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上)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39951478
作者:李一冰
页数:384页

后记

一为苏东坡写传记,绝对不愁资料贫乏。东坡那枝天生健笔,似乎随时都在不停地挥洒,学问既渊博,兴趣又那么广泛,所以著述之丰,虽经长时期“元祐党禁”的摧毁,传世之作,还真不少。如以文集而言,明成化吉安知府程宗刊东坡全集,源出苏门定本,其内容包括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集十五卷、内制集一卷、外制集三卷、应诏集十卷、续集十二卷,合为七集,总计有一百一十卷之多,而集外的书简、题跋、杂文、短记之类,还不在内。东坡自己的文字,当然是其传记之第一手好数据。不过,做文章的目的,总是以写给人看的为多,大抵是对身外的事物,发表其一定范围内的主张或意见,其间不免受环境的拘牵、地位的限制,不能完全是作者的本来面目,与纯粹发挥个人性情,抒写内心情感的诗歌,就塑造人物形象的数据价值而言,其质地精纯的程度,文不如诗,显然可见。东坡一生,历尽坎坷,常被命运摆布,在极不自由的境地里,独行于荆天棘地之中,胸臆间积郁着一腔难平之气,如生芒角,非吐不快。他就在这痛苦而又孤独的人生路上,习于写诗,综自青年时代,自蜀入汴的“南行”开始,直至客死常州为止,四十余年,不断写下的诗篇,传今者二千四百余首。不论是当哭的长歌,还是欢愉的短唱,全是从他性情深处倾泻出来的真情实感,生命中自然流露的天真,在塑造人物形象这一工作上,此是血肉材料的无上宝库。我写东坡传记,取材于他的诗作者,十之七八,意即在此。因为要运用苏诗做苏传的材料,便不能像平常讽诵一样,兴到吟哦,十分享受,此时,须从一字一句之间,推敲诗中蕴含的真意。我在着手之后,始觉事,大不容易。中国诗歌的传统,与西洋不同,抒情与叙事并重,东坡和杜甫一样,皆非纯粹的抒情诗人,而以写实为主,许多作品后面,常有特定的事实背景,或包涵独特的生活经验在内,若不明了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地位,不体察他所遭遇的经验事实,就无法真正读懂他的诗意。而东坡一生的遭遇,却又甚不平凡。达则金马玉堂为帝王的师傅,开府州郡为封疆的大吏;穷则为大庾岭外的南荒逐客,桄榔林中食芋饮水的流人。他见识过贵族门第里的骄奢淫乐,也体验过闾巷小民们的贫困和无助,很少有人的生活经验,像他一样复杂,以一身而贯彻天堂和地狱两个绝对的境界,所以要熟知他的经验,就成为非常不易的功夫。不能熟知他的经历,就不能充分了解苏诗;不能充分了解苏诗,就无法触摸到东坡内心感情的脉搏。高文典论,常是披在外面的锦绣袍褂而已,不足尽以为据。说到读苏诗之类,前人言者甚多,而以南宋人陆放翁,知之最审。二东坡逝世七十余年后的南宋淳熙二年(公元一一七五年),陆放翁在成都安抚使衙门里做参议官,同年六月,朝廷派范成大来做四川制置使,这两位诗人聚在一起,便常谈诗说艺,屡屡论及东坡。因为放翁是个闲官,富有时间,石湖居士就劝他研究苏诗,以遗后学,放翁逊谢不能,范不相信,放翁提出两联坡诗,其一为:“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其二为:“遥知叔孙子,已致鲁诸生。”问他该作何解?范答:“东坡被窜黄州,自忖不复再被朝廷收用,所以说‘新扫旧巢痕’。建中初年,朝廷召复元祐旧臣,所以说‘已致鲁诸生’。——想来不过如此。”“这就是我所以不敢从命的缘故了。”放翁慨然道:“从前朝廷以三馆养士,储备将相之才,到元丰年间实施新官制,把三馆一起撤销了。东坡旧时曾直史馆,但自谪为散官,史馆之职,削去已久,至此,连这个老窠也被废去了,所以说‘九重新扫旧巢痕’。——东坡用事之严如此。”“遥知叔孙子,已致鲁诸生”这两句诗,原是东坡从海外北归,再度过大庾岭时,所作《予昔过岭而南,题诗龙泉钟上,今复过而北,次前韵》诗的最后一联,用的典故是叔孙通为汉高祖定朝仪,征鲁国诸生三十余人到中央政府来做事,当时有两个鲁生,拒不应召,遂被叔孙通笑骂为“若真鄙儒,不知时变”。东坡写此诗时,他两兄弟的情况,正如放翁所言:“建中初年,韩(忠彦)、曾(布)二相得政,尽量收用元祐旧臣,即使无法在朝中占据位置,也都被任为封疆大吏,唯有东坡兄弟,只领一份宫观祠禄的干俸,不被重用。”但东坡诗只从正面说“朝廷已经征召了鲁国诸生”,暗中却隐藏着“不能致者二人”之意,自嘲与子由该为不知时变的“鄙儒”。放翁感叹道:“如这两句诗,意深语缓,若不明了当时的情况,便不容易窥测。”放翁随后又举了一个“白首沉下吏,绿衣有公言”的例子,认为若未读故老孙勰的诗跋,便不知绿衣所指何人,她又说了什么话,如此就无法看懂这两句诗语,所以放翁的结论是:“必皆能知此,然后无憾。”石湖居士听了,也叹息道:“如此诚难矣!”理解苏诗,在陆放翁、范石湖那个时代,确然如此,但后来以爱读苏诗者之众,从事批注苏诗的人,传有百家以上,若能仔细读注,困难未必不解。注苏最早的本子,当以崇宁大观年间赵次公等的《苏诗五注》为先,距东坡谢世还不过几年,次则南宋绍兴初年(公元一一三一年)赵夔等的《苏诗十注》、王十朋的《苏诗百家注》等,皆其著者。注本虽多,但是并不理想,所以范成大要劝放翁再事研究,放翁当时不敢担当这一工作,后来吴兴施元之、施宿父子却以两代数十年不断的努力,综核前人诸说,重新增编补订,成施注本,以繁征博引、诠解详备称誉士林。这个规模大具的注本,刊版于南宋嘉泰二年(公元一二○二年),放翁作序,前面那段与范成大对话的回忆,就见于放翁所作《施司谏注东坡诗序》。这时候,政治上的元祐党禁,虽已解除,但治苏学还是忌讳,施宿因为出版此书,遭人蜚议而被罢官,所以传本甚为稀少。明人好选评而薄笺注,而他们的选评,事实上只是借东坡这块招牌,来发扬自己的文学主张而已,故而晚明公安派诸君子虽极推重东坡,但在研究上,却不甚有用。直至清代学者才将施注本发掘出来,各以其专门知识来加以补充,如海宁查慎行撰《补注东坡编年诗》五十卷,以详于考证地理为其特色;冯应榴编《苏文忠诗合注》五十卷,则精于考古,两书皆颇流行。后来商丘宋荦(牧仲)得施注宋椠本于江南藏书家,他便动员门人邵长蘅、顾嗣立、李必恒和儿子宋至等为之删订编补,又大力搜求施本未收遗诗四百余首,为《苏诗续补遗》上下二卷。邵长蘅承担此一工作时,又发现放翁所说难处之外的另一重困难。盖因东坡于书无所不读,经传子史之外,不论佛经、道藏、小说、杂记,到手皆读,因此,他的知识范围,无边无际,加以生活经验又那么丰富,见闻宽广,皆非常人所及,东坡自己固然富有统驭文字、驱策书卷的才气,可以不限题目,牛溲马勃,皆以入诗,取材可以不择精粗雅俗,嘻笑怒骂,街谈巷议,信手拈来,皆成佳咏。如沈德潜《说诗睟语》曰:“苏子瞻胸有洪炉,金银铅锡,皆归镕铸。”但是后世读者,学问识见,两不如他,而欲深切了解苏诗内容,时遇困难,依然不免,如邵长蘅作《注苏例言》十二条,其中一条便说:诗家援据该博,使事奥衍,少陵之后,仅见东坡。盖其学富而才大,自经史四库,旁及山经、地志、释典、道藏、方言、小说以至嬉笑怒骂,里媪灶妇之常谈,一入诗中,遂成典故。故曰:“注诗难,而注苏尤难。”所幸施氏父子合数十年精力所成的注本,“征引必著书名,诠诂不涉支离”,详赡疏通,学者都认为是自有苏注以来的第一善本。再加邵长蘅等的删补和整理,稍后复有乾隆名士翁方纲的《苏诗补注》八卷,考订尤称精详。至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一九年),王文诰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更是综合苏注之大成,附载《总案》四十五卷,在考核事迹这一方面,贡献更多。大家之诗,从来以热心注杜(甫)者为多,但亦不过数家,内容芜杂肤浅,不为识者所取,而苏诗注本,前有施氏父子的辛勤建树,后有清代学人不断的整补,这份丰富的前贤业绩,在研究东坡生平这个工作上,帮助很大,这是必须要先加说明的第一点。三东坡事迹之第二个重要来源,是宋人笔记。两宋之人,好写杂记短文,而且凡有著录,几乎没有不道及东坡的。历史人物中,像他这样被人津津乐道,有那么丰富的记录传下来者,实在不多。这表示东坡立身行事、言论风采,都深深印入同时代人的心坎中,大家对他具有真诚的爱慕,对他抱有无限的同情之故。但也有人说,此乃由于东坡主盟当时的文坛,凡是弄弄笔杆的,直接间接都曾沾过苏门雨露,所以如此。其实也不尽然,如欧阳修,岂不是开创一代文运的宗师,道德文章,无懈可击,但其身后,虽不如他自料那么凄凉:“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也。”但宋人著录中说到他的,便满不如他这门生,那么风光热闹。东坡为人,胸怀旷达,谈笑风生,使得所有亲炙过他风采的人,毕生难忘这位光风霁月的长者,欢喜记述他的逸闻轶事,即使没有著录,好多年后,也要向自家子弟谈论当年旧事,珍视这份记忆,而这些晚辈又根据父兄的传述,笔之于书,虽然并不一定皆是“实录”,但除东坡自己的写作外,这类同时代人的记录数据,自然最值得重视。首先要注意的,应是苏门弟子的著作。他们有最多的机会,与老师朝夕从游,亲承言笑,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无人可比,而且传统上,门人弟子的记述,其价值亦常仅次于自作。此中,如黄庭坚、晁补之,就有很多题跋短文,记及师门,陈师道有《后山丛谈》,张耒有《明道杂志》,李廌有《师友谈记》,张舜民有《画墁录》等,皆其著者。不过《后山丛谈》这本书,有些记事,却不真实,有人疑是后人羼入的传说,甚至怀疑它是托名的伪书,所以引用之前,仍须斟酌。至于东坡朋友的著作,如王巩有《甲申杂记》《随手杂录》二集,孔文仲的弟弟平仲有《孔氏谈苑》,晁家兄弟中的晁说之有《晁氏客语》;曾为东坡僚友者,赵德麟有《侯鲭录》《宾退录》两书,李之仪有《姑溪集》等,他们都是曾与东坡同游共事的朋友,见闻真切,所记应皆可信。东坡的世交后辈,将得自父兄的传述,作成著录者,亦复不少。如《春渚纪闻》的作者何薳,他是北宋著名兵学家何去非的儿子。东坡非常欣赏去非的兵学,元祐间曾向朝廷奏荐其人,自是知交。作《避暑录话》《石林燕语》等书的叶梦得,是东坡进士同年叶温叟的侄孙;作《萍洲可谈》的朱彧,是东坡旧识朱行中(服)的儿子;作《冷斋夜话》的惠洪和尚,与黄山谷交好,所记以闻诸山谷者为多;刘廷世的《孙公谈圃》,系孙君孚(升)的语录,而君孚与东坡是元祐同朝的僚友;朱弁(少章)的《曲洧旧闻》,记事最为谨严,他是晁以道的侄婿;作《挥尘前录》《挥尘后录》的王明清,他的母亲是曾布的孙女,故家旧闻,所记亦多可采;蔡京的儿子蔡绦,有《铁围山丛谈》,传述东坡遗事,态度也还公正。邵雍后人邵伯温、邵博父子作《邵氏闻见录》《闻见后录》,一个主苏(轼),一个主王(安石),态度不同。伯温对荆公成见甚深,甚至冒苏洵名伪作《辨奸论》,冒张方平名伪作《苏洵墓表》,目的皆在攻讦王安石,为清人李绂所揭破,其作伪也如此,所以即使热烈誉苏,其言也不可随便相信了。邵书中广被流传的,说东坡自黄州过金陵见王安石,剧谈“大兵大狱”那一段故事,实在非常荒谬。就当时两人的地位情况而言,一个是政治理想落空,韬晦金陵的隐者,一个是性命几被现实政治所吞噬,甫自谪所归来的罪官,绝口不谈政治,乃是情理之必然,何况王苏二人,以前政见相左,正因此时皆已退出了政治舞台,才有这次私人会晤,怎会一见面就放言高论时政起来,且被描写得戟指誓言、口沫横飞,又岂是同为历史上第一等人物的荆公与东坡的风度?然而这个故事,连正史本传里也采用进去了,《宋史》之为人诟病,绝非无故。又如费兖的《梁溪漫志》,记述一个买屋焚券的故事,说东坡从海外北归,住在阳羡(宜兴),托邵民瞻代买一座住宅,尚未迁住进去之前,一夜,与邵月下散步,听得有一妇人在屋内恸哭,其声甚哀,问知即是所买宅子的旧主,在那里伤心,东坡心生不忍,就在这老妪面前,焚毁屋券,也不收回产价云云。这个故事,写得甚美,惜非事实。东坡确然是个同情心浓厚,不辞“从井救人”的人,但他北归行程,舟至仪征,即已患病,止于常州,就遽尔谢世了,根本没有到得宜兴,又何来月下散步,对妪焚券之事?凡人都有英雄崇拜的潜意识,喜欢为历史人物造作神话,表示欢喜赞叹,这不过为满足自己的情绪而已。虽是好话,亦不能尽信;另一方面,也有浇薄文人,捏造东坡违反伦常的畸恋故事,胡说东坡自少好赌,以诬枉古人,惊世骇俗,自高身价。这两种不健全的心理,都足以歪曲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东坡一生,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他自己从不在乎毁誉,毁誉亦不足以轻重东坡,不过我们从史论人,总须求真求实,而前人著录,真赝杂糅,甄别取舍之间,确也煞费心力。披沙拣金,虽是辛苦,但在笔记数据中,确也偶有片言只事,恰如灵光一闪,有“风神尽见”之功,此在皇皇巨著中,每不易得,是中亦有佳趣。四我开始写这本新传,时间还早在七十年代的头上几年,其间人事牵扯,时作时辍者好多次,直到一九八○年的冬天,才算写完最后一章,自己从头检阅一遍,深感学殖荒落,老而无成,居然要写像东坡这样一个博大精深的历史人物,颇似瞎子摸象,实在有点荒谬,未免愧汗,本来不敢出手示人。不料翌年春天,我又忽然要有海外之行,而且此去国门,还不知何时能够回来,“远适异国,昔人所悲”。当时的心情,充满了茫然空虚的感觉,检点旧居,所幸环堵萧然,只有几册破书,别无长物,倒还没有什么麻烦,只是书架下面积此一迭千余页的原稿,偏觉处置为难,携带它漂洋过海,非但不便,而且毫无意义,但寄存他处,时日久长,怕又难免“用覆酱瓿”的命运。设想至此,马上记起我写东坡在常润道中,初赏江南地方骀荡春光这一段时,适值台北盛夏,挥汗如雨,我则伏案走笔,如从坡公同游罨画溪上,浑忘酷热,直至衣巾尽湿,而不改其乐。又有一次,狂台过境,窗外风声怒啸,一灯如豆,我则绕室徘徊,一心体味东坡渡海,“子孙恸哭于江边”的那幕惨剧。此情此景,都还如在眼前,于是我想,无论如何,这部稿子,总是真诚落笔,费了好几年心力的结果,不能轻自抛弃。行前,偶然和朋友说起此一烦恼,即承吾友刘显叔兄和陈烈夫人为我热心介绍联经公司,惠予出版,使我顿觉两腋生风,无牵无挂地离开了台北。此时回想起来,也实在有点好笑,人都有自寻烦恼的毛病,譬如当年我不做这件写书的傻事,则也没有后来那段烦恼,若无刘兄伉俪慨然相助,则我现在还要为这份稿子牵肠挂肚,多不痛快,所以,我必须于此,对帮助我的朋友郑重致谢。一九八一年四月杭人李一冰自记于美国新泽西州

作者简介

苏东坡传世的文章、轶事极多,诗词更为一代巨匠,难有匹敌。东坡一生历经坎坷,达则金马玉堂为帝王师,穷则食芋饮水为南荒逐客,因此胸臆中积郁一腔难平之气,不吐不快,所作诗词两千余首,皆是从性情深处倾泻出的真情感。
本书十之八九取材自东坡诗词,参照其他文献资料,勾勒出他一生不平 凡的际遇。以诗人少有的人生经历,与其心血结晶的诗作相印证,使一个活生生的苏东坡跃然眼前。
---------------------------------------------------------------------------------------
大磨难成就大风流 大悲欢书写大人生 立体呈现苏东坡至真至性之传奇
著名苏东坡研究专家李一冰教授八年呕心沥血之作
比林语堂《苏东坡传》更严谨、全面和生动的苏东坡传记
余秋雨评价此书:“是文字较为典雅的学术著作,大抵让苏轼以其诗文来自道生平,作者的归结甚有见地。”
----------------------------------------------------------------------------------------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已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林语堂
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余秋雨

书籍目录

上  册
第一章 食蓼少年
一、蜀道难
二、宋之平蜀
三、世系
四、双亲
五、少年
六、但愿一识张益州
七、登进士第
八、母丧
九、南行
十、老苏的一官难求
十一、制策之试
第二章 变法与党争
一、初仕凤翔
二、怀乡念弟
三、陈希亮
四、亡妻·丧父
五、荆公变法
六、党争的发端
七、新政暴风
八、上皇帝书
九、遭诬
十、惘惘出都
第三章 马入尘埃
一、湖眫孤鸿
二、湖寺寻僧
三、监试乡举
四、相度堤岸工程
五、富春山行
六、红裙白酒
七、常润道中
八、别西湖
九、密州利病
十、超然台与盖公堂
第四章 黄楼
一、作客东园
二、谏用兵书
三、徐州大水
四、秦七黄九
五、黄楼之会
六、诗僧参寥
七、文同
八、重游江南
第五章 乌台诗狱
一、始作俑者--沈括
二、被台谏围剿
三、追捕
四、勘问
五、审理
六、论救
七、定谳
第六章 黄州五年
一、出狱赴黄
二、初到黄州
三、孤立于风雨沙洲
四、朋友
五、东坡
六、书斋生活
七、饮食生活
八、黄泥坂和赤壁
九、临皋·东坡·雪堂
十、老农忧国
十一、神宗的救赎
十二、别黄州
第七章 飘泊江淮
一、庐山纪游
二、访弟·殇子
三、金陵谒荆公
四、求田问舍
五、南都来去
六、阳羡一梦
第八章 风雨京华
一、元祐更化
二、从调和到冲突
三、不到中书不是官
四、老成凋谢
五、学士院风波
六、经筵与驱程
七、元祐党争
八、一士谔谔
九、试院抡才
十、金莲烛
十一、乞郡避谤

编辑推荐

《苏东坡传(上)》编辑推荐:著名苏东坡研究专家李一冰教授八年呕心沥血之作,千古一人苏东坡大传,比林语堂《苏东坡传》更全面、严谨和生动的东坡传记。全书上下二册,凡60万字,事无巨细,资料来源多参照苏轼作品和宋人笔记等文献资料,一一标明出处,参考书目达200多种。内容的选取上,作者独辟蹊径,十之八九的内容取自东坡诗词,从大处着眼,细处落笔,为我们勾勒出东坡充满传奇的一生和不平凡的际遇,更加真实可信。作者文笔汪洋恣肆,典雅细腻,既以大宋朝为宏观参照写出了苏东坡颠沛流离的一生,又以苏东坡为微观视角道尽了大宋朝的风雨跌宕和内外变局。李一冰眼中的苏东坡:·从来文人都不适于从政,搞政治的人,首重实际利害,而文人只管发挥自己的理想;做官的人要用传统的典常来约束一切,而文人则重视自由意志的考量,不屑规例。苏轼生有极为坚强的个性,其不适于从政,尤其如操持中书省这样需要最高幕僚技术的实际政务,就处处露出破绽来了。·苏轼是个文人气质非常浓厚的人,而官僚与文人,却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人物。官僚重视利害,文人耽于想象;政治离不开权术,需要客观冷静,而文人则一腔热情,但求发泄。官僚必然看不起文人,所以朔派领袖刘挚,曾告诫他家子弟道:“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苏氏家学,本于荀卿和孟子,具有自由批评的特质。苏轼是非观念之强,也实不下于司马光,嫉恶如仇,坚持小人之防,努力保卫元祐朝“贤人政治”的原则,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绝不与人妥协,好用激烈的语言文字,扫荡脏乱。这样做,必然要与现实的权力世界发生直接冲突,使自己在政治社会中,变成一个可怕的“异端”。异端固常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他本身则将遭受无穷的迫害,何况他的言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量,何况他有不可轻视的主眷。·苏轼曾经自己形容他那“难安缄默”的脾气说:“性不忍事,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一生的命运,苏轼也不例外。

内容概要

李一冰,台湾著名学者,苏东坡研究专家。

媒体关注与评论

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钱穆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已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林语堂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余秋雨

名人推荐

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钱穆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已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林语堂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余秋雨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六章黄州五年 一、出狱赴黄 苏轼自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八月十八日在湖州任上被捕,囚禁于御史台狱,直至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才获开释,历时一百余天。出狱之日,已经年尽岁除,迎头碰上了元丰三年的新岁。 虽说已经出狱,然而他所获得的自由,也极有限。贬谪黄州,诏令规定“本州安置”,恰如现行法上的限制居住,不得擅离州境,这且不说,即以出狱当时而言,按照规定:被贬谪的罪官,必须奉诏即行,不得逗留京城,而苏轼更被裁定“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此身更不自由。然而人经苛酷的锻炼之后,但得生出狱门,不啻重见天日,像是在陷阱边缘,挣扎得了自己的性命,其他一切都可完全抛开,禁不住内心充满这一阵子的兴奋,一口气做了两首诗。其一曰: 百日归期恰及春,余年乐事最关身。出门便旋风吹面,走马联翩鹊啅人。却对酒杯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 苏轼此行,以谪官被“责授”为检校水部员外郎,尚书省六部内,郎中之下置员外郎,那是一十九品官阶中最低的一级;职名虽是黄州团练副使,应该是佐理该州兵役事务的小官,然而附有规定:“不得签书公事”,所以也只是一个空衔而已。虎口余生的苏轼,对于这些,满不在乎,自誓将来如有恢复完全自由的一天,再也不能矜才使气了。这时候,心里最大的疙瘩,一是如何安顿寄住在苏辙那里的家眷,二是苏辙为他赎罪,被贬江西筠州监酒的遗憾。所以次章诗说: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堪笑睢阳老从事,为余投檄向江西。 写完后,念了一遍,然后掷笔叹道:“怎还不改?” 出狱后忽忽过了一天,元丰三年的新正元旦,汴梁城中,家家都在欢度新年,繁华满眼,苏轼却必须检起行囊,只有长子迈陪从,被御史台的差役押着,匆匆忙忙离开京城,踏上了严寒的征途。 兄弟两家,同时面临播迁的动乱。发难当时,苏轼家小二十余口都送到南都老弟家去寄住了。小苏家庭负担一向很重,欠了很多债,现在又须贬官筠州,做老哥的是决不能再将眷口继续拖累他的了;第二件心事是他们的亲戚又是好友的文同,上年正月在陈州任所病故,至此已将周年,只因没有盘费,无法运柩回蜀,一家人流寓陈州,停灵在堂,束手无策,苏轼认为这是他们的责任。 眼前这几桩心事,必须与他的弟弟当面商处。苏轼倩人通知,约他赶来陈州文家相会。陈州即今河南淮阳县,距离京城约有三四天的路程,是去黄州的中途站。苏轼于正月初四到达文家,一进门,只见素帷穗帐,一片凄凉,苏轼拜祭了灵堂,对文同的遗孤——包括娶了苏辙女儿的文家老四务先(逸民)——一一加以抚慰。虽然生死存亡的悲哀在咬啮着他的胸膛,但总不忍在痛苦的人前,轻易把自己的眼泪流出来,他和文逸民携手河堤,赠诗作别时说:“……君已思归梦巴峡,我能未到说黄州。此生聚散何穷已,未忍悲歌学楚囚。”在这细微处,都可体会一个饱经忧患者的用心深处。 他在文家等了六天,初十日苏辙从南部赶两百里路来到,兄弟祸后重见,自然有说不尽的感慨。他们共同商量了家计的安排,筹定了文同归丧的办法,……除了这些辛苦的计议外,做哥哥的很高兴看到老弟面色清润,两目炯炯有光,健康情形显然非常良好,夜间同卧一室,听见他在行气,腹间隆隆作雷声,知他养生有得,欣然道:“子由必先我得道!” 苏辙推究这场祸患的来由,不得不竭力劝说他的老哥,今后务须力戒口舌,慎重笔墨,以免再惹是非。赢得他老哥自责道: 至言难久服,放心不自收。悟彼善知识,妙乐应所投。 贬谪去处当然是个荒僻落后的地区,苏辙更为他老哥今后的生活起居担忧,但是苏轼却有他的奇想,以为“我们兄弟两人,一个住在长江的西头,一个住在长江的东头,同在一水之上,倒也没有什么不便。”他又安慰他的弟弟说:今后一定“畏蛇不下榻,睡足吾无求”,从此安分守己,做个黄州老百姓,并无不好。 他们兄弟叔侄在文家聚晤三日,各人身上有事,不能再耽延了,遂于正月十四日与苏辙等人别了,父子二人被解差押着,策马径向黄州进发。十八日到了蔡州(今河南上蔡、新蔡等地),碰上一场大雪,朔风怒号,道涂泥泞,这一路上的辛苦,自不待言。过新息(河南息县东),顺道往访曾任黄州通守的世交前辈任师中(伋),未遇,就一马来到分界豫鄂边境的淮水,渡过淮河,才进入湖北境内。 渡淮,至加禄镇,天色已经向晚,苏轼父子就到镇上的驿所去歇马投宿。 在这样雪后阴寒的天气里,残破昏暗的驿所,到处发散着霉蒸的臭味,纵使是最能随遇而安的苏轼,也禁不住脊梁上一阵阵凛烈的寒意,而更使他冷彻骨髓的,是淮河一水相隔,从此与他所熟悉的中原和在中原的一切人事完全隔绝了。“麏鼯号古戍,雾雨暗破驿。回头梁楚郊,永与中原隔。”一种千里投荒的悲哀,不禁油然而起。不过,偶一回顾随行的儿子,那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神情非常坚定,似乎有一副铁石心肠足以面对任何残酷的现实,使这做父亲的人,心里安顿不少。


 苏东坡传(上)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写得挺好的,读的有点累,考试之前狂读是一种痛苦并快乐的感觉。
  •     刚收到上册,竟然有40多页是无字白纸,难道是传说中的无字天书!无语!
  •     叙事进度慢,看着累
  •     写的详细恳切,比林语堂的书更能从生活的点滴细节来了解東坡。跟林相比,算是各有千秋吧。
  •     相比林语堂版的个人更喜欢这本传记。看林版总感觉人物评价太过偏激,虽然能感受到林语堂深深的热爱,但是毕竟传记需要客观吧~~而李一冰的版本更是基于大量事实,同时文笔也很美,读起来真的会沉醉其中。还是希望有更多人知道这本传记吧~ (话说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真的一般,不管怎样作为历史传记类不太合格,不知道怎么被吹上来的,学校推荐还都是他的版本。。。)
  •     这本传记写得很详细,非常喜爱苏东坡。
  •     个人觉得比林语堂版本的要好很多很多,这个才是学人本色,做学问,就是应该这样才对头、
  •     哈哈哈刚开始有点吃力,毕竟读书少很多字不认识
  •     虽没有林语堂版酣畅淋漓的快意,但叙述更加详尽,态度相对中肯。
  •     远比林语堂的好,考据派,真正研究苏的学者
  •     全面客观的展现了苏轼的一生。
  •     看了有几页,发现有很多错别字,非常不痛快!不知是否正版。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