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评传》书评

出版日期:2015-5
ISBN:9787540771704
作者:Peter B. Lewis
页数:224页

如何为哲人立传

为哲人立传,可能是所有传记写作中最难的一种。为此,作者既要照顾到传主的思想,也不能忽略了他的生活,尤其是在二者之间达成一种关联。这最末一点,也许最为困难。叔本华生平轶事材料颇多,在这一点上的确为传记写作减轻了不少繁难。尼采对所有伟大哲学家特质的断言,在他们那里,诚实是最可贵的美德,而“伦理学和形而上学合二为一”。《叔本华评传》作者彼得•刘易斯对叔本华的评价是:“他的哲学的目的不是在抽象理论的光芒下忽视我们的经验世界,而是彻底去解释这个世界。”(P63)叔本华的思想私淑康德颇多,但二者分道扬镳的地方却不在思想,而是落实于思想与生活的联系本身:生活是思想的动因,思想是生活的映衬。叔本华终其一生表现的,正是他发端于现实生活之困惑,从而执意对世界进行一番彻底观察,再潜入理念世界加以沉思,又返还生活世界予以解释的一种来去与一种调和。形而上学的客观认识最终要服务于伦理学的主观解释。叔本华所受康德与柏拉图之影响,起初体现在他单纯地将意志、物自体与理念对等,但在其最终确立的世界构成体系中(虽然他极度排斥黑格尔式的哲学体系),康德对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区分与柏拉图对存在世界和生成世界的区分则被置于不同范畴。叔本华区分的意志世界与表象世界本质上与康德无异,只不过他将整个世界的根本质料规定为意志,这是康德未尝涉足的。柏拉图的二元论在叔本华那里只被用来作为表象世界的一个结构予以发挥。至于他的非理性倾向,则源于其将意志视为世界的始基,并且这一意志在他看来,只是一种生命意志(the will to life)。这是学理上的追溯;倘若按照尼采哲人心理学的看法,即将一切理论都视为对生成世界的解释,那么本书作者为我们提供的传主生活背景,无论是常年遭受排挤,还是与家人友邻的恶劣关系,都可以用来理解为何叔本华对人类行为看似理性的动机去魅念念在兹。彼得•刘易斯提示我们的,是叔本华身上有一种“习惯性的不容置疑的好斗”性格,他曾经数次挑衅似的去一家致力于复兴基督教艺术的咖啡馆,然后在那里大声赞美希腊的多神文化;他前后两次与黑格尔在同一学年的同一时间开课,但自己的学生没有一次能抵得上黑格尔课堂的零头。诸如此类的事情在叔本华一生不胜枚举,可能正是其强大影响,导致了他对人世悲凉有着深刻体会,而这也促成了他关于意志世界与表象世界的构想,以及对表象世界达以洞观的渴慕。意志世界——“作为物自体的世界是一种不知其所欲的强大意志”——仅仅是一种意志体验提供的构想。这一构想主张意志的世界虽然无法被认识,但还是可以通过与知识的对象——表象世界——的勾联,将自身揭示为恒定不变的意志。因为意志世界是形而上学的主要范畴,而表象世界则是伦理学的言说对象。表象世界区分为两个子域:作为表象世界永恒结构的理念,以及大量对理念的不完善模仿的表象。从这里也能看出,叔本华其实是设置了一个根据的序列,即:意志——理念。“意志的充分客观性是理念”。(P96)这两个子域中也暗合了他由形而上学向伦理学,由认识向拯救转变之机缘:理念是认识主体的客体,表象是意志主体的客体。叔本华哲学的最终指归是要回返至表象世界,以“解释生命的悲凉特征和他已认识到的世界”。(P100)这个世界既是作为意志主体的人类经常停留的生活世界,也是叔本华力主人们应当逃遁的欲望世界。因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醒悟就是‘意志永远不能被满足’”。(P95)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逃离?或者说,人类怎样才能摆脱被意志役使的达那伊得斯或伊克西翁的命运呢?这才是叔本华关于命运真正谈论的题旨。首先,他反对自杀——叔本华反对他父亲的命运。拯救的真义在于否定意志,而否定意志即是平息意志。然而自杀恰恰是急于对生存意志作出否定,以至反倒弄巧成拙为一次盲目肯定的表达。其次,这本书里记载了大量他早年接受艺术教育的背景。叔本华对柏拉图理念论的发展,尤其表现为他对知识效力的高扬。知识,亦可说艺术,都属于理念的静观,都是为了揭示表象世界的永恒所在而进行的尝试。环境所能做的最坏的事情便是迫使人性不去(也无法)承担文明,而只能努力地降低到其最本质的那一点:求生存。也是为此,我觉得叔本华对人的理解要更为现实,而尼采的高蹈则不免近于浪漫。但除此以外,前者对同情,对自杀等诸多现实的洞悉,毫无疑义地表明了他自身哲学的严肃旨趣——“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存留。”(《约伯记》14:2)——起于认识的必当归于拯救。叔本华的哲学,最终的归宿乃是人间伦理。(作者徐兆正,刊于2015年7月12日《羊城晚报》,原标题为“起于认识归于拯救”)


 叔本华评传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