位是根据因果决定的家庭中的位置由性别和排行决定根据家族声望,婚姻由别人包办年长者被器重,而非有能力的人一个停滞的国家,停滞在贫困中,停滞在官僚作风中,停滞在旧观念中。人们相信轮回转世,越是顺应今生的命运,来世就会获得更好的果报。于是主动去改变命运变成了毫无意义的事情,老一辈人选择了顺其自然。低期望值+超凡脱俗的接受能力成为社会运转的前提。在这重重的枷锁之下,年轻人开始了反叛。作者是第一代移民美国的印度后裔,是印度经济社会变革的亲历者。本书中,作者比较了童年时期(父辈眼中的印度)和现在的印度,从中一窥20多年里印度社会发生的变革。身份与道德美国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写道:美国黑人希望自己变成白人,但必须灭除那种渴望,黑人才能真正获得“内心自由”这句话对印度人同样适用。作为曾经的英国殖民地,印度人民虽然独立了,但是心理影响仍然残留至今,那就是“自卑”。很多印度人都效仿西方,而效仿本身加重了自卑感。幸运的是,新一代印度人正开始从自卑感中走出来。举止更加不受拘束,印度式英语也开始流行。学英语的印度人越来越多,想成为英国人的印度人却越来越少。新一代印度人表现的更加自信和自由,不再为自己身为印度人感到羞愧。老一代印度人的道德非常依赖于背景,包括一个人的种姓、阶层、圈子等。与之相反的是西方的道德则与背景无关。印度道德的特殊性造成了一些非常令人匪夷所思的场景。例如:火车站推推搡搡,上了火车却给你东西吃;排队时有插队现象,在老家招待外人却异常热情。而年轻一代印度人的道德则更接近于西方,摘下种姓的有色眼镜,普遍适用的道德。资本主义过去的印度人抱着反资本主义心态,认为资本主义会破坏家庭,使人变得冷漠无情。他们认为在社会主义中,大家一起共沉浮,共命运,精神愉悦胜过物质享受,因此生活需要的是坚韧的耐力而不是贪婪的狂热。现在的印度人不再用坚韧克己换取来世幸福来欺骗自己了,年轻一代印度人丝毫不隐瞒对金钱的追求和渴望,金钱成了上帝。然而资本主义并不会消除贫富差距。富人可以喝瓶装水,穷人只能喝自来水。富人可以送子女出国,穷人只能上普通学校,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穷人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特点,它可以把蛋糕做大,即便别人的份额多了,自己的份额也照样可以增加。在社会变迁中处于弱势的人们开始另辟蹊径,却造就了选秀比赛热。在选秀比赛中,让观众着迷的不是唱歌和跳舞本身,而是节目表现出来的冷酷无情的公平,每个人都有机会表演,由市场来评判。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中国的选秀热。《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等这选秀节目里登场选手的很多都是来自偏远农村。在比赛中不需要你有显赫的背景,不需要你腰缠万贯,只要你尽情发挥,便有胜出的机会。关于资本主义的影响,作者有段话总结的很好:印度人学会了消费生活,而不是忍受生活。不仅是今天消费,明天还债的信用卡的发展,而是越来越多的人去赌注明天,相信明天会更好。不仅是电视选秀节目有了群新观众,而是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大胆参赛具有解决所有问题的力量。不仅是可以选择购买封闭式的房子,而是一种在制度之外的选择,脱离印度又不用离开印度的渴望。毛派在印度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信奉马克思主义,实行暴力革命,他们被称为毛派(或称为纳萨尔派)。他们从农村开始革命,控制的村庄慢慢连成片,已形成一条“红色走廊”,贯穿印度的腹地。印度毛派效仿中国革命的路线,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占领整个国家,然后进行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资产国有化。面对毛派的威胁,警察不敢去镇压,政府的回击只能是组建民兵,分发武器。毛派认为对人类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约束,一种是种姓制度,另一种是全球化。种姓制度不把人当人看,它规定某人只能做指定的工作,只有接受这种安排,那么他的灵魂才能获得解脱,获得更好的来世。这种制度扼杀了人的企业家才能,人们被无形的枷锁限所困。毛派反对种姓制度可以理解,但是他们还反对全球化,甚至认为“比较优势”是另一个划分种姓的术语。毛派对此观点是分工的细化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让人们更难在工作中找到意义。种姓制度把人们圈在不同的小圈子里,而全球化则给每个劳动者一个专门的角色,让他工作越来越努力,久而久之失去对整体的感觉,侵蚀他与别人的联系。种姓制度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共同结果就是将人与人分开,消除了人类的社会性。毛派这里错的很离谱。首先他们忽视了自由选择的存在。在种姓制度中,一个人的命运在出生时就被定下来了,低种姓在接受教育,求职,婚姻上都有非常多的限制。而劳动分工下,工作是个人自己选择的。我们没有理由把个人选择发挥自身最擅长的职业视为外界对其的迫害。其次,正是因为资本主义劳动分工,歧视才得以消除。你不知道也无需知道手中的商品是谁制造的,又是谁运送的,谁包装的。在劳动分工下,一个人的种姓,血统,肤色,民族,宗教信仰都变得不重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作者与毛派的交谈中,毛派反复提及了“人类本质”这个词语,隐藏在这背后的含义就是要改造人性,而其手段就是文革(印度毛派对中国文革给予了高度肯定),废除印度传统中的糟粕(毛派代表认为印度传统中70%的内容必须抛弃)。爱情提到印度的爱情,都会想起包办婚姻。西方的爱情是进攻性的,积极地寻求一个理想伴侣。而印度的爱情是防御性的,关注重点是不能跟哪些人结婚,只要不合适的被排除在外,在大体能接受的人里面,人们不关注谁是最理想的。年轻人的反叛在婚前并没有停止,他们向往着浪漫的爱情,那种将世界缩小到只有彼此的爱情。在孟买,年轻人经常在夜总会缠绵到深夜,婚前性行为非常普遍。西方国家有完善的性教育,以及宗教和保守主义思想对性行为进行节制,但是印度不存在这些屏障,一旦打破禁忌,却没有约束措施来控制行为便毫无节制。印度人从压抑到激情的跨越的尺度在西方人看来都非常之大。然而性解放和浪漫爱情的力量并没有强大到摧毁传统的婚姻制度。年轻人在地位和等级制度方面大胆反叛,但在选择另一半的问题上却心甘情愿地听从长辈意见。即便他们现在乱交,但他们将来仍然要遵循包办婚姻规矩,虽然表现出迎接变化的趋势,但是他们的哲学是“兼容并包”而不是“非此即彼”。也因此,很多人都维持着两个爱情世界,一个是自己交往的女友,但只是约会用的;另一个是父母指定的新娘人选,是结婚用的。女朋友不会成为妻子,恋爱和结婚是分离的。这句话看似不可思议,但就是当前印度的真实写照。结语印度的问题还很多,种姓制度,民粹势力,毛派威胁,每个都很棘手。印度今后会往哪走,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天的印度,已经绝不是过去人们所认识的印度了。将任务交给印度的年轻人吧,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观察这个古老的国家,哪些还在延续、哪些枯萎了、哪些变异了以及哪些回归了。
  •     最早对印度的记忆源于泰姬陵,初次见到照片,我震撼于她的美丽,以及美丽背后的故事,于是才像去了解更多关于印度的东西,只是,在中国,印度太少被提及,报纸、新闻都很难难听到关于她的消息,也因此,反倒是让我更加好奇。喜欢宝莱坞歌舞片,美女、音乐、舞蹈,很是漂亮,可透过这些繁华的背后,是零星看到的贫民窟的肮脏、混乱。后来,在央视一期《金砖之国》,第一次那么清楚地知道了【达利特】这个词,以及背后的含义,是如此的沉重。可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只言片语,印度的全貌没那么容易被看清楚。《印度的呐喊》从作者的视角,描绘着他眼中的印度,或者说如今的印度人,他所选择的人都很有代表性,由此展现出来的东西,比如爱情、婚姻、财富、权利等,感觉很真实。印度和中国都有着古老文明,也都在近代,传统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冲击,年轻一代所面临的选择、挣扎、迷茫,是如此相似。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幸亏是印裔美国人写的。
  •     印度 带着传统烙印的新国家
  •     2013-6-18 一部自省的批判性著作。
  •     闲暇时读读很好,对于转型大国会有更多的思考。
  •     手不释卷的经典 描写刻画反省都很深刻的发展史
  •     很多情境,套到中国也完全适用
  •     一个个简单的故事串联起来整本书,印度这些年的高速发展让我看到了曾经中国的影子,恰巧的是书中很多故事的情节也与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一切相似,印度人也与中国人一样坚定自己早晚会成为美国一样或者超过美国的国家,但是这一切只有让时间去证明!
  •     印度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看完这本书除了对印度有所了解之外更对自己的国家加深了认识。为什么没有华裔写出这样的好书呢?
  •     一个二代印度翼美国人的观察与思考,通过一个个印度人物展现印度正在发生的改变,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重塑。但是有点啰嗦。
  •     本书作者和奈保尔相似,是移民海外的印度后裔,作者受到印度文化和美国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影响。他是印度经济、社会变革的亲历者。他以一个局内人的外界观察家身份,对审视印度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前景做出了客观的全新思考。每一个他笔下的印度故事的观察和评论都非常透彻、精辟。
  •     我们绕了一圈回到起始点,可这已经不是原来的原点,你也不是你。
  •     读完这本书似乎对印度有了更多的了解,上一次对印度的印象还停留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中。
  •     看这本书感觉就像在看天朝。
  •     跟奈保尔的思路相似,真实的故事总是能反映出最基本的状态
  •     新生中回头看,彷徨中遇到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雷同于中国的发展位置,却好像比中国有前途。印度一定能绝地反击的,曾经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现在一个个都处于赶英超美的历史发展阶段。
  •     美国和印度的故事,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印度的崛起,本是很出色的题材,但缺乏一点点的趣味性。
  •     印度移民美国二代回家乡后写的非虚构文本,但很大篇幅都在谈论自家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往事。作者始终未能超脱出自身的美国身份,所以笔触所到,总有不到位的地方。不如何伟的作品那样深入。但聊胜于无,毕竟关乎印度的作品太少了。
  •     作者生长在美国的印度后裔。回到现在的印度后,感触于印度的变化。由平时的所见所闻着手写的类似于小说性质的书籍。 想从身边印度人的改变讲述这个同时有着传统、神秘、信仰、阶级的国家。在现在一个时代。不再是一味的在政治的迂腐下生活。年轻人的改变一点点展现出国家的改变。可以简单读读。
  •     印度正在走中国的路子,在很多思想与做法上与中国如出一辙。中国作为一个过来人的角度仿佛看到了幼稚却努力的自己。
  •     楼上叔叔和楼下叔叔对比很鲜明。排比用的不少
  •     作者亲身经历,以美国(现代人)的视角去细致入微的观察,贴近,讲解现代印度的中产阶级的想法,和着作者自己的思考,对认识现在的印度很有帮助。
  •     真正能够贴近印度社会的好书,虽然缺乏宏观统计数据,也没有有力的理论支持,但是却从更近的角度给予了我们一个感性的认识。如果你没去过印度,又想了解印度社会的风貌,我向你推荐这本书。
  •     作者受到双重文化的冲击 所以 切入的角度还是很有趣的 印度和中国在某些方面非常相似 比如深入骨髓的等级观念 印度是种姓 中国是官僚
  •     讲述了各种印度人的故事 真实又接地气 看到最后觉得书名其实是印度的召唤吧哈哈哈
  •     根本就是印度的召唤嘛,怎么会是呐喊呢??
  •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印度近20年来发生的变化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147958/
  •     没有读完,感觉不是很好看,有点散
  •     还是印度人能说清楚印度和印度人自己的事情,半年最佳。
  •     看完后觉得生活在天朝其实也是很好的。不过印度和我们有着非常多的相似,有点吓人
  •     我的思维模式跟印度还蛮像的,自我过度关注==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