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

出版日期:2015-9-1
ISBN:9787500862180
作者:张进
页数:263页

作者简介

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病,发病率很高,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实际上,中国人对这个疾病的认识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很多人不能正视抑郁症。自己不承认,外人不理解。张进这本书,从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出发,既有理论知识,又结合大量案例,深入浅出,对这些问题做了解答,相可让其他的患者接受教训,少走弯路,对提高社会幸福指数是大有裨益的。

书籍目录

上篇  他渡
相信科学
地狱归来
为何抑郁症患者容易自杀
如何干预抑郁症患者自杀
抑郁症是心理病变还是器质性病变
谁最容易得抑郁症
如何准确诊断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如何用药
双相是怎么回事儿
好医生好在哪里
科学的态度就是对未知常怀敬畏之心
揭开抑郁症黑箱
中篇 自渡
内心的力量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什么叫“身心一体”
大脑和精神疾病有何关联
令人着迷的情绪
情绪如洪水,可疏不可堵
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调整认知,重建心灵
病愈后如何重返社会
心理咨询是怎么一回事儿
下篇 渡人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艰难的救赎
困兽笼中
花 香
抑郁病房日记
寒冷的微笑
一位文学青年的来信
橡皮人
对赛娜遗言的分析
勿给抑郁症患者“贴标签”
最痛苦的是无能为力感

内容概要

张进,记者、编辑。南京大学文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曾在工人日报社、《财经》杂志社工作。财新传媒创办人之一,是财新传媒团队核心成员。现任财新传媒编委、财新《中国改革》杂志执行总编辑。


 渡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我并未确诊抑郁症,但经历过类似艰难:几个月内,活力异常低落,无法正常工作。因此逐渐关注起抑郁症话题。陆续得知,一些亲近的人也有此问题,愈加关注。此类科学著作,我了解很少,倒是读过一些人文作品。人文作品中,作者放自己暖润的血,浸润冷硬的信息。信息溶于血,化为知识,具备了改变生命的力量。疾病如极权,在凌辱人之前,必使人孤立。人文抵抗孤立,如一卷风筝线,让飘摇的个人际遇连通人类经验之大地。介绍几本此类作品。视野有限,姑作妄谈。一、《我的那条叫做“抑郁症”的黑狗》一本漫画。简单勾勒抑郁症的轮廓。简单并未牺牲准确,反成就准确,因核心得以凸显。长篇巨制,核心反容易模糊。抑郁可怕,但也简单。可怕之事往往十分简单。二、《我的抑郁症》一百多幅夸张又凌乱的画,记录抑郁的方方面面。丰富真实。有经历苦涩后的幽默,如酸味散尽的葡萄酒。三、《丘吉尔的黑狗》作者是精神科医生,讲述了丘吉尔的抑郁症故事(以及其他人的故事)。结论出人意料:正因抑郁症,丘吉尔等人才获得独特的成功。疾病带来两类痛苦:直接和附加。疾病让病者产生“我很不幸”这一观念,其所引发的痛苦即属后者。命运让前者无法避免,明智让后者降至最低。本书旨在帮人明智。至于其结论是否可信,读者可自行判断。四、《走出忧郁》(安德鲁·所罗门)作者是作家,将私人故事、人文著作、科学知识相互叠加,成汉堡包式散文,可一快朵颐。五、《哈利·波特》及其他故事“摄魂怪是地球上最可恶的生物之一。它们成群结队地出没在最黑暗最肮脏的地方,欢呼腐败和绝望,把它们周围空气中的和平、希望和欢乐都吸干了。”(《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摄魂怪化自抑郁症。罗琳曾患此症。故事大概无法为抑郁症治疗提供直接经验,但对任何面对挑战的人而言,英雄的勇气、耐心、希望和智慧都是宝贵的财富。六、宗教、灵性读物人的问题,有时要在高于人的层面解决。宗教、灵性作品确有打动人心之处。“凡劳苦担重担的人,你到我这里来,我使你得安息。”病人需要心灵的安息,不妨一试。信与不信,另作它论。张进作《渡过》一书,接续抑郁症人文作品的传统。作者讲自己的故事,也讲他帮助过的十位病友的故事,增加了书的分量。故事之外,有病理知识。因其经过亲身检验,想必对他人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作者在媒体工作多年,这点想必影响了本书风貌:故事真实,信息周详,文字流畅。(事实上,书中还收录两篇媒体报道。)张进病愈后,自称“地狱归来”。海格力斯从地狱归来,获得自由。埃涅阿斯从地狱归来,知晓命运。张进从地狱归来,带回此书。这是他送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     這本小書是身為記者的作者的親身經歷與感受。他試圖分析抑鬱症的產生原因,例如性格和生活壓力等。他舉出許多數據說明抑鬱症患者人群分佈的多樣及數量之巨,尤其是大量的貧困人群,也指出國內精神醫師的缺口。很多問題的提出,都出自一個記者的社會觀察,有一定的敏銳度。他記錄了自己的得病與痊愈過程,也記錄了很多他勸誡過的人,講述自己如何讓他們就醫和治愈的過程。也有一些與他交流的讀者來信自述。他強調一定要就醫治療,一定要吃藥。當然,也有通過精神分析就好轉的情況。這些取決於病症的類型與嚴重程度。書中較多的是雙相障礙(躁鬱症),還有就是微笑抑鬱症。主要都是成功的例子,這對讀者來說是有鼓舞作用的。他的有些態度我覺得有點嚴厲或者說矯枉過正。例如,在對孫仲旭的評價的分析上,顯得過猶不及。也許是有些人消費了孫仲旭的自殺,但是不見得所有人對抑鬱症都沒有清楚地認識。那些帶有感情色彩的哀歎,即便帶有同情,那又有何不可?一定非要強調正確認識抑鬱症的心態是不是也是一種偏激?不理解抑鬱症的人是很多,使他們了解的方法態度也可以多樣化一點。文中對用藥的舉例和描述是比較少見的部分。但更多的是作為個人經驗而言的,讀者切不可自以為是,一切還是要因人而異、謹遵醫囑。總的來說,有一定的科普作用。然而,如何為抑鬱症做出更多努力,仍然任重道遠。
  •     三年前,听朋友说张进得抑郁症的消息时,我错愕不已。我的第一份媒体实习就是在他手下。印象中的他对工作充满热情和干劲,编辑起记者文章来迅速准确,素有“快刀”之称。开会讲话时,逻辑清晰、谈吐流畅得不像是在随口说。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会得抑郁症。去看望他的朋友跟我说:“面对他,就像面对一堵墙壁。”在他严重抑郁的期间,吃饭、睡觉、洗澡、起床、出门购物、和人对话……任何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对他而言,都成了即使用尽全身力气都可能无法通过的严峻考验。那段如地狱般的日子持续了有半年之久,直到他遇到良医,得到正确的治疗。在病情好转的第三天,他就写下了自己的病中经历,发表在博客上。在这之后的两年半时间里,做了一辈子新闻的他,把抑郁症当成了一个重大新闻选题和调查对象来对待。他结合自己情况,一边阅读相关精神、心理学书籍、一边采访医生和其他患者,最痴迷的时候,他每周六在自己医生出诊的那一整天,都会赶到他的诊室,旁听他看病。他把关于抑郁症的所见、所思、所想写成了一篇篇抑郁症科普文章和报道,发在网上,逐渐有患者向他求助,而他也尽可能给予帮助。如今这些记录他从患病、求医、治疗到治愈,再到帮助他人的全过程的文字结集成了《渡过》一书。很多抑郁症患者大多不愿承认自己得过这个病。张进却愿意“高调公示”,他的考虑是,自己接触到的大多数患者及其家属,对抑郁症都很陌生,“我希望通过把自己的经历公之于众,能给其他病友以借鉴,让他们少走弯路,少受些苦。”幸运儿的发声在我眼里,此书讲的是一位新闻人经历的非典型抗抑郁之旅。之所以强调“新闻人”,是因为他把新闻人探寻真相的特质发挥到了极致:经历这场病后,他不仅研究抑郁症治疗知识,还在这行里做起了揭黑新闻。他发现,EFG(脑神经递质检测仪)检测被一些医院使用在抑郁症治疗上,但这项检测对治疗根本无效,收费还十分昂贵,纯属利用患者急于痊愈的心理来骗钱。他安排记者明察暗访,最终曝光了这场抑郁症治疗骗局。后来,其中所涉医疗器材生产厂商遭到查处,使用EFG检测的医院也大多悄悄取消了这项检测。在书中看到这段,我觉得他简直是被上帝上老师选中去抑郁症治疗世界做卧底。之所以说“非典型”,是因为相比普通的抑郁者,他属于极少数的幸运儿。中国抑郁症患者中就医的只有10%,这10%中又只有20%曾接受系统治疗。数据显示,接受治疗后,单向抑郁症的治愈概率在70%,而双向抑郁者(又称躁狂抑郁症,患者的心情可能会由极度亢奋突然转变为极度忧伤抑郁,即在心情的两极间波动)的治愈概率更低,大概在50%左右。而张进就是一位双向抑郁者。做个简单的乘法算术题,你就会发现,一位双相抑郁者在中国能得到治疗并痊愈的概率只有1%。而张进就是这1%的幸运儿中的1位。之所以幸运者如此少,是因为抑郁症患者中有些人担心被当成“神经病”而不愿就医,有些人虽就医却不断被误诊;还有人即使开始治疗,找到好医生,诊断准确,能抗住副作用坚持吃药的患者也不多。而张进除了幸运地接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还获得从家人到朋友到同事全方位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支持:单位考虑其病情,允许他长期休假;友人帮他寻觅良医,最终把他病治好的那位医生就是他的一位朋友推荐的;而家人在其重病期则寸步不离照顾。他认识的一位病友琳就没有这么幸运。琳被医生诊断出患有抑郁症后,她的丈夫不愿意承认她有病,认为她意志力有问题,没必要吃药,还质问她,“现在日子过得这么好,你怎么会得这种病?”来自最亲的人的无法理解让琳深感绝望。琳告诉张进,病情严重时,她曾伸手摸家里的电源,想一死了之。相比张进,琳的生活或许更能代表抑郁症患者的普遍遭遇。张进自己也承认,不是每个人都如他一般好运,对这份好运的感激,也成了他写作的动力之一。另一大动力则和他当初从事新闻事业的初心一样:“为那些不能为自己发声者发声。”那些认知的误区 “我们的社会对抑郁症患者有太多误解。”是他患病期间最大的感受。很多人会把抑郁症和“小心眼”、“想不开”、“心理脆弱” 划上等号,觉得抑郁症就是一种“情绪病”,而不以之为病。不少抑郁症者都收到过这样的“安慰”:“你抑郁了?开心开心就好了,别矫情了。”他在书中,从过来人的角度指出平常人对抑郁症认识的诸多误区,告诉你,那些你习以为常的对抑郁症的理解和判断是有多么粗暴、无知和傲慢。他会反复强调,抑郁症就是一种疾病,不仅仅是心理疾病,更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它有着深刻的生理与生物学根源,有明确的症状、诊断、治疗手段和药物,它绝不是思想痛苦导致的情绪低落或者自暴自弃,它与其他疾病一样真实。抑郁症患者因其大脑内部化学元素失衡,发生功能性病变或器质性病变,他的肉体和精神遭受个人意志无法控制的双重重创,很多患者用“生不如死”来形容,并不夸张。在书中写到对抑郁症的理解这段,他坦言:“我也曾不假思索地认为,抑郁症是患者意志不够坚强所致。现在才知道,未曾患病的人,也许永远也不能体会患者内心的挫败、孤独和苍凉。局外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居高临下甚至带有一丝优越感地同情、开导或者指责他们,是不科学、也是不公平的。”很多人以为重度抑郁症自杀风险最大。张进认为,实际上并非如此。真正的重度患者不会自杀。抑郁症患者自杀,往往发生在从轻度向中度恶化,以及从重度向中度好转的阶段。原因是,抑郁症药物治疗的特点是,先改善患者的动力,后改善患者的情绪。自杀要具备两个条件,即自杀的意愿和执行的动力。重度患者往往大脑一片空白、体力不支,不具备自杀能力;而药物一旦起效,患者大脑的抑制先得以解除(有了动力),可是情绪的好转要落后一周(自杀意念还在),自杀往往在这一阶段发生。他强调,亲友干预患者自杀,就要学会识别患者从轻度向中度恶化、尤其是从重度向中度好转的关口,“在这两个时段,要把病人看好,最好寸步不离。”针对那些把抑郁症称为城里人才得的“富贵病”,知识分子才有的“心理病”的说法,张进指出,实际上,中国抑郁症的最大人群,是穷人,在农村。在接受社会救济的人群中,抑郁症比例是总人口患病率的三倍。多个精神专科医院的接诊记录证明,来院就诊的农村居民占一半以上。得不得抑郁症更和心胸狭窄或意志薄弱没有直接关系。从美国总统林肯到英国首相丘吉尔再到硬汉作家海明威……罹患抑郁症而性格坚韧的伟人不在少数。并且,任何人都有可能在其一生中的某个阶段患上抑郁症,甚至可能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就像“闹钟到了一定时间就响了”,没有谁是对抑郁症完全免疫的。自助和他助除此之外,张进还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告诉你,如果你得了抑郁症,应该如何自助。他最终强调的一点是,很多抑郁症患者拒绝精神科医生和药物的帮助,认为只要自己意志够坚强,就能靠自己“走出来”。但实际上,抑郁症根据不同的轻重程度有不同的应对办法。轻度抑郁症可以不吃药,通过心理治疗及自我调节得到缓解(心理治疗应该限时,如治疗6周抑郁症状无改善时,则需考虑采取药物治疗);中度抑郁症患者可以用药,也可以不用;重度抑郁症患者必须用药。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来说,药物是根本,心理治疗是辅助。要在家人支持下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他很清楚在抑郁症治疗中,因对抗抑郁药持怀疑态度而放弃治疗者为数众多。这是由于抗抑郁药起效慢,能实现改善大脑神经递质的功能,既需要足够的药量,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平均起效期二至四周,且副作用大,在起效前甚至会加重自杀倾向。因此,病人即使在医生指导对症下药,效果也至少在2-3周之后开始出现。他特意提醒,患者必须有充分的耐心,坚持服药。他也知道抑郁症者在生病期间,会感觉到失去智力、记忆力、决断力、无法正常生活,有人甚至会因此选择自杀。而所有这些他都经历过,他想说的是:“这一切都是可逆的。病愈后,你原来有多聪明,还是有多聪明。”对于那些想帮助抑郁症患者的人,他也在书中详细说明了,哪些事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比如追问患者患病的原因就不是一件你该做的事。“你没有这个权力,而且你刨根问底也难有正确的结论。你能真正深入一个人的内心吗?更重要的是,如此追问,事实上构成了对抑郁症患者的道德审判,会让患者自卑、自责、自外于人群。这是对患者的又一重伤害!”比如,不要对中度和重度抑郁的患者进行说教,你去陪伴他就好了,让他知道,他需要时,有人在;不需要时,可以安静呆着。切记喋喋不休劝他“想开点”、“不要死”。他还会提醒患者亲友尽量给患者安排一个阳光充足、色彩鲜明的居室。因为抑郁症病重时,患者的视觉往往也会发生变化,看任何东西都是灰色的。让患者房间鲜亮,有助于情绪改善。张进曾担心,因为得过抑郁症,自己的脑力可能会受到影响,并为此做了心理准备。但事实是,从去年5月,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表达力、感受力、创造力相比之前变得更强了。他和医生交流后,将此理解为,抑郁症虽一度让他的大脑失衡,但在重新找回平衡的过程中,他的精神结构也发生了良性的变化。听起来,这似乎是一个完美的励志结局了。但现实中的故事并未就此终止——目前,张进依然在吃药。“医生说,满5年再说。”只是药量从最严重时候的11粒减到了目前的0.5粒,“这些药帮我巩固治疗疗效。”你会担心再复发吗?“未知才会导致恐惧,如今即使复发我也不怕,因为我已经掌握了规律,我有信心能战胜它。”他答。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而我想说,在对抗抑郁症的战役里,挺住就是胜利。(文中琳是化名)首发在《Vista看天下》我的微信公号「雅君的好用分享」(yakishare)分享阅读、写作、电影、音乐、APP以及吃喝玩乐总之就是会分享能提升生活幸福感的一切了啦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书中蛮多地方是重复的,但是对于抑郁症的解释有个入门级的认知,还是可以的。
  •     对于不了解抑郁症的人,可以当做一本常识性读本,对于患者来说,帮助不会太大,只是会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而已。
  •     比较全面的科普了抑郁症以及治疗方法与患者感受等。
  •     作为一名抑郁症患者感受到心里安慰剂,但是和所以外界援助一样,书也只能缓解情绪,救不了自己
  •     ……
  •     开头部分边哭边读。读到最后觉得自己根本不是事。但第一件事还是买了智能手表计划追踪自己的睡眠。可是支付失败又陷入崩溃边缘。
  •     抑郁症离我们一点都不远
  •     对抑郁这个病没有任何帮助,一本没卵用的书,浪费钱!
  •     嗯,这本书很理性,作者本人也很有专研精神,作为开启我对心理学兴趣的入门书,也是我自我调节精神世界和大脑的经验交流书。觉得作者为心理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若用医生标准衡量其专业性,恐怕其本身还欠缺更多的客观,和医生面对患者时的专业态度。记住,医生就是医生,虽然可以做朋友,但那也是医生朋友,而不是朋友医生。
  •     已真实经理讲述,给同经历者以力量。
  •     有些内容有重复,实质内容没这本书辣么厚。通俗科普吧
  •     想了解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世界,抑郁症诊断错误的话会加重病情,国内抑郁症领域还只是起步阶段,医生远远满足不了病人每年有几千万的人自杀是因为抑郁症,专业名词我就看不懂了
  •     抑郁症治愈笔记。曾听过张老师的分享,也很为张老师所做之事深感佩服,抑郁症的科普任重道远。不过老实说,这本书可能也因为主题太过明确,所以就有拼凑之感。另外一点,如果张老师能更共情一点求助者,可能会更好,更能帮助其他人。
  •     参加一个活动在书架上发现,《财新》联合创始人讲自己抑郁症的经历和思考,接地气有深度,当成心理健康图书做个参考也很好。
  •     全书最有用的地方在于,不断强调两个被误解的观点:1.抑郁症一定要依靠药物治疗,并且必须诊断准确、用药正确、服用足量;2.抑郁不是精英病、文化病,大量的患者生活在生活底层,但是贫困让他们无法治疗抑郁,抑郁则加剧了贫困。
  •     越到后面,就会发现越多重复的地方,可以让人们更多地了解抑郁症,包括它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过程及其现状,社会中的一些误区等等。
  •     科普书。比较多从临床医学角度着墨,更少从心理分析角度。
  •     有作者自己感同身受 还是蛮有意义的
  •     很多内容重复。 但最后关于诊疗的打假意义很大。 中医院去不得……
  •     写这样一本书是功德。
  •     可能是由于从博客中整理的内容,阅读过程中发现特别多重复的内容。但是总体来说,阅读完后对抑郁症有了一个大概得了解。精神健康真的特别重要,虽然没有办法对抑郁症患者感同身受,但是能够有一种同情心,对于身不由己的无力感和绝望。以后要坚持锻炼,健康无论在任何时候都绝对是第一位的。
  •     描述一下我的感受:一千次质疑生活/一千零一次想到死/多的那一次/用来等待孤独症和偏执狂发作/再多一次/靠生活本身的毒性与之抗衡。
  •     笔者亲身经历,久病成医,经历从地狱到天堂的磨练。两天读完,解答了许多关于抑郁症的疑惑和不解。常有鸡汤说:不要被情绪牵着走。可抑郁患者真的是被情绪拉扯得生不如死。虽说身心一体,但情绪有时候并不为身体和意志所控。谨记:重视情绪的输入输出,寻找合适的发泄方式,发挥情致有所寄托,维系心境机制的良性循环。
  •     电子书看了一半,实在没法看完,作为一本书,先要言之有物,再有自己的观点。作者虽有亲身经历,但写起东西来重复又重复,东拼西凑,实在很不严谨。
  •     总体不错 文笔也较为流畅 作为对抑郁症入门认识很合适
  •     科普
  •     看这本书算是自救?! 不管怎样,最近确实情绪不对劲希望能自己调节过来,今天终于能够鼓起勇气点开乔任梁的歌,希望能给自己一些力量吧
  •     不喜欢,久病成“医”在放大医患之间的不信任。但因为基层抑郁症的治疗资源几近于无,所以也许这位仁兄也是一位比较可靠的信息提供者。医患信息不对称这个bug,究竟怎么才会联通起来?
  •     不知道是不是电子版的原因,有些话或意思是重复的,对其深刻性大打折扣
  •     曾经抑郁过一段时间 看到很多人认为抑郁症不是病 想开一点多笑笑就能好 其实抑郁症并非只是心理障碍 就像感冒发烧不能说好就好 需要药物治疗 大众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实在太少 包括自己在内 希望大家能通过这本书理解患者正视疾病
  •     everyone is me, I am everyone
  •     作为入门读还是不错的 后面阐述太多重复
  •     第一次以和作者平等的心态读书,第一次这么快读完一本书。
  •     最大的收获是对药物起作用的原理有了更好的了解,比我之前翻阅的医学书要好理解很多;以及和以前阅读的脑神经科学相关、神经递质相关内容融会贯通,这种感觉很好。还有在最后的附录里确认了「脑神经递质检测」的骗局。//然而并不怎么推荐看,信息密度很低了。
  •     辛亏是网易云阅读买的没买实体书 业余的认识 肤浅的解决办法
  •     果然还是亲身经历描写起来比较真实. 不过感觉说理部分太多, 不如多描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和内心纠结的过程可能对相关人更有帮助吧
  •     -_-
  •     从渡过的公众号知道这本书,作为一种陪伴,张进老师的分享很治愈
  •     偶然发现一本关于抑郁症的科普,作者竟然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关于抑郁症,近年来患病率越来越高,大众对此病还存在普遍的误解,不具备基本的常识,当年也是因为这样,所以家人去世,作为家属也有责任,我们现在能做的,努力做到身心健康,对抑郁症相关知识进行普及教育,任重道远。
  •     自相矛盾地方不少 无甚新意 念在有自身经历加分
  •     非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激励患者,鼓舞患者的伴侣能相伴前行。
  •     多有重复,内容也是拼拼凑凑,有些论断太过主观,不是太严谨,有一定的局限性。扫扫盲还是可以的
  •     看完了。怎么说呢,我觉得张进老师需要这种比抑郁症更强的感觉来帮助自己。
  •     有声书。作者久病成医,并有怜悯苍生救世济人的情怀,算是对抑郁症的正视听和辟讹谣做出了一波贡献。然,毕竟不是专业学者,当然没有深奥的学术讨论。 读罢,最感慨的就是,目前国内心理咨询师还真是不学无术,建树不足误人有余!哀哉,怒哉!
  •     作者本人作为一个抑郁症患者&记者,文笔通俗易懂涉及一些专业知识但不枯燥,作为一个心理老师,会把这本书推荐给得了抑郁症正在服药或接受咨询的学生
  •     不错,张进老师和安德鲁所罗门一样,都是抑郁症的亲身经历者,本人对这样的书更偏好,因为看着他们经历病痛并战胜病魔,最终走出来,这样的历程更为震撼,国内这本写的更直白,且可以有滋有味的读完,喜欢。
  •     是否应该看别人的书评已经开始怀疑了,首先废时间,其次真的很难看到自己的真相。 我觉得这本书写的好,别人却说吃药治疗抑郁症不好,所以我也没辙了。书里列举了几个抑郁症的案例,我觉得让人深省,过度的情绪是有问题的,不管是高兴还是难过。但抑郁症也不妨被看作是身体保护自己的手段,在这么长的人生里,有机会重新发现自己也未尝不是幸事。
  •     从北京回来几个小时就看完了,对于不了解抑郁症的人是救命稻草,对于清楚抑郁症的人还太浅显。
  •     看完这本书很生气。抑郁症临床表现等基本信息上,作者有很多常识性错误,这些都会严重误导不了解抑郁症的读者。我非常失望。我认为专业的概念还是应该由专业人士来写,作者作为抑郁症患者,只分享自己的部分就好了,并没有能力或资格进行科普。
  •     经历型读物,知识内容很有限。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