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作为交往的世界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549553408
作者:王伟
页数:235页

作者简介

本书以现代性理论为经线,“主体间性”思想为纬线,以“文本作为交往的世界”这一线索贯穿始终,跨学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展现接受美学的审美交往理论。
绪论首先回顾国内关于接受美学的译介情况,进而从理论本体和具体应用两个层面,来透视评析当前汉语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其所存在的重“前”轻“后”、重“用”轻“体”的不足,以及主体间性之维的论述缺失,由此引出本文的写作动机和理论意义。
第二章首先指出现实交往是主客二分之异化的交往方式,而主客同一的审美交往克服日常语言的禁锢局限,超越观念形态和现实利益等束缚牵绊,因而是主体间性的自由交往方式。其次还系统地分析伦理学——社会学、认识论、存在论——解释学三个层面的主体间性交往理论,由此进而指出本体论的主体间性,还包括信仰主义、自然主义和审美主义取向。最后在此基础上认为,完整的接受美学是主体间性的交往美学。
作为正面阐述伊瑟尔之主体间性审美反应理论的第三章,首先阐明其所提出的“隐含读者”当中蕴含着的主体间性思想,进而以其早期经典论著《阅读活动》一书为核心,更加具体地阐明其超越传统的结构分析与功能分析范型,而构建出的具有审美主体间性意义的文学文本观、阅读现象学、读者与文本交往互动论。
第四章首先指出伊瑟尔前期效应美学所存在的诸种不足,着重剖析其确定性/不确定交流观的二分误区,阅读理论的非历史性倾向,以及欠缺审美同情向度的探讨。然后具体考察晚期伊瑟尔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针对费什等人批评所做出的应对调整,即从文学理论批评转入文化诗学研究,由微观角度的分析演化为宏观整体把握,进而实现主体间性的文学人类学转向,最终形成现实、虚构、想象“三元合一”的虚构诗学。
第五章首先肯定姚斯对传统主客二分文学史叙述范式的反思批判,进而分别论述主体间性接受文学史观的七点论纲,即读者在文学交往中的地位、文学文本的价值由读者的审美理解来决定、文学交往中的审美距离、理解文学文本的历史差异、文学交往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文学交往的社会功能等。此外,还在姚斯与其他学者的对话论战中,明晰其理论草创之初所存有的问题,如过度片面地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导致其体系内还保存着主体性思想的残余,因而还不是彻底的主体间性审美交往理论。
第六章则重点论述姚斯在现代与后现代相互激荡的历史语境中,对其先前理论所进行的修正完善。本部分首先在现代性的视阈下,详细阐明主体间性审美经验之诗意性创造、接受、交往三个向度,进而历时性地分析主体间五种认同模式。此外,还顺带考察文学解释学的现代美学方法论原则。
第七章指出在文化转型的时代情境中,接受美学扬弃本质主义的致思方式,实现从自律论美学传统向交往论美学范式的转换位移,其不仅在艺术传播学层面上超越传者中心和受众本位的片面主体性,而且在美学向度上跨越精英主义历史传统与平民主义现实精神的二元对立,初步建构主体间性的审美交往本位观。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接受美学之译介研究综述
第二节 本书的撰写缘起、研究方法、架构意义
第二章 存在论“主体间性”的审美主义倾向
第一节 交往的问题域
第二节 交往中的主体间性问题
第三节 完整的接受美学的实质是主体间性基础上的交往美学
第三章 主体间性的审美反应文论
第一节 “暗隐的读者”的主体间性
第二节 主体间性的文学文本观
第三节 主体间性的阅读现象学
第四节 文本与读者的主体间性交往
第四章 从效应美学到虚构诗学
第一节 审美反应理论的不足之处及其调整应对
第二节 迈向主体间性的文学人类学
第五章 文学史作为主体间性的建构
第一节 文学史传统范式的省思检视
第二节 接受文学史主体间性的七点论纲
第三节 接受文学史主体间性的再审视
第六章 主体间性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主体间性
第二节 主体间性的审美认同模式
第三节 主体间性的文学解释学方法论
第七章 主体间性接受美学与新兴传媒文化
第一节 接受研究中的大众文化
第二节 大众传媒文化批判的批判
参考文献
后 记


 文本作为交往的世界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