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为什么会崩溃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15
ISBN:9787508639543
作者:彼得•D•希夫 (Peter•D•Schiff),安德鲁•J•希夫 (Andrew•J•Schiff)
页数:260页

作者简介

如何对经济领域的各种细节和现象进行整体性分析,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在很多专家似乎不可能承担这项任务时,它便显得尤为艰巨。但是,当你开始切实接触到经济学的基本要素时,就会发现这项任务比你想象的容易得多。《经济学原来这么简单!》一书运用插图、幽默口吻以及讲故事的平实手法,将经济学从高不可攀的架子上取下来,放回到厨房的餐桌上,它本就该属于那个地方。
这个关于鱼、渔网、存钱、借钱的故事揭露了全球经济对话中暗藏的众多漏洞。希夫兄弟以机智幽默的手法阐释了经济增长的根源、贸易、储蓄及风险三者的重要性,滞涨的根源、利率的影响及政府的刺激机制、消费信贷的破坏性本质等问题。两位作者还谈及其他许多经济原则问题,这些问题经常被讨论,却常常被误解。
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竟然能激起这么多人的阅读狂潮?想弄明白,还是翻开读一读吧!

书籍目录

专家推荐  时寒冰
写在前面/XIX
序 言/XXI
第一章 一个好点子出炉了/1
查理惊得眼珠直转,他想自己的朋友肯定是疯了。“你疯了,这样做,我告诉你……疯了。要是你这捕鱼器不好使,可别哭着来跟我要鱼吃,一片也别想。我头脑清醒,但这并不表示我会为你的疯狂做法埋单。”
第二章 把财富分享给别人/13
贝克走近艾伯,说道:“我们做个约定吧:你借给我们一条鱼,我们会还你两条。这可是百分之百的利润啊。除了这座小岛,你到哪儿能找到这样的高回报?”
第三章 信用卡的多种用途/29
但是,如果贝克和查理不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他们又怎么能连本带利地归还借款呢?在休息几天之后,他们还是每天只能捕到一条鱼。为了还艾伯的鱼,他们以后每天就要减少自己的食量,他们将不得不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准去还贷款!
第四章 经济到底是如何发展的/39
然而,近年来经济学家们严重降低了储蓄在经济价值链中的位置。事实上,在很多经济学家看来,储蓄就是一种累赘。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储蓄对发展不利,因为这种做法妨碍了货币循环,降低了消费(他们认为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第五章 在鱼被指定为货币之后/49
很快,所有的工资和价格都开始用鱼来计量。因为人们仍然假设每天需要吃一条鱼才能生存,所以一条鱼的价值是多少,所有人心里都有数。也就是说,岛上的价格体系和鱼的真实(或者固有)价格相关。
第六章 为什么会有储蓄/63
有时生产率大幅提高,岛上的存鱼量也随之大大增加。如果储藏室里堆满了鱼,银行就会主动降低贷款利率。因为此时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较强,而且健康的经济也为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第七章 基础设施与贸易/79
随着岛上经济的发展,出口产品的能力也增强了。很快,不少大型货运木筏就满载着鱼、运鱼车、冲浪板、长矛和独木舟驶过公海。
第八章 一个共和国就这样诞生了/93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也为了保护岛民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参议院决定设立一套法院体系来解决纠纷,同时成立警察小队来执行法官的法令。
第九章 政府的职能开始转变了/103
因为只需要少数熟练的渔民捕鱼便可以满足整个岛屿的营养需求,多出来的劳动力和资本就可以投入其他行业了。各种在捕鱼时代闻所未闻的工业和服务业都发展起来。
第十章 不断缩水的鱼就像货币一样/119
官鱼越来越小,不久后岛民每天只吃1条鱼已经无法填饱肚子了。大多数人每天至少要吃2条鱼。
第十一章 中岛帝国:远方的生命线/131
现在的情况是民众失去了信心。如果我们现在开始消费更多的鱼邦储备券,人们的信心就会恢复,民众就会重新开始消费。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会坐在棕榈树上往下撒钱。
第十二章 服务业是如何崛起的/143
中岛帝国攒够了钱,建造了很多巨型捕鱼器(捕鱼器的设计者起诉他们侵犯版权,但是在中岛帝国完全没有胜诉的可能)。他们实行24小时工作制,三班轮岗,不间断捕鱼。大部分鱼都出口到了美索尼亚。
第十三章 “鱼本位”的破灭/155
频繁取鱼开始对储备鱼造成冲击,技师们又忙碌了起来。他们不断地切割、重组,官鱼越变越小,通鱼膨胀又有抬头之势。
第十四章 房价是如何涨上去的/165
即便如此,银行也不能保证收回全部贷款。因此,为了抵消这个风险,银行要求借款人先交大量的鱼作为首付。
第十五章 快了!快了!房市要崩溃了/181
意想不到的结果出现了:房价不是逐渐下跌,而是开始直线下降。棚屋供过于求的现象很快演变为房价的大规模下跌。
第十六章 情形怎么变得如此糟糕/197
国王有些疑惑不解:“等一下,美索尼亚比我们富有得多。我们的购买力怎么能比得上他们呢?他们能支付更高的价钱。他们有鱼邦储备券。”
第十七章 无鱼不起浪/211
鱼邦储备券持续贬值,没人愿意继续持有它。小鼓岛和狂舞岛也和中岛帝国一道,限制购买鱼邦储备券。卖主多,买主少,鱼邦储备券掉入了万丈深渊。
后记/225
致谢/229

编辑推荐

《经济为什么会崩溃:鱼、美元与经济学的故事》编辑推荐:如果你只有十几岁,阅读书中内容会让你从童话般的寓言故事中获得经济学的启蒙教育!如果你是二十几岁,阅读书中内容可以让你再度温习一遍你在大学经济学课堂里让你迷糊的经济学天书,不过,这一次保证你再也不会迷糊了!如果你是三十几岁到五十几岁,《经济为什么会崩溃:鱼、美元与经济学的故事》可以纠正你思维中所滞留的的所有有偏差的经济学常识,经济学家已经把你的大脑固化了,现在该是你清醒的时候了!如果你已经退休了,没关系,《经济为什么会崩溃:鱼、美元与经济学的故事》既可以让你衡量你以前的经济学人生是否完美,也可以让你在孙辈面前有了培养他们智慧人生的最佳读物。不信,你就读读看……著名财经评论家时寒冰专文倾情推荐!

前言

小岛经济开启智慧之门这是一本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的经济学著作。从小岛开始,一个个原本深奥的经济学原理便在一个个故事中生动地体现出来。随着故事层层思考下去,便会发现,尽管一些经济学的道理看起来越来越深入,却始终贴近我们的实际,并始终充满乐趣。既能言简意赅地讲明道理,又保持着足够的吸引力,使得读者好像在一种魔力的吸引下享受阅读,是极难做到的,而彼得•D•希夫与安德鲁•J•希夫做到了,《经济为什么会崩溃》是一本难得一见的好书。但如果将这本书仅仅看作经济学入门读物,我觉得有失公允,因为这本书对当下的很多经济现象做了深刻的剖析,并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喜欢这种鲜明的风格。我甚至认为,如果中国的经济政策制定者或执行者能够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一定不会在诸如以庞大政府投资主导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走得太远。诚如作者所言,“凯恩斯主义允许政府摆出一副有能力提高生活水平的模样,只要印钞机运行,什么公开承诺都可以做。因为存有亲政府的倾向,凯恩斯主义者们比奥地利经济学派更有可能接受最高政府的经济任职”。凯恩斯的主张为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找到了合理的理由和依据,却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因为它使经济自身的运行规律遭到破坏,使得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被扼杀。当下的中国不正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吗?不加息,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必然日益严重;加息,由于不能对政府投资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反而加速了民营企业的大面积死亡,而这些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恰是市场所需的。这意味着,当这些生产企业次第倒闭,供应减少,反而会加速中国的通货膨胀!为什么出现了这种两难的局面?根源就在于,政府成为经济的主导者,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角。这种困局只有当政府的职能从主导经济向提供公共服务的角色过渡以后,才能真正得以改变。对经济的过度干预,是催生天量货币不断被滥发的根源。政府通过通货膨胀,稀释民众的财富,通过悄悄盗用民众的财富满足所谓的经济干预计划,而这些计划无不是被种种动听的承诺包装着,尽管这些动听的承诺很少真正兑现。政府为了使通货膨胀的理由变得生动可人,不断妖魔化通货紧缩:“现代经济学错误地认为: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因而一旦发生通货紧缩,人们就不愿意消费(这样价格就会继续下降),而人们如果消费,价格下降的影响就会减弱。真是荒谬。”是的,这是荒谬之极的理论,它甚至在常识面前都显得不堪一击:还有什么比让物价降低到一个更合理的水平对消费者更具有吸引力呢?《经济为什么会崩溃》中讲述的一些基本道理,帮助我们回归常识。无论是大规模经济还是小规模经济,所遵循的经济学原理是一样的。比如,投资建设,“只有在收益大于支出时,这种投资才有效果。反之,这些项目就是在浪费资源并会阻碍经济增长”。但很多人似乎只看到了投资建设带来的毫无意义的虚幻的GDP数字,却没有看到这种高投资低回报甚至无回报的结果所带来的巨大的财富损耗。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为什么会崩溃》讲述的故事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我们倾听了这些故事,明白了这些故事背后的经济逻辑脉络,对于很多的经济现象,便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或许正是《经济为什么会崩溃》的价值所在吧。我曾经拜读过彼得•D•希夫的《美元大崩溃》,对其大胆、明确、一针见血的风格非常欣赏,彼得•D•希夫与安德鲁•J•希夫合作的这本《经济为什么会崩溃》具有同样鲜明的风格。愿这部著作让更多的读者从中受益。时寒冰2011年7月于上海写在前面在这个关于美国经济史的寓言故事中,读者会遇到很多似曾相识的人物与事件。但是,要将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浓缩为一部卡通式著作,只能进行粗线条的描述。除了特定历史人物的辉煌成就之外,故事中的人物代表着更宽泛的概念。例如,本•伯南柯的原型很明显是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但故事中伯南柯的所作所为却不是单纯指伯南克本人的做法,他其实是所有主张高通货膨胀率的经济学家的代表。在现实生活中,美国联邦储备券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总统前20年就已经出现了。但考虑到他有花钱的嗜好,于是我们决定将这一创新归功于他;当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克里斯•多德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房利美(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就已经存在了,但是因为他多年来对该公司的扶持,在我们的故事里,我们赋予他公司创始人的身份。还有,尽管本书提到的那些外国岛屿基本上都与真实的国家相关,但这些岛屿也是所有国家的化身。我们对某些历史事件及人物经历进行了艺术处理,请您多多包涵。序言在过去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很多研究成果向人类呈现了科技进步的巨大成就,涵盖所有研究领域—只有一个领域除外。凭借数学及物理这两大武器,科学家们将一艘宇宙飞船发射到距地球几亿公里之外的土星的一颗卫星上。而“经营惨淡”的经济学界却找不到一个类似的成就。如果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工程师们具有与我们那些顶级经济学家相同的预测能力,“伽利略号”探测器的结局也许会截然不同。不但卫星脱离了其轨道,而且火箭在升空过程中转而向下俯冲的可能性极大,甚至有可能冲破地壳,冲到岩浆层去。2007年,当世界聚焦几十年来最大的一次经济灾难时,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并没有意识到棘手的问题已显露端倪。此后三年里经济一片混乱,经济学家们拿出的补救方案令大多数人瞠目:为了解决债务危机,我们必须负债更多;为了经济繁荣,我们必须花钱消费。过去,他们缺乏远见,而今他们的解决方案又如此违背常识,究其原因,是因为几乎没有经济学家明白他们的学科如何发挥作用。凯恩斯创造了许多被普遍接受的理论,其中就包括上述那些荒谬的建议。凯恩斯是20世纪早期非常有头脑的英国学者,但他却提出了一些非常愚蠢的理论来分析经济增长的现象。从根本上说,凯恩斯只不过是玩了一个聪明的把戏而已,他把一件简单的事情搞得极其复杂。在凯恩斯时代,物理学家们首次提出了量子力学的概念。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它认为宇宙是受两套截然不同的物理规则制约的:一套规则对极小的粒子产生作用,如质子和电子;另一套则对其他所有事物产生作用。也许是觉得经济学理论太枯燥,需要加点儿新鲜手法,于是凯恩斯提出了一个类似量子力学的经济学研究视角,创造了两套经济规律,一套作用于微观层面(与个人及家庭生活相关),另一套作用于宏观层面(与国家和政府相关)。凯恩斯的理论提出时,适逢全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繁荣期即将结束。从经济角度来讲,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西方世界的产能增长水平与生活水平都是空前的,而此次经济繁荣的中心就是实行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美国,这个国家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维护个体权利、限制政府权力。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权力分散,因此这一体制在全球大部分地区都对原有的僵化权力结构形成了威胁。此外,资本主义的扩张导致明显的贫富两极分化,促使一些社会学家和进步人士开始寻求他们眼中的公平正义,以取代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体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凯恩斯在看似不公平的市场经济中引入现代科学的概念,这种做法无意中迎合了国家权力中心和社会理想主义者的心态,使他们相信经济活动的确需要凯恩斯式的规划思路。凯恩斯的核心观点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政府可以通过扩大货币供给和财政赤字缓和自由市场的波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凯恩斯的追随者(即凯恩斯主义者)们崭露头角,与支持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等经济学家观点的奥地利经济学派产生了冲突。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衰退是经济繁荣期所做出的错误决定的必要补偿,经济迅猛发展过后必然会有一个相应的衰退期。他们认为,政府利用低利率“刺激”经济的做法向各个企业发出了错误的信号,这才是经济繁荣的首要原因。因此,凯恩斯主义者力图减轻经济萧条,而奥地利学派则寻求避免虚假繁荣的途径。在两者的经济决战中,凯恩斯主义者有一个关键优势。凯恩斯主义使人们以为可以拿出解决经济危机的无痛方案,因此立刻受到政治家们的追捧。凯恩斯倡导的各项政策承诺提高就业率,在税收不增加、政府服务不减少的前提下推动经济发展,这些政策与那些无须节食、无须运动的神奇减肥计划一样具有魔力。尽管这些愿望不合常理,但却令人颇感慰藉,因此成了竞选活动中惯用的手法。凯恩斯主义允许政府摆出一副有能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模样,只要印钞机开动起来,什么都可以做到。因为具有亲政府的倾向,凯恩斯主义者们比奥地利学派更有可能接受政府的任命。那些培养出数位金融大臣和财政部部长的大学的声望明显高于没有这些成绩的大学,各大学经济系也不可避免地青睐那些支持凯恩斯主义的教授,而奥地利学派则不断受到排挤。同样,那些大的金融机构和众多经济学家效力的大雇主也都对凯恩斯的主张青睐有加。大银行和投资公司利用凯恩斯主义者创造的低息贷款和宽松货币政策等经济条件,赚得盆满钵满。另外,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政策应当鼓励投资,这一理念也帮助金融公司把手伸进了很多头脑发热的投资者的钱袋。因此,这些金融公司更倾向于雇用那些支持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与呆板守旧的竞争对手相比,凯恩斯主义者有着明显的优势。于是,一个自我实现、相互吹捧的社会很快催生了一大批热衷于凯恩斯主义原则的顶级经济学家。这些经济学家将凯恩斯政策奉为真理,认为它可以结束大萧条的局面。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政府出台的刺激政策(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必需的军费),我们永远也无法从经济衰退的绝境中恢复元气。事实上,此次大萧条是现代历史上历时最长、程度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凯恩斯政策在这次经济衰退中首次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运用。至于这些政府干预措施究竟是不是经济萧条得到遏制的原因,这个问题至今为止仍然充满争议,但是所有正统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这种争议没有什么价值。如果我们允许凯恩斯主义者们牢牢控制着多个经济部门、金融部门以及投资银行,那跟我们委托占星师而不是天文学家测量天体的运行速度是一样的。(是的,卫星曾经撞击过小行星,但那只是一次不期然的偶遇,是一次美丽的意外!)这种情形让人哭笑不得的地方在于,无论这些经济学家多少次彻底搞砸了自己的任务,无论有多少支火箭还没有离开发射台就爆炸了,这些责任重大的人物没有一个质疑过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普通人慢慢明白了,其实这些经济学家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是大多数人只是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因为经济领域的确太大了,并且充满风险,毫无逻辑可循,即便是教育程度最高的人也不可能拥有预知一切的能力。但是,如果我告诉你凯恩斯主义者们所推崇的经济二元性根本就不存在,会怎样?如果经济学比他们所说的简单得多,会怎样?如果对母鹅有益的东西对公鹅也一样,会怎样?如果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不可能靠花钱实现繁荣,又会怎样?很多人熟知我曾对2008年的经济衰退做过精准的预言,他们认为我的智慧决定了我的远见。我可以向你保证,大多数经济学家连自己身边的资产泡沫都看不到,而我并不比他们聪明。我具备的是对经济学基本原则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我的确具有这个优势。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父亲就为我准备了一个简单的工具包,里面的工具可以帮助我认清经济的真实面目。这些工具以故事、寓言以及思想实验的形式出现,本书就是以其中一个故事为基础展开的。我的父亲欧文•希夫是个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与反对联邦所得税的全美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坚持认为所得税的强制实施违犯了美国宪法中与税收相关的三项条款、宪法第16修正案以及《税收法》的有关规定,并在35年多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反对美国国税局的这一做法。他曾经就这个主题写过很多书,也曾在法庭上公开挑战联邦政府。因为这些举动,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直到82岁高龄时,他还被关押在联邦监狱中。但是在将自己的关注点转向税收之前,欧文•希夫已经是一位颇有名气的经济学家了。欧文•希夫于1928年出生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一个下层中产阶级家庭,是家中的第八个孩子。他的父亲是一名工会会员,整个大家庭都是“罗斯福新政”的狂热支持者。1946年,欧文进入康涅狄格州州立大学学习经济学,以他的家庭背景和性格,没有人相信他会摒弃占统治地位的正统经济学观念,转而坚决支持过时的奥地利学派的观点—但是他却实实在在这样做了。欧文总是有独到的想法,加上对自己充满信心,他总感觉自己所学的东西与现实生活有些脱节。他深入研究了所有经济理论,广泛涉猎了亨利•赫兹利特(Henry Hazlitt)与亨利•格雷迪•韦弗(Henry Grady Weaver)等自由思想家的著作。尽管欧文的转变是循序渐进的(经历了1950-1960年整整10年的时间),但他最终成为健全货币、有限政府、低税收和个人责任的狂热信仰者。1964年,欧文满腔热情地支持巴里•戈德华特竞选美国总统。在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国说服了全球很多国家支持美元取代黄金的做法。由于美国保证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这个计划得到了广泛赞同,美国也因此拥有了世界上80%的黄金。然而,联邦储备委员会中的凯恩斯主义者造成的长达40年的通货膨胀导致与美元直接挂钩的黄金价格严重下跌。这种错位的现象造成了众所周知的“黄金外流”,1965年,由法国牵头,许多国家纷纷以美国联邦储备券(即美元)兑换黄金,以1932年的金价从美国手里买走了大量黄金,美国的黄金储备迅速减少。1968年,林登•约翰逊总统的几位经济顾问声称,那次黄金外流并非因为低价出售的诱惑力所致,而是因为外国政府担心美国的黄金储备不足,无法支持本国所持有的流通货币,也无法与外币进行兑换。为解决这个令人焦虑的问题,约翰逊总统的众位金融专家纷纷献计,建议将法定用于支持本国美元的25%的黄金储备转为外国美元持有者的备用储备。他们认为,这项额外的保护措施将会安抚外国政府,阻止黄金的继续外流。当时的欧文只是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一个年轻的生意人,他对政府这种做法十分不解,觉得他们的观点非常荒唐。欧文给得克萨斯州的参议员约翰•托尔(John Tower)写了一封信,托尔当时是黄金问题评估委员会的成员。欧文在信中说,美国政府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强行摧毁现行的价格结构,将金价恢复到1932年的水平;要么调高金价,与1968年持平。换句话说,要调整凯恩斯主义导致的长达40年的通货膨胀,美国政府必须做出选择,要么紧缩通货,要么让美元贬值。尽管欧文认为通货紧缩或许是重振美国经济最有效的做法,因为通货紧缩可以使美元恢复购买力,但他觉得经济学家们错误地将价格下滑当作灾难,而政府天生具有通货膨胀的偏好(本书将对此进行论述)。出于这些考虑,他认为当权者至少要承认此前的经济下滑,并且降低美元对黄金的价值。在这样一个方案中,欧文觉得黄金的价格必须达到每盎司105美元。欧文还担心另外一种可能性更大也更危险的选择:政府不作为(其实这也正是政府的选择)。当时的选择是,究竟是面对现实解决问题,还是将问题留给下一代人。当权者选择了将问题留给下一代人,而我们就是那下一代人。托尔对欧文论证问题的基本逻辑印象深刻,他邀请欧文为黄金问题评估委员会全体委员作报告。在这次听证会上,来自联邦储备委员会、美国财政部以及国会的高级货币专家们都证实,与黄金脱钩将会增强美元的购买力,降低金价,引领美国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在其证词中,欧文却坚持认为,美元与黄金脱钩会导致金价飞涨。更重要的是,他还警告说,一种没有任何内在价值的货币会导致大规模通货膨胀以及无法持续的政府负债。但在当时,这种少数派的意见完全被忽视了,美国政府取消了金本位制。与经济学家们的预期相反,额外的储备未能阻止黄金的外流。最终,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于1971年彻底切断了美元与黄金的联系,从此以后,全球经济体系完全建立在没有任何价值的美元之上。接下来的10年里,美国经历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黄金价格直逼每盎司800美元的天价。1972年,欧文在其著作中展开了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首次全力攻击。在书中,他指出凯恩斯经济学将美国引向了一条不可持续的经济之路。这本题为“最大的骗局:政府是怎样欺骗你的”(The Biggest Con: How the Government Is Fleecing You)的著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销量也相当可观。书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讲到了三个人在一座小岛上徒手捕鱼的事。这个故事是一次全家自驾游时为了消磨时间讲的。当时堵车,欧文就想给两个年少的儿子讲点儿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任何男孩都会对此感兴趣)。为了让两个儿子开心,他总会讲些有意思的故事。这次讲的就是“鱼的故事”。这个故事构成了《最大的骗局》一书中其中一章的主要内容。大约8年之后,由于众多读者反映非常喜欢他的故事,欧文决定将这本书改版为有插图的书,并命名为“经济增长模式与停滞的原因”(How an Economy Grows and Why It Doesn’t)。这本书于1979年首次发行,受到了奥地利学派追随者的狂热追捧。30年后,我看着美国经济垂死挣扎,看着美国政府不断重复和加深过去的错误,此时,我的弟弟和我觉得要为新一代修改和更新“鱼的故事”,现在正是最佳时机。当然,现在人们最需要的是了解经济的真实情况,而这个故事是我们所知道的最佳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是什么在推动我们的经济运行。我们这个版本的故事在很多方面比我们的父亲欧文30年前的那个版本更富有雄心。我们的视野更宽,为使故事与历史脉络衔接自然,我们付出了更大的努力。事实上,我们的故事应该说是在父亲那个故事基础上的即兴发挥。听到经济学家们喋喋不休地谈论与现实生活看似毫无关联的概念时,有些人会不知所云。我们希望本书能够吸引这些读者。我们打算证明凯恩斯主张的经济模式(政府相信没有价值的货币可以作为有效的经济润滑剂并不加证实地采纳了这个模式)是错误的,而且是危险的。可惜,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忘记了他们正戴着玫瑰色眼镜,当你摘下他们的眼镜时,就会清晰地看到我们的国家正面临着很多严重的问题,而我们非但没有使形势好转,反而使它变得更加糟糕。幸运的是,如果我们重新理清思路,我们至少还有机会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本书的主题非常严肃,但在这个压力巨大的时代,我们选择了一种幽默的方法阐释这个主题—这也是我们的父亲欧文的愿望。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彼得•D•希夫(Peter•D•Schiff) 安德鲁•J•希夫(Andrew•J•Schiff) 译者:胡晓姣 吕靖纬彼得•D•希夫(Peter•D•Schiff),著名经济学家,畅销书作家,其著作《美元大崩溃》成为超级畅销书。本书是他与弟弟安德鲁•希夫(Andrew•J•Schiff)首度合作,安德鲁•J•希夫是经济学与融资学方面的知名专家。彼得•D•希夫和安德鲁•J•希夫的父亲欧文•希夫曾经在20多年前出版了类似版本著作,当时就成为风靡美国的经济学普及读物。新版本《经济为什么会崩溃》更是以势不可当之势成为全球读者热心追捧的超级畅销书,自出版以来已经雄踞亚马逊畅销图书排行榜达60多个周。

名人推荐

《经济为什么会崩溃》是一本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的经济学著作,是一本难得一见的好书。当我们倾听了这些故事,明白了这些故事背后的经济逻辑脉络,对于很多的经济现象,便一下子豁然开朗了。——时寒冰在我读过的经济学图书中,这本是最好的。翻开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对这种“连环漫画册”的写作形式不大认可,觉得这些材料过于简单。但是,我错了。读过此书后,我对经济学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我只是叹服于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他们能将一个晦涩难懂、枯燥乏味而又极为复杂的主题以轻松愉快、旁征博引而又通俗易懂的方式阐释出来,真不简单。然而,后来我发现,此书真正的见地在于,它认为经济学根本就不复杂,是经济学家们的解释太复杂。人们经历过数次深刻的“心理矫治”,确信政府可以入不敷出,经济不需要雄厚的生产基础,预算和贸易赤字不打紧,消费量空前(却无法埋单)是繁荣发展的途径。读读这本书吧,这样你就会更加深刻地认识我们今天的处境,就会比大部分“专家”更清楚我们该何去何从。———美国读者 莫里斯•柏南这本书应当成为所有高中生的必读书目和经济学的入门读物。它是如此简单!如此容易理解!———美国读者 约翰•柯兰我从彼得•希夫的新作《经济为什么会崩溃》中学到的东西,比我在商学院和数年的华尔街工作经历中学到的东西还要多。这是怎样的一笔交易啊(这本书只需要花几美元,而一个正规大学学位或充满错误信息的MBA学位却要花成千上万美元)!这本书也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因为它以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方式廓清了一个主题。不幸的是,现代经济学被一些所谓的“专家”历经数年搞得十分神秘,其各种简单的原则已经丧失,以致人们都不愿费心去学习这些原则了。《经济为什么会崩溃》一书应当成为每所学校和每个公民的必读书目,因为这本书中提倡的原则是所有社会成功的基础。———美国读者 安德鲁•尼特自高中时代以来,我就对经济学十分感兴趣。于是,满怀期待地来到大学,希望对货币和经济政策有所了解。可是我的天啊!我简直不知道他们在学校里都教了我们什么,那些莫名其妙的术语让人觉得极端无聊,某位古怪糊涂的教授满嘴专业词汇喃喃自语,除了这些,我回忆不起来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当我看到《经济为什么会崩溃》一书时,非常兴奋。迄今为止,还没有哪本经济学入门读物能超越这本书。所有人都能在两小时内读完它,都能明白当今世界的货币政策和政府财政政策中的谬论,都清楚这些谬论正把我们引上毁灭之路。——热心读者 史蒂夫•梅西这真是一本老少皆宜的好书(上至90岁下至9岁皆适合阅读)。新版一推出,我就立即订购了一本。新书一到就引发了我们家的战争,因为我那个15岁的孩子总是把书从我10岁的儿子那儿偷走。于是,我又买了3本(一本给我15岁的孩子,一本给我83岁的母亲,还有一本给我侄女),现在人人皆大欢喜。我甚至在凌晨3点就起来读这本书,那时人们都还在睡梦中呢。所有人都喜欢书中的主题思想和幽默手法。如果你总是觉得经济学枯燥,这本书会颠覆你的想法!——美国读者 保罗我真的太爱这本书了。我买了一本,度假的时候读的。读完之后,我还在度假,于是就打算再读一遍。书中用一个有始有终的故事解释了很多经济学概念,措辞简练。真是本愉悦身心的好书,适合不同知识层次和不同年龄的人读,强烈推荐!——美国读者 格雷汉姆•丘吉利公立学校在给我们的孩子普及金融知识时做得很差劲儿,因此如果有人想成为金融通,必读这本书。读过它,你就会明白财富究竟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我会在我的侄女以及其他所有孩子过生日时送他们一本,太有必要了。——美国读者 盖瑞“沉闷枯燥的科学”竟如此通俗易懂。真是本好书。如果你希望真正理解经济学,这本书乃必读书。在两小时的阅读中,这本书呈现给我的是若干智力工具,这些工具可用来评价过去80年中所有的政策与议案。我已是77岁的人了,过去,我对某些具体的问题只是意识到而已,而今这本书使我最终弄明白了这些问题。从语言来看,这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好的经济学著作,普通人都可以很轻松地读明白。——热心读者 J. MD博士这是一份超棒的毕业礼物!这本书有很多插图,特别易读。作为一本经济学著作,其内容如此生动有趣,这很出乎我的意料。那个捕鱼的故事人人都能理解,连年轻读者都没有问题。我只用了几个小时就读完了这本书。——热心读者 罗伯•帕克斯这本书破解了经济成功的原因,分析了当前全球金融问题为何越搞越糟。这本书以一种最直接、最理性的方式清楚地表明,美国经济/政府就是最大的“庞氏骗局”。——美国读者 盖尔•梅我的专业是经济学,自己拥有多家成功的企业,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这本书特别棒。彼得分析问题总是切中要害,却从不使用普通人看不懂的术语。实际上,这整本书都拿渔夫做例子,语言简单易懂。我强烈推荐这本书,这不是我个人的一己之见,也不是变相宣传,只是因为这本书是最纯正的基础经济学著作。——美国读者 史蒂夫•芬克过去几周里,这本书以野火燎原之势在我的工友、朋友和家人中迅速传开,基于此,我相信《经济为什么会崩溃》一书堪称经济学的最佳入门读物,适合所有人阅读。——热心读者 N•克莱夫曼超爱这本书!其内容生动有趣,我拿到后就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了宏观经济学原理,连小孩子都能读懂!我会给我的孙子们买一本,他们6岁啦,是热心读者,我想他们也会爱上这个捕鱼的故事。——美国读者 T•格洛格这本书真乃天赐于我十几岁的女儿的礼物!别误会,其实我本人也十分喜欢这本书!如果我做学生时有这样一本书该多好啊!不负责任的媒体、腐败的政治家以及好莱坞那些人在那儿胡言乱语,那是在侮辱我们的智商,是在寻找托词为他们自己的“观点”辩护。当你已经习惯听这些瞎话时,这样简单明了、逻辑清晰的书横空出世,无异于一股清新的空气。——美国读者 S•库伯恩我买下了这本书送给我的妻子,作为她的经济学入门读物。从前我们一谈论经济学,她就觉得没劲。我需要不那么枯燥的经济学读物改变她的观点……现在,我找到了。——美国读者 杰夫•杰菲尔特这本书很有趣,看起来像是为小孩子写的,书中有些话像是父母给孩子讲故事一样。事实上,这本书同样适于那些想弄懂经济成因及功能的成人阅读。要看懂这本书,你不必是个天才,也不需要对经济学有深入的了解。每个人都能读懂这本书。——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位热心读者我利用四个小时的飞机旅程读完了这本书(的确是太易懂了),对其爱不释手。就像我说的那样,作者将经济学这一复杂主题分解开来,利用一个人人都能看懂的有趣故事对该领域的各个概念做出简单的阐释,且所有的解释都清晰明确。——美国读者 莱恩•辛顿这本书运用最简单的例子解释经济学原理,堪称佳作。作者从一座小岛上的三个人捕鱼谋生的故事写起。如果你想真正理解经济学,读读这本书没错,它是初学者的最佳选择。——热心读者 莱恩•麦凯恩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一个好点子出炉了从前,有三个人—艾伯、贝克和查理,他们住在一座岛上。这座小岛地处热带,却不是天堂,这里生活艰苦,没有任何奢侈品,而且食物的种类极少,他们的菜单上只有一道菜:鱼。幸运的是,小岛周围有数量可观的鱼,但奇怪的是,这些鱼全部属于同一品种,每条鱼都很大,足够一个人吃一天。然而,这个地方很闭塞,人类先进的捕鱼技术这里一种都没有。他们能做的只有跳进水里,用手去抓住那些又黏又滑的家伙。运用这种低效的技术,每人每天只能捕到一条鱼,只能帮他们挨到第二天。捕鱼成了小岛经济的全部。他们每天的活动就是醒来、捕鱼、吃鱼、睡觉。虽然生活不算惬意,但总好过忍饥挨饿。因此,在这座生活超级简单、只有生鱼片可吃的小岛上……没有存款!没有借贷!没有投资!所有的产出全都消费掉了!没有未雨绸缪,没有多余的财物可以出借。虽然这座小岛上的居民过着一种原始的生活,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愚笨迟钝或者没有追求。与所有人一样,艾伯、贝克和查理也想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但是要实现这个梦想,他们每人每天捕鱼的数量就必须超过一条。不幸的是,由于他们只能徒手捕鱼,而那些鱼又很机敏狡猾,三个人只能勉强糊口。一天夜里,仰望着繁星点点的夜空,艾伯开始思索自己生活的意义……“难道我的日子就这样了吗?肯定有比现在更舒心的日子。”除了捕鱼,艾伯还想做点儿别的事情。他想做几件更好、更时尚的棕榈叶衣服,他想要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当然他还想执导几部故事片。但他每天忙于捕鱼糊口,这些梦想如何成真呢?他的大脑飞快运转着……突然他想到了捕鱼器,这个物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人手可触及的范围,并且使鱼溜掉的概率大大缩小,只要一下捉住它,它就很难逃脱。有了这个新装置,他就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捕到更多的鱼了!而那些空闲时间,他就可以用来做更好的衣服、建个住所,最后再拍部影片。艾伯在头脑中勾勒着捕鱼器的轮廓,想着想着就激情澎湃,他构想出一个不再受捕鱼之累的未来。他决定给自己的捕鱼器取个名字,叫作“渔网”,然后开始找材料织这张网。第二天,贝克和查理注意到艾伯没有捕鱼,而是站在沙滩上用棕榈树皮搓绳子。“你干什么呢?”贝克问,“难道在减肥吗?你要是老坐在那儿弄那些绳子,会挨饿的啊。”艾伯解释说:“我突然有个灵感,想做个捕鱼器,这样就可以尝试捕鱼的新方法了。有了这个捕鱼器,捕鱼的时间就能缩短,再也不会挨饿了。”查理惊得眼珠直转,他想自己的朋友肯定是疯了。“你疯了,这样做,我告诉你……疯了。要是你这捕鱼器不好使,可别哭着来跟我要鱼吃,一片也别想。我头脑清醒,但这并不表示我会为你的疯狂做法埋单。”艾伯没有被查理的话吓倒,仍然继续织网。到这一天结束时,艾伯终于织完了自己的渔网。通过自我牺牲(挨饿),他创造了资本。故事引申在这个简单的任务中,艾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基本的经济原则,这个原则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不足,敢于冒险!消费不足:为了织网,艾伯那天就不能去捕鱼。他必须放弃当天的所得,放弃那条本来可以捕到、吃到的鱼。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不需要鱼,事实上,他爱吃鱼,而且如果那天没有捕到鱼,他就会饿肚子。他对鱼的需求与两个朋友没有什么不同。他选择暂时延迟消费(吃鱼),是为了将来消费更多的产品(捕到更多的鱼)。冒险:除了消费不足,艾伯还需要冒险,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捕鱼器到底好不好用,自己花费了一天的时间饿着肚子辛苦劳动,却不知道这东西究竟能不能补偿所失。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只剩一把绳子和一个饿瘪的胃。如果这个想法失败了,艾伯不能指望贝克和查理给自己任何补偿,因为他俩早就警告过他这样做很傻。在经济学术语中,资本指的是一种设备,这种设备的建设和使用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其意义在于利用设备建设和制造其他需要的东西。艾伯想要的不是那张网,而是鱼。这张网或许可以给他带来更多的鱼。因此,这张网就是一种资本,是有价值的。那天晚上,当贝克和查理吃饱睡大觉时,艾伯却只能在脑海中想象着美味的鱼肉来对抗难忍的饥饿。然而,饥饿带来的痛苦并不能浇灭他对未来的希望,他希望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希望自己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希望那时有吃不完的鱼。第二天,贝克和查理对艾伯的发明好一顿嘲笑。贝克说:“嘿,这顶帽子看上去不赖啊。”查理说:“就是戴着打网球有点儿热,你说呢?”“你们就笑吧!”艾伯回应道,“等着瞧吧,等我的鱼多得没处放时,看看那时笑的是谁。”艾伯拿着渔网朝海浪冲去,他对如何使用这个奇怪的渔网还不得要领,因此不断遭到两个朋友的嘲笑。但是几分钟后,他找到了窍门,很快就捕到了一条鱼。贝克和查理不再笑了。在接下来的一小时里,艾伯又捕到了第二条鱼。两个伙伴惊叹不已,毕竟,他们通常一整天才能抓住一条鱼!从这样一个简单的行动开始,这座小岛上的经济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艾伯提高了生产力,这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好事。艾伯现在还在考虑他突然间得到的恩惠:“既然我一天捕到的鱼就可以吃两天,我可以利用隔天休息的时间做点儿别的事情。可做的事情太多啦!”故事引申艾伯的生产力提高了一倍,现在他生产的东西多于自己需要消费的东西。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许多益处。在艾伯孤注一掷去编织渔网之前,小岛上还没有什么储蓄之所。他决定冒险挨饿制造的这张网成了小岛上的第一件资本设备,这件设备接着会带来储蓄(为了让这个故事讲下去,我们假设这些鱼不会腐烂变质),而这种剩余产品就是健康经济的命脉。现实链接对所有物种而言(人类除外),经济学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日常生存活动。食物短缺、天气恶劣、食肉动物的威胁、疾病的困扰、发明相对较少、忍饥挨饿地活着(有一点儿剩余时间进行再生产),这是所有动物的生存常态。所幸我们人类拥有两样东西——我们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否则我们的命运跟那些动物不会有什么分别(在不太久远的过去,我们跟它们是一样的)。靠着大脑和灵巧的双手,我们制作了工具和机器,改造环境的能力大大提高。经济学家托马斯•伍兹(Thomas Woods)喜欢用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测试学生:如果所有的机器和工具都不复存在,我们的经济会是什么样子?汽车、拖拉机、炼钢炉、铲子、独轮(手推)车、锯、斧头、长矛等,如果这些东西真的全都消失了,我们所有的消费品都要靠自己的双手猎取、采摘、种植和制作,那会是什么样子?毫无疑问,那样的生活肯定很艰苦。如果我们必须赤手空拳地制服猎物、将其作为食物的话,想象一下那该有多艰难吧。以我们的能力根本不可能逮住大家伙,兔子或许还有可能—但你总得先抓住它们啊。如果我们必须用手种菜、摘菜,如果我们连装粮食的麻袋都没有的话,又会怎样?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工厂,我们必须自己缝衣服、做家具,而且连最起码的剪刀和钉子都没有,那又会怎样?尽管我们有智慧,但我们过得可能并不比黑猩猩和猿猴好多少,至少从经济方面来看是这样。工具改变了一切,使经济的出现成为可能。长矛帮助我们捕获猎物,铲子帮助我们种植庄稼,渔网帮助我们捕鱼。这些工具提高了我们的劳动效率。我们生产的东西越多,可以消费的东西就越多,我们的生活也就变得越美好。努力使有限的资源(每种资源都是有限的)产生最大的效益以尽可能满足人类的需求,这就是经济这一概念最简单的定义。工具、资本以及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牢记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经济增长的原因:找到了生产人类所需物品的更好方式。不管一种经济最后变得多么强大,这个原因是不会改变的。第二章?把财富分享给别人艾伯,那个企业家,看起来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小岛上另外两个人的情况又如何呢?我们是不是创造了一个贫富分化的等级体系?贝克和查理会因为艾伯的成功而不安吗?不大可能。虽然艾伯从来没有刻意使他人受益,但他的资本无疑帮助了岛上的所有人。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亲眼见证了艾伯轻松捕鱼的全过程,贝克和查理央求他与自己分享新发明的捕鱼器。“嘿,艾伯!”查理说,“既然那玩意儿你隔天才用一次,那你不用的那天,渔网让我用用行吧?”贝克说:“喂,老兄,有福同享啊。”但是艾伯还对昨天的事情耿耿于怀。他还记得自己的牺牲……他还记得他们俩的嘲讽,而且他还想到了风险。“如果他们把我的渔网弄破了怎么办?如果他们不还我怎么办?那我就要从头再来了。再见,穿树叶的哥们儿!”想到这些,艾伯拒绝了两人的要求。“对不起,哥们儿。我自己做了渔网,你们俩肯定也能自己做,至少你们现在知道那东西是有用的,对吧!”尽管查理已经看到用渔网捕鱼的效率,但他很担心自己能不能编织出这样一张网。他对艾伯说:“我怎么知道自己能不能编织出来?我以前从来没做过这样的东西,而且我也挨不了饿。我怕自己织好网前就饿死了!”贝克提出了另外一个建议:“好吧,你这个吝啬鬼,看来你是不会帮我们什么忙了。我们知道了。你看这样行不行,我们编织渔网时,你把富余的鱼借给我们吃,那样我们织网时就不用挨饿了。等我们捕到多余的鱼,再把鱼如数还给你。”尽管艾伯觉得这个办法比白白把网借给他们要好,但他还是不放心。“如果我把鱼借给你们,怎么保证你们不会躺在沙滩上一整天都不干活呢?即使你们织出自己的网来,也许还不好用呢。如果那样,你们就永远无法还我鱼了,而我失去了自己的储蓄,一无所有了!你们总得说得过去吧。”查理和贝克这才明白,他们让艾伯冒险把鱼借给自己,却没有考虑到他的个人利益。但是捕到更多的鱼的诱惑太大了,所以两人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办法,让艾伯忍不住冒险一试。他们认为必须在数字上做文章,于是金融思维诞生了!贝克走近艾伯,说道:“我们做个约定吧:你借给我们一条鱼,我们会还你两条。这可是百分之百的利润啊。除了这座小岛,你到哪儿能找到这样的高回报?”艾伯动心了。“我对这个约定很感兴趣!”他的语气中没有任何迟疑。艾伯想到了那些财富:“如果我借给他们两条鱼,就能收回四条。也就是说,我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得到两条鱼。那我岂不成了一个鱼老板啦!”也许有些人觉得艾伯有些过分了。如果这个故事是一部好莱坞电影,他这时肯定会得意地捻着自己打了蜡的胡子。他这是在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靠别人的辛苦劳动牟利!但是这样评论艾伯是不恰当的,因为即便艾伯的动机只是想赚些鱼,他的贪婪也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益处。有一点很重要,我们要知道艾伯并不是一定要把鱼借给别人,他还有其他方案,包括以下四个选择:1.他可以把鱼留下,留着自己以后吃……这是最保险的选择。这样,他不会有任何损失,当然,他的储蓄也不会有什么增长。2.他可以放纵一下,不再干活,将自己的储蓄(存下的鱼)消费掉。3.他可以建立自己的渔网出租公司。如果艾伯每天吃掉一条富余的鱼,两天就可以再编织出两张网。然后,他可以把多余的网租给贝克和查理,向他们收取每人每天半条鱼的租金。这样,艾伯每天不必亲自捕鱼就可以得到生存所需的那条鱼了。哈哈,提前退休!在这个方案中,贝克和查理每天也许能用租来的渔网捕到两条鱼。在向艾伯支付半条鱼的租金之后,他们每人每天还剩下一条半鱼,比他们没有渔网时捕到的鱼多50%,算是双赢的买卖了。尽管这个方案很吸引人,艾伯还是注意到了其中的逻辑缺陷。贝克和查理租借渔网的时间可能只有两天……然后用富余的鱼果腹,花一天时间织出自己的网。如此一来,他能得到的鱼就只有两条……那可真够冒险的!4.他可以把两条鱼借给贝克和查理,收取100%的利息。在这个方案中,如果两个人按照约定利率足额偿还,艾伯就可以得到四条鱼。但是,这个方案也存在风险,他们可能会翻脸不认账。抉择……抉择……艰难的抉择!总的来说,艾伯(以及这个社会)处理储蓄(鱼)的方式只有五种:1.他可以把储蓄存起来;2.他可以把储蓄消费掉;3.他可以把储蓄借出去;4.他可以用储蓄投资;5.他可以将上述四个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毫无疑问,艾伯的最终决定取决于个人对风险和回报的偏好,但不管最终方案是什么,他的抉择都会惠及这座小岛的经济,而且也不会给自己的两个邻居增加负担。最后,艾伯选择把鱼借出去。故事引申艾伯愿意并有能力把多余的鱼借给别人,因此,贝克和查理也拥有了自己的渔网。现在大家都有渔网可用了,小岛上的整体捕鱼能力便从每天三条鱼提高到每天六条鱼,经济增长翻番,前景更加光明。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三个人对自己颇具局限性的生活方式感到不满。饥饿(其经济术语为“需求”)只是刺激经济增长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追求更多是人类的本性。不管已经拥有什么,我们总是想要更多。也许不是想要更多的东西,而是更多的时间、更多的乐趣、更多的选择,所有这些需求都需要资本。艾伯、贝克和查理这些年来对鱼的问题可能都没少抱怨,但他们最后都成功地提高了生产力,满足了自己的需求。有了多余的鱼,小岛上的几位居民每天终于可以比原来多吃一些鱼了(原来是每天一条鱼),但是经济并没有增长,因为他们的消费增长了。而他们的消费之所以增长,是因为经济增长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令人不解的是现代经济学家竟然会在这个简单的问题上纠缠不休。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给老百姓更多的钱花就可以增加需求,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改变真正的需求,只会使人们花更多的钱购买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只有增加供给才能切实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有些人也许会认为艾伯在利用自己的优势剥削他的两位邻居。的确,艾伯不需要工作就获得了利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劳而获。他的利润是对他所承担风险的补偿,而且他获利的能力并未阻碍两个同伴的发展。因为艾伯想用储蓄创造利润,贝克和查理才有机会编织自己的渔网。如果成功了,他们就可以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不必再挨饿。他们还可以收获肉汁……更确切地说,是鱼油。从这点来看,他们自己也就有了额外的资本。但如果失败了,他们就无法偿还贷款,那么承受损失的人就是艾伯了。所以实际情况是,只有借款人受益了,贷款人才会受益。当然,有人也许并没有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共同利益。看到艾伯猛增的财富,如果贝克和查理心生嫉妒,强烈要求分得他的部分储蓄该怎么办?设想一下这个场景:贝克烦躁地说:“看看那家伙穿着棕榈叶做成的小礼服那副得意的样子,我们每天一身臭汗风里来浪里去地跟那些滑头的鱼斗争,他却没有一点儿善心!他就不能分给我一两条鱼,哪怕让我休息一天也好啊!他的鱼多得堆成山,少一条也没什么啊!”查理附和道:“分我点儿吧,贵人!”或者下面这个场景:假设艾伯对自己的相对财富有些负罪感,听了两个人的说法后思想动摇了,于是无偿地把鱼分给了他们,那么贝克和查理会怎样处理这些鱼呢?没有了还款的压力,两个人最有可能做的是利用这份礼物享受闲暇时光。这样做并没有什么错(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人类行为的目标),但是贝克和查理的假日时光并不能提高这座小岛的生产能力。因此,尽管慈善之举听起来颇有雅量,也会提升艾伯的人气,但这一举动却无法像商业贷款一样推动经济发展。最根本的是,所有能够增加捕鱼(生产)量的事物都会惠及小岛,鱼越多,大家就越有可能吃到更多东西,也就越有可能做捕鱼以外的事情,或者他们可以什么都不做。故事引申也许有人会想,如果艾伯果真是一个贪心的人,拿着自己的新财富生财,从而变得越来越富有,那该怎么办?这样真的很危险吗?如果艾伯增加储蓄(而不需要亲自劳动)的唯一途径就是将这些储蓄借给自己的邻居的话,那他又何必大量囤积呢?但若非如此,他的财产就不会增加,甚至还会越来越少,因为他自己还要消费呢!私人资本主义可以促使那些将个人利益作为唯一动机的人帮助他人提高生活水平,这是最有意义的。现实链接财富从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原始社会,财富是极少的,那时最富有的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也不如工业化社会中穷人的财富多。在中世纪,即便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也缺乏基础的娱乐设施,而在今天的美国,中央空调、室内管网以及冬天里新鲜的蔬菜等几乎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尽管贝克和查理认为每天吃两条鱼简直奢侈到了极点,可在我们看来,这种生活丝毫不值得羡慕。但是令人吃惊的是,财富是分等级的,这个事实本身就不公平。人们认为富人之所以富有,是因为他们攫取别人的财富,并由此产生了穷人。在现代经济学中有一个理论认为,利润是通过少付工人工资产生的,有人称之为“劳动价值论”。这样看来,像艾伯这样的企业家或类似的大型公司要想致富,只能先让别人变穷。上述理念与道德取舍息息相关,但与现实无甚关联。富人致富的原因(至少开始时)是他们为他人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艾伯就为那些没有足够储蓄的人提供了储蓄。如果他赢利了,那也是因为他提供的服务对别人是有价值的。如果艾伯是一个无赖,每天所做的就是窃取邻居一半的劳动成果,那么他的财富就是建立在那些受其压迫的人的贫穷基础之上的。这种做法会迫使他人做一些损害自己利益的事情,不会增强这座小岛的整体生产能力。艾伯可能会直接拿走别人生产的东西,而岛上的产量并没有任何变化,不仅如此,他们的整体产能还可能下降。当被压迫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劳动果实被人偷走时,就会缩减自己的劳动量。历史上,此类事例并不少见,奴隶制、农奴制以及佃农制都属于这一类型。当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劳动者就会奋起反抗压迫,如果他们的劳动惠及自身的话,这种反抗会更加强烈。不幸的是,争取充分经济自由的实例在世界历史上还很鲜见。不过,一旦利己主义得到发展机会,生产能力就会迅速提高。信用卡的使用就是经济自由惠及百姓的最佳例证。只要贷款人和借款人可以自由地达成协议,总体效果就是好的。然而,我们将来会发现,借贷市场会受到外力挤压,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灾难便在所难免了。


 经济为什么会崩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这是一篇读书报告,要是能把故事逻辑理出来,也就算读明白了。理解的不对请指正。一开篇,故事设定在一座岛上,只有3个人,每天靠捕鱼为生,1天只能捕鱼1条,而1天需要吃1条鱼,没有剩余,循环往复。直到有一天,A饿了自己1天,编织出了渔网。渔网提高了生产力,1天2条鱼,于是产生了剩余产品。B和C也想编渔网,但是怕饿肚子或者编织失败。于是向A借鱼。这种商业借贷成功扩大了生产。3个人得以从天天捕鱼的日中解脱出来。为了过更好的日子,3个人冒着失去全部储蓄的风险,合伙建造了巨型捕鱼器,每周可以自动捕鱼20条。生产力提高以后,食物、服饰、交通、娱乐都更上一层楼了。于是吸引了很多其他岛屿的人,移民蜂拥而来。新移民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操作捕鱼器,以及从事其他职业,促成了更加多样化的经济。物物交换已经无法满足需求,鉴于岛上所有人都吃鱼,于是鱼被指定为“货币”。仍然假设1天吃1条才能生存,所以一条鱼的固有价值大家都有数。随着岛民储蓄的鱼越来越多,专门储存鱼的“银行”诞生了。对可靠的借款人收取低利率,对高风险的借款人收取高利率。对长期存款的储户给予高利率,对短期存款的储户给予低利率。银行的存鱼量增加,则降低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抑制储蓄)。存鱼量少,则提高贷款利率(抵消风险)和存款利率。一开始,岛上没有政府。但是随着人越来越多,没有组织的防御,让偷鱼贼很猖獗。于是成立了参议院、海军、法院等。岛民每年缴纳一些鱼作为税款,作为基础机构和设施建设的资金。一直以来,政府(M国)十分鼓励企业发展和个人储蓄,岛民税收负担较小。直到政府工资增加,参议员地位提高,越来越多人趋之若鹜。D打着支援灾区的旗号当选议长后,发行了纸币,可以兑换政府储备的鱼,也可以直接购买东西。相比直接拿“鱼”(原来被指定的货币)购买,纸币方便多了。政府支出增加,就印制更多纸币,导致发行纸币的价值远远超过政府储备的鱼。当10张纸币发行了,却只有9条鱼在银行的时候,政府找来技师通过切割和拼接,魔术般地用9条鱼制作出了10条鱼。为了避免露馅儿,还立法禁止岛民比较新鱼和真鱼的区别。为了防止岛民看到真鱼,要求所有真鱼都必须交由政府消毒处理。还专门成立渔业部,全权负责捕鱼。而那些反对“魔术”的知情人不是被辞退就是被灭口。政府拨款的项目越来越多,而渔业部效率低下。很快转换率从10:9变成了2:1。岛民吃1条鱼已经无法填饱肚子了,每天至少2条鱼。因为新鱼是岛上唯一的货币,所以物价都必须相应上涨才能弥补鱼损失的价值。对于物价上涨的原因,政府的解释是:高就业率和繁荣经济促使对鱼的需求增加,推动了物价上涨。随着通鱼膨胀愈演愈烈,岛民注意到从银行取出的鱼比存入的要小。虽然有利息的诱惑,但是岛民索性不储蓄了,更愿意抓紧消费,以免损失鱼的价值。当转换率变成10:1的时候,所幸出现了转机。远渡重洋的Z国大使,提出用真鱼换纸币。因为纸币可以买其他国家的东西。有了Z国的真鱼相助,M国的通鱼膨胀问题基本消失了。Z国的岛民拼命生产以换取更多的M国纸币,期望到时候可以不用捕鱼,靠储蓄就能安然度日。但是E国开始质疑纸币是否能兑换成真鱼。于是派人去银行兑换。魔术重现,通鱼膨胀的问题有了抬头之势。于是M国关闭了兑换窗口,纸币的地位并没有动摇。就在这个阶段,棚屋市场成了银行贷款的理想对象。棚屋房贷有天然的抵押物,即使借款人无法还款,银行还可以没收棚屋,卖掉棚屋,以偿还贷款。为了减低风险,银行更提出了首付的概念,即使不能保证收回全部贷款,首付给了银行信心。人们普遍认为购买住房比储蓄更划算,更能保证以后的幸福生活。在加上政府的免税优惠更刺激了棚屋行业。岛上棚屋越来越多,储蓄却在减少。Z国的投资进入大大增加了信贷供给量,压低了贷款利率。因此更多人可以得到大额贷款,购房者把谨慎抛到脑后,房价进一步提高了。以前岛民只会用年收入的2-3倍买房,现在要花掉年收入的10-20倍。明知道负担不起还要买房,是因为他们相信几年后能卖个好价钱。直到某个棚屋项目没人愿意购买,开发商无法偿还工程贷款。房产投资者开始检查其他项目,一种恐慌的情绪开始蔓延。很快大家都认为赚取差价的时机到了。但是大家都想到了,全是想脱手的人,却无人买房。供大于求的现象演变成房价的下跌。由于房屋的价值小于贷款的金额,人们都想从贷款中脱身。越来越多人拖欠还贷,贷款公司倒闭。房产相关产业人士纷纷失业。
  •     1.资本设备-捕鱼网;工具改变一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经济增长的唯一原因:找到了生产的更好方式;2.五种对待储蓄的方式,取决于对风险和回报的偏好;此处选择把鱼借出去,让另两位有时间织网,结果从每人一条变为两条的生产量,消费也增长了;消费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增长;“只有增加供给才能满足人们更多需求”;并没有利用优势剥削另两位,所获利润是对所承担风险的回报;私人资本主义可以促使那些将个人利益作为唯一动机的人帮助他人提高生活水平;3.实施顺利的商业计划才能保障总体社会储蓄的提高;政府时常强制干预批准贷款,现实却并非都把资源储备流向了有利用社会发展的活动;4.经济到底如何发展:储蓄不仅提高个人消费能力,也是防止经济遭意外因素影响的重要缓冲器;5.在鱼被指定为货币后:技术创新是个单向过程,价格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劳动价值取决于资本,资本越优化劳动的价值就越优化,想尽办法利用一切资本设备;如人力搬鱼改推车搬鱼;被误解的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刺激消费;6.为什么会有储蓄:存鱼较多时会降低贷款利息,鼓励贷款;存鱼较少时则提高贷款利息,以补贴无存鱼的高风险;美联储其实仅是由一小撮人引导的私有银行;如果错误得释放出信息,如贷款利息降低,经济良好,事实却是消费并没有延迟满足,则满足未来需求的投资很难成功;7.基础设施与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发明了雨水收集系统,满足用水需求,也催生新的产业;国际贸易:鼓岛和椰子油岛之间的大宗交换;8.一个共和国诞生:税收看上去限制了资本的供给,但带来的安全环境解决纠纷的好处远大于代价;美国宪法防止联邦政府从人民手中剥夺任何权利;9.政府职能转变:用鱼邦货币代替实物鱼(发行货币),政府则可以用技术制造假鱼(加大印钞),限定仅由渔业部负责捕鱼(印钞垄断),而新增的鱼只要能给储蓄户一些好处(付利息),由鱼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新政府机关担保。这样的政府满足了人民既不想增加税收,又希望增加福利的贪婪愿望,实际是通货膨胀;10.不断缩水的鱼就像货币:通鱼膨胀,原来一条鱼能吃饱的现在要两条鱼,企业开始削减成本,大批工人失业,冒险基金公司生意红火。本来,如果政府不干预的话,人民会理智停止消费,需求降低,然后物价回落;经济不景气时需要通货紧缩,物价的下跌能缓和低就业,物价下降到一定程度,人们又会开始消费,这个过程会淘汰不必要产能;而现在人为得拉动物价会妨碍这个过程;11.中岛帝国:(这里开始看得一片汗颜,那时的当局者真是眼光短浅或者就是利益熏心)中岛正好需要经济发展,当美岛银行没有活鱼储蓄却又大量鱼邦储备券时,主动送来了鲜鱼换取券,购买了美岛的产品,又把多余的券存在了美岛银行增进了美岛的贷款机会;美国人不用生产就可以得到产品,中国人辛勤劳动却不能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美国的低利率实际是由国外的高储蓄率造成的;王者地位的原因是美元是一切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12.服务业如何崛起:全球经济失衡,美国贸易逆差,即出口小于进口;原则上说逆差能自我调节,如果出现贸易顺差,出口大于进口,则会在国际上对该货币需求,反之则会导致货币疲软。一旦货币升值,该国产品也涨价,就能使其他国家有机会进入该国市场,货币平衡力量会使贸易失衡得到控制,而美元储备货币与人民币挂钩决定破坏了这个机制;13.鱼本位破灭:终于鼓岛等外国人不再相信鱼邦储备券能及时换到鱼,而前去不断要求挤兑,美岛为了稳住政权,下令关闭兑换窗口;14.房价如何涨上去的:棚利美和棚地美的两棚机构从银行手里买下房贷,由参议院为贷款进行担保,让购房者直接向两棚机构还款,银行则能立即收回本金继续放贷;同时学利美机构为想进入冲浪学校的年轻人提供贷款,学校不再担心学费过高而招不到学生,而大幅提高学费;如学费上涨一样,房价也开始上涨,并且在居民看来购买棚屋不仅可通过贷款解决承担问题,还是一项重要投资;其实向房子和学费的倾斜,本身就扰乱了信贷市场;风险投资人则看到了棚屋置换的新贷款业务机会;15.快了,房市要崩溃了:一个高风险的高投资项目失败,造成了一连窜的恐慌性抛盘,失业工人开始抗议。参议院接手两棚,继续放贷,为了刺激房价回涨,让中岛又继续借出贷款,因为中岛手工大把的代币如果贬值也将是大问题;16.糟糕情形:中岛开始觉醒,对内自给自足,目前美岛只能靠继续借贷维持平衡;17.无鱼不起浪:鱼邦券越来越不值钱,很多企业倒闭,其他企业利用闲置产能制造了中岛人真正需要的东西,而那边的美岛则是超级通鱼膨胀,中岛来了人用原来的鱼邦券大肆消费一番离去,但美岛经济仍旧危机中。后记:美国仍旧错误得在用后代的钱刺激着学费和房价,阻碍了本应流向制造业的需求,会将经济痛苦持续下去。
  •     [经济为什么会崩溃--鱼、美元与经济学的故事] 引用一下著名财经评论家时寒冰《经济为什么会崩溃》是一本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的经济学著作,是一本难得一见的好书。当我们倾听了这些故事,明白了这些故事背后的经济逻辑脉络,对于很多经济现象,便一下子豁然开朗。 对于想要了解经济学的入门级读物的不二选择,使用小故事串联在一起,撇掉“高深莫测”的经济学公式,使道理一目了然,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政治家与经济学家的立场,分析了美的发展政策与发展情况,与现在我们关注的政府债务、货币金融、福利陷阱什么的全部都可以理的清楚~~历史具有惊人的重复性~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欧美及香港的房地产发展史~~我们以往都太纠结于产品本身,像是旅游地产、投资地产这么做就少了它的活力~哈,是个值得研究的好问题[得意][得意] 话说回来,这本书还是非常不错的喔^_^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会给我未来的孩子做睡前故事(还有好多插图哒XD),对于想简单了解经济学的概念可以做入门读物。还有,真心觉得性价比有点低啊…算了算了放书架装x吧TT
  •     把经济学的概念讲的生动、有趣,但谈不上深入浅出,很多东西都没有讲透彻。作者旗帜鲜明的举着反凯恩斯主义的大旗,作为一本科普书似乎有点偏颇。顺便吐槽一下,一本书看下来插画占了差不多有四分之一是几个意思呢,还是个精装版。。。是不是略坑啦~
  •     用一个简单的故事讲了这么个大道理,还蛮可爱的。
  •     这是我目前为止读的最通透的经济学方面的书了,简单形象易于理解这些生活里面对的基本概念。消费不会促进经济增长,只有经济好了消费才会增长。
  •     春节用了一天半时间读完,感觉如沐春风,反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入门最佳读物。
  •     有一点经济学知识来读这本书就觉得趣味横生,作者真的很会做比喻,觉得看完、看懂这本书可以储备一些基础的经济学知识。
  •     这样的书浅显易懂,发人深省,怎么能让人拒绝
  •     D30一路看完。。。
  •     经济学让人不至于愚蠢
  •     不知房地产泡沫何时会破碎。
  •     只说一点,定价太高。
  •     由于政客们手段偏向某一市场导致通货膨胀,经济泡沫假繁荣,一旦破碎则无法控制形成经济衰退萧条大紧缩,对本国货币必造成灾难,说实话国际经济关系部分还云山雾罩的,不过还是有不小收获。
  •     一个钓鱼的故事,说明中美经济问题,行外人可以看了了解一下。
  •     这本书以经济学入门级书籍被网友推荐,感觉不错,简单易懂。有一定水平的专家会觉得是小儿科。然而这本书阐述了经济本质,可以让他们清醒并走出极端片面的经济思维。毕竟现在经济体系这么复杂,所以看经济现象、经济政策和经济预测要从多维度考虑。由于本书观点解析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我给四分。
  •     有功力
  •     相当轻松的入门读物。核心观点倒是不错:先要创造,储蓄才能消费!
  •     通俗易懂。不过这篇幅,水分也太大了。
  •     用一个故事串起来的经济。简单明了,充满趣味,可以作为入门读物。
  •     简单来说就是政府一直堵而不去疏,有一天就会堵不住。
  •     我看过的最有趣的经济学读物!用讲故事的方法解释经济学原理,很通俗易懂,推荐给每个人~
  •     经济学绘本,非常简洁易懂。
  •     中国人做傻逼,美国人都看不下去了。
  •     有趣的经济学普及小书。
  •     #第19本# 通俗易懂,配图好评。1,从最基本的故事讲述了经济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清晰明了,适合入门。2,阐述了美国政府和美联储是如何通过通货膨胀的陷阱及美元的地位制造泡沫,导致后续的崩溃,听作者的意思有种魅国要丸的感觉,哈哈。
  •     国家为什么崩溃的减缩版
  •     故事是很简单,但是还是需要有经济学知识的支撑。
  •     …彼得希夫这本书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只是价格略坑爹。当作闲书看看,那也是极好的。宏观经济学方面的东西于普罗大众而言无非是增加谈资,以及在扯淡的过程中偶尔冒出一两个概念用来装逼而已;就好比你会背诵金庸古龙梁羽生黄易温瑞安所有武功的招式,但明早起床你依旧得去搬砖,读完属于你骨子里的东西,无非就是你懂得扯淡道:“亢龙有悔出自周易乾卦上九”…如此而已。[困][困][困]准备洗澡拔电话线睡觉[困][困][惊恐]
  •     为什么给这本书打五星。就是因为它把经济学原理讲的浅显易懂,深入浅出。也是因为,看了它以后,能让人思考。对比现在天朝的经济,借鉴的意义很大。
  •     各种影射。
  •     看看
  •     以前一直不理解甚至气愤中国为什么不能自已地购买美国国债 不惜牺牲国人的幸福指数也要对美国出口我们自己都无福消受的好东西 而且每当美国还不起钱经济疲软的时候不是继续借钱给他就是印钞票 导致我们的外汇储备缩水 虽然本书是从美国角度切入 但不可避免地探讨了中美贸易 但现在貌似懂了 我们的不能自已也同样把美国拉入了深渊 或许我国多年来一直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看似不利 然而一经发力 一招致命 hiahiahia 令人兴奋的阴谋论~
  •     通俗易懂,经济学扫盲
  •     2008年危机的时候,你国流行一个段子,说现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看吧,市场乱了,还不得国有资本出来救市。虽然那时我还年幼无知,但仍然觉得这很荒谬。因为当时你国东北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市场萎缩产能过剩,国企工人干三休四,眼看着新一轮下岗不可避免。但政府却愿意用各种手段补国企的窟窿。奥运世博期间,稳定压倒一切。这本书就是告诉你,为什么社会主义救不了美国,而且救不了任何国家。不是市场乱了,而是政府胡作非为硬把市场搞乱了
  •     适合经济学小白看的科普书,可以轻松阅读,同时通过寓言故事,也能明白一些经济基本原理。书中最印象深刻的理论,就是作者反复强调:促进经济发展的不是消费,而是生产;政府过多插手干预市场,而不是尊重市场规律的种种做法,是美国陷入严重经济危机的最大原因!
  •     好好看,故事简单易懂,情节慢慢发展,通过鱼、人、小岛的故事讲解了深奥的经济学知识,一口气读了下来,觉得有些似懂非懂但又很有启发,所以又读了一遍,值得看很多遍呢❤️
  •     挺有意思的一本小书,模型简单。
  •     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的一种观察视角,到了现在2016年的时候再看别有韵味。首先通过消费来刺激经济的方式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不仅是因为国内的人民的要求,也是全球化的彼此影响,无法独善其身。可能只是在差与更差之间的选择。
  •     用一个故事讲经济学原理,结合美国实际的经济政策,很生动。作者是大视角看经济发展,从提高生产力的角度去考虑经济政策。看完动物精神之后发现,政府还有很多重要的责任,比如维稳,公平等, 从政府的责任来看,使用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解决失业问题也是有社会学合理性的。当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不根治,通货膨胀始终是个难题,发达国家可以把经济压力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如此下去,总有一天引发全世界无法承受的崩溃。
  •     很简单的小模型,实际的情况比这复杂,但基本的要素都有了。现实中只要美军强大,书中结尾的情况就不可能出现
  •     简单易懂
  •     给五星是因为最高分只有五星
  •     供给角度的经济学,那么说,美国危机?
  •     读完后还蛮相信奥地利学派的观点
  •     这种写的太简单的书真的不适合我,因为它们总是无法打消我的怀疑,世界真的如此简单??
  •     好
  •     学过经济学的也得读,反正我学的是凯恩斯
  •     常识普及,用故事讲经济学,但这书200多页有一大半都是插图实在是太坑了。作者很有倾向性, 坚决拥护奥地利学派。很同意经济发展主要应该靠生产而不是一味引导消费。
  •     中岛帝国,呵呵~~
  •     前半说得不错;越往后越夹带私货、着力于批判现实,而不再是说故事了
  •     现实寓言。凯恩斯主义与地产泡沫。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