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童

出版日期:2014-9
ISBN:9787532767108
作者:[日] 芥川龙之介
页数:169页

作者简介

首个《河童》单行本
芥川龙之介遗世之作
20世纪日本文学经典
《罗生门》表现了一个东方而古典的芥川龙之介,而《河童》展示了一个引领20世纪亚洲现代文学的现代派、先锋派的芥川龙之介。
本书收录芥川的短篇小说共6篇。
《河童》通过精神病院23号患者的自述,讲述了一段与人类社会既相悖又相似的河童国里的见闻与经历。虽然假托了一个虚构的世界,但贯穿全篇的机警的讽刺和犀利的批判处处指向现实,反而比当时很多现实主义作品都更准确也更生动地刻画出了20世纪20年代日本社会真实而本质的一面。
在河童国内,所有观念都在嘲讽着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它们了解人类胜过了解自己。一旦掌握了它们特有的语言,接受了它们的怪异思想,离开了这个乌托邦之后,便会立刻陷入对人类产生无比嫌恶的烦恼之中。故事主人公好不容易才返回人世间,但由于已经无法习惯人类的生活,被当成了疯子。

书籍目录

河童/1
掉头的故事/91
窗/107
尾生之信/111
南京的基督/115
湖南的扇子/138
芥川龙之介小说审读阅读推荐篇目/161

内容概要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以其名字命名的“芥川奖”成为日本文坛的重要奖项之一。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多为历史题材,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以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让读者关注到社会丑恶现象,这使得他的小说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河童》是其晚期创作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与中国的《桃花源记》,日本的《浦岛太郎》,英国的《格列佛游记》、《爱丽丝梦游仙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河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有多次中国指涉,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即取材于中国古代传说,如《女体》、《黄粱梦》、《英雄器》、《杜子春》、《秋山图》等。在中小学时代他就读过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等,并且借助日本古典文本如《源氏物语》《今昔物语集》的折射对中国古典文化有间接了解。然而细读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的中国指涉,我们发现其中无处不在的文化过滤现象,相比古代而言,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是阙如的;相比充满了宗教哲学文化的中国而言,经济、社会的中国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是不见踪迹的;相比那在现实-历史中实实在在的中国,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国是略显神秘而晦涩的。这不是传统日本文论中所谓的中日文化交流“气候论”所能解释,也不仅仅是“时间迟滞”的问题,而更体现了芥川龙之介作为中国的他者对中国的异域想象的变形过程。实际上,遥远的异国、神秘的异族都不过是一个个他者而已。同时,芥川小说中的“震旦”其实和现实中的中国没有任何关系,不过是另外一个虚构的“河童国”而已。比如在鼻子中有这样一段文本:“内供听人家讲到震旦的事情,提及蜀汉的刘玄德耳朵是长的,他想,那要是鼻子的话,该多么能宽解自己的心啊。”后面又有一段:“一年秋天,内供的徒弟进京去办事,从一个熟捻的医生那里学到了把长鼻子缩短的绝技。那位医生原是从震旦渡海来的,当时在长乐寺作佛堂里的供奉僧。”这两处关于中国的指涉都和佛教相关,震旦就是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而在《鼻子》的现实文本中突然插入对于中国蜀汉刘玄德的想象,而这个刘玄德的形象又是来自戏曲-小说传统的,这既来自芥川龙之介早年对于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或其他文本的阅读经验,也体现了芥川龙之介作为中国的他者对来自中国的异国信息的筛选。“秋山图”、“杜子春”、“黄粱梦”这些篇名也明显含有中国古代儒释道文化的折射,而在《河童》中河童国里世界各大文化名人的“众声喧哗”中也出现了孔子的身影。它们从某些方面看是真实的,但是一种文化“偏见”也暗寓其中,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体现的这些中国符号明显是古老的、奇异风俗式的、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和玄奥意味的,从而它实质上也是与现实-历史上的中国脱节的。芥川龙之介借助日本文化如《今昔物语集》等熏陶之后看到的中国必然是带有日本古典文学传统赋予它的色彩的。然而好的小说总是超过了任何分析的。就拿《河童》来说,这几乎是一部融括了当时所有的哲学、宗教思想的哲理小说,也是一部具有鲜明政治倾向性的批判小说,还是一部对作者个人的怀疑主义和悲观主义进行清算和总结的回顾小说,当然,更是一部《格列弗游记》式的反乌托邦小说,一部地地道道的寓言小说,也是一部热血沸腾、指桑骂槐的讽刺小说。我试图就《河童》在现实和想象之间的缝合衔接方面的技巧进行探讨。从索绪尔将语言分为能指和所指,并且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的不定性开始,经过雅克布森、罗兰·巴特等结构主义者的阐发,文本本身并不指向现实——而仅仅是文本内部的能指游戏,似乎已经成为了定论。后期巴特和克里斯蒂娃借鉴了巴赫金的复义和对话理论,又通过德里达式的解构的纯化,对其现实性进行了阉割,并将其辖域缩小为纯文本间的“互文”,从那时起,文学与现实之间便没有任何关系了。从表面上看,一切现实主义艺术对于上述理论的适用性是要大打折扣的,因为它们本身的现实针对性和强烈的批判性,使得读者必然要把文本中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进行勾连。就拿《河童》来说,其中的日本必然被有经验的读者对应于二十世纪初芥川龙之介写这篇小说时期的民不聊生、帝国主义的日本,其中的世界也是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全球的世界,其中的“震旦”则是古代中国的索引。芥川在这篇小说中详细地描绘了河童国的新闻审查、知识分子价值观的分化(包括尼采的超人主义、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叔本华悲观主义、唯美主义、非婚主义、反基督主义、基督主义、伏尔泰主义、佛陀思想、现世主义(生活教)、个人主义、人道主义、以及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怀疑主义)、伪民主、性别不平等(雌雄颠倒)及性别操纵(其中甚至预演了女权主义和福柯的权力理论——“有时候雄河童也拼命追逐雌河童。其实是雌河童勾引雄的来追她。”)、科技进步带来的相对人口过剩以及伴随而来的罢工和残忍镇压(“这个国家平均每个月发明七八百种新机器,什么都可以不靠人工而大规模生产出来,从而被解雇的河童职工也不下四五万只。”)甚至是河童吃河童(人吃人)、生育控制、金钱关系、民族战争(在那里是河童和水獭的战争)、黑幕政治……要让它们和当时确实存在的社会现实划清界限是不可能的。何况文本中出现的一大堆人名:歌德、瓦格纳、托尔斯泰、孔子、克利奥特帕特拉、陀思妥耶夫斯基、达尔文、波德莱尔、尼采、斯特林堡、但丁、蒙田……这些似乎都证明了文本和世界之间的紧密黏联,就像是语言之中的拟声词,声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在约定俗成的背后有一种隐伏的必然性,河童的这种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使它在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上也不同于《鲁滨逊漂流记》,此书的故事发生地主要是在海外的小岛上,是通过主人公的旅行来实现的,而《河童》则在把河童国置于现实日本的背面的同时毫不隐晦地对其进行了无所不在的现实影射,故事的主要叙述者“第二十三号”是通过一场意外跌入了另外一个世界,然而在另外一个世界见到的一切不过是一种反讽的现实,类似于《格列弗游记》的第一章“小人国”的构思,河童国的小人们的身材、器物也是现实日本国实际状况的缩小化。表面上看河童国是日本现实在时间平面上的空间误置,实际上,河童国的一切更像是空间平面上的时间误置,即发生在河童国的餐食工人、生育配给、警察统治、荒谬律法是对现实世界的一切的漫画化、夸张化,是把本来存在的悖论推到极致的产物,因而它是未来的现实、可能的现实,它的一切混乱逻辑是建立在当时世界的科技理性、超人主义、宗教虚无主义、政府-商业集权的极端演化的基础上的。虽然“论文明,这个国度和我们人类的国家——至少和日本没有多大差别”,但文中多次出现的河童国的“先进性”的暗示:科技是多么发达、医学是多么进步、婴儿智商是多么高超、垄断资本主义是如何集中、出版业如何迅捷(“这个国家出书,只消把纸张、油墨和灰色的粉末倒进机器的漏斗形洞口里就行了。”)……都暗示“河童国”——东京地下的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并不是现实的毗连物,而是二十世纪初期日本的未来,作为一个异在的乌托邦,它表达了很多和《美丽新世界》类似的对于集权制政治和科学至上主义的隐忧,并赋予人类未来一个略显悲观失望的结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比《格列弗游记》更像是一部乌托邦小说,对于未来的预言胜过了对于现实的讥讽,同时也使它与现实平面拉开了距离。芥川龙之介别有用心地在河童国创制了河童的语言,又把河童的相貌举止描写为皮肤粘滑、行为古怪、略显丑陋,有“滑溜溜的脊梁”,身上不穿任何衣服,以适应反现实的乌托邦叙事。第二层叙述者“我”以“特别保护民”的身份进入河童国,在那里,“我们人类当作正经的,河童却觉得可笑;而我们人类觉得可笑的,河童却当作正经。”按照形象学的理论,“他者”(the other)和“自我”(Self)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他者是针对自我提出来的,自我要确证自己,必须借助于外界参照物。芥川龙之介正是以河童国作为日本的他者来构造全篇的。一般地认为,肯定他者,意味着对自我形象的消解否定;否定他者,则又意味着对自我形象的肯定以及自我空间的延伸。可是在芥川龙之介这里,否定河童国这个他者,同时也就否定了日本这个自我。文中提到拉卟叉开腿站在马路当中,弯身从胯下观看川流不息的汽车和河童。最后说:“晤,我太苦闷了,所以倒转过来看看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可还是一样啊。”这可以说是日本和河童国的对立-融合关系的寓言。在结尾处,“由于一桩事业失败了,我又想回河童国去。是的。不是‘想去’,而是‘想回去’。当时在我看来,河童国就是故乡。”由此可见,到底河童国是现实的反讽还是现实是河童国的反讽已经不重要了,甚至是已经无法分清了。最后文章中这样的细节:“音乐家库拉巴略还用小提琴为我奏了一支曲子。喏,那边桌子上不是有一束黑百合花吗?那就是昨天晚上库拉巴喀带来的礼物。(我回头看了看。当然,桌子上什么花束也没有。)”更加暗示了这整个河童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幻想故事,然而这个精神病患者的故事是如此精致,“我自信相当准确地记录下他的话。如果有人看了我的笔记还觉得不满意,那么就请去造访东京市外××村的S精神病院吧。长得少相的这位第二十三号必然会先恭恭敬敬地点头致意,指着没有靠垫的椅子让你坐下。然后就会露出忧郁的笑容安详地把这个故事重述一遍。这即是伊泽尔所说的召唤读者的程序,也是打破现实与文本之间的边界的尝试。小说以心理现实主义的技巧,框架叙事的形式,由第二叙述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并且以现实作印证,以模糊文本的虚构性实质,实际上进而加深了文本的虚构性,取得了”柯勒律治之花“的效果。第二叙述者——作为精神病患者第二十三号的我“对河童和水獭之间的战争颇感兴趣。(因为河童的劲敌乃是水獭这一点是个新发现,就连《山岛民谭集》的作者柳田国男也不知道,《河童考略》的作者更不用说了。”我们发现,整个文章是埋伏在一种亦真亦幻,虚实结合,真假难辨的背景之中的,从而加深了现实——虚构——现实之间的错杂结构。此外,文中多次涉及了翻译:河童国的语言对日语的翻译,第一层叙述者“我”对第二层叙述者精神病患者“第二十三号”的翻译,以及它暗含的现实日本对河童国的虚构的翻译、文本中的东京对现实中的东京的翻译(就像是文本中的震旦与现实中的中国的翻译)。因此,现实是通过词语进入文本的,克里斯蒂娃的互文并不是对巴赫金的误解,也不是对巴赫金的社会学批评的阉割,而是从纯文本的路径对他的改编。芥川龙之介也由此实现了自己的意图:通过来来回回的多维缝合使文本和现实的关系趋于模糊,既奠定了河童国的乌托邦的异在性,又把它作为现实日本的样品。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亦即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现实指涉不过是以文本形式进入了文本,也只有以文本的形式,现实才可以通过词语的形式在文本中留下痕迹。通过这种方式,小说家实现了现实与文本的互文,而虚构文本与真正现实的关系已经被悬置了。
  •     这篇小说并非芥川龙之介的最杰出的代表作,但全篇涉及哲学、艺术及心理学知识非常多,足以见得芥川才华横溢,涉猎极广。《河童》讲的是河童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河童,是一种生物。据传,它们看起来像小孩,有四肢,通常很纤瘦,皮肤就像青蛙的皮肤那样黏滑能反光,而且它走过的地方还会留下黏液的痕迹,它的皮肤还会变色,像变色龙一样,是日本传说中久负盛名的传奇生物之一。中国的河伯,指的就是它。芥川龙之介为什么要选择河童呢?河童非人非鬼,活在传说中,有自己的一套三观和价值体系,所以“我”这个精神病患者才在文中说道:“我们人类当作正经的,河童却觉得可笑;而我们人类觉得可笑的,河童却当作正经。比如说,我们人类把正义啦,人道啦,奉为天经地义;然而河童一听到这些,就捧腹大笑。”河童的世界里,也有战争、欲望、文艺、批评和家族制度,只不过他们的理解和人类大相径庭。所以“我”看到了墙上贴的布告时十分震惊。布告上是这样写的。“募集遗传义勇队——健全的男女河童们!为了消灭恶性遗传,去和不健全的男女河童结婚吧!“人类当然无法理解,和不健全的男女河童结婚,是为了消灭恶性遗传?哪里会有河童愿意去做呢?河童对”我“说,“你以为少爷爱上女佣人,小姐爱上司机,是为了什么?那都是不自觉地在消失恶性遗传呢。首先,跟你前些日子谈到的人类的义勇队比起来——为了争夺一条铁路就互相残杀的义勇队——我觉得我们的义勇队要高尚多啦。”对于河童来说,寻找配偶是件容易的事情,女河童喜欢哪个男河童,只要追到他,扑倒就可以。总有些男河童没人追,就是那个“叫作马咯的哲学家以次也没给捉到过。原因之一是马咯长得奇丑无比,还有一个原因是马咯不大上街,总呆在家里。我也时常到马咯家去聊天。马咯老是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七彩玻璃灯,伏在高脚桌子上死命读着一本厚厚的书。”宅男没人爱。河童的世界里也一样。尽管很多生活方式不同,但最后指向的生活逻辑却是相似的。芥川龙之介,正是以河童之名写着当时的日本社会。河童世界里的哲学家马咯,写过一本书《傻子的话》。”傻子总认为除了自己以外谁都是傻子。我们之所以爱大自然,说不定是因为大自然既不憎恨也不嫉妒我们。最明智的生活方式是既蔑视一个时代的风尚,在生活中又丝毫不违背它。我们最想引以为豪的偏偏是我们所没有的东西。任何人也不反对打破偶像。同时任何人也不反对成为偶像。然而能够安然坐在偶像的台座上的乃是最受神的恩宠者——傻子、坏蛋或英雄。我们的生活不可缺少的思想,说不定在三千年以前已经枯竭。我们也许只是在旧的柴火上添加新的火焰而已。我们的一个特点是常常超然于意识到的一切。如果说幸福中伴有痛苦,和平中伴有倦怠,那么……为自己辩护比为别人辩护要困难。谁不相信,就请看律师。矜夸、爱欲、疑惑——三千年来,一切罪过都由此而生。同时,一切德行恐怕也发源于此。减少物质上的欲望并不一定能带来和平。为了获得和平,我们也得减少精神上的欲望。我们比人类不幸。人类没有河童开化。做什么就能完成什么,能完成什么就做什么。我们的生活归根结底是不能脱离这样的循环论法的——也就是说,自始至终是不合理的。波特莱尔变成白痴后,他只用一个词来表达人生观,那就是”女银“。但这个词并不足以说明他自己。能说明他自己的毋宁是”诗才“,因为他凭借诗才足以维持生活,使他忘了”肚皮“一词。如果将理性贯彻始终,我们当然就得否定自己的存在。将理性奉为神明的伏尔泰之所以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正说明人类没有河童那样开化。”读这段话的人,大都会有“这个傻子和我好像”的错觉吧。“我”最后离开河童国,回到人间的时候,已经不习惯人类的生活。最终被当做精神病患者抓了起来,并在医院反复给人们讲河童国的故事。作者说:“我还记得他讲完这个故事时的神色——他刚一起身就抡起拳头,不管对谁都破口大骂道:“滚出去!坏蛋!你这家伙也是个愚蠢、好猜忌、淫秽、厚脸皮、傲慢、残暴、自私自利的动物吧。滚出去!坏蛋!”这算是对人最后的忠告吧。
  •     瑰丽的奇想——评苍川龙之介《河童》缘起:刚一读完这篇中篇小说,第一个反应是必须写一些东西出来。首先,我顺手安利一下——河童也叫水虎。是汉族民间传说中的鬼怪。最早起源自中国黄河流域的上游,据本草纲目记载,水虎是居住在湖北省的河流中的妖怪,外表看起来类似3、4岁的儿童,但是身体却覆盖著连弓箭也无法射穿的坚硬鳞片,通常都是全身潜入水中,只露出很像虎爪的膝盖在水面上。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精神病患者,水虎(亦即河童)的世界和我们人类世界是“反平行世界”,也就是说,我们的“正常”在他们眼里就是“不正常”,我们的“不正常”在他们眼里反而是“正常”了。正因为此,他们犯罪后假如犯罪的“因”死了,犯罪的“果”便可以不用承担。就比如“我”(河童A)抢了河童B的钱包,但原因是为了给儿子买玩具,然后儿子死了,警察抓到了A,A不用付任何法律责任。可作为“人类”一个异类,在另一个物群里面得到很高的优待,本身就不可思议吧。就像三体里面的“三体人”,任何种族都有“排他性”,不要说种族不同,连“异教徒”都是烧死的下场。当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那只,越长越年轻的河童,就像他说的那样:年轻的时候因为生理“年老”没有那么多欲望,到了老了精神“年纪大了”,可以控制自己了。一直都有一种说法叫“老小孩老小孩”,很多人觉得老人就像小孩一样。但是我觉得就和“画杨桃”类似,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未尝不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比如生理上的年轻与心理上的成熟——许多人的毕生追求——那么以一种更加“老”的精神面貌,更加“年轻”的体魄活着,是否会更好呢?有人认为年轻应该有年轻的朝气蓬勃,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傻劲”,也有人觉得在中国“少年老成”等一些“套路”更受欢迎,更易得到大众的认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事实上,谁是傻瓜真的不一定呢。类似于水虎的世界可以“正常”运转吗?作者或许是为了增强代入感,没有完完全全地将一切反转,但确实是一个瑰丽的尝试。Ps1:与其说这是一篇志怪小说,不如说是一本假借神经病之口的一个不那么严谨的社会实验假说。Ps2:水虎也叫河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沔)水中有物,如三四岁小儿,鳞甲如鲤,射之不可入。七八月中,好在碛上自曝。膝头似虎,掌爪常没水中,出膝头。小儿不知,欲取弄戏,便杀人。或曰,人有生得者,摘其皋厌,可小小使之(“之”字原无)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河童》一篇更像政治讽刺小说。河童的世界不见得是多好的世界,然而滑稽与残忍并存的异域,反而令人感到背后一阵阴寒。
  •     有意思极了!
  •     河童的谈吐,政治,经营穿插着日本人的思想。 “你自己的罪恶要自己去说,说了罪恶就会自行消失。”
  •     非常好!鲁迅的人血馒头和这里的人血饼干有关系吗?
  •     后面几个短篇还不错
  •     南京的基督,重庆的金花,坚持的始终相信,这个世界就是善意的。
  •     不太了解日本历史,所以也不太清楚他讽刺了怎样的一个日本。还是觉得桃花源描绘的世外桃源更让我向往
  •     甚是有趣
  •     2017.3.24 15:18 省图
  •     因为动漫《文豪野犬》想了解芥川龙之介。这本书收录了多篇作品,融入了很多中国的元素。会继续读他的其他作品。
  •     很像 桃花源记。
  •     早在那么多年就能写出这类小说 也是“有趣”与“幽默”
  •     会很奇妙哦
  •     日本式的镜花缘,但是逼仄,仿佛把一个骑士塞到矮人身体里的倒错感,介川的文笔在这本里好像并不明显,读着有种灰暗感
  •     画得真好
  •     装帧漂亮,手绘有趣。《河童》并未给我什么感觉,同类题材的格列佛游记和猫城记对人性的挖掘及讽刺意味更深。倒是后面的几篇短篇颇值得一读,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国元素。南京的基督和掉头的故事最为喜欢。
  •     唔 給人一種黃瓜的清新感。
  •     芥川的短篇都挺值得一读的,有些虽然是陈旧的故事,但都能翻出新花样。
  •     若我生在河童国,也许我会在老爸问我是否愿意来到世上的时候选择不,然后悄无声息离开。 若我误入河童国,也许我会一去三十年,不知今夕何夕,不离开,不融入。如果必须离开,我想我会谨记一句:此中事不足为外人道也。
  •     河童国生活教供奉的六位圣徒:斯特林堡、尼采、托尔斯泰、国木田独步、瓦格纳、保罗·高更。
  •     到底是我疯了,还是这个世界疯了?芥川奖,绝非浪得虚名
  •     坐在图书馆一天看完一本书 真的是得到了长舒一口气的释放 芥川龙之介的叙述里处处展示了人性的神奇 有机会想读「藪の中」
  •     我一直认为精神病患者视角和精神不同我们这些俗人 所以才能去河童的世界 跟河童交朋友。此书推荐保存
  •     译者的翻译语言真的加分啊,流畅的文本读起来非常有感觉,感觉除了河童外震撼的还有掉头的故事,场面描写真实细致,男主居然是最后被殴打断头死了 让人唏嘘
  •     我道行太浅!
  •     第一次看芥川龙之介的书,前半部分很有趣,感觉在另外一个世界很精彩,这倒显得结局变得很一般。实在不懂,为什么日本名作家怎么都那么喜欢自杀呢?!
  •     桃花源处 出得来的是渔夫 出不来的便是河童吧 我现在不能多看这种书。
  •     带着些许灵异的故事 揭示着不分地域的人性 湖南的扇子看得不太懂
  •     芥川的短篇不错,但是我觉得翻译的不太好
  •     【2017017】虽然没有罗生门选篇经典,但是还是难掩《河童》和《南京的基督》等篇的优秀。在这里,人们不知悔改又排除异己,没有信仰又不知廉耻。真真辛辣。
  •     除了《河童》,其他篇目都跟中国有关。
  •     这样的文字笔触让很多人都想到了鲁迅先生。这是一个日本人的视角看到当时的中国社会。 《河童》非常棒 人们喜欢自然之美,这和自然不会憎恶他们、不会嫉妒他们不无关系。
  •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影子,这是我在读之前所没有意料到的,读之后才发现芥川也看三国,也看水浒,也读中国的诗。说不定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是我接触的日本作家太少了吧……另外芥川的小说总是有出人意料的结尾,其故事也是风格独特,其中的阴暗古怪别有一番魅力。
  •     这个翻译的文字里有很多前置定语,很多的“的”,老让我看着看着就觉得要写翻译作业了。但是内容蛮有意思的。
  •     总觉得之前看过
  •     后部短篇 喜
  •     喜歡《尾生之信》和《南京的基督》。
  •     尾生之信
  •     对河童来说,人类世界才是不合理吧
  •     《尾生之信》
  •     The pendulum of humanity.
  •     本以为整本都是在写河童,小说终归是小说,有机会要再读一些关于河童的东西。很喜欢诸如河童之夏,偷东西的小人,龙猫等电影描绘的场景,有时候,我想逃。
  •     笔法凌厉,揭露深刻,读来实在酣畅淋漓,遗憾直到现在才接触龙之介。
  •     天马行空,华丽至极
  •     荒诞又孤单
  •     喜欢尾声的信
  •     20170407 小册子。白天穿梭于几个地方,坐了几次地铁,结果很快便读完了。其实如果稍微把字排密一些,也就是100页左右的东西。
  •     你是猪吗?
  •     河童篇是因了河童的可爱而可看 其余篇目可读性太弱 翻译还没我好
  •     有趣,《河童》里面很多情节很有趣,读来荒诞,细想又有哲思,总之,写一篇可读性很强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