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绝望抗争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301245270
作者:[日]门田隆将
页数:316页

作者简介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四日,日本山口县光市,二十三岁的本村洋回到家中,却发现自己的妻女被惨遭杀害。一场为妻女讨回公道,持续九年的诉讼案由此拉开。
在这九年当中,面对保护嫌疑犯的司法体系,面对打着“保护人权”旗号的律师团,面对来自媒体的冷嘲热讽,面对着嫌疑犯注定不会被判死刑的绝望当中,本村洋孤军奋战。在这三千多个绝望的日子里,本村洋的努力震动了整个日本社会,日本连续三任首相都关注到这个案件,日本的司法体系因为此案得以修正。更重要的是,本村洋的努力使我们意识到,在这个社会里,死刑为什么需要存在。

书籍目录

序  章
第一章 惊愕的光景
第二章 最后的妆容
第三章 绝症相随的生命
第四章 遭到逮捕的少年
第五章 交至手中的一本书
第六章 不被接受的辞呈
第七章 为了生存,战斗
第八章 舍弃正义的法官
第九章 检察官的惊人执念
第十章 F的真正心声
第十一章 与“死刑”的搏斗
第十二章 以败北为起点的道路
第十三章 新的敌人
第十四章 激烈攻防
第十五章 辩护律师团的致命失误
第十六章 最终法庭
终 章
后 记
参考文献
“光市母女被杀事件”经过

内容概要

门田隆将:日本著名记者和作家。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学系。以报章杂志为主要活动舞台,于政治、经济、司法、社会、历史等广泛的领域皆相当活跃。著有《直视死亡深渊的男人—吉田昌郎与福岛核电站的500日》等多部畅销著作。


 与绝望抗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恰巧是震惊全国的越狱杀警案刚过去不久。面对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我一直在想,这些犯了重刑剥夺别人生命的权利的人,究竟曾经有着怎样的人生?究竟成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走到今天这一步? 果然,和很多走上犯罪道路的年轻人一样,光市母女遇害案中的少年犯有着不同寻常的家庭背景,父亲性情暴戾,母亲不堪忍受而自杀,这对孩子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于是,他变成一个问题少年,最终酿成这场悲剧。然而,无论是有着怎样不堪的人生境遇,都不能成为残忍剥夺他人生命的借口。 由于日本当时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少年法”,这名少年即使手段极其残忍地杀害两人,也不会得到相应的惩罚,也许这就是他面对检方时有恃无恐的原因。本村洋的妻女被残害,而作为受害者他竟连获知凶手基本信息的权利都没有。法律,在此刻显得多么单薄,多么无情。 遭受这么大的打击而不曾绝望过,当然不可能。本村洋不是没想过自杀,但惩治凶手的信念和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的鼓励,把他拉出了绝望的泥潭,否则也不会有后来司法的动荡。 本村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妻女惨遭杀害,幸运的是他遇到负责的警察、负责的领导、有同样不幸遭遇的受害人家属,给他力量。尤其是这些受害人家属,他们意识到法律存在问题,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凝聚成团体来力图做出些改变,可以说是一种壮举。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反抗绝望。 “根据《少年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少年刑事审判案件,旨在真挚祥和地进行审理,促使犯罪少年对自己的罪行有深切省思之意,因此审理情形并不会公开。”(引文摘自本书),恕我无法理解这种对犯罪嫌疑人的照顾,仅仅因为他们是少年,犯了罪,被害人的家属连知情权都被剥夺了吗?我是从来不同情少年犯的,要知道,这个社会是存在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的,无论少年感化院怎么教育,都是不会对犯人本身产生多大影响的。英国电影BoyA的现实原型,就是一个恶童,政府为了帮助他,在他出狱后帮助其更名改姓改变身份,希望其重新做人,他却辜负了政府的一番好意,成年后吸毒、犯罪,劣迹斑斑。可见,国家对重罪的少年犯的保护,并不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本村要求执行死刑,F害怕了,在律师的引导下说出毫无悔意的道歉。得到无期的判决后,他又神采奕奕了,因为他知道只要再过几年他就能自由。不能说法官不正义,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他只是依法履行职责,仅此而已。这样所谓的“人道主义”,真的人道吗?犯人毫无悔意地回归社会后,无法保证他今后不会犯罪。而凶手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对受害人亲属来说,是打击、是侮辱、是残忍的。 正义之路从来都是崎岖坎坷的,本村的寻求司法正义之路当然也是如此。支持本村并帮助他的人很多,与之相反的力量也很强大。F的律师是著名的反对死刑派,经手过很多大案,当然是极难对付的。记得我上小学时曾看过一部电视剧,名为《被告》,有一句话印象很深刻,大意是这样的:那个女律师对男主角(也是一名律师)说,打官司就是要赢,你不用管委托人是不是个东西。虽然律师就是要以打赢官司为最终目的,但基本的伦理道德观也还是应该有的吧?为F辩护的律师曾为奥姆真理教主犯做过辩护,真不知他是如何做到的。 庞大的辩护律师团聚集在广岛,也最终未能阻止正义的判决。得到死刑判决的F的反应是“松了一口气”,这也可以理解,多少逃犯在被抓捕归案后,都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应得的结局。而这迟到的判决据案发已九年,本村的毅力,令人钦佩。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将死的F重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么多年来本村第一次从他的眼神中看到悔改,看到亲善。让凶手悔悟,给世人惊醒,这是死刑的意义。无论什么年代,死刑还是应该存在的。 当年大学生孙志刚之死促使我国的流浪收容制度改变,光市母女被害案促使日本对少年杀人犯的判罚的改变,都是值得载入司法史的大事。我们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但不应该也不能靠某个个案来改变。受害人的家属承担着怎样的悲痛,在反抗绝望。
  •     我们常对于少年有种由衷的怜爱与宽容,那种如朝阳喷薄而发的青春与澄澈如水的干净总让人觉得是种安静的救赎。而即使是犯了错低眉顺眼欲言又止的模样又让人忍俊不禁不忍苛责。这是我们的少年,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我们白纸上一笔一划的涂描,是我们亲手仔细打磨呕心沥血的精美瓷器,他们本该就因为无知而应无辜的。少年犯的错是这个社会的错,少年犯错的人格在未来有无限塑造的可能,少年犯的错,最终总要被原谅与宽宥……可是,我们了解我们的少年吗?本村洋曾是一个身患绝症的少年,在亲眼目睹病友死亡之后,深为病友的坚强和乐观所感染。自此本村洋抱着“尽情活过这短暂人生”的信念开始与生命作抗争。二十岁那年,本村洋遇见了美丽善良的弥生,并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取名为夕夏,意为像夏天的夕阳一样,拥有一颗温暖包容他人的心房。但在本村洋二十三岁,夕夏十一个月的那一天,少年F的出现让本村洋的人生跌入谷底。18岁的少年F穿着自来水公司的服装挨家挨户需找作案目标,看到美丽的弥生遂生歹念。为了防止弥生叫喊,生生掐死弥生并奸尸。十一个月还人事不知的夕夏见状嚎啕大哭,少年F为防止夕夏哭闹抱起她重重摔下地板。夕夏进入短暂昏迷,后醒过来边哭边爬向母亲,少年F担心哭声引来邻居,将十一个月的夕夏掐死。这是一个令人发指动机明确的作案经过,可是那是少年啊。18周岁的少年F,应该适用《少年法》。日本的《少年法》就像是一座高高的堡垒,将所有的未满二十岁的少年们都用铜墙铁壁保护起来。 不能透露姓名,不能公开审理,不能常规送到看守所,一切都只能在少年法院秘密审理,最终送往少年感化院,而后前尘往事洗尽铅华再生为人。日本著名的酒鬼蔷薇圣斗,一个14岁的少年A,亲手制造了连环杀人案件。在最后一起案件中,少年A 以“有蓝色乌龟”为由诱拐11岁的少年B(本名土师淳),用绳子将其勒死。并将其头颅砍下带回家中清洗,放置学校门口。而随后的精神鉴定报告中指出,少年A曾向少年B遗体射精并将其面部伤口割开饮其血。在少年A的日记中这么说的:“当我杀人或导致他人身体遭伤害时,我觉得自己从持续的憎恨中获得自由。我能够从中得到和平。减轻我的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增加其他人的痛苦。”这是1997年5月发生的事,而1997年10月13日,神户家庭裁判所判定将少年A送到少年感化院进行诊断。少年A被移送至“关东少年感化院”。2004年3月10日,已经成年的少年A从少年院退院,踏上重回社会的道路。日本法务省向受害者的家人传达少年A假释退院的消息。这是我们的少年啊,7年的时间我们能将那个曾经扭曲的灵魂进行再塑涤清那双曾经沾满鲜血和罪恶的双手吗?七年的时间能让曾经的伤痛平复让悲剧止步吗?被收录金田一少年事件记录簿的原型,高中生水泥被杀埋尸案中,十七岁的美丽高中女生古田顺子在1988年时走到了人生的终点,而在她人生的最后四十多天的时光里,她受到四个少年A、B、C和D的拘禁强暴和惨无人道的虐待,最后深深殴打致死。 而因为是少年,除了当时已19岁的少年A,其他均仅获得不定期的有期徒刑。2004年,一名计算机操作员神作让被逮捕,涉嫌拘禁绑架暴力伤害一名男性友人。而这名叫做神作让的被告,就是1988年作案的少年B!我们的灵魂再塑工程能够唤醒迷失的少年们吗?我们保护少年的法律,不会成为少年们宣战的武器吗?多少人被这样正义凛然的少年法伤得体无完肤。凑佳苗的《告白》,单身女教师在女儿意外身亡之后,明明察觉出凶手就是自己班里的某位孩子时,选择了沉默与同态复仇。自认为那部保护少年的《少年法》无法给予女儿灵魂安息,而只有自己手刃凶手才能换来心底的救赎。这也是本村洋心中的痛,不能公开,不能死刑,这部《少年法》就是他对妻女永恒的愧疚。“杀了他”——本村洋在绝望之下,就剩下了这一句呐喊。而后长达9年的诉讼,经历反复的审判反复的抗诉,在经历了少年F听了无期徒刑的判决当场卷起嘴角对着本村洋做了V字形胜利的手势后,2012年,日本最高法院终于做出最终的判决,第一审判决作废,判决少年F死刑。已经27岁的少年F面对死刑所带来的沉重,第一次说:对于自己亲手葬送的生命,就要用自己的性命来偿还,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本村洋的故事到这里就结局了,一个人和一部法律抗争的9年,从绝望的土壤里面播撒希望的种子,而最终收获的,是我们所信仰的沉甸甸的正义吗?
  •     这是一本尘封了很久的书,竟在最近的工作之余,一气呵成的读完,不由分说着这是我读过最好的法学纪实类的东西。这本书写的是司法一些暗不见人的伤,是个人挑战整个司法体系,职业意识的东西。有些东西虽然明知道是错的,但时间久了,执行的人多了,往往就变得理所当然了。在社会这样的巨形磨盘下,一切都会被碾的粉碎。唯有意志可以与之抗衡。因为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我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法学知识,但古语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说明法律在某些程度上是由延后性的。虽然当代社会的司法体制已不断完善,但仍有一些东西会游走在法律的边缘,我们常说的灰色地带。我们无法期待司法是公正的,正如每一个体系下都有其不可避免的BUG,待阳光照耀之时,便有黑暗。如书中所言,法律受制于自己所在的环境的时候,亦是洪水猛兽。本书结案,至始至终我们无法直言对错,法官,法重于情,法外开恩则罚不存,若法夺情,亦两败俱伤。F也许毫无人性,以法之名,诛之也不会留下善果。即使我们普遍的价值观都会认为F死不足惜,但面对各种力量纵横的时候,谁又能说清缘由。当个人命运和国家机器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结论往往是带血的。无论是尊重司法体系或严刑峻法下的错案。我们都无从辩驳。不过套用文里的结尾,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历史告诉我们,邪不压正!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有些人只有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才会了解生命的尊严及意义。
  •     沉重。望弥生夕夏安息
  •     死刑的意义应是使穷凶极恶者以自身的死切实感受死亡与生命的珍贵。而为了避免冤案的发生应当是促进司法的公正而非废死。虽然这很难做到,但这毫无疑问的是每个法务人员的义务与责任。当我们有能力做到这一点时,我们才有资格废死。
  •     杀了人就应当偿命。
  •     主观感情化的描述太多,尚可
  •     死刑,少年法
  •     阅读一本书,就是多过一次人生。
  •     当法律出现自身补课避免的空白与滞后性时,宛若困兽犹斗。任何个人命运与国家机器联系在一起时,其结论往往是带血的。套用一句话,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从历史来看,终究是邪不压正。
  •     作为纪实文学来讲,情绪描述太过于主观化,当小说看还是不错的。
  •     “法庭不仅是对加害者处以刑罚的地方,也是被害者与加害者进行和解、修复自身伤痛,并赋予我们重生机会的场所。” 被害者忍气吞声,加害者备受礼遇,不是民主主义,是伪人道主义。 是否只有死刑能让加害者正视自己的罪行?
  •      “绝望”一词,百度百科的解释为:没有希望。 这是一种失去希望、极度渴望而又得不到回应的状态下的内心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的痛苦。大家可能都会堂而皇之的在人生的最低谷发出这样的感慨,只是,“你没有经历过,你不知道那种痛”。这也是我在初看《与绝望抗争》,与主人公本村洋感同身受的一点。 这本书,以发生在日本一个真实的案例为基础,讲述了案子中受害者家属为了争取受害者权利而与不合理的法律制度经历的一个漫长抗争的过程。
  •     对不成熟的司法制度加以完善是对被害人最好的悼念。司法的进步让人在绝望中重新找回希望。
  •     仅仅停留在了纪录的层面,相对于卡波特或其他类似作品,显得深度不足,尤其是结尾,尤为草率。作者试图保持客观叙述,却不时流露出主观臆断,如写到美国监狱里的犯人:“真不愧是犯罪大国的囚犯”……最终反倒冲淡了真实的力度。与取材于同一事件的东野圭吾《虚无的十字架》对读,颇为有味。
  •     如果是死刑存在的意义在于让人敬畏,可是犯罪人更多的是抱着侥幸心理。在这本书里说死刑是为了让罪犯去知道生命意义,可是知道了那又怎样,都要被执行死刑了。从这本书的角度看,死刑更多的是平息受害者家属的愤怒和社会的愤怒。
  •     不知是翻译问题还是原版问题,读着感觉极其微妙。而且主观性太强太强,过多笔墨砸在了这样那样没有意义的描述上,基本上找不到客观实在的分析。本想当素材收集,不如直接查原案。书中一些观点自觉可笑,实在不敢苟同。
  •     死刑,到底该不该废除? 罪犯和受害人及家属的人权都应得到平等的保障!
  •     shock
  •     看完之后,对死刑的看法更深一层。 “让犯人明白生命的可贵和意义,让他发自内心地忏悔,悔过,被害人家属可以稍许得到慰藉”
  •     作者倾向性太强了反倒不能发人深省,不过这件事本身还是很有意义的
  •     过于美化某一方~
  •     Justice delayer is justice denied.
  •     为了这个故事而感动。
  •     只能当作纪实文学来看……怎么还不拍成电影?
  •     本田洋的经历值得人们同情,难能可贵的是他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去面对不那么正义的法律。死刑在某些方面并不能改变人死不能复生的事实,只能使罪人悔过。罪犯应当以悔过者而不是受辱者回到社会,但可惜的是当杀人犯意识到生命的不可挽回开始悔过之时,他已然没有继续在这个社会生存的权利了。
  •     先看的电影,很震撼
  •     法律是应该保护弱势的一方的,如果不能保护他们,那法律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     最欣赏和残忍是纪实。不合理的法律体系过分保护杀人犯,却漠视了受害者家属和社会的愤怒。本村洋孤军奋战,最终改变日本法律体系,还是蛮不易啊。闭上眼却想起那些杀人犯意识到被判死刑终于悔悟,死前脸色平和虔诚,如同圣人。
  •     遇到个好导演改编成电影应该还是不错的
  •     可读性很强 语言上的情绪化主观化太重 对于让人放弃废死的观念不会有太大影响
  •     研一时候刑法课上老师推荐的书,我觉得不仅和刑法有关,还和刑事诉讼法有关。关于被害人的救济机制,呼吁了好久还没有完善该方面的法律法规。是真实的故事,值得深思。
  •     最近刚好在做关于校园暴力与立法关系的研究,这是一个很好的典例。
  •     极富有煽动性的纪实小说,很适合改编电影。但正因其纯感性、煽情色彩浓厚,无法说服人转变反对死刑的观点。倒是这段话比较有意义:“法庭不仅是对加害者处以刑罚的地方,也是让我们被害者与加害者进行和解、修复自身伤痛,并且赋予我们重生机会的场所。我希望社会不要遗忘了我们的存在,不要将我们拒绝在法庭的大门外”。
  •     对于有些人,只有被判死刑,才能知道:他人的生命同样可贵!
  •     让我们重新审视死刑。在关注加害人的同时也需维护被害人权益。主旨很鲜明,但在文学性上稍显逊色。
  •     作为一本新闻著作,这本书已经合格了。但在此之外,却发挥不多。作者的观察太执着于对死刑存废的论争,注重它引起的社会效应,却忽视了更深层次的人性探究。书里的主要角色更多是社会思想的符号形象,而不像是活生生的人
  •     纪实文学的魅力
  •     内容马马虎虎,字间距大而且留白多。
  •     正在看
  •     在判例法国家里如何推翻原判,要求再审的漫长过程。
  •     【2015.3.4-3.11】纪实文学的魅力,当时的触动,写了读后感。
  •     但我明明那么笃定终有一天死刑会全面废除。
  •     考虑了加害者的人权,那么被害者的人权谁来考虑呢?死刑是必须的。
  •     正视死亡才能正视自己的罪行。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伪人道主义者实在恶心,有碍公序良俗。
  •     不是记录案件本身,而是追随并记录被害人家属、上诉人成长脚步的作品,说是纪实文学但有些地方——特别是开始,很小说化。和同学讨论过一番的结果是,F少年该死,但社会也应该允许不同意见的声音。本村洋很可敬。作者行文很有节奏起伏,翻译除了少数句子语法不太通也都很棒。这版的封面赞。综合,5星,值得一读,不管是不是法律专业。
  •     也许是期望太高,看完略显平淡,感觉还不及封底那句“当你坚持废除死刑时,听听受害人哭泣的声音吧”来的震动人心。嗯...如果有时间我要写长评
  •     故事本来很吸引我的 但是这本书写的太平淡了 连作为一个背景介绍都不算称职更不要谈我当时还以为他会适当的做一些法律分析或是关于日本国内司法制度的介绍了
  •     接受唔到讲述方式,弃
  •     心中的正义之火永不熄灭。
  •     一本让人重新审查死刑存废意义的纪实小说。
  •     主观情感带入太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