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道·左东右西(先秦秦汉卷)

出版日期:2015-8-20
ISBN:9787534044529
作者:郑骁锋
页数:336页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文学体的中国史纲要,以散文的形式,重新阐述中华民族三千年的金戈铁马、兴亡悲欢。
全书由八十篇系列主题散文组成,裁为四卷。
本卷(先秦秦汉卷)摘取春秋直至东汉末年,具有节点性质的人物或者事件:哲人、英雄、霸主;守成、改革、颠覆;分裂、统一、再分裂……散则独立成章,合则以群像勾勒出三国之前的中国历史框架;并以东西两个方向的角度,深入解读其中蕴涵的历史规律与文化意义。
当史书与地图重叠,原本只是自然属性的方向,便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堪以丈量中国文化的宽度、深度和广度,直至探寻一个伟大民族最初的根系。

书籍目录

前言
序:行路难/1
绝笔/5
战国/17
稷下之殇/34
始皇帝/49
楚歌/63
平天下/77
天人之策/91
出塞/105
良二千石/122
改制/136
中兴/152
开玉门/167
白马西来/184
我所思兮/199
残阳帝国/215
有儒如林/231
苍天已死/251
千里草,何青青/266
覆巢/282
大江东去/299
结语:左东右西/310
后记/319

内容概要

郑骁锋,1975年生,浙江永康人。已出版作品《眼底沧桑》《本草春秋》《逆旅千秋》,在台湾出版繁体版文集《落日苍茫》;盛大文学首届全球写作大展历史类十强作者;《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撰稿人;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太湖画脉》《帝国的黎明》等大型文史纪录片撰稿人。


 人间道·左东右西(先秦秦汉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我把这个系列的写作视为一次长征。一次对于时间的长征。如果能够实现计划,每一年半写完一卷,那么也就是说,我将用属于自己的六年,走完属于中国的三千年。平均每天行进1.37年。这样的换算令我每天睁开眼睛就会感受到来自时间的巨大压力,也提醒自己这必将是一次艰苦而孤独的漫长征程。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想对自己有个交待。2011年,我三十六周岁。在我的家乡有种说法,三十六岁是真正成人的年龄,意指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到此终于定型,一切从此尘埃落地。也就是说,我所能达到的境界也已经大致固定,有必要总结一下了。从2007年的《逆旅千秋》开始,到2011年为止,我一共出版了四本散文集。然而,当我回头重新翻看这几本书时,却察觉到了一种遗憾。初看起来,这四本书的类型完全不同:除去在台湾出版的繁体版选集《落日苍茫》,《逆旅千秋》是传统的文史散文,《本草春秋》是“中国历史的中药叙述”,《眼底沧桑》则是文化游记。不过我自己知道,它们本质上没什么大的区别,表达的都是我对历史的理解。《本草春秋》里的中药也好,《眼底沧桑》里的古迹也好,不过是我叙述历史时不同的介入方式。多种介入方式固然有趣,但令我不安的在于,无论《本草春秋》还是《眼底沧桑》,我都没有做到将中药或者古迹真正与历史部分结合得水乳交融,甚至有时候反而因此将一篇文章粘连得生硬而做作。我意识到必须改变这种现状。与此同时,我想起了多年前的那个心愿:写一部自己的中国史纲。其实在出版《逆旅千秋》时,我便将这个心愿暗暗写入了宣传语:“如果把历史比喻成一条从远古逶迤而来的长河,那么本书的二十五篇文章便是从不同风景处舀取的二十五朵浪花;二十五朵浪花,还原了这条滚滚长河,浩浩荡荡奔流入海。”自然,由于学识笔力所限,《逆旅千秋》只能是一部肤浅鄙陋的试验品,五年来想必已经贻笑于众多方家。于是,在三十六岁生日这天,我为自己制定了下一阶段的写作计划:就是这部八十篇的《人间道》——脚踏实地,正面着力,不再寻求其他新颖却失于牵强的介入方式。当然,我还要继续我的行走,《眼底沧桑》系列仍将进行;不过它将尽量避开重大事件的叙述,加强挖掘地域特色,以遗迹和细节入手,从侧面探索历史。一纵一横。我希望通过《人间道》与《眼底沧桑》两个系列的写作,能够对自己生存的这个时空多少有所领悟。但怎样才是一部“自己的中国史纲”?曾经流行过两句诗:“你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我以为,用这两句诗来形容历史也很贴切。既然已经成为历史,也就意味着那段时间已被凝固、封存。进入史书的每一个人物,都已经被限定了生命轨迹(尽管很多时候因资料所限,经常会出现空白、模糊甚至矛盾之处);无论后人如何评价,他们已经不悲不喜。然而我们还有悲有喜。我以为,真正血肉丰满的历史写作,除了梳理过往、汲取教训之外,还须传达作者本身的生命体验。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我的理解,就是历史本身不可更改,但后人的叙述方式却鲜活而多变:就像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不可能有两个立场、心态完全一致的叙述者。“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史书上的同一段文字,每个人读来感触都不会相同。在此意义上,任何一部独立的史著,其实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性格。王阳明曾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若以此角度来看,研习历史,不正是让自己的心与沉寂于虚空中的古人碰撞,从而个性鲜明地“一时明白起来”吗?所以我想,只要能够真正地表达出对于历史的悲喜,那么,我也就能写出一部“自己的中国史纲”。当然,我很清楚自己的学力,其实不足以胜任这个有些过于庞大的计划,但只要真诚,无论是大狗叫,还是小狗叫,毕竟都可以为这个世界提供几声发自肺腑的喜怒哀乐。因此,我选择了散文,这种与作者本人距离最近的文学体裁,来写作这个系列。至于效果如何,还请读者诸君评判了。另外,关于写作,尤其是历史写作,我还想提一点个人的感悟。我以为,一个真正的写作者,必须给笔下的文字以尊严。这种尊严不仅体现在不油滑,不轻浮,不猥琐,不恶毒,更重要的是不媚俗,不依傍,不谄谀,不躲避,等等。总之,对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要求,也应该是对自己写下的每个字的要求。假如这个系列完成时总共是八十万字的篇幅,那么这八十万个汉字,就是我在这场时间的战役中指挥的八十万将士,都是陪伴我攻城掠地的生死兄弟,我必须用最大的感激和诚意对待他们,即使命中注定要随我一起全体阵亡,也必须让每个字发出自己的那声喊。其实,任何写作都应该做到这样,只是历史写作尤其需要一种判断的独立性。某种意义上,我不惮于被视作另类,谢绝参加所有文学或者历史类的组织,以纯粹个体的身份写作,也是因此。当然,我孤军作战,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将主要目光投向过往的写作者,尝试着在当下,所谓的文学式微时代,进行一场文字价值的试验。单枪匹马而能安身立命,我想,这就是我能做到的对文字最大的尊重。本书写作,有五六篇文章采用了《逆旅千秋》与《眼底沧桑》中的部分文字,但删添了很多内容,主题框架也已经不同,也算是我对那几篇文章的一次修订。《逆旅千秋》不再重版。郑骁锋于浙江永康 2013.3.12
  •     历史学家顾颉刚曾说:“历史不妨说是一卷演不完的电影片”。相比正统的史学著作,读郑骁锋的历史散文有电影般强烈的画面感,场景色彩丰富饱满,人物形神刻画入微。郑骁锋想要书写一部他自己的中国史纲,表达对自己生存的这个时空的领悟。从《人间道•左东右西(先秦秦汉卷)》来看,他显然不想重复别人的脚步,在历史线上按部就班顺流而下,而是以笔作桨,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时间选择上,他大而化之,忽略语焉不详的上古时代,以风云突起的春秋战国为开篇。在写作方法上,则选取某个人物或某个事件,进行精雕细琢,细心打磨,以小节点映照一个大时代。霸王别姬的故事众人皆知。其实《史记》中仅有:“有美人名虞,常幸从”,“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几句。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虞姬的和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正是这几句话引发了给了后人无数和想象,梅兰芳的戏曲、李碧华的小说、陈凯歌的电影都成为长盛不衰的经典。而郑骁锋则以己身代入,想象虞姬的心理活动,表达他对项羽和这段爱情的体悟。他写道:“今年他才只有三十岁,还是大孩子呢,虞姬忽然感到一阵怜惜,不禁想替他拭去眼泪,但她已经再也无法抬起手来”,这种借笔还魂,透纸而出的悲戚,流泪的又岂止是项羽呢?对历史人物充满以身代之的理解和同情,正是郑骁锋的一大特色。他说,“真正血肉丰满的历史写作,除了梳理过往,汲取教训之外,还须传达作者本身的生命体验 。”人人只道秦始皇残暴无仁,又有几人设身处地地想过他的残暴由何而来?从小被作为人质,命悬一线,母亲名声败坏,父亲身份有疑,同为男人的郑骁锋说,“真无法想像当这些话传到赢政耳中时,这位刚开始长喉结的男孩的心情。”为了自保,为了自尊,他选择了残忍,“他仿佛能听到某种东西在胸中碎裂,但同时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 ”,男孩赢政,转身成了王者始皇。感性的历史书写是把双刃剑,喜欢的爱其感人,不喜者嫌其夸饰。所幸郑骁锋史学功底并不薄弱,抒情以外,他对历史也有着理性深刻的思考。写到东汉时,他大费篇章写张衡这个在政治上并不突出的人物。他认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结论不计过程,讲究两头忽视中间的空白。儒家着眼人类社会,道家推论宇宙根本,这两头中间是空白的。张衡是科学家,研究天文算术,他所做的一切,“本质上就是赤手空拳地进入这片空白进行力所能及的填充”。只可惜,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薄弱的,李约瑟难题,其来由此。“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岂止壮士,帝王将相、孤臣孽子、才子佳人,都随着历史烟云一去不复返了。不过,千年之后的我们,还是能凭着故纸,借着想象,让自己的心在虚空中与古人碰撞。毕竟,古人与我们,都在人间道中矣。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欢迎约写人文社科类书评。       QQ175108258(请注明“约书评”)
  •     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说他最想穿越的时代是春秋战国,因为那是知识分子最美好的时代,所谓的君君臣臣,拥有绝对的自主选择权,与后面的明清时代相比,大相径庭。春秋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时期,百家争鸣,只要你拥有自己的一套思想,就有机会实现报负。”孔日成仁,孟日取义“,时至今日,依然不绝于耳。说先秦史,从春秋始,而春秋里响当当的人物:孔子,则不得不提。郑骁锋的《人间道·左东右西》正是从仰望天空的孔子说起,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学生三千有余,虽晚年凄凉,但这一生,能将自己的思想传承于下一代,已了无遗憾。孔子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老子、旬子想必也是如此走来。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一套思想体系做为支撑,一个国家的君主奉行什么样的思想,基本决定了这个国家要走的路。国家繁杂,思想也繁杂,故春秋是最为混乱的时代。历经“春秋五霸”之后,“战国七雄”崛起,此时法家思想独领风骚,硝烟不断。天下之势遵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规律,最终秦国一统天下,也是历史的必然。战争混乱之时,强调“以法制国”的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商鞅在秦国推行的一套制度,使秦国走向富强,然几乎毫无人情可言的法律,在失去秦孝公的支持后,也慢慢地走向没落,商鞅也被施之以车裂之刑,这是否是“自食其果”?秦虽然统一了六国,但在秦始皇之后,秦国内乱不断,最终于公元前207年灭亡。“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慷慨激昂,潸然泪下。刘邦经过家乡,思绪万千,这时的他已登上帝位,曾经一起打战的兄弟,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却也是自己最大的威胁,将他们一个一个清除,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在楚汉之争的另一个主角“西楚霸王”,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成就一首千古绝唱。汉王朝在刘邦的手中正式拉开了帷幕。从刘邦到王莽,从刘秀到曹操,整个汉王朝几百年,有文景之治的治世,亦有王莽篡位的乱世,有外戚与宦官的争斗,亦有汉朝与少数民族的战争,异彩纷呈,却逃不了东汉末年君主一任不如一任的命运,终归在合了之后,又走向分裂,进入英雄倍出的三国时代。此书到此方为结束。在如今史书横行的市场,郑骁锋另辟蹊径,用散文的方式叙述历史,耳目一新。《人间道·左东右西》从春秋讲到东汉末年,每一个重要的人物、每一次重大的事件,随着历史的车轮踽踽向前,没有什么可以一成不变,正所谓“天若有情开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文章写法很有特点,适合有一定历史基础的人读。融入很多文学因素,但是我的体会倒不高。
  •     对我而言,情绪渲染还是过多了些,好在内容有料。
  •     历史唱响雄浑的号角,我们脚下的苍茫大地,从古自今,发生了多少次沧桑巨变,它就有多沉重;在迈向文明的进程中,人类每前进一步,都如同凤凰涅槃一般浴火重生,它的成长是历经磨难的。回首处,无限苍凉,无限包容。郑骁锋的笔,书写着“人类每步前行的艰难与伟大。”
  •     适合懂史且有自己观点的人读,里面的很多历史细节都经不起考究,因此作者扬长避短地渲染历史的悲怆感。但过犹不及,渲染得冗长且做作,失了历史本身的厚重感。感觉像是作者对自己知道的史的堆砌加悲天悯人。
  •     很惊喜的历史散文集,有积淀有情怀
  •     几年前看本草,然后是逆旅,现在看到人间道了,和当初的喜欢的感觉,差了一丢丢,最喜欢的依然是本草,大概是角度特别吧。作为非历史专业出身,郑骁锋很聪明,懂得扬长避短,他的历史文章最大优点是画面感强,能激起阅读兴趣,而且作为网络文学起家的作家,难得的没有满口故意搞笑的网络用语,算是安慰的,我真怕了一堆网络用语的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