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中国道路

出版日期:2014-7-1
ISBN:9787506074524
作者:贺雪峰
页数:246页

作者简介

城市化俨然已成为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关键词,它一头连着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另一头连着经济转型和就业。因此,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是事关国家发展道路的战略问题。
遗憾的是,由于概念、意识形态以及少数人利益的遮蔽,中国城市化正走向激进。本书试图在尊重历史与国情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视角观察、解读中国城市化的真实现场及其背后的制度安排,提出一条保护农民返乡权利,避免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稳健的城市化道路。

书籍目录

自序  中国城市化应告别激进
第一部分 城市化道路与中等收入陷阱
第一章 国际视野的中国城市化
一、欧美日与亚非拉: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第三种类型:中国的城市化
三、激进还是稳健,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第二章 从现代化视角看中国城市化
一、中国现代化的中等收入陷阱
二、当前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主要误区
三、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第二部分 稳健的中国城市化道路
第三章 中国城市化奇迹的经验和奥秘
一、中国因何成为全球化的赢家
二、中国为什么没有大规模城市贫民窟
三、中国因何能做到既发展,又稳定
四、中国城市为什么可以建设得像欧洲
第四章 警惕中国城市化的误区与陷阱
一、鼓励农民进城的政策,加大了城市化风险
二、逆城市化的城中村改造
三、赶农民上楼的政策笑话
四、本末倒置的“保增长、保就业”
第五章城市化的中国道路
一、体制性城乡二元结构:由剥削到保护
二、中国式小农经济:结构与功能
三、中国土地制度的宪法秩序
四、三轮驱动的中国道路
第三部分激进的实践与微弱的反对音
第六章城市化激流中的微弱声音
一、反对积极城市化战略
二、农民工返乡的逻辑
三、中国城市化之忧
四、土地制度与城镇化第七章慎重稳妥推进农村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涉农条款解读
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给农民留退路
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不能想当然
三、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土地食利者的温床
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不应泛泛而论
后记

内容概要

贺雪峰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教授。长期从事乡村治理研究和乡村建设实验。2004年以来贺雪峰教授被美国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等多所世界著名大学受邀为高级访问学者,其带领的学术团队长期致力于村治研究,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华中乡土派”。 著有《新乡土中国》,《小农立场》、《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地权的逻辑Ⅱ:地权变革的真相与谬误》、《回乡记》等。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作者最主要的观点:1. 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现代化的调蓄器,使得进成农民进退皆可。2. 集体土地分户承包经营,使得当前农村家庭呈现出“以代际分工的半工半耕”的收入结构。3. 中国当前的土地制度保障了国家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农地非农使用的增值是经济增长和城市扩张带来的结果,原住地农民可以得到相应补偿,但不应产生“土地食利阶层”,土地财政并不完全是坏事。
  •     贺雪峰教授的这本《城市化的中国道路》和文贯中教授的《吾民无地》一起拿到手。书中写的也是土地制度和城市化。所以一起读。反正我看书向来不专注,这边读几页,那边读几页。好处是保持兴趣,坏处是流于表面浮光掠影。不过天生肤浅,也就无所谓读进去什么。之所以感兴趣这个话题,是因为我曾是房地产从业人士,曾经有段时间,也有做点新农村建设方面研究的打算。所以一谈再谈。上次谈文贯中教授主张土地私有化的观点,有网友说,其实涉及到意识形态的问题,所以即使弊端再多,短期也不会改变。以前我还是比较认同这个观点。确实,有许多涉及民生的事情,本来是随着时代的变化难免有不适应的情况发生,大家探讨研究一下如何调整以适应发展又有何妨,但中国的事情,不怕研究,就怕往意识形态上靠,一靠,便成不能碰也不愿意去碰的东西。胡适讲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若反过来,怎么能不出矛盾。于是导致现今中国眼下还真是摸着石头过河,大量试错以后,将生米煮成熟饭。远如过去的联产承包制,几个农民顶着杀头的危险签下血书去搞,也就搞成今日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模式。近如小产权房的问题,虽然有司三令五申,强调绝不会将其合法。但说真的,瞎子也会从现在巨量小产权房中看出未来的倾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具备中国特色的集中多人便敢组团闯红灯现象一样。以大量违法的方式逼其合法竟然是如今体制实验的一个重要方式。当然,我的认识又有些其他不同,现如今这些所谓社会敏感的问题就如和台湾谈两岸关系一样,后者的底线是一个中国,前者的底线坚持我党执政。所以土地私有化也好,国企改革也好,甚至再扩大诸如计划生育问题,说白了和意识形态还有个蛋关系,无非是利益分割的问题。李敖曾经自表,说自己骂那么多人为什么没事,还不就是他聪明,不去断人家的财路。这年头,说到主义,众人呵呵。一谈到让渡利益,马上拳拳到肉。说回我看的这两本书,虽然是一家出版社出的,但观点明确不同,其中文教授的书是古今中外泛泛而谈,主张土地私有,并认为应抓住城市化的机遇抓紧时间推进。而贺教授则专注于大量实地考察的案例,以第一手的资料说话,他主张的相对保守,建议不要轻易去变。认为目前的农村现状,反而是中国规避拉美化困境的一个天然优势。针对那些主张土地私有带来的种种好处,贺雪峰教授则举出反例 ,比如,因为进城失败的农民至少有乡村可退,而避免了大量游民集聚城市造成大型贫民窟的现象。事实上,假如真的主张土地私有化,我也确实有类似的忧虑,比如,大量的资本会涌入乡村,通过资本运作囤积土地,并在其中获得暴利。反过来农民无法抵御资本与权贵的双重绞杀,导致失地,进城无力。成为社会边缘人。还有就我知道的情况,也有许多人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土地,万事俱备,就等着土地私有的号角响起。这个场面,会不会像过去的国企改制,转眼间,大量工人下岗,而大量资产被权贵们以低廉价格强取豪夺。没有妥善的法制规范去铺垫,土地市场顿时就像没有规则的丛林,豺狼虎豹横行霸道,已完成中国最后一场血淋淋的饕鬄盛宴。贺教授在书中有个结论,是反对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而主张让农民可进可退,城乡结合的稳健城市化战略。我在他书中看到大量中国乡村的现实,但对他的这个结论,有点不敢苟同,似乎有些过于理想。尤其时代发展迅猛,互联网已经普及,而生产经营的方式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一代的农民子弟,已经不会适应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如果实施现代农业,也会有先期投入资本的门槛问题。那么如何引入城市中的资本,合理保障农民的利益,以及提升现代农业生产的普及度显然既是不可逆的趋势,也是真正实际的问题。我毕竟不是研究者,无法给出自己的看法,唯举自己亲历的事情,想说明一点想法。去年我在一个小镇代理一个楼盘的销售,结果销售很糟糕。这个昔日的中心大镇,历史悠久。据调查也有五万人口。但镇区经济真的非常萧条,中午吃饭略迟,便没有去处。售楼部人迹罕至,难得来个人,一问价格,便道,我加两钱为什么不买到城里去。去农村看看,只剩下老人小孩,年轻人几乎不见。而且大量房屋也许很久没有人住,也不修缮,导致坍塌,景象凄惨。毫无田园诗意可言。过去村村有学校,如今几个村合并一个学校,使其他村学校大量荒置,也影响到很多农村孩子失学。至于其他配套更跟不上,伪劣假冒商品盛行。还有就是宗教盛行。有些地方修路拆迁,我问多人,拆迁后是要钱,还是回迁,大多数老人答是要钱给城里的孩子付首付而另一方面,一些腰包里确实有点银子的城里人,却看着绿浪滚滚田野尽处的斜阳,念着田园将芜胡不归流连忘返。问题是何处可归。无论如何,贺雪峰教授进行着可贵的研究,至少让你看到乡村深处的那些真实的问题,何去何从,是个问题。
  •     这本书是探讨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既然是探讨中国的城市化问题,首先要界定一下城市化的内涵。根据一般的理解,城市化还可以称为城镇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这是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多方面来阐述。在这本书中,作者贺雪峰教授把城市化主要看作是人口的转变的过程,也就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并融入城市,农村人口减少而城市人口增加的过程。在贺教授看来,欧美日国家的城市化的过程是比较理想的,不仅有很高的城市化率,而且进城人口可以在城市体面安居,即使失业也有国家提供保障。而欧美日以外的国家,都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城市的贫民窟问题等。国外的城市化过程,在作者看来,不同的城市化效果只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有关,而与制度和政策选择无关。那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如何呢?中国的有自己比较独特的发展过程。中国在城市外观上与发达国家很接近,有种说法是“城市像欧洲”。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没有大规模的贫民窟。为什么会这样?贺教授指出这跟中国独特的政策与制度安排有关,其中尤其重要的有三个基本制度:一是小农经济,二是土地制度,三是城乡二元结构。现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为农民提高了最基本的保障,即使在城市里混不下去了,回农村还有一口饭吃。农村的土地归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征收是以土地农用价值进行补偿的,因此农地非农使用过程中的主要增值收益是以土地出让金的形式留在地方政府手中的,也就是所谓的“涨价归共”。对于这一点,不少学者对此是颇有微词的,但贺教授的看法的比较正面的。他认为正是将这些土地出让金用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城市才随着经济发展而扩张,在人口城市化的同时,实现土地的城市化。在这样意义上来说,贺教授认为中国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中国城市化起到很大的作用。针对几乎所有政策部门与学界人士对当前中国基本制度的一边倒的批评态度,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现在采取清除城乡二元结构、消灭小农经济、改革征地制度来推进中国的城市化,是比较激进的做法。他认为应该走稳健的富有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在分析了中国城市化奇迹的经验和奥秘,指出中国城市化的误区与陷阱的基础上,贺教授指出了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顺序应是: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才能有更多高收入机会、更体面的城市化、更高质量的民生。对于未来30年中国的现代化战略,贺教授提出了驱动传统农业、加工制造与现代科技的三个轮子来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三轮驱动的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路。贺雪峰教授,长期从事乡村治理研究和乡村建设实验,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和建议无论对错,值得我们认真对付。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读的途中都觉得很生气,我觉得作者不懂农村,不懂农民,就是在凭臆想写书
  •     鼠目寸光的一本书。贺老师研究中国农村太久了,对欧美城市化历史完全无知;对中国农村市场化大潮的前景也完全缺乏了解
  •     观点新奇。逻辑和论证欠佳。2016-23
  •     看了第一章,谬论实在太多,作者是关心农民,但似乎是在错爱,以自己的想法定性农民的想法,显得不切实际;经济学也略懂皮毛,倒是马列一套熟悉,故书中带有一股偏见,情绪化的定论较多,谬误自然不少;总之,后悔买这本书,只能如厕的时候翻翻,助兴
  •     不否认作者观点新奇、有一定的道理,但将一个庞大群体、一个个生命个体放到宏大叙事下去论述显然有失偏颇。作者放大城乡二元体制的优点,简约、美化其中的缺点,构成了作者对延续这种政策的信心。乡村社会那么美好,为什么你不去做农民、不去种地?农民太苦了,就样子还要被你们这样的鸟人拿来化约,发展成果不与农民分享,还要农民继续牺牲,哪门子道理,贺叫兽,休矣!
  •     问题说清楚然后可以服人,只是有些地方缺少严肃论证且少理论支持
  •     绝对不同角度的城镇化研究~很深刻~
  •     我参与编辑的书,虽然对于作者的治学方法和观点没有一丁点儿的同意。
  •     关于城市化道路发展进程的思辨,广大农村作为蓄水器稳定中国经济发展和对抗危机作用的思路很有启发。但语言真是太啰嗦,每章都是车轱辘话来回说,加之数据太少,显得不够有说服力。一本书里的东西其实凝练到一本35页的长论文足矣,包括主要观点解析和几个地区的城市化方案的案例罗列和点评,最后加上对政策文件的解读。
  •     立足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主张既可进城、又可返乡的稳健的中国城市化道路,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反对激进,力主顺其自然!
  •     这本书透彻地揭示了到底何为中国特色,虽只是一家之言,可就我阅读所及,确是有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为数极少的真知灼见!
  •     政府官員和無恆產有恆心的好學者必讀
  •     不了解中国的农村与农民,就没有资格谈中国的城市化。 或许是看过贺老师很多书,对书中太多内容都是似曾相识,书中一些章节选择略读。 不过本书的核心其实就是一句话:国家应采取稳健的农村政策,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
  •     本书结论: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顺序应是: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才能有更多高收入机会、更体面的城市化、更高质量的民生。对于未来30年中国的现代化战略,贺教授提出了驱动传统农业、加工制造与现代科技的三个轮子来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三轮驱动的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路。城乡二元制结构对现在是制度红利,目前要发挥其作用,而不是盲目快进式逼迫农民失去土地而进城。
  •     观点清晰,论证过程过于啰嗦。一篇文章能说明的内容偏偏要填充成一本书,导致了全文的可读性太弱。核心观点:1、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土地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延续现行政策是最大的智慧,也是作者推崇的稳健型城市化道路。2、乡村是社会的稳定器,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承包责任制保障了农民的温饱底线,二是以代际分工的半工半耕的农村就业结构提供了农户较为满意的家庭收入。3、城市是经济的发展极,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将城镇化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是激进的城镇化道路,是本末倒置。
  •     对激进城市化保持警惕是应该的,不过贺的话总像是偏到否定城市化、否定农村现代化的路子上。怎么能假定农民都需要一个回农村的退路,甚至因此主张延续二元体制呢,看看90后的农民工们真的还有回乡务农的可能吗?
  •     读完此书有醍醐灌顶之感
  •     贺老师拜托多读读经济学吧……逻辑有硬伤,知识大盲点……看在您自己敲了这么多字的面子上,给您加一星。 当年您的村庄治理区域比较研究还是不错的,这书真的掉粉
  •     掉粉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