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书评

出版日期:2016-7-1
ISBN:9787545601408
作者:(瑞士)葛安妮,葛碧建
页数:200页

那些童年时烙在心里的伤,也许一辈子都无法治愈

昨晚观看了王宝强主演的影片《hello,树先生》,心里久久无法平静。影片讲的是一个叫‘树’的年轻人,小时候是的心智正常的孩子,却因看到父亲将哥哥吊到树上失手打死这一幕,让他有了强烈的心理阴影,乃至对他后来的身心成长差生巨大的影响,最终完全陷入疯癫状态的悲剧故事。这部影片反映了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实问题:童年产生的阴影将会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这让我想起了最近在阅读的瑞士著名心理学者和心理治疗师葛安妮和葛碧建这对夫妇在著作《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中论述的“童年经历对孩子的一生影响至大。父母如果不理解孩子的世界,不仅无法正确引导孩子,而且可能随时伤害孩子的心灵。而要修复童年时期的创伤极其困难,有些创伤几乎是不可治愈的。”—1—孩子的内心独白诉说童年的秘密这本书以“孩子的内心独白”独特视角,向人们诉说“童年的秘密”:很多时候小孩子的思想感受与行为方式不被父母所理解,父母的教育理念和信息以不恰当的方式传达给孩子,使得有些孩子受到致命的伤害,如恐吓、体罚、语言暴力、不公的对待、情感的压抑等,最终使孩子形成扭曲的人格,如自私、叛逆、暴躁、偏见、孤僻、厌世等负面的性格和人生态度。童年早期的烙印对一个人将来的一生都具有持久深远的意义,不论是对童年、青年还是成年都是如此。等一个孩子长成了青年或成人,再要改变他人格或性格的许多方面,那将是非常困难的。建议家长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书里孩子写给爸爸妈妈的信,这封长达八页的信会告诉你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会从孩子的角度解释那些令人头疼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且指导你当遇到孩子的不良行为问题时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接受。通过孩子的内心独白,我们逐渐了解孩子的心灵需求,总结出父母教育孩子的正确态度和方式:1.不娇惯,给孩子一定的限度,不能凡事都满足;2.阻止孩子的不良行为要态度坚定;3.不用责骂或暴力惩罚孩子;4.不要对孩子一会儿唱红脸一会儿唱白脸,同样的事情不要这次说行,下次说不行;5.说话要算数,要兑现承诺;6.孩子喊叫“我恨你们”时,不要生气,要感受孩子的伤心和难过;7.不要小看孩子,要尊重孩子;8.不要一味“服侍”孩子,给孩子的成长“帮倒忙”;9.不要当众责备孩子,单独跟孩子解释,保全孩子的尊严;10.接受孩子充满幻想的语言和离奇的想法;11.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12.孩子生一点小病,不要太在意。否则孩子会以此博得关注,变成一个病孩子;13.如果父母做错事或错怪孩子,要向他道歉,并说明理由;14.对孩子而言,陪伴的质量时间比数量时间重要的多;15.在孩子害怕时,不要围着他大惊小怪,可怜他,而要教他如何变得勇敢,如何面对生活,给孩子树立好榜样。也许您不经意的一个动作或话语就会给孩子带来永久的伤害,要想培养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必须从小抓起,从细节抓起。通过孩子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得出来我们的许多育儿态度和方法都是不适合孩子的,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做出改变。—2—正确应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如果您的孩子已经受了伤,出现了一些不良行为,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应对呢?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德莱屈尔发现孩子出现不良行为一般有四种目的,即寻求关注、争夺权力、寻求报复、自暴自弃,针对这四种目的的不良行为,葛氏夫妇给出了一些纠正建议:纠正不良行为的策略这些方法要巧妙应用,不能生搬硬套,教育孩子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学习——试验”的过程,需要家长们和孩子一起进步。—3—回不去又忘不了的童年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例举了32个童年经历对成年生活影响的案例,相信每个人都能从这32个案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这32个案例也让我也回忆起了自己痛苦的童年。是的,我的童年一点都不幸福:出生40天,因为是女儿身,我被亲生父母寄养到亲戚家;到11岁,亲生父亲去世,留下遗言,母亲接我回到自己的家,而后母亲又和我继父成家,我在这个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家里住了6年;未满十八岁我就离开家,去外地求学,直到我研究生毕业,结婚生子。因为没有归属感,我不喜欢回家;因为没有安全感,我惧怕回家。犹记得刚回到亲生父母家,我整整两年没有开口叫“妈妈”,一直到上大学我都不敢提也不敢听别人说“爸爸”、“父亲”、“爹”这样的字眼,眼泪会止不住的流。上了大学,有一段时间我得了抑郁症,三个月没有睡觉,幻想过各种自杀场景;而且,一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该如何跟长辈相处,无论是老师、领导或者公婆,看到他们我就胆怯得一句话都说不出口……看完《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我找到了这一切痛苦的源头,童年时期的那些烙在心上的伤痛,也许这一辈子都无法治愈。这本育儿书我看到最后居然哭了,我从书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比如“父爱缺失”的宿利,朝着完美的方向苦苦努力,却还是没有培养出在家庭生活中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比如“自己什么都不是不过是个小女孩”的建玲,从小不断地去效仿男孩或男人,活不出自我的女人身份;又比如父亲在很早以前就去世的彩云,和母亲不亲,和哥哥姐姐也不亲,即使受到良好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仍然觉得自己和小时候别无两样,是生活的失败者……说实话,我能活出今天这样看起来健康快乐的样子,没有成为下一个“树姑娘”,这得益于我的精神食粮——“书籍”,我喜欢看鸡汤书,喜欢在阅读中疗伤,这本育儿书也是我的一味良药,它帮助我反思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治疗自己的童年创伤,同时有效避免将错误的教育模式沿袭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感谢心理治疗师葛氏夫妇!

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孩子的性格将伴随孩子的一生,比父母的陪伴还要长。好的性格能够使人容易感到快乐,更易使人获得自信与成就感,对生活与学习充满了好奇与希望。相反,不好的性格,是一枚定时炸弹,随时会使人陷入崩溃边缘,使性格扭曲,使与外界的联系存在障碍,造成悲剧性的后果。综上所述,对孩子的性格培养是父母及其他陪伴者的重要功课,好的性格是孩子乃至父母一生最大的精神财富。1.指责他人的恶习只会徒增彼此的痛苦,只会让事情更加糟糕。职责就像毒害家庭氛围的毒药。指责是不成熟的、不想学习的人的习性。2.错误的教育方法:以严格要求为基础;以过分约束为基础;纵容式不干涉主义。3.阿德勒学派:一是既尊重又坚定。训练孩子时要坚定,但也要尊重他们。二是不应惩罚孩子,也不应纵容,应该理解孩子。三是理解孩子即是理解孩子的目标。四是自然合理的后果是教育孩子的强大武器。五是鼓励是很有效的,无论长期还是短期内,鼓励总会产生积极的结果。4.不良行为的四中目的:寻求关注;争夺权力;寻求报复;自暴自弃。

松弛有度,与爱同行

教育是均更促使你认识自我,质疑之前所有的自我认知。是一种自我疗伤。让你带着问题迎接社会。以更高远的眼光远离社会,暂时摆脱来自家庭影响和职业规划的束缚,站在远处以纯净并批判的眼光来审视整个世界。也是独立思考的开始。决定孩子性格的分割点就是12岁。12岁之前所有的不确定因素、甚至是道德上的缺陷,就能够加以弥补。但是过了12岁青春期之后,这些问题就无法再纠正了。所有家长们更是要重视起来,不要忽略孩子成长的任何阶段,更不能给孩子太多的压力。童年所受的心灵创伤,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我们要多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书中结合很多实例,给我们讲述了童年期间心里阴影对人一生的影响之深、之远,真是让人不寒而栗。我们经常忽略孩子们的一些请求,甚至是孩子七八岁之后,也会在公开场合谈论孩子的一些隐私。让孩子自尊受挫,抬不起头来。而儿童的前九个月也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前两岁,会学到很多终身受益的东西。这真的是出人意料的发现! 本书从孩子的内心想法至关重要开始,由孩子的独白、父母的独白、保护自己已经一些心理学原则、性别问题等组成。书的末尾有32个鲜活的例子,给我们展示了童年经历对于未来生活的影响。这本书是针对中国的父母撰写的,里面饱含了作者夫妇对中国浓浓的爱。从中国父母包办式教养开始,以孩子独白的形式,从心理学角度,向父母展现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很新颖,也很实用。对于很多家长没有原则,或者原则性很差,都给出了相应的建议。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大多数家长都是比较没有原则的,不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则,总是对孩子要求一样,自己做的却是另一样。要么以严格要求儿童为基础,要么以纵容为基础,或者综合使用两者。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孩子期末考试成绩不好,父母严厉的批评了孩子,甚至母亲还哭了,觉得孩子的成绩很丢人。但孩子也是很要强的,立马生病了,不但嗓子发炎,而且鼻炎也很严重了,甚至医院建议做手术。这时候母亲慌了,一再的说,只要孩子好了,什么成绩呀都不重要。由严格转向了纵容。而我也发现,孩子性格是活跃了,但明显表现出缺少教养了。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失败。很感谢作者,也很感谢译者,能够把这么一本值得所以中国家长阅读的好书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教养孩子,任重而路远。作为家长,更是在时刻学习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结合自己家孩子的特点,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才能够不断的进步,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共勉!

开启“童年秘密”之锁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初版原名《童年的秘密》,这本书一直摆放在我们幼儿园,是我们给许多家长和幼儿教师推荐的主要书籍之一。在上百场教育工作中,我多次使用本书的部分内容;也曾因搬家而清理掉好几箱书籍,但这本书总是我书架上保留不多的育儿书籍之一。现在,得知此书修订本将要出版,不胜欣喜!这次应邀作序,我再次翻开本书,含泪重读。那些逝去的故人和十年来的往事在我的心里激荡起一个个浪花:对作者葛氏夫妇的缅怀和敬意让人“情来不自禁”;童年时的那些古老创伤使人“独怆然而涕下”……带着些许的忧伤,读着书中32个熟悉而令人心碎的案例故事,体悟每一个故事背后饱含的辛酸,我潸然泪下。圣贤说:“你被创造是来担当重任与忍受苦难的。”可悲的是,苦难之杯已在童年生活中满溢,而人类的童年原本可以更加美好!家庭何时能够清澈明朗,如明镜般映照孩子的心灵?正是在家庭这一社会空间,使孩子得以做好准备去面对未来生活的挑战。在家庭里,孩子学会了爱、宽容、公正……那些指导孩子一生的正面价值观大部分是在家庭的荫庇下形成的。不幸的是,也正是在家庭中,有些孩子受到了致命的伤害,如恐吓、体罚、语言暴力、不公的对待、情感的压抑等;形成了扭曲的人格,如偏见、支配他人、以自我为中心等。这些负面态度和品质一旦形成,就会从家庭带到社会交往的各种场合,成为孩子进步的障碍。因多年从事教育工作,我有缘走进一些家长和小朋友的心灵世界,然而我痛心地看到很多人都笼罩在童年的阴影之下,心门紧锁在黑暗之中,无尽的孤独和怨恨、沮丧和虚无、无奈和愤怒如影随形,使他们在婚姻、家庭、交友、工作关系中长期处于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的状态。唉,人间故事其实大同小异,就看世人如何代代相传,盲目无意识地仿效其祖宗!祖祖辈辈上演着同样的悲情故事,人类何时才能吸取教训,不再重复演绎?家庭暴力带来了无尽的伤害,人类何时才能停止伤害行为,尤其是停止伤害身边最亲的人?愿每个人都能找到一把万能钥匙,把自己的“童年秘密之门”打开,让光明驱赶“过去”遗留下来的黑暗。阳光一旦照进来,阴影便不复存在。说到性格,童年经历对人一生的性格影响巨大。“如果幼儿与照顾者(主要是母亲)在早期没有建立起牢固的情感纽带,孩子将会产生不信任感和极度的愤怒,容易变成一个缺乏道德感的孩子。孩子所感受到的全是负面的情感,对别人也没有积极的情感。如果孩子处于这种无所依恋的状态,长大后会欠缺维系情感纽带的能力,无法建立人际关系,无法学习,主要是无法学习爱与关心。”记得当年本书作者讲到这里时,很多学员当场就声泪俱下,懊悔自己的无知造成了孩子的性格扭曲。众所周知,要修复童年时期的创伤极其困难,“需要时间,需要他本人和他周围的环境极度耐心”。有些案例仅在心理学领域是几乎不可治愈的。那么,3岁看大,7岁看老,0~6岁性格定型的说法是否就是真理?我认为不一定。首先,阿博都•巴哈对此给予了新的解释:“一个人的青春期一旦过去,再想教育他并改变其性格便实属不易。经验表明,届时任何企图改变他的某些秉性的努力都将徒劳无益。或许,他今日会有所改善,但不过数日,便故态复萌,依然如旧。”也就是说,一个人在12~15岁的青春期,如果加以适当的培养,即便儿童期缺乏适当的教育,也能改掉其小时候养成的不良习性。反之,如果青春期没有适当的指引,即使儿童期接受了道德和灵性教育,也很容易变坏。阿博都•巴哈把性格的定型期延续到了青春期,青春期之前人的性格都有望重新塑造。其次,千百年来以小家庭为核心的价值观正在淡化,因为人类从整体上来说正走向成熟期,正从热爱小家庭扩大到“热爱全人类”的集体意识中。对于那些出生在不健康的家庭模式中的人不应该绝望,要勇敢地从原生家庭的阴影中走出来,融入“人类一家”的大爱中,因为“上天的力量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品性,使我们脱胎换骨。通过祈祷与恳求、遵循神圣律法和更多的服务行动,我们就能改变自己”。本书作者葛氏夫妇是我学习“家庭心理治疗”的入门导师,我认识他们是在10年前他们来广州讲学时。老先生睿智风趣,风度翩翩,很有绅士风范;老夫人虽已古稀之年却是优雅美丽的典范,每次上课,我都坐在下面欣赏她的着装搭配,夫人不管是穿T恤衫还是正装,都显示出无可比拟的高贵雅致,让我想起“长生不老”的神话来。记得在一次课堂上,老先生讲述他们夫妇来中国服务的经历,如何把瑞士的家产全部卖掉,如何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定居……不知怎么,听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其他学员可能也受感染而齐声哭泣。老先生笑了笑,幽默地说:“Ha ha,you are so sentimental today!(你们今天怎么多愁善感起来了,哈哈!)”我曾有幸见证葛氏夫妇现场进行心理治疗,深感震撼!老先生和来访者坐在讲台上,面对面,先生的眼睛如老鹰般犀利,紧扣住对方的灵魂,有时来访者只说了几句话,先生便抓住其症结,用他“神秘的引导词”使对方忽然号啕大哭起来。然而,他的现场治疗不是冷酷无情地把伤痛血淋淋地剥开来展示给大家,而是及时给予仁爱的陪伴和关怀,这也是积极心理治疗富有人性的、倍感温暖的一面。有一次,为了体验现场治疗的感觉,我也申请上台,坐在老先生的对面,那时候我的生活可能还比较“阳光”,所以有点尴尬,一下子说不出什么问题来,于是我请他解梦:“我很多年都做着同一个梦,梦见一个老头在后面拼命追赶我……我穿山过海,逃命似的飞奔……”老先生洞察力超强,三言两语便说出了这个梦的语境。几分钟后,我无语,他早已读懂我的心思,便意味深长地笑着说:“It seems I have nothing to say, Pamela.(我好像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帕梅拉。)”本书中的好多案例主角都在课堂上进行过现场治疗,时隔近十年,还是一个个记忆犹新。由于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我的老朋友,重读这些案例也使我再次感怀童年的沉重。2009年5月,经历了一场不幸的意外事故之后,葛老先生蓦然升腾至灵界。《童年的秘密》是当年夫妇俩献给中国家长的特别礼物,今天终于再版,对先生的在天之灵定是一大慰藉。《童年的秘密》聚焦于家庭教育的独特功能,它是读者了解“积极心理治疗”的入门书籍,同时让父母们深入浅出地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从我近二十年的早期教育实践的专业角度来看,本书具有以下独特之处:1.“孩子的内心独白”是众多育儿书籍中独一无二的写作方法,是父母理解孩子的最佳切入点,使生活在理性世界的成人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感受孩子最本真的需求。2.书中32个案例,可以帮助中国家长提升心理觉察能力,反省自己的成长历程:如何反思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原生父母的价值观;如何避免代代相传的不良家庭运作模式;如何将自己从自我的牢狱中解放出来。3.本书提到世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类社会从青春期走向成熟期的过渡时期,一场新的教育观念的改革正从四面八方兴起,所以家长必须谨记运用新的原则去教育下一代。“人是上帝的奥秘,认识自己即已认识上帝。”所有天启圣典都表达了这玄妙崇高的主题,那么人若仅凭一己之力,来解开童年的秘密将是何等不易!本书引用了先知巴哈欧拉和完美教育家阿博都•巴哈对儿童教育谆谆教导之圣言,使作者的解读具有非凡的力量且独具一格。让我们谦卑地躬身探索儿童的秘密,让我们的内心更加温柔,灵性更加充盈。当你凝神观察那小小的身影、纯净的眼睛和灵动的微笑,那一刻,天地万物都静止下来,化为了虚无……愿天下父母能身体力行,享受亲自抚育孩子的天赐良机,教育他们拥有卓越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排忧解难的智慧。愿社会给母亲提供哺育婴幼儿的有利条件,在社区中提供父母育儿培训的无私服务!上天作证:培育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是为人父母者所拥有的最珍贵财富!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人生轨迹

教育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也确实值得人们仔细研究、分析、反思,从而更好地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同样是家境贫穷的孩子,为什么有的自强不息,最终出人头地,而有的则自怨自艾,甚至 心灵扭曲,报复社会。同样富裕背景的孩子,有些温文尔雅,知书达理,而有的娇蛮任性,整体寻欢作乐。深入观察研究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实孩子就是父母的缩影,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性格培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瑞士作家葛安妮的《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结合之前看过的人物传记,我发现童年时期的经历和家庭教育决定一个孩子的性格和未来发展之路。一. 抓住教育关键期现如今很多人都开始注重胎教,事实证明胎教确实有着神奇的培养效果,在怀孕期间,妈妈所经历的一切也都会对宝宝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婴儿的头九个月至关重要,对于“联结纽带”的建立尤其如此。如果婴儿和看护者(特别是母亲)之间的关系是由爱和信任构成的,那他自然会有安全感,会向看护者学习,这种联结他将来心理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基础。而童年时期是孩子培养性格是三观的关键时间。有的人因为童年时缺乏父母的爱或受到过情感伤害,长大后往往会有“爱人恐惧症”。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去爱人,更害怕全身心付出会让自己伤痕累累。有的人因为小时候一直在家人的高标准严要求下生活,所以当成年后,哪怕他们事业成功,他们还是会很在乎别人对他们的评价,会因为自己的一点失误而苛责自己,找不到真正能让自己放松的时刻。二. 尊重天性,不苛责不溺爱很多时候家长们会聚集在一起,抱怨自家的孩子如何调皮,不懂事,既对孩子有恨铁不成钢的懊恼之情,也对自己有办事不利的责备之意。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真的走进孩子们的世界,想他们所想,以他们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教导他们。例如,小孩子的世界本来就和成人截然不同。他们喜欢玩耍和乐趣,喜欢故事和幻想。所以当他们有问不完的“十万个为什么”,有听不完的童话故事,有尝试不完的新奇事物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大人不能花点时间陪伴他们,而不是一味地拒绝或责备、抱怨。对于教育孩子,苛责和溺爱都是不可取的,前者会让孩子丧失自信和自尊,后者会让孩子盲目自大。对于孩子,我们需要的是尊重和平等对待,让他们有机会说出自己内心所思所想,并在父母的教导下学会明辨是非和自尊自爱。现在很多孩子缺乏教养,做出一些不文明的举动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本性调皮、邪恶,而是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这样做就是对的,之前没有告诉他们这是错的,那现在他们也接受不了临时的改变。三. 追本溯源,科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很多举动都是因为他们内心渴求关注和爱,所以家长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了解孩子想要什么,需要什么,而不是只纠结于孩子的表现行为。例如,小A的爸妈很忙,只有在他生病去医院的时候爸妈才会在他身边,于是他的身体变得特别差,隔段时间便需要去趟医院,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在小A的脑中,生病去医院是他能获得父母关注,享受被爱的好时光。由于这样的暗示,周期性生病便成了小A吸引父母注意的最佳方式。再如,小时候常被体罚或虐待的孩子往往容易做出反社会的事情。其实倒不是他们真的有多仇恨这个社会,而是当他们作恶被人责备的时候,反而能得到他人关注。他们也想要通过作恶来暂时缓解内心深深的痛楚。四. 做好榜样,言传身教家长是孩子在这个世界最好的老师,从婴儿时期开始,孩子们便习惯观察身边的家人,模仿他们的一切。慢慢长大,他们开始懂得自己的父母是个怎么样的人,而这对他们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培养良心,区别对错善恶,选择正确的好方法,摒弃生活中恶劣的方面,这些都是孩子从父母那里学来的。有的孩子谦虚有理,有的孩子粗鲁调皮,反观他们的父母,势必存在巨大的差异。当老师在学校教育孩子不能随地吐痰,不能乱穿马路,垃圾要分类,说话要有礼貌等,但当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时,如果父亲随地吐痰,乱闯红邓,经常摇下车窗随手扔垃圾,孩子很有可能会提醒父亲,“老师说这样做是很不文明的行为”。而父亲会自然而然的一再忽略孩子的提醒,久而久之,孩子也会习惯做和父亲一样的事情。因为大人在做同样的事情。五. 提高陪伴的“质量时间”而非“数量时间”现在很多家长都意识到把孩子交给保姆或老一辈培养存在很多问题,于是他们努力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想要好好听孩子说说话,做些游戏。但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父母只是跟孩子坐在同一个电视前面,孩子管自己看动画片,父母管自己玩手机。当孩子时不时想跟父母介绍动画片里有趣的角色或情景的时候,父母总是会敷衍地拒绝。可想而知,这样的陪伴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应该做的是陪伴孩子做些他们愿意而大人又能达到教育孩子目的的事情。例如,樊老师曾在读书会中讲过,他很喜欢和孩子玩些创意类活动,双方互相说出一个名词,然后头脑风暴,看是否能将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名词联系起来,创造出一些好玩的东西。自如,他们散步的时候,会比赛谁能最快记住路边商店里的东西。找些有趣好玩的时候,聆听孩子的心声,跟他们谈论重要的事情,真正拉近彼此的心。六. 营造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我看过很多人物传记里面都有提到小时候父母的争执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伤害,很多人在成年后与自己的配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时候也归因与童年时期的创伤。所以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极其重要。不论夫妻双方是否离异,是否有较大矛盾,都应该避免在孩子面前抱怨对方的不对。有个名人曾经在自己的书里说道,“每次当母亲在我面前喋喋不休地说父亲的不是时,我都有种咬牙切齿的厌恶感”。人们很习惯在孩子面前指责对方,或许是不经意间的脱口而出,但是这些话会在孩子内心打下深深的烙印。他会从心底里开始排斥、厌恶自己的父亲或母亲,这也很可能会导致他缺失爱人的能力。人的身体需要食物和衣服,如果没有照顾好的话就会遭受痛苦;人的理性、情感、交往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得到照顾,也会遭受痛苦。所以关注孩子成长途中的点滴变化,照顾呵护他们的情感和需求,同样也反思自己的过去,学会正视并爱护自己,让自己跟着孩子一起成长,变得越来越好。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走进儿童内心世界

在现代教育中,家长关注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发展,更多的还有基本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品格。《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是根据《童年的秘密》修订而成。它与我之前阅读过的育儿书不同,它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用孩子的“内心独白”这一独特的形式,真切而生动地诉说了孩子的痛苦和快乐。打开书本就被一封孩子的内心信震撼了,其中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爸爸妈妈,请不要娇惯我,我不过是个孩子,正因为是孩子,我不懂什么对我好,什么对我不好。。。你们是大人,是父母,有教育我的责任。。。作为父母,你们应该给我一定的限度。。。求求你们,不要使用你们所具有的力气来严厉地责骂我或粗暴地惩罚我。。。信中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既渴望父母的关爱,同时也害怕父母的不正当教育,孩子不是我们学习路上的试验品,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而是应该更多的去了解他们,走进他们。书中通过一封封孩子“内心独白”的信把所有父母教育中的问题体现出来。孩子的缺少安全感,溺爱,巨大压力,暴力等都集中在父母身上,专业人士认为,对孩子而言,“质量时间”要比“数量时间”重要的多,在质量时间里,父母要离孩子很近,聆听孩子的心声,跟孩子谈论重要的事情,与孩子沟通,家庭和谐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还通过32个真实的案例,帮助中国家长反思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每一个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成长中,有所缺陷也是因为童年或多或少的影响,人的性格一旦青春期过去,要纠正过来是极端困难的,所以应该在孩子儿童时期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关心以及正确的教育方式。看完书本,我开始反思自己,作为新生代的女性,我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可是我的脾气很暴躁,一旦孩子学习的不好,我就会生气。今天看完书之后,我开始回想我的童年,父母因为做生意长期把我放在亲戚家中,没有父母的陪伴,我缺少安全感,也忍受不了亲戚的指责变得懦弱而孤独,在青春期也因为没有父母的生理指导,闹过很多笑话,这些不堪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我的性格变得孤独,不强大,很容易猜忌,也很容易羡慕嫉妒别人。当我在生活中遇到我现在的先生,它的好脾气和好性格包容了我,但是长期不工作导致对生活前行的无目标状态,让我很容易把矛盾对准家庭,对准孩子。每次在发完脾气之后,我会寻找育儿书或者心理书做指导,在明知道不应该犯错的情况下还是忍受不住,归根到底是因为童年所留下的阴影。让我们从《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中学习和探索孩子的内心,愿他们的童年不再像我们一样孤独,而是快乐阳光的学习状态。

用正确的方式表达你对孩子的爱

我是一个准爸爸,在品尝即将做父亲的喜悦的同时,更强烈的是感觉到惴惴不安,或者说是焦虑。爱人说我这是“孕期综合征”,当时只是呵呵……但是自己的确感到未曾有过的焦虑。面对即将出世的小孩,你准备好了吗?该如何教育他?在婴儿、幼儿、青春期该如何与他相处?作为父母我们当然是会毫不吝啬的把我们所有的爱全部给他,可是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我们对他的爱?见多了身边因为诸如溺爱、暴力等不正确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叛逆、脆弱、人格残缺的孩子,相信没有哪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这个样子。因此决定向育儿书寻求帮助,希望自己能够利用科学的力量武装自己对孩子的教育。《0~12岁,给孩子一个好的性格》是我学习的第一本育儿方面的书籍。因为害怕忘记还特意做了读书笔记。书中主要介绍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并且讲述了一些叫人心痛、发人深省的真实案例。书中开头就以独白的形式来展现孩子内心世界,让我们客观、理性的了解孩子想要什么,正确的审视他们表现出来的一些看似无法忍受的荒诞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其实孩子的需求并不复杂,可是有些时候他们所采取的表达方式会很特别,甚至特别到让父母们发狂、愤怒。与之对应的,书中也同样以独白的形式展现了父母的心理想法。对比之下你会发现,孩子需要父母的爱,并且所有父母也都不会吝啬自己对孩子的爱,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出现了很多教育悲剧。书中给出了原因,那就是表达爱的方式不对,父母没有能够跟孩子和谐相处。书中提及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准备好去面对生活、面对各种现实,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并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而在现实中,很大一部分父母误把提供富足的生活、最好的学校作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在读书笔记中也总结了书中提到的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法则,概况起来就是几个词:陪伴、联结、鼓励、倾听、解释、尊重、坚定、平等、关爱、言传身教。当然这些词语的确过于泛泛,具体在实践中如何执行还需要各位父母仔细领悟。毕竟孩子不是机器,教育孩子也不可能有通用的“维修手册”。本书中主要讲的是早期教育和家庭氛围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并且给出了教育孩子的一些法则,书中为教育提供了大方向,剩下的就看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悟性,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了。书中后半部分列举了一些真实案例,结合案例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以及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做到引以为戒。从孩子的内心需求出发,以正确的方式给予我们的爱,用心去感知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建立牢固的爱的联结,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

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培育他独立自主

我的女儿3周岁了,每天早上起床就自己换衣服、刷牙、吃早餐,然后穿好鞋子在门口等我把她送到幼儿园,有时候我还没忙完,她会把1岁多的弟弟带到门口,给他穿鞋子。我看着她笨拙地拿起弟弟的鞋子,一开始怎么穿都穿不进去,还埋怨弟弟不配合,然后费了好大力气终于穿进去了,姐弟俩开心地笑了起来,心里很感动。我拍了一张姐姐给弟弟穿鞋子的照片放到朋友圈,引起不少的关注。大多数人说很感动,有人说我幸福死啦要享福啦,有人说都是因为我太懒了,姐姐才这么小就要照顾弟弟。前面的回复都是“谢谢”,对于最后一条评价,我没有理会。在我们的身边,有太多“无私”的妈妈,一边既当爹又当妈地把爸爸的权利和义务都剥夺了,一边累死累活地把儿女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然后把剩余的精力用来吐槽爸爸不作为,孩子不独立,自己忙里忙外累成狗多么伟大多么厉害。每当有人跟我抱怨的时候,我都会在心里说一句:“你活该都是自己选择的。”在我们家,没有什么事就应该是爸爸做的或者妈妈做的。表面上是男主外女主内,我是全职妈妈在家相夫教子,但是如果我太累了,完全可以跟爸爸交待一下,把俩熊孩子丢给他,然后放心地去休息,因为我知道地球没了我依然会转。我不在的时候,喝奶、喂食、换尿裤、洗澡,孩子他爸一样都不会出问题。但是在我们结婚之后生孩子之前,我们也并不是天生就会经营家庭照顾小孩的。也许是我比较注重学习吧,结婚了我买了关于经营婚姻的书,生孩子了我买了关于家庭教育的书,每次我有烦恼的时候,我更愿意从书中来汲取知识,化为己用。孩子的爸爸忙生意没空读书,但是我经常会跟他谈论这个问题,我既鼓励他尽责做好一个父亲应该做的事,也鼓励他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所以我不在场的时候他也可以轻松带娃。有人说我不爱孩子,说我偷懒,实际上他们要是看到我的生活就不会这样妄下评论了。我知道自己来喂孩子吃饭他们会吃得更多更快,而且不会弄得到处都是收拾起来很麻烦,我也知道自己来给孩子穿衣服鞋袜会省下不少时间,而且不用一遍遍地告诉他们穿错了穿反了要重新来一次,但是毛主席也说过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了他们去到幼儿园不用排队等老师喂食,午睡后能够自己穿好衣服,我宁愿放手让他们去学习,然后在他们吃完饭后打扫卫生拖地板,穿好衣服后把一地的衣服重新叠好放进衣柜里。虽然一开始孩子也是会撒娇耍赖不肯自己做,但是在我的鼓励下他们还是在1岁的时候就会自己去扔用过的纸尿裤,2岁就学会自己吃饭,3岁的女儿已经能够自己穿衣服和做简单易行的家务,甚至一直要求帮忙洗菜,倒垃圾。我们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所以要尽早教会他们独立自主地面对生活。在葛安妮、葛碧建夫妇的《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里,作者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准备好去面对生活、面对各种现实,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并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这种教育方法能使孩子最终自主自立,获得成功。父母和老师应教导孩子、陪伴孩子,让他们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处处迁就并不是教育孩子的好办法,因为这样孩子并不会从他人那里和生活中学到什么,到最后还是郁郁寡欢,搞不懂为什么自己的生活到头来竟会这样艰难。父母跟孩子的互动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孩子的内心想法对父母至关重要,童年的经历能够影响人的一生。在今天,关于早教、培养神童的书籍琳琅满目,大家都知道孩子的未来决定一个家庭的兴衰成败,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争着报多几个培训班,学多几项技能,但是很少有人想过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教育他们拥有卓越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排忧解难的智慧,其实为人父母最珍贵的财富,莫过于培育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而如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只有用心的父母才会懂,这一切的秘密都在这本书里:《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聚焦于家庭教育的独特功能,它是读者了解“积极心理治疗”的入门书籍,同时让父母们深入浅出地学习一些心理知识,是葛氏夫妇献给中国家长的特别礼物,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帮助这一代父母以适合现代儿童生活的方式教育下一代的书。愿天下所有父母都能身体力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和孩子友好相处,给孩子一个好性格的同时,和孩子一起变得更健康、更快乐!

播种良好性格,收获幸福人生

2016年高考成绩刚刚公布,便在网上看到了“高考分数出炉,两名学生相约跳楼”的视频,痛心惋惜之余,不免感慨:我们的孩子怎么了?输了高考,并不代表输了人生?这样简单的道理,难道没人教给他们吗?这样的挫折,他们真的无法面对吗?在生活中,家长和老师又给于了他们怎样的期许,怎样的压力?让孩子在经历高考的煎熬之后,走上了这样的一条不归路?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呢?在迷茫之余,收到了这本瑞士心理学家葛安妮、葛碧建夫妇30年的临床心理治疗经验的总结——《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认识到童年经历对成年生活的重要影响,也更深刻地认识到,给孩子一个好性格的重要性。再次感谢@笔尖上的书香 @贵州出版集团 赠送的好书《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初版原名为《童年的秘密》,它就像一把开启“童年秘密”之门的钥匙,带我们走进了孩子五彩斑斓的心灵世界。书的封面用醒目的大字写道“父母跟孩子的互动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我们又该怎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呢?本书以“孩子的内心独白”这一独特的形式,真切而生动的述说了孩子的痛苦与欢乐, “孩子的独白,用心的家长才会懂“只要用心,父母不仅可以主动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去感受孩子最本真的需求,还可以在孩子迷茫和困惑的时候,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用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人生中的每一天。《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包括孩子的内心想法对父母至关重要、孩子的独白、父母的独白、学会保护自己、人的性格、几条心理学原则、性别问题、童年经历对成年生活的影响:32个案例分析八个章节。书中没有深晦难懂的学术用于,而是借用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们认识到了董年经历对于一个人一生的重要影响,也让我们学到了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的方法和技巧。“孩子的独白”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它为大家“播放”了几段孩子的独白,有“被宠坏的好孩子的独白”、有“受娇惯、好报复的大孩子的独白”、有“对规则感到纳闷的小孩的独白”、 有“处于巨大压力之下的孩子的独白”、有“受到严厉体罚的孩子的独白”、还有“出生于不幸家庭孩子的独白”,读着这些来自孩子内心深处的呐喊 ,我总会忍不住去检讨自己在陪伴孩子过程中的所作所为,还会与身边的同事、同学、朋友的育儿之路联系起来,忍不住想把这本书推荐给他们,让他们看看我们的孩子究竟在想些什么?我们的孩子究竟需要些什么。“童年经历对成年生活的影响:32个案例分析”则让我们在惊叹于童年经历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至大的同时,反思我们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反思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多少受自己父母的影响。《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通过40多个案例的点评,不仅让我们认识到,父母跟孩子的互动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还教给了我们许多切实可行的育儿技巧。人无完人,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良行为,作者首先为我们分析了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四种目的:寻求关注、争夺权力、寻求报复、自暴自弃、接着通过分析案例,为我们提出纠正不良行为的具体策略,实用性强,便于家长操作。另外,作者仍然通过案例,让我们认识到,生活中,我们不应该只是表扬孩子,而应该学着鼓励孩子。到底“鼓励” 和“表扬”有什么区别呢?作者通过对比的形式,让我们认识了二者的区别,也让我们在生活中学会了运用“鼓励”这一孩子发展不可或缺的成长伙伴。英国作家萨克雷 曾经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让我们从书中汲取先进的育儿理念和切实可行的育儿技巧,规范自己的言行,在童年给孩子一个好的性格,同时,通过阅读,反思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学着治疗自己的童年创伤,有效地避免将这些不利因素沿袭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帮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帮助孩子播种良好性格,收获幸福人生。

培养、造就孩子的美好性格不是一件可以往后推的小事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与个人的性格息息相关,也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但在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家长和老师更多关注的是分数,而忽视了从小对孩子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许多心理专著都力证,家庭和早期童年经历对人格的影响最大。今天有幸跟大家分享一本荣获“冰心儿童图书奖”特别有意义书,书名叫《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本书开篇就以孩子的口吻给爸爸妈妈写了一封信,真实又准确的反映出孩子的心声。摘录几段话: 1、请不要妖惯我,我不过是个孩子,正因为是孩子,我不懂什么对我好,什么对我不好,也不清楚获取好东西应有什么限度,或者不好的后果会从哪儿开始。你们是大人,是父母,有教育我的责任。2、你们对我态度坚定的时候,我感到你们就像在紧紧抓着我的手,以免我掉到地上摔坏了。“刚刚,白天这时候可不能吃巧克力,吃了对胃不好,晚上还会损害你的消化系统呢。”如果你们这样坚定地要求我,尽管我可能会讨厌你们的话,可能会噘嘴生气,哭叫闹腾,但是如果你们给我解释后依然保持坚定,这表明你们在很好地保护着我,不让我接触可能伤害我的事物。一旦我感受到了这种坚定态度,我就感到很安全,很踏实,我的焦虑就会消失,我会平静下来,而且感觉良好,虽然刚才我还是那么伤心。3、求求你们,不要使用你们所具有的力气来严厉地责骂我或粗暴地惩罚我。这种语言是我的灵魂,我的感情和我渺小的身体无法承受的,也是我的思维无法理解的。…………当你们在温柔和粗暴之间摇摆不定时,当你们一会儿给我解释一会儿对我严惩时,当你们对同样的事情这次说“行”下次说“不”时,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站在哪儿。4、你们说话要算数,如果你们能兑现诺言,我就会感到自己走在照坚实的土地上。5、在生气的时候,我会朝你们喊叫,会说“我恨你们”。这时你们千万不要生我的气,我只是在模仿一个同学,他曾朝我那么喊过。6、我系鞋带时,请不要马上帮我。我需要帮助的时候,是会向你们示意的。通过以上几段孩子内心深处的独白,我们可以读出孩子心目中,那种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帮助、渴望被爱、渴望被赏识的细腻情感。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好的性格、以及自律、责任感、合作、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世界上没有完人,作为家长,我们不能期望孩子成为十全十美的人。少一些苛刻,多一些宽容,是对于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最真诚的劝告。这本书的实用性很强,并不是只有大道理,而是手把手的教家长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与策略来教育孩子。书中列举出四种不良行为的实例,并给出了对付四种不良行为目的的一个重要方法:利用自然合理的后果,还附有一张利用自然合理的后果与进行惩罚之间区别的对照表。孩子表现不好时,我们不应进行惩罚,而应利用合理后果来教育。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大多数正确的事物都是从错误中总结后方能得到的。同理,孩子们只有经历过错误,对事物拥有一定认识,才能真正得到学习和成长。一次的犯错并不能否定下次的成功。如果能正确引导孩子减少犯错误的次数,那么他们将永葆学习的勇气。你真的会夸孩子吗?其实很多家长都不清楚“鼓励”与“表扬”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家长口中的一句“你真棒”可能会危害到孩子的成长!本书给出了鼓励与表扬的一些特征,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非常清晰易懂。“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表扬容易让人变得脆弱;鼓励使人培养进取精神。表扬是夸奖其天分;鼓励是夸奖其行为。书中最后部分还列举了32个关于原生家庭中童年经历对孩子性格的深远影响的案例。如果原生家庭的烙印是充满爱的,那我们就是个阳光,自信,上进,有责任能担当的人,如果原生家庭的烙印是缺爱的、溺爱的、瞎爱的、乱爱的,那我们的爱的能力、价值观、心态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问题,高期望高要求的父母,孩子内心缺少价值感和成就感,这样的孩子要么在无限压力和焦虑下努力奋斗,看似上进其实是不自信;要么就是自信上进心不足而碌碌无为;总包办总满足的父母,孩子要么自私要么享乐,缺少道德和责任我们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处事方式、价值观、心态、爱的能力都源于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而我们是孩子们的原生家庭,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给孩子烙上原生家庭的烙印,这些烙印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是否能够快乐成长,幸福生活。人的性格是和人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性格好,预示着前途、命运会跟着好;性格出问题,预示着前途、命运也会随之出问题。培养、造就孩子的美好性格不是一件可以往后推的小事,而是从小就应引起父母高度重视。性格决定命运,此话不能不当真。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书评——培养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书评——培养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当一个小生命哇的一声落地的时候,初为父母的我们是多么的惊讶和幸福,感谢老天给了我们一个宝贝。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才发现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矛盾冲突,令年轻的父母不知所措,有的会过分的溺爱孩子,也有的信奉棍棒教育,聪明点的父母会去读些教育方面的书籍,根据书中的方法来指导自己育儿,不可否认的是有些教育方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大部分的教育书籍指导你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才艺以及品格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存在着局限性与片面性,在孩子的童年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才是教育的重点,有了好性格才能成就孩子的一生。看这本书介绍的时候,才知道这本书的初版是《童年的秘密》,想起在我的电子书里面有这本书,记得是很优秀的育儿书籍,但这本书却在电脑中搁浅了。当拿到这本再版的换了书名的《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时候,让我相信这就是“书缘”,虔诚认真的拜读着。书名的后面一个大大的逗号,让人思索,后面会是一句什么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本书的作者葛安妮和葛碧建是一对瑞士夫妇,他们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者和心理治疗师。这本教育书籍是他们夫妻两人专门为中国人写的,由心理学专家写的教育书籍绝对值得我们每个父母来阅读学习。从事教育工作的我,整天跟孩子在一起,有的孩子性格活泼大方,有的内向文静,有的胆小怕事,还有的脾气暴躁爱打架,孩子的性格的形成与父母分不开,孩子的性格折射出父母的身影,活泼大方的会有开明的父母,脾气暴躁的孩子身后的父母性格也会暴躁。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怎样塑造一个好性格是做父母首要的任务。可是怎样培养孩子,孩子的内心是怎么想的我们了解吗?在这本书中可以找到答案,本书采用了内心独白的形式,向读者展开了孩子真实的想法,父母的真实想法,当这两种想法背道而驰的时候,家长的做法会给孩子带来痛苦无助害怕的感觉。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不再相信任何人,性格怪异行为反常,当孩子形不成良好性格的时候,父母往往不会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责怪孩子不听话不懂事。父母主动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去感受孩子最本真的需求,才能给孩子一个好的性格。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准备好去面对生活、面对各种现实,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并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这种教育方法能是孩子最终自主自立、活动成功。本书采用了32个案例分析,每个案例都让人看的心酸流泪,童年的经历对成年生活的影响太大了,这种经历将伴随着人的一生,甚至会影响着你的下一代。“海涛”的案例中,海涛是事业有成,但仍然对自己不满意,而且很容易灰心。追溯到海涛的童年,才发现海涛家里很穷,而且姊妹好几个,父母很忙,无暇顾及孩子,从来不用温柔的方式或鼓励方式来表达他们心底对孩子在的挚爱。海涛内心深处感动孤独和绝望,不知道怎样敞开受伤的心扉,怎样找到朋友接受真实的他。所以他不断的追求自己的目标,又不断地失去自己所获得一切,依然喜欢艰巨的挑战,因为他想借此证明世间的所有都不在话下。但内心深处他仍然觉得自己是个小男孩,不能真正轻松地与人相处,不能真正轻松地对应生活中的严峻考验,而且孤独寂寞,难以言表。海涛只是其中的一个,还有遭受父母殴打的夏玉,和父母关系疏远的彩云……童年的教育影响人的一生,父母应该走进孩子的内心,理解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爱与呵护,建立 起与孩子之间的联结,帮助引导孩子,让孩子有个幸福的童年,把孩子塑造成一个具有人性的人,积极向上,终身热爱学习的人。

培养孩子拥有好性格是送给孩子一生最珍贵的礼物

一、关于孩子、年轻的父母孩子是生命的延续,是维系爱的纽带,是一个家族的未来和希望…毫无疑问,上帝赐予了家庭一个宝宝,却没有附带“说明书”,所以年轻的父母在看着几个月大的小家伙哭闹的时候,多数都手足无措…我一直都这种心态:“毕竟,你是第一次做宝宝,我也是第一次做妈妈,都没什么经验,我只能尽力吧”,所以多数时候,我忙于工作,孩子多数时候都是和奶奶一起…然而,时间流逝,孩子一天天长大,如今已4岁多了,有时候对于孩子的哭闹、蛮横、顽皮、偶尔令人苦笑不得的小心机,我都不知如何更好的去处理…二、打开孩子心灵的水晶钥匙突然间,我才意识到,为了更好的和孩子沟通交流,我该系统的研究研究儿童的心理、儿童性格,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有一颗玻璃心,那么这本书就是打开孩子玻璃心的水晶钥匙…这本《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是瑞士心理学家葛安妮、葛碧建(葛氏夫妇)总结自己30年的心理治疗经验著作而成。本书“以孩子的内心独白”这一独特的形式,真切而生动的述说了孩子的痛苦和欢乐,促使父母主动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去感受孩子最基本真的需求。除此之外,本书还用32个真实的案例。帮助中国家长反思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治疗自己的童年创伤,同时有效避免将错误的教育模式沿袭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三、我所读懂的那些潜台词1、父母要多读懂孩子童年经历对于孩子的一生影响至大。父母如果不理解孩子的世界,不仅无法正确引导孩子,而且可能随时伤害孩子的心灵。而要修复童年时期的创伤极其困难。有些创伤几乎是不可治愈的。通过本书孩子的自白,我更深切体会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心灵的需求,用孩子可以听懂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有时候她故意顽皮,或许是想多引起你的注意…有时候她说谎肚子疼,或许是想要你更多的关爱和陪伴…有时候她的蛮横无理,也许是表达对你的不满…2、对孩子的要求不能朝令夕改父母,有的时候,对孩子严格要求,例如说不许吃糖,会长蛀牙的!有的时候因为不舒服或者其他原因转移注意力,孩子恳求,父母就没了原则,允许孩子吃糖!其实,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更加无措,更加迷茫,不利于习惯的养成,不利于性格培养!提出要求,态度要亲切且坚定!3、人前不能批评孩子很多父母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孩子的顽皮,蛮横,不听话,有的时候不分场合各种训斥,有时候在公交车上,屡见不鲜…孩子自尊心全无,羞红的脸,好无地自容啊!有的父母还好,不在外人面前训斥孩子,在家人面前就毫无顾忌的数落训斥,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明智,确切的说。也是完全不对的。4、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孩子的成长,无论你多忙,作为父亲、母亲都不要缺位,与孩子建立长久的关系,有助于孩子性格的培养与发展,常常嘴上说:“宝宝,爸爸妈妈爱你!”不如化作一个个真切的行动。孩子的成长,如果错过,就再也回不去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多些陪伴,多些关爱…

读懂孩子的内心,打开“童年秘密”的大门

文 / 任丽最近流行的一句话叫“父母皆祸害”,让人不由的将自己古怪的性格、糟糕的人际关系、不幸福的人生归因到父母早年对自己不正确的对待方式上,虽然这句话说的过于绝对,但却透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由瑞士心理学家葛安妮(Agnes Ghaznavi)、葛碧建(Bijan Ghaznavi)夫妇所著的《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一书中给出了32个案例的分析,让我有一种深深的刺痛感,人生那么的痛苦,根源居然在童年。建玲的出生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什么欢乐。因为在她之前已经有两个姐姐,当父亲在产房看到那个啼哭的女孩时,掩饰不住的失望。建玲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秀,后来考上了一所医科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敬业的医生。建玲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在她的内心深处,仍然觉得女孩子没有多大价值:女孩子既不能让父亲感到高兴,也不能让感到没有尽到生儿子的责任的母亲满意。为了得到父母的宠爱,建玲从小乖巧懂事、学习努力,用她自己的方式讨好父母、给父母挣足面子,但在她的内心,自己还是那个可怜的被遗弃的、被嫌弃的小女孩。这种对女性身份的不认同,导致了她在未来无法与男性建立信任关系,也就无法走进亲密关系。夏玉在长达6年的小学生活中,几乎每周都被妈妈狠狠的揍一顿。对于独生女儿,她的父母对她有着严苛的要求,学习要最好,得分要最高。在奉行“棒打出成绩”的信条下,只要成绩达不到要求,等待她的就是一顿暴揍。她发展出来的防御方式就是让自己变胖,这样仿佛就可以抵御充满敌意而冷酷的外部世界对她的攻击,在被毒打时不至于那么疼。成年以后,臃肿的外形让她坚信与男人无缘,她不跟男人约会,也从不尝试去了解男人,她的人生信条只有一个,管好自己的学习就好,其他的都不重要。她在被父母毒打的那些年,对人的情感完全被打碎了,她没有安全感,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被妈妈打,她很敏感,也很难信任他人。在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模式是,她会隐忍、会负责,但害怕受伤害,所以总是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这样的距离有时又让她感到非常痛苦,她渴望与别人一样拥有知心的朋友,渴望有一个人能疼爱她,而她有不敢靠近,只能独自在孤独中煎熬。我们的父母并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不会爱。我们的父母学了那么多的教育方法与策略,用在孩子身上却往往并不管用。值得我们深思的或许是,我们这样要求孩子是我们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我们真的能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要吗?我们真的能听懂孩子的语言吗?我们真的能够尊重与理解孩子吗?我们对孩子真的好不好,恐怕不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而是那个爱的接受者孩子来评判打分的。作为父母,如果不想被孩子差评,你所应该做的核心应该是读懂孩子的内心,这样才能找到更适合的养育方式,与孩子共同成长。作为父母,最怕面对的是孩子的不良行为,如何矫正不良行为尤其考验父母的智慧。而在葛氏夫妇所著《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一书中,他们总结了孩子不良行为的目的,帮助我们读懂孩子,了解孩子,也就更加理解孩子。在理解与共情的基础上,与孩子尝试解决问题就变得相对简单了。通常孩子的不良行为有以下四个目的:第一:寻求关注。只有你得到你的注意时,我才有归属感。第二:争夺权力。只有在赢得时候,或者至少不让你赢得时候,我才有归属感。第三:寻求报复。我在这里没有归属感,好像不能得到父母的爱,那我就反过来伤害你们。我得不到的,我就破坏它。第四:自暴自弃。我放弃自己了,因为我怎样努力也得不到归属感。我们可以看到这四个目的是层层递进的,当孩子寻求关注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被父母所忽略,他就可能会采取主动进攻、争夺的方式来获得父母的爱,而父母仍然对孩子的期待没有回应时,孩子的行为就会升级到破坏的层面,父母要求我做的事情我就是不做,我就要表现很差,在学校惹是生非,让你们难受。如果做出了这么多的努力,都不能把父母的目光拉回到自己身上,或者父母用严厉的惩罚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孩子就会对父母极其失望,也同时对自己开始失望,最终被动的自暴自弃了。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人人都想有所联系,有所归属;人人都想感觉很能干。上面的四个目的都是指向归属感与自我被重视的价值感。当孩子用变形的方式表达他的归属感与价值感的需求时,我们做父母自身的不恰当的反应是分辨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的最佳方法。当孩子有一些不良行为时,父母首先去体会一下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的感受。如果孩子带着挑衅,你感觉到需要证明你是对的,孩子做的不对,这可能就涉及到权力争夺。如果孩子的行为让父母感到非常伤心,甚至有点心寒,这可能是孩子在寻求报复,就是要来伤害你,让你不好受。当孩子的不良行为被父母解读、分析并被理解时,我们也就找到了应对这些不良行为的策略。如果孩子想要的是父母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就给予孩子更多的高质量的时间去陪伴;如果孩子期待的是要从父母这获得更多的权力,父母对于孩子的挑衅要退后一步,避免争锋相斗,并指导孩子回到合作上来;如果孩子寻求报复,父母就去等待,并保持友好,给孩子时间而不是对孩子表达失望与委屈;如果孩子自暴自弃,父母更不能放弃,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谈到权力竞争,让我想起了一位数学博士的孩子,他的数学并没有遗传父亲的基因,相反却非常的糟糕。父亲也会抽出时间辅导孩子,但孩子好像很不开窍。后来了解到,父亲经常会在孩子面前以炫耀的口吻诉说自己童年时期的光辉历史,比如数学奥林匹克大赛拿奖了,华杯赛得了一等奖了,总是年级第一啦等等,这些光辉的历史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他天然的认为,我这么聪明,我的儿子也应该和我一样是个数学天才,而现实中,自己的孩子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他在给孩子讲解题目时,是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呈现在孩子面前,你看你老爸多厉害,这道题不用一分钟就解出来了。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只是挫败感,所以只会越来越糟糕。而正确的方法是,父亲在跟孩子讲解是示弱,告诉孩子自己也要想想才知道思路,尝试告诉孩子自己的思路是这样的,你看看对不对,可不可以找到答案,这样就激发了孩子的竞争欲望,他心理会想,一个数学博士都要再想想,看来这个题目确实有难度。老爸给的这个思路好像可以,我愿意尝试通过这条线索去找到答案。如果孩子在父亲的引导下把不会的题目弄懂,孩子会有极大的成就感,并且在与父亲的竞争中胜出。这个过程,父亲呵护了孩子的求知欲、探索欲、好胜心与自尊心,逐渐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所以方法你可能掌握了一箩筐,而教育的核心却是态度,尊重孩子,是促进成长的一把钥匙。孩子的不良行为只是给家长一个信号,我被忽视了,希望被你们看见。读懂孩子的内心独白,也就掌握了开启“童年秘密”的钥匙,为父母打开了亲子良性互动的大门。

树上和树下——《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书评

  这本书,初版名《童年的秘密》,是将“家庭心理治疗”引入中国的导师葛氏夫妇的作品,其中很多案例的主角都在老夫妇当年的课堂上进行过现场治疗。在这些悲伤的案例中,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童年阴影,看到自己一生的伤痛来源。在这样的追根究底和血淋淋的剖析中,我们终于跟着作者发现:“人是自己的上帝,认识自己即认识上帝。”  海涛的案例,这是一个成功的成年男性,但是童年时期父母的挑剔,对“别人家”孩子的夸奖,使他内心一直都是一个充满不安全感的小男孩,不能轻松与他人相处,孤独而渴望被认可。  宿利的案例,这是一个更为成功的男性,值得人信赖,掌管一个大型国际机构的资金。但他虽然很关心每一个人,却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不会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关心,只会默默地陪伴。最后发现,他的童年,父亲虽然很好,却因工作关系很少留在他身边陪伴他;母亲因丈夫不在身边、家中女儿多只有他一个儿子很溺爱他,他却害怕这过分的爱而逃离。  而建玲、彩云、夏玉、晓春这几个不同的女性,各自有迷人之处,但各自也有其内心的伤痕,这种伤痕导致了她们人际关系中的不和谐。  ……  大量的案例,告诉我们,童年的阴影会跟随我们一生。而要想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必须认清自己,找出自己的童年阴影,并勇敢地割去伤口的瘤子,使其能正常愈合,让自己能从树底的阴影下走出来,勇敢攀爬到树梢去迎接阳光的洗礼。  上文所说西方基督教的教义明白地阐述了人一辈子的情绪其实是由自身主管的。而东方佛教其实也提到过:自信即佛。禅宗六祖言:“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我心自有佛,自佛即真佛。”  当我们面对纷扰的红尘,与同事、与友人、与家人有争执而起怨恨、憎恶、嗔怒之心,就要赶紧主动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不要轻易放弃。既然已经认清自己的阴影在何处,就要在别人快接触到自己的阴影时,自己先走出来,爬上去,尽力把自己的阴影面积缩小,而只有飞翔在空中,阴影才会缩到极致的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应该像鼓励孩子勇敢行动一样,鼓励自己勇敢行动,只要行动了,没有什么是不能做到的。正如本书70面所说的,儿童需要掌握7种技能,这几种技能可以使儿童变得能干。那么我们成人自己做到了这7种技能没有?  1.我能干  2.我有用  3.我能学会怎样控制情绪  4.我了解自己的情感并能自律  5.我能友好交友并合作  6.我能组织、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  7.我有自己的价值观,能明智判断一切  所谓时时皆修行,处处可修行,“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学会鼓励自己,给自己自信,了解自己,并管理自己、控制自己,才能提高自己。也只有自己不断进步,才能给孩子带来一个比自己正常而快乐的童年;也才能让孩子看到父母成年了还在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孩子就跟着学会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做到潜移默化、以身教子。幼年的小树更容易随着环境成长,更容易扳直。  好好看看这本书,学会自我剖析,反思自己或配偶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原生父母的价值观,反省自己或配偶成长经历,学会将自己从童年的阴影、自我的牢狱中解放出来,避免代代相传的不良家庭运作模式。需要从树下阴影中走出来,走到树上沐浴阳光的,不仅仅是每一个单个的个体,更是中国家长群体!我们必须认清原生家庭的缺陷,努力提高集体的素养,使我们的下一代能由一对正常父母、在正常的家庭中、正常地教育、幸福地成长!

再大的成就都弥补不了性格的缺失

我觉得自己还是新手妈妈,尽管我女儿已经1岁2个月了。在很多人眼中会认为孩子都会走路了应该当妈妈当得很熟练才对。可我还是觉得自己在各方面都是小白。我不断努力学习如何教育好孩子,我会去看一些育儿书,让自己尽量做一个优秀的妈妈。这本《0-12,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也是我育儿指南的其中一本。看完这本书,我感慨良多,同时也深深觉得作为一位妈妈责任真的很大,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母亲不容易。毕竟被著名心理学者和心理治疗师葛氏夫妇精选出的32个案例中,有不少的主人公心理上的问题直接导致者就是其母亲。我多么庆幸我在孩子性格定型前看到这本书,这会让我在教育孩子时少走些弯路。养育孩子不仅仅是照顾好她的起居饮食,还要保证她的品行以及心理性格等各个方面的健全。任何成功都弥补不了对孩子的教育失败,再大的成就都弥补不了性格上的缺失。书中说到父母对孩子真实天性的无知,会摧毁父母与孩子之间自然而然双向的关爱情感。的确,很多时候由于孩子的天性使然会令作为父母的我们想对其置之不理甚至破口大骂或出手打人。记得那天,我家宝宝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愿午睡一直闹腾怎么哄都停不下来,干脆把她放床上让她自己睡,当然她还是依然哭闹。那时候我是真的挺累,她却一直不听哄,我十分恼火,当时真的想一个巴掌拍过去,让她哭个够的,累了她自然停的了。可是,我想起这本书,暴力的后果将可能是失去孩子。于是我就亲了她的额头并对她说:“宝贝,妈妈爱你。虽然我不知道你闹腾什么,如果你困了就睡吧,睡醒后妈妈带你去花园玩。”很神奇,她当下就停下来了,不闹了,没多久就睡着了。我当时的心情很激动也一直觉得太神奇了!也许这是我潜意识将书中提到的“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策略”运用起来了吧。陪伴孩子成长的方式有很多种,个人觉得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方法。非常感谢作者葛氏夫妇以及译者万兆元,让我能读到这么好的书。《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都是浅显易懂的文字没有故作高深的专用名词,让我很容易就读懂案例中主人公的问题。同时我也非常赞同书上提到的老方法教育不了新生代!因为我家人总是说以前我们怎样养孩子,当年你们是怎样长大。可是时代不同了啊,教育方式当然也要不同啊!现在我可以用这是响当当的心理学者葛氏夫妇说的来回应他们了。关爱孩子,用心陪伴孩子,给孩子一个好的性格。请不要让孩子像案例某些孩子那样,即便长大成为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时,依然无法摆脱在童年受到的心理阴影。性格上的缺失总是难以得到真正的幸福。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的独白,让孩子有个好性格。

关于两性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高考结束后,升入高三的师生又开始了密锣紧鼓的补习生涯,作为老师的C最近很郁闷感慨道:“现在的孩子究竟是怎样了?都什么时候了,居然有人在谈恋爱!啊,不对,是早恋。”我瞟了一眼C,幽幽道:“某人当年不也是从初中就开始早恋了吗?怎么现在当了老师就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了?”“怎么可以和我当年相提并论?你是知道的,现在的孩子啊……反正作班主任的我是不允许的。”C一脸恨铁不成钢。昨天值班,一女客人带老公儿子来吃饭,点了个二人套餐,餐厅附送两张王者荣耀的游戏卡。游戏卡其中一面是貂蝉,穿着美少女式衣服的貂蝉。吃饭过程中,女客人吃着吃着突然不吃了,走到我身边,悄声对我说:“可不可以换两张不一样的卡给我儿子?你看,怎么给了他两张没穿衣服的女人的卡呢?”看她小心的样子,我心一惊:啊?怎么会是不穿衣服的女人,的卡???抢般的把卡拿过来一看,我好想静静。因为她说的没穿衣服的貂蝉其实是下图的样子: 这个貂蝉的大长腿就露多了一点点,这个孩子他妈就着急成这样了。实际上她孩子虽然看起来十二三岁,但是已经比我高出一个头了。难道十二三岁的孩子一直都没看过美少女战士之类的会露大长腿的漫画?老师家长的教育,难道只是教会他们怎么读书本上的文字,而不是应该教会他们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知识吗?为什么说到两性方面的知识的时候每个老师每个家长都如临大敌?因为他们也不懂,所以根本就不懂得怎么去给另一个更加不懂的孩子去传授这方面的知识。他们潜意识中总是这样的:小孩子不需要了解这些,长大了自然知道了。可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瑞士著名心理学者和心理治疗师在《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一书中提到的夏玉和安安都缺乏一个技能:跟男人约会,了解男人,尝试去找一个合适的伴侣,与之成婚,组建家庭。即使后来她们长大了,聪明并受过良好教育,也有得体的打扮,但是她们的言行举止、态度、性格都不太可能将一个男人吸引到自己身边。这种类型的人社会上一抓一大把。从小到大,他们只被告知:好好学习,其它一切与学习无关的念头先掐死在摇篮。所以等到他们大学毕业了,23岁出社会了,爸爸妈妈突然紧张起来:哎,你怎么还不找个对象?要赶紧结婚生孩子了,不然过了25岁后就没人要了啊(主要对女人说的)。为什么这些爸爸妈妈就是不懂呢?葛氏夫妇在《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中就反复提到,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的角色是重中之重的。她的言行举止,对家庭的情感,对丈夫的情感,都是孩子学习的模样。如果作为母亲的却在家庭中对孩子只有压抑不沟通不传教,那么孩子是什么都学不到的。23岁之前完全被禁止谈论感情,23岁后突然被要求马上找一个人结婚生子,太不现实。60分妈妈《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中说到的姚华因为正确对待女儿在青春期跟她提出的是否可以跟正在交往的男友发生性关系的问题,女儿在她给出的指引下,认真思考然后做出了正确选择。这种从小被好好教育并学会处理情感问题的女孩,长大后才能好好分辨什么对她是好的,什么才是合适她自己的,最后因为会正确选择,大抵都会有幸福的婚姻。而那些从小被父母忽略内心需求,特别情感需求总是被忽略的孩子,他们在面对情感问题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电影《赎罪》中的13岁的小布里奥妮·泰利斯在情窦初开时,如果被妈妈正确指引,被告知男女之间的爱是正常的,那么她后来也许就不至于酿下大错,给姐姐塞西莉娅和罗比带来灾难性的毁灭。“良好的性格能使我们一辈子避免作恶受罪。但是要知道,人的性格在童年早期就已塑造成型了”;“即使他们干了坏事,他们也不觉得自己错了。他们甚至感觉很不错,而且会狡猾滴掩盖他们的恶行”;“他们没能培养出一种指引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前进的良心。”葛氏夫妇在《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中提到的以上的问题,如果这些劣迹带到了他们以后的感情生活中,就会出现人们所说的渣男,渣女了。在感情中,他们只在乎自己的需求在乎自己的欲望,成年后人的性格很难改变,在对待感情方面,他小时候是怎样的认知,长大后就是怎样的认知。一个孩子如果从小都与慈爱的妈妈相伴,妈妈在他进入青春期之前给予他足够的关爱和良好的教育,并且在感情上教会他付出,那么这个孩子基本是快乐并且温柔的孩子。但是像《儿子与情人》的莫雷尔太太对保罗那种占有性的母爱,给孩子带来的却是毁灭性,所以在妈妈在孩子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所用的力度要拿捏得恰到好处。不要像《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中的夏玉和安安那样,等到她们成年后才知道原来,她们从小都没有被妈妈教育过如何去跟一个男人交往。虽然像陆琪和苏岑那样的情感专家很多很多,但是再怎么被别人教,都比不过自己妈妈的言传身教。

童年的秘密

俗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似乎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了童年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大,这是人们在生活中得到的经验总结,在科学时代这样的结论并不被重视。然而如今人们用科学的方法证实了童年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是根据心理学家葛氏夫妇2005年版《童年的秘密》修订而成,是葛氏夫妇总结自己30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从孩子的内心独白,到父母的内心独白,以32个真实的案例,生动地述说了孩子的痛苦和快乐,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心灵世界,感受到孩子最渴望的需要。其实比起现在这个名字,我觉得《童年的秘密》这个名字其实更贴近这本书。当我们长大了,关于童年,我们还能想起什么呢?在读到孩子的独白那一章节,会有种共鸣感。似乎那正是幼小的自己,希望得到父母无条件抱持的那个弱小的自己。然而我们的父母是怎样的呢?其实我们的父母何尝不是满身伤痕,从父母的独白之中,我们也看到了父母的无奈,看到了他们在面对生活,面对孩子的无可奈何。回头想来,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呢?但是父母的爱却是那么的自以为是,因为他们习惯了用他们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爱不会有错,但是表达爱的方式却会出错,让被爱者感受不到爱,那么这是爱吗?葛氏夫妇在书中引用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她关于代沟的一本书里的说法:现在的十年所带来的变化比过去几个世纪的变迁都要大。新一代人生活的环境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不同于以往各个时代。这一代孩子体验生活的角度与前人截然不同。他们就像一群拓荒者,背井离乡去发现一个新大陆。如今的时代日新月异,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我们小时候眼中的世界差异是那么巨大,如此我们还能沿用我们小时候的教育方法。有人曾说,虽然如今社会已经进步,但是人们的观念还停留在一百年前。从如今的教育现状来说,确是如此。似乎无论到了什么时候父母都很难把握身为父母的界限,和孩子关系亲密吧,似乎就容易妥协,成为溺爱孩子。树立父母权威吧,却又无法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父母在这种纠结中,最后习惯得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还美其名曰,我小时候就这么过,他怎么不能呢?却不曾发现自己在无形中将自己的创伤也传承给了自己的孩子。有人曾打过这样的比喻,复印纸上出现错别字,如果不将原件里的改了,只改了复印纸上的,那么无论复印多少次,错的还是错的啊。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像这原件和复印纸,如果父母本身就出现问题,又怎么能期待孩子是正确的呢?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模仿父母,从跟父母之间的互动认识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的。父母若是不能改变自己,只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纠正孩子,那么到最后,会发现自己不但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反而赔掉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葛氏夫妇在书中的那32个实例足以让我们看到父母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带来的伤害。孩子需要爱,孩子需要理解,孩子需要父母将他们当做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这些需要都要求父母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葛氏夫妇用《童年的秘密》为我们打开了孩子世界的大门,我们从中认识孩子的世界。然后放下自己,认真观察和倾听我们的孩子,或许就能发现最适合我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教育方法。

好性格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财富

现代家庭里绝大部分都是一家一个宝,家里至少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宝贝”转,在孩子身上能够充分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场上跟孩子有关的物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各种早教班、学习班比比皆是,家长充分满足孩子们的各种物质需求,只要是孩子想要的,必须买,却很少注意孩子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例如,孩子在哭闹时,很多家长也很容易拿物质去哄,我有时也不例外,有时经受不住他的无理取闹,就用东西去哄,如果乖乖的就怎样怎样,其实这样的方法很不好,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去了解孩子为什么无理取闹,为什么不乖,而不是去拿物质方面的东西去交换他一时的平静,这不是解决之本,这样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是非常不利的习惯。瑞士作家葛安妮、葛碧建著,万兆元翻译的《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这些初为父母的家长们性格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并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教育我们的孩子,如何了解孩子的内心和需要,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本书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孩子内心想法的重要性、孩子的独白、父母的独白、学会保护自己、人的性格、几条心理学原则、性别问题以及一些真实案例。跟以往儿童教育书籍不一样的是,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实施案例来告知家长一些教育理念和方法,这样,家长们通过案例能够更直接地知晓遇到类似问题时如何处理,更加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建立良好性格。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性格真的很有影响。昨天还和妹妹微信聊了相关话题,因为小时只有爸爸自己上班,养活一家四口,所以父母非常节俭,有什么好吃的都舍不得吃留给我们,衣服什么的也舍不得买,我和妹妹自然也基本上是各自班级里穿的最差的,即便是在重点班,也自卑的很,因为穿得不好嘛,跟其他同学比起来差了很多,本身长得还不好看,背地里没少被其他同学笑话。现在上班了,似乎也是集体中穿的最差的,因为不会买衣服,每次逛商场时都会认为别人穿都比自己穿的好看,久而久之,就懒得再买了这种状态似乎永远也改变不了了。一直到现在,妈妈似乎在某方面都没有表扬过我们什么,不论是什么考试取得好成绩,还是什么事情做得比较好,从来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会特别开心,初中考上市重点也没有多开心,说怎么没考上省重点;大学一次性通过四级考试,尽管刚过分数线,但是对于我来说相当意外了,因为根本就没好好学,班级就我一个通过的,告诉她后也没有多大的惊喜,后几年一直在说六级怎么过不去;大学四年没入上党,想起就会说,连个党都入不上;现在,也似乎没有让她觉得骄傲的事情,在家无论做什么她都不会满意,总是挑一大堆的毛病。我想,这也是让我容易自卑的因素,事事不如人啊!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不想让他也跟我一样,物质方面我适当满足,该给的给,不该给的坚决保持原则;遇到困难时,积极鼓励,告诉他勇敢,避免他出现自卑情绪,因为没有什么好觉得自卑的,谁都不比谁差,只是可能擅长的方向不一样而已。就像书中所说的一样,培育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是为人父母者所拥有的最珍贵财富,愿我永远拥有这一笔巨大

性格完善才有更完整的人生

随着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社会环境的优渥,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投入与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并且希望得到同等的回报。但是却往往事与愿违,在育儿方面的投入与回报历来是最难逆料的,重要的是你是否选择了正确的方式,由著名的心理学者与心理治疗师葛安妮与葛碧建在这本《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中就为我们指导了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婴幼儿是这个世界上最特别的存在,代表了人类的未来与希望,却也格外脆弱无助,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成长才能长大成为有生活能力的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只注重孩子的物质需求与学习能力成长,而忽视幼儿的性格情商养成的话,那么就可能培养出能力虽然出众,却性格不够健全的成人,这往往是中国家长的共性,对于孩子的物质需求与功成名就孜孜以求,却对其幸福与否置若罔闻,这是一种自私与漠视的表现。而书中为我们列举的32个案例就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现实,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非常成功,是众人甚至是父母眼中的成功人士,但是他们在个人的情感体验与体会幸福方面却完全缺失,他们部分丧失了爱的能力,感知幸福的能力,普遍缺乏安全感,无法构筑稳固的社会关系,很多案例读来令人心酸,甚至令人潸然泪下,因为所有的案例的原罪都是父母——那个本该是我们最亲爱而可依靠的人。对于家长与孩子之间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地位探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亲子教育永恒的话题,尽管这一直是各种育儿书籍所提及的部分,但是作者却结合案例与心理学知识为我们展示了平等地位与互相尊重的重要性,严格而呆板的说教只能给孩子警示的作用,却无法深入到孩子的内心,而作者的教育方式既不失尊严,又注重方法,并且一语中的,幼儿无法长成健全的性格重要的原因之一——过分的溺爱使其无法承担应有的责任,而之后的人生只会让并没有学会承担责任的人感受到无尽的压力与迷茫,而另外一个极端,过分的严厉,过早的与亲情剥离,都让孩子丧失感受情感与构筑社会关系的能力,使他们甚至丧失了一个生而为人的感受幸福的机会,这样的成年人是社会的悲剧,更是个人的悲剧。本书的一大特色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去讲述幼儿的内心感受,非常直观有力,帮助家长对幼儿的各种行为表现对应出他们想要表达的真实想法,并且给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方针,这本书避免了深奥晦涩的专业知识,而是用亲切而真诚的语言去打动每一位读者,在所有的方法与要领背后,能够感受到的是作者的拳拳爱心,那是对于幼儿的怜惜,也是对于家长的悲悯,在这个绝不轻松的时代,家长与幼儿同样承受着重大的压力,但是在压力之下,如何为孩子撑起一片天空,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

带孩子,温和而坚定

经常会看到一些消息,XX小学生(中学生)于X日离家出走,至今失联,请见到的童鞋帮忙联系家人XX;XX学生在一出租屋中被发现吸毒,已被警方带走;XX学校一学生跳楼,当场身亡……我们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都肿么了?我们的教育真的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吗?每每看到类似的的消息,都很难过,为孩子难过,为家庭难过。已至于我对孩子的教育只有一个概念:培养孩子的好性格。我觉得性格好是前提,只有性格好,才有其他成功的可能,否则,即使某一方面有成绩,心里还是缺乏安全感与自信。我认为,好性格是孩子成长的前提,培养孩子的好性格,让孩子自己找寻快乐的人生!当下,很多人都在高压的状态下生活,问题儿童,自闭症,抑郁症好像越来越多,(也许是之前也有,只不过媒体不那么发达,或者大众对这方面认识的还不够),作为家长,真有些如履薄冰,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性格,该从哪开始教育?我觉得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性格影响非常大。一个和谐的家庭,更容易让孩子在爱中成长,更容易被爱和爱人,有同情心,有感恩的心,成为善良的人;而一个充满暴力,冷暴力的家庭更容易让孩子敏感,脆弱,紧张,容易自卑而迷失自我。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性格有一部分遗传给孩子,还有一部分后天影响孩子。孩子从有意识开始,就受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孩子哭了要吃奶,如果妈妈性格很急躁,听见哭,可能就快速的安抚:来了来了,马上就来了……这样就容易造成孩子的急脾气;而耐心的妈妈可能就会缓慢的说:宝宝-- 妈妈给你喂--奶---,等一会-----等一会啊-----,这样的孩子就更容易学会等一等。再后来,孩子稍长大些,更有自我的时候,他可能什么都想做,但又做不好,结果把家里弄的一团糟。冲动型妈妈可能和孩子喊几句之后就暴打一顿;而冷静型妈妈更可能是和孩子讲道理,和孩子一起收拾残局。最终的结果也不言而喻,被打骂的孩子更容易激动,更容易心里上受到伤害,而讲道理的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成长。除了和谐的家庭,温和的相处之外,遇到具体情况该如何处理?我也很疑惑。看过瑞士 葛安妮,葛碧建夫妻著的《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之后,豁然开朗。文中提到了儿童心理学的几条原则,我觉得非常好,非常值得家长借鉴。“1.训练孩子时要坚定,但也要尊重他们。”“2.我们既不应惩罚孩子,也不应纵容他们,而是要理解他们。我们应认识到,让孩子承受自己的错误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我们实际上是在帮助他们。这跟我们大人的经历是相似的。我们会从自己的错误造成的后果中吸取教训,孩子也是一样。我们大人要以适当的方式鼓励孩子,号让他们从自己的行为后果以及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习。”“3理解孩子意味着理解孩子的目标。”“4.自然合理的后果是教育孩子的强大武器,能让孩子实实在在的体验生活。我们采取这种方式时,孩子既不会失去我们的尊重,也不会失去自尊。”“5.鼓励是很有效的;无论从短期还是长远来看,鼓励都会产生积极的结果。”书中介绍了32个孩子的故事,因为家庭残缺不和睦,因为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因为自小受到无数打骂……而没能及时走出阴影,造成了孩子无法弥补的伤害,有的孩子已经在某些领域很有成就,但是却不停的提醒自己做的不够好,不够好。说到底,出现问题的孩子,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不知道遇到问题该怎么做,很迷茫;与家长沟通少而不被理解;因为家长忙碌,而缺少对孩子的关爱。如果家长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给孩子坚定的态度,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理解孩子,可能就鲜有问题孩子了。 我们试着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同孩子一起成长。给孩子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态度坚定的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能随心所欲;给孩子更多的耐心和鼓励,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家长和孩子都学会接纳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将说教融于生活,润物无声的展示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孩子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孩子在成长,父母也要成长。我正在不断努力的完善自我,读书,写字,接下来准备旅行。尽我所能给孩子提供更容易接受的教育和方向,给孩子一个好性格!带孩子,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我们都是好妈妈!

培养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

当一个小生命哇的一声落地的时候,初为父母的我们是多么的惊讶和幸福,感谢老天给了我们一个宝贝。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才发现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矛盾冲突,令年轻的父母不知所措,有的会过分的溺爱孩子,也有的信奉棍棒教育,聪明点的父母会去读些教育方面的书籍,根据书中的方法来指导自己育儿,不可否认的是有些教育方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大部分的教育书籍指导你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才艺以及品格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存在着局限性与片面性,在孩子的童年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才是教育的重点,有了好性格才能成就孩子的一生。看这本书介绍的时候,才知道这本书的初版是《童年的秘密》,想起在我的电子书里面有这本书,记得是很优秀的育儿书籍,但这本书却在电脑中搁浅了。当拿到这本再版的换了书名的《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时候,让我相信这就是“书缘”,虔诚认真的拜读着。书名的后面一个大大的逗号,让人思索,后面会是一句什么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本书的作者葛安妮和葛碧建是一对瑞士夫妇,他们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者和心理治疗师。这本教育书籍是他们夫妻两人专门为中国人写的,由心理学专家写的教育书籍绝对值得我们每个父母来阅读学习。从事教育工作的我,整天跟孩子在一起,有的孩子性格活泼大方,有的内向文静,有的胆小怕事,还有的脾气暴躁爱打架,孩子的性格的形成与父母分不开,孩子的性格折射出父母的身影,活泼大方的会有开明的父母,脾气暴躁的孩子身后的父母性格也会暴躁。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怎样塑造一个好性格是做父母首要的任务。可是怎样培养孩子,孩子的内心是怎么想的我们了解吗?在这本书中可以找到答案,本书采用了内心独白的形式,向读者展开了孩子真实的想法,父母的真实想法,当这两种想法背道而驰的时候,家长的做法会给孩子带来痛苦无助害怕的感觉。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不再相信任何人,性格怪异行为反常,当孩子形不成良好性格的时候,父母往往不会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责怪孩子不听话不懂事。父母主动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去感受孩子最本真的需求,才能给孩子一个好的性格。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准备好去面对生活、面对各种现实,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并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这种教育方法能是孩子最终自主自立、活动成功。本书采用了32个案例分析,每个案例都让人看的心酸流泪,童年的经历对成年生活的影响太大了,这种经历将伴随着人的一生,甚至会影响着你的下一代。“海涛”的案例中,海涛是事业有成,但仍然对自己不满意,而且很容易灰心。追溯到海涛的童年,才发现海涛家里很穷,而且姊妹好几个,父母很忙,无暇顾及孩子,从来不用温柔的方式或鼓励方式来表达他们心底对孩子在的挚爱。海涛内心深处感动孤独和绝望,不知道怎样敞开受伤的心扉,怎样找到朋友接受真实的他。所以他不断的追求自己的目标,又不断地失去自己所获得一切,依然喜欢艰巨的挑战,因为他想借此证明世间的所有都不在话下。但内心深处他仍然觉得自己是个小男孩,不能真正轻松地与人相处,不能真正轻松地对应生活中的严峻考验,而且孤独寂寞,难以言表。海涛只是其中的一个,还有遭受父母殴打的夏玉,和父母关系疏远的彩云……童年的教育影响人的一生,父母应该走进孩子的内心,理解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爱与呵护,建立起与孩子之间的联结,帮助引导孩子,让孩子有个幸福的童年,把孩子塑造成一个具有人性的人,积极向上,终身热爱学习的人。

作为家长,请让能力配得上你的责任。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是一本关于“童年的秘密”的书籍,作者则是瑞士著名心理学者和心理治疗师葛安妮和葛碧建夫妇。葛氏夫妇在心理治疗方面具有三十多年丰富的专业经验,他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帮助到更多的家庭和孩子,在译者万兆元的协力下,一本深入浅出、语言平实通俗的好书便呈现在了我们面前。《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早在2005年首次出版后,便受到了家长和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巨大欢迎,并荣获了当年的“冰心儿童图书奖”。本书是其初版后的修订版-10周年纪念版,并在初版的基础上作了结构调整,对内容进行了修改增补,使其更趋合理,让本书更值得一读。这本为中国人及其孩子的未来所写的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全书主要由父母子女的内心独白、心理学原则部分以及32个具体的案例分析组成。其中“孩子的独白”部分形式独特,它像一把奇异的万能钥匙,为我们打开了孩子内心的秘密大门。作者既写孩子的欢乐,也写他们的痛苦。它是一个最佳的切入点,它帮助我们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迅速了解了孩子们的理解节奏和水平,看到了他们内心深处最本真的需求。这些独白让人在阅读时不禁潸然泪下,与孩子日常相处的每一个过往片段都在脑海中不断涌现,在心里激起澎湃的浪花。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便能体会,也许也会如此这般后知后觉地懊悔自己的无知、自己不当的教育方法在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怎样的伤害。也许是为了让父母们能够更加轻松地阅读与探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了解与吸收,从而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心灵深处最本真的需求,书中安排了许多例子与案例分析。在心理学原则部分,葛氏夫妇鼓励我们与时俱进。时代在前进,我们的观念和教育方法,特别是作为家长的观念和教育方法也要随之改进。这部分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行为解读和教育方法,让我们在学习新方法的同时也增添了部分新知识,对孩子对自己都十分有益。书末的32个具体案例分析,让人熟悉又痛心。在阅读时,仿佛能在每一个案例中都看到一点自身的影子,看到自己的成长历程,原生父母的价值观以及自己和原生家庭的关系。诚如作序者杨晓萍所言,我们应当要避免这种代代相传的不良家庭运作模式,将自己从自我的牢狱中解放出来。塑造孩子,也反塑自身。孩子,不仅是小天使,更是一面通透的镜子,一面能够照出你身上所有的缺点与弊端的镜子。他们所交予我们的,比我们自认为的付出要多的太多。童年的经历对孩子的一生影响至大,童年时期所造成的创伤修复起来十分困难,有些甚至是不可治愈的。孩子把童年时的影响带入未来,这些影响将塑造他们的一生。而我们,却仍旧常常处于明白其重要性却还是对状况束手无策的状态。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阳光从此照耀我们的孩子、家庭,甚至自身。让孩子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坚韧的心理以及健全的性格,让卓越的品格随着娇小的身躯一同长大。

再难也要用心去做

毫无疑问,养育孩子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把一个孩子养育成为一个品性良好、健康阳光又勇于进取的孩子更难,其中需要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中国一个俗语说:“生成养不成,教成累死人。”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要想正确地抚养孩子,就需要和孩子作好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才能找到适用的方式方法。那么,应该如何才能够正确地开启孩子“童年秘密”这把锁呢?来自瑞士著名心理学者和心理治疗师的葛氏夫妇——葛安妮(Agnes Ghannzvi)和葛碧建(Bjian Ghannzvi)合著、万兆元翻译、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本《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从本书开始葛氏夫妇所撰写的《修订版序·开启“童年秘密”之锁》以及最后所附译者万兆元的《修订版译后记》中可以得知,《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初版原名《童年的秘密》,2005年时首次由希望出版社出版,并荣获当年的“冰心儿童图书奖”。本书在再版的封面上有两句话很值得回味。一句是:“父母跟孩子的互动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另一句是:“孩子的独白,用心的家长才会懂。”要想学会有效地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不妨先来从这本《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里“攫取”些必要的“营养”。如今的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更让家长们操心和头疼的显然是如何读懂孩子的心思:他们都在想些什么?他们对这个社会或者说他们成长中的这个环境有什么样的要求?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厌恶什么?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什么?外向的孩子一般容易沟通,因为他的喜怒哀乐都会“写”在他的脸上、表现在他的言行上;而与内向的孩子沟通起来就要困难得多了,因为他们会把所有的想法、喜好都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有的深藏不露,有的隐忍不发,恰如“活火山”或是暂时的“死火山”或是永久的“死火山”……《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更注重运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来讲解,有对理论知识的阐述,也有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更切合一般家长的需求。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阳光的童年、快乐的童年,如今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基本上都能够给自己的孩子提供稳定可靠的“后勤保障”,但这只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物质条件;另一面就是更为重要也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精神需求——这即是谓之,我们每一个家长,弄懂孩子的内心想法远比其他更为有价值,直接决定着下一步家长会怎样来对待孩子。只有顺利解决好他们的成长疑惑,我们每一个家长才能够帮助孩子走得更平稳、坚定、有力!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要成为孩子的一个可信赖的倾听者,更能够顺利地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去找到他们真正的想法。这注定是一个不容易甚至是很困难的过程,但必须去做,而且要用心去做。在《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里,作者葛氏夫妇边举例边分析,谈问题时娓娓道来,分析问题时一针见血。这些建议和意见并不会让家长们感到突兀,而是会更多地感受到,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呢?如果是,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下文中提供的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思路呢?如果不是,那么,是否可以按照书中提供的一些方式方法自己来进行一下分析呢?非常同意作者的看法之一,即是认为家庭、父母的因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日益体现出来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孩子们的性格可谓是千差万别,倘若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方法,就没有办法做到针对性用药;做不到针对性用药,孩子的健康就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与保障。“磨刀不误砍柴功”,只要从容有序地来做,就一定会有所心得;应用于实际的过程中时,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即使是一个公认的优秀的教育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不断得到完善,并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书的最后一章是32个孩子的典型案例分析。从这些实际的例子可以得知,每个孩子的欢乐与忧愁都具有差异性,有时甚至是根本背道而驰的。“拿来主义”未尝不可,但一定要做到及时、全面、细致,只有较为完整地“监控”了家长教育孩子的全过程,只有从别人的理论特别是实践中汲取有用的东西,并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之中,才能知道哪些方法是有用的,才能得出基本正确的结论。任何理论都必须得到检验,每一次的“下一步”才会多少具有针对性。所以我们建议家长们要学会和孩子交朋友,站在尽可能相对平等的位置,而不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势来阅看这本书,来和孩子们进“谈判”。我们首先要弄懂孩子们的内心想法,多听听他们的呼声。这一过程当中必须时刻保持冷静,不要急于下结论,要学会观察,并借此机会锻炼一下自己的智慧水平和判断力。孩子对于每一个家庭的重要性都已经没必要再多说,但明白并不等于不需要重新进行综合判断和概念强调——这只是第一步的工作,每一步都需要更认真地去少说多做。然后,就是期待绿芽萌发、鲜花盛开!

树上和树下——《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这本书,初版名《童年的秘密》,是将“家庭心理治疗”引入中国的导师葛氏夫妇的作品,其中很多案例的主角都在老夫妇当年的课堂上进行过现场治疗。在这些悲伤的案例中,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童年阴影,看到自己一生的伤痛来源。在这样的追根究底和血淋淋的剖析中,我们终于跟着作者发现:“人是自己的上帝,认识自己即认识上帝。”  海涛的案例,这是一个成功的成年男性,但是童年时期父母的挑剔,对“别人家”孩子的夸奖,使他内心一直都是一个充满不安全感的小男孩,不能轻松与他人相处,孤独而渴望被认可。  宿利的案例,这是一个更为成功的男性,值得人信赖,掌管一个大型国际机构的资金。但他虽然很关心每一个人,却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不会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关心,只会默默地陪伴。最后发现,他的童年,父亲虽然很好,却因工作关系很少留在他身边陪伴他;母亲因丈夫不在身边、家中女儿多只有他一个儿子很溺爱他,他却害怕这过分的爱而逃离。  而建玲、彩云、夏玉、晓春这几个不同的女性,各自有迷人之处,但各自也有其内心的伤痕,这种伤痕导致了她们人际关系中的不和谐。  ……  大量的案例,告诉我们,童年的阴影会跟随我们一生。而要想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必须认清自己,找出自己的童年阴影,并勇敢地割去伤口的瘤子,使其能正常愈合,让自己能从树底的阴影下走出来,勇敢攀爬到树梢去迎接阳光的洗礼。  上文所说西方基督教的教义明白地阐述了人一辈子的情绪其实是由自身主管的。而东方佛教其实也提到过:自信即佛。禅宗六祖言:“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我心自有佛,自佛即真佛。”  当我们面对纷扰的红尘,与同事、与友人、与家人有争执而起怨恨、憎恶、嗔怒之心,就要赶紧主动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不要轻易放弃。既然已经认清自己的阴影在何处,就要在别人快接触到自己的阴影时,自己先走出来,爬上去,尽力把自己的阴影面积缩小,而只有飞翔在空中,阴影才会缩到极致的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应该像鼓励孩子勇敢行动一样,鼓励自己勇敢行动,只要行动了,没有什么是不能做到的。正如本书70面所说的,儿童需要掌握7种技能,这几种技能可以使儿童变得能干。那么我们成人自己做到了这7种技能没有?  1.我能干  2.我有用  3.我能学会怎样控制情绪  4.我了解自己的情感并能自律  5.我能友好交友并合作  6.我能组织、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  7.我有自己的价值观,能明智判断一切  所谓时时皆修行,处处可修行,“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学会鼓励自己,给自己自信,了解自己,并管理自己、控制自己,才能提高自己。也只有自己不断进步,才能给孩子带来一个比自己正常而快乐的童年;也才能让孩子看到父母成年了还在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孩子就跟着学会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做到潜移默化、以身教子。幼年的小树更容易随着环境成长,更容易扳直。  好好看看这本书,学会自我剖析,反思自己或配偶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原生父母的价值观,反省自己或配偶成长经历,学会将自己从童年的阴影、自我的牢狱中解放出来,避免代代相传的不良家庭运作模式。需要从树下阴影中走出来,走到树上沐浴阳光的,不仅仅是每一个单个的个体,更是中国家长群体!我们必须认清原生家庭的缺陷,努力提高集体的素养,使我们的下一代能由一对正常父母、在正常的家庭中、正常地教育、幸福地成长!

用心跟孩子交流:《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

童年的经历对人一生的性影响巨大。父母如果不理解孩子世界,不仅无法正确引导孩子,而且可能随时伤害孩子的心灵,而且修复童年的创伤极其困难,有些创伤几乎是不可治愈的!拿到这本书后,我细细读了一遍,书中的有些案例跟我家这种情形有点类似。因老公吃饭醉酒,大声吼,看着电视,让孩子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其实他不喝酒的时候对孩子们表现还不错。年初的时候,又一次因酗酒差点伤害到小宝,及后来种种,大女儿亲眼目睹了整个事情。二个月后老公查出病住院,因病不能饮酒后,家里情况总算有点改善。出院后,在家里吃完饭老公就去锻炼,没有他那种醉酒的吼叫,没有电视的骚扰。但是大女儿成绩开始越来越差,老师发短信抱怨;她的脾气开始变得越来越暴躁,动不动就开始生气,进入书房写作业时把门使劲一关。然后小女儿在旁边看了后,也开始这种有这行为的时候,我知道情况很严重。我想跟大女儿谈,但她不愿听;我通过微信每天发一些励志的话和快乐的意义,她看了后有点好转,但持续时间不长。我觉得跟大女儿的关系进入一个怪圈,她莫名生气,然后我开始想办法让她开心;没有看到那张笑脸后,我体力“洪荒之力”想暴发,她又反过来说:“妈妈,我会改!”周而复始,我的信念一点一点被击跨!那天我将此书带回了家,轻轻地放在了她的书桌上。她第一晚看了一遍,第二天又看了一遍,我看她的眼圈有点红了。我试着问她:“你是不是在里面找到了你自己?”她没说话,但点点头。我说:“里面有没有妈妈,有没有爸爸妈妈们的无奈?”她沉默了一下,也点点头。我继续说道:“我们彼此都能找到各自的问题,也必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妈妈一直希望你能向小时候一样叫我妈姐,愿意告诉我一些事情并解决一些问题,而不是像这样,一句话也不跟妈妈说,让情况越变越糟。或许妈妈跟爸爸遇到问题,让你无法接受,但我们一家人还是在一起,不管怎样还得努力积极的面对生活。妈妈真的希望你每天开心的生活,把这种快乐也传给妹妹。你看,她现在什么都在模仿你呢?”她回过头看了可爱的妹妹一眼,“噗嗤”笑了!年幼的妹妹不知发什么,也跟着姐姐一起笑起来!看着俩孩子一脸的笑容,我心里真心温暖极了。后来我们又谈了很久,她也开始说话,也做个约定,我们每天抽出时间好好聊天,谈心!真心希望孩子能打开心结,我也努力向前看,不求她们完美,只求他们过得好,过得快乐,足矣!非常感谢本书作者葛碧建及译者万兆元老师,初版原名《童年的秘密》。书中用“孩子的内心读白”的写作方式,让大孩子一下子能看懂自己内心,产生共鸣;能让父母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感受孩子最本真的需求。文中32个案例中,可以帮助父母提升心理觉察能力,反省自己的成长历程:如何反思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原生父母的价值观;如何避免代代相传的不良家庭运作模式;如何将自己从自我的牢狱中解放出来。愿每个人都能找到一把万能钥匙,把自己的童年秘密之门打开,让光明驱赶过去遗留下来的黑暗,阳光一旦照进来,阴影便不复存在。

0~12岁努力和孩子建立良好互动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我很小的时候就有印象,只是那个时候,还很忿不平,我觉得我的性格并不可爱,不平的是,难道人生就会注定很糟糕吗?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越来越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有时候,真觉得自己应该怎么做,可是限于性格,却总是做不到。可是性格不是天生的吗?我们现在的性格是否都带着童年时的影子呢?我们真的可以孩子在童年培养好的性格?带着这些问题我读这本书《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童年经历对人一生的性格影响巨大,这在之前我已经有所意识。可是怎样培养好的性格呢?读完这本书我认为,作者基本告诉了我这样的答案——去了解孩子,努力和孩子和平相处,进而也帮他建立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的习惯!作者认为孩子内心想法对父母至关重要,只有了解孩子才能帮助孩子学会爱、宽容、公正……这些指导孩子一生的正面价值观。那么该怎么做到了解孩子呢?我所知道的应该是观察孩子,感知他的所思所想,当然,当他的语言能力到了诉说的程度,便可以交流。可是,交流并不完全是畅通无阻的,哪怕是成年人之间的交流,也是会有漏洞和分歧。那么跟孩子的交流,作者又提供出哪些有借鉴意义的方法呢?书内容开头的那封信,读来真的是让人有种探知了一个孩子的秘密。他的想法和对大人不同行为的反馈,一下子打开了我对孩子认识的另一扇窗,原来孩子是依照我们对他的态度来确定自己的行为反应。那么书中所展示的孩子以及父母的内心独白,让我们真的看到每天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和孩子间的矛盾,我们苦恼于这种矛盾,可是一旦看了这样的内心独白,一切解决难题,便如此显见易懂了。其实有些我们自认为对孩子好的做法,并没有起到好的作用。所以一厢情愿地为了孩子付出,既不明智,也不负责。童年早期是人一生中培养真正的人性品质、态度和行为的阶段。这期间,要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分辨好坏,培育良知,懂得善良与公正。而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性格则已经定型,且难以转型。父母最大的责任是应该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而孩子性格的培养跟母子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婴孩时期,母子关系保持亲密无间对孩子成长和性格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的父母大多很忙,抱怨陪伴孩子的机会很少,针对这种现象,作者提出了“质量时间”和“数量时间”的概念,提高陪伴孩子的“质量时间”则是这个时代的父母应该努力做的事情。内容之后的32个案例分析,则是从具体事情中来分析性格因素对人的整体影响。读案例时,读者也会忍不住一起思考分析,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独白这种方式,我觉得,在孩子逐渐完善语言表达的过程里,用独白的形式,做亲子交流,倒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如果不能读懂孩子,就倾听他说什么,想什么,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就引导他写出来,我们相互用文字交流。可以是孩子和父母单写自己的内心独白,也可以写对方的内心独白。如果孩子能跟父母家人和平相处,跟这个社会和平相处就变得有可能了。

孩子的独白,你能听懂吗

文/友竹从心理学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内心独白,只不过成人的独白可能会隐蔽一些,而孩子的独白更不受抑制——小孩子会在自言自语时很自然地讲出内心想法。对于父母和老师来说,这其实是了解孩子的一个好机会。但是,通过这本书里的大量例子来看,很多家长并不注意倾听孩子的独白,从而错过了理解和引导孩子的时机,以至于使孩子在童年时代活得相当不易,并且严重影响了他们成年后的生活。如今,之所以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在反思原生家庭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倾向于在自己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坚决抛弃那些代代相传的不良家庭运作模式,大都是因为意识到了当年自己的独白未被父母重视之痛。不过,我们知道,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极度匮乏的年代,有些父母确实对陪伴和及时理解孩子感到无力:他们必须不停劳作以养活家庭,在某个时期还要无条件地参加政治运动,哪怕深夜将年幼脆弱的孩子锁在家里。今天的父母大可不必承受这些了,但是在积极倡导他们倾听、弄懂孩子的独白这一点上,还是很有必要的。而这也是本书被写作和存在的重大意义。我们看到,如今的孩子还是经常这样被父母简单粗暴地对待:先是娇惯,接着严惩,然后放任不管,再然后就施加压力。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们为什么会如此一致呢?因为父母通常将“学习”作为评价孩子优秀与否的第一指标。传统文化和大众舆论给了众多父母一致的借口,对于入学后的孩子来说,似乎成绩好的才是好孩子,成绩不好就有问题,就该遭受斥责和殴打。斥责和殴打是最能给孩子造成创伤的事情。时间一长,父母可能会忘记自己对孩子的体罚,而孩子却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发生在他们生命之初的糟糕事件。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疤,更是精神上的剧痛。它们会严重影响孩子内心的情感世界,给孩子造成的痛苦和不幸会一直持续到青春期和成人期。所以本书强调,父母应该控制自己激烈的情感爆发,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也要本着“解释——改正——进步”的程序来引导孩子,而不是想着怎样惩戒。永远让自己用“结果导向型”思维来考虑问题,而不要放任混沌、发泄性的感性思维来思考教育孩子的问题。此外,父母需要注意,家庭氛围在孩子的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会吸收一切家庭事件以及父母的情绪和言语的实质部分。面对不良家庭氛围,孩子所承受的痛苦极大,因为他还不能比较全面的理解父母的遭遇、关系和情感。所以我们会在书里的事例中看到,由于经历过文革的动荡不安,有的孩子即使长大也缺乏深深的安全感,他们对社会产生本能的恐惧和逃避心理,即便只是见到身穿制服的人员,也会产生不自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那些从小目睹父母不和的孩子(特别是女孩),成人后基本难以与人建立起有效的社会关系,更别提信任异性,找一位合适的伴侣共度人生。总之,教孩子学会做人是一件十分微妙的事情,那需要一个真正具有人性的环境,也就是要有爱和关怀,以及跟自己的看护者(即父母)所建立起的稳固而持久的联系。耐心倾听和弄懂孩子的自白,以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与其互动交流,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和性格。如果父母和老师听不懂孩子的独白,就弄不懂孩子的本性,孩子就会遭受很大的痛苦,他们要么变得消沉沮丧,要么把自己跟父母和学校隔离开来。这些会对孩子的人格或性格造成严重而持久的负面影响。而在以后的生活中,一个逐渐长大的孩子再要改变性格,那将是极其困难的。想让孩子拥有卓越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吗?请从耐心倾听孩子的自白、发现他们童年的秘密开始吧。

你娇纵他过度,他打你没商量

1从小到大,我一直我行我素。我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在我很小的时候,他们总是笑着满足我的要求,而且看上去也很高兴,可现在他们厌烦了,人也变老了,变得更难过,更疲惫了,跟他们生活在一起,真没什么意思。他们只知道工作,一个劲地谈论钱,谈论省钱、存钱、储蓄、买股票等。他们成天抱怨这儿痛,那儿疼的,实际上都是些无聊的小病而已。病好了的时候,他们就埋怨工作多么累人。跟这两个老家伙生活在一起,真是烦透了。对我这么一个年轻小伙子来说,一点都不爽,没有同龄的伙伴陪我玩,没有女朋友陪我去上网,没有人愿意跟我一起看球赛。我哭丧着脸回到家,一声不吭,因为我没什么好成绩可以夸耀。他们,也就是我的父母,就会狠狠地骂我一顿,过了一会儿,我们还是会看电视,当然只能看爸爸想看的节目了,而他喜欢的节目通常都很无聊,我和妈妈都这么认为。爸爸通常做他想要做的。就算我大闹一通,就算妈妈坐在墙角生气,他都不理睬,他一点都不在乎我们的幸福。有时候我真想走出家门,然后再也不回来了,这种生活真让人感觉沉闷难过,我也不再指望能高兴起来了,我也不想学习,不想去学校,不想上大学。我父母很想有一个聪明而成功的儿子,我才不想实现他们的愿望呢,我又何必呢?何必让他们高兴呢?那会让我高兴吗?我才不信呢!生活真是一种负担,没什么乐趣,没什么好玩的。我经常感到悲哀从心中涌出,感到羞耻要把我吞没,有时候我想再也不回家了,有时候我真想揍一个我不认识的人,或者就揍我的父母,好让我拳头里郁积的怒火释放出来。还有些时候,我甚至想让一辆疾驰而来的汽车,从我身上碾过去算了,那样可能会更舒服一些。我过去是个被宠坏的孩子,现在是一名疲惫消沉的中学生,我真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我眼前看到的只是一堵厚厚的黑墙,晚上我要很久才能入睡,而且恶梦不断。生活实在没意思,一点儿都没有,我只是个被遗弃的15岁的穷小子,真不知道以后我身上还会发生什么事,然而没有人会为我感到难过,瞧我这副尊容,总是撅着个嘴巴,谁会同情我呢?!这是《0一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里一个故事,也是一个从小受娇惯,长大好报复的孩子的独白。这个孩子的父母尝到了自己种下的恶果,他们养育了一位国王,这位国王想要每个人时刻都听他使唤,一旦父母不依从他的要求或愿望,他就会变得非常消沉,以此来惩罚自己的父母。2小时候在农村,北方的农村重男轻女观念严重,有些家庭五个孩子,前四个是女儿,还是倾家荡产要生儿子,所幸第五个终于生了儿子。这个儿子就被全家人当成家中的小皇帝供着。小时候宠溺大家都不在乎,可被娇宠惯了的习性会延续至成人,会变成家族的祸害。张奶奶家的儿子就是这种情况,张奶奶的儿子平时好吃懒做,嗜赌成性,外出打工也干不长,经常跟村里一群不务正业的青年胡混,30多岁了娶不上老婆,远近村落的村民都知道他的坏脾性,都不愿让女儿嫁给他,他本来就对父母不好,近来更是因种种失落,酗酒后打骂父母。3《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刚开始大家都诟病她虚荣、心机、拜金,后来看到她为了家庭,为了被父母的重男轻女观念宠坏了的哥哥的生活,自己在上海打拼近十年都身无分文,和两个90后刚毕业的大学生挤在一套房间里,大家都对她释然并同情起来了。作为旁观者,我和我的小伙伴在追剧时一边可怜同情樊胜美,一边痛恨她的父母对儿子娇纵过度,不仅房子靠樊妹妹买,哥哥赌博欠下的高利贷都要让樊妹妹还。最让人痛心疾首的是樊妈妈竟然一直执迷不悟,无底限的帮儿子,为了让女儿帮儿子还钱,公然逼着女儿借高利贷。还好,樊胜美在几位好姐妹的帮助下,最终避开了火坑。看到这样的父母,你一定也想一砖过去拍醒他们。可回到现实生活中,可能依然对自己的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一书中说:一般而言,一个从小一直被娇生惯养的孩子是不会成为一个快乐的人的,她从小起就只看到生活明媚的一面,当他不再像小时候那么可爱,当家人对他的期望增高,他的生活以及他父母的生活就变味了,整个家庭的生活也变味了,最后人人都不高兴、不满意。这样的孩子不会有什么好性格,他们会走入一种恶性循环,时不时会觉得有一丝丝仇恨爬进心田。同学们不再喜欢他们,父母对他们也不满意,更糟糕的是,他们没有学会怎样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即使自己不太愿意,也得努力去做这种概念,从未在他们的性格和习惯中扎根。对孩子娇宠是每个为人父母的本能,但理智的教育才是对孩子的真爱。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准备好去面对生活,面对各种现实,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并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这种教育方法才能使孩子最终自主自立,获得成功。微信公号@终身美丽的猪,所发鸡汤美文、干货书评,均为Nina走心原创。专注干货,偶尔鸡汤,欢迎关注。

枝条嫩绿时才容易扳直

前两天播种的矮向日葵这两天纷纷发芽,恰巧遇上暴雨,吹翻了幼苗的盆,当我发现时懊恼不已,原本细嫩挺直的小苗们已经长成了奇异的“7”字状。听天由命的养了两日,惊喜的发现小苗们居然顽强的变回挺拔向上的“1”字型。此时读到《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中引用的阿博都·巴哈语句:“……因此 ,在幼年早期就必须奠定坚实的基础,枝条嫩绿时才容易扳直。”,格外有感触。育人也如同育苗,年幼之时尚未定型,犹可修整,等待成型之后再去修理,也许要伤筋动骨,也许头破血流也无法改正。0-12岁包含了人生中起始阶段、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和叛逆阶段,同时也是对父母和家庭最为依赖的阶段,在这段人生旅程中得到恰当的教养,后面的人生便不太可能走歪。都说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家长若在最初的十二年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关系和互动,后面的岁月里则能够轻松不少。这本书是根据2005年出版的《童年的秘密》修订而成,葛氏夫妇是瑞士著名心理学者和心理治疗师,从1999年开始经常来中国开展心理咨询和培训,经验丰富,极富盛名。相比其他国外育儿书籍的作者,他们对中国国情和文化熟悉的多,再加上对许多中国家庭的个案研究,葛氏夫妇的理论和研究更适合中国父母学习运用。从书里也可看出葛氏夫妇受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学说影响颇深,他们的很多理论承袭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观点,书中也多次讲述到阿德勒和他的学生德莱屈尔在教育领域的学派观点和方法。阿德勒的学说中基本观点之一是生活风格,他认为生活风格形成于童年并对今后的人生产生长远影响;基本观点之二是社会兴趣,有无社会兴趣是个体是否健康的标准;还有一些其它的观点诸如创造性自我、自卑情结等都强调了童年所处的环境、机遇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葛氏夫妇十分认可阿德勒和德莱屈尔的教育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30年心理治疗经验的总结,写出了这本倾情之书。《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强调父母与孩子间互动方式的重要,也给出了许多贴切实用的方法,不少观点可以点醒处于迷茫和焦躁状态的父母。例如在孩子上学前后两个阶段,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现实的巨大落差会诱发孩子心理上的不适,缺乏自我调整机能的孩子极有可能从此走入恶性循环。又例如时代的变化把育儿变成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老方法不再适用于新生代,把自己童年的教育方法照搬在当今孩子身上完全行不通。如果这些观点让你有些疑惑和不安,不妨用心读一读书中孩子的独白以及32个真实案例,这些可以帮助家长思考个体、原生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探寻自己童年遭受的创伤,自我疗愈,同时也能避免这些错误循环发生在下一代身上。孩子如幼苗,只有给予适时恰当的阳光雨露,才能顺利生长,如果这途中遇有外力阻挠,也无需悲观绝望,嫩绿的枝条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能量,只要持续给予耐心、温柔的呵护,终究会生成原本的模样,这是植物的天性使然,也是人类的。文|团团花哚 2016.07.14非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可豆邮或联系fionado@qq.com

为什么育儿路上知和行不能统一,这本书给你答案

1.世界变化太快,你的育儿理念有变化吗?现在的十年所带来的变化比过去几个世纪的变迁都要大。 -玛格丽特.米德我们这一代现在所处的生活环境与我们的爸爸妈妈那一代远远不同了,就是现在跟十年前变化也相差十万八千里。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像是一个拓荒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停的学习和试探,力求寻找出适合自家娃的教育方法。我们这一代权威意识逐渐淡薄,不断的追求公平和公正,我们的孩子则表现出明确的“享乐取向”,我们的教育理念大都从上一代的约束性教育过度到不干涉教育,但是事实证明两种方法教育孩子都不是很有效。我们经过学习,摸索,实践,发现给孩子要有爱也要有规则,对待孩子既要尊重又要坚定,但是如何把这个理念落实到实际呢?我一直觉得说的很模糊,直到我看到《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里的描述,觉得说的很易于实施和操作。书中阿德勒学派用合作性纪律、积极性纪律等好几个专业术语来实践教育的新方法, 这种新方法包括以下重要方面:1.训练孩子时要坚定,但也要尊重他们。2.我们既不应惩罚孩子,也不应纵容他们,而要理解他们。我们应认识到,让孩子承受自己的错误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我们实际上在帮助他们。3.理解孩子意味着理解孩子的目标。4.自然合理的后果是教育孩子的强大武器,能让孩子实实在在的体验生活。我们采取这种方式时,孩子既不会失去对我们的尊重,也不会失去自尊。5.鼓励是很有效的;不论从短期还是长远来看,鼓励都会产生积极的后果。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觉得自然合理的后果这个说法很受用,因为这让孩子不是屈服于我们的权威,而是能理解我们的目的,跟我们一起体验生活,知道事情这么做会发生的结果。书说也用例子很清晰的告诉我们该如何应用起来,并且让我们看到利用自然合理的后果和惩罚的区别:为了避免下意识的对孩子发火,我们要关注:惩罚孩子的焦点是过去,而利用自然合理的后果这一方法的焦点是未来。你到底想对孩子的过去有影响,还是想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显然是后者。牢记住这一点,会让我们育儿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2.知道孩子该多鼓励少表扬,为什么实际操作中总是用不好,还是用那几句“你真棒”“你真厉害”?看过太多的育儿鸡汤文,育儿专家总是告诉我们该多鼓励少表扬,我们通过不断的被洗脑也明白了鼓励对孩子的重要性,但是用起来总是不是那么顺嘴,还是应激反应的跟孩子说“你真棒”“你真厉害”“画的真好看”“唱的真好听”等等。《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里用一张表格理清了我们鼓励孩子的思路,简单易学。鼓励孩子我们要少用陈述句,要学会提问,花点时间了解孩子当时的感受,尊重和关心孩子的观点,这样让孩子更愿意跟我们倾诉想法,同时也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有热情有意愿的成长,学习。 在具体实施时,书里也同样提了两个问题让我们时刻警惕自己与孩子的互动。我是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呢,还是仅仅从自己的?我会对一个朋友讲这样的话吗?不要只对孩子提要求,我们也要要求自己学会对孩子鼓励,我们成长一大步,孩子才会成长一小步。3.我们不是不想改变,有时会被原生家庭的习气所影响。前段时间跟一位5岁妈妈聊天时,她说我知道我要控制脾气,但是在他淘气的时候,又总是忍不住的发火。那时候的时候感受总是想去规劝她还是要控制脾气呀,当看到《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里用32个实例帮助我们反思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想到她可能在童年时也被她的爸爸妈妈那样粗暴的对待过,所以她知道自己的问题但是比较难改变。我也是一个在棍棒中成长的孩子,小时候我被妈妈用各种工具轮番打过,什么晒衣架,晒被子的拍子,塑料水管,皮管,她还会让我跪地板,跪搓衣板,就差没跪大街了。那时候妈妈虽然爱我,但是脾气比较暴躁,随手捞起什么就用什么打,腿上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等我到了青春期叛逆的一塌糊涂,曾经恶狠狠的用语言过伤害妈妈,也想过离家出走,后来因为胆子小没走成。想想童年的创伤,想想妈妈的爱和她后来生病去世,想通了很多。那时候妈妈还没有学会怎么更好的爱我,只是以她的方式恨铁不成钢,现在的我理解当时的妈妈,所以我想再次教育我的孩子的时候,尽量避免用我妈妈的方式。太多人都没有学会如何温柔而耐心的表达爱,如何以同情和理解之情来表达爱。他们学会的唯一交流语言,就是严厉而伤人的惩罚。对于母亲来说,惩罚似乎也曾是维系她与母亲的唯一纽带。我们先要接纳自己和我们的爸爸妈妈,治愈自己童年的创伤,然后才能更好的面对孩子,也能避免将错误的教育模式沿袭到自己的娃身上。最后,用书中序言的一段话来结束:“让我们谦卑的躬身探索儿童的秘密,让我们的内心更加温柔,灵性更加充盈。当你凝神观察那小小的身影、纯净的眼睛和灵动的微笑,那一刻,天地万物都静止下来,化为了虚无...”愿所有爸爸妈妈都能身体力行,去接纳,去包容,去改变,和孩子一起成长!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读《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读《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虽然现在我们更加的注重教育了,从孩子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了胎教,然后为几个月大的宝贝准备了各种闪卡,为还不会说话的宝贝读书,听英语;上了幼儿园就开始各种兴趣班,更别说上了小学的各种培训班了。在目前的中国教育体制下,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成绩。小学为了考一个好的成绩进入一个优秀的初中,初中考一个好的成绩进入一个重点高中的重点班,然后高考考入理想的大学。这或许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所经历的教育的全部吧!在由瑞士著名心理学者和心理治疗师葛安妮(Agnes Ghaznavi)&葛碧建(Bijan Ghaznavi)夫妇夫妇总结自己30年的心理治疗经验写成的《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准备好去面对生活、面对各种现实,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并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这种教育方法能使孩子最终自主自立,获得成功。(《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P016)在书中共分为8章节,以平白浅显的语言平铺直叙,没有专业高深的理念,也没有完善的教育结构,但是却深深地走进了父母老师的心窝,婉婉叙说着孩子心里的欢乐与痛苦,手把手地传授切实可行的育儿理念与技巧。童年早期是学习人生中培养真正的人性品质、态度和行为的阶段。在此期间,要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分辨好坏,培养良知,懂的善良与公正。而不是学习ABC与123的时代。最后书中通过32个我们常见的正面或反面的案例来真实的提醒我们,教育并不仅仅是学会知识取得成绩那么简单,更重要的孩子性格的培养,而性格是在孩子童年时候的注定的。跟孩子性格紧密关联的是父母的关爱以及与孩子的互动的关系。看完这本书后你会更加的了解自己的孩子,也会更加的理解他,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同样对于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也受益匪浅,对于我们平常与孩子相处的模式也有更好的改变。我坚信养育孩子并不仅仅是让他吃饱穿暖,不受到意外伤害,而且还要更加关心她的内心的需求。我们要有“同心”以及“童心”,学会降低到孩子的心态,以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这注定是你迟早会去读的一本书。

亲爱的爸爸妈妈:请不要骂我。那会使我害怕你们,然后我就会关上耳朵,我听不下去,因为责骂使我既害怕又伤心。我不想成为你们眼中的坏孩子。请用一种我能听懂的语言跟我说话,这样我就能继续像你们学习了。来自书上,让我最动容的一段话,我很好奇,究竟怎样表达才是孩子能听懂的语言?《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一书是瑞士心理学家葛安妮、葛碧建(葛氏夫妇)总结自己30年的心理治疗经验著作而成的。曾经荣获“冰心儿童图书”奖!为什么我一再推荐这本书呢?因为童年经历对于孩子的一生影响至大。父母、老师如果不理解孩子的世界,不仅无法正确引导孩子,可能随时伤害孩子的心灵。而要修复童年时期的创伤极其困难。有些创伤几乎是不可治愈的。为了祖国未来的花朵,沐浴春风更加茁壮的成长,避免风霜雨雪,希望父母、教师曾经的不经意间能够在幼小的心灵里,播种一颗希望的种子,呵护它生根、发芽…或许,有一天你会惊奇的发现,那颗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平日里我和孩子的两则有趣的事和反思:3岁左右,一颗桂圆某个休息日,我和宝宝一边看电视,一边吃水果,当果盘里只剩下一个桂圆的时候。她说:“妈妈,只剩下一个桂圆了,我们石头、剪刀、布,你出石头,我出布…”我迟疑两秒钟,问道:“谁赢了谁吃?还是谁输了吃?”她回答:“你出石头,我出布,要是我输了,我就不吃了…”我无语中…结果,她出了布,我没按约定出了剪刀…她吵着说:“妈妈你错了,然后停顿两秒钟说:“好吧妈妈!你出剪刀,我出布。”我答应了!结果,我出剪刀,她竟然出石头!不错!她出石头!当我正凌乱的时候,她早已经抓起那颗桂圆不见了踪影,一边欢呼雀跃,一边喊到:“哦…我赢了…”后来,我反思,这件事情里,孩子快速转变,完全是模仿了我,他的模仿力和转变快到让我吃惊,更加哭笑不得,平日里,你注意到了吗?无形中那些言谈举止,一个表情,一声叹气她都敏锐的感觉到,甚至学了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你准备好了吗?!四岁左右-玩具“妈妈,我不困,我想玩一会儿玩具。”“嗯,可以,玩5分钟…”“妈妈,可是我还没有玩具呦?(言外之意,妈妈你帮我拿玩具…)”我看书没抬头回答:“你还有4分钟…”“妈妈,可是我不知道玩哪个玩具呦,而且,我手里没有玩具哦…”“嗯,你还有三分钟,想玩什么自己快速找,在啰嗦一会儿时间就到了,乖乖睡觉!”她若有所思,一下子明白了什么,下一秒迅速拿来积木,“妈妈,我开始玩玩具了还有10分钟哦…”我回答“嗯,还有三分钟…”过了好一会儿,“妈妈时间到了吗?”我说:“到了,准备收拾好把。”她说“可是,积木都没拆开啊?”(言外之意,妈妈你来拆。)“明天还想继续玩就赶紧收拾好。”她,迟疑一下,三五秒迅速收拾好玩具,放回原处…4岁的小家伙儿,天天和我斗智斗勇……孩子快速捕获语言信息的能力,已经超出我的预料…当我发现自己快不能指导和驾驭孩子的想法时,我感到有些忧虑,觉得自己应该静下来读一读关于孩子的书,而这本《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边读边反思,边纠正自己以往的教育理念,方法,不断的反省自己曾经那错误的方式。本书最大亮点是“以孩子的内心独白”这一独特的形式,真切而生动的述说了孩子的痛苦和欢乐,促使父母主动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去感受孩子最基本真的需求。除此之外,本书还用32个真实的案例。帮助中国家长反思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治疗自己的童年创伤,同时有效避免将错误的教育模式沿袭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如果可以,明天开始,孩子交流的时候:蹲下来,微笑着和她说话…如果可以,明天开始,要发火之前,尽量控制情绪,深呼吸…如果可以,明天开始,面对她在做你不允许活动时,不要大声斥责她不该那么做,请告诉她,她该怎么做…如果可以,明天开始,请不要在人前批评教育孩子…儿童教育,是一种引导,一种接纳,一种爱的呵护…

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你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你有权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长孩子,你慢慢来。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成熟需要时间。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并不样样领先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

与孩子沟通的神奇钥匙

亲爱的爸爸妈妈:请不要骂我。那会使我害怕你们,然后我就会关上耳朵。我就会听不下去,因为责骂使我既害怕又伤心。我不想成为你们眼中的坏孩子。请用一种我能听懂的语言跟我说话,这样我就能继续向你们学习了。。。。。。----------------《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我想,《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样一本书,并不仅仅是为已育有孩子的父母,也是为了那些因为童年父母或者各种各样的原因,受到创伤的大孩子们。这本根据2005年版《童年的秘密》修订而成,由瑞士心理学家葛氏夫妇总结了自己30年的心理治疗经验的书籍,为我们剖析了孩子之于大人很少了解的心灵世界。孩子的心中有痛苦、也有快乐,但是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并不能够准确的表达出来。这其中需要父母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加以学习才能够认识和走进孩子的内心,本书就如同所罗门的指环般,带着我们走入那些看起去似乎“异常”的孩子的内心并读懂他们。书中为我们指出了如何从孩子的表现看出他们的内心,以及父母对此应该作出何种应对措施。我们都会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意识到自己刚刚犯错时,要及时的改正过来,以免问题到了最后导致了无法往回的地步,亡羊补牢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同样的问题如果发生在孩子身上,父母能够及时的引导,在将来在面对大的问题上能够以正确的人生观用理性和正确的方法积极的去面对。比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的因素,“四二一式”的家庭已非常普遍,希望能把所有能得到的东西去满足孩子,如果星星能摘到,我想也是会努力去摘的。而孩子对此确是一种被动的面对的,他们来说并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另外一方面,对于父母和家人来说正确的对待溺爱孩子方面也是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比如在年幼时,而面对孩子,父母需要更多比如一味的鼓励比一味的表扬更为合适等等,书中对于此都有详细的叙述。本书之于成年读者,发现了伴随着自己却一直摆脱不了的阴影,却能从童年与家人的关系这个根源中找出。经历的事情已无法改变,但或许能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一如书中所说,正确的面对,并能从自身以后和对待孩子中尽量的避免同样的事情重蹈覆辙,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与进步!

引发父母思考,学会重视孩子感受的好书

引发父母思考,学会重视孩子感受的好书文/张宏涛我是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九年前也参与过一本家庭教育类图书的创作,这本书后来被评为2007-2008年度十大家庭教育类图书榜首。当然,以我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本书很垃圾,所以就不提书名了。这些年,我看过无数家庭教育类的图书,也与无数家长打过交道,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比九年前有了很大的飞跃。所以,我看家庭教育类图书,要比一般人看这类书,要挑剔得多,我常常是抱着批判的眼光看的。很多家庭教育类的书,虽然被很多人追捧、再版,还很畅销,但在我眼里,还是很荒谬和误人子弟的,比如《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这本书,我觉得谬误非常多,还特意写过一篇批判这本书的书评。看家庭教育类的书,我只看两点,第一,有没有新颖一些的能够让我受启发的内容,第二,有没有荒谬的观点。也许在很多普通人看来很好的内容,在我看来不过是老生常谈。不过,《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该书有很多新颖的内容,都给了我不少启发。最初看到这本书,我很惊讶,因为明明作者是两个外国人,为何书里面的案例都是中国人的名字呢?是伪书?还是翻译为了读者阅读方便,给改成了中国名字呢?仔细一看前言,我才明白了,原来,作者夫妇虽然是瑞士人,但他们在中国也有多年的工作经历,他们是很难得的在中国从事家庭教育类指导工作的外国教育专家。从这一点来说,该书就很难得。很多外国教育专家的书,都是为本国人所写的,虽然内容值得我们借鉴,但毕竟有些内容不太适合我们国家。而该书可以说是外国教育专家根据在我们国家多年的工作经验所写的书,更符合我们的国情。从内容形式上,也有很多新颖的地方,比如书里面有很多孩子的内心独白,虽然是模拟孩子的语气(毕竟年幼的孩子,还不会这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但却很能代表孩子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很能给父母们以震撼,让他们重视孩子内心的想法,不再把年幼的孩子当做没有感情没有思想的机器人。最后一章《童年经历对成年生活的影响:32个案例分析》是全书的重头戏,占整本书篇幅的一半。这些案例,也非常让人震撼,说到童年经历给人带来的阴影,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童年的贫困导致成年的工作不顺之类的,但这32个案例告诉你,童年经历影响的并不只是童年贫困的那些人,也不只是会导致人工作不顺。案例里有不少人童年并不贫困,只是缺乏父爱或母爱,而他们成年后,在外人或世俗的眼光来看,他们活得很成功,要么是企业家,要么是女强人,但内心深处,他们并不幸福,因为他们童年缺爱的经历,导致他们无法接纳自己,他们无法通过事业上的成功来弥补内心的自卑和安全感的缺失……这就告诉我们:仅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基础是不够的,孩子最需要的还是父母的无条件的爱。外表光鲜的成年人内心里,也往往有着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疤,只是我们自己看不到而已。以我挑剔的眼光来看,当然也能看出书中我觉得不好地方,就是第44页,作者莫名其妙地插入了一段话,居然是提倡用延时满足的方法来对待婴儿。对婴儿来说,他们需要被满足的是全能自恋。及时满足婴儿的需求,不会惯坏孩子;反之,如果故意延迟满足婴儿,会导致婴儿的全能自恋得不到满足,很长时间卡在这里,导致脾气差、安全感缺乏。瑕不掩瑜,总之,该书非常值得一看!看后会让你更重视孩子的感受。作者:张宏涛,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私人心理顾问,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读者》等大刊的签约作者),太极作文创始人。致力于家庭教育,希望帮助有自省能力的家长意识到,儿童在宽松愉快、充满爱与自由的环境中才能身心愉悦的茁壮成长!致力于太极作文辅导课程的开发和传播,帮助青少年提升智商、情商、逆商。QQ:727011867 个人微信:lyzhht 公众号:hnzhht

对待孩子,你要知道的这些

因为工作的原因会接触很多的孩子和家长,也因为工作的原因开始接触与孩子有关的书籍,最近入手了一本《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很值得拿出来说说。书中提到的很多情况是很多人童年乃至青少年时期遇到的问题,感触很深,因为我也是其中一员。因此,我希望我将来的孩子能有一位做好准备的成熟妈妈。这本书的时间跨度是从0开始,也就是从孩子在母体的时候开始。胎教已经越来越流行,很多人知道胎教可以影响孩子的喜好,却不知道【婴儿的头九个月至关重要,对于“链接纽带“的建立尤其如此。】(《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P57)孩子的性格建立关键性的时期在头两年里,关键性的人物是看护者,这个角色通常是妈妈来扮演,毕竟孩子在母体的时候就以【一体】的方式共享生命。作为成年人,母亲应该懂得更多,应该有意识学习婴幼儿成长相关的知识。而《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就是一本非常好的认识孩子与看护者关系的书,这本书以案例的形式来解读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让大人真正踏入孩子的世界,明白孩子的想法。书中提到了两个新的教育概念:人人都想有所联系有所归属;人人都想感觉自己很能干。(《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P68)这两个概念放在任何时期、任何环境里都适用。而这两个概念也是教育孩子的理念。孩子需要与人建立健康的关系:与父母、亲人的关系,与学校老师、同学、朋友的关系。孩子需要有归属感,需要身份认同,哪怕他们还不懂这些是什么,他们依然需要明确知道自己属于哪里。孩子需要得到自我价值的认同,他希望自己能干,同时也被人需要。那么孩子需要这些,作为家长就要积极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满足孩子的需要,否则孩子因为需要没有被满足所造成的心理阴影会影响其一生。没有被满足的孩子要么产生心理落差导致性格内向,要么直接以行为来发泄心里的情绪。这些行为通常让人头痛,这些孩子也有一个标签:熊孩子。不过熊孩子的心理也很好分析,无外乎这四种:寻求关注、争夺权力、寻求报复、自暴自弃。(《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P76)而这四种心理的产生,全部来源于归属感和重要感的缺失。书中也针对了熊孩子的这四种心理给出了解决办法,被频繁提出的一条: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孩子需要陪伴、关心,而很多父母却无法陪孩子吃一顿饭。很多时候,好孩子变成熊孩子的原因我们不能总是询问学校和孩子,父母应该找找自己的原因。身为父母,是否做好了父母应该做的事?养孩子从来就不是物质上的供养。然而,理论知识只是纸上谈兵,所以书中有32个真实案例来供大家参考。如果这些情况发生在你身上,你会做出什么反应?当然,每个案例后面都有解决方法。看过这本书之后,我突然理解了很多孩子的行为,我知道他是为了什么那样做,知道他需要什么。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以后再遇到熊孩子事件应该会得心应手。不过这本书最重要的是教给了我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妈妈,哪怕我现在连对象的影子都没看见。摊手~

培养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是为人父母者所拥有的最珍贵的礼物。

很喜欢这本书,是继《家庭教育学》《床边的小豆豆》之后,我深深喜爱上的一本关于教育孩子的书。这本书以孩子的视觉阐述,从孩子的立场上诉说,对于父母了解孩子很有帮助,是每个做父母的人都应该仔细阅读的一本书。全书没有啰嗦的语言,每一句话都跟养育孩子有关,单是读读书的序言都受益匪浅。养育孩子需要耐心、细心、爱心。6个字写出来很简单,可真正做到则任道而重远。童年经历对人一生的性格影响巨大。如果幼儿与照顾者在早起没有建立起牢固的情感纽带,孩子将会产生不信任感和嫉妒的愤怒,容易变成一个缺乏道德感的孩子。孩子所感受道德全是负面的情感,对别人也没有积极的情感。如果孩子处于这种无所依恋的状态,长大后会欠缺微信情感纽带的能力,无法建立人际关系,无法学习,主要是无法学习爱和关心。孩子的内心想法对父母至关重要。我想把里面的内容全部敲上来。“‘因为我跟那个孩子有相同的想法。正因为是孩子,我不懂什么对我好,什么对我不好;也不清楚好去好东西应有什么限度,活着不好的后果会从哪儿开始。你们是大人,是父母,有教育我的责任......"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孩子的心声。这就是从孩子的角度上在表述问题。葛氏夫妇能从孩子的立场上表述,实在是了不起啊。请不要娇惯我,请不要骂我。这让我想到了歌词:陪陪我、亲亲我、夸夸我、抱抱我。童年经历对成年生活的影响。32个案例1.海涛-比较。拿自己的孩子去与其他孩子做比较,会深深地伤害孩子。要让孩子和谐的成长,就要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用温柔的赞扬、鼓励方式,温柔怜爱地表达对孩子的挚爱。2.宿利-母亲溺爱,父亲缺席。没有建立起较强的男人认同感。3.建玲-觉得女孩没有多大价值。对于身份的认可意识残缺不全。教育,机会,男女平等,鹏等意味着资格的平等。4.彩云-不认同母亲。未能与母亲建立起整整的、亲厚的关系。缺乏成熟的人格,思维方式、理解生活和人们的方式,是孩子式的。一个女孩需要与母亲、一个男孩需要与父亲进行性格角色的学习与认同。5.夏玉-棍棒教育。对别人很警惕,甚至怀疑。自我价值感低。孩子不应受压制或指责,因为他们尚未成年,对他们要耐心地训导。6.晓春-安全感。做父母的责任之一就是保护孩子,并教会孩子怎样抱回自己,避开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暴力与虐待的攻击和伤害。每个孩子、每个人都非常需要安全。7.韩娜-孤独。父母没有教会子女如何与人建立联系。当有人想利用操纵他来做一些他所不愿意做的事情时,他却不知道该如何给别人设置接线。她完全听凭摆布,任人利用。8.马琪-看见鬼。不直到如何抱回自己,只学会了怎样去保护别人,怎样关心别人及其命运,怎样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照顾别人。逃避一切冲突。9.安安-不会吸引异性。不曾经历过亲密的母女关系,没有从母亲那里得到多少教养。10.伊文-权威混乱。教会孩子如何区分好坏,辨别善恶。11.东阳-陪伴、惩罚。父母要学会如何温柔而耐心地表达爱,如何以同情和理解之情来表达爱。12.罗晰-不信任。无法区分谁是朋友谁不是,无法察辨别人的动机。经历了太对悲伤和绝望。让快乐给我们插上翅膀。13.爱玲-父母争吵。把我住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应对生活的方法。只要一个家庭团结和睦,那个家庭的事物就能顺利进行,家庭成员便能缺德进步,并将事业有成。14.力宝-娇惯。这个孩子将会一直放纵自己,一直以自我为中心。15.刘刚-殴打。方法错误。16.罗夫-娇惯。用严格纪律,鉴定而简短的解释,不断地督促,让小懒虫去刻苦学习,提高成绩。17.丽娜-孤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权利,更不知道如何去捍卫他们。在遇到冲突时,感到无助和迷茫。18.兰星-爱缺失。在童年早起既没有得到爱也没有得到认可的孩子日后将会遇到悲惨镜框。不敢走进周围的人,不敢向他们敞开心扉,进行更人性化的交流。19.望龙-自我否定。20.10个十岁的孩子-自杀。从未感受过父母的关爱。21.晓波-父爱缺失22.丹妮-不安全感,爱缺失。23.银铃-男尊女卑。24.杨帆-娇惯。以自我为中心。25.红卫-不安全感。周围暴力,不直到该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26.红梅-爱缺失。家庭没有给予温暖。27.刘润-只会索取。溺爱娇惯。28韩坤-掌控自己的生活。29.林莉- 内心封闭。大人要把孩子当成孩子来对待,这对孩子是很必要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权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学会纪律。如果一个孩子不学着与父母建立深厚的联系,他将很难在情感上和社交上走向成熟。30.诚志-平等相爱。如果一个父亲能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觉得父亲是一个谦虚、温和的男人。孩子身上的品质和能力就会茁壮成长,自然天性就会得到充分体现。他们就会拥有足够的耐心去面对世界以及其中的困难。31.晓晖-公平。父亲的眼光长远,公平地对待每个孩子。32.娟娟-保护。父母一定要保护好孩子,不要让他们过早地经历性的体验,否则对孩子式非常不利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给孩子传授性的知识,要教会孩子如何正当保护自己,一面造人凌辱和欺骗。这些孩子要不然是爱缺失,本身不被爱,长大后拼命爱别人来弥补。不然就是只会索取,被家长过分溺爱,以自我为中心了。我们要学会爱人,也要学会被人爱。这样才是公平的。无论我们用怎样的方式养育孩子,孩子都会长大成人,也许长大后的孩子很优秀,但是这并不能表明什么,因为幼年时的伤害依然存在,就像潜在在身体里面的癌细胞一样,是隐形的,受点刺激就会被激发出来的。恶语伤人六月寒。永远不要让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心寒。

6条建议,让你跟孩子有效沟通

人就好比富矿,隐含无价珍藏。唯教育能掘而显之,使人类从中获益。--巴哈欧拉上小学的儿子放了暑假,由于我们夫妻都比较忙,便把他送到老家,跟着他的爷爷奶奶过了8天。离开之前,我跟他约好,先把自己能写的作业写完,不会的回来再写,他满口答应了。他离开的时候,带了暑假作业和ipad。在他住了2天的时候,我给他打电话,被告知作业不会做,等回家再写。我答应了,让他在奶奶家好好玩几天,回到家就马上开始写作业。哪知道,儿子回家以后,我发现他变成了一个“野孩子”,浑身充满了“自由”的气息,从头到脚只写着一个字“玩”,脑子里根本没有写作业的想法。他每天一睁开眼睛,就琢磨着如何玩得更好,不是捧着ipad玩个不停,就是在大床上自己拿着玩具打打杀杀,两个项目轮换着玩,乐此不疲。你似乎总是能看见他在那儿笑眯眯地玩,仿佛他有着用不完的精力。然而,你让他写字,他总是能像兔子一样从你手下逃脱。你让他向东,他偏向西,故意和你对着干。这样的状态,又持续了几天。我一想,坏了,他在老家被奶奶溺爱了8天,有些无法无天了。天气炎热,我的心更燥热。同事的女儿连下学期的课文都预习了好多,他的暑假作业却几乎没有任何进展。给他报了一个国画班,也不愿意去。写几个字就觉得有功,要求玩平板。劝说无果,我决定实行高压政策。大声地斥责他,强行收走他的iPad,拖着他到写字台前。一开始儿子奋力反抗,越是不让玩iPad,越把它看得如性命般重要,对写作业也产生了排斥心理,就坐在那儿应付。情况开始恶化,他对我有了怨气。有时,我刚开始说他,他就在那儿神情郁郁、开始掉眼泪,说不要妈妈陪,要爸爸陪。我再说话,儿子就捂上耳朵,说我不听我不听。我的心里受到了打击,曾几何时,我和儿子关系很融洽,现在怎么我跟儿子无法沟通了?我需要指导,于是去书店,看到这本《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如获至宝,赶紧买回家研读。作者以孩子的口吻给家长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我细细地读着,心里有了很多的感悟。1.孩子就是孩子,允许孩子犯错我不过是个孩子。正因为是孩子,我不懂什么对我好,什么对我不好;也不清楚获取好东西应有什么限度,或者不好的后果会从哪儿开始。初为人母,也曾母爱满满,也曾立下宏愿,一定要好好照顾孩子,不让他受到伤害。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日月消磨,家长的耐心磨地也差不多了。总觉得孩子都七八岁了,很多事情他都应该知道了。但孩子就是孩子,我们不能拿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否则孩子从内心深处就会抵触你。因此,想发怒的时候,想想那句话“我不过是个孩子”。2..给孩子一个坚定的标准当你们在温柔和粗暴之间摇摆不定时,当你们一会儿给我解释一会儿对我严惩时,当你们对同样的事情这次说“行”下次说“不”时,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站在哪儿。作为成人,我们都讨厌反复无常的人,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对同一件事情,比如孩子玩ipad吧,家长不能因为他表现好就让多玩一会,表现不好就不让玩,这样孩子会知道跟家长讲条件。所以我温柔而坚定地对他说,“妈妈支持你玩,玩的方式有很多种,但玩iPad每天只能1小时,保护你的眼睛是最重要的。”老公每天下午带他去球场打2、3个小时的球,他每天都玩的很高兴,渐渐地知道了户外运动的好处,iPad对他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他再也不把它当宝贝了。3.对孩子的态度要温柔而坚定不要使用你们所具有的力气来严厉地责骂我或粗鲁的惩罚我。这种语言会把生命的娇嫩火苗从我身体里带走,使我沮丧难过。请用一种我容易理解的方式跟我交流。孩子就是孩子,难免不听话、叛逆,甚至试图挑战家长的权威,这时家长们对孩子的态度不要简单粗暴,要温柔而坚定地给他解释为什么不行、会有什么后果。之前儿子为什么不要我陪而要爸爸陪?就是因为我的态度太粗暴了,而老公则比我有温柔、耐心得多,慢慢跟他讲,他反而听得进去。所以,同样督促写作业,他选择爸爸不选我。4.给孩子讲道理要注意方法我还是个小孩,一心不能二用。我要么兴奋地沉浸在玩耍或游戏中,要么专心听你们说话。妈妈,你向我说教时,我很讨厌。我的耳朵就会下班,对你的话充耳不闻。说教得分时机、场合,否则,效果欠佳。比如我,就曾经在儿子玩游戏时,给他讲些大道理,现在看来,大概被儿子当成耳边风了;又或者吃饭的时候,对他进行说教,搞得他饭都吃不好。孩子为什么喜欢和老公在一起呢?因为老公会寓教于乐,儿子跟他在一起轻松有趣。比如,老公爱听单田芳先生的评书,没事的时候就听听。起初,儿子自个儿在床上玩他的玩具大战,对评书还没大兴趣。可后来老公发现,儿子嘴里经常冒出金丝大环刀,白眼眉等许多评书里的词,他知道,儿子爱上了评书《白眉大侠》,每天睡觉前,非得点这部书。父子俩有了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语言自然多了起来,儿子学习的问题也很快得到解决。现在老公每天辅导儿子下学期的数学,每隔一天送儿子去学画,儿子乖乖的,很听话。5.尊重孩子我不愿你们当众责备我,不论在场的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姑姑,还是我的同学。这样我会感到很丢人。我唯一能自诩的是一直很尊重儿子。他上幼儿园的时候,我都是蹲着跟他讲话的。(当然,这也是从书上学来的。)就这一点,绝大多数父母都做不到,因为在偌大的幼儿园中,我的做法引起很多人的侧目。我从不在有外人在场的时候,批评儿子,尽量保护他的面子。这样的结果竟然是,儿子是个很要面子的孩子,他心里希望自己是优秀的,并愿意为之努力。这一点就能保证,他将来不会走上歪门邪道。有一种情况是,家长越是对孩子打骂,孩子越是破罐子破摔,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样的教育甚至会毁了孩子的一生。6.鼓励孩子,让他自己做很多事情对我来说太大了,让我恐惧。在我害怕时,我希望你们教我如何变得勇敢、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模仿你们这些好榜样。很多在成人眼里的小事,在小孩子的眼里可能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比如,有一次儿子数学考的不好,他就觉得自己脑子笨。这时家长要给他做出解释:谁都可能犯错。数学并不难,只要你多练习,就能考出好的成绩。在我的鼓励之下,他按照我说的方法多加练习,第二次考试就考出了好成绩,又恢复了自己学数学的信心。所以家长要及时听见孩子的恐惧,鼓励他们,帮他们分析情况,提供可行的办法。在家长的鼓励和帮助之下,孩子们一般都能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即使在儿童期没有教育好孩子的父母,也不要太过自责。心里学家阿博把性格的定型期延续到了青春期,青春期之前人的性格都有望重新塑造。一个人在12-15岁的青春期,如果加以适当的培养,即便儿童期缺乏适当的教育,也能改掉其小时候养成的不良习性。反之,如果青春期没有适当的指引,即使儿童期接受了道德教育,也很容易变坏。看到这个理论,我不由得感慨,学海无涯,父母之道的学习也是无涯啊。愿所有做父母的,都能保持一颗谦虚好学的心,去学习怎样更好的理解孩子,教育孩子。

如何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我是参加工作后才认识到一个人的性格对他/她的发展有多么重要,于是开始关注性格的形成过程和背后复杂的驱动因素。接近而立之年,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对于“教育”问题便倾注了更多精力。我希望自己能重新做回一个学生,认真学习这个领域的知识。之前我读到的大多是一些零星的、碎片化的信息,《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是我读的第一本育儿教育类书籍,这本书吸引我的原因有二:①书名切中要害,比较符合我这样计划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育儿的人;②作者为瑞士心理学家葛氏夫妇,曾在欧洲和中国有过三十多年“家庭心理治疗”的经历,本书初版于2005年,作者丰富的经验也提高了我对此书的期待值。一、我从此书学到的一些比较新颖的育儿知识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孩童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蹒跚学步,人生最初、最重要的阶段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童年经历对孩子的一生影响巨大,家庭教育自然是重中之重——这算是老生常谈,但本书的一些观点刷新了我对早期教育的认识:1、孩童的性格形成事实上从婴儿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孩子降临人世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与世界的连接,照顾者回应婴儿各种需求的方式,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他的心理状态,进而形成孩子的某种性格特质。2、婴儿“依赖”他的照顾者,与他的照顾者联结在一起,在这种“依赖关系”中,婴儿学习与他人相处,开始变得富有“人性”。如果这种联结建立失败,婴儿就会陷入“绝望”的境地,充满负面的情绪,长大后容易变得易怒,缺乏对他人的信任,难以维持长期稳定的感情。记得前段时间流行“不要立刻回应孩子的哭闹”等虎妈式教育,看来任何理念的成立都需要充分考虑影响,不能片面武断,教育确实是个复杂的课题。3、要充分认识孩子的本性,他们是幼稚的、爱好索取的、容易兴奋的,孩童的世界没有成人世界的各种规则,他们的小脑袋里充满了奇思妙想,喜欢玩耍游戏,他们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尚不能进行自我教育。书中多处提及这一点,告诫为人父母者不要自以为是。如此,确实能避免很多不该发生的错误。4、当代的儿童教育与几十年前相比,特点鲜明,现在的孩童,“权威意识”比较淡薄,且有明确的“享乐取向”。这两点总结比较犀利,可惜书中并没有提供充足的论据。二、关于如何与孩子沟通,本书的一些观点很有启发意义1、作者强调父母应保持对孩子的尊重,并要维持坚定的态度,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教育孩子如果仅停留在口头上,甚至自己的行为与口头教育都背道而驰,孩子就会感到困惑,严重的会影响父母的权威地位,甚至造成亲子关系的裂痕。2、关于应对孩子的“谎言”,父母要多从孩子的立场出发,试着理解他们的动机,有时候孩子并不是要撒谎,而是把他内心经过魔幻化的内容表达给了成人。如果责备孩子不“诚实”,会给孩子带来道德感的危机。3、要顾及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考虑他的人际关系,例如不要当众责备孩子,否则孩子在社交时会感到焦虑;不要随意向孩子表达对他的朋友、老师的意见或偏见,否则孩子容易以偏概全,日后也会形成偏见。三、书中分析的比较典型的儿童心理问题及对应方法,值得父母学习1、本书指出的一种非常典型的错误的教育方法,很有警示作用:先是娇惯,接着严惩,然后放任不管,再然后就施加压力。严厉惩罚孩子,孩子会出现四种反应之一:①这不公平,我以后再不会信任大人了;②大人这回是赢了,不过下回我要赢回来;③我才不会服从呢,我偏要走自己的路;④我现在可真是个坏人呢。2、孩子不良行为的四种目的:①寻求关注;②争夺权力;③寻求报复;④自暴自弃。四种目的根本上是想获取归属感和重要感。要想明确孩子不良行为的目的,父母可以思考自己对孩子行为的反应,或观察孩子对父母干涉行为的反应。(1)针对寻求关注的不良行为,父母需要:①忽视不良行为,但要重视积极行为;②给孩子一个选择;③做出孩子意料不到的反应。④制定一个时间表,专门抽出时间跟孩子在一起,跟孩子一起活动。(2)针对争夺权力的不良行为,父母需要:①不要对孩子的挑衅做出反应,拒绝进入一场权力斗争;②不要斥责,也不要表现出任何野蛮行为,先退让冷却一下。③不要说话,行动亲切但不失坚定。④决定你该做什么,并跟孩子讲讲你的决定;⑤指导孩子回到合作上来;⑥定期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把这些时间专门留给你和孩子。(3)针对寻求报复的不良行为,父母需要:①不要冲动,不要进入报复循环;②等待冷却,同时保持友好;③赢得孩子的合作;④给孩子时间。(4)针对自暴自弃的不良行为,父母需要:①不要放弃;②鼓励孩子,给孩子指出他能做什么;③安排一些小小的成功。对付以上四种不良行为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让孩子直接面对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书中译文为“合理后果”),让他们懂得生活总会给他们教训,从中进行学习,让孩子面对后果与严惩孩子之间的区别,书中的表格,非常有启发:3、关于鼓励孩子和一味表扬孩子的区别,书中的表格,也很棒:4、书中引用其他心理学流派的观点,指出大部分孩童行为背后的主要心理动机:人人都想有所联系、有所归属;人人都感觉自己很能干。帮助孩子们获得归属感和增长能力,需要帮助他们学习:①合作精神,与能够互相理解的人交流并一起生活;②“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耳朵来听”,学会运用自己的判断,要能评价各种选择。③勇于承担责任,接受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学会反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四、美中不足本书提供的一些思路很实用,通过很多案例凸显童年的不幸经历对人的重大影响,发人深省,本书用第一人称“独白”孩童的心理,浅显易懂,是个不错的表达策略。不过,两遍读下来,还是有一些疑惑和失望之处,一是因为还没有掌握好学习这类知识的要领,二是书中有几处明显的瑕疵,不吐不快:1、书中并没有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发育和性格特点,给读者一个清晰的、成体系的、实用的教育思路,案例虽然很丰富,但内容比较凌乱,有些案例甚至将诸多家庭问题和性格问题杂糅在一起,没有主次,且缺少到位精准的分析,需要读者加工总结。所以该书比较适合帮助读者快速形成“重视童年教育”的认识,但还达不到有效指导的级别。2、部分标题草率,缺乏逻辑。正文由8个部分组成,标题为:①孩子的内心想法对父母至关重要;②孩子的独白;③父母的独白;④学会保护自己;⑤人的性格;⑥几条心理学原则;⑦性别问题;⑧童年经历对成年生活的影响(32个案例分析)。①-③从孩子和父母的第一人称角度,针对几种性格问题,分析所形成的原因,也给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但是④⑤⑥“学会保护自己”“人的性格”“性别问题”这3个标题就不知所云,且与正文内容风马牛不相及。⑦“性别问题”篇幅只有2页,仅是泛泛提到一点性别歧视,不知单独拎出这两页的意图是什么。3、个别表述或说翻译,有失精准。阐述如何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其中一个办法,书中叫做“利用自然合理的后果”,其意思是让孩子直接面对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从中吸取教训。这里的“利用自然合理的后果”表述不当吧?倒不如直接叫做“让孩子直接面对自己不良行为的后果”。4、我判断好书的标准之一是,能否通过此书发现更多本领域的相关学者、著作或观点,进而得到相应的知识拓展,不过本书没有明确提供本方面的知识,有点遗憾。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