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月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5
ISBN:9787119083308
作者:[美]包柏漪
页数:408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哈珀公司“现代文学经典”系列中的一种,被《出版人周刊》誉为“中国的《乱世佳人》”。
这部讲述历史巨变下一位中国女性命运的优美小说,出版当年即在《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的书目中占据了七个月之久,成为美国最佳畅销书之一,迄今已在美国发行了二百多万册,收获赞誉无数。
本书以春月——一位出身于苏州名门望族的女性的情感故事作为主线,以一个女性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历史巨变。戊戌变法、义和团之乱、辛亥革命……春月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出嫁、守寡、流离失所……在繁华到动荡、绚烂至凋零的过程中,这位始终保持着中国女性坚毅、温婉性格的女主人公,历经磨难而百折不回,自有一种“映日晖、融冬雪”的动人气质。本书的结尾,春月印证了家族的箴言,亲眼看到了五世同堂。然而这团圆中的苦涩和遗憾,那些岁月中不可言说的隐秘和伤痛,也只埋藏在这位女性的心中。
作者包柏漪曾提到,希望这本书能增加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中美两国的友谊。事实上,这部优美的文学作品,更寄托着她对一个更美好、更精致的古中国的哀思。主人公春月更是一个理想的中国女性形象,在她身上,寄托着作者心目中传统的精魂。
整本书充满了优美、哀婉的情调,被誉为“民国版的《红楼梦》”。

书籍目录

追忆母亲吴世良(英达) /1
献词:大幸福与大悲痛原是一体 /4
书中主要人物 /8
开篇 /1
第一章 西风 /23
1. 族长 /25
2. 维新 /43
3. 飞鞋 /51
4. 军人 /56
5. 庚帖 /67
春月.indd 3 13-7-1 上午9:56
第二章 春火 /87
6. 新娘 /89
7. 悲欢 /101
8. 默等 /110
9. 神拳 /114
10. 生离 /127
11. 死别 /133
12. 居孀 /137
第三章 金灰 /143
13. 归宁 /145
14. 贤妻 /158
15. 新年 /162
16. 密谋 /168
17. 赐帛 /173
18. 刺客 /186
19. 算命 /195
第四章 夏酒 /209
20. 插曲 /211
21. 顺命 /219
22. 瞒天 /224
23. 书简 /231
24. 正名 /239
春月.indd 4 13-7-1 上午9:56
第五章 玉凤 /255
25. 毕业 /257
26. 礼物 /266
27. 正直 /275
28. 好逑 /285
29. 龙舟 /288
30. 骑虎 /292
31. 酒令 /298
32. 先锋 /303
33. 母女 /309
34. 求婚 /315
第六章 黎明 /325
35. 心印 /327
36. 干部 /332
37. 分裂 /341
38. 清债 /351
尾声 /363
跋 /391

内容概要

美籍华人女士包柏漪是原美国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的夫人。她因用英文写了《春月》一书而成为一位引人注目的华裔女作家。
包柏漪祖籍淅江省宁波市。父亲包新弟是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工程师,曾任职于南京政府的资源委员会。母亲方婉华出生于安徽桐城的名门望族。包柏漪1938年11月3日出生于上海,姐妹3人,她是老大。1946年包新弟移居美国,随后包氏一家也赴美国定居。1960年包柏漪在马萨诸塞州的塔夫特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与同班同学温斯顿·洛德交往相爱。1963年两人结为伉俪。
洛德毕业后分配在美国国务院工作。他同包柏漪结婚后,曾一度被禁止接触有关中国的事务。洛德在美国国务院工作多年,经历了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等几任总统。曾担任过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和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远东事务特别助理。1971年,他曾随同基辛格从巴基斯坦秘密飞来北京,促成了尼克松总统的首次访华。1985年,洛德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

其实,在包柏漪成为美国驻华大使夫人之前,她早就在海内外的华人社会中颇有名气了,原因在于她用英文写作了一部长篇小说──《春月》。
《春月》是一部描写中国题材的小说,书中的主人翁春月是出生在苏州一个封建专制家庭的女子。作者以她为主线,描写了一个老式家庭五代人的悲欢离合。作品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文笔流畅、寓义深刻。故事从光绪五年写到1972年,时间跨度将近一个世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漫长岁月的动荡和变迁,堪称为一幅历史画卷。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显示了自己既通晓中国近代历史,熟悉中国风俗习惯,又能熟练地遣词用句,安排情节,塑造人物的才华。
包柏漪以全部的精力创作《春月》这部作品。1973年,她35岁时第一次回中国大陆访问,在那次旅行中她听到了许多有关她祖先的故事,看到了她故乡亲属的生活,孕育了写作《春月》的动机。为了写作这部小说,她看了许多有关中国的书籍和材料,常于夜深人静时伏案创作至黎明。初稿出来后,又一遍遍地修改,用了整整六年时间才完成这部小说。1984年,《春月》由美国的哈泼公司出版。这本书一炮打响,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文坛轰动,成为美国最佳畅销书之一。美国《出版家周刊》称之为“中国的《乱世佳人》”,迄今,《春月》在美国已发行了200多万册,并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

包柏漪女士说:“我虽然在美国长大,但我还是一个中国人。美国的读者不了解中国,思想方法、风俗习惯也不一样。我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是为了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增进中美人民的友谊。”她用优秀的作品完成了这个夙愿。
除了《春月》外,包柏漪还写了不少作品。她的处女作《第八个月亮》也是一本关于中国题材的小说,于1963年在美国纽约出版。


 春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我是来说说吴世良的,著名导演英达的母亲,也是这部小说的中文译者。吴世良的翻译是对这部小说的再创造。英文好的人多得是,翻译成中文并把中文这门语言运用到文学的高度,必须有深厚的素养才做得到。之前关于吴世良的所闻只有一件。那是在《我爱我家》刚播出时,英若诚谈英达的母亲他的太太时说:“她抽烟。”当时我特别不理解这个事,一个大家闺秀一个知识女性怎么能抽烟呢?她怎么这样啊?在我年幼的意识当中,抽烟是和堕落、和女特务挂钩的,我为我的浅薄感到羞耻。译者吴世良去世,带给著者包柏漪巨大的悲痛,她在赠词里说:“大幸福和大悲痛是一体。”有些话,在经历许多世事后才会明白。
  •     《春月》,不曾读作者包柏漪的英文原著,无法与中文版比较。英若诚的译文有一种做旧的韵味,是那个时代的特有质感。新式与旧式的行文,如同当时并存的国内外思想,像水溶入水中。人载时代,时代载人,流动着一个个家族的兴替。眺望这个时代,它在变,人却不变。身不由己的席卷在那浩荡的河流,飘蓬不定。与其说是乱世佳人,还不说是一个中国媳妇的一生。在《春月》里,我们可以清楚的区分各个时期的春月,哪个是天真的少女时代,哪个是二十多岁的熟女的,哪个属于三十岁的小妇人,哪个是世故的老妇。体验着她们的生活,仿佛自己与那个时代紧密相连。女人要的是情,男人要的是国,摆渡的是一个家。苏州河,张姓家族的十五岁的少女春月,在墙内忽然之间发现墙外的世界。自己十七岁的丫头梅花许了人家,却是叶老太爷。梅花想要嫁人的可能,生生的被截断,人生断然无梦可做。梅花想要的是和一个年轻人过平淡的日子,而不是守着一个老人当生育工具。张老太爷还叶老太爷一份人情,不经意的葬送了一个女孩的一辈子。梅花的死,让春月有了懵懵懂懂的动摇。十六岁的春月,终于不用偷听先生读书,可以随着大伯伯秉毅自由的识字。但在奶奶,妈妈等人的眼里,一个女子读书多了,总是不好的。不如早点嫁人。她无奈的求情让大伯伯用计“梨”了潘家少爷。也许人读的书多了,心思也便多了。春月嫁去了北京的吴家允愉。春月想要的一份熟悉的爱情,而不是嫁给一个陌生人。丈夫允愉,也不情愿和陌生人共享一份婚姻。爱,不是长久地对视,而是,总能朝同一个方向望去。达成共识的春月与允愉,从零开始慢慢的接近。在高烧与泥泞的痛苦中享得情爱的欢愉。可是来不及有更多的亲近,允愉就为了自己的追求而死去,也看不见自己的女儿明玉出生。春月与秉毅的暗自相爱,却是一个女人还有别的爱情。也许是招骂的千夫指,但是与那些两个人的快乐相比,那些担惊受怕与一个人的等待似乎都值得。在上海,春月终于补上自己的初恋。即使不得不得分开,心关了的春月又为他偷偷的留了一点。生下一个私生子允坚,当弟弟。逃婚,不婚,结婚。想生子,生女,再生子。如神算子的那个预言,命运不会放过我们的,日复一日。明玉在教会学校成长,她不想取悦家而活,而是想过自己允许的生活。张家的远亲长风一直追求明玉,可是明玉想要的她想要的是同志的爱情。明玉最后选择佃农的儿子定志,他符合了她对爱情所有的期待,因为定志是她革命道路的战友。我们很少会选择只是对自己好的人,而是选择和我们相似的人在一起,倒不是想变得更好,只是希望受到鼓励和理解罢了。两代人的爱情,是一个女人与两个男人。爱的设定不在我们心里,只是取决你遇上一个怎样的男人,你便会谈一段怎样的恋爱。张家三兄弟在父亲张老太爷的安排下各自走向了自己的路。二儿子秉粹守旧,三儿子秉崇激进,大儿子秉毅保守。从他们的身上,我们旁观了晚清民国初这个不安的,神经质,慌乱的时期。坐船归国的秉毅,想要在七七四十九天,恢复成一个中国人的身份。那不正是在船上的旧中国吗。革谁的命,命被谁革,它如此温存又过激,受尽威胁又被拯救。有的人顺从地放弃,隐忍无语如一个过客。尽管周围是一片黑暗,还有一群人在这片黑暗中点燃蜡烛照亮,用滚烫的鲜血与锋利的石头去过河。盼着自己人能彻底改变这个国度,改变在人们不可见的心里与眼里。最终迎来的是他的生活,是你的生活,是我的生活,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是所有能够承认生活的生活。山那边的光迟疑的地平线终于跳跃着到来。那些人在黑暗里面度过了这许多的屈膝岁月,开始轻舒四肢,却又在一个特殊时期小心翼翼的死了。也许他们,永远都在一个错误的年代。五代人的回家,是春月回首抛向自己的最后一瞥。可能是对这个时代,最温情的告别了。发生过的事,以后还会发生。做过的事,将来还要再做。太阳底下无新事,这样的故事或者时代,总有一天我们还会与之遭逢。“愿将大袖遮天日,莫使春花任晓风。”
  •     读《春月》时让我想到了多年前曾读过的一本小说,书名不太记得了,作者是董竹君,锦江饭店创始人,那本自传小说让我非常震撼,用主要的笔墨回顾了自己传奇式的辉煌经历,书很厚,前半段下力比较重,而新社会那一段则潦草收笔,那时自己很少读传记类的书籍,碰巧读到她的书后,心中不由得有莫名的苍凉感。也许人们更喜欢自己的前半生吧,离得越远,就仿佛有越多的话要说出来,而那段时光也因为遥远而变得更加美丽,董的后半生很坎坷,也有些不堪回首,所以她似乎只是用了寥寥数页就匆匆总结了一下就结束了。今天读这本《春月》,我同样有着这样的感受,就像是我们读《红楼梦》一样,尽管知道这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不一定真的存在,尽管知道那故事里的时代离我们很远很远了,可是我们仍然会为他们的悲欢而起伏着心情,为家族的兴盛兴奋,为家道的中落而黯然,小说写不尽人世的苍凉,留给后人的永远都是这样唏嘘不已的叹息。作者包柏漪用英文写作此书,翻译是吴世良,吴世良乃为我们非常熟悉的英达的母亲,应该说这部小说读起来文字的愉悦感非常强烈,这不得不归功于翻译吴世良,若没有良好的翻译功底,若没有感同身受的时代悲欢,这部作品一定体现不出这么强烈的美感。在读第一章时,开篇就吸引了我的阅读兴趣,“房间很凉爽,年深岁久的墙头上弯弯翘起的青瓦屋檐遮住了阳光……”一下子就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很久远的年代,安静、沧桑,仿佛置身其境。我们现在身处的世界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特点,旧中国流传下来的美被过快的物质生活所埋葬,但是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还曾有过旧时代的短暂记忆,于是那种年深日久的静谧是在心底里抹不去的。春月是在新旧时代更替的岁月里成长起来的,她有着旧时代女子的美好,却也受着新时代思想的影响,应该说她是幸运的,她和一个满意的男子结了婚,同样心中还藏着真正的爱情,尽管丈夫很快就牺牲了,她同样要背负旧家族的沉重,但总的来说,我觉得春月的一生还是很幸福的,很多东西该出现时,就自然地在她的命运里出现了,她的一生也并没有经历过太多的苦难,整部小说以她的一生为主线照见了时代以及家族的起起落落,是时代的镜子。只是故事最后一小部分以非常简单的语调讲到了文革,带着不堪回首的沉重,这是一段跳不过的历史,也是人们不愿多说的岁月。小说中让人感慨良多的是春月与大伯的爱情,有些不伦,却又让人同情,也许爱情就是这样吧,你也不知道它究竟什么时候发生。小说唯一让人感觉很别扭的地方是,人物间的称呼非常毕恭毕敬,也许这是大家庭的传统?还是旧时代的传统?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大幸福和大悲痛原是一体。
  •     春月,在周末画报里看到,历史感很浓,较强的氛围
  •     如果从今年读过的书中挑一本来推荐,那必须是《春月》了。行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国名门女性,小说本身已经自有一番气象;而吴世良的翻译又如此优美典雅,添花于锦上。唯一的意外,是被乱伦的情节冲击到了......
  •     以为这是一段故事,读完后才发现很难描述出哪一段惊心动魄或刻骨铭心的情节,更容易被记起的是一种情感,心境,仿佛那些日子如流水一般的亲自经历过
  •     叹息。
  •     又一部一女性为视角,以清末之后那段烽烟四起,跌宕起伏的历史为背景的家族史,和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对于书中的新一代革命奋青角色,从《白鹿原》里的白灵,到这本书里的明玉,我是实在欣赏不来。莫非……我骨子里还是一个思想古板的直男癌?!?!
  •     抛下看了一半的猫桌,越看越引人入胜,像《金粉世家》,像《京华烟云》,像。。。但春月不是冷清秋,不是姚木兰,她是张春月,是吴太太。后面出现的女儿的篇章过于繁复纠结,结局虽略显仓促,但也通过各种回忆穿插交代了主要人物的经历,特别是回忆明玉夫妇文革时期的遭遇,春月回忆里并正在经历尾声的文革同样是个疯癫可笑的时代,但对于一个90多岁历经各种时代变革的老人来说,不过是生命最后一幕的大悲伤与大幸福。补充说下译文,有人说译文有点偏离中国人的实际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比如经常出现的亲爱的XX等等;但是结合起那些民国腔调的书信,有一种虽然风格迥异但毫不违和的奇妙。这好歹也是一本原由英文写成的面向美国读者的书籍啊,难道不足够彰显吴世良之译本的精妙吗?不过个人觉得英若诚最后一章的译文中有个小错误,允坚称秉毅为舅舅?!
  •     春月与秉毅,满足了我一切关于养成、不伦、高贵矜雅、赤诚相爱的偏好。
  •     家族百年兴衰史,人生多磨难,要有自己的坚持
  •     好看哭。跟当年读《京华烟云》和《穆斯林的葬礼》的感觉如出一辙简直。废寝忘食那种。
  •     作者信宿命,书中算命先生的话最后都成了真,但不影响阅读,算是把结局写在了前头。 包柏漪写得很精彩,吴世亮翻译得很精彩。乱世,大家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大家族的人更关注国家,更愿意改造、拯救国家。
  •     除去生涩的称呼以及语气词,其它大爱!
  •     女性的视角 温柔 细腻的述说世事变迁 完美…
  •     译得最好的英文小说之一
  •     2015年上半年读过的最好看的小说没有之一
  •     映日辉,融冬雪。
  •     文字极其优美,所用之成语意蕴丰富,唯一不能接受的大抵是,乱伦的情节,若这是在脱离封建社会所做出的抵抗,却也仍欠缺说服力。倒是长风不可得的情感,虽遗憾,但美好。
  •     1,就行文本身来说是挺好的,铺展的面虽然广大,但也没有凌乱,整体的一根线还是拎得非常清楚。2,很多地方译文是很美,但是也有很多地方实在是太别扭了,比方说前些天吐槽过的那个我的爱妻,我的丈夫这样的称谓,实在是没有中国特色。里面的人物讲话的语气,也经常有种不像中国人说话的感觉。这种东西是最微妙的,实在很难搞。
  •     前半部分的旧社会女性成长史,后半部分家国天下的家族史。 最好看的是主人公寡居后出轨自家大伯的一段情事。 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没有体现出来,总有股小家子气和无力感。
  •     是因为封面很美买的,过了大约一个月才下定决心读完。讲述了那一段的历史。历史对于我们来说总是带有刻骨铭心的震撼味道。兴许大家都大同小异。
  •     一个外国人笔下的中国动荡年代中家族传奇,你不得不感叹即使是中国人也难以写出。哦,sorry她是美籍华人,年幼时还是在中国生活了几年,囧。作为一个小说,情节一般,但是文字确实优美典雅,这有着吴世良的功劳,有些称呼确实有些别扭。女主人公春月即使年幼时叛逆有同情心且好学,但她始终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中国女性,也就像水一样,可以穿石。中共决裂之后的事情包柏漪没有写。其实这是更加难写的部分,也更加难以了解。于故事而言,难以匹敌乱世佳人,因为她一开始就定下见证五世同堂的基调,春月带着允坚回南方后,就已经是作者所无法掌控的了。不过,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包柏漪已经做的很好了,她将自己对家族对故土的感情融入其中,难怪会在美国引起那样的反响。
  •     她从不诉苦,她从不怨天尤人。奶奶说春月能看到五世同堂,她看到了
  •     喜欢小家与大家之间的抉择,也喜欢春月与秉毅之间的禁忌纠葛
  •     得一知己如秉毅可矣
  •     没啥印象了。
  •     后半部分少些拖沓冗长,会更爱一些。
  •     如果连亲人都不爱,又怎么会爱同胞?连家都不爱,又何谈救国?让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从来都非明玉之流,而是像春月这样隐忍坚韧的人们。
  •     第四颗星给翻译!但是就还是觉得写得有点单薄。。。这么多事就这么轻描淡写就完事了。。。?
  •     在coco岛上读的,难以想象这竟然是译本。可故事并不怎么喜欢。
  •     人生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责任。
  •     一开始以为是类似于《我的一个世纪》《或是穆斯林葬礼》这般乱世中的故事,似是非是。书里在乱世中的每一代人都努力的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无论是守旧的还是符合时代的。动荡时代中是跟着时代走还是守旧都不重要,春月只知道什么必须守护。译者的用心良苦开篇足以体现,每个开篇的文章与诗词都无不是点睛之笔。很开心读到了吴世良翻译的这一本,赋予了这本书第二次生命。
  •     吴世良翻译的文字优美而简练,显示出她个人高超的文学水平。 受人推荐,但最初吸引我的是英达和英文原著作者包柏漪分别写的序。 通过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对一个大家族兴衰的影响,推及到个人命运。文中的叔侄不伦恋注定夺人眼球,我想不通为何至此?难道直接或间接收到西方文化影响所致? | 个人拙见
  •     很优秀的译文,吴世良的文笔好得难以相信原著是英文作品。从清朝光绪壬辰年1892年一直写到尼克松访华1972年,戊戌变法、义和团之乱、辛亥革命、国共合作分裂、文化大革命……80年的历尽沧桑。
  •     春月,以为伟大的女性,一生经历半个世纪的中国变化。读此书感受中国半个世纪的变迁。这本书适合多次品读。
  •     我会读第二遍的
  •     一部中国女人的悲欢史(´・ω・`)
  •     2016.4.11 二读春月
  •     经书友推荐的,写的一个清末民国初年的贵族女子的故事,算是中篇,不算离奇。但是春月身上一直存在着不安分,不安于旧习,用自己的力量抗争着,但是骨子里的贵气贯穿她的一生。哪怕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她遭受的难以想象的遭遇,也没有摧垮她的贵气。做女人当如春月。 大悲和大喜往往是同体的。一个作家所写的往往比所说的更能反应他的内心。 但是整本书稍显单薄。
  •     20150209
  •     前半部分精彩好看,后半部分冗长拖沓。
  •     2016.10.14
  •     翻译真是伟大的二次创作。
  •     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喜欢到图书馆借来看完后,自己又买了本珍藏。一个女人的一生,一个家族的百年变迁,一部近代中国史。写的非常好,翻译的就更棒了,如果现在的翻译者能有吴世良老师的一半用心,也不至于那么晦涩难懂了。
  •     
  •     大幸福与大悲痛原是一体。九十载离乱岁月,伴中国几度乱世到太平。
  •     看过,然后忘了,再看一遍,跟没看过一样。只能说拉来背书的人太强了。
  •     不可多得的翻译,仿佛原文就是用中文写成。会让我想起《京华烟云》。
  •     近期尤其痴迷这类小说,见证春月从孩童到白发苍苍,感慨万千
  •     看了十来页发现以前看过。。。
  •     我妈特别喜欢的一本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