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基層架構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2-3-14
ISBN:9789570839562
作者:馬森
页数:288页

作者简介

西方異文化的衝擊
既是中國文化的災難
也是中國文化的轉機
本書企圖指出中國文化改弦易轍後
在工業生產和民主政治前途上所遭遇的曲折
以及所顯露的曙光
本書從中國遠古的文化形成與其架構講起,除了參考結構功用主義(structural- functionalism)的理論,也兼採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的神話研究路徑以及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和榮格(Carl G. Jung)所建構的心理分析和文化原型(archetype)的理論,主要討論的是中國文化在歷史發展中的基層架構及其影響。其重點有二:
一、提出「老人文化」做為中國文化基層架構的表徵:虞舜和姜太公的神話反映出古中國以周文化為基礎的「老人文化」的基本特徵,是故代表周文化的儒家在農業經濟、宗法制度的社會中得以一枝獨秀,屹立數千年。但是到了工業社會,老人權力頓失,缺點顯露,反倒成了社會進步的阻礙。
二、提出「繭式文化」做為人類文明發展的共同模式: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屢蹼屢起,其間晦暗之時,與其若湯恩比(Arnold Toynbee)稱之謂「僵化」(petrifaction),莫若稱之謂「繭化」。任何文化相對於族群都具有雙重作用:一面維繫、保護族群的生存與發展,一面也局限了族群的發展趨向,正如繭之於蛹的關係。中國文化也須經過繭縛與破繭的過程,如果能破繭而出,自將會是另一種面貌。
西方異文化的衝擊,既是中國文化的災難,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的轉機,本書也企圖指出中國文化改弦易轍後,在工業生產和民主政治前途上所遭遇的曲折以及所顯露的曙光。
序言
生在五四運動後的大變動時代,身經日軍侵華和國共鬩牆的兩大戰亂,目睹國人從傳統向現代蛻變所遭受的種種痛苦,不能不對我國的文化與國運有所反思。從清末義和拳的「扶清滅洋」到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再到陳序經的「全盤西化」,一路走來倍感艱辛,距離西方的民主與科學仍然如此遙遠。回首我國的固有文化,既然綿延數千年之久,絕對有其存在及持恆的理由,不能以「封建」一語概括否定。如果沒有遭受到清末以來的西潮東漸,中國文化勢將依循千年的故轍繼續發展,亦會自我完足,不假外求。然而西潮打亂了中國的發展軌跡,對比之下,國人不可能再有任何不假外求自我完足的感受,於是強力扭轉前進的方向,以俾能夠加入世界列強的行列並駕齊驅,此乃十九世紀以來的世界大勢使然。
世人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除巴比倫外均尚生殖繁延於世。尤其是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的顛躓,屢蹼屢起,具有特強的韌性。其間雖有晦暗之時,呈現出湯恩比(Arnold Toynbee)所謂的「僵化」(petrifaction)樣貌,但這是諸文化的常態,非中華文明所獨有的現象。其實對人類的文化而言,與其稱之謂「僵化」,莫若比之於「繭化」,僵化不再具有生機,繭化卻是生機的一種變相。任何文化對習於其中的族群都未免具有雙重的作用,一面維繫、保護族群的生存與發展,另一面也侷限了族群發展的趨向,正如繭之於蛹的關係。世界上的文化有的破繭而出,發揚光大,有的窒息而僵,失去了光輝,甚至斷絕了生機。中國文化也須經過破繭的過程,如果能夠破繭而出,自將會是另一種面貌。這是我對世界各文化發展細心觀察而後的心得。
文化乃人類活動所自然形成者,其間只有差異,沒有優劣,因此我們對文化的探索,切不可陷於個人的主觀情緒,只有以客觀的理性態度釐析其根源、追蹤其發展的脈絡,庶幾掌握此文化之真相。在我長久對中國古史的探索中,也像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鑽研人類學的思路一般,落在神話在文化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上。雖然我國古史所載多實際而少神話,但仔細讀來,就會發現在對實際的記載中,仍含蘊了不少神話。譬如遠古的虞舜一再為其父瞽叟及其弟象所害,而終不易其孝悌之心,實在顯示了為意識型態包裝而後的結果,正是周以後家族主義的反射。在崇尚宗法制度的家族中,父親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權威象徵,即使如瞽叟之愚之惡,亦不可奪其權勢;即使如舜之智之善,亦不可逾越身為人子的謙卑。又如周初的姜尚,一出現即以老人的姿態來扶佐周文王治國;文王逝後又扶佐武王伐紂,那時已是百餘歲的人瑞,尚能在戰場上衝鋒陷陣,豈非神話而何?這樣的原型一再出現在中國的史策中,不能不成為我們認識中國文化的重要線索。前者毋寧是人子盡孝的典範,後者則是主導數千年人際關係及社會地位的「老人文化」的原型。
我提出「老人文化」一詞,並無貶意,正如前言,任何文化只有異同,而無優劣。在農業生產及家族主義的社會中,掌權者定是父輩老人,其經驗和知識是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所仰賴的可貴要件,老人享有權力與受到尊重是自然的事,同時也是必要的事,因而才會形成尚老的「宗法制度」。但是到了工業生產的社會,家族主義解體,老人權力漸失,其滯重難改的積習與對新事物反應的遲緩,反倒成了社會進步的阻礙,是故老人文化與工業文明形成格格不入的現象,這正是老人文化從優勢轉為劣勢的根本原因。
在農業生產的周文化中所形成的儒家思想,正代表了周文化的核心價值,呈現出老人文化的樣貌,受到東方及中原地帶的族群擁戴。其他如邊陲的秦文化、楚文化,雖都曾鼎盛一時,甚且秦有實力統一了東方諸國,但均無能與周文化抗衡,而逐漸為周文化所吸收消於無形。異於周文化的墨家、道家等學派,自然也一一被排斥到邊緣地帶。黃老思想在漢初曾一度盛行,唯至漢武帝以政治的力量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而也無能繼續與儒家抗衡,遂使儒家一枝獨秀,以其所弘揚的盡孝與尚老的宗法制度來規範國人的思想與行為,與農業的生產方式相輔相成,綿延數千年無多大改變,直到五四運動在巨大的西潮衝擊下,儒家的思想才受到嚴厲的檢核與批評。
一個人的生理及心理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些基本的性質無法為後天的環境與教育所改變,同理一個民族的靈魂在外來文化的激盪中,不管這外力多麼強烈,也難以徹底改變或消彌。這民族魂,用現代的詞彙來說就是榮格(Carl G. Jung)所謂的「集體無意識」。既是集體的,又是意識不到的領域,就非個人的意願所可左右。也正因為這個緣故,青年人與女性在中國傳統的老人文化的視野中始終處於劣勢,以致限制了活潑的年輕頭腦和族群一半的婦女對文化發展的貢獻,壓縮了文化的生機;沉澱在潛意識中的尚老、慕父的情結,窒礙了開出現代的科學精神與民主、自由的觀念。遠古的神話及其所形成的原型都深深地涵泳在國人無意識的黑暗海洋中,左右著我們的思想與行為。所以首先必須把無意識提升到意識的層面,才會有真正改弦易轍的希望。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文化的意涵
第二章 文明的成長、僵化與覆滅
第三章 人類文化的模式──繭式文化
第四章 周文化的歷史地位
第五章 神話與神話原型
第六章 商周的遞嬗與宗法制度
第七章 家族主義的形成與持續
第八章 周公與孔子
第九章 孟子的光輝與矛盾
第十章 不見容於周文化的墨家
第十一章 道家對周文化的背反
第十二章 儒家的另一面──法家
第十三章 中國文化中的陰陽觀
第十四章 秦文化的興起與消弭
第十五章 周文化的復起與鞏固
第十六章 家族倫理的政治化──釋《孝經》
第十七章 中國文化中的女性地位:《列女傳》的意義
第十八章 中國人心靈中的黑暗海洋
第十九章 中國文化的轉折
第二十章 從傳統到現代
第二十一章 從集體主義到個人主義
第二十二章 結語
參考資料
附錄 馬森著作目錄
索引

内容概要

馬森
著名學者、作家,生於1932年山東省齊河縣,曾在濟南、北平、淡水、宜蘭等地就讀中學。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後留學法、加等國,獲文學及社會學碩、博士學位。曾在台灣師範大學、台北藝術大學、成功大學、佛光大學及英、法、加、墨等國大學執教長達五十多年,現已退休,從事撰著。已出版著作有文學史、戲劇史、文學、戲劇、文化、社會評論及小說、劇作、散文、編譯等五十餘種。


 中國文化的基層架構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