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揭秘》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5-9-1
ISBN:9787569903234

《档案揭秘》的笔记-第20页 - 袖中匕首:铁道游击队

从1938年在枣庄建立抗日情报站,到1940年7月扩大为鲁南铁道大队,再到抗战胜利,铁道游击队在敌人的心脏地区—枣庄一带,奋战了7年多的时间,在铁道线及其附近地区对日作战300多次,消灭日伪军5000多人。——摘自18页第四自然段。
1945年12月1日下午4点,在枣庄沙沟车站西、微山湖东的一片低洼地上,1000多名日军以小队为单位,向人数不足200人的铁道游击队投降。——摘自19页第三自然段。
这次缴械投降的有:日军太田的铁甲列车大队、小林的铁道警备大队藤县中队和临城中队、铁道青年队第六大队、铁路警察和矿警等。他们共交出山炮两门、重机枪8挺、轻机枪130多挺、步枪1400多支,手枪数十箱,子弹百余箱。铁道队用10多辆牛车才把这些武器运送到鲁南军区司令部。——摘自20页第二自然段。

《档案揭秘》的笔记-第147页 - 豫西云开见月明

当时的豫西,连年饥荒,百姓生活困顿。读到这里,一下就想起了冯小刚导演的电影1942,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饥荒。大灾之年,战争逼近,老东家范殿元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可以说看书想到电影,想到当时的情景,有一种悲凉的心境。

《档案揭秘》的笔记-第261页 - 重庆抗战往事

看到此章节里面的小节“不屈的人民,不屈的城市”。虽然我仅仅去过重庆一次,但是对重庆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的故事还是听说过很多,还参观过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可以说,重庆是中国抗战时首都、是最后的守备地带。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一座城市像重庆那样,在短短几年内登上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舞台,重庆在八年抗战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烽火记忆。1937年11月,蒋介石主持国防最高会议,决定国民政府迁移重庆,随即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明确揭示了迁都重庆的动机和意义,“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可见蒋介石及国民政府的大多数人从持久战略出发,把西南地区作为抗战的战略后方和根据地,整个过程用心良苦,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所以,这也是重庆与其他城市的不同,它能作为战时首都八年之久,这就是威武不能屈的重庆,这其中更凝聚着临危不惧、万众一心的抗战的中华民族魂,应该永载史册。

《档案揭秘》的笔记-第124页 - 骨灰里的20多块弹片

2012年8月27日,世纪老人耿谆在襄城县老家走完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弥留之际仍然不忘对日诉讼。
遗体火化之后,亲属们在收集骨灰时,惊奇地发现了指甲盖大小的金属弹片,共有20多块。耿谆老人的儿子耿硕宇认为,其中最大的一块儿弹片,很可能就是造成父亲晚年走不成路的直接元凶。老英雄骨灰里发现弹片的消息不胫而走。2012年9月,耿家人将其中的1块弹片捐赠给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纪念馆;2014年4月,又有2块弹片被许昌市烈士陵园收藏。
2013年8月6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收藏了其中的13块弹片,把它们标注为“抗日战争遗留的珍贵实物”。这13块曾经与耿谆老人血肉融合的弹片,伴随他从忻口到中条山,从洛阳到日本,见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惨烈历史,见证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也是刺向日本军国主义最为犀利的剑。

《档案揭秘》的笔记-第132页 - 拯救美国大兵

其实,被中国军民营救的美国遇险飞行员还有很多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中国军民营救脱险的美国飞行员近100人,仅在安徽皖南山区和皖北、淮北、淮南地区的新四军、抗日游击队以及人民群众营救美国失事飞机就有5起,救出美国飞行员近20人,营救过程艰苦卓绝,惊心动魄,充满了传奇色彩,许多中国军民为此付出了鲜血和生命。
正如美国空军学院教授巴克勒所说,为营救美国机组人员,25万勇敢的中国军民作出了巨大牺牲,不少中国农民担架跋山涉水数百公里,将他们送至安全地点。


 档案揭秘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