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年之后》书评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43892200
作者:孙东纯

不如第一本好看

对我而言,不如第一本好看,相对平淡许多。当然,有可能是我的期望值太高了,哈。不过对于两个人的爱情而言,平平淡淡才是真!我看的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的,品相已经有点惨了,不过恰恰说明借阅的人多啊!

未来有梦,心中有爱

读过孙东纯的上一本书,印象不赖,恰逢准备去日本旅游,自然而然对这一本产生兴趣,非常希望在出发前看到书,但是一直到旅游归来的第二天才到手。也不错,毕竟刚自日本走马观花回来,不妨看看同为中国人的他,在深入观察日本后,与自己的感受有否合拍之处。应该说,还是有不少相同的感受,如日本的干净、平稳、安全、人性化,只有实地才能强烈感受到。尽管从情感上很不喜欢日本,但不得不承认日本是我到过的国家中,最令我放松的一个,没有偷盗,很少的犯罪,物价到处差不多,食品商品可靠,遇到困难很容易获得陌生路人的帮助。在这样一种安全的环境中,孙东纯的骑车穷游日本,特别美好。何况,他此时已为人夫,有一个善解人意,对夫君疼爱有加的妻子,不停地给与精神物质的鼓励,直让人觉得这一游记,根本是个晒幸福的日记。话说孙东纯在上一趟间隔年之旅期间,结识了日本姑娘,到了这一本里,俩人结婚,移居日本。初到日本,孙东纯打了些零工,去本田的流水线上做工,当中文教师,有了点积蓄,立马踏上梦想之旅。前一次间隔年多少带有盲目的成分,而骑车环日本却是目的明确,包括结束后的走向都有考虑,因此这次旅行走得相当踏实,颇有为人丈夫的稳妥范(游记的絮叨劲儿也像个成了家的人)。他从自己的小家所在地日本中部静冈出发,经九州进入冲绳,在此和前来探班的妻子小聚后,继续上路,去东京,到仙台,合计骑了两千多里。比之旅途中相遇的人,风景要逊色些。这些人中,有陌生人,也有间隔年认识的朋友,很有个性也很温馨。这个孙东纯,真是幸运,所遇到的人都充满善意。其实也不全是这个年轻的运气好,因为他自己就是个善良的人,否则怎会起意到异乡做志愿者,并踏踏实实地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了帮助。善总能收获更多的善。孙东纯在中国的年轻人中,很有异类感。他持有与多数人不一样的价值观,不追求房子车子名利地位,反复说的是梦是爱,很能享受亲人的温馨朋友的欢聚。他和日本妻子,属典型的不是一家人不进一个门,同样的善良,同样不在意外在的物质,同样热爱旅游,未来有梦,心中有爱,幸福的一对呵。

“后间隔年”时光

   2008年初,我在网上开了一个名为“迟到的间隔年”的帖子,分享我在国内外一年多“间隔年”的点滴,后来帖子被出版成同名书籍,据说目前已加印了二十多次。我的作家朋友说这个成绩算是当之无愧的畅销书了,书在国内热销后获过奖,我又被冠予“中国间隔年第一人”的“美誉”,于是有些人管我叫作家,出版社杂志社的编辑称我为孙老师,感觉如一知识分子,真是不好意思!但不管怎样,“间隔年”的概念的确是传开了。  一个东西传开了、传远了,初衷可能就很难保持始终如一,原本对年轻人应该产生积极影响的间隔年也是如此。曾经有媒体因为一个“私奔”的专题邀请我接受一些关于间隔年的采访,这件事就让我觉得它多多少少有些变了味道,至今耿耿于怀;又有一学生模样的网友看完《迟到的间隔年》中我和家里姑娘沙弥香邂逅的故事后扬言要学好英语,因为这样方能泡上日韩美眉;更有甚者,听说有一高中生偷家里的钱外出旅行,也同样美其名曰间隔年;而更多的是网络上为数不少的间隔年网站、小组、论坛和主题活动,其中就不乏一些煽情、不负责的间隔年出行口号,似乎除了旅行就别无他事可做,似乎不上路人生便不完整。一下子踏实工作反倒成了另类,风餐露宿地流浪方是正道……这样也不好,毕竟,间隔年与私奔无关,与出逃无关,当然,和泡妞也无关。  现在关于间隔年回归后对生活不满、迷茫和失落的例子并不少见。出国旅行已不再新奇,出国当志愿者也没什么了不起的,间隔年的梦想并不难实现,难以实现的是对其给予的过多不切实际的期望,这些期望当中有多少是误读、有多少是误导,无从知晓,但我们疯狂地鼓噪那颗蠢蠢欲动的心,亢奋十足地踏上远方,分享路上攻略信息和一切的喜怒哀乐,而回归以后的生活又有多少人在关注,而这个恰恰是间隔年的重心所在:出走是为了更好地面对。  间隔年与其说是让人看到一个新世界,不如说是让人遇到一个新的自己。我们在路上自我认知,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而回归了才是实践的开始。于是,如何克服间隔年回归后的“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又如何将路上的感悟应用到生活当中,可能又是一个课题。    我的间隔年回归至今已将近五年,回想当初也同样经历过彷徨、失落和焦虑:犹豫着干回本行还是开始新的职业生涯,是国内就业还是国外就业,忍受一段中日远距离恋爱的煎熬,面对日常生活的格格不入,还有家人对我前途未卜的种种担忧……我甚至还考虑过逃避现实重新上路,但也都一步步地走了过来。  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和沙弥香结婚并移居日本,对这个日本姑娘来说住在日本是和日本红十字会签订合同的工作需要,而对于我来说却是人生的另一个起点,零的起点,新的挑战。我从最简单的斑马线和红绿灯开始学习日语,克服语言不通的心理障碍去买菜和购物,和中国留学生一同去日语学校学习了半年;为了维持生计我当过在日本居住的城市文化交流协会的有酬义工,当过语言学校的中文教师,也在自个家开过中文学习班,后来成了日本公司蹩脚的邮件翻译,汽车流水线作业员,老人院护理员;我也开始与国内媒体合作写稿和出售摄影作品,《迟到的间隔年》也是到了日本之后才出版上市的,我于是又俨然成了一伪作家和摄影师……  当然,在日本我也旅行。东京、大阪、京都、名古屋这些大城市自不用说,还象征性地踏足组成日本的四大岛屿,看过冬日白雪覆盖的北海道,浮潜于南边冲绳离岛,三次徒步登上日本之巅富士山,自驾扎营游伊豆半岛。  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沙弥香的怂恿下竟开始了一段两个多月的日本环太平洋沿岸单人单车骑行。从日本的中部静冈出发南下,经九州本岛进入冲绳琉球海域,又搭船前往东京,再一路向北直达日本东北仙台,全程共两千多公里。我这一路骑行、露宿、扎营,继续折腾、吃苦和觉悟,算是间隔年之后我在日本旅行中的又一次壮举!  在日本这些年,无论旅行还是生活,有辛酸有甘甜,我也懒散地点滴记录着。几年前《迟到的间隔年》上市受到好评后一些朋友建议我要趁热打铁,将日本的见闻赶快整理成册出书,但我稍作努力便又停顿下来,感觉为写而写颇是刻意且有失趣味。写东西总得有感而发,分享东西也总要享之有物才好。  时光飞逝,间隔年回归后来日暂居也已四年多,我和姑娘也即将离开日本踏上另外一段人生旅途。发现平时的点滴记录积攒起来已十万字有余,做出版的朋友说能够整理成书。好吧,谨以此书,纪念那一次面向太平洋的单车骑行,纪念在日本的旅居岁月,并分享我的“后间隔年”时光。    2012年12月31日

出发与回归的游行法则

文/夏丽柠几年前,读过孙东纯的《迟到的间隔年》。尽管心生羡慕,可我早已过了肆意青春之年,只有望文兴叹的份儿。本以为错过了间隔年,便要遗憾整个人生。谁知孙东纯又写了《间隔年之后》,里面的故事格外地打动我。而立之年的他不再有挥霍青春的资本,可他仍然有梦想要追逐。他计划环球旅行。我经常讶异于人类作为物种是何其渺小,可人的内心又是如此伟大,仿佛蕴藏着征服一切的力量。我特别欣赏豆友大墨的一句话:旅行的意义在于,它能让你更加强大,也能让你知道自己有多渺小。旅行的方式多种多样:旅行团或自助游;飞机火车或自驾游。我以为最独特的要算骑行。从《在路上》、《摩托日记》到《荒野生存》和《转山》,旅行者想尽办法亲近自然。轮胎与公路的摩擦贴合仿佛是一路消解他们寂寞的欢歌。一次短暂的“骑行日本”经历是本书的精髓。为期三个月的骑行是在间隔年之后,环球旅行之前,孙东纯称之为:回顾和张望的苦旅。正是这种独自旅行的苦难才令人迅速成长。这与间隔年无关,如果你想即刻出发,永远都不晚。“一年多的间隔年,我遇见上帝、遇见沙弥香,有信仰真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真好!”如果孙东纯在间隔年里收获的都是爱,那么这次他是载满爱上路的。爱心是蔓延的产物,他将这种爱传递给他人,他人便欣然接受。在书中,我们会读到许多来自陌生人的爱,萍水相逢原来可以这么美!我们总是惧怕社会黑暗,人心狡诈,不敢走出家门。殊不知错过了多少人性的纯真与同类之间互敬互爱的体验。“从日本本州中部出发,南下到达九州直至冲绳,坐船来到东京又北上仙台,一路都是沿着日本的太平洋海岸线进发的。”这是孙东纯的骑行路线。一路上我们除了可以跟他一起领略太平洋沿岸的浮光掠影,还可以体会到日本的人文之美。当然,孙东纯的心是较间隔年时更孤寂,他心里念着沙弥香小姐。思念是种很玄的东西,教会你成长与爱。我特别怕与人讨论日本,这是个与中国剪不断理还乱,爱恨情仇交织在一起的国家。日本固定有它的社会问题,但是我觉得孙东纯写出了日本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比如日本人对环境的爱护、对生命的尊重,对公民社会责任与义务的理解,以及在人与人之间保持克制内敛关系的同时,也会尽所能帮助他人。书中有两则关于日本人环保意识的例子让我记忆颇深。一则是极力主张修建静冈县新机场的县知事,因决定砍掉机场附近几十棵因为过高而妨碍视线的树,被迫辞职。另一则是沙弥香为了处理价值24块钱的废弃食用油,而需要花约33块人民币买水绵把油丢弃掉。日本人为了子孙万代更好地生存而做出的努力为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课。他们的行动里蕴藏着一股求生的力量。保护环境,需要的是政府、民众全体自律,绝不是电视和路牌毫上无生气的广告叫嚣。我们总是迷恋于“生活方式”这个词。但是,我们好像从来不会认真考虑生活方式的改变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孙东纯说,生活方式的改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内心连短暂的安静都不曾有过。旅行,是对人生最好的历练。出发,是为了在路上找寻一片内心的宁静。然后,回归生活的本源,清除浮躁,安然度日。

明天我们好好地过

最近深切地意识到,平常的生活每每如昨日重现,人生能完成的事也着实不多。一念及此,常有时不我待的焦躁,也难免前途未卜的恐慌。看孙东纯写《间隔年之后》,最深的体会是,这两项感喟于他是很稀薄的。倒未必是生来淡泊,只是他发自内心的平和,消解了不少因求不得而生的惶惑。与通行的游记相比,《间隔年之后》是一本平淡之书,既没有华丽的场景,也缺乏冒险的经历。笔落风雨,不过是一人骑行,一人牵绊,一时往昔,一时当下。如果抱定先入之见,恐怕还觉枯燥。但读罢掩卷,细细品咂,却渗出隽永悠长的况味。孙东纯2006年辞职之后,踏上间隔年的旅程。彼时间隔年的概念于国人还很新鲜。身无长物说走就走,让终日汲汲营营的普通人觉出一份“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潇洒恢廓。《迟到的间隔年》一纸风行,令孙东纯成为名动天下的驴友。若是换作旁人,趁热打铁,人生兴许就此不同。但孙东纯却秉持了既有的从容和纯粹。和深爱的女友沙弥香结婚,告别父母,定居日本。因为不计较,孙东纯的命运延展地愈发平顺,也更加随遇而安。打个或许矫情的比方,孙东纯的心态如水,无锋无锯,转圜自如。或许不少驴友都期待孙东纯走向更多更远的地方,但他却跟随本心,回归生活的本真。和“家里的姑娘”沙弥香的因缘际会和相知相惜,虽没有过多惊喜,却平实动人。而在骑行途中的朋友们,也是各按缘法,真心相待。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世间的事,竟可以如此简单。旅行是孙东纯未断的梦想,生活里自然也少不了圆梦。《间隔年之后》主要就记录了孙东纯的日本骑行。骑行之中,孙东纯风餐露宿、漂泊无定。沿途的一枝一叶每每牵动心绪,遇见的人也成了风景。很多初读无感的细节,慢慢回味,也能察觉些微的感动。也许读者希望看到精彩的旅程,充斥着名物、妙人、奇遇。但孙东纯却故我地走,淡定地骑,如实地写。未必有趣,但生活本身也不过如此。相形之下,对意外和惊喜的过度期待,反倒落了俗套。书的宣传语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许多人都告诉你怎么出去,却没有人告诉你怎么回来。这是实话。可能孙东纯未必给得出标准答案,但每个人都会真切感受到,他的旅行若称为“生活在别处”,是名实相副的。很多时候,担心泯然众人,刻意特立独行,反倒会湮没内心的声音。《间隔年之后》的意义在于,激励读者忘却烦嚣,聆听自我,哪怕所得仅是无用之用,与成功无涉。旅行如此,人生亦如是。说回开篇的话头,思虑过重,容易徒增自扰。关于人生,所谓抱道守真,以贯始终,纵历厄难,勿改初衷,真的太过重要。孙东纯的行旅,无非就是换个地方,随心生活。真正的谦冲与智慧,用歌里的话来形容就是:生活,生活,明天我们好好地过。

[每周读书] 五十七 孙东纯——《间隔年之后》

不久前看完《迟到的间隔年》之后,又在 Kindle 上买了《背包十年》和《停在新西兰刚刚好》,这两本书都令我大失所望,比起孙东纯朴实与真诚的旅行体会,这两本书均傲气十足而言之无物,既没有“攻略”的作用,更没有“游记”的深刻,食之无味,弃之毫不可惜。后来在 z.cn 的推荐上看到孙东纯原来还有第二本书《间隔年之后:两个人继续旅行》,这本书读起来依然有前一本书的味道,平淡而真实,纯朴而诚挚。在《迟到的间隔年》中,作者周游亚洲各国,在旅途中学会了“爱”的感悟,而《间隔年之后》,作者骑自行车环游日本,还是如以前一般,受到了许许多多陌生人的恩惠。这场旅行,使得作者得以将间隔年中学到的“爱”的体会实践到新的旅途当中。字里行间无不充满平平淡淡的幸福。这令我想起不久前看过的巴西电影《摩托日记Diarios de motocicleta》,影片中的主角在旅行中感受“爱”,也实践着“爱”。正如孙东纯在间隔年里提到的修女的那句话:We don’t need you, but you need to be here.其实一个人的力量太过于渺小,去做义工根本帮助不了多少人,“仁爱之家”外面的流浪者要远多于里面的病人。但是在这里做义工,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感受到“爱”与如何“去爱”,这对于做义工的人而言,将是终生受用不尽的。这也是我们的课堂里所缺乏的,本应该要有的教育。比起文章开头所说的两本书,孙东纯的文字没有把自己的旅途拿出来炫耀,他自己本身就比较反感把炫耀旅行。正是这种简简单单的心理造就了作者平实的文字,读之有如涓涓细流,清澈透明。作者在间隔年之后把自己的经历写在了国内的论坛上,后来到了日本,被国内的出版社找到希望把他论坛的帖子整理出书,才有了《迟到的间隔年》这本书。乘着这本书在国内大火的时机,有朋友劝他趁热打铁赶紧把日本的经历也写出来,他也试过但是后来放弃了,理由是:为了写而写,太没意思了。这是我个人非常非常欣赏的一点。真正的令人感动的东西,不是由华丽的文采堆砌出来的有如工厂制造的文字,文字本身只是一件工具,一种信息载体,如何通过文字这个载体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读者,这才是最最重要的。通过孙东纯先生的文字,我仿佛跟着作者一同周游了亚洲,骑行了日本,感受了身无分文的苦痛,也体会了认识更多朋友的欣喜。看完《迟到的间隔年》,我想要骑车去更多更远的地方,去看一看外面的更为精彩的世界;读罢《间隔年之后》,我明白骑车不过是一种方式,带着“爱”一起的旅途才是真正的精彩。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四年前,当我决定过一段居无定所四处旅行的生活后,朋友送了我一本面世不久的书《迟到的间隔年》,作者孙东纯自述了辞职后在NGO做义工和东南亚旅行的故事。通过文字对这个人印象挺深。很真诚实在的一个人,出于本心而辞职旅行,并期望在路上寻找些东西,一些纯粹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本书也开启了一个时代。它的横空出世与全国畅销,好像在一夜之间打开了众多苦逼青年的视野,提供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也让出版商嗅到了这一几乎空白的领域潜藏的商机。于是有了规模颇大的辞职旅行人群和图书市场。各种辞职旅行、间隔年旅行、义工旅行、打工旅行的书层出不穷,其中虽不乏好作品好青年,但打着寻找自我寻找精神家园却不堪卒读的书也不少,不难想像表面的崇高之下蕴藏了出版商和作者多少暗潮涌动的名利渴望。作为先行者,孙东纯大概是没有料到这一切的。从他的文字来看,他没有那么强的功利心,所做所为更多的还是出于本心。大概每一个领域的开拓者,都具有一种纯粹性。没有太多的算计,没有功利性的策划,只是本着初心去完成。比如孙东纯,又比如创办了“例外”的马可。但恰恰是这种不带功利心的纯粹,意味着真正的成功。因为他们在没有任何世俗成就的期待与允诺之下,已经按照内心的意愿去行动与努力了。随之而来的荣誉与光环,则是一种锦上添花的光彩。得之是幸运,不得却也不改本心。四年后,当我看了孙东纯的第二本书《间隔年之后》,更相信这一点。他依然是真诚、纯粹而实在的。这本书里,他没有掩饰当初间隔年刚结束时的迷茫、失落、沉沦、丧气。也没有因为《迟到的间隔年》大卖而自我膨胀,依然记得自己在中国南方农村的童年生活,自称为“一个向往行走世界的市井小民”。他也没有因为第一本书的畅销便趁热打铁赶紧再出书赚取名利,而是为了和妻子沙弥香在日本更好的生活而踏踏实实的工作,做过中文老师,当过丰田汽车厂流水线上的工人,也因在印度做过义工而成功应聘养老院的护工。自行车环日本时,他会一路搭帐篷节省旅费开支,也会为了别人好意介绍却超出他预算的3000日元旅馆而心疼,却又不好意思拒绝,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而他在路上与日本普通民众之间的友好互动,也让人看到了在媒体上所看不到的日本。普通人,大多是友好善良的。你投之以桃,他报之以李,这大概是全世界的通行法则。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他和妻子沙弥香之间的爱情。看着他笔下两人婚后生活的点点滴滴,真是让人感动又羡慕。平实,平淡,却是发自内心的互相体贴与关心。让人不得不认同一句话: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两个对世界充满爱并身体力行去为别人付出爱的人,没有理由不爱彼此,也没有理由不幸福。从孙东纯身上,再次确认了那句不知出处的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别让间隔年成为间隔年之后的伤

我不妒忌,但很敬慕,很为他们感到骄傲。为那些具备了勇气给自己设计创造并付诸行动实现了间隔年的男男女女。尽管我知道每一个拥有了足够勇气的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间隔年,而且它与我们的学识、经历和物质基础没有太大的关系,我还是不能自己。市面上有很多关于间隔年的书籍,每一次阅读都情不自禁地为那些成功完成间隔年旅行计划并将自己的旅行日记成功付梓出版获得双赢的人喟叹和喝彩,不过有一点被忽视了,那就是他们是如何回归的,回归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什么…….《间隔年之后》是《迟到的间隔年》的作者孙东纯在沉寂了几年之后,将间隔年后自己如何艰难地回归现实,如何恋爱、结婚、移居日本、环日本岛旅行等种种境遇集中呈现的记录性文集, 尽管在间隔年之初就孙东纯明晰了“出走是为了更好地回归……通过在路上的自我认知,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回归了才是崭新的开始……”这样的道理,但是真正地回归之后的他还是不由地喟叹“如何克服间隔年回归后的文化冲击,又如何将路上的感悟应用到生活当中去,可能又是一个课题”。书中作者袒露了在间隔年回归之后自己对于干回本行还是开始新的职业生涯、在国内就业还是国外发展等选择时候的犹豫不决,和因间隔年与现实脱离而形成的完全自由状态与循规蹈矩的日常生活的格格不入与焦躁不安,以及面对生活和择业中的种种困窘和不得不忍受家人、朋友对自己前途未卜的担忧的彷徨与失落……这些都是在间隔年之后回归现实之中的人们必须面对的。一个人完全沉醉于陌生而新奇的梦想之中的人,他可以不计较任何如居住环境、饮食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忧劣,因为彼时的他只在乎他视线感知中的世界,因而他可以肆无忌惮地做背包客、沙发客,可以极尽可能地尝试各种各样新奇而刺激的生活……..但是间隔年之后必定与间隔年时候的思考和需要都完全不同。要回到曾经的生活现场,要回到曾经熟悉的人群之中,于是对外部世界感知的需要也必须要转变成对自我存在环境的感知上来了,于是他们又开始注重关于现实、关于柴米油盐的问题,毕竟每个人都要为自己乃至家人衣食住行而承担责任。……想来真是残酷,不过,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现实。被间隔年的梦想怂恿着邀约的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在貌似洒脱的,有点任性有点决绝的间隔年之后,要经历怎样的心理挣扎与现实磨合才能完好地回归现实。孙东纯的经历恰好提供了这许多。我敢说,恢复到自然生活状态所经历的艰难,一定不亚于孙东纯当初选择间隔年旅行的种种艰难。不过艰难总会过去,在彷徨与困窘之后他收获了爱情,成功移居日本,还完成了一次计划外的自行车环日本岛旅行……间隔年是接近梦想的一种方式,但是别让间隔年成为间隔年之后的伤,毕竟一个人不能只停留在间隔年中,毕竟一个人的间隔年之后还要走过漫长的岁月与时光。

后间隔年,环太平洋的骑行

没有拿到书前,一直在猜测,后间隔年的生活是什么?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东东和爱人间隔年后的故事会是怎样呢?拿到书后,乘坐地铁和晚上睡觉前阅读,这段“横断日本”的骑行,确实告诉你如何从间隔年后回来。知道东东是10年4月,之前的同事兼好友拿着一本《迟到的间隔年》和我说,我也要去间隔年,土鳖的我表示不知道那是什么。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他是行动派,比着地图画了一番,辞职去走他的间隔年了。我被鼓动的买了这本书,好看。此后书被传阅直到被人扣下不给我了。间隔年后再次看到东东的消息,是《旅行者》杂志连载他的骑行日本的文章,才知他定居日本,而这次横断日本的骑行,是间隔年之后的又一次在路上的旅程,如他书中所言,是他反省自己,鞭策自己的过程。心中有爱,心存感恩,与爱人一同走下去,感受到作者那自省的心态,书中的日本朋友友善,乐于助人,谦逊,让人感受到温暖。个人最喜欢宗谷岬的那张照片。旅行的意义,一开始就不存在意义,只是不断在默念,要出去走走。不知东东是否感觉到,这本书和你提到的泽木的三部曲有类似之处,那就是谦卑,一股静静的韧劲。开心就好,自己的人生自己决定,造就幸福自由的人生。后间隔年,东东和姑娘两个人继续旅行中。不想用那用滥的正能量,接地气来形容这本书,间隔年后,虽然有很多的不适应,那正是对人生思考的过程,书中确实告诉你间隔年后如何回来,虽是东东的感悟,可很有共鸣。书中的日本的垃圾分类等一些日本生活的介绍,感觉很实用,没看出什么错别字,作者和责编的用心。间隔年只是间隔,总要回来,指引梦想的还是爱。插一句,还是希望东东能见面分享一下他的故事,他推动了间隔年,现在告诉你如何从间隔年回来, 看得开,放得下,才是人生。

那些零零散散的走过的路

没有看过之前那本,朋友给的书,说是出去走之前可以去看看。语言很淳朴,没有特别抒情或者感叹,只是平实得记录自己的骑行之旅。有点流水账,当做一个人慢慢给你讲自己的故事一般,在仁爱之家认识妻子,后来在拉萨定情,开始在结婚去日本之后趁着闲暇的日子决定了一场没什么计划的骑行日本。不知道该归类这本书给什么类型,没有太多的骑行经验谈,毕竟笔者也是个新手。没有特别多的路线规划的整理,只是走到哪里就是哪里,其中也时不时换了好几次路线,也永远计划赶不上变化。只有一路来的经历谈,和时不时会跑偏的叙述,如果只是当做坐车时候的读物也是挺不错的,就当听了一个不认识的朋友给你讲了一个他的旅行故事。

那些走走停停的身影

那些走走停停的身影我在成都的弟妹最近心情不错,因为刷到一张亚航直飞普吉岛的特价机票,说是要到普吉岛上找中国人打四川麻将去。当旅行成了聊天的家常话题,当搭车成了年轻人的时髦标签,这种精神领域的必需消费,逐渐排在中国人生活list的前列,俨然继房子、车子之后,成为一种生活品质的刚性需求。从旅行单纯的行为来讲,回想二十年前,去趟北京在天安门广场前放下上海皮包拍一张全家照,就是十几亿人关于旅行的终极梦想。后来,当全民信仰的集体主义随着乌托邦理想的破碎而开始黯然褪色,伴随着经济的复苏和购买力的日益增强,被压抑和隐藏了半个世纪的个人主义开始慢慢活跃起来。起初从舶来的文字《当我们旅行》、《达摩流浪者》开始,一种西方社会的后现代生活方式开始被介绍到中国,之后年轻的中国人带上相机和行李如同蒲公英的种子,搭乘各种交通工具纷纷洒洒地飘落到这个星球的各个角落里。如同在摩西用手杖在磐石上一戳便汩汩喷流成泉,《背包十年》方唱罢,《去你的旅行》就登场,那些记载着地球上各种不知名小角落里吃喝拉撒的流水账,突然在网络和出版业泛滥开来。就旅行的意义来说,大体是个人主义的体现。十六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回归有一个必然而然的逻辑,资本主义兴起,思想解放人文复兴,到后来发展成高度的个人主义。而现今的中国,不断充实的国力大大改善了经济生活,核心的思想领域却远未达到解放和发展,消费主义、个人主义两个时代的主题在GDP的数字上虚火两旺,生活里有无数人不辞劳苦地通过行走的方式,去寻找和实践那些中国文化土壤里只开花而不结果的人文梦想。从旅行话题的创作和出版来看,陌生异域流逝的光阴和变幻的风景,或许真的给那些走走停停的年轻人带来了什么感悟,但是从他们纷纷纭纭的书写里,却实在找不到一种特定的人生价值和完整的世界观。年轻、流浪、寂寞、成长……诸如此类贫乏单调的词汇,像各大卫视轮流播出的偶像剧,光鲜亮丽泛着油腻的自恋,充斥着无所畏惧的浅薄和矫情。又或许,大可不必劳师袭远,只需从楼下地摊上花一两块钱买本九十年代的《读者》或《青年文摘》,坐在家里对着地图设想一个少人听闻的陌生国度,一本充满励志和刺激的旅行书便可以就此诞生了,最近一本书名字干脆就叫做《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纯属巧合。在国外,无论是在旅行中预约八堂课的史坦贝克,还是提倡从旅行中获得独立人生的新井一二三,他们大多是专业的作家,或者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在中国,如过江之鲫的旅行书作者只是才华泛滥的文艺青年,80后、90后、二十出头三十左右的稚嫩年纪,凭着简单的旅行笔记和小报水平的心灵鸡汤挤爆了图书市场,他们的文字里既看不出经历过专业的写作训练,似乎也找不到几斤几两人生积淀,借用傅雷的说法,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这些美女帅哥的致命伤。拿到这本《间隔年之后》,我开始对作者孙东纯有了一个大概的判断,他在这个浮躁年代里诚实而不做作,很难得地保有一颗谦卑的赤子之心。在骑行的路上文化和观念的碰撞时时发生,他坦承地讲述了日本列岛骑行的经历和奇遇,多少辛劳多少期待,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都在孙东纯的笔下平实而精彩。昔别君未婚,忽成洋新郎,书中除了记录旅途和见闻,孙东纯还记述了与爱人沙弥香,从相识相知到一路走来的人生收获。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通过旅行和爱情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上一本书里略带一点懵懂天真的大男孩真正成熟了。“人生无根蒂,飘然陌上尘。”,旅行没有终点生命本无间隔,生活本来就是这样,那些个该来而不来,想走走不开的一年又一年,在每个人或精彩或平淡的生命里断断续续,起起伏伏,不死不休。~~~~~~~~~~~~~~~~~~~~~~~~~~~~~~~~~~~~~~~~~~~~~~~~~~(文毕,翻回去看看,前半未免刻薄。在世间里但凡能流传的一定不光只是故事,如卢梭般富于哲思,如阿兰德波顿一样灵动,又拥有凯鲁亚克的狄俄尼索斯情怀,一位内涵丰富文笔优美的旅行作家,从趋势上看起来已经呼之欲出。人生无外乎一场旅行,各人各法缘各花入各眼。上一代接受的教育还是阶级斗争,又怎忍心要求这一代人超脱现实,做到文质俱美各成一格呢。)

间隔年之后,东东依然在“爱”的路上

三年前读过《迟到的间隔年》,现在读《间隔年之后》,像是听一个好几年未见的朋友坐在跟前,听他诉说这些年他的故事。间隔年回归后发生过什么,东东和沙弥香结婚,然后两口子在日本居住生存、生活以及梦想的点滴,在这本书中都有答案。在沙弥香怂恿下东东的单车环岛旅行,太平洋的日出日落,一见如故的“大郎”,温馨的“纯子咖啡馆”……旅途的精彩都无不吸引着我。东东文笔朴实,字里行间更是真诚有爱,听东东诉说他的旅途,他的偶遇、他去见老朋友、他感谢公园的“流浪先生”、在帐篷里他一边喝啤酒一边吃便当、他在河里裸泳、他说沙弥香是“泡澡”,妈妈是“泡面”……我会不禁想起许巍,觉得东东身上有一种大爱精神。东东是一个强大的背包客,在日本为了生存他学习日语,东东吃过苦。我想在现实生活中和旅途中,东东不会判若两人,东东都是一样的,因为他有“爱”,他一直在“爱”的路上。真诚的祝福东东“迟到的新婚旅行”愉快,期待我们在浙江见面。

内容

是作者第二本关于旅行生活的自传体式图书,和大家分享“迟到的间隔年”之后在日本四年的点滴,关于骑车环岛和旅行觉悟,关于异国见闻和生活生存。新书《间隔年之后》准备上架 《间隔年之后》终于提上印刷上架日程,这是第二本关于旅行生活的自传体式图书,和大家分享“迟到的间隔年”之后在日本四年的点滴,关于骑车环岛和旅行觉悟,关于异国见闻和生活生存。出版伙伴表示争取这个月底让书面世上架,还一再强调新书封面各种新颖别致的设计,可惜又如五年前《迟到的间隔年》出版时一样人在路途,待到亲手捧上自己的新书估计又得一年半载之后,如何设计新颖别致就有待大家考证了!

永远的财富

看作者的第一本书的时候是2011年,上班正在回邮件,收到前台电话说有我的快递,急忙跑出去,付款收货,回家一口气看完。第二本书是这个月1日上班同样,正在看邮件,回头看到送快递的人,我想是我的书到了吧,果然。2010年5.1的时候,跟着老林去井冈山,严格上说这是第二次和朋友自助游,知道很多信息,也更加喜欢上这种旅行方式,也没有想过自己一个人能去很多很多地方。2011年清明节前,给老林打电话问她清明去武汉看樱花,包吃住去不?她说,不用等清明了这周我就去,你去吗?上班的时候偷偷的去楼下买了张T96 深圳到武汉火车票还是站票,我想老林会收留我跟她们挤挤还是可以。很巧,同行中有位哥们是骑行过川藏线的,我记得我跟他聊了一整晚,又知道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就在那时已经埋下了种子。2011年7月工作上又忙又累,与同事换岗接着调部门的时候,交接工作的中间休了几天假独自去了一趟厦门,那便是我真正意义上一个人的旅行的开始。2012年清明、国庆,就这样,心里仍然埋着西藏这两个字,感觉到不让她开花,后面的生活都无法进行下去。让自己陷入无比痛苦煎熬之中,这年底用Ipad看完三毛全集,李宇春的歌再不疯狂就老了,我也决定出发。2013年新年第一天上班,我就离职了,回想过去种种,所有的时间不是工作就是在学习。我想钱是挣不完得,回来后再继续另外的人生计划。2013年6月如愿的出发,7月如愿站到我自己梦寐以求,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四个月,按自己的意愿,去了想了想去的地方。回到自出发的地方,我以为我可以再继续,我也很庆幸自己很正常,可是不是。很长的一段时间自己都很挣扎,很痛苦,就像作者第二书中的一样,看着还在路上的人,自己也想放下一切再次出发,可想到未来还是很担心。跟朋友说现在上班找不到以前的那种激情,总有一种像是在坐牢的感觉,总觉得不自由。朋友说可能你还没有找到你喜欢的,我喜欢什么,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仿佛清晰知道又不知道。好久没有看旅行方面的书,也没有再关注磨房,对于自己不再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一口气看完,依然喜欢读者平实的文字。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幸运的,我会继续努力向我想做的事奋力向前。

行走,是为着更好地停留

弗洛伊德将人的一生概括为三个词:家居,出行,回家。美国人克里斯·桑德斯则借用《疯狂的原始人》“克鲁德”一家描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一是穴居山洞,黑暗阴湿,但看似安全;一是追着太阳跑,常会涉足险境,但生命自由充实。前者的活着,只是没死而已;后者的活着,看似随时都可能死去,可实际上时刻都真切地活着。人生这只“小老虎”,被不同的人演绎出了不同的故事:走出山洞的“小老虎”后来被吃掉了,而靠近悬崖的“小老虎”却最终飞了起来,看到了许多许多美丽的风景……不知道为什么《疯狂原始人》后来在国内被禁了,难不成是因了这不同人生的不同讲法?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选择的是如穴居一般的“安居乐业”。只是现如今房价那么高,“安居”谈何容易?年轻的“小老虎”们为何不四处走走,先感受一番生命的自由与精彩,惊险与危机,再回来安安心心点点滴滴经营好现实的生活?既然精神分析之父“算好”了人终究要“出走”的精神诉求,又终究要“回家”的精神归宿,那年轻的“小老虎”们是可以趁着不怕的劲儿追着太阳走一走的,回来了就自然会找到生活的真意。我本人不也就是从故乡出发,流浪了数个城市之后,最后死心塌地做了房奴,安居一地的么?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社会理当对此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相信与支持。看过孙东纯的书,我才知道执我这一种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且在西方世界将这样一种人生状态叫做“间隔年”,说的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用一年的时间出去走走,旅行也好,做义工也好,先看看世界的多彩,生活的多种可能,再回来安心工作,编织属于自己的一份生活。这样挺好。这样多好。今天的《晶报》上说,“近八成的大学毕业生求职受阻”。这些年轻的“小老虎”们,当真需要一份对生活真切而执着的理解来支撑自己,而这些只有在路上才学得到。孙东纯的文字和他的行走生活一样,朴实真切。因为出行并非为着一份刺激,一份猎奇,追逐太阳一路狂奔的意义最终是为了收获人生的温暖与成长。在火烧云烧透整个天空的冲绳,孙东纯明白“好风景要牵着另一个人的手一起欣赏”,从而懂得婚姻也是一场生死相随的旅行。在太平洋岸遇见退休后默默相依的老人,孙东明白,“相比路途上的风景,家中的人与事则更为重要”。还记得少年时曾读过的两个故事:一个人追着地平线跑,可怎么也追不到。他累了,慢下来看看身边的风景,发现身边的景致比地平线美丽许多。另一个人,离开家人满世界跑,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当他一无所获而又满身疲惫回到家中,牵着家人的手在小公园散步时,他猛然发现,他找到了。这个人,便是我,便是你。行走,是为着更好地停留。当人世万千风景看透,才知道原来你是最美。而此刻,你又在何处?人生苦短,不该只是在迷惘中穴居一生,却也不要徒留一身风尘过后的辛酸与无奈。孙东纯于我们的意义,是通过他的出行和回归,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他有一个鼓励他出去行走,并等待他归来的妻子;而他,既可以一路走去,也找得着回家的路。其实,你也行。* * *

吾心安处是吾家

   “间隔年”曾经一度成为媒体的热门词汇,那段日子里,大家都对这些“在路上”的年轻人们无比向往,似乎他们经历的时光才叫充满温情。在此之后,这群结束了“间隔年”体验的人们回归现实生活,如今的他们还好吗?历经“间隔年”的五彩斑斓,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寻常日子里,他们真正心安落定了吗?带着种种疑问,我翻开了“中国间隔年第一人”孙东纯的新书——《间隔年之后》。   孙东纯曾经出版过《迟到的间隔年》,坊间一度热议。他的“间隔年”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志愿者活动阅历,让人艳羡的应该还是抱得美人归——他的日本姑娘沙弥香。《间隔年之后》则讲述了他在婚后的又一次出行——环日本岛自行车骑行。在孙东纯的笔下,日本的风土人情画卷渐次打开,我看到的是发达、文明、处处有爱的国度。孙东纯是一个朴实的记录者,他只是让读者跟随他的足迹,踏过日本的太平洋海岸线,尽情欣赏奈良、大阪、九州、冲绳等各处美景,包括他各种露宿扎营经历:公园、车站、堤坝、烧烤场……他遇上很多友好的陌生人,这一路上,他走走停停,结识新朋友若干,收获感动满满。风餐露宿、打零工挣钱,经历了“间隔年”之后,孙东纯依然以孩子般好奇的眼光,带着感恩的心,在这次三个月的自行车骑行当中留下美好的回忆——更重要的是,让心底无比清楚,在路上的自我认知,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回归了才是实践的开始。   大学毕业后经历“间隔年”不难,去国外做志愿者也不难,难点在于你能否在回归平淡之后,抹去迷茫,融入繁琐的现实,找到更好的自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读完《间隔年之后》,我时时在想,孙东纯经历的这一切,需要扛起多大的勇气。他出生于广东潮州,我亦是土生土长的潮汕娃儿。在这片民风古朴传统的土地上,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子女考个好大学,找份安稳的工作,娶妻生子,相夫教子,仅此而已。所以孙东纯在书中说,和沙弥香回潮州老家举办婚礼时,还惊动了当地电视台——说来好笑,但确实可以理解。老一辈的潮汕人多多少少都会有“排他意识”,别说找个外国老婆,连找个外省的姑娘都有可能成为亲朋间的谈资。幸好孙东纯的父母都是开明之人,否则也不可能全力支持他在大学毕业后辞职,四处游历,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只想让他过上快乐的生活。   更幸运的是,孙东纯的姑娘沙弥香,是支持他的最大动力。在该书中,小夫妻俩的日常生活充满了脉脉温情,尽管新婚后的丈夫选择了再度出行,沙弥香纵有万般不舍,仍鼓励他应该“毫不犹豫地出发”,并为他打点好家中的一切事务。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孙东纯在书中说,自己是一个幸福的已婚男人。看尽世间风景,经历了间隔年之后的环岛游,他和妻子在今年三月份双双辞职,漫游世界。他们的足迹或许将踏遍千山万水,但孙东纯的心应该无比笃定与踏实——毕竟,吾心安处是吾家。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牵着沙弥香的手,稳稳地前进。


 间隔年之后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