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邀请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
ISBN:9787301234037
作者:(美)威特(WittJ. )
页数:297页

作者简介

我们为什么会按照我们想的那样去做呢?我们为什么会按照我们做的那样去做呢?社会学旨在对这两个问题提供答案。尽管其他学科也试图做出回答,但社会学提供的分析视角,既有更大的包容性,又有更大的密切性,它比我们在许多其他领域可能找到的观点更为基本、更为明确。社会学可使我们洞悉“全景”。本书就是这样一本涵盖广泛、通俗生动的社会学入门书。
编辑推荐:
1.
这虽然是一本社会学入门读物,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学内涵和想象力。。
2.
作者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人们把握社会学的核心观点。通过此书,为读者认识和了解社会提供新的方式,从而使每个人获得更多的社会学知识。
3.
本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阅读此书,不是仅仅记住那些现成的东西,而是去实践,去行动,即去做社会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理想,建立美好的社会。
4.
社会学同时在个体和集体两个层面上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现状,以便可以就我们人类将走向何处、我们应该如何实现目标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社会学视角
第1章地位的重要意义
第2章社会学的想象力
第3章寻求答案
第二部分社会学的大观念
第4章汉堡是一个奇迹
第5章劳动力+树=书桌
第6章我思故我做
第7章自我与社会
第8章“是”的含义
第三部分我们生活的世界
第9章联结纽带
第10章教育
第11章保持信仰
第四部分差异性的后果
第12章等级之差
结语社会学是个动词

内容概要

乔恩•威特(Jon Witt,1962— ),芝加哥罗耀拉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中央大学副教授,主讲社会学入门课程。


 社会学的邀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社会学是最贴近尘世的一门实践智慧。社会学家艾尔· 巴比曾经有言:“不久你们就会发现自己早已知道不少社会研究的实务。事实上,你们一生都在做社会研究。”一个好的社会学家必定也是对生活哲理充满洞见的人,因为做社会研究与寻求更好的生活本质上相通。好的社会学理论必定促使我们洞悉自己观念与行为形成的原因。在这本书中,作者乔恩·威特不仅想传授最基本的社会学知识,更想让通过前者为个人生活以及社会提供实践智慧。就此意义而言,这并不是一本纯知识性的入门书籍,作者有意通过社会学的分析来提示我们存在可以达成生活目标的新思路。当他在分析权力来源时,他列举了经济条件、知识程度、职业地位以及声望等,同时还提到党派这一容易被大多数人忽视的因素,而缺乏经济特权、政治资源的一般人恰恰最需要利用的便是党派资源,具有相同欲求的一群人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力量,哈佛的学生就曾经团结一致让校方为所有的学生都发放了一笔生活费。科学社会学哪里不对?但在成为一门实践智慧之前,社会学却与自然科学走得比较近,并想与攀上亲家。这样的心态我们或许可以从第2章末尾见于第48页的第5个思考题中,寻见一丝线索。问:“为什么社会学家越接近科学社会学的立场,就越有可能失去积极主动的立场?”当观察社会时,将自己想成是体系外的观察者,通过细致打量这个社会的样貌动态,进过一定的控制测量,就能发见这个社会运作的内在规律,与生物学家分析蚁群、蜜蜂的社会群构并无二致。早期的科学社会学家正抱持着这样的信念,其核心观点便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解释社会关系”(第45页),就像自然科学家寻求“自然规律”一样,他们也要捕捉到客观的“社会规律”,抛开了政治利益的诉求,就能使其结论更有合法性。不得不说,这样的方法论是极为自然的。不过将现实的性质看成单一的现代思维观念,正日益受到擂战与质疑。在后现代主义中,大写的真理(Truth)已经消解,我们看到的真实(truth)往往取决于我们的观念如何,“领土不再先于地图存在,相反而是地图先于领土存在,并造就领土”的名言即为此理。这导致任何理论说明可能都说对了部分,又难以讲出全部。为社会现象寻找一个合理解释的理论,就相当于从事一次拼图,看哪个理论能最大程度的将资料安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大多数问题都复合了多种因素,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探得那个“唯一的解”,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真实只是我们相信的真实。正是因为方法论上面的底子薄,科学社会学对自然科学的攀龙附凤注定以失败而告终。不仅如此,其在承担社会责任,改变现实方面往往不会有积极的态度。为何?因为科学社会学既然将社会现象当作客观规律加以对待,那么也就意味着承认现实是无从改变的,除了顺应别无他法,即使现实的制度让科学社会学家感到悲观,他们也只能感叹,这样的社会真不好,但是社会因果律就是如此,没法改变,只能去规避。当然,这样的迂腐之见恐怕不会再有了,不过科学社会学既然将研究者设定成局外的观察者角色,那么描述分析、为人类贡献新知就是他们的首要任务,改革社会的现状并非分内之事,顺利成章地,他们对改变现实便不会抱有积极的态度。作者显然认为这样的社会学是令人失望的,他毋宁认为好的社会学家应该放眼世界,并积极思考:如何行动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换句话说,作者作为改革社会学的倡导者,认为不仅需要寻求理解这个世界,要改变这个世界使其变得更加美好(第43页)。这便是改革社会学对社会抱持的积极改变的态度。让社会更美好——提高社会资本他心中的美好世界至少实现了下述几个目标:人与人之间获取机会的能力是平等的、社会中维系个人之间的共同体纽带是紧密的、以及社会流动的实现不该遇到制度上的障碍。上述3点美好社会的设想,实际上是改革社会学的价值预设——当然为什么要认同上述几点大可有一场哲学的论辩,正因为预设的目标是令人心动的,社会学家开始描摹现实社会是怎样的,形成的原因为何,以及怎样才能到达更好的社会。关于第2点,作者极力倡导相互依赖性比个人主义更加重要,因为他认为是时候重新反思是否应将技术发达作为衡量文明的标准。现代人处在高度文明带来的都市生活之中,享用着最便捷的交通、最快捷的通讯、最舒适的办公环境,但也面对着日益上涨的房价、躲不完的阴霾天、堆积成山的工作文案和在一个新城市中闯荡举目无亲的孤独。据调查,世界上幸福感最高的地方不在收入水平最高的地方,而是在太平洋上的小岛,这不禁令人侘傺。享有了现代文明却没有享有幸福,为什么?社会学家会告诉我们,是这个社会病了,这个社会正在日益丧失社会成员相互依赖的社会网络,我们的工作、家庭和社会关系不在依赖与当地社区的联系,用专业术语表达就是“社会资本”在不断下降。我们更愿意待在家中观看电视、或者上网聊天,而不愿意出门参加集会、上教堂、去公园散步或者参加俱乐部的活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场所中,而不是投入到家庭或者共同体当中。书中还引用了社会学家普特南(1995)关于打保龄球的调查研究,说明近30年玩保龄球的人大幅增加了,但更多的人是在独自玩保龄球(第89页)。而在我们国家,宅男宅女日渐增多,相亲也日渐增多,相亲节目也日渐增多,到后来看相亲节目的人日渐增多,但宅男宅女未见减少。精于计算的现代人只要关上门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好,便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资讯大可上网获取,日用品、食物大可网上购得,运动大可跑步机解决,这些好像也没大问题,生活不是可以继续嘛。但,走出门每个人都成了孤岛。一个人即是一个孤岛的场景在很多电影中都预言过。《黑镜》第二集中,每个人的财富来自骑行单车的里程数,视财富多少入住不同尺寸的单人房间,就连参加美国达人节目都不需要到场,在家中连线即可;或者在《机器人总动员》中,宇宙飞船中居住者的生活方式完全都由一家超市所垄断,吃穿用都在专属的位置上进行,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是隔离的。——一句话,人与人之间正日渐丧失相互联系的关系纽带。社会资本下降究其原因,社会学家认为,跟现代社会的劳动分工有着莫大的联系。传统社会的人由于分工未细化,工人们都掌握制造着一个产品从生产到结束的各个阶段(第80页),知识与技术被群体所共享,所以存在着具有集体意识的共同体。而现代社会由于劳动分化日益加深,每个人只处理专业领域内的一部分,在有限的经验共享中,很难形成一种共享的价值观,整齐如一的世界已经被多元社会组成的多元世界所替代。个人更少地受到集体意识的约束也就意味着每个人可以更加自由地走自己的道路,而不必对他人负责。每个人追求自己的生活还并不足以导致社会互动的崩断,当不存在能够分享共同生活经验的其他同伴(如人民公社时的生产小组),也不存在与其他个体必然发生接触的公共场合(如四合院)时,便难以形成共享的统一价值观,之前维系共同体的集体意识的羁绊消泯了,因而人将倾向于隅居在自己惯常的生活范围内。作者借涂尔干的理论说明,现代社会的凝聚力不再像传统社会一样建立在相互重叠的统一意识中,而是建立在存在差异的相互依赖性之上,因为在日益分工的今天,人们前所未有地更加相互依赖彼此,如果司机罢工交通就陷入瘫痪,如果交易员操作失误股市便大幅震荡。为了增加相互依赖性,就应当增加休息时间,扩大人们在非工作场合互动的机会。最近新出的you +青年社区便是一个新奇的做法,与传统的公寓相比,它缩小了每个租客的个人空间,只有30平米,以此扩大公共空间的面积,以营造自由交流的社区氛围,缩小个人空间的舒适度,并且提升公共空间的吸引力确实为有益的尝试。另外,皮克斯电影公司的工作方式与办公环境设置也可以视作是扩大共同体互动的典范,办公室没有专属一说,每个人都能随心在各个地方创作,而且员工创作完成一段动画后会组织主创一起在银幕上观看效果,并接受其他人员的各方面批评,由此便打破了各人完成各自工作的界限。社会是如何建构个人的?话说回来,书中的门诺人不情愿接受最新技术对他们的改造,正是不希望以牺牲共同体之间的纽带为代价而换取个人生活的舒适,走上技术的高速通道后,或许便面临没有选择的困境——选择的种类倒是很多,但就是唯独不能选择“不作出任何选择”。当打车软件出现后,不选择快的或者滴滴打车,我们还能够轻易打到出租车吗?站在哲学的角度而言,只要没有受到强力或胁迫抑或思想洗脑,人总是自由的,能做出自己认为所是的选择。但社会学告诉我们没有那么简单,人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限制,以至于人的选择其实极为有限,最为糟糕的就是在自由的幻想中进行选择,却未看见冷冰冰的现实。浇完冷水之后,社会学亮出它的核心观点:每个人都是被社会所建构的,包括偏好、性格、知识结构、语言。我们所有人组成了整个社会,我们所共享的文化、理念与规则都成为这个社会的内在属性,而这套属性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确实存在的。从来没有一个实物叫做“参加别人婚宴要出份子钱”,但每个社会上的人都心知肚明;从来没有一条法律规定“不同村子里的男女不能通婚”,但福建安海八寸的祖祖辈辈都坚守着这条村规,谁要与这些“隐墙”对着干,肉体上虽然没有头破血流,但也必定付出惨痛的代价。社会的这些属性并不比实体物少去一分真实感。社会由一个个个体建构之后,又反过来塑造来到世上的每个自我:流行的音乐塑造着这个世代的品味,流行的语言塑造着这个世代的谈吐——geilivable、躺枪、醉了这些虽只是当下的语言,股市涨跌的预期左右着投资者的决策。每个人均在社会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而每个人如何行为、思考很大程度上都与其所在的社会地位相关。书中很有趣地告诉我们社会地位越是高的人,会穿印有越少文字的衣服;说话的语法错误过多往往反映说话者没有接受过较高的教育;工薪阶层的收入多来自于劳动,而富人的收入多来源于其原先积累的财富。既然每个个体都是被社会所建构的,那么个体岂不只是社会随机产生的结果,个体之间哪里还存在差异,无非都是受社会摆布的棋子?社会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个体,但永远无法决定个体的行为。每个人的选择虽然是有限的,但对自己做出怎样的选择有着最终的发言权,而做出抉择的过程从来不是线性的,社会并不是背后的傀儡师。激情、闪念、分析失误、情绪统统混杂在其中,微小的一个扰动或许都会改变最终的选择。因此,个体是被社会建构没错,但行为从来未被社会所决定。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就知道那人会做这种事”,虽然常不中听,但只涉及对为人的判断;也会时常听到,“别解释,你肯定就是那个意思”,好像除了惯常的行为之外,一个人就不存在其他偏离其本性的行为了。我们被社会建构的程度到底有多大,社会学家也始终无法摸透,但倾向于认为在天性与后天教化之中,后者对于自我的构成起了更大的作用,亦即社会的经历与互动形塑了我们的行动与观念(第143页)。这不禁令人失望——处于同一个社会之中,岂不是要从同一个模子里出来了?个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保持,更难。按照社会学理论,自我当中存在一部分长期接受社会建构,带有社会化的部分被称为“客我”,而反映与生俱来的天性则是“主我”。主我在一个人独处或者与知心朋友相处的时候展现得最淋漓尽致,而在与外界交流或是公共场合时,客我掌握着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因此很多情况下都是客我规划好表现的尺度与范围,让主我尽量不去越界。客我体现为与社会打交道的能力,首先它具有“一般化他人”的意识,能够评估一个人在特定社会场合下该如何行事,也就是什么样的反应该被期待,什么样的行为被认为是不妥当的。例如一群人出去吃饭,当所有人都同意去吃中餐馆,剩下的一个人却跟大家唱反调要去西餐厅,尽管他讲出了内心想法,展现了“主我”,但也会被认为是不适宜的,因为不考虑多数人的感受。正是因为客我有“一般化他人”的能力,因此也就可以反观自身,假设在他人在场时,推测他人会期待自己做出何种应对和表现。因此,关于自我与客我的关系,如果打一个比方,主我就像初踢足球的孩子,只想着追着球跑,而客我像是受过训练的足球运动员,知道自己该出现在场上哪个位置。当我们评价一个人“洒脱”“随性”,往往意味着此人主我表现得比较显眼。因此,客我带有明显被社会建构的痕迹,个体因而即是社会的缩略图,无法超越社会的限制而存在,也正因此,明白限制才能让我们获得真正拥有的那部分自由。对此,作者在结语给出了一些有益且实用的建议:更好地认识特权:找出自己的优势,尤其是与其他人相关的,并为未来做打算。更加信息灵通:如今的我们比以往更容易地获取外界信息,寻找它,了解正在发生的事。理解所学的东西:资料永远不会开口说话,必须分析;资料不仅仅是事实,也嵌入在自身利益的网络之中。再次证明,一个好的社会研究者,必定也是一个充满生活智慧之人。
  •     第一章:地位的重要意义本章将重要分析我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影响我们所做抉择的一些方式。处于类似地位的人往往具有相近的洗好,并会做出类似的选择。1、我们所处的地位决定了我们是谁· 我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着我们对资源的获取,也决定着我们能否做出切实可行的选择。·社会学就是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差异性后果的系统研究。·只有正确认识到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由我们所处社会地位决定的程度,认识到我们不是完全自由的,我们才能对改变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世界做出更加贴合现实的选择。a、世代:婴儿潮一代、X 一代、新千年一代· “社会”这一术语的意思太过模糊,在解释社会成员的特征上不会对我们有真正太大的帮助。社会学家更喜欢分析那些更具体的群体范畴,诸如性别、社会阶级、收入类群、教育类群、部族、宗教团体等,以便更好地去理解影响我们所做所想的因素。·“世代”=“年龄同期群”,指仅仅因为出生在差不多同一时代而具有相近年龄并因之而具有相似经历的一群人。·历史事件会以我们通常不能理解或不能欣赏的方式塑造不同代人看问题的态度。·社会学家通过跟人交谈、倾听来搜集有关世代差异的信息,分析其生活模式,然后再推而广之涵盖更多类别的人。·“世代”这一概念相当宽泛,并因此而会忽略世代内的许多重要差别。这种世代研究往往会过分提现那些属于主流文化者的爱好,而忽视了整体中群体间的显著差别。b、年龄与社会性别:人口统计学因素和电视爱好· 我们的选择模式还受到其他因素(如性别、种族和民族、收入)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可以很明显地通过分析人们喜爱某些电影、歌曲和电视剧的程度来加以说明。·Nielsen Media Research 2005 尼尔森媒体研究所的电视收视率调查。·关于“世代”的影响,我们也可以通过年龄来对照其喜好的不同。·社会性别作为一个广泛的社会类别,的确会影响电视观众的洗好。·我们选择观看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反映了我们生活所处的不同流行文化世界,由此也引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c、生活方式簇:人口统计学因素和消费·社会研究者把年龄、社会性别这些群体特征跟受教育水平收入和其他方面都结合起来,得出关于人们生活方式的结论。其结果就是亚群体。·“亚群体”=“生活方式簇”:是根据人们的消费偏好、群体成员身份、品位、价值观和态度而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群。·人口学家韦斯(Michael Weiss,2000)通过聚类研究绘出了62个类群的消费地图,以说明不同消费者喜好高低不同的集中程度。2、社会生活的象征意义:作为标志的都市传闻·尽管我们可能没有察觉到我们的偏好在何种程度上受到社会的塑造,但社会学家进行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揭发其发挥作用的方式。他们除了分析我们的喜好模式外,还要去分析我们所做和所说事情的象征意义。·都市传闻研究者提出,这些传闻使我们面对现代生活时所关注的事情。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发现我们社会性别、性、社会变迁等事物的态度。·歌曲和其他流行的表现形式,比如小说和电视节目并非仅仅反应我们所关注的东西,他们同样塑造我们。·通过分析都市传闻、消费选择、电视节目喜好模式和社会生活世界中的其他现象,寻找里面隐藏的模式,我们可以识别我们的个体偏好为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所促成或塑造的方式。3、权利、特权和地位·社会学不只是描述社会,说明我们的偏好是如何形成并具有模式性的。它也可以对我们如何确立这些模式及其原因提供批判分析,并能帮助我们对是否希望维持这些模式提出问题。·阶级、社会性别这些人口统计因素不仅体现着不同的社会世界,还因为他们能塑造社会地位,并影响我们可能拥有的机会和可能遇到的障碍。·我们是基于自己的社会地位而继承了优势和劣势。我们关于平等和机会原则的信念,可能与因群体特征而限制人们获得机会的现实是相冲突的。·我们的社会关系、我们坚定持有的新年、我们所获得的资源,都是我们所处地位的结果。 第二章:社会学的想象力·游戏中我所占据的地位塑造了我的认识,甚至决定了我的感觉。放在社会学上讲,我们的所做所想,甚至我们如何感觉,都不仅仅是我们自己个性特征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地位有重大关系。 ·社会学提供了一种工具,让我们能够理解我们是如何想和如何做的,以及为何会这样想和这样做的。1、社会与个体:历史和人生·“社会学的想象力”by 米尔斯 美 1959·社会学的想象力是分析作为个体的我们与塑造我们生活的更大的社会和历史力量之间关系的意愿和能力。·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历史”不仅意味着我们所处的时空,还意味着我们从中发现自己并获得资源的相应地位。 ·正如社会学的想象力提醒我们的,我们是在我们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中(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历史”中)行动的。2、生活机会·处于相似地位的人们拥有获得相似资源的提劲,这意味着他们面对相似的障碍和机会,从而会做出相似的选择。·资源的划分方式:a、物质或经济资源:你拥有什么(金钱、资产与土地)b、社会资源:你认识谁(社会网络与声望)c、文化资源:你知道什么(观点、新年与价值)。·韦伯的“生活机会”:个体所能获得的成就是以所处的社会地位与其所能得到的资源为基础的。3、社会问题:私人问题与公共问题·米尔斯:基于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区别,我们应该区分个体作为个人所面对的障碍(私人难题)与处于相似地位的个体所共同面对的障碍(公共问题,社会学家则常称“社会问题”)。·我们作为个体的选择有助于解决我们共同面临的难题。·探索与失业有关的更大的模型——换言之,将它作为一个公共问题——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它对个体的影响,从而帮助个体与社会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4、社会学是……·将要定义的对象与其他对象区分开。·结成同伴过程的研究、与群体有关的……·社会学是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差异性后果的系统研究。a、系统研究·社会学知识建立在经验信息或者以经验或以观察为基础的信息上。·社会学系统研究包括两个维度:①方法,涉及应把哪些东西算作资料和如何收集资料:定量法:强调用数学或统计学的方法计量与分析数据资料,收集这类资料最常用的方法是调查;定性法:重视倾听和观察人们,并允许他们解释自己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收集这类资料最常用的方法是参与观察,与所研究对象交流互动。②立场,涉及到社会学家与其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科学的社会学:观察行动被假定为被动的,不会对所分析的事物产生任何影响;改革的社会学:社会学家主动参与、主张社会变迁。b、个体·个体有选择和行动的自由,被称为能动性。·我们通常会遵循“阻力最小路径”原则,其含义是为他人所接受和期望的行动和信仰。c、社会·社会有三个密切相关的要素:①结构:包括关系与社会网络模式,包含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资源的组织。总体结构的主要因素称为“制度”,最普遍的五中制度是经济、家庭、教育与宗教。嵌入制度中的是群体、子群体以及我们所占据的地位。最终产生的结构,为我们提供了行动的环境。②文化:包括我们人为构建的与身外世界的关系。文化的三个主要部分包括物质文化(涉及填充我们周围世界的物质材料)、认知文化(包括语言、思想、知识与观念)和规范文化(行为的准则)。③互动:包括我们的结构地位内部文化资源的交换。我们身处的结构提供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网络,但是这些关系必须以我们的互动去激活。社会必须通过行动的个体才得以确立、具体化。“结构”与“能动性”是通过互动同时产生的。d、差异性的后果·社会学不仅描述我们的文化结构与互动;它也要分析经济、社会、文化资源是如何分配的,并根据他们为个体所创造的机会与障碍讨论分配的结果。 ·我们应特别关注对社会权力的分析。社会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揭示和分析不同社会地位带来不同的资源的不平等的程度 。这是我们关注差异性后果的原因所在。5、社会学的呈现方式·多重范式学科。·社会学应该关注微观层面的问题(即与个体和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还是应该关注宏观层面的问题(即与诸如社会和制度等更大的社会结构有关的问题)。·社会学家应该以更科学客观的立场,还是更积极改革的立场来披露数据资料。a、微观分析法与宏观分析法b、科学社会学与改革社会学c、历史背景·19世纪的工业革命、知识革命、政治革命带来了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学家试图补救并帮助人们去应对新的环境。d、孔德(August comte)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孔德和实证主义,基础基点:稳定和变迁。e、马蒂诺(Harriet Martineau)对改革社会学的贡献·关注对道德(我们认为什么是恰当的)和行为方式(我们实际所做的)的观察和分析。·社会批评作为社会学的核心。6、社会学作为一种工具·
  •     一句话概括:社会学是一条在常识之外寻求日常生活新意的自由之旅。读后感:如果我们足够好奇与真诚,我们就会发现大多数日常事物都不像表面那么简单。——唐诺相对于其他学科,社会学仿佛具有一种更强的穿透性,穿破日常事物或软或硬的表层,抵达更加深层的原因。关于社会学的思考,有时候会显得很有趣。比如,福塞尔的分析着装的易读性准则很有趣:阶级越高,穿印有文字衣服的人会越少。“穷人把自己与某个全球公认的成功企业联系起来,于是在那一小段时间里获得了一种重要性……一旦穿上可读衣饰,你就将自己的私人身份和外部的商业成功地合一,弥补了自身地位的无足轻重,并在那一刻成为一个人物。”在后现代生活中,消费成为了我们选择的主要方式,品味折射出处境。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满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之后,就是尊重需要。在现代生活中,尊重需要之前的层次容易满足,成就感的获得比较难。我们往往处于一种成就感饥渴的状态,在人群稠密而又陌生的环境,我们更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同。因此,我们通过曲折的方式隐晦的满足自己的欲望。我们不仅通过消费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我们还通过其他方式——各种主义的选择。民族主义者,通过将自己融入到一个更大的共同体——亘久存在、宏伟的民族,于是自我作为民族的一部分将成为永恒。个人主义者,通过将自己区别于他人,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从而获得某种”珍稀“式的成就感。然而,细细想来,这两者都没有道理。民族主义者,所寄托的民族并非是亘久的存在,只是一种短暂的历史现象;个人主义者,自以为的”独一无二“,只是这个星球早就过剩了的商品——是的,你很独特,但每个人都很独特。共同体和个人,其实是一种事物不同层次的表达,当我们强行区分它们,赋予它们实体的性质,我们会发现种种悖论。我们会发现,共同体很虚幻,什么是共同体存在的实际标志呢?完全独立的个人不现实,每个人都是网络中的一份子,”单子“不存在。在这个普遍成就感缺乏的社会,为了满足和食欲、性欲一样的成就感,我们无形之中扭曲自己的认知,赋予共同体或个人过高的比重,这值得警惕。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灰色,並不必然具有一種顏色上的意义,但却只有灰色是必然的。因為它是混合的、困惑的、结块的、不纯的、未经高温消毒的。
  •     我都看进去了
  •     打开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更新了我的思维模式。让我重新理解了社会的定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我认为掌握这种“实践理性”知识是个体真正成熟的第一步。
  •     不断在重复地位,阶级。 现代社会物品的生产需要集体的力量,但是我们又限制在个体的思想中。 劳动分工,资本,教育,觉得很多概念好像是和经济学重复的。 好像没有眼前一亮的事物,我们的认识受我们阶级、文化、社会地位、性别的影响。我们不仅仅是独立的个体。就算我们希望成为独立的个体其实那是集体文化是这样。
  •     合格的通识读物,优秀的社会学入门辅助。按照敝系的课程特点,感觉更适合放在社概之后国社之前阅读。遗憾啊,当年的所谓入门课社会学概论简直就是名词解释课,倒是社会学专题讲座真正呈现了些社会学的学科气象,然而15级已经停开社专了,哎...
  •     相见恨晚
  •     看着很过瘾,深入浅出。历史学界什么时候能撰写一本《历史学的邀请》?
  •     四星。前半部条理清晰,内容详实,后半部有点乱,可能是阅读状态不好。很有一些刷新我原有知识点的理论,比如汉堡奇迹,宗教观念等,对后现在有了更深的认识,激发了对马克思资本论的兴趣,整体很不错。翻译非常烂,尤其是后半部,好多句子都要读几遍才知道是什么意思。
  •     隐形的条件限制,你之所以成为你并不只是靠自己的意志。
  •     社会学不仅是个名词,更是个动词。它教会我们认清自己的地位,所处的环境,尽管不可避免却总要面对的社会限制,了解到我们既贫穷又富有,必须依赖他人而生存,以及强制选择。我们有必要看清社会的本质,它的建构。了解这一切,同时意味着担下了责任:在常识之外寻求日常生活新意,用实际行动让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     深入浅出,最后关于知识的三种分类很有启示作用。我们太注重第一种知识了
  •     “社会学无论是在我们作为个体试图更好地理解自己这一方面,还是在我们作为集体努力建设美好的世界这一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社会学吸引我的地方啊(˶‾᷄ ⁻̫ ‾᷅˵)结构和条理较为清晰的社会学入门书~
  •     社会学的入门读物,值得再读!对宗教、阶层、社会结构、生活机会都增加了理解。不仅是理解社会学,而是理解社会。
  •     深的看不懂,浅的嫌没味
  •     看这本书前确实得先看一本中规中矩的社会学教材。从写作布局方面看:此书详略不当,略处篇幅不足,就像说话飞快的谢耳朵。详处又对不紧要的例子废话连篇。从内容方面看:看的第一本社会学,没有对比,倒真不知道内容处于什么水平。
  •     社会学的入门,比较通俗易懂,讲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一些生活中遇到的烦恼,个人选择,个人自由,和社会的关系……
  •     有意思。
  •     叩门
  •     入门的读物,但是一点都不浅显。我明白文化研究为何要建立在社会学和人类学之上了,可能这些学科本身所带的关怀和同理心让我们无法回避。
  •     虽然是标签是社会学入门,但真的推荐无论是不是对社会学感兴趣,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     太有意思了,早点看就好了,获得很多新的观点。比如谈到的社会分工与共同体的解体,以及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等。推荐
  •     最后说阶级那里稍嫌啰嗦。。明明前面字字珠玑
  •     终于看完了,非常有趣!如果说法学是界定并争取个人自由的话,社会学就是让我们知道我们何以不自由而争取自由,告诉我们不顾社会联系的自由主义为何行不通。正如作者所说,社会学是在常识之外寻求日常生活新意的自由之旅。
  •     2017年第1本书。人是社会性动物,当我们谈论自我,我是大学生,我是安徽人、我爱看动漫……都是一种建构在社会性之上。 这是一本社会学导论,概览了社会学的理念,读完也能搞懂很多貌似高深的抽象概念到底是啥意思?比如资产阶级、后现代等等。 翻译减一星,比较拗口,内容还是很不错的。
  •     以美国为背景 写给学生们;真诚 清晰 平实;作者来自西部中等城市工人和新教
  •     思路最清晰的社会学科普。
  •     很有用的社会学入门书
  •     奇特的观点
  •     扫盲。
  •     喜欢社会学,可以认识自己的生活。
  •     总体上来看写得不错
  •     非常棒的社会学入门书籍,社会学的价值和观察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社会学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三巨头、马蒂诺、杜波依斯、彼得伯格等、以家庭、教育、宗教举例(五部分之三)举例,差异性后果是作者对社会学的最后一部分定义,以及最后社会学的实践价值。十分清晰明了,事例中穿插着概念,要是生活在美国或许还会有共鸣。正如作者所言,我们并不知道多受制于社会。美国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的观点十分有启发。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叙述让我怀疑到底有多少伪马克思主义。
  •     “相互依赖性比个人主义更重要,文化和结构对机会的选择有重要影响,我们有改变文化和结构的责任。”
  •     社会建构:教育再生产、阶级决定视野。文化建构:宗教。个人建构:语言学。三者互动反馈。作为科普不错,但社会学宽泛,难深刻。
  •     写的很好,但略显繁琐,有趣点较少。
  •     涂尔干、马克思和韦伯讲得很精炼。总得来说逻辑鲜明有层次。其他部分如果适当精简语言并把讨论更深入些一些可能会更有趣吧。
  •     虽然读起来更生动一点,毕竟作者努力用了大量生活的例子和文艺的语言,但是还是感觉作者叙述得有点乱,深浅不一。社会学入门不如直接去学《社会学概论》。
  •     第二本社会学书。开头问了两个问题:我们为什么那么想,我们为什么那么做?结尾给出了答案: 我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内化在头脑之中,形塑着我们的需求、希望和梦想。看这本产生了几个问题,解决了几个问题:年龄同期群、生活方式簇、生活机会、“你是谁?”、“你是做什么的?”、“子非鱼”、为什么学习、高中分班制、教育的不平等、跑步也是宗教?、文化资本的力量。
  •     地位,阶级,经济基础,权利,文化资本,知道什么,决定怎么想怎么做
  •     较为浅显的初级读本 对自我和社会的分析研究比较有启发 有些不感兴趣的就跳过了
  •     工作后读,感觉不一样了,不是阳春白雪的象牙塔学术,而更深刻,更真实。「我们都想把自己的命运握在自己手中,但却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我们自己的抉择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我们有时能控制有时则不能控制的资源的限制。」
  •     很不错的社会学入门书,深入浅出,作者本身也是改革派社会学家。给四颗星是因为翻译差点意思。
  •     社会学入门必备。深入浅出,很好看。
  •     。
  •     非常好的社会学入门书。第一部分讲社会学是做什么的,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社会学三巨头涂尔干、马克思和韦伯的思想,介绍了“后现代”这酷炫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社会三个重要部分:家庭、教育和宗教;第四部分讲到革命味道比较浓的词汇“社会阶级”。本书被评为本人阅读年度好书,哈哈
  •     就像知道当初学物理没有光的反射所有的东西都是黑色的一样
  •     好啊,深入浅出,适合入门
  •     本书是一本对初学社会学者的极好的入门读物,说是入门可并不过于浅显,条理清晰。本书开篇讲了社会地位与社会学的想象力,在第二部分介绍了社会学的三巨头,涂尔干、马克思、韦伯的相关理论,以及诸如自我与社会文化、后现代等相关的理论,在第三部分讲了家庭、教育、宗教。最后讲了差异性的后果。本书可读取很强,翻译流畅,结构清晰。要提醒的是这本书具有美国社会学的特色。
  •     高屋建瓴的将什么是社会学阐释的很朴实,很容易理解,这个对于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很管用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