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诗》书评

出版日期:2014-7-1
ISBN:9787508646665
作者:北岛 选编
页数:176页

一生,留18分钟给诗?

《愿》 我愿是满山的杜鹃,只为一次无憾的春天。 我愿是繁星,舍给一个夏天的夜晚, 我愿是千万条江河,流向唯一的海洋。 我愿是那月,为你再一次圆满。如果你是岛屿,我愿是环抱你的海洋。 如果你张起了风帆,我愿是轻轻吹动的风浪。 如果你远行,我愿是那路,准备了帄坦随你去到远方。 当你走累了,我愿是夜晚, 是路旁的客栈,有干净的枕席,供你睡眠。 眠中有梦,我就是你枕上的上的泪痕。 我愿是手臂,让你依靠。虽然白发苍苍,我仍愿是你脚边的炉火,与你共话回忆的老年。 你是笑,我是应和你的歌声。你是泪,我是陪伴你的星光。 当你埋葬土中,我愿是陪伴你的青草。你是灰,我便成尘。 如果啊!如果,如果你对此生还有眷恋, 我就再许一愿。与你结来世的因缘。诗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它没法和现世里很多东西争,所以,它一步步退后。一天24小时,能不能留18分钟给诗?一年365天,能不能留18分钟给诗?一个人的这一生,有没有可能留18分钟给诗?诗歌里的花朵离枝,笋尖破土,明月常向别时圆。我们不敢张扬自己为此热泪盈眶,或者寒毛直竖,我们对诗有一种害怕,害怕自己落到“风花雪月”的不切实际里去。最初,诗是不识字的种田男女,双脚插在泥巴里,一句一句唱出来的。如今,它们配了图,静静躺在纸页之间,等你读它,想象它,少了一点在空气中共振的感动。推荐观看 TED taipei 2012 蒋勋:留18分钟给自己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UxODk1MDAw.html

长满星星碎片的花园

去年秋天,成都有一个为诗人北岛举办的小小聚会。在酒吧白夜里,很多不再写诗的前诗人轮流上台朗诵北岛的诗歌。北岛本人就坐在台下。那天去的人很多,大家都挤上前去签名合影。我去得早,也怯生生地要了签名。朋友把一小串黄果兰送给北岛,北岛放在手里闻了闻,说,真香啊,然后挂在胸前的纽扣上。期待这本书纯粹是因为粉丝心态。北岛的名字和书里每一个诗人的名字,都是号召力。号召起大众的购买力。因此这本书一定不会卖得差。但书的装帧跟想象中的诗集差得很远,更象是某种过于流行的读物。如果只作为儿童读物来看,也算是合格的。跟北岛的其他文章比起来,序言算不上好玩。从诗歌对开拓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谈起,北岛谈到了编选这本诗集的机缘和标准。书的定位很明确——给孩子的诗。因为重在开发想象,没有也没必要有任何评论性文字。诗集并不是被普遍喜爱的事物,我们也不想被当做是令人讨厌的教材读本。就把孩子们感到的当做全部吧。当然这还是就儿童读物来言。如果你已经对诗歌有了一定的了解,还想了解得更深一些,推荐《时间的玫瑰》。这是北岛另一本专门谈诗歌的书。从翻译开始,诗人抓住词语和节奏,顺利进入诗歌内部。书里的一些诗对于大众来说并不陌生。布莱克的《老虎》,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裴多菲的《生活是急流》,弗洛斯特的《未走之路》,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致橡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长期出现在语文课本里。这似乎给大众带来一种心理暗示:你们即将买到的并不是一本边缘诗集。另外,彭斯的《友谊地久天长》,鲍勃迪伦的《在风中飘》作为音乐,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大众经典。当你抓住一个熟悉的意象,就有可能经由这个意象进入一首诗歌。书里的叙事诗较少,涉及到的意象都是简单而普遍的。花朵、天空、小河、小鱼、浪花……轻易就将人拉入到日常环境中。有的诗提醒我们记得和伙伴们在一起的日子(彭斯《友谊地久天长》),有的诗站在孩子的角度,比较了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不同(RS托马斯《孩子们的歌》),有的诗讲母亲一边晃动摇篮一边唱歌的样子,有着最原始的人类情感(泰戈尔《仿佛》),有的干脆就是一首很小的诗,详细描写了大雾袭来的过程(桑德堡《雾》)。这些细致的诗有种易于其他诗歌的舒服感,轻轻的飘在空气里,然后就触碰到了我们的感官。读诗的人越来越不多见,或者说成熟反而闭塞了心智,就让我们在孩子身上多放一点希望,让他们凭着天生的直觉和悟性,成为有可能因为诗歌之光的照耀而醒来的人。结尾附一首小诗,之前并没有读到过。等我有了孩子,一定迫不及待读给他。金美玲子《积雪》上层的雪很冷吧。冰冷的月光照着它。下层的雪很重吧。上百的人压着它。中间的雪很孤单吧。看不见也看不见地。

诗歌永有一颗年轻的心

知道这本书的时候,立即下了决心带它回家。不熟悉的诗歌,很多;但是清亮的节奏和心灵,却很熟悉。年轻时谁没有过,想象力飞舞、与天空与自然与爱情与忧愁对话的时候?可惜多年后,却慢慢远离了。毫不知情地,岁月偷走了我们的诗情。附上书中的一首诗:R·S 托马斯孩子们的歌我们活在自己的世界,这世界太小了,你们弯腰也进不来,即便是手脚并用,你们成年人惯用的小伎俩。就算用善于分析的目光,搜寻和试探,就算用顽皮的表情,偷听我们的谈话,你们还是找不到那个中心,在那里,我们跳跃,我们玩耍,紧闭的花蕾下,光滑的蛋壳下,生命仍在酣睡,杯子一样的鸟窝里,鸟蛋泛着灰蓝色,你们那遥远的天堂的颜色。(张文武 译)这首诗看得我略有羞愤。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装腔作势、表情浮夸,假装懂得孩子却被孩子一眼看穿的成年人。我也希望自己是孩子,我也希望天堂的颜色就在我咫尺。想起儿时的自己,也有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那里一切都是新奇的,美妙而值得探索。上学、毕业、工作。多久没有打理那个世界了,是不是灰尘仆仆,令人遗憾?如果我想再回去,那个世界还欢迎我吗?

给孩子最好的童年

前两天看好朋友的QQ空间,记录下孩子上小学时候写的诗歌,很有诗歌的韵味和感觉,可是我们的语文课本里的诗歌大多成人化,有的还程式化,鲜见专门为孩子而写的诗歌。我怀孕的时候为了胎教曾经读泰戈尔的诗歌,有的诗歌太长,我大声朗诵下来口干舌燥。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因为篇幅短小凝练,基本上都是采用最优美的文字写成,作者包含深情的作品,所以诗歌也非常适合作为语言启蒙和提高文学素养的“素材”。一直以来,我都在试读寻找适合孩子的诗歌,符合孩子童真的特点,便于孩子理解和接受。看到北岛新出的书《给孩子的诗》,我真心欢喜,著名的北岛诗人也意识到读给孩子的诗歌应该与成人的不同,因为自己孩子有读诗而不得的经历,所以精心选编了这本书。我被图书的封面所吸引,封面上的鸟儿和树木非常简洁,代表着孩子纯真的世界,勾勒出来的图画也很有童真的味道。再看作者选编的诗歌,古今中外的名家都有涉猎,布莱克、普希金、雨果、裴多菲……这些名家的诗歌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品质上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用这些高品质的诗歌作品来熏陶孩子的文学和艺术欣赏能力,无疑是有一个高的起点。再看诗歌作品《天真的预示》、《致大自然》、《星星们高挂空中》、、《欢乐》、《山和海》、《城市风景》、《乡愁》、《未来的历史》等,既有关于自然的诗篇,更有关于抽象问题的探讨,而这些都是和孩子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过诗歌,孩子读到的是风景,更有思想的启迪与升华。孩子的童年有玩具、游戏,更应该有诗歌,这样的童年才是完整的、美好的,终有一天他们会在诗歌中会看到花朵与果子的。

和孩子们徜徉在诗歌的海洋里吧

英国桂冠诗人华兹华斯说:“用诗歌开启心灵的门户,照亮人生道路,激励人们为真理和欢乐而不懈地探索”。歌德也说过“我们常秘密吐露一切,在诗神的静静的林中”。现在很多妈妈在胎教或者早教的时候都会有意识的去给孩子念古诗词,读绘本,讲故事,但是极少会给孩子们朗诵现代诗歌和西方诗歌。这些诗歌里有的充满童趣,有的想象丰富,有的韵律优美,有的文字清雅。上周早上给我一周岁的儿子读了金子美玲的《知了》,或许里面的意境他还理解不了,但是不知道是诗歌里的旋律还是稚气促动了他,晚上睡觉的时候,又指着书叫我给他读,其他本不行,就要那本诗集。可能受到《朗读手册》影响的缘故,我很期待能够和更多的准妈妈和妈妈们分享给孩子朗读现代诗歌、西方诗歌的喜悦和收获,因为坚信孩子们在这美妙的诗歌海洋里不仅能够感受到韵律的美,而且能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培养独立的思想,提高美感,丰富心灵等等。所以趣妈就萌生了在微电台里朗诵北岛编撰《给孩子们的诗》的想法,这本诗集是北岛为自己的孩子选编的,总共选编了101首国内外的诗集,编选的标准一是音乐性,二是可感性,三是经典性,小编自己读来都爱不释手。如果你想给孩子做语言的启蒙,可以给孩子朗读这本书;如果你怕自己读得不好,可以把趣妈的朗读播给孩子听;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得很棒,也可以发给趣妈和大家一起分享《给孩子的诗》趣妈朗诵微电台

以诗来冰封孩子们

北岛先生的作品我基本全部看过,尤其喜欢看他的散文集,诗人写出的散文实在是太美了,所以得知他有了新的作品后,迫不及待地想看。我嫌诗歌太短,希望我喜欢的作家们写的越多越好,越长越好。这是一本北岛选编的诗集,共101首,其中外文诗歌70首,中文诗歌31首。外文诗歌的原版大概由20种不同的外语写成,所以这本书在获得版权和翻译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书的封面很可爱,纸张很厚,是精装版。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是它的目录,目录囊括了国内外著名的诗人,而且是从出生年月排序的。在书的下方对每个诗人做了简单的介绍:原名、出生日期、国家、诗人、作家、戏剧家、主要作品等等。这些主要作品合在一起的话,相当于开了一份诗歌书单。每首诗也附上了中文译者,这些译者想必都是具有炉火纯青的翻译技巧的人吧。这些诗人大多数都是多重身份,不只是诗人,还是作家,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翻译家,批评家,评论员等等。书中仅仅选择了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极小部分作品,其实可以把这些诗人的其他大部分的作品拿来阅读,会有非常大的收获。有的诗人其实向来以小说闻名,比如雨果、博尔赫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诗人有:叶芝、里尔克、茨维塔耶娃、博尔赫斯、金子美铃、聂鲁达、阿特伍德、诺德布兰德。中国的有余光中、北岛、车前子和海子。但书中选择的诗歌并不都是我刚好欣赏的那些。有些我欣赏的诗人也并未被选入书中,比如雪莱、艾略特。书里也有部分我从来未听过和见过的名字,现在我开始认识和了解他们,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收获。赶紧给孩子们阅读这些诗歌吧!

诗歌之光照亮突然醒来的人

突然是从2014年开始,我喜欢上读诗,以前总觉得那是一种无病呻吟,看也看不出来个名堂。自己就像是沉睡了很久的人,正如北岛在序言中谈及的诗歌之光照亮突然醒来的人。其实真正的契机是我认识了一个喜欢诗歌的女生,她还做了自己的诗歌精选微信自媒体,于是我每天和她一起读诗,看她原创小诗。于是我知道了金铃子、辛波斯卡、聂鲁达、木心、周梦蝶……同时也开启了自己2014年一百五十多天的抄诗之旅。2015年,继续读诗和抄诗。

《北京青年报》独家专访 北岛:我不相信,是我一生的原则

青阅读:《与文学重逢》新书发布座谈会上,大家看到您朗诵诗歌都很激动。一个诗人带着诗歌回来是最恰当的亮相,不过您带来的是一本《给孩子的诗》的选编,我很想知道您的感受是怎样的? 北岛:我朗诵了食指,我回想起我命运中的幸运时刻。 我在《七十年代》一书的《断章》里说起过。1970年早春,我和两个同学在颐和园后湖划船,一个同学背诵了食指的《当我们出发的时候》,我被镇住了,还有《命运》。 这几首诗,对一代人影响巨大,包括对我的诗歌写作。自“文革”以来,食指是新诗潮运动第一人,言不为过。 普希金在《欧根·奥涅金》中写道:年轻的时候曾年轻过,此刻正在成熟(大意)。当我们转回头,看到孩子们正在成长,什么是那些关键性时刻?惋惜而惆怅。如果补救的话,哪怕送给孩子们一本书。 青阅读:您曾经说过,童年的经验决定人的一生,这是您决定为孩子选一本诗集的原因吗?您童年的诗歌经验是什么样的?这对您的一生产生了什么影响? 北岛:生长的过程神秘而深不可测。每个孩子都有潜在的诗意,就像种子,需要土壤营养阳光和空气,如果只剩下水泥的环境,一颗种子根本不可能存活,更谈不上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我在自传体散文《城门开》中,谈到我自己童年记忆的经验,追溯到生命的源泉,包括萌芽中的诗歌写作的可能。每个孩子都有某些偶然机缘,一旦错过,就不可逆转。 青阅读: 西川谈到这本书的意义的时候说:“孩子最初接触的是什么样的诗,这不仅是诗歌的问题 ,也是教育的问题。”通过这本书,您希望当今的孩子接受的是什么诗歌教育? 北岛:早在2011年香港国际诗歌活动中,我就表达了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担忧:我们整个教育系统奠基于西方的工具理性……难道我们真希望子孙后代成为只懂专业知识的准机器人吗?或许诗歌可与主流教育体系抗衡。当时在媒体采访中,我提到着手编一本书,就是这本《给孩子的诗》。 我希望中国孩子从小就能怀有世界文化的内在版 青阅读:这本书选编的范围非常大,涉及世界多个国家和语种,让人感到诗歌不受地域限制的丰富性,但您最终的选择又是苛刻的,也许免不了有人会质疑为什么很多很经典的诗人、诗歌没有收录,比如您想过有人会问为什么中国的诗人不选穆旦、国外为什么不选庞德之类的吗? 北岛:我想提出“视野”的概念。对于青少年甚至大学生,重要的是跨越国家种族语言的边界,获得多元的精神营养。多年来,我们习惯谈“中西文化”,其实世界之大,中西太小,不要说中西的概念本身就值得反观。在美国教书时,我给美国学生介绍国际诗歌,到香港后又介绍给香港年轻人。《给孩子的诗》除中文外,涉及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等近二十个外文语种。我希望中国孩子从小就能怀有世界文化的内在版图。 编选时首先要考虑面对青少年读者,反复推敲,找到某种契合与撞击的可能,因此不是所有好诗都能收入;再说经典,经典往往需要不断质疑、发现和更替,某种意义上,编选就是不断更新的经典化的过程,就像河床,随着流水淘沙呈现出新的方向。 青阅读:《自由》是这本书中最长的一首诗,与其他诗歌的简短篇幅(有些长诗干脆只节选部分)相比,显然很突出地长出不少,为什么这首诗如此“特别”? 北岛:艾吕雅的《自由》写于1942年。那是法国抵抗运动最艰难的时期,由英国军运飞机从阿尔及利亚出发,向法国各地散发大量印着《自由》诗篇的传单,几乎每个抵抗战士都能背诵。我在美国的几所大学教诗歌创作课时,都会选这首诗的英译版本,由音乐性与意象的组合引导,对学生进行诗歌语言训练,这是美国学生最喜欢的诗之一,学期结束时学生朗诵会上,孩子们往往会共同朗诵这首诗。除了偏好外,这是一首完整的诗,不可节选。它的意像展开、节奏处理、方向感、动力,从开始到结束,一直在变化。诗歌写作往往有某种神秘性,译者陈力川在给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上课时谈到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你们应该去问他。 青阅读:这本书中,您选择了一首自己早年写的《一束》,为什么会选这首呢?我相信很多父母介绍您的诗给孩子,多半会介绍《回答》、《一切》这些作品。 北岛:有大致的编选标准,试图避开相对复杂的历史、社会和政治背景,对年轻读者而言,浅尝可止,将来他们自己会向外延伸。《一束》写于1973年,是比较纯朴可感的情诗,《回答》和《一切》这类作品,显然不适合此书。 写诗是主人,翻译是奴隶 青阅读:《给孩子的诗》中,有几首经典诗歌您专门请人重译了新的版本,在您看来,优秀的诗歌翻译应该是什么样的? 北岛:例如《自由》,最早由戴望舒从法文译成中文,几代人相传,但漏译了一节,十分遗憾。为编《给孩子的诗》,我比较了五六种不同的中译本,都不够满意,最后特别邀请陈力川重译,他下了很深的工夫。陈力川旅法三十年,深得法国文化精髓,又从事中文写作,我是指非功利写作,是我心目中最合适的译者。 限于能力,重译的版本并不多,主要参考现成的各种版本。换句话说,诗歌翻译需要一代代努力,才会不断接近完美。 青阅读:对您而言,自己写诗和翻译一首好诗之间,有什么异同?(通常人们觉得诗人译诗,未必那么忠实于原文,却读起来要美妙得多。) 北岛:简单地说,写诗是主人,翻译是奴隶,只有在最幸运的状态,才会成为主人兼奴隶。比如,我把狄兰·托马斯的《通过绿色导火索催开花朵的力量》(THE FORCE THAT THROUGH THE GREEN FUSE DRIVES THE FLOWER)从英文译成中文(参看《时间的玫瑰》一书),感到每翻一行都在自己挑衅自己,那是做诗人和做译者之间的巨大张力。 青阅读:诗与音乐有着天然的关系,苏东坡的词作堪称经典,但在当时他却也因为不通音律、词作不宜歌唱而遭遇诟病,作为一位诗人,您与音乐的关系如何? 北岛:诗与歌自《诗经》起,三千年齐头并进,直到五四新诗运动才开始分家,由于白话文及现代性等原因,造成某种分裂。但诗与歌分野,并不意味倒退,不少同行正在寻找新的出路,正如一位歌手唱的主题:诗遇上歌。 我们时代需要的是一拨志同道合的人,而非单枪立马 青阅读:对于很多人来说,您的诗歌一直具有启蒙的意义,到今天您选编这本《给孩子的诗》,其实也是一个诗歌启蒙的读本,您怎么看待这种启蒙者的角色? 北岛: “启蒙”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涵义各异,容易造成混乱。由于各种缘由,这些年像样的诗歌读本不多,尤其对孩子们,是遗憾的事。其实在青少年与诗歌之间,最容易碰撞出火花,最可能“心有灵犀一点通”。 青阅读:您说选编《给孩子的诗》是给自己的儿子和孩子们的礼物,那么对于一直喜欢您的作品并对您有所期许的读者们,您是否也准备给他们一份什么诗歌的礼物? 北岛:坦率地说,脚下是一条艰难的路,但愿在路的尽头回首。 青阅读:李陀先生谈到,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变化非常快、快到我们不知道未来是什么让人忐忑不安的时代,因此如何在这样一个时代创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实面对这样一个剧烈的时代,似乎文学创作的乏力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您怎么看待这种乏力?作为一个作家,您怎么来回应这样一个时代? 北岛:这个问题很复杂。在商业与娱乐主导的全球化时代,我们能做什么?怎么回应这个时代?我和同道朋友们一直在摸索。质问自己,也质问世界——我不相信,是我一生的原则。我们时代需要的是一拨志同道合的人,而非单枪立马,就像足球队,重要的是互相激发砥砺配合,而不是什么球星。 青阅读:您一直坚持主编着《今天》杂志,是什么使您一直在坚持?《今天》在今天这个时代能做些什么? 北岛:《今天》三十周年时,我说过这样几句话:一个民族需要的是精神的天空,特别是在一个物质主义的时代。没有想象与激情,一个再富裕的民族也是贫穷的,一个再强大的民族也是衰弱的。在这个意义上,《今天》又回到它的最初的起点:它反抗的绝不仅仅是专制,而是语言的暴力、审美的平庸和生活的猥琐。 采写/本报记者 刘净植

涵养心性,助育美感

“为孩子留下一部好作品”,是诗人北岛长久以来的宿愿。《给孩子的诗》是著名诗人北岛最新的心血之作。北岛亲自甄别、挑选57位不同国别的诗人、101首不同风格的新诗,将自己心目中的最适于孩子诵读、领悟的短诗集结成一册《给孩子的诗》,公布于世。《给孩子的诗》中诗人、篇目、译文的择选,都体现编者北岛一以贯之、别具手眼的诗学理念与美学目光。《给孩子的诗》作为开放性的经典诗歌选本,因编者北岛的眼光与热忱,品质的特出和优异,势必在汉语世界产生广泛、持久而巨大的影响。

如果没有诗 吻只是触碰 画只是颜料 酒只是有毒的水

年少时读《红楼梦》,讲到命运凄惨的香菱有一段时间住在大观园,跟随姑娘们一起学写诗。写到痴迷,走路时在想诗,睡觉时梦里念的也是诗。直到写出让大家都称赞的;“精华欲扰料应难,影 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保缘不使永团圆。”读诗与写诗的那一段时光,在香菱的人生里,应该是最快乐的日子。也是住在大观园的所有十来岁姑娘最值得回忆的岁月。小时候,也曾背过诗,几乎都是一些耳熟能详唐诗,不明白其中的意味。在摇头晃脑间就已长大,背的只知上句不知下句的诗,早已忘记的差不多。长大总看长篇故事,爱看曲折离奇的生活描写,觉得这些比较有用。渐渐读多时,人也变的沉闷。夜深人静时,又开始读起诗来。《给孩子的诗》就成为每天诗一首的首选,北岛在序言里说:“这本书是送给兜兜(北岛的孩子) 和孩子们的礼物,让孩子天生的直觉和悟性,开启诗歌之门,越年轻越好。”我不确定我的这扇门是否还能开启,但开始在夜里读起来时,那份天然的直觉和悟性似乎还没有丢失。一种通透自在的轻松感油然而生,在我读到雨果的《当一切入睡时》:当一切入睡,我常兴奋地独醒,仰望繁星密布熠熠然烧的穹顶, 我静坐着倾听夜声的和谐。时辰的鼓翼没打断我的凝思,我激动地注视这永恒的节日——光辉灿烂的天空把夜赠给世界。我总相信,在沉睡的世界中,只有我的心为这千万颗太阳激动, 命运注定,只有我能对它们理解。我,这个空幻、幽暗、无言的影象,在夜之盛典中充当神秘之王,天空专为我一人而张灯结彩!这一类型的诗,有时候会有一种不着边际的感觉,它似乎没有具体的画面,但却又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正是因为它们有一样的力量,才能在静谧的夜晚,把我从柴米油盐的碎化的生活中暂时扯脱出来,有一把不被打扰的时间以来和诗相对。这些相对的片刻是感到愉悦和甜蜜的,扯脱出的时光,它不是一种逃离,而是更耐心地面对,在诗的柔和中变得宽和包容。我喜欢大声地朗读《像这样细细地听》:像这样细细地听,如河口凝神倾听自己的源头。像这样深深地嗅,嗅一朵小花,直到知觉化为乌有偈这样,在蔚蓝 的空气里溶进了无底的渴望。像这样 在床单的蔚蓝里孩子遥望记忆的远方。像这样,莲花 般的少年默默体验血的温泉。就像这样,与爱情相恋,就像这样,落入深渊。我写不了诗,固然体会不到这一种畅快地表达情感的过程。好在,这些好诗都被 北岛收在了一起,让我可以放开喉咙读起来。不得不说,好诗真的是需要读出来的。现在回想起《红楼梦》中的香菱对于写诗与读诗的迷恋,仿佛也能体会她的心情。是因为生命里有 一段和诗相关的时光,让她能悟出:天下有大美。如果非要想读诗和写诗有什么用,我想,我在读完整本诗集也回答不出来。只有想到《死亡诗社》里的一段台词或许是可以解释的: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好玩,我读诗写诗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象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生活的意义。惠特曼曾写道:自我生命 这些问题总在不停出现,毫无信仰的人川流不息,城市充斥着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么意义,自我生命的答案是,因为你的存在,因为你的存在,因为伟大的戏剧还在继续,因为你可以奉献一首诗,你的诗是什么。我的诗是点燃的火炬,照亮前行的路。

孩子的诗

曾经有人说过,读诗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对一首诗读与不读,喜与不喜,感不感触,共不共鸣,没有什么特别的道理。喜欢,一个字足以拨动心绪。无爱,数千言也不过对牛弹琴。你可以爱它的节奏轻快阳光明媚,你可以爱它的振聋发聩声嘶力竭,你可以爱它的诉尽衷肠呕心沥血,你甚至就是爱它的拖沓不决缠绵纠结。 诗要表现的内涵是那么的多,但它愿意使用的字却是那么的少。读诗的时候,你甚至会觉得每个字与每个字之间,都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每一行与每一行之间,都是一个无边的宇宙。有人作诗泣血数斗,有人吟诗垂泪两行。五言七言,止不住心中千言。绝句律诗,皆不过眼润衫湿。像风,像雨,像雷,像飞鸟,像奔兽,像蛟龙……像万物开始勃发。像低吟,像嘶吼,像哼唱,像咆哮,像宣誓,像表白……像心中再无挂碍。这本书是一本诗集,是北岛选编的诗集,国外的国内的都有。因为是要给孩子们读的诗,所以所选的诗也许多了些柔和直白,少了些阴暗狂乱。多了些浪漫童话,少了些功利浮华。你无法对这本书里的诗做什么客观的评价。不过北岛本身就是个享誉世界的诗人,他来选的诗大致不会太糟糕。 知道这一点就够了。我曾经也着迷于北岛自己的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在《问答》里自问自答。 不知道他命运里最终得到的算是通行证,还是墓志铭。从前的北岛也曾把诗当作是匕首和投枪,当作理想的旌旗、战斗的号角、燎原的火种,诗是心中剑,常在笔下鸣。多年以后,当北岛不再喜欢他自己的诗作《问答》。 你还会继续读诗么? 我不知道这算是诗人背叛了自己的诗,抑或是诗背叛了自己的诗人。其实诗与诗人,无所谓忠诚背叛,诗还是诗,诗人还是诗人。也许北岛又到了另一层心境,不再把诗当作思想攻伐的武器,把诗回归成一种纯净的东西。不管怎么说,读诗是私人的事情。我喜欢你,与你无关。我喜欢诗,与诗人无关。是的,还是要读诗的。不仅要读,还要读给别人听,读给我们的父母朋友,读给我们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让诗流传下去,吟唱下去。无论是非功利,无论高尚卑鄙,读诗总没什么错。要读,就从这本《给孩子的诗》读起吧。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人,就应当诗意地栖居

我的同学是一名小学教师,偶尔和她聊起泰戈尔的诗歌,她立马向我大吐苦水。原来在一次朗诵诗歌选拨比赛上,一个学生一出口就:“小时候各种卖萌撒娇有没有!!!!! 长大了各种猥琐有没有!!!!时间尼码就是一把杀猫啊!!!!!天然粮猫罐贵的要死有没有!!!!! 尼码只能上淘宝才能买到有没有!!!!!皇家天然粮逐渐升级越吃越贵有没有!!!!!一腔热血亲手下厨做的自制猫饭ta不一定赏脸有没有!!!!! 不吃还要埋鄙视你有没有!!!!! 尼码心里瓦凉瓦凉的啊!!!!……”“同学这是诗歌吗?请换一首。”“这是咆哮体诗歌《养猫的人伤不起》,现在最流行最时尚的体裁,老师你真没文化有木有?”终于同学忍不住拍案而起:“同学你该回去读读什么叫诗歌了!有木有!!!!有木有!!!!”听到这,我瞬间呆若木鸡。时下,当咆哮体、凡客体、甄嬛体、淘宝体、梨花体,甚至脑残体等网络体风行天下、大行其道时,身为正统文学起源的诗歌却逐渐被淡出生活圈,甚至被改编成各种糟心无益的口水诗。走在大街上随便抓个人来问问:平时你有没有看诗读诗的习惯?不是我大放阙词,十之八九肯定是没有的,有那么一两个要么是专攻中文的学究,要么就是喜欢装13的伪文学爱好者了,想想都感到可悲。所以翻开北岛选编的这本《给孩子的诗》的时候,看到他在序言中,对时下滥竽充数的诗歌扼杀孩子的想象空间的鞭笞深感认同,诚如上面的那首《养猫的人伤不起》,读后真心感觉不出诗歌特有的韵味和诗歌的功用,反而更增加了厌倦和抵触。诗,应该透过语言,除了表达文字的意义外,也表达情感与美感,以引起共鸣。“诗”虽然根源于简洁、有力地想像觉察,或与经验、想法、情绪反应作联想,但它将意义、意识和潜意识的表现、象征化、正式或非正式的式样、声音和韵律等以某种规则加以重组安排,所以诗会被赋予上特有的音乐性、可感性、以及诗情、诗意等。而不是像时下这些粗糙的“诗”,荼毒人的思想。还有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就是北岛说学习诗歌越年轻越好。在被陈规陈条磨平所有锐角之前,在被低俗占据“世界”之前,孩子的天空是最澄净而美好的,他们的想象富予大胆的创造与开拓,学习之快也是非此阶段的人能比。所以北岛花费了两三年功夫,选编了这本57位不同国别的诗人、101首不同风格的诗集——《给孩子的诗》。虽然这本诗集标注的是给孩子读的诗,然而翻开诗集,里面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仿佛》、《致橡树》、《乡愁》和《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等熟悉的篇章,依然为我们打开了一片一片诗意的世界。其实生活并无二样,却因为我们心怀“诗意”,世界才缤纷多彩,才五彩纷呈。人,就应该诗意地栖居。不要让诗失去它本来的光彩。无意间发现在《爱历元年》中一首出走的儿子给妈妈发的诗,这首诗是这样的:妈妈,在拉萨,泪水把天空洗得更蓝;雪山多么辽阔,格桑花让我念想亲人!万千句经文中,你独能听出,我是哪一句念诵!万千盏酥油灯,你独能认得,我是哪一朵灯花!我以为我找不到家了,昨夜,我梦见一双软软的鞋。妈妈,与其让你如此牵挂,不如你带我回家!读完你有什么感受?!如果你的孩子正青春,是否给他选一本正确的读物?

给孩子的诗

《给孩子的诗》——北岛如这本书序言里所写,作者是因为被一首名叫《假如我是一只粉笔》的诗歌所惊倒,这首诗的内容大意是“我不需要你们的保护/但求你们不要让我粉身碎骨。”,如果我们说春节晚会里面有大量植入广告,那么这首诗歌里则充满着统一思想、无私奉献精神和无谓主义!赤裸裸的荼毒,让孩子们怎么能安心的享受快乐的童年?让孩子们的教育如何成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让孩子们如何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每念及此,内心戚戚焉!孩子们的教育总是要被大人们无谓无情的植入越来越多的内容,大人们完不成的任务变成孩子们的终生使命,多么可笑的轮回!我总是说,父母要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在孩子0岁的时候,父母大多也30多岁了;这个年纪的父母应该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孩子还小还有那些童真未泯的真善美;父母向孩子学习那份纯真,孩子向大人了解这个社会;互相学习,相互进步,相得益彰。说话这本《给孩子的诗》,我大约每首诗都看过两遍以上,从体例来讲,中国诗比外国诗歌容易读懂。或许是固有思维的沉积,或许是对外国人那种思维的不可理解,读起中国诗歌总是有一份情切感。外国诗歌比较漫无边际的诉说,细细品味又会读到文字背后的某种色彩;中国诗歌相对具体一些,能让人找到共同点。老实讲,这本诗集里面我就对三首诗歌较为熟悉,他们是《致橡树》、《乡愁》和《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三首里面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虽然课本里面学过,但完全理解这首诗的一些事情还是近几年的状态。我一直都认为我不是一个适合读诗歌的人,完全不知道哪些所谓的诗人每天在哪儿瞎鼓捣些什么的叽叽喳喳。在看《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时候里面有个年轻的小伙,一直激情、豪迈的在那个战争年代吼唱,我才明白了一点点诗歌的力量。文字不要求那么优美,格式不要求那么规范,甚至标点符号都变成了随意装饰的配角…,诗歌,就是我想要的全部生活的样子。曼妙,唯美却有那么棱角分明;虽不至于爱上诗歌,但那一份洒脱和独舞还是无人能及的。“诗人的世界我们不懂,在《给孩子的诗》里这么多深奥的诗歌我读了两遍也没有读的太懂,小孩子能明白的了吗?”这是我读完这本书最迫切想要追问的话题。当然,孩子TA妈要是不能很好的体味和理解这些诗歌,也是很难传承给孩子们的吧?我想说的是,某些诗歌像孩子们一样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描写着、诉说着,孩子们读到这些精心挑选的诗歌的时候,是否超越成年人的“指教”魔障而隔空感受到诗人的或伟大、或好玩、或有趣的真性情呢?或许吧,孩子最需要的,不就是漫无边际的游玩、思考和想象吗?孩子最需要的,不就是天马行空的猜想这个世界与社会吗?这样想来,诗歌的那种无拘无束又放荡不羁的本性,不就是天然应该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吗?这本《给孩子的诗》的优良中差我真的不敢造次,但从我读完的感受来看,正本诗集确实很漫无边际的胡乱描写着,没有规定的程式和约定的方法,一切随意。当你想到太阳的时候,去看看太阳的诗歌;当你看到花儿的时候,去闻闻花的清香……一切很自然、很舒适、不那么做作。给孩子他们原本就应该得到的快乐吧,不要培训班,不要一百分,给他们属于人本身就应该拥有的一切吧。读完这本书搜了下北岛关于出版这本诗集的小花絮,看完之后还是感触多余理智。不做评论,空转给有需要进一步了解的人。北岛:只有诗歌,才能让我们的舌头得救http://www.infzm.com/content/65474

说给大人的话

我们幻想着,给孩子一个诗意的世界,然而孩子却了我一个干净,透亮的世界。朋友是小学老师,今天在朋友圈里晒了一篇,他学生的作文。虽然不通顺,还透着孩子们特有的稚气,但给我的感觉,像一条一眼就能看到底的小河,简单,干净,透亮,所以忍不住全文摘抄,如下。 同学们,你们有一件让你久久不忘的事情吗?在我的记忆里有一件事让我永远都忘不了。 有一天下午,我和我的妈妈准备去我最喜欢的糖果乐园玩。准备走的时候,妈妈对我说:“筝筝,你爸爸还没好了。”听到妈妈这么一说,高兴极了的我(孩子),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因为爸爸一般都钻在房间里玩电脑,从来没有和我出去玩过一次。寥寥几行。就连吃了一样甜,还少写了一个蜜。可就是这些直白的话语,最平常不过的字眼,永远,最喜欢,从来,吃了一样甜,还有那个钻字,打动了我。孩子的记忆总是短暂的,短的只能记的最近的事情,不知道,是否孩子真的能够久久不忘,但我相信如果他的爸爸能够看到,深深的自责,和对我的惊醒,已经钻在他和我的心窝里久久不忘。孩子的话,才是最好的诗,倾听,无妄,耐心,倾听,陪伴。

诗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中

诗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中——读《北岛给孩子的诗》by/烟波浩渺有句话这样说:诗是哽在喉中的刺,不吐不快。读诗是我国的传统启蒙课之一。古时会让孩子读《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明显的表达年轻人对淑女的相思之情。《毛诗序》却说《关雎》,后妃之德也。说实话这个后妃之德还真是不能联想。还是孔子老人家评论的到位:《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而我们读诗启蒙都会从古体诗读起,包括家长的口头教授、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看各种画本卡片,李白、杜甫、王维简单的五言绝句。朗朗上口,韵律感十足,小孩子也聪明睡前给他读个几遍,第二起来再读读就可以记住。幼儿园里学很多童谣,简单小诗,充满童趣。直到中学以后诗虽然学的不是很多,渐渐也能体会到始终的乐趣,很多调皮的同学还会改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念出来,惹的大家哈哈大笑,老师们也无可奈何。如此一年年诵读,就是学习再差的同学背很多几首诗,无论新体旧体诗。慢慢的融入我们的生命中。谁要是写书评用恰到好处引用几句“诗”,这评论立刻提升了档次的感觉。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想来北岛和孔子选诗的初衷都是一样的。天生的直觉和悟性,开启诗歌之门,越年轻越好。了孩子为了新诗才有此书。北岛选编《给孩子的诗》汇集了57位不同国别的诗人,101首不同风格的新诗,携带着思想、文学、文明的火种,交给孩子,照亮下一代的阅读空间。选编的标准为:音乐性、可感性、经典性。虽说是编给孩子的诗,选择权还是在家长手里,北岛的选题很丰富,歌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这101首都有包含。人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以诗言志,国内外都是如此,诗是吾家事,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表达出每一位作者想让读者看的感情和画面。开篇第一首,翻译过来竟然有些禅味,颇似一花一世界。《布莱克》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花里一朵天堂。书中选的诗有的活泼俏皮:读此诗都可以想象自己孩子不停问的景象,写实又可爱。古川俊太郎《河流》,一孩子的口吻问的十万个为什么.妈妈,河流为什么在笑,因为太阳在逗她呀。有的和童谣异曲同工之妙:想象的空间无限放大到天空、星星。索德格朗《星星》,听一颗星星落地作响,你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布,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有的表达思想传递替人思考的观念:达维什《想想别人》,我希望自己是黑暗中的蜡烛。表达期待的,孩子总归是地球的主人,大人放开手,让孩子自由的成长吧:希克梅特《无题》把地球交给孩子吧,哪怕仅只一天。歌颂爱情的,爱是互相依偎只要能紧紧拥抱:普列维尔《公园里》你吻了我,我吻了你在冬日朦胧的清晨。表达乡愁的:余光中《邮票》表达梦想的: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编者北岛选择自己新诗《一束》,在我和世界之间你是海湾,是帆是缆绳忠实的两端你是喷泉,是风是童年清脆的呼喊。还有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你》,舒婷的《致橡树》这些我喜欢多年的新诗,如今把书拿在手里也可以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分享,并不一定是要求要会背诵,他能感受到诗中美和深,就是最大的益处了。这本书选材跨度很大从童年可以读到成人,不用的年级段读不同的诗,假以时日他会懂得这其中的美好,并从中得到乐趣,汲取到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就如顾城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写道: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这是所有为人父母的对于孩子的期盼吧。孩子呀!你一定要有个健康的身体,一颗充满阳光的心,过着诗意美好的生活。今生所愿足矣。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

对这本书的理解也是一个过程。事实上,这首仅仅编选的一百多首诗的诗集,却具有很强的时间延展性。可以让一个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诗里的一些诗,比如爱情诗,政治诗等,并非不应该触及,孩子们也会随着成长而会有深刻地理解。总体来看,这会是一个经典的选本,也会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

过诗一般的人生--读《给孩子的诗》

女孩子的心底或许都藏着一个水晶般的童话故事,我也一样,虽然已过了爱做梦的年龄,虽然已有了自己的小女儿,可是我的心底依然有小女孩情结存在着。我喜欢读诗,所以从女儿很小就天天给她读唐诗,小时候的唐诗撕的找不到,就换其他的,一本本,不耐其烦的买了撕,撕了再买,效果没大看出来。我从小喜欢童话故事,每到睡觉前,我就会给女儿讲童话故事,格林童话,365夜,芭比公主等等,每次她倒是很投入,听完一个还要吵着下一个。我喜欢听歌,每次入睡前,讲完故事就给女儿放音乐,她挺喜欢,都是听着歌声入睡。还有好多好多,都是我喜欢的,可是女儿也不反对,就这样一点一点去接受,我没有强迫她,只是想让她的人生不那么单调,只是想让她过一个诗一般的人生。北岛选编的这本《给孩子的诗》就特别有意思,共选编了101首中外诗选,里面没有什么诗情画意的句子,没有难以理解的词汇,都是通俗易懂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孩子听完后会知道这是讲的什么。孩子的世界总是单纯的,我给女儿读一遍,她好多就能理解。我还是喜欢给她讲中文选编,总觉得中文里面的诗歌更富有诗意,语句更优美,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我喜欢舒婷的致橡树,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也许大人的世界是深沉的,想东西,看东西的角度不同,思维也不同。记得看到诺德布兰德写的《回家》,你的父母已成为别人的,父母而你的兄弟姐妹成为邻居而邻居们已成为别人的邻居而别人住在别的城市正像你一样他们又回到别的城市他们找不到你如同你找不到他们读完《回家》,心底好酸楚。有父母,我们就有家,就可以找到回家的路。可是那一天来的时候,我们就真的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我们每天在摸索中前行,生活给予我们或多或少的压力,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因为有家在等着我们,因为有父母的期盼在里面。只是总有一天我们会长大,就像我的女儿,总有一天她终会与我渐行渐远,这是我无法阻挡的,只能放开手让她自己向前走,我能给她的只有鼓励,只有支持,只有关心,只有爱。

夏日,与诗相遇

文/夏丽柠北岛在由他选编的《给孩子的诗》的序言里这样诠释诗歌与诗意:“雪花和花瓣,早春和微风,细沙和风暴,每个孩子的感受都独特。就像指纹那样不可重复——这一切都是诗意,但还不是诗歌,换句话说,诗歌是形式,是由文字和音乐性等多种因素构成的”。诗,是盛满孩子们独特感受的容器。诗歌是什么?是和风细雨,是日月天光,是悲悯尘世,是百态炎凉,是人生诘问,是现世安好,是音乐与文字,是孩子们与世界拔河的绳索。每当读诗时,我总是不由地自问:为什么要读诗?咿呀学语时,我们说: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快乐的我们不识哀愁。初通文字时,我们诵: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我们想象着牛背上的牧童,也好奇遥远的清代叫袁枚的会写诗的老头儿,还有苏轼,白居易和黄庭坚等许多许多会写牧童和歌的大诗人。长成少年时,我们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们是一群怀春的少年,思虑懵懂的青春。终于,长成了大人,我们开始暗自揣摩:芦花丛中,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我妹妹叫芦花,我妹妹很美丽。这首诗来自海子的《村庄》,写这么优美诗句的男人,25岁卧轨自杀。诗歌像柔嫩的风,用简短的字句拂过世界的容颜。诗歌像锋利的剑,用荒凉的文字撕开世界的假面。诗歌像女巫的咒,用迷茫的语言预言世界的未来。不读诗,我们就无法知道世界的真相,诗是打开世界的钥匙,而我们手里握着锁。诗就像种在我们身体里的情绪,从小到大,一生都未曾远离。如果我们今天不再读诗,说明我们已经被世间的浮华与烦躁侵蚀,丢失了初心与素直。每当读诗时,我都会特别好奇:什么人才写诗?我觉得诗人是一帮热爱自然的物种。本书的第一首诗节选自英国诗人布莱克的《天真的预示》,记下开头两句: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读罢,你顿时有种沙流指尖,花满心间的感觉,世间美好都离你不远。所以,荷尔林德的《致大自然》和海涅的《星星们高挂空中》便是人类与万物亲近的绝美证据,这个星球不再孤独,你也没有孤单。与此同时,诗人也是一帮向世界诘问的物种。拉金的《日子》当头便是一句:日子有什么用?是啊,这正是我们每天思考的问题。而诗人说,日子是我们住的地方,除了日子我们能住在哪儿?以日为家,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反复纠结和挣扎的人生被诗人淡然化解如风。诘问,并不永远代表沉重,有时也帮我们挣脱束缚已久的桎梏。如此,当读到阿多尼斯的《在意义丛林旅行的向导》节选时,你就不会被那一连串的问句吓倒,只有这样的诘问,才能抵达生活的本真。读诗,让我们一次次直面世界的真相,遭遇恐惧,却学会积攒力量战胜它。归根结底,诗人是一群热爱生活的生灵。不论爱与恨,无关求生或赴死,他们都在热烈地用诗句拥抱生活,哪怕那一次拥抱的是死神。读诗就像读生命。高晓松说,年轻时他喜欢顾城的“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这样充满淡淡忧伤的句子。而中年时他喜欢海子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希望一直停在不远的将来。这是诗歌带给我们的希冀,像是神赐的与时世艰难搏斗的法器。风轻吹,雨微洒,太阳好大。这么好的夏日,孩子们,你们怎么还不来读诗?夏日,是读诗的好日子!我们手捧这本《给孩子的诗》,与诗相遇。转载请告知

凑一份目录

闲来无事,打了一份目录,没有再看,如有错误,敬请见谅。布莱克:天真的预示(节选)、老虎彭斯:往昔的时光荷尔德林:致大自然(节选)海涅:星星们高挂空中普希金:给凯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雨果:当一切入睡莱蒙托夫:帆裴多菲:我愿是急流……狄金森:如果记住就是忘却泰戈尔:仿佛叶芝:当你老了、柯尔庄园的野天鹅佛罗斯特:未走之路、给解冻之风里尔克:秋日、严重的时刻森德堡:雾阿波利奈尔:米拉波桥希梅内斯:我不知道……佩索阿: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曼德尔施塔姆:林中雪地的寂静中巴列霍:逝去的恋歌索德格朗:星星、黄昏茨维塔耶娃:我的大都市里一片黑夜、像这样细细地听(节选)马雅可夫斯基:已经过了一点艾吕雅:自由蒙塔莱:英国圆号阿莱克桑德雷:火布莱希特:关于爬树洛尔迦:哑孩子、吉他普列维尔:公园里博尔赫斯:老虎的金黄夸西莫多:看见的,看不见的、瞬息间是夜晚希克梅特:无题金子美铃:积雪聂鲁达:孤独、如果白昼落进……夏尔:雨燕艾利蒂斯:我不再认识黑夜、饮着科林斯的太阳R.S.托马斯:孩子们的歌、秋日帕斯:诗人的墓志铭拉金:日子博纳富瓦:夏夜(节选)安德拉德:静物赫伯特:声音阿米亥:之前、嘎吱响的门K.布鲁:补网阿多尼斯:在意义丛林旅行的向导(节选)西亚特:分别特朗斯特罗默:自1979年3月、写于1966年解冻谷川俊太郎:河流、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容克:当你写下新的一页艾基:雪克里斯坦森:我们毁掉的(节选)阿特伍德:“睡”之变奏迪伦:在风中飘达维什:想想别人诺德布兰德:回家哈特:未来的历史废名:十二月十九夜冯至:深夜又是深山卞之琳:音尘纪弦:你的名字何其芳:欢乐陈敬容:山和海蔡其矫:波浪郑敏:金黄的稻束周梦蝶:九行牛汉:根痖弦:伞余光中:乡愁昌耀:一片芳草商禽:用脚思想食指:在你出发的时候、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依群:你好,哀愁也斯:城市风景北岛:一束芒克:我是风多多:致太阳舒婷:致橡树严力:还给我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欧阳江河:寂静韩东:一种黑暗陆忆敏:年终张枣:镜中车前子:三原色西川:饮水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歌之光

人和书是要讲缘分的。比如我和这本《给孩子的诗》。原来是因为开车等红灯无聊,所以想到看书;一般的书需要大段阅读,等红灯的时间太碎片,所以想到看诗歌;买了唐诗结果太大部头,有些文辞晦涩,所以想到看现代诗;好的现代诗版本太少,所以选了这本;本来想每次等红灯慢慢看,结果早上停好车,忍不住就全看完了。恩,这就是和这本书的缘分。这本书里收录的都是北岛精心挑选的、适合给孩子看的现代诗歌,含义简单,没有艰涩的词句,有些还是童心未泯;描写的内容,也都是美好的、积极地、鼓励的。最喜欢的还是第一首: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在你手掌,永恒在刹那里收藏。还有莱蒙托夫的:一艘船孤独的航行在海上,它既不追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将要直面的,与已成过往的,较之深埋于它内心的,皆为微沫。顺便推一下另一首我喜欢但不在这本书里的: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远看没有山,那天边只有云头,也没有树,那水上只有海鸥。为什么要给孩子读诗?北岛说,诗歌之光会照亮突然醒来的人。现在,当我念这些诗给孩子听的时候,他能感受的,是韵律之美,是节奏之美;等他长大一些,他能感受到辞句之美,中文之美;等他成熟并经历人生的起落之后,也许在某一瞬间,他会想起这些儿时念过的诗,感受到意境之美、情怀之美。那时,这些幼年时读过的诗,也许会在他的心里低低盘旋,一点微光,给他力量,陪伴他度过与自己相处的岁月。另外,所有美好的,都是脆弱的,无论是生命、青春、自然、还是爱。生活的本质,是痛苦。诗歌,可以温和的告诉孩子们这个残酷的事实,并且在需要的时候,抚慰他们的心灵。还要多读几遍。最后想说的是,开车的时候,真的不适合看书。

假如生活同化了你

在北岛老师选编的这本《给孩子的诗》的序言里,他直言了编撰这本书的直接原因。他写:三年前,我的儿子兜兜刚上小学一年级,被选入普通话朗诵组……他带回一首诗《假如我是粉笔》。北岛直言,这首诗让他吓一跳,在书的备注中,节选了一点诗歌的内容:加入我是粉笔/我会很乐意牺牲自己/让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我不需要你们保护/但求你们不要让我粉身碎骨。说实话,完整受过我国应试教育的我,在看到这样的一首诗,没有北岛老师那么敏感和受到惊吓,反而觉得很平常。我甚至还模拟了中学的应试思维,列举了诗歌的特点、所指代的含义、中心思想,甚至还想了如果在试卷上出现这样的一个命题作文,我能写得天花乱坠。想完这些,我自己也吓了一跳,自以为不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但从这点思考方向和见怪不怪的态度上看,我的确是一支粉笔,被牺牲了。如此看来,北岛老师的这种担忧是多么的有必要。他从此日便下定决心,用了两三年的功夫,编选了这本书,作为送给孩子的礼物。在书的扉页上,给兜兜和孩子们,也明显指明了这本书的受众。但是,我的亲身经历是,在朝阳大悦城的单向街,有很多和我同龄甚至是比我年长的人纷纷拿起这本书阅读,然后和身边的人悄悄说话,我听到一句:里面的诗好多都没有看过啊,太可怕了,我当年究竟学了点什么。这本书编选了外文诗和中文诗,其中不乏一些耳熟能详的作品,而更多的我也是第一次读到,我用了近一周的时间看完了这本其实不算厚的书,当我读完最后一首诗,看完了最后的编辑说明,我长长叹了口气,我的想法和那个书店的陌生人一样,当年我究竟学了点什么啊。诚然,这是一本给孩子的书,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就像是指纹那样不可复制。这种独特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渐渐被磨掉,会被各种的条件限制,最终我们看到的都是一样的复制品,一样的机器,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谁的错,孩子们应该怎么办?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的初中语文老师——也是我的恩师——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想要和别人变得不同,就要多读书。我在想,之所以当年老师私底下教导我多读书,是因为少年时的想象力无穷尽,它可以不受任何成熟的思维控制,你可以任意驰骋在想象的海洋里,想象无数现实中不会出现的东西。年少的人,也能够经由各种各样的书,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诗歌作为文字高度精炼和思想高度统一的结合体,自然是发散思维和想象力最好的媒介,比如书中的第一首诗《天真的预示》,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这样的一首诗,直到今天读来依然意犹未尽,谁又会知道被孩子们读到,会想到什么呢?正是因为年少的我们的独特和唯一,在到这些看似抽象的文字时,才会有无数种可以解读的方式。这本书里得很多作品,基本是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普希金、雨果、周梦蝶、余光中、海子等等。这些作品都非常具有作者鲜明的特色风格,以及丰富的意向载体,我在读的时候,无疑觉得阅读是一件多么优美又畅快淋漓的事情。我很喜欢乌雅可夫斯基的这首《已经过了一点》,好似一个人对着漆黑的夜晚说话,已经过了一点,你肯定睡了,但是此刻银河在夜里流泻着银光。多美。你瞧,世界变得如此沉静,夜晚用星星的献礼包裹天空。在这样的时刻,一个人会想起身,向时代,历史,宇宙说话。多美。书中的中文诗也许会更受孩子们欢迎,我虽然不是纯粹的诗歌爱好者,往日也是兴致而起随意阅读,但书中大部分的作品也能如数家珍。从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到依群的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从北岛的你是栅栏是墙垣,到顾城的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这些作品,都是时代的精华,值得好好反复阅读欣赏。谈到这里,我不禁在想,这样的一本书,如果真的被现在的孩子或者学生读到,他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在这样快速的社会里,是否有人愿意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在诗歌的海洋里徜徉,诗歌不是小说和散文,它需要反复去阅读和品鉴,需要你带着一颗观世界的沉静的心,完全进入作者的世界,去感受他们用只言片语诉说的这种伟大的情怀。但坦白讲,我不担心是否有人读懂这些作品,一千个人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尤其是如此,各取所需,看文字的看文字,讲美感的讲美感,如果规定了诗歌的唯一解读性,无形中扼制了作者的思维,也扼制了阅读者的思维,反倒是更让人担忧。所以正是因为如此,孩子在读到这种作品,不必担忧他们是否会读懂,哪怕真的一知半解又何妨,说到底,谁不是稀里糊涂活在这个世界上。书的结尾是那首著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隔多年,又一次反复小声呢喃着它,不禁鼻子发酸,做一个幸福的人,做一个爱生活的人,做一个有爱在心间的人。是多么美好的祝愿,又是如此难实现,我想北岛老师这所以编撰这本书,或许也是先告诉读者,心中温暖,心怀感恩。这不仅仅是一本写给孩子的诗,也是写给大朋友的诗,无论你是初次结识那些作品,还是旧友重逢,我想,在经过了各种人世间纷繁之后,重读这些纯粹的作品,也会唤醒心中沉睡已久的那份单纯。而依然单纯的孩子读到这些作品,也会惊叹外面的世界,身未动,先让思维做一次环游世界的旅行。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假如生活同化了你,别害怕,内心澄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心中温暖,心怀感恩

北岛在由他选编的《给孩子的诗》的序言里这样诠释诗歌与诗意:“雪花和花瓣,早春和微风,细沙和风暴,每个孩子的感受都独特。就像指纹那样不可重复——这一切都是诗意,但还不是诗歌,换句话说,诗歌是形式,是由文字和音乐性等多种因素构成的”。诗,是盛满孩子们独特感受的容器。诗歌是什么?是和风细雨,是日月天光,是悲悯尘世,是百态炎凉,是人生诘问,是现世安好,是音乐与文字,是孩子们与世界拔河的绳索。 诗歌尤其是如此,各取所需,看文字的看文字,讲美感的讲美感,如果规定了诗歌的唯一解读性,无形中扼制了作者的思维,也扼制了阅读者的思维,反倒是更让人担忧。所以正是因为如此,孩子在读到这种作品,不必担忧他们是否会读懂,哪怕真的一知半解又何妨,说到底,谁不是稀里糊涂活在这个世界上。诗歌像锋利的剑,用荒凉的文字撕开世界的假面。诗歌像女巫的咒,用迷茫的语言预言世界的未来。不读诗,我们就无法知道世界的真相,诗是打开世界的钥匙,而我们手里握着锁。   诗就像种在我们身体里的情绪,从小到大,一生都未曾远离。如果我们今天不再读诗,说明我们已经被世间的浮华与烦躁侵蚀,丢失了初心与素直。      每当读诗时,我都会特别好奇:什么人才写诗?      我觉得诗人是一帮热爱自然的物种。诘问,并不永远代表沉重,有时也帮我们挣脱束缚已久的桎梏。如此,当读到阿多尼斯的《在意义丛林旅行的向导》节选时,你就不会被那一连串的问句吓倒,只有这样的诘问,才能抵达生活的本真。读诗,让我们一次次直面世界的真相,遭遇恐惧,却学会积攒力量战胜它。   归根结底,诗人是一群热爱生活的生灵。不论爱与恨,无关求生或赴死,他们都在热烈地用诗句拥抱生活,哪怕那一次拥抱的是死神。读诗就像读生命。      高晓松说,年轻时他喜欢顾城的“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这样充满淡淡忧伤的句子。而中年时他喜欢海子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希望一直停在不远的将来。这是诗歌带给我们的希冀,像是神赐的与时世艰难搏斗的法器。      风轻吹,雨微洒,太阳好大。这么好的夏日,孩子们,你们怎么还不来读诗? “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   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为孩子打开诗歌美妙世界的门

从序言里看到,北岛因为看到自己孩子带回来的朗诵教材《假如我是粉笔》而愤怒,太多如此敷衍而没有诗意的所谓诗歌,压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对诗歌的好感,诗人北岛自然不愿意孩子们盲从于这些无谓的外界,于是有了这本给孩子的诗。书的封面布满了充满想象力的涂鸦,树木,花朵,鸟,诗意的美妙往往与自然相融合,书中选有外文诗70首、中文诗31首,每首诗都有对作者的相关介绍,也给了孩子增加阅读面的机会。当代社会信息发达,孩子们能接触到的东西太多了,太多小孩小学几年级电脑就玩得老练,QQ、微博、网络游戏、各类网站目不暇接,以及电视里各种商业选秀、偶像剧、仙侠穿越剧泛滥,大量无意义的娱乐性信息轮番涌来,很多成年人都沉湎于其中,更何况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孩子们。诗歌是文艺的一部分,而文艺是一种生活态度与价值观,我们生而为人,朝朝暮暮时间不经意间流逝,对于这个世界,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大众主流价值观围绕于金钱名利、成功学、消遣娱乐之中,这个浮躁的唯物主义的社会,人们被太多虚无而了无意义的欲望蒙蔽了心灵,难以独处,静心下来读一首诗,或者留意到路边绽放的小野花。诗能带我们潜入内心,寂静地感受着自己与世间万物,不慌不忙。文艺的生活能让我们留意到生活细微之美,安静地做完一件事,遵从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外界的压迫,阅读、音乐、诗歌、行走、绘画,这些唯心的美好事物清洗着沉浮于世的心。孩子天真未塑,若被大众娱乐信息量灌输过久,多半会心灵浑浊,成了千篇一律的大人和一眼看到头的人生。若从小接触到美好诗歌类的文字,应是能够萌生自我,感触着世间美妙,拥有自己的秘密花园,明白“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生活有诗和远方”的意义。这不仅是一本给孩子启蒙诗歌世界的书,也是给成人清洗浑浊与浮躁的的晨间露水。

很适合推荐给爸爸妈妈

北岛选编的诗,中外皆有,页下有关于诗人的介绍,很适合爸爸妈妈读,也适合爸爸妈妈读给孩子。美中不足是封面有点儿太快餐感,揭开外封就好多了。如果能有多一点关于诗歌本身的、或作者的更丰富一点的背景介绍就更好了。

北京难得有虹

(一)      是周末,一向冷清的豆瓣突然多了一位友邻关注。有些好奇,就进他的主页看,才知道是因为一篇冬天写的书评。这一突如其来的感动,莫不让我心里有所鼓舞,这才有勇气看这篇旧作。      说读旧作,如同偶然一日翻得老照片,拿在手里,总会感到一些陌生和滑稽,心里忍不住会犹疑,自己几时是这幅模样。这篇书评现在看来也是这般。文笔欠妥,行文拖沓,就是写文章要有的情也未能克制,越看越嫌弃自己当初的草率动笔。      关于书评,是大三,廖老师给我们读书的一些建议,有一项就是写书评,原话是不记得了,大概意思是说看完一本书,难免有所感,若不趁此写些什么,待书本合上,那点鲜活的感悟怕很快就要归还作者。联想到之前看书确实是看完就忘的德性,就开始尝试写,但很快发现,写书评哪有那么容易,没有博览群书的知识储备,写出来的文章单调不说又流于空洞。老师说的有所感,要赶紧记下,应该也是写文章要从情开始吧,套到书评上便是从小就教的读后感,先把文章的情写自然平淡了,再去攀附知识的阶梯也是一个好办法。的确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二)      去年五月,跟室友相邀去云南,随身带了一本北岛的《时间的玫瑰》。他挑选了十位中外的大诗人来写,对作品的好坏及翻译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行文中难掩他一向的孤愤。2010年起,北岛结束漂泊,定居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作为学者,当然免不了在文人的圈子里,跟其他同行打交道。可但凡看过《时间的玫瑰》的人都知道,里面多处流露他对同行的批评。你想,既然大家都是一个圈子,书的面世,岂不是要勾起同行间的离隙吗?其实北岛也知道这一路写下去会得罪很多从事诗歌翻译的工作者。但他向来落拓不羁,不由你不佩服其勇气与赤诚。       而赤诚也是诗人身上的熠熠辉光。       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是最受北岛尊敬的诗人,他以译者李立对特的诗歌翻译为例,阐述了自己看法。原来诗歌翻译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诸如是否为直译,译者本身是否写诗,等等,里面学问很大。他挑出一首诗,都会找出目前存在的不同译本进行对照,从修辞讲到意象,事无巨细,花的功夫足见其认真。他还用一个比喻说翻译外文诗歌——“一个好的译本就像牧羊人,带领我们进入牧场,而一个坏的译本就像狼,在背后驱赶我们迷失方向。”我后来也读过一些外国诗,发现译本的好坏真是影响读者对作品的领悟与感知。当然,不仅仅是诗歌,看外国作品都得讲究翻译。       这得牵涉到翻译的问题,我哪里写得了。所以引了以上关于《时间的玫瑰》的观感,是因为这本《给孩子的诗》让我再次感受到,北岛对于诗歌发展境况的悲悯与企盼。作为现代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完全可以接受后辈的瞻仰,而无需花气力做一些得罪同行的事,但就因为是诗人,而且恰巧还是一个心系时代的诗人。就有了非如此不可的使命感。        万事的兴起总有缘故,编书也一样。北岛在参加孩子的诗歌朗诵会上的震惊便是因缘,一年级的孩子们朗诵的尽是些不符合天性的作品,假大空不说,还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于是他决心要编选一部专门给孩子的诗歌合集。可真有那么简单吗,未必。兜兜的诗歌朗诵会,兴许只是个引子,编此书的种子怕是早在他心里埋藏了好久,只待一场春雨降临,种子便破土而出。我更愿意相信,书是北岛心心念念的企盼,思慕着为物欲横流的社会注入一点诗意,小孩读诗,保住他们天真又善良的本性,才能远离社会的事故圆滑。        但这个想法很快被另一个想法吞没,在我看完他选录其中的中外诗歌后,我猜得更大胆,诗集与其说是给孩子,不如说是给孩子们的父母,即我们这些成年世界里大人。美国童话作家E·B怀特说,好的童话都是写给大人看的。诗也不例外,写诗、写童话本质上都是对世界最美好的向往。诗是诗人的自我呢喃,只是被世界偷听到了。在这个“活得匆忙,来不及感受的时代”,物质与金钱埋葬了一个时代的文明与风情。编一部作品好,译文佳的诗集给日渐麻木的成年人看。可见其意义。       书里收录了苏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一首诗——《已经过了一点》,之前抄录过。因白天恰巧读到一则关于他的故事,不妨引到这里来:马雅可夫斯基自杀前五天在学院举行诗歌朗诵会,台下毫无反应。“同志们,听懂了吗?”“我们听不懂!”“这不可能!”他又朗诵起另一首诗的片段。“现在听懂了吗?”“我们听不懂!”“怎么会听不懂呢,同志们,这不可能。听懂我的诗的人请把手举起来!”大厅里只有几个人举手。有位作家写这件事,起名为《被现实撞碎的生命之舟》,说诗人觉得已经没有人需要他了。五天后,马雅可夫斯基要自己的情人离开她的丈夫,放弃她的事业,她不答应。他于是给她叫了出租车,给了车钱。她刚走出房门,屋里想起了枪声,马雅可夫斯基自杀了。       还有一首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的《诗人的墓志铭》印象也深:        他要歌唱,      为了忘却     真实生活的虚伪,      为了记住     虚伪生活的真实。       这该就是北岛编书的初心了。      (三)       傍晚,有一阵子晚霞灿然,不一会儿就见天上一弯巨虹,漫天的红粉霞光映衬着煞是好看。路上行人纷纷停下来,在街边银杏树下驻足观看,一直到十分钟后彩虹散去,才又加快现代生活的步伐疾步离开,空留一阵回味。那样陶然的状态,真是生活的诗意所在。       我也留得几张照片,给阿苏看,他说,北京难得有虹。是,就像匆匆生活也难得有诗意,还是读读诗好。

诗歌助我写字与想象力的提升

周末,我送了这本书,还有宫西达也的一个绘本,给我朋友的孩子。在微信朋友圈提及这本书后,陆续有几个朋友问我,于是写了一些感受。关于《给孩子的诗》这本书,是由北岛编著的,他是我喜欢的诗人和作家之一,他的书我大部分都有,包括他编著的书。但其实我没孩子,我也不敢说这书对每个人都一定是好的。所以只能说回到我自己。我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暑假,和我爸去新华书店买暑假课外书,他在原定配额外又多买了一本汪国真诗集给我。那本薄薄的小书,日后被我一次次翻阅,让我感觉作文中写下怎样的比喻,怎样发散性的句子,怎样天马行空的联想都不为过,因为有人出书了,他就是这样做的。我曾一度将诗人那些美丽的句子抄在小本上随身携带,还在本子的扉页画上细碎小花。我也曾一度随波逐流地加入反对者的队伍,声讨诗人那些呻吟的文字。现在再看,我和许多人的青春流年,都被这些文字早早言中了。所以诗歌是否能赋予所有人写字与想象力的提升,我不知道,但对我是可以的。以下是北岛《给孩子的诗》写的序言,贴上来。给年轻的朋友们:我和你们走在一起,未曾相识,如果遇上诗歌,恰似缘分。在人生的路上,你们正值青春年少,诗歌相当于路标,辨认方向,感悟人生,命名万物,这就是命运中的幸运。回头望去,我跟你们一样年轻过,当年遇上诗歌,就像遇上心中的情人,而爱情,几乎就是诗歌原初的动力。每个出生长大的孩子,处在不同的阶段,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更敏感更多变,突如其来,跨越不同的边界,开拓想象力与创造性。我相信,当青春遇上诗歌,往往会在某个转瞬之间,撞击火花,点石成金,热血沸腾,内心照亮,在迷惘或昏睡中突然醒来。雪花和花瓣,早春和微风,细沙和风暴,每个孩子的感受都是独特的,就像指纹那样不可重复—这一切都是诗意,但还不是诗歌,换句话说,诗歌即形式,是由文字和音乐性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十岁那年,我写了第一首“诗”—从报纸杂志上东抄西凑,尽管是陈词滥调,但对我来说,由文字的排列和节奏,头一次体会到触电般的奇妙感觉。在暑假,父亲令我背诵古诗词,多不解其意,幸好有音韵节奏引路。比如,杜甫的《客至》开篇:“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豁然开朗,心情愉悦。从小背诵古诗词,岁月沓来,尚有佳句脱口而出——诗歌浸透在血液中。对儿童青少年来说,音乐性是打开诗歌之门的钥匙。三年前,我的儿子兜兜刚上小学一年级,被选入普通话朗诵组,准备参加香港学校朗诵节比赛。那天下午,他带回一首诗《假如我是粉笔》1。这首诗让我大吃一惊—这类普通话训练教材不仅滥竽充数,反过来伤害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我试着朗诵了《假如我是粉笔》,把鼻子气歪了。好在兜兜不委屈自己,一早就跟老师说:老师,我不想当粉笔。从此日起下决心,我花了两三年的功夫,最终编选了《给孩子的诗》,作为送给兜兜和孩子们的礼物。让孩子天生的直觉和悟性,开启诗歌之门,越年轻越好。这本书挑选了外国诗70首加上汉语新诗31首,总共101首。关于编选的标准,简单而言:一是音乐性,二是可感性,三是经典性。感谢张祈,作为助手,他为我搜集了大量初选篇目,并协助诗歌翻译。感谢本书编辑,没有他们逐诗核校文本,撰写诗人简介,多方联络版权,这本书出版是不可能的。对于命运中的幸运而言,诗歌正如点燃火炬—某种意义上,诗歌之光照亮突然醒来的人。北岛2014年4月7日

愿全世界与你温柔以待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一句,是北岛《回答》中一直被传诵的。在中国当代这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诗人的北岛在当代文学界有较高的成就,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几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当然个中波折也颇是耐人寻味。但是,从个人角度,不是很喜欢带有特定的时代印记的作品,比如顾城的《黑眼睛》、戴望舒的《雨巷》、北岛的《回答》,当然我的不喜欢并不能说明他们不好。《给孩子的诗》是北岛选编的诗集,有他翻译的诗歌,也有他自己写的,更有国内外各时期著名诗人、作家的作品,选材广泛,风格迥异,对于大孩子是开拓视野很好的索引。比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法国作家雨果的《当一切入睡》是对宇宙、夜空壮丽之美的颂歌;日本当代著名诗人古川俊太郎,用诗歌抒写“生命”、“生活”和“人性”,他的《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在控诉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优秀作品,像海涅的《星星们高挂空中》,迪伦的《在风中飘》,可见,北岛着实是花费了大量功夫进行了一番精挑细选,序言中他也提及了做这本书的缘故。但是,这不是一本适合给小孩子读的书,个人觉得至少初中以前不太合适。“为孩子选诗,首先要剔除掉政治、时事这类过于有历史背景、时代特征的诗歌。”这是童书出版妈妈三川岭的建议,感觉很中肯。《给孩子的诗》中收录的多数诗歌,于小孩子而言有些成熟和深邃了,爱情、梦想、人性、生命这样的话题,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后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懂得,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能听起来很漂亮,但个中滋味其实并不容易体会。这是本书有欠考虑的地方,或者说是书名会给人的误解,小朋友的话,还是先读读《星星的诺言》、《母亲》这类的较好。“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所有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还说:“诗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它同人心一样不朽”。读一首好诗,是开启心灵窗户的钥匙,孩子的世界,特别是小孩子的世界,更纯粹和真实,不像成人受已有知识的禁锢,他们更容易从诗歌中感受韵律之美,自然之美。或许,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吧,记得我家毛毛半岁的时候,他躺在小床上,我读泰戈尔的《孩童之道》,开始的时候,他睁着明亮的眼睛安静地听着,两三遍之后,他慢慢进入梦乡,嘴角还带着笑,那一刻现在想来都觉得感动,这就是美的力量吧。送你一首好诗,只愿全世界与你温柔以待。PS. 群友问到这书里的诗好吗?想想觉得应该再补充下,个人觉得里面的很多诗是好的,但也有些不被我所喜,相对而言,国外的比国内的要好些,但有些翻译不算很好。读诗还是有很大的主观因素的吧,一本诗集想让所有作品都被喜欢应该很难,哪怕是我那么喜欢席慕蓉,她的有些也不喜欢。对于我,只要多数能喜欢就够好了。标题借用了童书出版妈妈一篇微信图文的标题。

像孩子般進入詩的大世界:《給孩子的詩》讀後感

讀畢全書,從〈詩名中外文對照表〉、〈編輯說明〉兩篇,已足見北島與編輯團隊對選編此詩集的嚴謹認真:譯文原文詩題並置,以供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查閱;編輯儘力聯絡在世詩人、譯者或版權持有人,並解釋詩人介紹篇幅的標準、排序以及人名翻譯的所依慣例。如此用心,無疑出於編選者對詩人、譯者以至詩歌的無比尊重。北島近年積極推動詩歌,籌辦「國際詩人在香港」之餘,亦為參與的詩人推出結集,當中作品如非以中文或英語書寫,書中則必備原文、英譯及中譯。至於這本詩集既然是「給孩子的」,那麼這種學術式的表現方式(presentation)也省得非常合理。其實,詩集裏所挑選的作品,無論在廣度(時間、地域)和深度(文思、詩意)方面,本身已是給所有抗拒新詩以至外國詩歌讀者的一個極佳引介:閱讀各首詩作譯作,要麼能聽出韻律、要麼能領略美感、要麼能感受詩意。余光中說過:「一個人如果只能讀淺易的詩,就註定終身在詩國作匆匆過境的觀光旅客。有些讀者自稱不喜歡新詩,只讀古典詩,我懷疑他們所讀的古典詩恐怕大半也只是『床前明月光』或者『清明時節雨紛紛』之類。在詩的品味上,一個人要能兼顧白居易與李賀,韓愈與李白,才算是通達而平衡。」這本《給孩子的詩》淺易而不膚淺,廣收兼得以平衡通達,既可作詩歌的教材,更加是詩國世界(或世界詩國)的入場指南。

诗意的栖居—最爱九首

星星——索德格朗当夜色降临我站在台阶上倾听;星星蜂拥在花园里而我站在黑暗中。听,一颗星星落地作响!你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步,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北岛 译)——————————————————————————————回家——诺德布兰德你的父母已成为别人的父母而你的兄弟姐妹成为邻居。而邻居们已成为别人的邻居而别人住在别的城市。正像你一样他们又回到别的城市他们找不到你如同你找不到他们。——————————————————————————————镜中——张枣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你好,哀愁——依群窗户睁大金色的瞳仁你好,哀愁又在那里把我守候你好,哀愁就这样,平淡而长久你好,哀愁可是你多像她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你好,哀愁——————————————————————————————一片芳草——昌耀我们商定不触痛往事,只作寒暄。只赏芳草。因此其余都是遗迹。时光不再变作花粉。飞蛾不必点燃烛泪。无需阳光寻度。尚有饿马摇铃。属于即刻唯是一片芳草无穷碧。其余都是故道。其余都是乡井。——————————————————————————————河流——谷川俊太郎妈妈 河流为什么在笑 因为太阳在逗它呀 妈妈 河流为什么在歌唱 因为云雀夸赞着它的浪声 妈妈 河水为什么冰凉 因为想起了曾被雪爱恋的日子 妈妈 河流多少岁了 总是和年轻的春天同岁 妈妈 河流为什么不休息 那是因为大海妈妈 等待它的归程 ——————————————————————————————公园里——普列维尔一千年一万年 也难以诉说尽 这瞬间的永恒 你吻了我 我吻了你 在冬日,朦胧的清晨 清晨在蒙苏利公园 公园在巴黎 巴黎是地上一座城 地球是天上一颗星 ——————————————————————————————一束——北岛在我和世界之间你是海湾,是帆是缆绳忠实的两端你是喷泉,是风是童年清脆的呼喊在我和世界之间你是画框,是窗口是开满野花的田园你是呼吸,是床头是陪伴星星的夜晚在我和世界之间你是日历,是罗盘是暗中滑行的光线你是履历,是书签是写在最后的序言在我和世界之间你是纱幕,是雾是映入梦中的灯盏你是口笛,是无言之歌是石雕低垂的眼帘在我和世界之间你是鸿沟,是池沼是正在下陷的深渊你是栅栏,是墙垣是盾牌上永久的图案——————————————————————————————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赠童心未泯的自己及未来的宝宝

本书作者序言中《给年轻朋友的信中》写到三年前,我的儿子兜兜刚上小学一年级,被选入普通话朗诵组,准备参加香港学校朗诵节比赛。那天下午,他带回一首诗《假如我是粉笔》。 作者大吃一惊,同样也是我买此书的原因。因为小学的我带回家的也是这首诗。11年开始每月都会选择一本趣味的儿童书籍阅读,一方面是为未来教子做准备,另一方面同是重温童年弥补自己童心未泯的心,学会享受幸福学会幸福。初心和作者是一致的,每个孩子处在不同的阶段,是独特有思想的个体,有敏感又多变,跨域不同的边界,开拓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性,让他们感知只成为一位普通而幸福的人。站在父母的角度,并不愿意他的世界观是牺牲才是正确的价值观。纯真的爱和呵护。80后的我们父辈更愿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深知劳动的辛苦;更知节俭任劳任怨;艰苦的成长环境及文化背景她们教育更注重传统道德礼仪,方式相对缺乏技巧性,中规中矩。对于此,我仍存感恩,因为这些已经是她们能给我最好一切。这些纯真的爱和呵护。幼儿所缺乏的,现在的我可以慢慢通过教育和学习,改变自己校正以前观念偏向和幼时内心的荒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给孩子的诗》中北岛后半部分任然节选部分中国诗,对于中国好诗并未全部否认。P120《欢乐》-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还是从稷稷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诗人何其芳从视觉及听觉上大胆赋予欢乐的色彩想象,丰富情感。可以让孩子直观的感受到,父母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话题延伸让孩子想象欢乐是什么?是首佳作。有句话儿童是天然的诗人,若是孩子读到的诗歌短小活泼、琅琅上口,以她稚拙的意趣、丰富的想象吸引着孩子们,自然地和儿童由生俱来的天性相契合。孩子都是感觉和幻想的天才。他们未染世俗,不谙世事,学会感知,想象,热爱,关注,引导慢慢的便会对万物本源的神奇的有着很大关注力和感悟力。愿他普通而幸福的孩子。有一天,我的宝宝出生的话,希望他成为这样的人。简单而纯粹的,不希望毁掉他更多的思索,更多的知道,更多的感受。能给予的也就是一样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童年。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富有童趣的儿童诗,激发他们多一些想象,体味生活接近大自然。就这样的如此简直纯粹,爱让生命充满了活力。结尾附上此书喜欢的一段诗歌:P98 《河流》-(田原 译)妈妈河流为什么在笑因为太阳在逗它呀妈妈河流为什么在歌唱因为云雀夸赞着它的浪声妈妈河水为什么冰凉因为想起了曾被雪爱恋的日子妈妈河流多少岁了总是和年轻的春天同岁妈妈河流为什么不休息那是因为大海妈妈等待它的归程

这一次诗歌离我们如此之近

文/飞熊    诗歌和我们,隔着一道加锁的门,我们在这面,她们在那面。这种隔阂在我们阅读现代诗歌时尤其明显。在一个有着悠久的古典诗歌传统的国度,我们在现代诗歌的解读上显得非常力不从心。这其中的原因关乎文化,关乎教育,关乎社会环境。北岛之于诗歌,像是一个专业的开锁人之于那些千奇百怪的锁,他有一种强烈的愿望,他要把那些锁打开,他一直希望我们看看他那“肩头挡住的世界”。   从《北欧现代诗选》到《时间的玫瑰》,再到这本《给孩子的诗》,北岛一直是现代诗歌的推广者,对于国内依然饥肠辘辘的诗歌爱好者来说,这个一直难以回归的中国人带给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真诚的审美盛宴。许多年来这位吟游诗人难得地离我们这么近——他在香港中文大学给我们呈上了这本《给孩子的诗》——在地理上在诗歌的层次上他都离我们更近了。    我们试着回顾北岛一路走来对现代诗歌的推介过程,也隐约中可以体会到一种诗意。《北欧现代诗选》是一个相对地域性的整体呈现,《时间的玫瑰》则把视角转向了20世纪最伟大的那十来个诗人们,这一次《给孩子的诗》试图把那些相对容易理解的优秀诗歌介绍给年轻的一代。从一个区域的概览,到少数几位精英的精读,再到重心放低为年轻一代提供一个审美的帮助,北岛在不停地用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帮助我们理解现代诗歌,理解诗歌的现代性,理解现代社会的审美环境。   在代序《给年轻朋友的信》中,北岛道出了编辑这本书的初衷。北岛儿子兜兜参加学校的朗诵比赛,把那首参赛的诗带回了家里。北岛自己朗读了一下——“我试着朗诵了《假如我是粉笔》,把鼻子气歪了”。从此,他下决心,花三年时间,而成此书。目的是,“让孩子天生的直觉和悟性,开启诗歌之门,越年轻越好”。   这本薄薄的诗集中,所选的诗歌虽然浅显,但甘甜而有回味。从诗人的选择上,外文诗人中有海涅、普希金、雨果等这样耳熟能详的大人物,也有在《时间的玫瑰》中介绍过曼德尔施塔姆、洛尔加、特朗斯特罗默、里尔克等样的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们,中文诗人则从废名、冯至等这些五四后的新诗人,到西川、海子等这样的80年代的“朦胧派”诗人。   百余首诗,很难覆盖全面。但尤其遗憾的是,“新月派”陈梦家的缺席。这个诗人、考古学家,写诗的时间并不长,但产出的诗歌的质量其实很高。如果你读过他的诗,肯定会被他深深吸引。我一直把陈梦家的诗和北岛的诗放在一起,奉为现代汉语诗歌的经典。不同的是,陈梦家或许提供了中国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结合的一种可能。   诗歌,在现代汉语语境中的处境,是尴尬的。以北岛为代表的“朦胧诗派”之后,汉语诗坛很久没有什么大的动静了。絮絮叨叨的“棉裤裆”派,把日常琐事的日记体,分行整理,似乎慢慢成了汉语诗歌的主流。在诗歌翻译上,黄灿然先生显得格外抢眼,但对于诗歌的认知深度和广度上,黄先生还是稚嫩了些。这本书虽然题为《给孩子的诗》但这种从古至今的时间顺序,似乎为我们静下心来,顺藤摸瓜的找到适合我们阅读的优秀诗人和优秀诗歌提供了不少线索。   北岛似乎也很久没有出过什么诗集了,但他对诗歌的热情并没有消减,他在用心为我们打开那些看似难解的锁,他一直是我们阅读现代诗歌的那个开锁匠,那个引路人。 ---平媒用稿,转载请联系作者

《给孩子的诗》:给孩子的清明世界

在2011年,北岛组织并参与了与香港教育局合作的“2011香港国际诗歌之夜”——一场诗人与香港中学生的诗歌分享会。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北岛表达了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担忧:“我们整个教育系统奠基于西方的工具理性……难道我们真希望子孙后代都成为只懂专业知识的准机器人吗?或许诗歌可与教育体系抗衡,救孩子们于水火之中。”此时,他正与友人一道,编辑一本名为《给孩子的诗》,期望能做些事情,“救救孩子”。2014年7月,这本诗集问世了。一直以来,北岛先生都是我很仰慕的一位诗人。高中的时候我们的语文科前会有即兴演讲,但是出于“功利与非功利结合”的考虑,演讲的内容被严格限定在“高考范围之内”。当时的我选择的是北岛的诗《波兰来客》,作为我讲解某道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目的引子——但是这个“引子”要比正文长很多:“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我记得那天在台上的我讲得很high,以至于超出了一半的规定时间都没有察觉。但是当我走下台,触及同学的目光时,我才发觉自己有多么“不合时宜”。是啊,这并不是一个属于诗歌的时代。想象力、自由与爱,并不应该在现实中作为主题。北岛选编的这本《给孩子的诗》,精选了七十首外文诗和三十一首中文诗。入选的标准并不是名气,反而是将“想象力”作为标准进行选择,突出了对孩子的启发与触动。第一首诗,来自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天真的预示》便是如此的佳作:“一颗沙中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花中看出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其实每个孩子,都曾有过天堂。在那里,想象力成为主宰,一切的梦幻都可以成真。他不应该过早地回到凡间,因为“天真的预示”,他会将梦中的世界,变成现实。恐怕,没有人喜欢一个毫无生气的世界。但是似乎这个世界,正在滑向没有人希望的那个模样。北岛选择的最后一首诗,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生前无名,死后获誉无数。或许是因为,在这样一个“灵光渐逝的年代”,还有人愿意有自己的生命,去成全一个属于诗歌的传奇。除却了生命,人们一无所有。但拥有想象力、自由与爱,我们可以拥有一切:“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诚挚地推荐这本诗集。为了孩子,为了曾是孩子的你,为了这个清明的世界。


 给孩子的诗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