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1
ISBN:9787535464231
作者:王小波
页数:204页

作者简介

《我的精神家园(白金收藏版)》是作家王小波的一部杂文自选集。这一书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的命运,这些作品内容深刻而幽默、思维独特,带给读者精神上极大的乐趣。

书籍目录

序言
我的精神家园
关于“媚雅”
长虫·草帽·细高挑
卡拉OK和驴鸣镇
从Internet说起
奸近杀
外国电影里的幽默
电影·韭菜·旧报纸
商业片与艺术片
我对国产片的看法
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
电脑特技与异化
旧片重温
为什么要老片新拍
欣赏经典
好人电影
都市言情剧里的爱情
有关爱情片
《祝你平安》与音乐电视CONTENTS
承认的勇气
明星与癫狂
另一种文化
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
电视与电脑病毒
在美国左派家做客
门前空地
卖唱的人们
打工经历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目录
北京风情
文化的园地
环境问题
个人尊严
君子的尊严
居住环境与尊严
饮食卫生与尊严
有关贫穷
有关“伟大一族”
有关“给点气氛”CONTENTS
生活和小说
我看老三届
苏东坡与东坡肉
驴和人的新寓言
愚人节有感
写给新的一年(1996年)
写给新的一年(1997年)
附录一诗人之爱
附录二王小波年谱简编

内容概要

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52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到云南插队,后来在山东转插,做过民办教师。1974年以后在北京街道当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读本科,1986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曾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等,他的*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佳编剧奖,并且荣膺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入围作品,使王小波成为在国际电影节为中国取得*佳编剧奖的第一人。


 我的精神家园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这本书让我有些失望。以前看过王小波的小说,文中的含蓄幽默令人拍案叫绝,慕名来看作者的杂文集,却觉得跟小说不在一个级别上。绵里藏针的幽默的确有,但大多是闲话家常一般的唠嗑,那些潜伏着的包袱隔好久才能看到一个。高中时我曾读过贾平凹的杂文集《长舌男》,看此书时不自觉地拿来做比较,说实话,要论幽默的文化含金量而言,《长舌男》还胜一筹。但我觉得这并不代表王小波的杂文欠佳,而是出版社在选文时下的功夫少了,我看了另外一个出版社的《我的精神家园》目录,比此书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如果读书人是初次接触王小波的书,以此来作为初印象,实在是一种“人为的遗憾”。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王小波和李银河的鸿雁往来,虽然那时说话的语体和语气以现在的目光来看有种老古董似的好笑,但丝毫不影响两人信中真挚热烈的感情,读来令人动容。王小波的杂文,读来多少有点儿不正经,有些词句还得掂量下作者是在开玩笑还是当真的,但在读两人的情书时,感觉完全不同,信中的王小波,坦率诚恳,还带着点儿因为付出了真实感情而特有的惶恐不安,像一个执着的小男孩,所有的观点和看法,那才是真干货,因为他和李银河的对话的距离感要比和读者的更小,因此那些因惧怕过度亲近而产生的令人发笑但又敬而远之的幽默,统统不见了,有的只是他掏心掏肺的真心话。此书是旅行良伴,所有的杂文读来轻松又闲适,如果你认真地用大块时间去阅读,反而会有一种石沉大海的局促感。我就是这么被坑的。
  •     不知道是这版书选辑的原因还是其他,感觉这本《我的精神家园》没有《沉默的大多数》好看,好在王小波和李银河的情书还是深深打动了我,好像看过这本书唯有情书印在我脑子里一样。两个如此特立独行的人相互吸引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在爱情面前似乎一切也都微不足道了。从一开始特殊的问候方式“李银河,你好哇!”好像两个儿童戏谑般,然后我就看见一向睿智,一吐字便可引人深思的王小波那么直白的重复“爱你爱你爱你”“我爱你”,或是为自己的爱人摘上一首诗,一段歌词,然后痛快表白!“我愿做你的菩提树,你也来做我的吧。”“单单你的名字就够我爱一世的了。”“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你要不愿意,我就永远爱你,你要是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没有读过李银河,只知道她是个开放火热的女子,一位研究同性恋的女博士,不过刚百度了一下,虽然并不是美人,眼睛里却透着一股子敏锐和犀利。这样的火热在年轻的她的爱人面前的确就应该是这样——“自从我认识了你,我觉得所有人都黯然失色,再也没有谁比你更好了,我的菩提树!”写不下去了,6 1~
  •     早已仰慕王小波的大名多年,一直没有拜读过他的作品,这次在图书馆见到了这本《我的精神家园》,毫不犹豫收入囊中。这是一本王小波的杂文集,同时是新版,与第一版相比,少收录了许多文章,以至于豆瓣上的评价明显不如原版,尽管如此,我还是受益匪浅。对一个作家来说,小说是他的心血、才华的集中倾注,是其成就高低的体现,王小波自认最为满意的小说《黄金时代》并没有让他在生前的时候成名,反倒是在死后,他的杂文集的出版令其为众人所周知,我不知这是他的幸运还是不幸。开篇王小波自己写的序言,就令我有茅塞顿开之感。小波引用了他在年轻时看过的萧伯纳话剧《芭芭拉少校》中的一个情节:有一个富豪的儿子不学无术,只会花天酒地,有一天富豪将儿子叫到跟前,问他有什么特长,儿子回答“我一无所长,但会明辨是非”,富豪怒斥“多少政治家、哲学家、科学家都做不到明辨是非,你怎敢如此夸口”。这一点对小波的触动很大,他对这段萧伯纳的寓意理解为越是浅薄之辈,以为自己的见解一定是对的,越觉得明辨是非是容易的,对世界妄加判断,于是他下决心,绝不做一无所能就会明辨是非的人。可到了中年,他的理解发生了转变,此时他觉得,年轻人可以洁身自好,不去伤害别人就很好,而中年人不能只顾自己,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由此他开始了写杂文,篇篇在明辨是非,自己打脸。但最终促使他打破沉默的动机是,这个社会中如果谦虚、明理的人觉得明辨是非太难,珍视自己的清白,不肯开口说话,继续做着沉默的大多数,那么开口说话的人就都是浅薄狂妄之辈,俗话说“越是傻子越敢叫唤”,甚至其中有些人是装傻,这就对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负筛选,不利于进步和发展。结合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如同小波所说,自己刚上大学的时候,通过网络开始大量接触社会信息,但由于自己的无知和浅薄,常常轻易就被各种文章作者的观点所左右,并且不经自己的独立思考,常常发些情绪化的言论,还以愤青自居。促使我发生转变的是,我自己发现我的这些偏激、非理性的观点经常过了不久就被网上他人通过理性的分析所逐一驳斥,被打脸的滋味不好受,从此开始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一员,不肯轻易发表观点。如今已毕业多年,愈发感觉自己的浅薄,开始养成阅读的习惯。原本我以为自己是一个挺无趣之人,但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时常被小波犀利、幽默的语言所捧腹,小波对自己的人生期望是“我活在这个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他的幽默能被我所理解,怕是我也没有自认的那么无趣吧。附读书笔记。1、 根据我的观察,宽松社会中的人们优雅、浪漫,呆板社会中的人们幽默,起码是黑色幽默,唯独中国社会中的人们什么都没有,这个不宜提倡,那个不宜提倡,罗素说过“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2、 驴和人的寓言,联系到苏联解体后采取美国经济学家的休克疗法,以及中国和红色高棉。3、 郑也夫的《代价论》中对乌托邦持正面态度,认为乌托邦的概念可以激励人们向上,王小波持反对意见。乌托邦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头脑想象出来的人类社会,包括虚拟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而非自然形成的。乌托邦缔造者妄图用自己一次的思想,替代后世人的思想。实践证明,一个还算过得去的社会,都得益于亿万人智力的推动,更何况至善至美的乌托邦社会。我们曾经经历过乌托邦所鼓舞出的蓬勃朝气,但那只是特殊的愚蠢而已。4、 从国家为防止青少年的思想受到污染,禁止色情作品、甚至有相关情节涉及的文学作品出版展开论述,青少年的性犯罪与色情作品不一定存在着关联,因为起码忽视了青少年性成熟这一条客观事实。我国的出版事业就低不就高,将高层次的读者当小孩子看待,有时因研究需要所拿到的图书却都是删节本,在王小波看来这是一种童稚状态,呼吁能承认成人拥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这是对人格的尊重。5、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读书人、儒生们从典籍里学到了粗浅的原则,就以为懂了春秋大义,以此来管理国家,妄断天下是非曲直,结果一团糟,明清两代就是教训。民间有句话“罐子里养王八,养也养不大”,儒学的罐子里是长不出现代的国家。如今的人文知识分子们,收起胸中的狂妄之气,少造一些罐子。6、 清朝礼仪文化与西方SM文化的类同。7、 关于老片新拍,有些新片照搬老片拍摄,美其名曰原汁原味,可演员长相却没法做到与老片一样,何不将演员勾勾脸,像京剧那样,这样以后谁来扮演都一样了。8、 科学与艺术的正途不是关怀弱势群体,而是冒犯强势群体。《相对论》 是冒犯了所有在世的物理学家,看到好的文学作品笔者感到受冒犯,这样好的作品应该是我写出来的才对。9、 国外,对时事做出价值评判时,从两个独立方面来进行:国家或社会尊严,时事经线;个人尊严,时事纬线。而在国内,一条纬线没有了,春运、民工的尊严无人提。中华礼仪之邦,一切尊严,都从整体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定义,没有个人的位置。10、 饮食卫生与尊严。媒体上经常披露各种街头摊贩上令人触目惊心的卫生问题,令王小波感叹于这些摊贩何以如此将他人不当人来看待。直到有一次他去帮朋友搬家,穿了件旧衣服,在返程的公交车和路上,由于他长得黑,旧衣服又沾了些灰土,受了别人的斜眼,使他很憋气。后来他又看到了进京务工人员们的聚集地的生活状况,理解了饮食卫生问题发生的原因:一个人在生活条件和人际关系上感到做人的尊严,才会按一个有尊严的人的标准来行为处事。11、 有关贫穷。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乱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非常不喜欢这种腔调。
  •     翻翻粗略看完,三部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和《我的精神家园》,其实买一本就可以,重合太多,王小波在世绝不该让这种情况发生。
  •     可是我觉得很可爱呀 像聊天一样的书 也是很任性
  •     晚上在公司书架偶然发现,没忍住就住公司啦。最后的书信太感人了,让人一边笑一边哭的一本书。小波太萌了。
  •     王小波。
  •     1997.3.20王小波在这本书的前言写到: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时隔一年再来翻开这本书,依旧舍不得放下。
  •     喜欢后面的信!
  •     我书放单位桌子上,同事看到了问我你是因为《欢乐颂》里面赵医生喜欢王小波才开始看的吗,我心想哦原来王小波还没有一部电视剧火哦多么悲哀。
  •     多么有趣的灵魂啊……
  •     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
  •     杂文像一把刀子 直刺人心最猥琐卑鄙处 小说和文学则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真善美的心灵 我更爱小波的小说
  •     更像是一本随想集。似乎每个版本会有一些差别?最后还多了王小波和李银河的情书,真是到哪都能有虐狗的……
  •     读到最后泪目,从书信中看出王小波和李银河对待爱情的态度,完全是超越那个时代的,为王和李狂热不掩饰的感情动容。
  •     这版好像有删减
  •     杂文还是看时新的好,本来特别喜爱和李银河的书信,可是现在的李银河固执地爱着冯唐,越发觉得乏味。
  •     他的文字在那个时代的确代表了潮流。杂文带有王小波特有的幽默,后面他和李银河的书信似乎才是本书的亮点。
  •     见解有独到之处,但没有世人评价这么高。
  •     读完这一本我觉得无法以书评的形式描述一些感觉。 甚至几乎不知道要说些什么。 只备注一些单纯的感受吧。 王小波身上带着大多数文人的性格。这种性格我习惯叫它“忧郁的叛逆”。在文学的领域灵魂里潜藏的忧郁是太常见的一面。所以也正是一入文学深似海,再无寻常欢心颜。 可能这也是明明知道越深入从事文学,越无悔的接受一些精神上的痛苦的勇敢之处。 和上本书一样,我依然很敬佩他,并为他惋惜。 在他去世以后,他的妻子李银河被很多人诟病。我认为他的妻子是个不错的人。因为想让一个把凡事看的比一般人透彻或极端的文人深深的热爱。她必不是个庸俗不堪的女人。 还是深深的惋惜,挥之不去。
  •     第一次看王小波,觉得他要是现在还活着,能写出更好的杂文,太可惜了!
  •     和《沉默的大多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三本杂文都看完了,觉得王小波的杂文大同小异,看一本就够了,但是必须要看一本。
  •     书中划下太多横线了
  •     有趣
  •     有趣 他大概比同时代的人先进五十年吧 二十年前写的时事评论现在看也完全不过时
  •     看着银河他俩写的书信,觉得,爱过的人是这样的~又想,李银河,这辈子再也不会爱别人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感受到作者的真实,风趣,还有深刻。为了最后的书信部分,多家一星。真是爱的热烈
  •     理学盛行时,科学不研究,艺术不发展,一门心思都在端正男女关系上,自然没什么好结果。中国传统的士人,除了有点文化之外,品行和偏僻小山村里二十岁守寡的尖刻老太婆也差不多。
  •     思想先锋,历久而不过时。
  •     杂文更显示了小波的黑色幽默。笑岔气了好吗。后面的附录肉麻得……反正一点儿也不正襟危坐的高冷。“总之,爱人和被人爱都是无限的。”暖的不是你。
  •     人总要有自己的一片精神园地。他的杂文依旧有趣,特色鲜明。他和李银河的爱情很美,那些信件很浪漫。
  •     许是我对杂文不太感冒,前些日子看梁实秋先生的杂文同样觉得不甚了了,或许是自己看过的太少了的缘故,不过讲这种杂文合集将作者所有的絮絮叨叨放到了一块,同一经历反复说道,总有重复的东西,看的头痛。看书后和李银河的对话,莫名感动。你好哇,李银河。祝你愉快。
  •     话糙理不糙。
  •     想知道如果王先生活到现在,微博是不是会蛮热闹。
  •     有趣又有深度,太喜欢王小波了!写给李银河的情书看得我热泪盈眶,骨子里的浪漫呐。
  •     这男人太有趣
  •     #1997/4/11-2017/4/11 王小波逝世二十周年祭# 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小波的价值是不朽的。这遍看的时候重点观察了他的白话语言,充盈着智性,而又全无诘屈聱牙之晦涩,他对现代汉语表达艺术的贡献尚未得到有效清理,平实理性是他的本色,正是有了这样的本色打底,他那些想象力飞扬的小说才能避免堕入笑谑的陷阱,并且反而将“有趣”和“讽刺”融合一体,显出卓尔不群的美。
  •     乐趣很多,王小波的文字总是能散发出独特的味道
  •     我一想起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     我真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虽然我真的很喜欢王小波 每次我看他照片的时候 都觉得他没有刷牙 然后很心疼陈清扬
  •     知识分子的话幽默讽刺而到位。
  •     你好哇,李银河。 像看到了一场真挚的爱情,甜而不腻。
  •     他太爱他老婆了
  •     还是情书部分的真情最打动人。
  •     王小波不仅是一个有趣的人,还充满智慧,许多篇的论述都很精彩。《有关贫穷》这节感触最深:生活方式像一个曲折漫长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宫。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乱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这些细节加在一起为“文化”。
  •     诗人之爱太虐狗…不过真的有一些收获。
  •     我意识到必须要对这个版本打差评,出版社选文很糊弄,封面设计很偷懒。
  •     看他的书总会笑出声。文革的事好多。最后给李银河的情书,真是虐狗。
  •     黑色幽默,跟李银河还真是腻歪,看了两篇情书就读不下去了
  •     我就是喜欢喷
  •     王小波的文风我还是挺喜欢的 幽默风趣 字里行间偶有电光火石飞溅233 情书写得666 以及 原来二十年前的北京就有雾霾啊…
  •     在图书馆里笑的跟傻逼似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