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的证据》书评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50007048
作者:[美]埃本•亚历山大
页数:208页

神奇,美好,天堂

本书是部纪实的作品,写的是作者埃本的濒死体验,在昏迷的中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他所谓的天堂。作者本身是一个脑神经科的医生,文章的前4章讲述了他生病离奇的病状,然后开始进入了昏迷中,在7天的昏迷中一次又一次的进入了另一个世界,7天后回到了地球。我挺理解作者的,他在用本书想让我们相信天堂的存在。其实无论相信不相信天堂的存在,我读出的是他对世界美好的一种心态,无论真与假,只要你自己开明,事情都是美好的。

对于老鸟,这是本烂书,对于菜鸟这本是不错的入门级书

对于已经看过门罗三部曲、前世今生、死亡回忆等书的人来说,这本书基本上可以归类为小儿科类目了。书中作者并没有大篇幅的报道他在异世界的体验,或许用他的原话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而是各种掺杂自己个人生活以及整个过程经历。书中可以值得肯定的是作者从一个科学的角度去试图伪证他在异世界不真实的证据。这个作为老鸟也是值得一看的。

灵性世界的真实?

图书通过一位神经外科医生的亲身描述,在短短的七天怪病中,昏迷不醒。而在这几天中,却游离出身体之外,在灵性世界中游荡。从起初的迷离到最后的认知。在灵性世界中,只要有爱,就能控制自己,控制周围的一切。自然也在七天后回到了自己的身体之上。然而,这是真实的么?真有这样的事情么?我还是持保留态度。在描述灵性世界时,医生对自生疾病的描述及治疗,家人的爱护,也为此书添了不少色彩。

“科學家”的倒戈

By 亂如果有人告訴你,他曾經去了天堂,見到了上帝,而且最終又返回人間。你大概會覺得,這人多半是個神經病。可是,將近兩百萬人願意相信神經外科醫生埃本•亞歷山大,買了這本講述他在瀕死狀態下經歷的《天堂的證據》,這是什麼原因呢?當然是因為他擁有著神經外科醫生這一職業光環。作為一名擁有25年從業經驗的神經外科醫生,他在大腦構造、機能、病理分析等方面,擁有著遠遠超過常人的話語權。於是,有人順水推舟,更將埃本歸於“科學家”之列,使得他口中神乎其神的“天堂之旅”變得更有說服力。其實,即便是真正的科學家的話,也不能盡信,歷史上說混話的大科學家並不在少數。發現了萬有引力的牛頓,無法解釋行星圍繞太陽運轉時,與軌道相切的速度從何而來的問題,便把它歸之於上帝的“第一推動”。錢學森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是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但他在1958年浮誇風期間,寫文章為“畝產萬斤”做科學展望、理論推算,使當時的決策者和普通群眾信以為真,造成了嚴重的後果。與牛頓、錢學森相比,埃本•亞歷山大的“科學家”身份則顯得名不符實了,但是如果以科幻小說的視角看待《天堂的證據》,埃本的想象力則遠勝於以上兩位。這本書主要包含兩條線索,埃本患病的現實世界和神遊的“天堂”。在現實世界裏,埃本詳細講述了自己在神經外科領域有多麼傑出,他曾經“以獨立作者或者合著者的身份在同行評議的醫學期刊發表了超過150篇專業論文”“在全球超過200場的專業討論會上做過演講”。接著便是,從以色列回家後的某一天早晨,他的大腦突然被大腸桿菌入侵,感染腦膜炎,背部劇痛,失去知覺。被送達醫院檢查後,埃本的醫生同事發現他的“腦脊髓液已經化膿”。在半昏迷狀態時,埃本喊了一聲“上帝,請幫助我”,就徹底陷入昏迷,整整七天。此間,妻子和孩子擔驚受怕,妻子霍莉無奈之下甚至找來了通靈師,幫助“喚醒”丈夫。而在神遊的“天堂”部分,埃本則最大限度地發揮想象力,並適時配以相對節制而拙樸的表達,勾引出讀者對“天堂”美好的如饑似渴。埃本也許不是最出色的神經外科醫生,但是他絕對是最能捕獲讀者心靈的小說家。徹底昏迷後,他先是進入了一種有形的黑暗,在“泥果凍”裏穿梭,雖然擁有意識,但是丟失了記憶和身份。在那裏,他並不是人類,甚至不是動物,而是一種“更早、更低級的存在:一個存在於紅棕色海洋中的永恒的意識點”。接著,他進入了純凈的白光中,身體飛了起來,越過樹木、田野、溪流和瀑布,還看到人群、孩子和花朵。在那個世界裏,時間不是地球上的線性時間。但是,如果你要問埃本“那裡究竟是怎樣時間”時,他就會狡猾地回答“我想不到合適的表達方式去形容那裏的時間,就像我找不到合適的詞匯描繪它的其他側面一樣”。其實,時間、飛行、語言什麼的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發現一個“高高顴骨、深藍色眼睛、金褐色長發的漂亮女孩”。這個女孩沒有用任何詞匯,就像一陣風一樣將信息傳遞給埃本,而且他還能將其翻譯成地球語言:“你被愛擁抱。你沒有恐懼。你不怕犯錯。”之後,他接著在“天堂”裏在雲端飛翔,在藍黑色的天空飄浮,與“上帝”交談,用地球語言無法形容的方式習得“天堂”裏的海量知識,以無限寬廣的視角觀察比想象中要大得多的宇宙,了解鮮為人知的暗物質……簡直High到不行,甚至當他要返回現實世界時,還流露出強烈的不舍。如果說,這本書還有第三條線索的話,那便是埃本的身世之迷。其實,埃本是個孤兒,他的父母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生下他,因為無力撫養,便將其送到了類似於福利院的“兒童之家”。他在生命剛剛啟動時,就被打上了“遺棄”的標簽,始終對此事耿耿於懷。也許正因如此,埃本沒有在“天堂”世界裏見到已經去世四年的父親,而是見到了素未蒙面的早夭的親妹妹貝特斯。沒錯,大家也許猜到了,貝特斯就是上文所說的“漂亮女孩”。於是,埃本突然“恍然大悟”,現實世界與“天堂”世界在這裏相遇了。埃本此次長達七天的昏迷、七天的“天堂之旅”後,不僅身體逐漸康復,沈寂多年的心結也由此打開。在那個世界裏,他得到了親人最溫暖、最動人的撫慰,“你被愛擁抱。你沒有恐懼。你不怕犯錯。”說到底,《天堂的證據》是埃本個人從肉體到心靈的救贖,而非一般意義的病中回憶錄,當然也不是“對天堂真實存在的證明”。神經外科醫生患病之後,對自身家庭、命運的反思,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若非要用看似科學而專業的醫學術語,來論證個體的奇思妙想就是真實,則有些強詞奪理、嘩眾取寵,甚至侮辱他人智商了。尤其是,天真的讀者看了《紳士》雜誌(Esquire)關於埃本•亞歷山大的揭露性報道後,可能會大呼上當,急著找書店退貨。其實,對於這類“科學家”的倒戈,讀者只需具備基本的生活常識就能辨別真偽,何必只因那“科學家”的頭銜就聽得太真。【約稿、轉載,請直接豆郵】

人死之后究竟是消失了还是灵魂去了另一个世界?

如果作者不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我想,我不会对此书感兴趣。因为多年的无神论教育告诉我,估计是个神棍写点东西来骗钱的。但,正因为作者的身份,让我愿意去阅读此书。正如埃本亚历山大在书中所言:这些年中,就像海浪侵蚀沙滩一样,科学世界观温柔却坚定地组织我去相信“更大”力量的存在。是的,打从接受教育起,科学世界观、辩证法、马列主义……一系列的科学教育把我打造成了一个无神论者。可是,随着阅读与阅历的增长,我渐渐开始怀疑了。吴苏媚曾多次提到冥想,那样的神秘力量可以让人释放;朗达拜恩在《秘密》中提到的“吸引力法则”,只要相信自己能拥有,并渴望拥有,那么全宇宙都会帮助你;这一些都离我太远,尽在身边的,是一些所谓的迷信。我们这儿兴一种做法就是在人死一段时间后去巫婆那儿关坟,巫婆在和死者以及死者家人素不相识的情况下说出的一二竟然十分准确,也因此导致死者家属对于巫婆所言的死者在那个世界里的生活如何如何深信不疑。之前,我是不相信的。可是此书的作者提到了他在昏迷时他感受到了苏珊对他的呼唤与寻找。于是,我开始怀疑了。人死之后,到底是消失了还是灵魂去了另一个世界呢?作者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的这种濒死体验真的让我有那么一点相信有另一个世界存在了。如果真的有另一个世界存在,我们有天使在守护,那么我想,朗达拜恩的吸引力法则也就说得通了。可是,如果真的有天使,有神明,他们看着现在的天朝,会不会很失望,那么多的悲情在世,那么多的可怜困苦之人,那么多的奸诈商人……会不会有一天,他们终于要发怒?也许,现在这一切的造成,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现世的人不再相信有神明的存在。是谁说过的,封建统治再坏,但起码帝王还相信神明的存在,会害怕自己暴政之后被神明“收拾”。是为那一句“人在做,天在看”。然,最悲哀的,是现代人信仰的缺失吧。如果真的有另一个世界的存在,我希望,小海在那个世界是快乐的,被爱包围,没有车来车往,只有笑靥如花。

我藏阿赖耶识

“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我之何所来又何所往?我之何所是又何所处?人类因地缘聚落形成不同文明,演化生成各异的风土人情乃至思维方式,但对于自我及宇宙的本源探究却似乎是与生俱来。据考古发现,早在人类文明尚在萌芽时期,便有了类似神灵祭祀的活动存在。随着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对自我本身及周围世界的本源探究逐渐发展成为哲学和宗教的各自命题,而很长一段时间里二者又相互渗透转化着。其中,对于意识世界与感官世界的探讨一直是人们热衷于思考的问题,并且对于感官世界(这里指代我们生存体验的现实物质世界)本身的可认知性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命题。埃本•亚历山大医生在《天堂的证据》中描述了自己的濒死体验经历,和以往很多类似濒死体验的记录不同,亚历山大的体验似乎有着更长的过程,其内容也更为丰富。以至于唯物论教育贯彻多年的国人乍一看下,毕竟有些传神。作者生活在科技水平最为发达的美国,作为一名医生,接受过以理性著称的西方医学教育,在患上革兰氏阴性细菌脑膜炎后昏迷的七天时间里,意识(或如作者所言是类似灵魂神游)经历了令他感到矛盾的体验。之所以矛盾,是由于他作为一名现代医学工作者的知识背景已无法说服自己仅仅是由于脑部受损而出现的思维幻觉。生活在基督教文化中的作者,对于这种真实而又无法解释的体验,苦于不知用何种描述去解释这一切,自然地寻求母文化依赖,这便产生了本书带有宗教色彩的书名。我们无法否认人类的局限性,故而也不能轻易地质疑宗教信仰的一切,但作为思考,或许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同样经历类似的体验,或许又有其他的认知。但重要的是,狭隘地否认一切我们所不能立即理解的事物,或许并不明智。对于非可感知物质领域的一切,自康德起便宣告了人类认识有着永远的囚笼。佛教哲学中提出,人与生俱来便有“八识”。即:眼识、耳识、舌识、身识及末那识(意识)和阿赖耶识。前六识用以对周围大千世界的体验形成,意识会生成我之为我的认识,成为我执的根本,而阿赖耶识是一颗种子,既包藏了所有前七识的信息又蕴藏着超验于自我意识的信息,或者描述为对宇宙之其本身的体验。如何达到某种智慧的极致,是人类所有思想文明中至高的追求。尽管对于此类追求有着各式各样的名称,诸如终极关怀的思考、天人合一的境界等等,但最终的目的是统一的,即让人类自身意识脱出肉身(或是可感知物质世界)的束缚以达到理解宇宙真相的境界。不同文明圈的人们在千百年的体验中总结出了许多帮助自己获得此类超验智慧的方法,佛教的冥想、印度教的瑜伽以及哲学的思辨。但所谓“得道”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在文献记录中是否有真正可信的事例尚值得商榷。作者埃本•亚历山大在书中记述了自己濒死后的一系列意识(或者超意识)体验,并反复在书中焦灼于无法用语言真实地表达,恰是这种欲一吐为快又苦于不得表述之法的心情被跃然纸上,反倒佐证了这种奇异体验的非全然虚构(当然我们仍旧保持作者一定程度上渲染过的怀疑)。殊途同归。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汇,在东西方世界都有类似的短语或词句。人类很早就意识到达到某种目的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甚至是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埃本•亚历山大的奇异体验是否会是如同中国古时候传奇故事中所记载那般,由于遭遇重大变故,反倒成就了他的机缘。因为脑部疾病的突然猛烈地袭击,反倒使他不知觉地叩启了如同佛教哲学中阿赖耶识般的超意识领域大门,进入了古来多少大哲们所向往的所谓大快乐境界。只是同样的体验,由于文化差异导致描述的方式带上了母文化色彩。但是,从作者尽力去描述的一切中,似乎也能令每一个阅读这本书的人内心产生既依赖于自我母文化渲染又共通于意识层面的独特精神感悟。我宁愿相信人生来具有阿赖耶识般与宇宙合一的意识种子,毕竟人本身就是宇宙的一部分,不论是否有机缘觉醒自我的“阿赖耶识”,我们终究会以某种可能意识永远无法理解的形式回归于宇宙本源规律之中。

【默之读书】想象的死而复生

想象的死而复生□三皮设若一个巫婆神汉走近你,正经八百地说要给你谈谈来生,纵然氛围再庄严再神秘,你依然会疑窦重重,打心眼中了然一场欺骗行将开演。常识将一再点醒你所看到的不过是迷障,是类同江湖杂耍布下的烟幕弹,你或者选择客串一回无知的痴汉,或者选择置若罔闻,或者索性一脚踢翻面前装神弄鬼的无耻之徒,拍拍屁股扬长而去,了不起如此。科技发展至今,在在教育你仙境的虚妄,诸多的不可能,再去谈什么前世后生,一多半的可能是被人理会成无稽的穿越。而迎面而来的却是一个从业数十年的神经外科医生,这个叫作埃本•亚历山大的弗吉利亚人先前也是一个抵死唯物者。事情起源于2008年11月10日,那天本该和一如既往的昔日一般无二,他将正常起床、漱洗,吃点便餐,顺路送小儿子邦德上学,然后再衣冠楚楚去医院上班,等着他的也许是一场全新的脑部手术,也许是一场讲座,总之无非是那些见惯不惊的日常。他从来不曾设想等待他的竟是死亡的阴影——瘫在浴缸、寝室,继而被手忙脚乱送到医院去,人事不省,进入弥留。等这个事业有成甚而在学术界亦不乏声名的神经外科医生重新醒来已然是七天之后(多么奇妙的七日之期,和上帝造物竟是如此吻合),这时候他来告诉你这云游物外的七日,事实上他游历了天堂。至于最值得信赖的证据,无疑是现在手边这本十三万字的《一位神经外科医生的来世之旅》。这简直是一本永难归类的读本,因这来世之旅本身即难以定义,所谓的“信则有不信则无”不正是神秘主义惯常使用的伎俩吗?当然你也断然不能将它当做一册小说来随便读读,其间人事尽皆确凿,即使最微不足道的细节,也仿佛得心应手地使用手术刀进行解剖一般毫厘不爽,清清楚楚。极具自传色彩的言辞时刻提示你这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不容置喙。以及那浩如烟海的医学术语、公案,每一桩皆其来有自,表现出极具耐心的理性,有时候那理性近乎叫你绝望,像突然被扔入一个你从未奢望涉足的领域,听其娓娓道来,只能深信世界之大,本来如此。这一切的动作都在试图告诉你即使你觉得最不可思议而作者也确然亲历的幻景并非错觉,亦非迷乱,或用惯常的成语“灵魂出窍”可以简简单单敷衍了事。当此之际,你再去回望那些沉闷的言辞,会发觉埃本•亚历山大事实上克制了自己的情感,在笔笔着实地讲述着另外一个世界的点滴所观。这样的阅读最后变成了一场历险,如若姑妄一点,则会觉得所阅悉为谎言;而如若诚实一些,则易于将自身放到其中,去思想岁月浩漫中那些走神的瞬间,也许就是他世的一点映照。它不再只是用人类的思维、语言、习惯可以通盘解释得清楚的灵异,它同样让你欣慰,深信有那样一个来世也是挺美好的一件事情:获得爱的代价不过是将自己彻底交出,交出的不只是赖以寄养的躯壳,还有自以为是的灵魂。若干年前,我读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还仅仅是当作心象的异化来看,虽则相信也许真会有那么一个平行的世界一路相随,不过也只是当作一项梦境对待。到若干年后读到同样是美国人的威廉•吉布森《神经漫游者》,就完全是当作天花乱坠的异想来看了,大约是他们的叙写皆过于美好,美好得你光注意故事的曲折离奇,反倒消解了核心,即人与物与混沌的关系。需要到这本《天堂的证据》才生出惊悚。非关宗教,亦和假象无关。它赤裸裸地端在你的面前,一本正经地让你悄悄进入那永恒的七天,那无以用人类的语言尽释的七天,既黑暗又温暖,既飘渺又沉重,既朦胧又清晰。如果历世对来生的期许多少还带着一厢情愿的美好期盼,到亚历山大这里,他将条分缕析地指给你看他一路所见,虽然那短暂的旅程也充满着无限的不确定,但是它超越了物与心的界限,在凭空中搭建了比梦境更其可感的未来。用消极的眼光去看这本刻意强调例证的范本将会看到,满篇充塞的除了严密的履历记载和战战兢兢于现世对他乡的尝试还原,更多的还是人世之爱——至亲与挚友对这突如其来的七日反应。由此而言,天堂的存在连证据都是多余的,反正我们也没去过,信与不信都无伤大雅,重要的是记住那再朴实不过的十五个字:你被爱拥抱,你没有恐惧,你不怕犯错。当真做到这点,也就够了,因为无远弗届,天堂就在眼前。二零一三年七月二十五日

天堂存在么?~读《天堂的证据》

这个世界上有天堂么?老外挺逗的,竟然写书证明天堂的存在!一位神经外科医生感染脑膜炎后几乎脑死,七天的濒死经历让他写出了灵魂出窍后的天堂体验。天堂什么样?他描述的天堂没有时空概念,没有恐惧,不会犯错,并且被爱拥抱……从小学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让我对天堂处于抵触情绪,关于宗教,人类在社会存在中总会遇到一些无法逾越的障碍或困苦,为此需要寻求一种精神寄托,需要在心灵深处寻找一个强有力的人或者信仰做支撑。人们在祈求上天帮助时,其实自己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帮助或者摧毁自己的也只有自己的判断,而祈祷也许是寻找一种希望吧,毕竟人活着需要希望……存在于大脑之外的思维让你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作者进入一个丑陋粗糙的地下王国,还有大门通向天堂。~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阴曹地府,黄泉路,同样阴森恐怖……人类失去视觉或者处理色彩的大脑细胞停止活动后,世界自然是黑暗的。“我们永恒的灵性自我,比我们在这个物质世界感知的一切都要真实,而且灵性与造物主的爱之间有一种神圣的关联。”“世界上根本没有物体存在,世界的所有都是能量振动和相互关联。”~世界物质都是由原子或者更小的离子构成,因此石头,鱼,人类没有本质区别,物质的存在都是粒子不同的组合形态。人类大脑的活动和决定只不过是分管不同功能的若干大脑细胞共同投票的结果,就像总统大选。事物不是绝对的,只是概率事件。那么一定是灵性在前么?这就要讨论到感性和理性谁更上层的问题了……“我们一直引诱着去相信,科学世界观是放诸四海皆准的万有理论。”“而我们对科学和技术的极大关注,让我们中的很多人忘记了价值和欢乐的追寻,也不再知道我们的生命该如何去实现所有预期的宏伟计划……”濒死体验和梦境有何区别,是否一样会有偏差呢?那么我为什么要读他呢?人活着是在思考活着的原因,活着也许就是一种过程,像树木春天发芽秋天落叶一样的正常。

你是被爱着的——《天堂的证据》读后

《天堂的证据》讲述了一位神经外科医生感染脑膜炎后几乎脑死,在经过了七天的濒临死亡的昏迷之后,又奇迹般地苏醒痊愈的经历。作者在书中详细描述了他的濒临死亡的亲身经历,用真实可感的经历告诉我们,当我们的身体失能之后,我们的灵魂是会继续存在的。我们的灵魂也会去到一个叫做天堂的地方。作为一个基督徒,我是相信灵魂不灭的,我是相信天堂和上帝的存在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书籍简介引发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我的阅读预设中从来没有对书的内容存在任何的质疑,我只是想了解当他的灵魂真正游走在我们的物质世界之外的时候,他到底看到和经历了什么……此书的作者是美国的神经外科医生,终身从事神经医学的研究和治疗,在日常的工作中也接触了较多的脑神经病例。对于濒临死亡的经历(NDE)也并不陌生,当面对病人对他绘声绘色面带惊叹讲述的时候,他会为了安慰病人而表示理解,但是他明白他只是把濒死的奇妙体验当做悲伤悲伤的幻想。但是作者在书中提到,没有人是真正的无神论者。我想也是的,人们只是疏于或者懒于去思考生命的源头和上帝,所以当作者亲身经历的时候,他完全摒弃了已经被科学化了的头脑,完全放下了自己的经历和身份识别的一切信息,用生命用灵魂去感受另一个世界的。全书详细记录了作者在昏迷那七天中的经历,将自己的灵魂体验的感受与物质世界之中医生家人的经历穿插对比进行描述,就像是作者自己的医学理性知识经验与灵魂体验感受相互碰撞交织,真实而有震撼力。在阅读中,我更倾向着迷于作者对其灵魂的体验的描述。只有当人抛开当下物质世界的一切身份和经历的捆绑,才可能从更高一层的层面上去俯瞰生命本身、去感受自我和造物主之间的神圣的连结。在描述自己的濒死经历中,作者讲述他在天堂的亲身感受有三,你没有恐惧;你不怕犯错;你被爱拥抱。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他在多大的程度上以怎样的意义获得自我解放。——阿尔伯特·爱因斯坦。(P82)在灵魂游走天堂中的时光里,作者深刻感受到的是自由与爱,并且通过自己的身世经历详细为我们展现了人脱离的物质躯体后所进入的时空中,只能与造物主发生连结的自由与爱。作者从小就明确自己是被领养的小孩。即使他后来拥有幸福的原生家庭和童年、拥有丰富的知识被人尊重的工作和身份、拥有温馨的家庭和孩子们,但是在他的潜意识中,“被抛弃”这样的标签始终深深地嵌在他的生命中。读着这段并无新鲜感的经历时,我深深感觉到,大概每个人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过伤害,即使是出于他们的无意、即使是出于他们的疏忽、即使是发生在我们尚无记忆的时光中、即使长大后我们可以理性接受或者慢慢淡忘,那些伤害所带来的副作用都会一直进驻在我们的灵魂中,比如恐惧、焦虑、缺乏安全感。于是我们不断努力,不断表现地完美而优秀,企图获得周遭人的认可与接纳。我们的世俗生命是不自由的,而当灵魂真正脱离物质世界之后,在那个所谓的天堂中,那个坐在蝴蝶翅膀上的女孩儿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在这里,你不会犯错。(P119)我们的生命本质是自由的,而那些曾经让我们受伤的经历、那些为着社会身份和地位的妥协,只是我们对生命画地为牢自作主张的因恐惧而生的责罚与捆绑,造物主的本意是全然的接纳与认可。在天堂中游走的灵魂另一个真实的感受就是无条件的爱。作者的灵魂真实感受到了自己的生命与造物主之间神圣的连结。在抛开了物质世界的躯体之后、抛开了一切与自我身份辨识有关的信息之后、在回归了生命个体最本初最自然的状态时,作者感受到的是生命灵性的光辉。在那个天堂里,一切与爱和包容无关的存在,都将是不存在的。我对作者探讨关于善与恶的部分很共鸣。“尽管在地球上,善比恶要多很多,但恶总是能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获得力量,而这一点是在更高层的世界中不可能出现。造物者知道而且允许恶偶然占据上风,这也是我们获取自由意志的必然后果之一。”(P90)很多人会困惑,为什么全然美善的造物主会让时间存在恶。或许真的是这样,上帝希望我们在善恶之中学会分辨的智慧,寻求生命灵性的增长。作者在描述完一切奇妙的经历之后,又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希望借助自己的科学理性分析为自己的真实经历找到一个可以讲述给别人方式。我想,大概这样的经历还是会像作者在书中自己的分析一样,或是有人相信,或是有人不信,或是有人为了安慰他的情绪而佯装相信。亲爱的朋友,你相信天堂的存在么?或许我们只能说,作者是何其的幸运。

身陷泥淖自省之,缘由天定意念中

身陷泥淖自省之,缘由天定意念中——《天堂的证据》文/细雨微澜浮华的光,包裹着贫瘠的影子,微弱的影,映照着枯竭的心灵,在一道道“轮回”与“穿越”中,失去了灵性的存活,脱离了大脑的掌控,而你,究竟看到了什么?天堂抑或是地狱,美好抑或是毁灭,在埃本•亚历山大的口中,这仅是一念之间。这是一场虚幻中透着点真实的奇幻之旅,如同红楼梦对联中所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历史的真相,时空的错乱,我们仅通过有限的生命力去感悟,却通过无限的空间去遗忘。亚历山大作为一个有名的脑外科医生,为我们叙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这个故事有着科学般的真实,又有着神话般的荒诞,然而在平实的语言中处处点透着宇宙的神秘,万物的自然……(一) 真实与虚幻的矛盾丛生作为一个不了解任何医学史的看客而言,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作为致病的两大因素是一种神秘的存在,或许在我们有限的知识储备中,我们仅能够体会食物中毒、痢疾等疾病是革兰氏阳性菌诱发的主因,但是面对埃本•亚历山大所经历的一切,却是白纸上布着的满满天书。没有人知道为何突然发病的他会迅速好转,在保持原有素质的基础上增添了人性的灵活,也没有任何科学理论去证实他的发病缘由,他就如同一个新生稚儿般领悟着新的生命,感悟着被爱的世界。故事的一半是混沌,亚历山大医生在黑暗的人世中起伏,经过肮脏的泥淖,看到了故事中另一半的安详。天堂与地狱,仅隔着一条短短的天际线,天堂固然美好,却也只能够接收你的想念,地狱固然脏乱与繁杂,却有着无数心痛的人们等着你去拯救。或许,我是不相信天堂与地狱的存在的,但是我却宁愿相信亚历山大经历一切的真实。我们可以忽视窦娥冤中那撼天的六月飘雪,也能够无视雷峰塔倒下的故事真由,但是我们无法抹去心中那淡淡的忧伤与疼痛。天堂中的一刻,那漂浮在蝴蝶上的女孩,是亚历山大心中存在的遗憾,有了遗憾就有了念想,有了念想就有了期盼。于是,当他重返人世时,女孩的身影与其去世的亲妹妹的身影相融合,弥补了他心中淡淡的缺。而此处的叙述,却深深震撼了我,别无缘由,只因我愿相信梦业已成真,离世的外婆,离奇的梦境,在十一点半的钟声敲响时竟不差分毫。作为无神论者的我,却是如何也想不通透这其中的因果,然而当一个有名望、有丰富知识储备的医生都相信这离奇的故事时,我们又为何逃避呢?真实与虚幻总是矛盾又共存的个体,我们无法遗弃真实,却往往逃离不开虚幻,在半透明的平行空间中,我们体会着亚历山大的离奇经历,感受着他家人痛彻心扉的苦痛,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般的煎熬,一半光明一半灰暗的世界,在神秘的宇宙中慢慢划过天际,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与感叹。(二)存在即被感知当有了爱,便有了世界,便有了光明,有了存在的载体。存在是被感知的,感恩是被怀念的,“当感觉超脱于一切之上”时,整体价值便成为神秘宇宙的通道,连结着人类基因的黑洞式秘密。亚历山大并不是一个缺乏爱的男子,却是一个缺乏自信的男孩。因为自幼家人的抛弃,让他心底隐约产生一种我不被需要的阴影,纵使他生活于一个幸福以及爱意满满的家庭,却终抵不过这份遗憾的牵挂。血缘,作为基因学中一个神秘的探索对象,是我们无从了解的领域,但是“养父养母情分与亲生父母情谊”的话题在现实生活中却屡见不鲜。亚历山大的奇幻漂流便进入了这样一个领域,虽然他未经历豺狗吃掉大猩猩的惨剧,却经历了“不想见你”的“谎言”。堕落,好转;升华,恢复,一切仅是生命体运转的的象征而已,他在云端飘祥,摒弃了那残留的遗憾,他在泥淖中挣扎,却在呼唤中获得重生。当你以为失去了全世界,却永远有一个新的世界在等待你,如果你能够“不再恐惧”,能够“不怕犯错”,能够“为爱所拥抱”,那么你便体验了真实的生命,真实的意义。存在即被感知,并非我们不存在,而是我们忽略了感知的媒介而已。一条平行的线,分离着两个世界的生命,一个凄凄凉凉,一个步入神光;一个意识缺失,一个感悟新生,而这便是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当他离开天堂重返地狱时,实则地狱已成为了天堂,因为那里有爱你的人在等待着你!《天堂的证据》并非是一本语言功底以及结构驾驭极好的书籍,也并非是一本神秘而又玄幻的让人惊呼的书籍,但是它同时拥有着真实与虚幻的飘渺界限,让人辨不得所以,让人回荡在一个爱与获取新生的实例中感悟自身,获得活过的证据。雯写于2013年7月23日22点

唤醒我们心中的爱

这个暑假,我当了很久的宅女,在电脑前面也呆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有时候就忽略了我的家人,在他们说我不陪陪他们的时候我也并没有说什么。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有比较大的感触。在我小的时候我觉得生活是很美好的,好人就在我们的身边。当我渐渐长大的时候,我也变得越来越世故,通过网络和报纸我发现生活中坏人也是很多的,阴暗并不仅仅在角落中。我渐渐对生活有点失望,并且我自己也变得不再这么天真了。这本书唤醒了我心中的热情,唤醒了我心中的爱。我深切地意识到家人的爱、家人的陪伴是多么的重要,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铭记这份伟大的亲情,都要一直支持着自己的家人,不能放弃信念。世界上的好人还是占着大多数,我们的心中也都留存着那份美好,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那份美好挖掘出来并且发扬光大,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我们可能无法理解天堂的美好,但是我们要尽我们的努力去传播爱,勇敢的去爱别人。其实一开始我勉强算是个无神论者,我一直相信着科学,并不太相信有上帝。但是我比起作者亚历山大来说,我还并不能算是无神论者。亚历山大的身份决定着他肯定是一个崇尚科学并且不迷信的人,他一直认为意识是大脑自己产生的,是宇宙、是人类的附属品,如果大脑不能工作,人的意识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冥冥之中,上天选择了他,这一场离奇的病让他意识到上帝就在我们的身边,他顿时明白了宗教的真谛和意义。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就是他走上去领圣餐时,泪流满面。我们可能无法理解当时他心中的那种感情,但是可以想象到他经过这一次濒死的经历,他的世界观产生了多大的改变,也可以想象到他对上帝的感激,可以想象到他对那种爱的向往和追求。他的身份决定了他并不可能经过这件事来哗众取宠,这件事情一定像他所宣称的一样,是真实的。这件事情意味着什么?是告诉我们上帝是存在的,是呼吁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良知,不要忘记爱吗?在我们科技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好像在这方面已经有所欠缺了。这件事情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存在着不同的意义。对于每个人来说,这本书,唤醒了我们心中的爱。家人的陪伴和信任也是书中的一个重点。要不是亚历山大医生的家人的陪伴,要不是因为他们对他深深的爱和不舍,可能他就已经没有牵挂的走向天堂了,这个医学史上的奇迹也就不会发生。我觉得,不管有多忙,都不应该忽视家人的感受,家人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非常重要的牵挂之一。这种爱是无法替代也是无与伦比的。亚历山大曾经因为他被抛弃而耿耿于怀,在天堂中他释怀了,说明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被抛弃的,每个人都是被爱着的,我们要保持着这样一种信念,并且朝着给予别人支持让别人有被爱的感受而努力。这本书里面还涵盖了一些专业的知识,我表示我对这方面比较无力,因为平时也没有接触这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些知识经过解释之后也比较浅显,是可以理解的,只是不能理解的很透彻而已。但是这个对于书的内容的理解并没有造成障碍。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好书~

《天堂的证据》:一部发人深思的作品

假如一个普通人,或者一个基督徒,因为某种原因经历了濒死体验,醒来之后,声称自己去了天堂,还见到了天使云云,对于这样的说法,你会怎么看?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认为他的这番言论属于典型的无稽之谈、怪力乱神。然而,作为一位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一位有着深厚科学素养的人,一个有过濒死体验的患者,埃本•亚历山大博士说出了同样的话。在《天堂的证据》一书中,他声称自己在濒死期间,去到了天堂,发现了天堂存在的证据。“这另一个宏伟巨大的宇宙,离我们并不遥远。实际上,它就在我们周围。当我在写这些字的时候,它在;当你阅读这些句子的时候,它也在。或许你无法感受它,那是因为我们处于不同的频率。它现在就在那里,但我们感受不到它,因为我们只是接近了它的频率,却未曾同步。”在他看来,天堂就在我们身边,上帝无处不在。我们未能感受,是因为我们的频率未能与之同步。对于濒死体验,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都有所耳闻。为什么别人濒死体验后说自己去了天堂大家都会说那是幻觉,而埃本•亚历山大博士说自己去了天堂却得到了众多读者和专家的相信。仅仅因为他是一个科学家,是一个有着20多年从医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吗?有这方面的因素,但又不全因为这个。“一般情况下,人的心脏停止跳动一段时间后,就会进入濒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大脑的新皮质只是暂时灭活,如果四分钟内,通过心电复苏术或心脏功能再激活,让含氧血流经大脑进行修复,总体上来说大脑不会受损太严重。”这是绝大多数有着濒死体验患者的共性,他们的濒死体验都是心脏短暂停止跳动后产生的。与之不同的是,埃本•亚历山大博士患上了一种叫做革兰氏阴性细菌脑膜炎的怪病,这种由细菌导致的脑膜炎,会首先攻击大脑的外层,也就是大脑的皮层。而皮层的主要作用就是保护更为脆弱的大脑内部。它与人的记忆、语言、情感、视觉、听觉以及逻辑息息相关。在埃本•亚历山大患病期间,他的大脑皮质处于一个缺席的状态,完全没有工作。大脑是产生意识的基础,离开大脑,意识、精神、理智、灵魂等一切东西都无从谈起。这是人们普遍的认知。按理说,患病期间,埃本•亚历山大的大脑皮质停止了工作,不应该产生意识才对。然而,吊诡的事发生了,他不但产生了意识,而且这种意识还无比的真实和清晰。在他奇迹般地醒来后,患病期间所有的经历和意识都完好地存贮在他的脑中。他因此作出论断:“我们的意识和个性(或者称之为灵魂、精神)在我们的身体消亡之后,还会继续存在。”言外之意便是,意识或者说灵魂可以脱离大脑而存在。既然他的意识/灵魂可以脱离大脑而存在、遨游,那么他去到了天堂、见到了天使,这一切也便顺理成章地有了可能。不过,即使他所说的完全真实而正确,他确实到了天堂,同时也见过那个有着高高颧骨、深蓝色眼睛、金褐色长发的漂亮女孩(天使),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在于,他该如何让人们信服?和书中埃本•亚历山大自己举的那个例子一样——“就好像一个黑猩猩化身为人类,在人类的繁华与美好中畅游一天,然后回到自己的族群。试想一下,它该如何向自己的同类解释看到的精彩传奇、微积分以及广阔的宇宙呢?”是的,他该如何向自己的同类解释这一切?事实是,埃本•亚历山大并没有拿出什么有力的证据。他所能做的只是不断地排除其他可能:“我的经历会不会跟那些低等动物的‘装死’本能一样,只是一种最原始的脑干程序,用以缓解最终的疼痛与苦难呢?”“我的经历会不会是一种大脑深层的边缘系统对个人记忆的反射呢?”“那我的经历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我所使用的药物而产生的幻觉呢?”“还有,有没有可能是‘快速眼动期入侵’呢?”……他可以排除一部分可能,但毫无疑问,还有着太多的可能他无法排除甚至基本处于未知状态。因此,他的所谓的天堂的证据,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力。不过话又说回来,《黑衣人Men in Black》中汤米•李•琼斯(Tommy Lee Jones)和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有这样一段话:1500年前,每个人都知道,地球是宇宙的中心;500年前,每个人都知道地球是平的;15分钟前,你知道地球上只有人类;想想明天,你会知道什么?联想作者自身的感叹:我们一直都被引诱着去相信,科学世界观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万有理论。这种观点几乎没有给灵魂、精神、天堂或上帝留下什么空间。我深度昏迷的经历,让我摆脱了这个低级的物质世界,进入了造物者高贵的领土。我在那里发现,在人类知识与令人敬畏的神性王国之间存在着无比巨大的差距。我想,之所以有那么多人选择相信埃本•亚历山大声称的天堂,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基督教,是忠实的信徒那么简单。很多中间人(不是虔诚的信徒,也不是极端的唯物主义者)也去相信天堂的原因,或许是出于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敬畏。因为敬畏,才会探索,只有探索,方能进步!或许,这才是这本引发巨大争议的书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与之相比,天堂存在与否,反而还是其次。正如贯穿全书的一个思想所表明的那样,有爱与包容,便是天堂。何为天堂,说白了,爱即天堂。

【天堂的证据】:你永远被爱,你不孤独。

讨论生生死死的书籍,总给人猎奇感受。以为死不过是生的另外一种形式存在,以为天堂是人间经历优秀得分者才能进入的伊甸园,以为穿越生死这回事要么祖上积德,要么命运无灾。而事实,那些想要阅读到一些千奇百怪关于死后、来世之类的读者,怕是要失望。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脑外科医生。有着严谨的思维与科学的逻辑,遭遇濒死体验前,是个不折不扣的科学家。即便死里逃生,写下的关于神奇经历,也充满了科学性与清醒的冷静。书的扉页上,写有这样一句话(复述):在物质世界之外的世界,自由是尊重任何人的选择。因为自由,所以允许存在善与恶。但最终恶会被爱包容。这句话给我很大的震撼。在我们残酷的世界,人人活得功利,人人渴求公平,人人却都在消耗他人。只可得利,逆者是恶。但这样的世界,何来自由。转回书的主题。作者写这本书,是费尽力气让我们去相信死后有天堂?所以无需惧怕死亡么?NONONO……作者努力地描述给我们,他在大脑皮层全部瘫痪,医学上根本不会产生意识的状态,遭遇了特别的经历。馄饨的黑暗包围,光明大门后,是不被时间、空间限制的美妙飞行。是一个无需语言,便能感受上帝慈悲的世界。是一个不管你任何行为,都会被爱包围的世界。是一个无限光明,没有结束,没有负担的自在天地。是一个学习能力超强,理解力超越地球世界的奇特世界。根本没有神仙姐姐,没有与神对话,没有琼楼玉宇。这是什么嘛,这根本是梦境嘛。想必任何读者读完作者对天堂描述后,都会有我这般感受。我们对生死的理解,从来局限。地球只是宇宙里一间小小的抽屉,意识是灵魂,不死,穿越万物,带你领略无拘束。人人身后有爱包容,人人死后一个天堂。作者是婴儿时期被未成年父母放弃的弃婴,被领养。人生好在没有受多大影响,一路走来慢慢获得成就。但找到亲身父母联系方式后,却遭遇拒绝相认的打击。从此成为阴影,抑郁,感受心灰意冷。多年后被养父母家姊妹写信给亲身父母,才终获得情感上的释怀。脑膜炎病危际得异世界体验,醒来后,发觉有过濒死体验的经历者均提到的:与已故亲人相见,获得他们安慰,自身却未遭遇。被抛弃的不安感再度来袭时,新建立的世界观几乎被动摇时,才发现,旅行时一起坐在蝴蝶翅膀飞行的“天使”,竟然是从未见面的已故多年的妹妹。这一结局,叫人感怀。如果明天来的时候,我不在你身边, 不要觉得我们天涯两隔, 每次你想我的时候, 我都会在,在你的心里。

天堂的意义

我们想像中的天堂什么样子的呢?  或者说,你有想象过死后的世界吗?  每个人的人生经验不同,我是相信有另一个维度的世界的,在那里有另一套游戏规则,不知道在哪里会不会有无奈和身不由己等等。  初中时看书,外星未解之谜与聊斋故事一起看下来,觉得,长大后的世界真有意思。  高中时,物理课,老师在上边讲加速度的推导,我在无物理书下藏着幻城,是的,四姑娘的幻城 ……完全不同于现实的另一个世界的玩法,把枯燥的物理课映衬的更加无聊 了。  整个中学六年下来,就非常坚信另一个维度的世界存在了。  但,那会是我想象中的天堂吗?我不知道。  如果是宗教意义的天堂,那对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死后也只是 “一抔净土掩风流”;而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其意识内的天堂早已被先知及其最早的跟随者早早下了定义。  那么,到底存在天堂吗?  作者 ——一位医务工作者试图以自己昏迷 7天的经历来告诉人们他即将离开人世后去到道的世界。  那里有光明,有黑暗。温暖则直指心扉,痛苦则震彻全身。而在温暖中,作者只感受到三点, 1你没有恐惧;2你不怕犯错; 3你被爱拥抱,很西方(美式)的思维吧。  当然,没有极致的经历,不足以谈论高低。  想起很久之前的新闻,一位妻子昏迷很久,因妻子之前很爱打麻将,丈夫坚持每天在妻子耳边喊与麻将有关的事,奇迹般的,妻子苏醒了。  很让人无语的新闻。  如果把中外这两条新闻对比一下呢?  同样的昏迷,亲情同样存在,那,不一样的地方在哪?为什么不能达到同样的新闻效果呢?  从狭隘的东西方文化角度分析,东方人更看重家庭族内亲情,而西方更在乎个人。放在这个两个实例中是说不通的,因为,在作者——脑外科医生昏迷过程中,作者的妻子、孩子、妹妹等都过来看望,轮流陪床,因此,才有了作者在“光明界”能够感到自己“被爱着的”;而在麻将的新闻中,妻子能醒过来是因为有人在自己耳边说以“麻将”诱惑,两个人同样存在对这个世界的留恋,只是一个由自己激发,一个由外界激发。  对比之后会发现,两人生命存在的意义不同,一个为自己而活,知道生命的本质在于独立的自我意识以及亲情让自己存在更有价值;而另一位生命的意义在于自己的欲望与被别人需要,自始至终都不知人何以独立于世。  因此,天堂的证据或者是否存在天堂,都变得不重要了,宗教存在的意义是让人安心的度过现世,其他宗教允诺的下一世的极乐生活也只是为了让人对现世的苦难有了忍耐的理由。  安心的度过现世,你选择哪种方式呢?  希望更多的人活得明白透亮。

【书评】濒死体验

天堂是存在的,神圣的存在值得我们敬畏。即使大多数时候你看不到它。也不能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去发现它,只能通过自己的经历去触碰它。如果没有看到那个世界,就会认为现世生活毫无意义,而启示真正的问题是:站在原地,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都无法在这里看到生活的真相。相反,通过了解那个世界,可以让我们更加感恩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更加理解与拥抱的意义。那个世界是真实的。之所以说它真实,是因为与那里相比,现下的生活才更像梦境——通过这样的感触,更让我我更珍惜如今拥有的一切,因为我看到了生活真正的来龙去脉。以上的说法,出自于非常多的宗教性、心理性书籍。而这一次通过这本书,我们还能发现感知神迹的存在,并不只是虔诚教徒,也不只是开光法师,还有试图去再次触碰那个世界的科学家们——还有普通的我们都可以有机会看到那里的太阳。而在这之前,我们以能从电影《阿凡达》中感受到导演和制作团队对于天堂世界的尊重,也能从中国的《西藏生死书》中知道濒死体验带来的东西远远超过他所能表达的——虽然他们非常地愿意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那些听说过类似经历并且愿意相信的人们。能让我们的生命和世界观产生重大转变的事情是值得去尽力尝试的,而这本书更有价值意义的地方,在于告诉我们,神游的途径并不只是厄运一种,那样的代价实在太大。作者在身体康复后尝试了各种办法,最后再深度冥想中找回了他当初经历的那种感觉。而他介绍的这种冥想更具有操作性和科学性,通过对双耳接收的不同频次以及声音系统刺激脑波的功能,让人进入一种深度的催眠状态,而这种状态或许是可以让你跳到另一个世界的频率之中。换句话说,这是相对安全的一种让人处在生命的另一个极端边缘——初始的时候,这时候也是我们最能接近神性的时刻。以后,再有人告诉我们人在去世的一刹那,身体的重量会减少21克。在很多人的心里。或者告诉我们,他遇见了死去的亲人,遭遇了超自然的现象——比如看到前生。我们千万不要抱以一笑了之的回应。因为他是很有可能存在的,而同时我们也不必为此而感到激动,因为这样的体验我们都有机会可以接触到。不管对方是不是真的,对于这种可能,我们无法抱这怀疑的心态去看待,更好的办法是用敬畏的心去接受这些事情带给他们和我们的某种启示。感谢作者的是,他虽然告诉了我们了“天堂”的极致美好,但也进一步地告诉我们这并不是说我们都该赶快了结地球的生命去更高更好的空间。我们应该把生命的存在想象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在地球上的经历是整个闭环中不可或缺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中,我们要感受爱,学习宽容,这样才有可能进入下一个更高的领域;“甚至我们现实中的恶意与灾难,对于整个宇宙的美好而言,也是必需的。只有经历这些,你才能学会珍惜,才能发现更好的自己与更好的世界”。在经历过后,我们就能像《阿凡达》里那个女博士那样真正地相信神迹、相信我们的自由意志,相信主导我们身体反应的心中星辰。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你被爱拥抱。你没有恐惧。你不怕犯错。我们必须相信自由意志。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这爱让我谨小慎微,不离不弃,这爱才是天堂的证据。

有很多伟大的人说了很多伟大的话,假如你的语言超不过他们的话,那你就引用他们,那会带给你力量。有很多有故事的人经历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假如你没有经历过,那你就听他说,那也会带给你力量。我无意于表露我关于唯物或者唯心之类的想法,我是个神秘主义者,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的一切都真相大白,无遮无拦,那么我得赶快去死。现在回想起我小时候就只剩下两个字——有病。我初中时候得过一场大病,刚开始只是咳嗽,以为是普通感冒,没在意,后来发高烧,38°C,39°C,40°C持续了三天。打点滴,高烧依然不退。眼睛血红,脸上开始出红疹,浮肿。我当时已经不省人事,这些状况是后来爹妈告诉我的。我想说的不是这个。我想说的是,后来我爹妈在跟我描述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你当时已经没有意识了,怎么叫你名字你都没有反应。后来我问了你一句:你要继续治疗吗?你突然嘟囔了一句:死马当活马医。服侍在病床边的父母每一天都在喊我的名字。《天堂的证据》的主人公亚历山大在昏迷的时候突然坐起来喊了一句:上帝,请帮助我。他昏迷的每一天都有家人在身边。如果说病痛会让人经历全新的世界。那对我来说,这个全新的世界不是那不可描述的濒死体验,而是身边的人对我真诚的爱,这爱让我谨小慎微,不离不弃,这爱才是天堂的证据。

天堂存在吗?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埃本•亚历山大博士,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和无神论者,在亲身的濒死经历之后,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思想,他相信,灵性的世界是存在的,我们的意识和灵魂在我们身体消亡后,还会继续存在,这种永恒的灵性的自我,比我们在这个物质世界感知的一切都要真实,我的物质世界才是一场幻觉!正如你我曾经听说的“色即是空”那样。他告诉我们,是时候了,该醒醒了,回到正确的路上:意识是物质存在的基础!借由这段经历,亚历山大博士也彻底疗愈了心灵中“弃儿”的阴影,因为在天堂,从未谋面的妹妹化身天使,让他浸润在天堂和上帝带来的讯息之中:你被爱拥抱;你没有恐惧;你不怕犯错。这不也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渴求吗?天堂到底存在吗?亚历山大博士说当然,因为他就是证据。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爱:真相中的真相

本书讲述了一个科学家的来世体验。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都曾有过所谓的濒死体验,但科学家们一直声称这不可能。本书作者埃本•亚历山大医生曾经也是这些科学家中的一员。作为一名受过专业训练的神经外科医生,埃本曾经认为濒死体验虽然感觉起来像是真的,但这实际上不过是极端压力下大脑制造的幻觉罢了。然而,就在2008 年,54岁的埃本突然罹患一种极为罕见、甚至几乎不存在于医学文献之中的细菌性脑膜炎。短短几小时内,他就陷入昏迷,就算他有机会醒来,也只能以植物人的状态度过余生。就这样整整昏迷了七天后,当医生决定放弃治疗、家人甚至要为他准备后事的时候,他睁开了眼睛。更不可思议的是,经过复健,埃本完全恢复了健康,变得与正常人毫无二致。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埃本在昏迷的七天里不仅看见了天堂,而且还感受到上帝的存在,最令人惊讶的是遇到了一个天使般的女孩子。直到埃本重新恢复健康后才知道,这个女孩竟然是埃本素未谋面、早在多年前死去的亲妹妹(因为埃本是被抱养的,所以一直没有见过亲生家庭的成员)。埃本医生的痊愈堪称一个医学奇迹,而他的故事里真正令人惊奇的情节则发生在另一个世界。当他的身体陷入昏迷进入另一个世界时,一种类天使的存在引导他体验了超越身体的领域,游历了异于地球的王国。在那里,他遇见并与宇宙自身的神圣进行了交流。这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甚至使埃本医生的世界观发生了重大改变。在这以前,埃本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而这之后,他的职业依然是一名医生。所不同的是,他已经相信,只有意识到上帝和灵魂是真实的存在,只有了解了死亡并不是个体生命的终结之后,我们每个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健康与喜乐。埃本医生的故事若不是亲身经历,或许我们仅仅通过书写的文字始终无法去相信这一切,即便是读完这个故事,我也依旧是半信半疑。即便有很多人并不那么相信这类题材,但关于书写天堂、前世、来生等等内容的书,还是足够吸引人们的眼球。如今,已经出版过很多讲述前世今生内容的图书,其中所涉及的相关话题已经不再那么神秘莫测,相反已成为大家畅所欲言的内容。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布莱恩•魏斯也出版过同类题材的书,与本书所不同的是,魏斯博士讲述了自己治疗过的病人的多次前世经历,而本书则讲述了来生的体验。本书在美国以《天堂的证据》一名出版,一经上市就引起了轰动,连续几周登上亚马逊排行榜首位,一个月内便卖出35国版权。 “天堂”可以说是本书最引人关注的一点。作为传统的中国读者,尽管大多数人的思想还是显得较为保守,但对“天堂”的好奇心相信可以打破重重阻碍。重要的是,本书的作者曾经也是一名无神论者,作为一名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他曾经认为濒死体验不过是在极端压力下大脑制造出的幻觉罢了。作者不仅描绘出一幅幅充满了爱意的天堂画面,更向读者传达出一个关于“爱”的重要信息:“爱是一切的基础。这里的爱不是抽象的费解的爱,而是在每天的生活中我们都能感受到的爱。这种爱,是当我们看到爱人、孩子,甚至是宠物时的简单情感。在爱最纯粹和有力的形式中,没有自私和嫉妒,只有无条件的付出。这种爱才是真相中的真相。”不论作者的这段经历是否令每个人都相信,但作者传递给我们每个人的关于爱的真谛一定是毋庸置疑的。书中虽然描写了“天堂”的极致美好,但并不是说我们都该赶快了结地球的生命去更高更好的空间。只有你在地球上感受爱、学习宽容,这样才有可能进入下一个更高的领域。也只有经历过这些,你才会能学会珍惜,才能发现更好的自己与更好的世界。

潜意识中记录着这些信息

经历,否则很难从理性上接受,纯属于“你信就有,不信就无”的两可之间。而且医学界对濒死体验也有过一些比较符合常理的推测,例如绝大多数濒死体验者都提到从黑暗的甬道走向光明,这其实是在重现胎儿出世时的场景;而在天堂中见到自己过世的亲友则更容易解释,这些都是人心底的执念和遗憾,被意识捕捉到了;根据病人的描述,天堂和天使的原型很多都可以从现有的艺术作品中找到,尽管患者并没有刻意地去记忆这些文字或影像,但是你的潜意识中记录着这些信息,在昏迷时大脑进行了整合,相当于把你储存的影片进行加工之后又播放给你观看。      这样的推测其实不仅可以解释濒死体验亲历者所看到的画面的意义,甚至可以用来解梦。毕竟濒死体验是极少发生的,而梦则是每个人都会做的,埃本长达七天的昏迷也可以说是做了一场长长的梦。因此我在看书的时候,试图通过埃本医生对他生平经历的描述,来分析他濒死体验所含有的现实意义。令我意外的是,我本以为埃本医生经历过奇迹之后,就变成了与原先截然相反的人,结果他在康复之后,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尝试分析他体验的幻境与他的潜意识有什么关联。

爱是神迹

小说《斯普特尼克恋人》里,村上春树以遗落在宇宙中的苏联人造卫星为契,对“孤独”这一话题做了最深刻的探求,他说:“为什么人都必须孤独到如此地步呢?为什么非如此孤独不可?这个世界上生息的芸芸众生无不在他人身上寻求什么,结果我们却又如此孤立无助。这颗行星莫非是以人们的寂寥为养料来维持其运转的不成?”埃本·亚历山大博士显然也是个孤独的人,甚至可以说,他深受灵魂残缺之苦。作为一个被收养的孤儿,养父母和兄弟姐妹带来的欢愉并未将他全部心灵的空洞覆满,他一直想要找到亲生父母,将家族血脉和人生链条打通。无奈若干年前,当他找寻亲生父母时,竟获知了他们并不想与他相认的消息。自此他陷入了近十年的情绪低落,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都有了厚重阴影。虽然后来他最终还是和亲生父母有了会面,但一个素未谋面的亲生妹妹早已夭折,这未尝不是一种莫大的遗憾。因罹患脑膜炎而生命垂危之时,埃本·亚历山大博士有了一次非凡的濒死体验。他的意识脱离躯壳,乘着蝴蝶组成的云朵飞翔,置身于温柔、静谧的天堂中,听到天使般的少女给了他三个教喻。“第一,你没有恐惧。第二,你不怕犯错。第三,你被爱拥抱。”这三个教喻的反面也许是世人常存的心灵状态,恐惧的心、对错误的畏惧和对爱的极度渴望。那柔声细语的劝诫无疑给了他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他得到了信仰和希望的救赎。“我的濒死体验让我知道了自己一直是被爱着的,也向我展示了宇宙中的所有生命体,都被爱包围着。”相比于美好的天堂,我更愿相信是爱将他从死亡悬崖拉了回来,是爱让他在复苏之后回归了感激与平静的生活,甚至让他转变了数十年来作为神经外科医生的执念。诚如埃本·亚历山大博士所说,“我们怎样才能与真实灵性的自我靠得更近一些呢?当然是通过爱与慈悲”。相信这将是他职业生涯中一处微妙的转折,冰冷的手术刀与刺鼻的消毒药水之外,他的善意将为这个原本该以冷静和严酷应对的职业赋予新的意义。你是被爱着的。世人皆是被爱着的。是爱将迷失在地球上、散落在宇宙中的我们紧密相连。或许是这种温柔的信仰,让全世界的读者对这本书趋之若鹜。世事维艰,它也给了同样孤独和残缺的我们,一次积极的救赎。

请先爱自己

大概在上个月的时候,我和一个还在读博的朋友聊天,谈到小时候的家庭经历,朋友对我所描述的承受的家庭暴力表示不屑,他不屑不是因为觉得那不算暴力,而是,父母怎么可能那样对待孩子,我要么是鲜艳的热带雨林大蘑菇吃多了,要么就是得了癔症,所以捏造出一堆鬼话去哄他。知道后来我谈到很多非经历过不能得知的细节的时候他才半信半疑表示原来真的有那么多人经历过的痛苦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其实在更早以前,我就发现,很多同行曾经历过非常痛苦的人生阶段,奇妙的是,现在在教育一线工作的人并非很多都是那些正能量满溢的家庭的孩子,而是我们这些有过创伤甚至某些伤痛终生都难以愈合的人。这本是一件不幸的事,然而幸运的是,我们这些人从教后,面对那些也经历着家庭不断把负能量加在他们身上的孩子的时候,我们不会像那些“出身好”的同事一样,简单粗暴的打断孩子出于信任才对你说的话,而是能蹲下身去,尽自己所能去修复他们已经遭受的创口,并引导他们学习如何拒绝成为伤害他们的人……因为这样的经历,让我在阅读埃本 亚历山大博士的《天堂的证据》时几乎没有情绪上的波动。恰是经历过痛苦,我们又不能满足于作为泛神信仰的民族一员用宿命论来解释遭受的一切,所以我们这样一个群体接受自然科学在总量上多于,在时间上也早于同龄人的另一部分。也因此更早的意识到人生的一切绝非仅由自然科学便能求索出奥秘的终极。埃本博士的经历恰恰是我们这类人的反证。年幼时,父母由于还不具有抚养他的经济能力而将他送人,与同样是非亲生的姊姊和养父母所出的兄弟姊妹们生活在高知家庭中。在他脑脊髓液突然病变倒下之前,他的一生经历都可谓是正能量家庭的典范,在经历过七天的濒死体验突然痊愈后,他开始反思从前他作为一名有资历(医学博士)有声望(主治多年)的医生,法律与道德上固然不负工作重任,但当病人向他倾诉那些如果不经历濒死体验压根不不会信的“神迹”时,自己基于“掌握科学者”的骄傲是否有道理呢?正是这种年过半百后的敬意与濒死体验中“黑暗世界与澄明之境”的冲撞,让他有写出这些的冲动,最终促使他下笔的,是儿子对他说写下来,把这一切都写下来。你的记忆,尽可能细致地把你记得的写下来。在你把一切写下来之前,不要去阅读其他有关濒死体验的文章,也不要去读什么物理学、宇宙学的书。不要对妈妈或任何人讲述在你昏迷的7天中发生的事情,至少你自己可以把这一切理清。稍后你就可以做你想做的一切,好吗?你以前不也常对我说‘观察先于解读’吗?如果你想让自己经历的一切具有科学价值的话,你就要尽可能纯粹、精确地记录它们。在这种记录完成之后,才能去跟别人的经历进行比较。正如亚历山大博士自己所说,他认为将自己的濒死体验写出来值得众人共享的重要原因是:他自己便是一名顶尖的神经外科医生,尤其精深于对大脑的研究。通过严谨的科学的剖析与自身荣誉无言的担保所说的真实性,这会让很多的人重新看待曾经嗤之以鼻的“神迹”或称为“濒死体验”的一切。除此之外,他与众多有过这种体验的人的相同于不同之处也将促使更多的人去关怀自身的一切。倘若一个人,连自身的命运都毫不关心,漠然处之,这样的人,对于周身以至于更远的生命,他都会漠视乃至于力量在手的时候以剥夺乃至虐杀取乐。我个人认为,《天堂的证据》这本书,值得人们去读的原因并不在于埃本经历的濒死体验的与众不同:收到素未谋面的故去的妹妹的照片以为自己七天的“梦境”中没有碰到任何一个亲人,或是作为一名医学博士如何科学的剖析濒死体验与大脑皮层以及任何医学可以解释的器官等人体拥有物的关系。也不是发现在七天沉睡中给予了他坚持下去的力量的美丽女孩正是数年前便已去世的亲妹妹的事实。而是,当芸芸众生亟欲让精密的手术刀解决我们的一切苦痛时,这样是否本身即是对生命的傲慢与不负责。埃本在几十年的学术积累之上,坦诚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自然科学的极简主义并不像厨房的粗粮营养那样值得赞同,正是因为过多的追求简化追求数字,让人忘记了为何当初要出发:对自身的关怀,不是自私,恰是对一切探索的起点与重点,是宇宙之网的永恒组成……在世界上,永远都有很多人,如曾经的埃本博士或我那位准博士朋友一样,对他人的经历不屑一顾,甚而认为那都是病患的臆造,但我仍不希望为了让他们明白这些而让他们亲身经历那样的痛苦,归根结底,痛苦中虽然有生命的黄金,却不能因此人人都需要承受灾难来成长,持有这种逻辑的人若曾承受可以理解,但太多执掌权利的流氓却有将之上升为普世价值的意图,我们要警惕打着这样旗号行恶的嘴脸。早年读《哈佛家训》的时候,看到一个感动不已却不敢相信的故事:年轻的男子偶然经过一家,痛失爱女没有多久的老妇人震惊的看着他,从屋里拿出女儿生前画下的最后一幅素描,女儿在去世前曾说这是梦中与自己相爱的男孩的相貌,在自己到另一个世界后,母亲很快就会见到他。画中栩栩如生的男子,此刻正站在老妇人的面前……埃本博士,这世界有太多科学无法解释的一切,我们也因此更爱这世界,不是么

天堂的阶梯

天堂的阶梯对于未知的领域我永远充满了最饱满的热情,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孩子面对只开了一个小缝隙的黑屋子,那里面将要呈现的是什么,我永远也猜不到,所以会激动。不过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反而没有对于未知的许多期许、恐惧抑或是忐忑,相反自己的心里一直在追随着作者的笔触,从中汲取宁静的力量。故事讲述的是一名医生用自己的濒死经验来阐述自己见到过的一些奇异景象,那也许就是西方人们所说的天堂,那里充满了祥和与安宁,充满了许多你所想象不到的事情和人物,同时作者极尽笔墨也是让人们从中相信自己作为一名医者断然没有在妄加虚构,这绝妙的经历也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祝福。我对于天堂这个词语也许不是很敏感,因为毕竟自己从小生活在农村,没有其他的信仰,只是对于一些让人心中悸动的故事或者说法更热衷一些。在中国这些古老的传说或者精彩的巷间传闻中,更多的是对于善恶的惩戒和对于希望的虔诚祈祷,人们对于现实的不满可以寄托给地狱的阎王或者天上的神仙,让他们能用自己无边的法力来替人们伸张正义,惩恶扬善。不过这些和“天堂”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天上神仙所住的地方是真的很美,很好,很让人向往。虽然如此,人们仍然在现世努力地活着,努力地生活,努力地去处理许多你要解决的事情,去享受着亲人的温暖,同时也在忍受着病痛、失恋、分离等诸多无常的折磨。这所有的一切都拼凑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也许只有在绝望时才会窥视到那么一丝超脱的快乐。作者即是如此。他得了一场重病,濒死的病——大肠杆菌感染脑膜炎,这种病可以相当于中彩票,可是偏偏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一切能用的救护措施都用上了,但是情况仍然危机,不过这时他自己的灵魂,姑且让我这么称呼,就像我们所说的魂魄一样,开始了一场奇妙的旅行,他感觉到了他离开了自己的躯体,感觉到了自己到了一个混沌世界,当然这些都是后来回忆后加以描述出来的,当时他是失去所有感知的,不过这些都进入到了他的记忆里,那个本可能坏掉的大脑里,并且记录了下来。他不断地飘荡,遇见了“天使”,遇见了美丽的干净的“天堂”,紧接着还跟随天使进行了一场不经意的参观:“我下面,是一片苍翠繁茂的乡野,看起来有些像地球。它的确是地球,但又不是。这种感觉,就好像许多年后父母带你回到小时候曾待过的地方。你甚至都不记得这个地方,或者说,你自己以为不会记得这个地方。但当你在那里四处走走,各种似曾相识纷纷浮现的时候,你才意识到,在你内心深处的确是记得这里的。并且,你还会因为回到这里而感到欣喜。我正在飞行,越过了树木和田野,也越过溪流和瀑布。到处都是人,我看到有玩耍嬉闹的孩子们,有些人正围成圆圈,唱着跳着;还有一条狗,不时地在他们身边穿梭欢跳,跟人们共享着充盈的欢乐。他们穿的衣服很简单,也很漂亮。而且,这些衣服呈现出一种温暖的生机。这种生机,那些郁郁葱葱的树木有,那些盛放的花朵也有。这简直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生活实景,不过这都不是“真实”的,无法解释的。这就像催眠,我很希望能够时刻想象自己就在这样的地方生活,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有争斗,没有谎言,没有欺骗,没有压力,也没有痛苦,不过这样的地方我做梦都没梦到过几次。在虚幻与现实中,我一次次地关闭书稿,使劲地将思绪拉到现实,就像作者一样,如果说他最终真的是走向死亡,那么这濒死的经验只是一段无望的安慰罢了,至少是一段最后的绝唱和最后的温柔乡。如果没有亲人给他不断地呼唤,不断地鼓励,不断地抛给他“生命之锚”也许我们是看不到这本书,同时也看不到这个人再次回归到现实中来了。看书,能得到非同寻常的体验,已然说明这本书是成功的。同时作者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以研究科学著称的医者,当迷茫开始蔓延时,他总会用自己严谨的字眼将读者无边的遐想拉回到该在的地方。他只是用自己的体验告诉人们,我们还是有希望的,这希望是如此美好如此让人向往,只是无论何时都不要忘了,只有在现世懂得了宽容,懂得了珍惜,懂得了拥有,懂得了满足,才有可能触摸到那无边的天堂。这也许才是真正通往天堂的“阶梯”

在沟通中倾听大于表达

我讨厌强迫灌输宗教信仰的书,特别讨厌,我觉得这没有任何意义。读《乌合之众》的时候,发现强行灌输一种宗教信仰是为了驱使别人为特定群体服务。觉得写的特别对,我不否认宗教的力量,也觉得很多宗教都有意义。但是像打了鸡血一样让别人信仰自己是让我不能理解的行为。而这本书的作者只是娓娓道来自己的经历,没有那种对宗教信仰的狂热,也没有神化所谓的神迹。有一些段落是我非常喜欢的。我崇尚这种简洁,也崇拜科学的绝对诚实和纯粹。我崇敬科学,还因为这里没有臆想和草率的思维。在科学里,如果事实是可见且值得信赖的,就很容易被接受。如果不是,那就只能被否认···················这个时候她都还不知道,这个生命之锚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对我有多重要。(P34)尽管在我们的世界里,邪恶有时候看起来拥有可怕的力量,但从更高的角度来看,爱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最终的胜利肯定只属于爱。(P49)我已经踏上归途,但我并不孤单。我知道,自己永远不会再感到孤单。(P113)接近死亡时,究竟是万念俱消,还是留下最后其实的痕迹,那只有死过了的作家才说得上来——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1891)(P150)从书籍和别人的阐述中发现那个王国只是开始。不管是通过祈祷,还是借助冥想,在每一天结束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该去深深地侵入自己的意识,去发现那些真相。(P175)必须放下现在的自己,才能实现更好的自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看完这本书,如果真的让我总结点什么的话,那么我觉得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忘记思考。

在天堂的拐弯角等着你

作为一位东方人士,对于天堂耶稣的印象远远没有民间神话来的深刻。文化的差异让我无法虔诚的阅读《圣经》,或许天堂就是所谓的仙界?物欲横流的现下还有什么不可以用来商业化的炒作,愈多的影视作业中呈现的仙界,却是被各种丑恶化的凡人心态所占据,折射出人类所崇向的桃花源也逐渐消亡,何况赤裸裸的人类世界?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权威的脑科大夫——亚历山大,这本小说或许因为他的身份使读者半信半疑,天堂真是存在?提供的证据在向善人心中是激励,提醒那被潜移默化的俗世之心。埃本让我想起了鲁迅,用医学只能拯救部分人的生理健康,而麻木的心灵,腐朽的精神却只能够用强而用力的文字来震醒,无所谓救赎,只有你自己才能拯救自己,天堂的证据那么清晰可见,我想你肯定在天堂的拐弯角等下一个你!

给自己一个重新建立世界观的机会

这并不是一本写得多么精彩的书,但是如果作者所描述的经历是真实且真诚的,那么这本书至少有两个启示:1)存在一种在已知的人体器官(包括身体、脊髓、大脑甚至神经元等等)之外的,可能是无物质形式的,但是与我们的“意识”相关联的东西——也许就是传说中那21克的“灵魂”。现有科学虽然无法完全解释,但是通过对低赫兹脑波的测量或微量子力学、亚原子和暗物质等理论假设可以无限接近这种现象;2)如果存在这个独立于肉身之外的“意识之源”或“灵魂”,那其从何而来,肉身死亡之后又去往何处?作为一个基督徒,作者认为他所经历的是“天堂”,而且这种完全不同于现实的空间和时间维度的天堂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是另一个平行的世界,或者你我所在的“此世”也就是整个完整世界的一小部分。这种说法似乎就验证了“封印天使”默罕默德的说法,也与佛教中的“六道轮回”和“大千世界”等观念相通,那我们就必须重新去反思我们的世界观。事实上,亚历山大医生在因革兰氏阴性细菌脑膜炎而造成大脑皮层严重损伤后的意识世界,与佛教中静修禅定禅定后的意识世界可能就是相同的,至少从“科学”上来将,这两者可能都是处在一种极低的脑电波频率上。那么,很多宗教学说和极端的科学假设就make sense了。只是,正如本书作者所写的,可能也正是伟大的哲学家们可能的意指,“天堂”或“彼岸世界”是“无法言说”的,不能完全通过此世的语言描述出来的,因为那些最基本的时空维度可能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若有心,惟有虔心修行。

心存美好,方能永生

看多了穿越、灵幻及架空小说,虽然颇有向往之意,但是始终明白那都是假的,只不过是一种文学创作,因为如果真有穿越、灵幻一说,这个世间或许不是今天之样。但是神经外科医生埃本•亚历山大写的来世之旅《天空的证据》却让我对人死后的状态是“人死如灯灭”产生了怀疑,虽然也多有假死过的人,但是没听他们谈过假死后的历程,但是这样一位神经外科医生的亲身经历,让我对灵魂永存的观点产生了兴趣。无论天堂是否存在,至少埃本•亚历山大给了我们希望。埃本•亚历山大对他重病昏迷时的状态描写的是如此的真实,心理刻画的如此细腻,很容易引起我的共鸣。“当你到一个脱离了时间感的地方时,根本没有办法描绘自己的感受。这一切发生时,当我存在于那里时,我唯一的感觉就是我似乎一直都在那儿,而且永远不会离开”。这种状态我在梦里经历过,巨大的生存压力下,总是莫名的恐惧,白天将恐惧隐藏的很深,但是夜晚进入睡眠状态后,一切都莫名的放松以后,恐惧就从内心深处游离出来,制造出各种梦境,让人无法解脱,那种极端的恐惧、极端的残酷真的是无法描述的。人在濒临死亡的状态时,在痛苦绝望时也许想起更多的就是自己的父母、自己的至亲。正如作者所言,“在我的整个生命中,我与家人的关系,不管是我的父母、姐妹还是霍莉和孩子,都是我安全感和力量的源泉。这种感觉在近几年更加强烈了,无论什么时候,我都能从高家人那里得到最无私的帮助。但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现在这种情感似乎越来越少了”。的确是这样的,我们总是以各种借口偏离亲情,对其近乎苛求,最终不但失了亲情还失去了自我。试想,一个人行走于世,没有亲情的支撑,或许可以行得一时,但行不了一世。在天堂,“你被爱拥抱,你没有恐惧,你不怕犯错”,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呀,在人世间,我们似乎倾其一生都在玩一种处事规则,却始终没有完全弄懂,因为游戏规则太多,正如围棋的变化一样,如果像在天堂这样,有人教给我们规则,或许我们会无比轻松的生存于世。天堂,一个充满爱意快乐的地方,却总是在虚无飘渺中,让人怀疑它的真实存在,我们是否可以假想,天堂是和我们并存的另一维空间。人在生命逝去后,所以心存美好的人都会去往那个空间,再也没有压力,没有尔虞我诈,剩下的仅仅是满心的爱意和快乐!埃本•亚历山大给了我们希望,让我们做一个内心美好的人,在来世,将会有天堂等待我们!

作为开阔对人生理解的书,还不错

开阔了我们对待生死离别的看法,或许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能有体会。其实本书前半部分我是当做科幻小说在看,因为实在难以理解作者所描绘的天堂的样子。直到文章最后作者引用的那首诗,将生死离别拉的和我们一样近,让我们切深体会到离别的不舍与注定的轮回。今世相别,来世还会再见,所以坦然面对。

寻找《天堂的证据》

我的朋友,新做了一本书《天堂的证据》,当他把这本书送给我的时候,此书刚刚从印刷厂里诞生出来,还未放到书店的书架上,就好像新鲜出炉的面包,最及时地被我捧在了手上。此书是我很感兴趣的内容,不辜负这新鲜,我以最快的速度读完此书,思绪万千,浮想联翩。此书讲的是一位神经外科医生的濒死体验。埃本•亚历山大感染脑膜炎后几乎脑死亡,经过七天濒临死亡的昏迷之后,奇迹般苏醒过来。而这七天,他经历了一次死亡穿越,看见了天堂。我一直钟情和好奇神秘事物,并且坚定地相信某种神秘力量的存在。我并不受宗教的限制,我认为世俗宗教也是一种制度,既是制度必然有禁锢与约束。所以身边总有人说我对宗教感兴趣,也说我的创作有宗教感,其实他们恰恰误读了我。我感兴趣的不是宗教,宗教是外壳,是大门,是通道,我感兴趣的是那个外壳之内,穿越大门,通达核心的那个东西。你可以把它叫做“上帝”、“天堂”、“佛祖”、“宇宙意识”等等,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觉知”,无法用语言形容和描绘的异世界的体验和觉知。埃本在书中写到,在他的濒死体验中,他经历的那个理想王国,被爱充盈,陪伴他飞行的“天使”以无声的方式与他交流,这有点类似心电感应,这与地球上的交流方式如此不同,地球上的人们受限于语言,而语言又是如此肤浅狭隘,以至于我们的感觉也会囚禁在这种浅薄狭隘之中,所以知识与智慧完全不是一回事。我由此想到佛家所言“不能说,不能说,一说便破。”也意指语言对于那份"觉知"、那种"真实"的贬损和扭曲。埃本一再强调那个理想王国的“真实”:“这不是梦境,尽管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也不清楚是何种存在,但对一件事非常肯定:这个世界是完全真实的。‘真实’这个词可以形容某些抽象的东西,但当我想要描述自己的所见时,这个词貌似令人沮丧地失效了。想象一下,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夏日的某天去看了一场电影。或许电影还不错,观赏的过程中你也的确被逗笑了。然后当电影结束 ,你走出剧院重新回到外面生气勃发的温暖阳光的怀抱时,当你亲身感受到空气和阳光的温暖时,或许会忍不住问自己:为什么要浪费这么美好的时光去坐在黑暗的影院中呢?即使将这种感觉放大1000倍,也无法跟我在那里获得的喜悦相比较。”对于有过极限体验的埃本来说,现实生活就是那个黑暗的电影院,而这昏迷的7天所经历的一切就像是走出电影院后看见的阳光普照下的真实世界。是的,他对那个异世界的理想王国感到最真切的真实,这种真实无以用语言形容,以至于让他感到地球上的一切恍若梦境。在这场死亡穿越中,埃本多次强调“在所有的宇宙中,爱都是唯一的中心。当然,宇宙中也有邪恶的存在,但邪恶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邪恶是必需的,因为没有邪恶就不可能有自由;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进步和成长,我们也就没有机会成为上帝期盼我们成为的样子。尽管在我们的世界里,邪恶有时候看起来有着可怕的力量,但从更高的角度来看,爱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最终的胜利肯定只属于爱。”合上书本,我由此想到所有的宗教教义其实都指向“爱”这个核心:佛家说慈悲、说众生、说万物有灵;基督教说宽恕、说救赎、说与神同在。我相信这世上有过这种极限体验的人还有许多,也许是像埃本一样的濒死关头,也许是日常修行中的深度冥想,都有可能与那个更高世界连通。我想说的是,我们被感官、知识、左脑思维束缚得太紧,却遗忘了灵性,让意识深处可以与“神”连接的部分麻痹休眠,这不是很像作茧自缚的蚕吗?当我们被越来越多外界的杂念填充,我们的茧也就越厚,就越难破茧而出羽化成蝶,去看见蚕蛹之外的新世界。这里的杂念包括所谓的学术与知识,因为大多数人是没有独立意识的,只不过是一台接受知识填充的容器而已,我经常看到生活中一些高知的人,在灵性上冥顽至极,却还总以知识炫技,而那些知识也并非他的独立意识独立思考所得,不过是把这家之言那家之言所做拼贴,把别人已经嚼过的口香糖再嚼一遍而已,但是这种知识的炫技却能忽悠很多人。所以,我再次说,知识和智慧根本是两回事。那些有独立意识独立思考创生出自己的理论和知识的人是智慧之人;那些有真正的判断力,不人云亦云,可以看穿知识炫技派的假象的人也是智慧之人。而这种原创能量和这种"火眼金睛"一定不是靠作茧自缚所能达到的,恰恰相反,放下所有杂念、偏见、定论、执着,才可能破茧而出,羽化成蝶,看见新世界。禅宗一直讲“空”,大概也是此番道理。[微笑]文/艾莉

人去世的一瞬间轻了21克

此书作者,多次强调相信科学。在他经历了生死的轮回,却相信了天堂。其实对于理智的人来说,不相信这些,是理解的。但是有时候需要相信这些。因为科学的局限有时候不能解开这些迷。也许这个对于理智的人来说是最好的答案。

有爱就有天堂

天堂,地狱,你相信他们的存在么?书中的神经外科医生埃本.·亚历山大患脑膜炎几乎脑死,经过7天濒临死亡的昏迷后,奇迹醒过来。他向人们描述了昏迷期间令人震惊的经历。昏迷期间,他见到了天堂,书中原文是这样描写的“我正在飞行,越过了树木和田野,也越过溪流和瀑布。到处都是人,我看到有玩耍嬉闹的孩子们,有些人正围成圆圈,唱着跳着;还有一条狗,不时地在他们身边穿梭欢跳,跟人们共享着充盈的欢乐。他们穿的衣服很简单,也很漂亮。而且,这些衣服呈现出一种温暖的生机。这种生机,那些郁郁葱葱的树木有,那些盛放的花朵也有。”所到之处必定是美好的。在天堂里,他遇见了一位小姑娘,无需言语,就能交流,无需言语能感受到小女孩心中的想法。看完这本书让我想起多年前天涯上一个老帖,左央写的灵异贴,他本是一个不相信神明的人,为了验证他的想法,他一个一个的去试验,然后直播,播到一半,就消失不见了,几年之后他回来了写了一段话,里面有一句:“对于神明以及灵魂,你可以永远都不去相信,但永远也不要亵渎与不尊重。”其实这个帖子我没敢看,但是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管是对于神明,灵魂,天堂或是地狱,我们可以保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永远不要有亵渎以及不尊重。尊重你不相信的,也是一种能力。我们的一生像是为死亡做准备,死亡并不可怕,只是大多数的时候比较悲伤。因为我们还有未完成的事情,未成就的事业,未达到的地方,还来不及跟这个世界好好道别。埃本是幸运的,濒死的经历让他认识到心里最重要的东西,有机会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我,在自己还来得及的时候去成就属于自己最重要的部分。“你被爱拥抱。你没有恐惧。你不怕犯错。”如果让我把这全部信息浓缩在一句话里,那么这句话应该:你是被爱着的。如果想让这句话更精练,只用一个词来表达的话,那么这个词就是:爱。毫无疑问,这个词必须是爱,因为他是一切的基础。这里的爱不是抽象的,令人费解的爱,而是在每天的生活中我们都能感受到的爱。这是埃本的感受。经历过这次令人难以置信的体验后,他自己明白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家人,亲情以及爱对于自己来说,多么难能可贵。他不再纠结自己根源(作者是被父母领养的小孩。),最终抛弃了这些疑惑,重新自我接纳。在他心里,昏迷期间所经历的世界,是天堂。在苏醒后,有妻子孩子等亲人的陪伴的世界,同样是天堂。只要有爱,哪里都是天堂。

了解死亡,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健康和快乐

从前言发现,如今的亚历山大依然是一名医生,但他相信,只有意识到上帝和灵魂是真实的存在之后,只有了解了死亡并不是个体生命的终结之后,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健康与喜乐。“了解死亡,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健康和快乐。”我们活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总是说,生活生活,可是死亡却是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我们避免不了。离奇的经历铸就不一样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更值得回忆,或许与现实格格不入,但是回想起,我们都会不经一笑!虽然是外文翻译过来,但是从这一点来看,能从外国翻译过来的基本上是精品。亚历山大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应该和自己的内心交流,这样才会发现,世界真的和我们想象的那样,美丽而浪漫,天堂或许也就不远了。

寻找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在没有看过这本《天堂的证据》之前,我和本书的作者亚历山大医生一样,从来没有接触过濒死体验,也从来没有阅读过这样的书籍,之前的我会认为这是一种无稽之谈,谁还能说出自己濒临死亡的感受呢?但是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确实有这样的体验,确实有这样的可能。本书讲述的内容其实并不太多,亚历山大医生某一天由大肠杆菌引起的脑膜炎,昏迷了七天,其间回忆到他被收养的身份,他家里人对他的关怀,而最终他奇迹般的醒了过来,并且将到另外一个世界经历的过程写成了本书。而书籍言在意外,确实又讲了很多,关于这个世界,关于亲情,关于奇迹,也关于医学和上帝。或许在他描述在另外一个世界中的体会时,我还有些微的怀疑,但是就像医生本人所说,他是一个医生,而这个奇迹也恰巧发生在他身上,就像那两个世界在他身上奇迹的相遇了一样,这样的身份也让他可以更加科学与理性的去阐述事情本身。书中作者不仅详细的描述了自己在另一个世界的所有细致入微的感受,而且之后还用他科学工作者的缜密思维,为读者罗列了很多事例和证据,将所有其他可能也一一列举,这样的书籍姑且先不论带给我们的感动,其中所说的事实也是比较可信,毋庸置疑的。而通读全书,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还是,或许真的有那么一个空间存在着,那个地方充满了爱与温暖,会温热你的灵魂,给你信心与快乐,勇敢和勇气,以及对自己的肯定。每个人都不是无意义的生存,而都是这个世界必须的存在。不论你是先天有身体缺陷,还是后天对自己有任何不满,你都可以通读此书。借以找到自己的信仰、信心与发光点。另外濒死体验这一事件也让我对于未知的死亡感觉到放松了一点,从小学某个时候发现人类都会死亡的时候,心里对未知的死亡充满了恐惧,长大了之后无暇顾及,但是那永恒的离去也总在心间。这是属于整个人类的恐惧,但是如果换个角度去想,地球只不过是我们栖身之处,而广博的宇宙才是灵魂与意识的安身之处。这样的想法也让我真的轻松了很多。总之这是一本关于救赎与生命的书籍,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最后要赞一下本书的译者,流畅的语言为书籍增色不少,让我手不释卷的读完了这本书。

自在、有爱,最接近天堂

我愿意相信有那么一个地方:在云端,那里安安静静,能够给每一个灵魂安全感。作者的医师身份和真实经历,让他在介绍“濒死体验”,讲述天堂的奇遇时很有说服力。我惧怕死亡,害怕总有一天要和亲爱的家人、朋友分开,生离死别都令人难过。小时候想到这些,除了心惊胆颤还会选择逃避,不去深入地想。后来,夜深人静睡不着的时候,和小时候一个毛病,还是会想到死亡,人生的结局。不同的是,想着想着,脑袋里会冒出一个问题:既然生命,总有限期,要是从没出生会怎样呢?想归想,若是从没出生,会错过这么有趣的世界、可爱的人们,体会不到喜怒哀乐的滋味,也会很无趣吧。作者在本书中描述的天堂,没有时空概念,只有3条规则:你没有恐惧;你不怕犯错;你被爱拥抱。这描述我好喜欢,闭上眼睛,幻想满足以上3条规则的地方,好像人间的确不存在。在人间,我们每个人都会恐惧,为各种具体的、抽象的事物恐惧。比如为了得不到恐惧,得到后依然恐惧,又怕失去。我们害怕犯错的时候也绝对多过不怕犯错的时候,越长大越怕犯错,越战战兢兢。且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容易被爱拥抱。作者对于天堂的描述,满足了我最向往的一种状态:自在、有爱。有爱最难得,往往要经历一些难关,才愈发凸显。在作者昏迷的7天里,家人和朋友一直在传递爱给他。使得他在天堂里、在病房里都被爱拥抱着。平日里忽略的相伴,这一刻会发现那些都是爱的点滴啊。作者的经历和感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能、一种思路。很有可能天堂存在,灵魂永恒。既然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在人世间有那么多的不完美、不快乐。人在世间是为了成长与经历,免不了苦痛、挫折。一段段命运降临,从开始到结束,像起伏的波浪线,注定不会平淡,有高有低。只有经历了这些真实的高高低低,我们才会离自在、有爱的状态最近。当渐渐没有恐惧、或很少恐惧;不怕犯错,感觉被爱环绕的时候,最接近天堂般的美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通过“濒死体验”去感受天堂,那样的奇迹降临的概率少之又少。而意识到每个人都有神性,找到开启的钥匙,没准是体验美好感觉的不错方法。=============================我要吐槽:封面美没错,内文版式真要命,行间距太大呢。书被强制撑厚了,o(╯□╰)o

闭上眼,用心灵去感受天堂

我们习惯用眼睛去看这个世界。对于看得见的东西,我们就相信;对于看不见的东西,我们就怀疑。对于我们这些从小就接受唯物主义教育的同胞来说,“天堂”确实是一个看不到摸不着的地方。不过,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还有很多道理不明白,很多事情不知道答案。科技是很强大,很厉害,可以为我们提供种种便利。我们发明了汽车,飞机,轮船,火箭;也发明了机枪,炸弹,原子弹。我们创造了电脑,网络;也发明了游戏,以及游戏病毒。我们发明了农药,化肥;也发明了“地沟油”,“毒奶粉”。我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不过,我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因为:我们不相信天堂;当然,我们更不相信地狱。没有对天堂的渴望,也没有对地狱的恐惧,于是,很多同胞就成为了彻底的“物质主义信徒”。他们只相信今世,只相信有钱就是硬道理,相信有钱就是一切。在这本书里,我们发现了一个唯物论者的信仰之路。一个不相信上帝的人,在遇到自己生死攸关的时候所遇到的上帝的启示。他是幸运的,因为他得到了拯救。他在昏迷过程中,遇到了上帝de爱,同时,他的家人,亲友,也都在爱着他,在为他祷告。正是这种来自家人的爱以及上帝的爱,才让他“死而复生”。他的被拯救,确实是一个不符合科学规律的“神迹”。但,正是这种神迹,让他有机会重新认识自己,了解我们的身边的世界,了解天堂的真相,了解爱的力量,也了解在这个物质世界上,如何活出“真正的自己”。我们每个人来到世界上,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正是借着爱,我们才来到世界。我们在爱里产生,在爱里成长,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如何理解爱,接受爱,传递爱,相信爱。只有掌握了这些爱的技巧,我们才能理解天堂,同时,在告别这个物质世界的时候,我们才有资格和理由去到达另一个世界-天堂。

天堂?真可笑~

霍金(Stephen Hawking)在英国卫报(Guardian )今天刊出的专访中说,人类的头脑就像计算机一样,一旦重要元件失灵,就会停摆。计算机故障停摆后,便没有来生,也没有天堂,那只是说给怕黑者听的童话。今年69岁的霍金,21岁时诊断出罹患运动神经元疾病,导致全身几近瘫痪。当时医生认为他只能再活几年。不过,他1988年出版巨著「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后,摇身变成闻名全球的科学家。牛顿算不出第一推动力,只好认为是上帝推了一把。米国的那些founding father不是都不支持宗教的么?米国现在貌似你要从政的话 至少对外宣称你是要信教的。那些所谓的 某某(多半是很出名的科学家)生前相信上帝啥的,基本都是在那些人死后 从他们的言论里面 扭曲或者片面的摘取出来一些东西来‘证明’他们是信教的。Youtube上面的 "Why do people laugh at creationists?" 其实是蛮好看的,就是拍得太多了 不知道是creationists太多了 还是creationists们太搞笑了。这本书我看过。其中很多章节看了很多次,基本是看不懂。

关于未知的世界

我不知道自己独自飞行了多久。(这里的时间,跟地球上的线性时间不同,可我又想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去形容这里的时间,就像我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描绘它的其他侧面一样。)但从另外的角度看,我似乎又不是在独自飞行。很不错额一本书,推荐

学会爱与宽容 我们的地球就是天堂

书中讲述了一段奇妙的经历——埃本•压力山大因为突发脑膜炎陷入7天昏迷,在这7天里,他完成了一段奇妙的天堂之旅,他感受到了充满爱与宽容的天堂。陷入昏迷后,埃本“来到”了天堂,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虽然不是亲生父亲,但是养父依然对埃本关爱有加,给他以爱的力量,让他在爱中成长。而对于放弃抚养埃本的生父母,埃本没有半点埋怨,取而代之的是理解与宽容:从小到大,生父母没有找过埃本, 始终没有张开臂膀去接纳他。但是,埃本理解生父母:生父母一定是爱着他的,只是他们不想去打扰埃本平静的生活。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尽管无能为力不得已将埃本送给别人抚养,但是50年来他们也从未从心里真正放弃过埃本,虽然不知道他在哪里,但是爱没有间断。在书中,作者提到,天堂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在天堂里都住着高级的生命体,我们的生命相比于地球上而更加高贵和智慧。与之相比,我们在地球上显得更加渺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那是因为天堂里充满了爱,天堂里没有恐惧,不会犯错。爱与宽容交替出现,所有与爱和宽容无关的存在最终都会消失。尽管在地球上,善比恶要多很多,但是恶总能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获取力量,而这一点在更高层的世界中不可能出现。但是我们相信,如果我们都学会去爱,我们就会被爱包围,我们的地球也将是那样的天堂。

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一个处在技术高端的神经科医生(博士),用一本书的容量,来说明“天堂”的存在。这不得不让人想起牛顿的晚年:一个神经科医生谈天堂,和一个科学巨人谈神学一样,一定是遇到了一些现时科学无法解释,而又的确存在的现象。这位名叫埃本•亚历山大的神经科医生,在突然患病失去意识七天后,再度醒来,历经濒死体验的他,后来写下了这本《天堂的证据》,用以解释他在大脑失去意识之后的“所见所闻”。最终,他得出结论:“天堂是存在的,神圣的存在值得我们敬畏——即使大多数时候你看不到它。”不仅如此,他亦坚定地认为,把这一发现写成此书告知众人,是他作为一名医生“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我们,对此又该如何去看呢?最成熟最轻松的态度,莫过于以“科学”之名,对此冠以“迷信”之说,轻轻松松就给予否定了。因为他就算将自己的濒死体验说得活灵活现,我们也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不予相信,毕竟这样的“濒死体验”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体验一番的,而科学的本质就是用事实说话。事情果真如此简单吗?我们回到“科学”的立场,就不难发现:这样轻易否定的态度实则是犯了“迷信科学”的错误:现实中,既然科学并不能解释所有的现存现象,那就说明科学并不是生命唯一的“存在立场”,生命世界会不会有科学解释之外的另一种存在状态?这,该成为我们阅读此书的一个最大的动机和契入点。事实上,从失去意识(大肠杆菌严重地破坏了脑细胞,生命体已经处于无意识状态)的埃本•亚历山大医生在回忆自己在无意识状态下的“所见所闻”时,用到了一个新鲜的感念:地球生命体和宇宙生命体。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有建设性的概念。这也该是科学巨人牛顿在晚年将目光投向茫茫苍穹的原因吧。细细想想,“地球生命体”和“宇宙生命体”并不矛盾,就像“科学”和所谓的“天堂”也并不矛盾一样,是生命的两种存在。只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熟悉于科学,也更依赖于科学,也就倾向于自己“地球生命体”这样一种身份。那么,“地球生命体”和“宇宙生命体”究竟有什么区别吗?先让我们来看看埃本•亚历山大医生在无意识状态下的“所见所闻”吧:一扇缓缓打开的门,骑着翅膀飞翔的女孩,没有时间和方位坐标感知的自我存在,以及不用语言便可交流的微笑和眼神,还有那无处不在的浓浓爱意……如何来解读这样一些信息呢?埃本•亚历山大医生本人的解释我觉得太过于“神性”,比如那个骑着翅膀飞翔的女孩,后来他认为是他从未谋面而早早夭折的妹妹。也许他是亲历者,所以更趋于相信这是DNA之间的本源感应。而在我看来,他的这些“无意识”之旅其实完全可以用“地球生命体”和“宇宙生命体”这样的概念作为基础,从而给予更为“科学”的解释:我们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同样也是作为宇宙的一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然而,当我们意识清醒的时候,“地球状态”无可避免地成为我们认知的全部,比如线性的时间概念,东西南北的方位意识,以及世俗生活的“我”与“他者”的概念,“爱”与“恨”的理解等等。我们对此深信而从不怀疑。所以,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呢:失去意识的埃本•亚历山大医生,他的生命体在失去“地球意识”之后,自然就融入了“宇宙生命体”的状态之中,在这样一种状态中,没有线性的时间压迫感,没有方位的迷失感,没有言语交流的误解和隔阂,同时生命体最需要的关爱也得以显现,无处不在。所以,相比于“天堂”而言,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埃本•亚历山大医生失去意识之后的“所见所闻”,正是从反面印证了地球生活的现实:焦虑,迷失,隔阂,敌对(埃本•亚历山大医生为弃儿,曾因多次联系生身父母受挫而迷失)……现实中,许多人在年岁渐老或在大病之后,都会对生命有着更为开阔的识见和理解,同样可以理解为生命“宇宙意识”的加强。杨绛老人的《一百岁感言》就少有“地球意识”,而更具“宇宙”一般开阔: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们曾如此计较付出的回报,到最后才懂得,一切得到终将失去的,只能空留一抹浮名……如此看来,“天堂”的确是存在的,生命的存在的确拥有另一外一种或多种可能。而我们,也的确没有理由只是呆在日渐狭隘的科学的,物质的世界里。而“神性”也是存在的,最基本的神便是人的“精神”,生命的另一种存在,也可以理解为,人也要为精神而活着。埃本•亚历山大医生所患的病,其存活率不到百分之十,这是科学的说法,那另外的百分之九十,我们则可以理解为生命体自身的感知与坚持,这里边有着埃本•亚历山大医生本人和他的家人不离不弃的爱。

抛开严肃的“濒死体验”的讨论,摘录一些很有趣的描述

关于濒死体验,医学的案例非常的多,相关的讨论和争辩也非常多。我也相信每个濒死体验者都竭力说明自己所经历的都是真实的。不过,先不说这个深奥的涉及各种学科的问题,不妨轻松一下,透过作者的描述,看看他和其他濒死体验者不一样的体验。(很多濒死体验只简单描述了一些看到的景象,得出了一个类似的结论”我是被爱着的“。而作者却显然有更深层的体验)【1. 关于思想和知识的体验】A. (P50)"它们(作者所经历的天堂)赋予知识的方式,并不是我们历史课或者数学课上的‘教导’。所有洞悉与了解都是直接的,而不是哄骗和劝诱。所有的知识都储存在当下以及永恒的记忆中,不会像普通的信息那样消失,直到现在我还记得一切,这一切甚至比多年的学校学习中获得的信息更加清晰。“B.(P91)"这是一种思想之上的思想...不遵循线性规则,而是以光速将不同层级的存在串联起来,将他们合为一体。在面对这种自由的内在智慧时,我们普通的思维显示出一种无望的迟缓和笨拙。也是这种(思想上的)思想,让我们释放出超常的能力,让我们在写作或谱曲的时候灵光乍现“【点评】:不用和遗忘做斗争,不用和理解力的局限作斗争,真是美妙【2.关于感觉与情绪的体验】A.(P74)”我发现,在(天堂中的)上层世界,只要了解并想起那些美好的事情,你就能往上飞行....对上层世界越熟悉,我就越能轻松地(从混沌的‘天堂下层世界’中)回来“B.(P112)"那里的情绪更深沉、更有空间感。这些情绪不仅在我们体内,也弥漫在我们身体周围。试想一下,每当你的情绪变化时,周遭的天气也随之变化会是什么感觉?...更奇怪的是,这会让我们自己所认为的内在于外在的界限彻底消息。”【点评】:能把这种超脱,用地球的线性语言描述已经很不容易了..这种立体感让人震撼啊

有爱的地方就是天堂

你觉得人死了,意识还存在吗?你相信人有灵魂吗?你觉得灵魂是不死的吗?你相信有天堂和地狱的存在吗?你相信上帝吗?如果你对这些问题很好奇,我想你会喜欢这本《天堂的证据》。据说纽约金融机构的公司广告牌写的广告语是:we know money.(我们知道/了解金钱)。这让我想起有关心理学家荣格的一则趣闻。一位记者采访荣格:“你相信上帝吗(Believe in god)?”荣格沉默了一会答:“我知道/了解(I know)。”.大家对此议论纷纷,觉得他实在太过傲慢了。于是,荣格做了辩解,说“相信上帝”的那些人,只是不分青红皂白,人云亦云说相信而已。他们并没有思考,上帝是不是存在?如果存在的话又是以什么形式,怎样发挥作用的?荣格出生在一个宗教氛围浓郁的家庭中,他是一位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家,对全世界的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有非常深刻地研究探索。他认为研究基督教的信仰重点在于对上帝知识起源的探究,而不是在上帝存不存在的辩证。就是说与其争论相不相信神,不如问自己对于“知道/了解”神做出多少努力。这本《天堂的证据》的作者埃本•亚历山大也说了类似的话:我不只是相信上帝,我还了解上帝。埃本•亚历山大原是一个身体健康,全美知名的神经外科医生,但忽然患了一种极为罕见的疾病——大肠杆菌脑膜炎,这种细菌性脑膜炎几乎是致命的,经过7天的濒临死亡的昏迷后,他奇迹醒过来,几个月后完全痊愈。前段时间有个朋友的朋友得了细菌性脑膜炎,住院几天就死亡了。所以在读这本书时,看到作者昏迷7天,在致死率超过了97%的情况下,竟然苏醒过来,并且在昏迷期间见到了天堂,我不得不大叹不可思议。作者见到了灿烂光辉,生机勃勃,极致美好的天堂:郁郁葱葱的树木,广袤的田野,潺潺的溪流,玩耍嬉闹的孩子……和一个天使般的女孩坐在一个由上百万只蝴蝶组成的“平台”上,他们坐在蝴蝶翅膀上,女孩传递给他这样的信息:“你被爱拥抱。你没有恐惧。你不怕犯错。”作者无疑是幸运的,濒死的体验对一个人的人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很多甚至会促其整个人生的觉醒,造成戏剧性的长久改变。在现实生活中和许多文学作品里我们都能看到,那些大病一场恢复健康的人往往与之前判若两人。狄更斯小说《圣诞颂歌》中的主人公吝啬鬼斯克鲁奇因为“未来之灵”在圣诞夜的探访,他目睹了自己的死亡,陌生人抢夺他的东西,甚至不放过床单和睡衣,听见邻居轻描淡写地谈论他的死亡,他还参加了自己的葬礼,凝视、抚摸自己的墓碑。这一次的死亡体验使他的整个人格发生了改变,他从一个冷漠自私的吝啬鬼变成热情大方又对人充满同情心的好人,人生从此焕然一新。《天堂的证据》中作者的濒死体验让这位原本是“科学家还原论者”变成了“看见天堂的人”,他说:我们永恒的灵性自我,比我们在这个物质世界感知的一切都要真实;而且我们的灵性与造物者无限的爱之间有一种神圣的关联。作者的濒死体验是如此的丰富动人,栩栩如生,信仰的改变又是如此巨大,看了此故事,不仅让人对天堂充满好奇,也羡慕起作者来,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机会直面死亡并获得重生。这次濒死体验不仅让他看见了天堂,认识了灵性、上帝,还彻底治愈了他支离破碎的灵魂。埃本是被领养的孩子,当46岁的他在自己孩子的鼓励下,联系生身父母却得到“他们还……不想跟你相认”的答复时,他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重创,自责,被抛弃,不被爱,不知道自己是谁,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等负面的情绪包围着他,使他深陷抑郁情绪长达7年之久。濒死体验让他找到真实的自己,知道自己一直是被爱的,上帝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认识到宇宙中所有的生命体都是紧密相连的。他重新接纳了自己,不完整的残缺感被补全了,也看到陪伴在自己身边爱自己的家人,并找到了生活的意义。这些才是令我触动的东西,濒死体验的现实意义——治愈心灵。与其去争论相不相信上帝,相不相信灵魂不死,不如去思考这会不会让生活更好,让人生更加丰富。我想这一切的基础是爱,《天堂的证据》让我们看到:有爱的地方就是天堂,如果你是被爱着的,那么你已经身在天堂了。

神经外科医生的呓语

书看完了,作者以一位神经外科医生的角度来提供天堂的证据。书里不断提到自己的医学经验,从而证实自己所说的不是假象。当然也是最有力的说辞。但始终都没有打动我,即使是他描写的天堂。我不懂医学,更不懂天堂。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当我看完此书,有一个念头冲击了我的大脑: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也不是我站在你面前,而你不知道我爱你,是我经历了一切真实的经历,而当我讲述出来的时候,却被人当成痴人说梦。《天堂的证据》不禁让我想起家乡的一段往事:吃喝嫖赌的丈夫,生活压力的逼迫,种种的不如意导致年轻的邻居妇女服农药自杀,当她被救起以后,她曾经也向人述说起见过发光发亮的物体,随之看到了神,与亚历山大医生的经历大同小异。很多人会以为这只是一种迷信,甚至连我都曾经怀疑过她是在说一个遥不可及的故事,但是再想想:我有什么理由怀疑她呢?自己又没亲身经历过,没有说服力的论据来推翻她那神奇的说法。毛主席说过一句伟大的话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那些没有亲身经历过却滔滔不绝长篇大论的人,只能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天堂的证据》又唤起我内心深处的共鸣:只有经历了,你才能懂得。小说从疑惑一次莫名的早起,引人入胜。起初听他娓娓道来之时,我自我想象是否他做了对不起妻子和孩子的事情,比如说有了婚外情。然而情节却与想象大相径庭,这更加提起我想继续看下去的欲望。他将自己濒死的七天很自然的贯穿了自己的生活细节,放佛看到了作者的一生栩栩如生的映入眼帘。而七天的经历更是跌宕起伏,诱人深思。第一天,是沉入了黑暗之中,周围沉浸着敲击的声响,一切给人的感觉似乎回到了生命的原始状态,没有一种人类的语言,对世界也毫无所知,所以堕入冷漠之中。“我”被束缚在在那种既陌生又熟悉的世界里,从无我状态到感知自我存在,从冷漠到恐慌的边缘。一个新生的“我”正在悄然诞生。第二天,随着动听的声响取代沉闷的敲击,光明也取代了黑暗,穿过缝隙,到达一个最美世界,碰到天使一样的女孩儿,后来证实她的面孔正是自己多年前逝去的亲生妹妹。在这个世界他被那女孩儿告知:你被爱包围,你没有恐惧,你不怕犯错。确实与现实的人们生活的世界,有着天壤之别。第三天,开始在心底询问“我”是谁?“我”又进入了一个偌大的黑暗空虚里,似乎“我”进入了人们所说的:在上帝那里,有一种深沉但璀璨的黑暗的地方,以未知的更高级的语言形式提问和回答,“我”看到了无数更高级的生命轮廓贯穿在宇宙中。第四天,将要离开理想王国,终究要回去,回到那黑暗世界。第五天,当“我”再次到达那扇天堂之门的时候,门已关闭。第六天,听到亲人好友的祈祷。第七天,“我”的眼睛睁开了。认真的跟着亚历山大的七天旅程一起走,突然感觉这似乎就是一个新生生命诞生的过程。诚然,亚历山大确实是新生了,不仅仅是在生命上的新生,更是在思想觉悟上的新生。在第十二章节他已明朗的告诉读者写此书的目的:科学领域与灵性世界可以共存!作者科学家的身份,使得这本书的境地变得更为精彩,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七天的濒死经历无疑带着神秘略显迷信的色彩,这与科学背道而驰。然而当这两样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亚历山大脑神经科学家的身上的时候,事情似乎变得真实而有据可循。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人死了去了哪里?人在生死边缘到底是如何挣扎的?是否真的有天堂的存在?那么《天堂的证据》最科学、最严谨的的回答了这些疑问。此书打破了科学与主观意识的断层局面,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人类陈述其实灵性意识与科学并存,而我们通常被经历所局限,认定那些不符科学的灵性意识是不存在的。于是就有这样的局面:当一些真正经历过的人,把他所看的一些事物与你交谈的时候,你却当那是一个单纯的故事而已,或者你根本没曾听进去,于是你错过了发生在这世界上的真实的奇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也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正在经历着你即将经历的那些事。每一个人都会经历濒死期,有些人庆幸如亚历山大医生,可以来回走一朝,向世人述说他曾到达过的地方;有些人则一去不复返,没有这样的机会来述说。我们不能为了体验亚历山大那样的经历,而使自己陷入一去不复返的境地,所以看看这本《天堂的证据》吧,领略生到死、死到生的奇迹。

发现天堂,感受神圣

据说,人在去世的那一刹那,身体的重量会减少21克。在很多人的心里,这21克或许就是灵魂的重量。如果你的朋友告诉你,他遇见了死去的亲人,或者遭遇了超自然的现象——比如看到前生,你会报以怎样的反应?是心存疑虑地一笑置之,觉得这都是瞎扯?还是觉得值得我们敬畏的力量给了你的朋友某种启示?在这本书中,作者埃本•亚历山大根据人们对濒死体验或超自然现象的态度,将人群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笃信者,一类是不信者,一类则是处于犹疑状态的中间人群。笃信者自不必说,不信者则大部分都是科学或者医学领域的专家。他们的科学世界观以及多年对科学理论和实践的浸淫,大抵形成了他们自身探索“真相”的方法论与路径。“科学至上”的理念本身没什么问题,宽泛地来说,“科学”本身就是这部分人的信仰。但从“天堂”归来的作者,却以一个亲历者地身份,向我们阐述了他见到的“绝对真相”。这个绝对真相中包括了我们地球上线性时间的局限、我们的意识所能到达的高度以及无条件的爱的力量等等。如果你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在脑神经外科领域深造了二十年的医生,或许会感到惊诧。一个拥有如此深厚科学背景的人,怎么会向我们提供一个天堂存在的证据?在书中,作者将自己描述为一种“亲历型”的学习者,这也是他对科学严谨、负责的惯性使然。那些他没有见过也没有试验过的东西,他是不会轻易给出结论的。但在他经历了一次独一无二的经历之后,却发现了自己讲述这个真实故事的使命感:天堂是存在的,神圣的存在值得我们敬畏——即使大多数时候你看不到它。以自己的科学知识为背景,他从许多个方向提出了对此经历的科学假设。不管是大脑低级原始功能的发挥,还是药物致幻的可能以及大脑重启后对信息碎片的重组,都无法解释他的情况。因为在感染了革兰氏阴性细菌导致的脑膜炎后,大脑皮层的功能柱已经受损,他所经历的那些声光影,都没有了大脑实体功能的支撑。所以,他告诉我们:意识并非大脑的附加功能,而是可以脱离身体存在的;地球生命的结束,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经历的开始。不管是“兔子洞”还是“爱丽丝梦游仙境”,我们都能看到关于平行空间的描述。但并非所有人都能体验平行空间的存在,还是同样的问题,我们看不到的那些就是不存在的吗?作者将不同“世界”或“王国”比喻为不同的广播频率,我们之所以接收不到异世界的信号,或许只是因为我们被困在了地球自身的频率之中。是否只有涉险濒死才能体验“神游”的经历?当然不是。作者在身体康复之后,参加了深度冥想的课程。这种课程通过对双耳接收频次的不同,通过声音系统刺激脑波功能,可以让人进入一种深度的催眠状态。这种状态,或许可以让你跳到另一个世界的频率之中。总体上而言,我们听到的、读到的那些超自然的故事的主角,大都经历了一种极端的精神状态。这种极端的精神状态一般都会生死攸关,所以在生命的两个最边缘:初始和结束的时候,或许是人们最接近神性的时刻。书中虽然描写了“天堂”的极致美好,但并不是说我们都该赶快了结地球的生命去更高更好的空间。如果你能把生命的存在想象着一个完整的闭环,你会发现,你在地球上的经历是整个闭环中不可或缺的链条。你在地球上要感受爱,学习宽容,这样才有可能进入下一个更高的领域。甚至我们现实中的恶意与灾难,对于整个宇宙的美好而言,也是必须的;只有经历这些,你才会能学会珍惜,也才能发现更好的自己与更好的世界。转换视角,世界真的会有大不同。美剧《六英尺下》用五年的时间,向我们讲述了死亡与今生他世的纠缠。有这样一个场景,哥哥Nate最后离世之前,在弟弟的梦境中跳进了蓬勃的大海。弟弟喊着:小心,那里面或许还有鲨鱼。哥哥则笑着说“这海水好温暖”,并奋力向彼岸的阳光游去。这个大海的意象最初并未让我有更多的思考,但在回想的时候,这里的温暖、广阔、漫无边际以及灿烂的光线,恰恰与作者描述的不谋而合。也的确如此,作者在对相关濒死体验的史料进行梳理的时候,发现古埃及时代已经有人陆续写下关于异世界、濒死体验的故事与经验。只是直到近代,人们才正式地将这些故事纳入学术式研究的范畴。神迹是否存在?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依然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我们的地球生命结束之后,不管是陨灭还是灵魂继续遨游在无垠的宇宙,对我们当下来说都是未来的事了。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会爱与宽容,我们的地球又为何不能成为另一个天堂呢?文/谢仲伟(译)

天堂真的存在吗?

天堂真的存在吗?——评埃本•亚历山大《天堂的证据》向敬之当写下“天堂真的存在吗”的时候,我心一顿,我知道有人会无比愤慨地、直截了当地、旗帜鲜明地批判我的幼稚、蒙昧、懵懂甚至无知,或云无神论早已得到了尖端科学的大力支持,或言他们深信上帝、深信基督、深信天堂的传统传承了两千余年,或道天堂是虚幻的胜境好蒙骗满怀憧憬的人们,或说只要看到了天堂就能远离争论、享受幸福并彻底地被爱拥抱、亲吻、温暖……我突然想起了十多年前听到的“天堂不胜美,美景在人间”的歌声。但我还是要问:“真的有天堂吗?”“天堂真的存在吗?”美国外科医生埃本•亚历山大在神经学领域深造、治疗、研究、教学、思考了二十多年,在经历一次大病不死后,称他看见了天堂,称他经历死亡后从天堂归来,称他发现了天堂和神圣的真实存在,并写有一本有趣的、富有深刻涵义的长篇散文《天堂的证据》,让好些人包括我漫读着,似要止步于、也流连忘返于其中,幸福不已,难以自拔。我还是清醒,我在书中清晰看到了一个巧致幽深、清新自然的天堂。他感染革兰氏阴性细菌导致患有罕见的脑膜炎,大脑皮层的功能柱严重受损,大脑已不能产生意识,昏迷七天,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植物人状态。然而,埃本在并不厚的《天堂的证据》,称自己神游天堂,看到了神圣。他是著名的杜克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出身,又有麻省总医院、哈佛大学等校培训多年的经历,后在哈佛医学院担任外科副教授15年,在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在全球学术研讨会上发表演讲都是数以百计。他有如此荣耀的学术经历、人生轨迹,完全不需要用上帝和天堂一说来扩大声誉、赚取稿费。他该知道不少科学家如伟大的力学家牛顿一样,晚年潜心神学,而没少遭人们诟病闲言。他患病昏迷前坚信科学性的医学,治愈了不少神经病患者,不相信上帝和天堂的存在与神奇。然而,在医院决定放弃对其治疗后,他奇迹般重生。他声称自己有使命说出真相,说他在大脑外层停工后,濒死涉险,完全昏迷,却目睹天堂之美,身历世外桃源,感受着神圣的力量、爱和关注,还同一个和他穿着同样的衣服、金发碧眼的姑娘有过亲切交谈。埃本复活了,恢复了能同亲爱的妻子霍莉及两个儿子的快乐生活。他没忘记和妻子最初相识、几回约会的好些情景,没忘记小儿子邦德给他轻揉太阳穴的瞬间,没忘记昏迷前的难受、愁苦、剧痛和严重的抽搐,没忘记自己脑脊髓液化脓了折磨着他反复呼喊“上帝,请帮助我”,没忘记“原生世界”里色彩斑斓的林林总总:生活、工作、亲情、阴冷、潮湿、黑暗和丑陋……当然,他清楚记得,在昏迷中意识独自飞行、飞在天堂中,看到了树木和田野,看到了溪流和瀑布,看到了充盈的欢乐和温暖的生机,看到了玩耍嬉闹的孩子和穿梭欢跳的小狗,看到了冲破黑暗的光明中一个美丽女孩的微笑相迎,看到了他与天堂同在时感受着“善意、丰裕、希望和无条件的爱”。收获重生的他,知道了那个金发碧眼的女孩,其实是自己已故的妹妹。能在天堂见到亲人,他感到了天堂真实存在,完全感觉不到丝毫虚幻和梦境。他开始推翻原来的坚信,开始从精神领域出发,把神奇的个人体验与精细的科学探究结合在一起,将灵性之旅的鲜活体验与科技之路的先进研究融为一体,向大众传递了一个独特的、狂野的、温暖的天堂故事,令人振奋,使人震撼。埃本神游天堂期间,切身感受天堂存在的美好,又时而回归地下王国追忆如烟往事、各地朋友,追忆在父母身边生活、成长的点滴,时而感受昏迷时妻子、儿子的治疗和关切。平时话语,隽永亲切,娓娓道来,细致刻画,有时不惜泼墨似的详细叙述,有时寥寥数笔将天堂的美好与现世的隐恶做了一针见血的对比。凡此种种,埃本相信了天堂的真实存在,而将现实生活视为梦境,甚至充分地运用自己的医学专业知识来打开灵性世界的大门。虚幻为真实,现实为梦境。在绝大多数人来看,天堂与上帝,灵魂与轮回,天使与来世,等等,不为常见的科技能力所能解释清楚。也有不少人,包括科学家,都认为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埃本也曾质疑过具有超能力、先验性的“遥视、超感知觉、念力、透视力、传心术和预言力”,而经历天堂之旅后,他坚信意识为人本能所有,而非大脑产生。姑且不论埃本所经历的两个世界比较优劣是否属实,不论天堂是否真的存在,不论他妹妹是否活在天堂,只看其所反映的天堂证据,并非离奇吊诡、荒唐怪异、匪夷所思,似有存在的蛛丝马迹,且更贴近西方基督世界的文化认同和生死追寻。此书原版在美国上市后,大受欢迎,大受读者热评和权威医学专家的鼎力推荐,大有洛阳纸贵之势。普通读者对其爱不释手,教堂牧师捧读欢欣不已,科学名家因之感慨敬服。连续15周蝉联纽约时报排行榜冠军,长时间地雄踞在亚马逊图书销售NO.1的位置,一个月内销售量突破百万册,一个月内有英、德、俄、荷等35国竞相谈判引进,足见其甚得基督教义、上帝文化、天堂光明影响的西方读者喜爱、欢迎,辗转传播、传递。我很佩服凤凰联动快速反应的意识和能力,第一时间引进《天堂的证据》推出中文版,可见其已将出版视野密切地圈进了美国图书市场前沿,可见中国出版欲做强做大唯有真正走出去。然而,中文版的《天堂的证据》推出,是否会在中国产生如美国一般的轰动效应和效果呢?这我有疑问。或许出版方创意策划时,早已省时忖势、周详谋虑,只是我困守在自己的思维里而已。西方人相信上帝或安拉,相信基督或先知,相信天堂充满爱和幸福,甚至可以有殉教精神。而中国人久受儒家文化和孔孟学说影响,虽也求神拜佛,但是为了家宅安宁、消灾祛祸,请求神怪或先人赐福自身,他们主要着眼于现世的幸福,即便对死后的期望也是希望跟现世一样。大多数中国人讲求眼前幸福,福禄双全,长寿康宁,时来运转,不强调也不依靠超验的上帝与遥远的天堂。无论摆放多少美好、丰富、真实的天堂证据,呈现于前,普遍的中国读者仅观览而不动心,好奇而不钟情。我想,这种种深层文化的差异,可能影响了受不同文化熏染的读者选择。我却希望身边的读者好好读一读《天堂的证据》,这不仅仅因为作者埃本是一位拥有深厚医学背景和丰富医疗经历的人,不仅仅因为他亲历“天堂”归来后阐述的“真相”如何绝对与真实,不仅仅因为他独一无二的体验证明着天堂的存在、地球上线性时间的局限、人类意识所能到达的高度、无条件的爱力的神奇,不仅仅因为他比我们先幸运地看到了神圣的存在以及敬畏神圣的幸福,而是他能勇敢地用医学知识描述、揭示和解释了神圣力量,和他对神圣力量坚定的敬畏和敬爱。向死而生,便为重生。埃本•亚历山大在来世路上,重获生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让无数人神往的天堂。他描述天堂生活的美好,却不是鼓吹、劝解、说教甚至丝毫都没有鼓励人们提前结束现世生命,进入他坚信、我们怀疑的天堂。我相信,重生的他,也会从容、轻松、自由地珍惜与享受现世生活。人们身在现世,多为辛勤,努力与幸福、快乐和爱相守相伴、相依相偎。我读完《天堂的证据》后,有了一种可惊可愕可叹可说的复杂情感,不时警醒自己热爱生命。我们努力工作,迫不及待地寻求的,是自由、幸福、快乐、真爱和文明。但伴随着科教日益昌明、文明获取成功时,现代战争、疯狂杀戮、生态破坏、城乡萎缩、气候剧变、道德沦丧,以及经济资源的分配不公、高新科技的竞争激烈,致使现实生活日益艰难、苦痛、无助,也使我在怀疑“天堂的证据”是否存在时,不无苍凉和感伤、慰藉和期待,期待民主与法治、自由与和平、快乐幸福的天堂真实存在,期待繁华的世界远离尘垢污染、政治倾轧、经济盲进、军事较量和人性衰败,期待人间充满天堂般的、不胜美的歌声与大爱。(《天堂的证据》,[美]埃本•亚历山大著,谢仲伟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3年7月版,35.00元)

有爱的地方就是天堂

在书店时,走过这本书,瞥见几个字——《天堂的证据》。这勾起我极大的好奇心。我对信仰啊、传说啊、神话啊、救世主啊。。。都持一种冷眼观之的态度,不去人云亦云的相信,也不去在钉截铁的否定。毕竟对于从没有体验过的,没有资格去说她专业怎样。为什么无论每种文化中总有那么一个美好的地方,有一个可以让你充满力量安心依赖的人?我想这是我们都曾问过的问题。全球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却都在描述着那样的一个地方。那里没有失望没有暴力没有不安和彷徨。有的是无限的希望身心的愉快与舒适,精神的自由与灵魂的解脱。在这本书之前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高铭的一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天、疯》通过实施客观记录的方式,描述了作者接触到的一些在我们看来精神有问题的人们。他们或有疯狂的想法或发生离奇的故事。其中,有几篇写的是精神病人对宇宙对世界对神灵的理解。他们或疯疯癫癫或沉稳镇定。但他们都或多或少的肯定那个世界的存在,或者说那种状态的存在。这让我好奇无比,不同文化、不同学历、不同身体状况、不同精神状况都认可。呵呵 有意思。《天堂的证据》这本书作者以医学专业人士出发描写了发生在了自己身上的故事。通过自我的验证确信了天堂的存在。首先,他是幸运的!他更是一个奇迹!经历一周的死亡旅游竟又好好的活了过来。先撇去故事真实性及客观性的疑惑。单说故事内容。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有爱就是天堂。感受到爱的时候,自己内心无比强大,这种强大与有多好的身体素质、有多少钱、长的多漂亮、手里有多少资源都没有关系。感受到爱的时候,内心就会感到无比的充实与快乐,平和与温暖。当生活中,充斥着欲望、消极、恐惧、退缩时,周围的世界也是暗的,变成了不好的,地狱。我们都是平凡的。扒开橘子皮,我们都是橘子。出去功名的外衣,我们有一样赤裸裸的肉体。不会多个手指,也不会少个脚趾。我们是一样的,一样的生活在社会。但我们所处的可能并不一样。你是天堂还是地狱?书中有一段描写作者在昏迷当中黑暗世界与光明世界的徘徊。类比到现实生活也是这样,当一些坏情绪、欲望存在时,我们就沉到了地狱,当心中充满爱时,就回到了天堂分。撇开故事的客观与真实性。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的是爱与希望。让我懂得天堂从不愿离。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去选择。这就足够了。你问我:天堂存在吗?我只能说:我有自己的天堂和地狱,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天堂就是天堂,每个人的地狱也就是地狱:)

寻找,天堂的证据

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人们对于天堂的想法同样莫衷一是。但我想,大多数人心中的天堂都应该是一个纯洁美好到冒泡的“极乐世界”。原因无他,很多人的想法或是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达成,于是他们就开始寻找突破口,企图寻找到一个可以高枕无忧并且满足自己所有愿望的地方——天堂。或许天堂是人们对于无奈生活的一种寄托,又或许这纯粹是人们为了躲避现实的一种阿Q想法……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也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在没有阅读这本书之前别说天堂,就连天朝的佛祖也了解甚少。天堂——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太遥远的词了。它在我的印象中就是那些光着屁股,没羞没臊的胖天使整天分来飞去的地方。然而,作者埃本•亚历山大的这本《天堂的证据》却把我领进一个不一样的新纪元。至少,作者让我这样一个对于天堂有偏见的人重新端正了态度……作者亚历山大是美国一家高级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他曾担任过哈佛医学院的讲师。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和科学家,可以说亚历山大深知大脑的运作方式,因此,他才能在细心的分析和研究之后,严谨地阐释自己在“天堂的证据”。作者用向我们讲述了他在昏迷的七天里“亲历”天堂的“证据”。在书中作者这样描述自己到达天堂的景象:我正在飞行,越过了树木和田野,也越过溪流和瀑布。到处都是人,我看到有玩耍嬉闹的孩子们,有些人正围成圆圈,唱着跳着;还有一条狗,不时地在他们身边穿梭欢跳,跟人们共享着充盈的欢乐。他们穿的衣服很简单,也很漂亮。而且,这些衣服呈现出一种温暖的生机。这种生机,那些郁郁葱葱的树木有,那些盛放的花朵也有。这是一个美丽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梦想世界……唯一不同的是,这不是梦境。尽管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也不清楚自己是何种存在,但对一件事非常肯定:这个世界是完全真实的。无论你信不信这世上存在天堂,但至少我在作者的字里行间中读出了“天堂”的真实存在感。我想,作者对于书中场景的描述,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是很难有这样淋漓尽致的描写……哎~反正看完这本书我是彻夜难眠了,经常在想天堂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模样。《圣经》告诉我们,神为他的儿女预备了另一个地方,让我们痴狂。尽管人会觉得这个世界上神创造的已经是最好的了,但神创造的天堂是更美的。天堂是所有愿望都可以实现的地方。对于那些要去那里的人来说多么美好,而此生只是这种美好的很小一部分。除了这个世界中的很多精彩体验,这一生也包含着很多心痛、失望、试探、空虚感……甚至对信徒来说也是如此。作为人类,我们都感到此生和我们刻画的乌托邦很遥远,而我们希望这个乌托邦现在就存在。我们渴望着伟大得多的事情,更能够令人满足的。我们渴望一片所有愿望都实现的土地。天堂又或是地狱,信或是不信——《天堂的证据》都值得你一看……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

一个不坚定的唯物论者其实是很痛苦的——就像打小就接受世上没有鬼神没有来世没有轮回没有因果教育的却又胆小、敏感、多疑甚至有些神经质的我。我愿意亲近一些灵性的思想,却又不得不因为怀疑而放弃;我愿意阅读佛家经典,却又因为无法全然接受而反而更加茫然。美国的神经外科医生埃本·亚历山大曾经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论者,所以对于他常常能够在自己患者中见到的所谓“濒死经验”一向只愿给予科学的解释——即使很多时候这解释会有一些牵强。即便是对于这“牵强”,埃本也愿意将它归之为人类还尚未解开迷题的一部分。至于那些人所提到的“上帝”——天!让他去!!如果不是那场突如其来的百万分之一的感染几率找上埃本,那么埃本或许永远没有兴趣问问“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埃本病了,甚至几近死亡。医生甚至劝告家人放弃,而就在在具一直坚信科学的肉体中抽离出了一缕思维——或者更明确点儿说是“灵魂”。埃本的灵魂去到了一个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境地——这一点,我们在《天堂的证据》每隔一节埃本就会不由自主提到的所有场景中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拥有高智商高学历的神经外科医生一直处于一种“词穷”的状态,他将之归结为“无法用地球上的线性语言和思维来表达自己所见的万一”——就是这样,作者的无能为力,反而增强了读者的各种想象。埃本·亚历山大一再强调自己所经历的绝对是真实的,虽然他所描述的一切并不容易让我们接受,但他一个神经外科医生的身份让我们愿意试着去相信。“你被爱拥抱,你没有恐惧,你不怕犯错”这是在那个世界中埃本最多接受到的讯息。所以,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么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我们的心早已在科学的指引下习惯了维持“怀疑”,对于不以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一切我们都很难相信他的存在。我们相信物质才是世界一切的载体,没有了载体,一切都是虚空。所以我们才会有各种恐惧——对于未知,我们总会怯场,就像面对死亡。昨晚去看一个患了脑瘤晚期的亲戚,看见她赤身裸体躺在病床上,骨瘦如柴,十几分钟一次的癫痫发作。我站在她的病床边,心里想的却是埃本笔下的“天堂”,如果真的有那个天堂存在,如果真的灵魂可以去到那个地方,那么现在这样的煎熬总归不会那么难过——就如一个临产的母亲,在经历过死去千次八次的痛苦之后才能得到拥抱新生儿的喜悦一样,如果我们相信确有这样一个地方存在,那么至少能有一个美好的念想和希望。人在很小的时候就会问母亲“我从哪儿来?”,长大以后就会思考“我终将去向哪里?”,因为我们所能记得的生命只是单程,所以这一直就是所谓科学永远无法给予答案的问题,我们无从知晓答案,所以才是“迷途的羔羊”。我们终其一生希望生命完整而圆满,就像埃本一直所努力的那样——他对自己父母将小时候的自己遗弃始终无法释怀,更被多年后生身父母仍然不愿意相认而伤害。尽管这一切都是“曾经”,但在他灵魂离场的时候仍然无法释怀,甚至于愈发鲜明起来,也正因为此,在他在美丽的地方徜徉甚至流连忘返的时候,引领他的天使就是他从未谋面的亲生妹妹,而也正是因为此,使得埃本更加相信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不能更真实的真实!埃本之所以回来,是因为那个天使的指引,还有六个出现在他周围的面孔,那几个面孔是深爱着他的人们。爱与祈祷一直围绕在埃本的周围,所以“上帝”说“你应该回去”。所以,或许在《天堂的证据》中,埃本试图告诉我们的不只是那个“存在”,他还想告诉我们,在现世这个“时段”中,爱是我们身上最美好的印记以及可以使我们冲出黑暗世界可以与“上帝”相遇的密码。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我们大可以不必再为“死亡”感到恐惧,我们只需要在今生好好采撷众多的“爱”和“美好”以支持我们走出那片黑暗的恶世界,去到那个有着天使引领的美丽乐园,见到无所不在的“上帝”……

真的有证据么?关于生命的一切我们都敬畏

真的有证据么?关于生命的一切我们都敬畏这是神秘科学么?生命像一列呼xiao而过的列车,最终开往哪里,人们无所知。千百年来,世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而没有一个是可以让我们完全相信的。我们只是敬畏着这一切,又好奇着这一切,关于生命的踪迹如何消失,总有一天会在科学面前揭开神秘的面纱,让我们看到真相。我其实对这个真相并没有太过强烈的期待,我顺从的认为一切随缘。而本书的作者说,他的使命就是来讲出真相,关于天堂的真相。真的有证据么?一束光,身体变轻,飘在空中,飞向天堂……有很多濒临过死亡或接近过死亡的人说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死而复生的人,他们的经历又是那么神秘,而那种感受很难讲出来吧。但是为什么所有人都这样讲述呢?感受到了一束光,感觉身体上的一切病痛都脱离而去,变得十分轻松舒服,好像解除了一切的束缚,然后感受到了幸福,飞向那温暖的光,有一个光亮的出口……那真的是天堂么?真的有天堂存在么?“据说,人在去世的一刹那,身体的重量会减少21克。在很多人的心里,这21克或许就是灵魂的重量。”如果灵魂去了天堂,肉身在此世消散,生命余音继续,我要祝福我所有的去了天堂的亲人和朋友们,感谢你们继续存在,让我能感知你们的能量和福音,一同存在的感觉真好。不管怎么样,厄本的故事很打动人。突然的患病,然后送急诊,然后感觉置身黑暗中,经历死亡。“想象一下,你沉入泥土之中,却能看透这泥土,这就是我的感觉”。本书的第七章,是最最精采的部分。关于那种亲历的感觉,我们只能想象了。白光,裂缝,身体飞行、一个漂亮的女孩、千百万只蝴蝶,他收到这样的信息:你被爱拥抱。你没有恐惧。你不怕犯错。我被第七章深深吸引,厄本说那不是梦境。生死的一切,我曾经怀着敬畏的心情思考过。爷爷去世的时候我刚十二岁吧,弥留之际,眼角流下了泪。那时暮色散开,一个亲戚说爷爷已经走了,亲人们仍不相信。家里的黑狗在院里追着空气转圈着狂叫,亲戚说快打开院子的大门,让爷爷的魂出去。然后打开门,黑狗冲出去,追着狂叫了一段……这是留在我记忆里的最早的关于死亡的讯息。我到现在仍旧不能完全理解,也不确定它的真实性。好吧,我继续读,怀着敬畏的心情。厄本的故事里说:每当我静默地发出一问,答案都会以光、色彩、爱与美好的形式向我涌来。不是文字,不是语言,天堂里如此美好而简单啊。所以繁忙的人们,不要太执着于奔命那些房子票子的事了。

内在的宇宙,内在的神性

读完这本书,就像我读完其他描述天堂的书之后一样,我对天堂的存在依然无法否定,但也依然怀有质疑。区别在于,鉴于作者埃本•亚历山大神经外科医生的权威科学技术背景,和他自身体验描述的内在逻辑,他描述的天堂很可能已经是无限接近当前人类思维能够达到最高境界,而即使我是一个如此重度的怀疑论者,我也必须诚实地承认,这本书给了我非同寻常的发现和体验。如果严格从理性逻辑和技术角度去分析,天堂的存在至今依然是无法被绝对证伪的,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是如此,因为我们至今仍未拥有足够的技术去探索宇宙的至大至小,生命的每一重奥秘,在确认我们已经了解这宇宙的每一条信息之前,断言某物之不存在或不可能,本身就是违反严谨的科学精神的——只不过,即使存在天堂,它恐怕也不会像有些人兜售的那么廉价——即使一杯红酒或一块儿蛋糕,不同的人饮食的体会也不会相同,何况是对天堂这个概念的体会?但即使如此,在还没有阅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组织着语言和思维去反对和抵御作者的理论,试图寻找天堂之外的合理解答。我发现了自己的这种倾向,而很显然这并非一种理性行为,用理性判断的话,我对天堂的怀疑和拒斥恐怕和另外一些人对天堂的信仰和拥抱一样,同样是源于情感的需求。身为人类,这件事倒并没有让我觉得意外。埃本医生同样描述了他自己的拒斥,然后他是如何获得解答的。然而,即使他的经历和思维方式与我是如此相似,或者说根本就是我在技术知识和人性经历丰富度方面的高级版本,他的答案与我经验和逻辑中能够推导出的可能性是如此相符,却依然没能化解我的怀疑与拒斥。对于埃本•亚历山大,他的天堂已经进入了人类之爱与多元宇宙的境界,而即使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天堂却依然只存在于自我审视当中。对我来说,这确实是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既然我并没有从逻辑上否定天堂存在的可能性,埃本医生的答案又如此符合我的逻辑结论,我这种情感上的强烈拒斥究竟来自何处呢?尤其是在我已经承认了天堂的价值和自己对爱的渴望之后?于是我思考,究竟何种类型天堂,才会让我心满意足,才会获得我全身心的拥抱。然后这自我审视真令我惊讶,在所有我理解和已知的对多元宇宙、异世界、以及天堂地狱的描述当中,唯一一个能让我心满意足的居然是西西弗斯的地狱。我发现自己唯一渴望的居然是可以去推那块儿永远到不了目的地的石头。这全然谈不上美好,也显然不符合逻辑,却受到我直觉反复确认的结果,真让我无比惊异。这确实让我更多地发现了我自己——尽管这些发现在提高我的自我评价方面并没有什么积极帮助。所以我要感谢埃本•亚历山大,不是因为他提供了通往天堂的信标,而是因为当我回过头去,看到了自己的地狱。我对于自己的地狱,既羞于宣扬,也并未完全确认自己对它的理解,所以就不在这里详细分析了,我只能说,我感觉它确实符合如下原理:人们狂热追求或极端排斥的,正是自己所缺乏的,对于那些他们已然拥有的,却漫不经心。所以我暂时还不打算拥抱埃本医生的天堂,不仅仅是因为我自身的拒斥,而且也因为,他的故事确实依然存在其他的可能性,有其他合理的解读方式。尽管他7天中特殊的病情和体验无疑已经很大程度上颠覆了现代脑神经外科的已有结论,并且为我们探索人类内在的奥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很可能人类意识之间确实存在着已知之外的信息传递方式,我们自身大脑的潜能也超乎我们现在能够猜测的领域,但即使将这两者叠加起来,却还是无法成为天堂的证据——那也许依然只是我们内在的宇宙,内在的神性。却仍然并非个体通往不朽的门票。但这同样只是另一种可能,只是替代用的答案,而非已然确真的结论。我并不想让任何现有理论封闭自己的思维,从而错过通往真理的列车。埃本坚信的外在与我提出的内在或许只是硬币的两面,而真理的状态,可能最终会让硬币竖起来。而这一切的最终验证,依然要交回人类科技的发展手中,它是我们种族文明唯一得以积累的不灭财富,以及现阶段唯一可靠的测量工具。技术力量的价值就在于,解开未知的秘密、神圣、以及不可碰触,让它化作我们凡人性的自然组成部分。大型客机和航空公司让飞行魔法变成了两千元一份的消费品,有线网络与液晶屏幕则让千里传声类魔法遍地可见,假以时日,埃本医生的天堂有可能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所以,到最后,尽管也许已经迈进了一个台阶,我们却依然回到同一个问题上来,当可控的技术与可验证的知识暂时无能为力,继续前进就完全取决于信念的力量。我有这样的信念吗?而在看过无数被自身信念引入歧途之人犯下的愚行之后,怀有这样的信念明智吗?我不知道,我只是希望。然后继续前进。

《天堂的证据》:我们终将回去

宇宙,如同天地鸿蒙中一簇火光,飘摇不定、深不可测,将人类从混沌的天地一步步引领进理性的世界,要说宇宙到底是什么,我只知道它是无法预测衡量的那个广阔地不能再广阔的整体。宇宙中,那些默默无声的星宿以及望不尽的黑暗,赐予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人们通过科学探索和认识宇宙奥秘,而通过艺术来使这个世界更加神秘多彩。在宇宙黑暗的河流中,到底存在着什么?在科学技术的助力之下,我们至今仍然无法知晓。当我们已经习惯用理性来认识世界时,埃本•亚历山大医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写出了《天堂的证据》,一本关于他在濒死体验中见到天堂的回忆录。亚历山大是一名知名的神经外科医生,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科学追随者宣称有天堂的存在并出了书时,引起了众多读者的讨论。17世纪诗人亨利•沃恩曾写道:“有人说,上帝居住的地方是深沉却耀眼的黑暗。”当然,这是诗人对未知神秘的想象。人类认识世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人类不再通过宗教或者听命于权威,而是运用理性来认识世界之时,哲学便诞生了。从哲学上说,上帝是人能否感知,而非是否能认知的问题,上帝与人发生联系是取决于我们是否明白神的旨意。从某种意义来说或,宇宙和上帝同样是未知的,宇宙也在同人发生着联系,比如董仲舒提出的、的“天人感应”说,他认为人是宇宙的缩影,是一个小宇宙,反过来就是说,宇宙是人的放大,是一个大的人,他将自然拟人化了,把人的各种属性,特别是精神上的属性加于自然界。上帝与宇宙都使人的精神世界神秘辽远,或许上帝和宇宙是一体的,只是在人类这里,他们的名称不同罢了。或许亚历山大所见的“天堂”并非宗教的天堂,那个“天堂”是人失去物质世界后,那个纯粹的精神世界与宇宙交流的结果,这个交流的结果也因人而异。亚历山大说,在那个世界中,视觉与听觉不分离,但是伯格在《观看之道》中提出“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到我们所知或我们所信仰的东西的影响”。因此,濒死体验中所见就可能像正常的感知或记忆一样,受到文化、个人偏见和以往经验的影响。虽然《天堂的证据》试图向人们呈现出一个作者所见的天堂的证据,但是却没有拿出确凿的证据,一方面,他对天堂的描绘可以被解读成求生的欲望,因为天堂里的女人告诉他“你终究要回去”,或许是精神重新回到物质的肉身;另一方面,他的濒死体验也可以被解读成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或许就在濒死的那刻,触发了他的精神世界中人类共有的记忆——那种对乌托邦世界的向往,对天堂对往生后美好世界的想象(我想,没有人会想自己死后去到地狱吧),因此,亚历山大在种种因素的碰撞下,他见到了那个天堂。另外,虽然亚历山大无法证明天堂确实存在,但是我们能证明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就是真的吗?而现在我们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且能看见的东西都是来自于物质世界,而物质终究会消失的。画家德拉克洛瓦说“那些最真实的东西,恰恰是我在画中制造的幻觉”,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是否可能也是另外一个世界所梦想的“天堂”、那个世界的人们以为的幻觉呢?即使《天堂的证据》没有确实的证据,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用他的眼睛带着我们游逛了一番天堂中的美好景色,而那个美丽的世外桃源是爱因斯坦与耶稣用不同方式描绘出来的同一个地方。或许科学不是唯一通向真理的道路,科学提供了一个理性的方式让人类认识世界,它是人类认识宇宙的方式之一,目前在科学有限的技术范围内,我们所能窥探的宇宙范围也是有限的,但是或许还有其他方式能让我们探索到更渊广的宇宙。科学可以认知的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精神可以感知的却是无限的,如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话——未入睡者共同拥有着他们的世界,而入睡者却各自拥有了一个自我的世界。我们终将回去,跟随自我的意志,看见我们的天堂。

异世界的写作和现世的天堂

这种讨论异世界体验的书籍,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第一是"谁在乎",第二是“谁相信”,第三是“谁喜欢。就“谁在乎“而言,我觉得余华的《第七天》是个不错的作品,尽管你可能不喜欢,但他把新闻故事揉碎了加在小说里,然后创造一个异世界的旅行,生硬做作,你也还可能耐着性子读下去。因为作者会让你去在乎这些,看看后面还有什么相熟的案例。而”谁相信“的代表作, 我觉得是前些年火热的《与神对话》。作者在第一册书中,花了大量篇幅进行自证,使人相信书中得来的内容是笔者与心向之神进行的对话,是来自神秘对象的奥义。这些奥义,其实就在人们身边,只是人们很少闭眼沉思。尽管我在读前五分之一的时候,觉得这书很扯,但是作者确实在后头说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最后让我相信自己就是”神“。”谁喜欢”的典型不消说就是科幻类的小说。你看《三体》也是扯闲篇,讲故事,也加上一些云里雾里的异世界理论的空谈。说实话,《三体》不太和我的胃口,小说看完第二部,也没再有心情追第三部。但是这小说大受欢迎。没办法,有读者“喜欢”。个人认为,只要在以上任何一个方面做足了功夫,就算是一本成功的书,要能够在其他方面兼顾一些,说点扎实的东西,许就是本好书了吧。严格说来,这本《天堂的证明》难以在以上三方面的任何一点达到合格的标准。翻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它是《第七天》和《与神对话》的合体。从病情的发作开始讲述,病入膏肓后的昏迷状态,作者深陷一个自身无法识别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作者和《第七天》的主角都在飞,都在漂泊,而且时间都是七天。然后是一路“新鲜”的所见所闻,其实关于“天堂”的东西看多了,会觉得作者的讲述并不新鲜。无非就是现实世界的夸张与科幻化。你看作者这样描述的,“周围是彻底的黑暗,不过这种黑暗是有形的”,“有上百只蝴蝶正飞翔在我们的脚下和身边,它们的翅膀震动着,偶尔触碰着苍翠的树顶,然后飞回我身边”。除了异样的场景外,作者还遇见了“异样”的人,她最初的状态是一个光晕,后来就变成了人形,给昏迷的作者讲述人类的奥义,那就是“爱”。作者在书写的时候是有一定野心的。首先,他希望从医生的角度给读者们带来全新的异世界,也就是“天堂”的体验,进而去论证天堂的存在。其次,作者也希望通过对异世界的描述,让读者对自身,以及死亡有一个不同方面的认识。再次,作者穿插加入家庭伦理的故事,许是在游走时候的一种反思,从而对自我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前两点我只能给作者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异世界的体验,我是完全没有融入进去。作者写作此书的第一步必须是论证异世界的合理性,让读者阅读的时候有代入感,能够沉心阅读。可作者就只是几个简单的“这不是梦境,是真实的“”这世界完全真实”的囔囔真的难以有足够说服力。在看到这句“你被爱拥抱,你没有恐惧,你不怕犯错“时,我真的以为我是在看《与神对话》。这类价值观和《与神对话》如出一辙,宣扬爱,告诉人们要做自己,不要害怕,不要恐惧。前者通过一个女孩讲述,这个女孩只消用一个眼神就能传递信息。而《与神对话》中,则是笔者冥想中的感悟。只有第三点才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也是我唯一喜欢的地方。作者讲述自己的家庭,作为一个自小被亲生父母”遗弃“,在收养家庭里幸福长大的人。尽管他在很长一段的时间里,并不在意自己作为养子的身份,却在寻觅生父家庭,得知父母并不愿意与自己见面时,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绝望。他这才觉得”自己是一个孤儿“。作者明确地说了这给他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痛楚,在昏迷的时候,作者强调的”恐惧“,我的理解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定。我觉得,异世界里头的东西,都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愿承认,不敢面对的东西。其实就是个梦境,这些东西都以夸张变形的样子出现,每个都带有深层次的隐喻,懂得的人自然会懂的。作者还写了小儿子对自己的忧虑与情感,读起来真实而伤感,是我觉得很好的一部分。这么看来,作者其实是想创造出阅读的张力,通过两个家庭,不同时空的讲述。一面是自己的家庭,有妻子和孩子,给他在异世界的旅途中许多鼓励。就如她妻子所言”我不同意他离开“这种坚定的信念。另一方面是生父母家庭的故事,作者以侦查的方式展开。他一直在找寻线索,有了这个欲望,便能够有一个故事。另外还想补充一点的是,作者对自己病情的描述真的很像是医学病例。我当初被本书的名字所吸引,《天堂的证明》到最后证明是一个标题党。读完本书,你根本就不会知道天堂是什么,哪里能够找到异世界。可你能够体验到两个家庭因为一次濒临死亡的体验而交汇在一起,这时现实生活中的戏剧性,也是让人感触的地方。怎么说呢,就那最后的一笔,作者醒来之后,收到亲姐姐寄来一张他未曾谋面就已经过世的妹妹贝特斯的照片,才惊异的察觉他在天堂中看到的那个女孩儿是谁。也就是这个女孩,告诉她”你被爱拥抱,你没有恐惧,你不怕犯错“。所以啊,你可能就会心生这样一句话,人们一直在寻找天堂,孰不知已经身在天堂了。这么说来,作者还是证明了天堂的存在,无非是妻子,孩子,远方的亲人,朋友和这人世间的爱。

天堂就在你我心中

其实,数年前我就听说过有位医生灵魂出窍,从天堂转了一圈以后重返人间的事情。说实话,对于这个消息,我认为是“故事”,是编造的。呵,你以为你是孙悟空,被阎王爷招了过去,然后还能强行修改生死簿、再大闹阴曹地府一番、方才勉为其难地发发善心不再为难阴司各位大神、然后再闪闪亮亮地回到人间做花果山的山大王、天庭里的刁蛮弼马温、取得真经的斗战胜佛?呵,那是《西游记》,是我的同乡吴承恩童鞋在数百年前虚构的小说;而非事实。虽然,我是有神论者:我相信“人间自有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举头三尺有神明”……我相信“生死有轮回”,相信“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生生世世的美丽承诺,相信有情人死别时依依不舍相约在奈何桥边等待着相聚的誓约……但是……你要我相信天庭的存在……那还真的不是有点儿难,而是几乎不可能。当我乘坐飞机横跨欧亚大陆时,我看过舷窗外镶着金边的白云,可是我并没有看到琼楼玉宇的神仙府。当我在庞贝古城的废墟之上看到一具又一具淹没在火山熔岩之中的古尸化石时,我看不到天堂也看不到地狱,我只悲切地感受到魂死肉身在的凄惨。当宇宙飞船一次又一次地探索外空时,传回地球上的诸多信息中没有一条是关于“上有天堂”的。甚至,我们早就确切地知道月亮上既没有“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寂寞嫦娥,也没有“欲斫月中桂”的吴刚,亦没有雕栏玉砌和捣药玉兔。如此种种,你让我如何相信天庭的存在?也许你会觉得我的观点有点儿自相矛盾。Va bene,其实我强调的是:作为实体,天庭或许是不存在的(我没有证据证明其不存在,so我只能说“或许是不存在的”);但是作为非实体,作为一种信念和信仰,就像“公道自在人心”一般,“神灵也自在人们心中”。我对神灵的信奉是出于精神上的信仰和需要。我不会做坏事,我会遵守道德规范的约束,因为我相信善恶有报。我希望有情人能生生世世在一起,所以我相信奈何桥边莫喝孟婆汤的传说。心中有神灵,这就与亚历山大医生的灵魂出窍有了点异曲同工的意思。我无从判断亚历山大医生所经历的“天堂事件”的真假。正如亚历山大医生自己所说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试图努力去相信上帝、天堂和来世的存在;但多年严格的科学教育以及在神经外科领域的浸淫,让我一直对这些存在心存疑虑。”“信仰自然是好的,但科学并不关心好还是不好,它只关心真相。”我没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所以其他任何人的经历对我来说都只能算是“间接证据”,其证明力是受到限制的。亚历山大医生所看见的天堂,非常像晋朝武陵渔人眼中的世外桃源。有树木和田野,有溪流和瀑布,还有漂亮友好的人儿,是一个美丽祥和并且充满了圣洁意味的地方。心中怀有美好,眼中才能看见美好。正如“心中有佛,所见皆佛”。亚历山大医生出生不久便被亲生父母送人收养,虽然养父母待他很好,和养父母家的弟弟妹妹们的感情也很好。但是心中难免仍有遗憾,否则也不会执着地想要找到并且找回自己的亲生父母和手足们。找到很难,找回更难,因为种种原因,亚历山大医生的父母一度拒绝承认他。所以,我觉得,充满爱和美好的天堂正是亚历山大医生对人世间温暖亲情的向往。天堂向亚历山大医生所表达的意思正是:“你是被爱着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亚历山大医生无疑是被人深爱着的,他有妻儿、他有亲朋,他们都深爱着他。所以,昏迷中的亚历山大医生会听见亲人的呼唤。即使他当时已经失去了意识,想不起来妻子的名字,但是他知道她就是他的妻子。这样的桥段常见于走煽情路线的电视剧。某人因为车祸or疾病or其他的缘故变成了植物人,亲人、爱人们在床前不停地呼唤、不停地诉说着自己的爱,最终昏迷者在爱的感召之下苏醒过来。我一点儿也不怀疑这种爱的力量。而且我认为亚历山大医生正是被这种爱的力量感召而苏醒过来。人世间,的确有一些我们无法解释清楚的神秘现象。比方说,我们会有贾宝玉初见林黛玉的感觉——这个妹妹我是见过的。这个地方我们曾经来过or这个人我们曾经见过。再比方说,苏珊娜对亚历山大医生说,她女儿梦见父亲穿着昔日的确存在却不为女儿所知的衣帽。但是,人的大脑的确是很神奇的东西。它可以进行一种错位的整合。正如梦境有时候是将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改头换面地重现一般。其实我觉得正如后来证实亚历山大医生在天堂中看见的小姑娘恰好是他未曾谋面的已经死去的嫡亲妹妹一般。他知道这个妹妹的存在,他也知道妹妹已经死去的事实,而血亲兄妹之间的长相或多或少是相似的,所以这个妹妹的容貌也大抵可以推测出来。我不知道亚历山大医生昏迷时见到了未曾见过的妹妹是否因为大脑对上述信息做过处理以后,再重新展现在昏迷时的意象之中。Anyway,不管你是否相信亚历山大医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重要的意义是让人们心怀爱意、心存善念。正如最后亚历山大医生所领悟的:“这次濒死体验启发了我。这个启发让我意识到,我有责任将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进而更好地去服务灵魂与上帝。”《法律之门》中有一段引用了卡夫卡关于“法”的寓言。看到法的光芒、却因为一再被守门人阻止从而始终未入“法”之门的乡下人临终时终于发出了疑问——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只有他一个人来求见法?守门人的回答是——因为除了乡下人,没有人能获准进入这道门,因为它是专为乡下人而开的。也许,亚历山大医生就是那个唯一的被获准看见天堂的人。这一切,谁又知道呢?《如果明天我不在你的身边》大卫•M•罗马诺一个天使来过了,她呼唤着我的名字,牵着我的手,说天堂之门已为我开启,我需要放下这个世界所爱的一切。当我转身离开的时候,我的眼里全是泪水,因为在我的生命里,我一直在想,我不愿意死去。还有很多我想去经历,还有那么多事没做,我几乎都不敢想象,我就要离开你。我昨天想了很多,那些好的和那些坏的,那些我们分享过的爱,那些我们曾有过的欢乐。如果能够回到昨天,哪怕只有很短的时间,我也会跟你吻别,或许我还会看到你的笑靥。但我现在才知道,这一切都已经不可能,空虚和记忆,将取代我曾经的位置。当我回想世俗的一切,我怕会错过到来的明天,我当然也想到了你,一想到你,我心里就满是悲伤。当我穿过天堂的大门,我感觉就像回到了家里,上帝在他金色的王座上俯视着我,对我微笑着说,“这里是永恒,以及我对你许诺过的一切。今天起你的地球生命已是过去,你新的生命征程将从此全新开始,我不向你许诺明天,因为今天即是永远,因为每一天都是同一天,再也不会有对过去的追忆。你曾如此真诚,如此值得信赖又如此真实。尽管你也曾,做过一些,明知不该做的事。但你已经获得宽恕,现在,你终于获得了自由。所以,现在就过来握住我的手,跟我分享我的生命吧。”所以,如果明天来的时候,我不在你身边,不要觉得我们天涯两隔,每次你想我的时候,我都会在,在你的心里。

虫子可能比我们活的更幸福

其实濒死类的书在逛书店的时候看到不少,它们和灵修类的书摆在一起,有的甚至本身就是灵修类的书籍,而那些作者可能正是因为有了濒死体验之后开始接触灵修,并投入其中。濒死体验是一件神秘的事情,因为它是唯一一种在现世里体验死后世界的最有效证明和窗口,所有经历了死亡却又活过来的人,都仿佛被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就像是第一个登顶珠峰又活着走下来的人一样,落在他身上探寻的目光应该和落在濒死者身上的目光是相当的,只是后者明显要承受更多的怀疑。而作者的濒死体验貌似更有可信性,因为他是一个科学家,如果有人说濒死体验是因为大脑的原因或者是躯体的原因,那么很可惜,这位作者是一位神经外科医生,对于大脑和我们的这幅躯体他比谁都了解的更多一些。他甚至用更多的神经科学专业的东西来解释他的濒死体验,但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关于意识的内容总是难以突破。不得不说我为这样的难以突破激动不以。如果世界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那该多么的无趣——这是我一直以来沉迷魔幻、奇幻的电影、动漫和书里的最棒的理由。我一度把《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当成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圣经。而看到这本《天堂的证据》书中作者对濒死体验的描写时,《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的两个故事一直像一个参考一般的被摆在我的脑海里。一个是《果冻世界》,一个是《四维虫子》。作者所说的那个世界,那个“沉入泥土之中,却能看透这泥土”的世界,那透明的、模糊的、污脏的、幽闭的,让人感到窒息的世界,不正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的果冻世界么?这个果冻世界可能就是佛教的极乐世界;天主或者基督教的天堂;伊斯兰教的无忧圣地。道教的仙境。而“果冻世界”段落里的那个“疯子”说那里其实是物质的尽头。在物质的尽头里,我们的作者体验到了那种从未有过的美好,那里突破了一切地束缚,没有语言,没有这个世界的一切认知,他对那个世界可能一无所知,可是却又非常了解,他甚至感受到了自己是被爱着的,自己是没有恐惧的,自己是不怕犯错的,对于人来说,也许这样的自由本身就已经是天堂了。看到作者醒来之后对濒死体验的回忆和分析时,我的脑海里一直回响《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四维虫子”中的一句话:在四维空间里我们只是一条虫子,透过长度、数量、温度的三维感知,凌驾与第四维的时间之上,我们都是一条条从床上延伸到大街上,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公司,延伸到商场,延伸到好多地方的虫子,在四维空间里可以一直看到我们的死亡,因为四维的视角下,时间是静止的像一条管道,而在时间里流动着的,是做为虫子的我们。这条“四维虫子”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搅得我不得安生,因为它让人困惑、神秘又难以理解。但是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好像有一些明白了,那种突破我们所有限制的思维展开之后,世界不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么?就像做为一个科学家的作者醒来之后感受到的那样,对于真正的“真实”,所有的表现力,包括:语言、知识、科学都是对于无限的有限性束缚,这种束缚让我们没有办法用科学的思想去理解这种濒死体验带来的关于死后的世界的信息;这种束缚也让我们很多人和书中的那些神经学专家或者医学专家那样在潜意识中死死的抗拒着它。越多的语言、越多的知识、越相对高级的科学认知不正是越重的束缚么?其实换言之,谁也无法确定作者所体验的就是我们死后灵魂将要前往的地方,包括作者自身也不能够确定,就像作者说的,这与其说是一种体验,不如说是一种启示,一种极具震撼力的启示,这些启示不属于任何宗教(尽管最后作者领了圣餐加入了其中),它应该属于这个世界,也属于这个世界里每人个灵魂。就像作者意识到的那样,这个世界所有的物质均是虚无的。“在微观的王国里,每一个存在于物质世界的物体实际上彼此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联,事实上,世界上根本没有“物体”存在;世界上的所有都是能量的震动与互相关联。”世界上根本没有“物体”存在,这句话可能会颠覆很多人的世界观,而唯一不会被颠覆的,是你的意识,因为所有的意识都来自与你的灵魂。而灵魂的存在可能只需要人的大脑中最低级的那一部分,因为作者濒死体验的那7天,他已经接近脑死,根据医生的诊断,作者大脑中更高级的“人性”的部分那时已经完全消失了,那时的大脑可能更像是一个非常原始的动物,原始到完全无法组织思维的状态——比如一只虫子。而在这样的状态下,作者体会到的是“前所未有的美好”、“与所认识的最高智慧的交流”、“充满灵性又充满爱的空间”……像一只幸福的虫子,不,也许他感受到的一切正是因为他已经没有了做为人的思维模式,而变成了一只最原始的像虫子一样的动物,他看到的一切,感受到的所有美好,可能正是虫子每时每刻都能够感受到和看到的……那么不是幸福的虫子,而是每一只虫子都是幸福的。我想到作者提到的那个引导着他的蓝眸女孩,想到那成群的美丽的蝴蝶,想到那虽然漆黑但却仿佛能孕育一切的泥果冻、想到那个完全不需要语言就可以了解和理解一切的世界……我不由觉得也许我们费尽心机研究出来的这一切、想尽一切办法让生活变的更便捷更美好的这一切、穿着衣服吃着美食的这一切、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这一切、为了交流学各种语言的这一切……在一条虫子的眼里或许只是一个微笑,它们可能正微笑的看着我们这些忙碌的人们,流逝在时间里,抛弃掉真正的美好,渴望从它们以为的糟粕中得到进步……它们微笑的看着这一切,然后转头,投身到自己的泥果冻里去,继续更满足的享受自己的幸福。

通透对未来未知不确定性的焦虑

我之前从来没有考虑过“上帝”事宜,听说过一些灵异事件,所谓的god授意某人,某人听到God声音之类的事件,都一笑而过。可当我看到李开复在微博上介绍这本《proof of heaven》(《天堂的证据》英文版)时,查阅亚马逊,才发现排行第一诶,而且欧美那本正在流行这本书。 因为作者是神经外科医生,恰有协和医生做同学,便把英文版推荐给其看。同学读后大惊,虽然这只是“遇见天堂”在埃本医生来说仅为个体事件,无证实证伪之说,但在拿到各种生物学、医学、病理学资料的证明,还是着实让同学赞叹美国医生资料之完备。我无法体会到所谓科学资料的美,而是上来就找对“天堂”的文字描绘。埃本自己也反复强调,天堂的样子很难用文字来描绘,只是天堂(God)带给作者的感受直接打翻了我:“You are loved and cherished, dearly, forever.”“You have nothing to fear.”“There is nothing you can do wrong.”1)你没有恐惧,2)你不怕犯错,3)你被爱拥抱。我不是基督教徒,但还是被埃本所描述的情节吸引到了。假使,我是说假使天堂真的寻在,轮回真的就在身边,那么对“未来未知”的恐惧便一下子小巫见大巫般爆弱了。我不是个考虑“死亡”问题的人,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对将来自己会如何发展、每次职场上做选择时的那种不确定性的焦虑会一下子弱爆下来。当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终极问题得到解决时,身边的鸡毛蒜皮便顿时让你有轻松之感。一切都不是事儿了!即使读完此书后,我还不是对God狂信,但是我感觉到舒适了,至少暂时性的通透了。我不确定这种通透和轻松能维持多久,但谢谢你,埃本·亚历山大。谢谢你带给我们的《proof of heaven》

我相信,天堂的存在

你无法证明不存在天堂,就像无法证明有关神的相关理论。假使你证明不存在天堂,实质上就推翻了神存在的证据。这是不能完全可能的。无神论更似于一种现代科学酝酿下的信仰,这种信仰本质上类似于中世纪对于神的信仰,都是仅仅对于所崇尚事物的原始狂热的崇拜。科学严格意义上没有完全充分的证明无神论的真实,但人们无论缘由的相信,披上现代外衣的宗教信仰。我来从逻辑上证明一下有神论,这样做的目的不是宣扬有神论,仅仅是为了说明无神论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证明神的存在:1.本体论的证明。假设神是最善的存在,也假设存在相对于不存在,存在更加的趋近于善,那么既然善是存在,那么神有什么理由不存在,世界有什么理由拒绝善呢。2.最初的不动者。可以清楚的了解,一个事物的运动是因为另一个事物某种形式的推动,以此类推,一定有一个最高级别或是说最原始的推动者,它本身是不动的,若非如此,世界便陷入无休止的追溯和无限中。这个最初的推动者就是神3.前定和谐说。两事物之间的关系仅仅是我们思维上的关系,我们肉眼不能看到诸如因果联系或其他的内在联系,以经验主义的看法来说,我们不能经验到的事物不能证明绝对存在。但自然界似乎有因果的联系,一个食物对另一个食物必然的引起作用,这如何解释。康德说,这类似两个已经完全设定精准的钟表,到达一个整点,其中一个时间显示到整点,另一个便发出报点的钟声。而如此说,这个设定世界和谐一致的显示的最高存在物就是神。4.仔细观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显示着某些目的,而这些目的一定有一个设定的主体,那就是神。最后,说明一个对神的我所认为合理的观点。经验主义说,我们没有经验到神存在的情形,所以不能说它存在,我们同样也没有精准的经验到神不存在的情形,所以我们不能说它不存在。

天堂虚实难辨,唯爱不破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在上世纪末拍摄了一部名为《下一站,天国》的电影,讲述了在人间和天国之间的中转站里的一群员工帮助往生者在他们一生中选择出最珍贵的回忆,并将之拍成电影回放出来,这些人会带着最美好的记忆前往天国。我认为这代表了是枝裕和本人对天国的畅想,即平和、欢乐,不带有一点忧愁。这与埃本•亚历山大的经历在某些程度上不谋而合。而相对来说,我更喜欢《天堂的证据》。这是因为是枝裕和的阐述视角包含着旁观者的客观冷静,《天堂的证据》中蕴藏的却是一个身处其间的人最直观的热情——他目之所及的圆满和身处于世所拥有的丰沛情感。黑格尔在评价《神曲》时指出“天堂全是一片灿烂的光辉,绝对没有具体形象,一切都沉浸在思想的永恒以太中。”而在多数记录在案的“濒死体验”中,人们往往看到的是自己一生的回放或是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刻——这无形中暗合了《下一站,天国》里是枝裕和的思路,即天堂给人安逸平和,以人的形象接纳来者。埃本的体验则更接近于《神曲》那种对天堂的美学描述,脱离具体的形象,没有完整的思维,只有充满了安全与祥和的温暖。他所感受到的纯粹而有力的爱不是我们生而为人才会感受到的,而是存在于宇宙、天地甚至是寸草间的美好;存在于每天的简单生活中,是一切光芒的来源。埃本•亚历山大因为罹患了罕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脑膜炎而昏迷了整整七天七夜,他的世界由虚空上升到了天堂,整个人进入了宁静平和的绝对状态。这是一种奇特“濒死体验”,很多人都宣称曾经经历过,埃本自己也曾听过无数次,并且以他严谨的科学头脑加以解释。由科学去解释一切是神秘学一直无法走出的桎梏,埃本在书中写到,寻求科学的解释和接受神秘力量之间的人类似乎永远无法达到平衡。他写下这本书就是为了证明打破思维禁锢后的虚空的存在,它与科学并不冲突,它是更高层面的智慧理解,不管其构成用言语是多么的难以表达。那么我们要如何理解这天堂呢?在《天堂的证据》中,埃本医生分别以虚空和现实视角的双重切换与逐步推演的故事脉络展现了他的全部世界。他是一个被领养的孩子,孤独的缺失感曾因为父母的拒绝相认而无限增长,他感到自己是被抛弃的,这是他无法碰触的伤痛。昏迷期间的埃本完全的被爱治愈着,他的两个世界都由爱包围着,他感受到的是无条件的爱——这种爱无法用语言表述,甚至不能用头脑去分析。它只是一种美到极致的状态,使人感觉圆满。本书的译者在序言中写到,如果我们学到了爱与宽容,这个地球就是天堂。我想这正是埃本最终被唤醒的真相。无论地球是多么有限的一个空间,身处其间的埃本都获得了足够丰盈的爱。他有要去相知的爱人、可以玩乐的朋友、安心相处的家人,这些他真心爱着并不惜一切想要他苏醒的心都是真实存在的。如此触之可及的美好正等着他去拥抱,埃本又怎么会放手离去呢?地球之于他已经如天堂了。对于我等普通的读者而言,尽管没有历经生死浩劫,字里行间展露的光明却令我们神往。这书里写的都是真的吗,真的有这样一个天堂吗?一切都是未知数。但我愿意相信,如同我愿意相信任何美好的东西一样。不管真实的天堂是要以幸福的自我去拥抱,还是仅以虚空的意识就可去感知,身处于世的我们都要看到背后驱使这一切的根源——天堂虚实难辨,万物可破,唯爱不破。

那些被爱着的证据

美国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也就是本书的作者埃本•亚历山大,在早年间奉爱因斯坦为他的科学偶像,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只有两种方式度过你的人生:一种是把什么都不当奇迹,另一种是把什么都当做奇迹。”在前面五十多年的人生中,埃本都是以第一种方式在生活,相信自己,相信科学——尽管有无数的病患向他倾诉过那些信仰的奇迹或者是濒死体验,但他总是以冷静淡然的态度,从科学的角度向他的病人们解释那都是大脑开的玩笑。然而,当他罹患了罕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脑膜炎,昏迷了整整七天七夜,差点就撒手人寰,当所有人都以为得放弃的时候,他居然奇迹般的苏醒并很快康复。他再也无法用已知的科学理论来解释他在这七天中所经历的一切,因为当时他大脑的新皮质,也就是大脑外层全面停工,从科学上来讲,这意味着那时的他已经完全失去了意识,只余下一副躯体。但是,他清楚的知道,他的意识并未缺席,只是去了其他的地方,一个不能用线性语言描述的,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的一个地方,一个只能被笼统称为是天堂的地方。如果本书的叙述者没有“神经外科医生”这个身份,我想我不会翻开这本书。因为这类事情除非亲身经历,否则很难从理性上接受,纯属于“你信就有,不信就无”的两可之间。而且医学界对濒死体验也有过一些比较符合常理的推测,例如绝大多数濒死体验者都提到从黑暗的甬道走向光明,这其实是在重现胎儿出世时的场景;而在天堂中见到自己过世的亲友则更容易解释,这些都是人心底的执念和遗憾,被意识捕捉到了;根据病人的描述,天堂和天使的原型很多都可以从现有的艺术作品中找到,尽管患者并没有刻意地去记忆这些文字或影像,但是你的潜意识中记录着这些信息,在昏迷时大脑进行了整合,相当于把你储存的影片进行加工之后又播放给你观看。这样的推测其实不仅可以解释濒死体验亲历者所看到的画面的意义,甚至可以用来解梦。毕竟濒死体验是极少发生的,而梦则是每个人都会做的,埃本长达七天的昏迷也可以说是做了一场长长的梦。因此我在看书的时候,试图通过埃本医生对他生平经历的描述,来分析他濒死体验所含有的现实意义。令我意外的是,我本以为埃本医生经历过奇迹之后,就变成了与原先截然相反的人,结果他在康复之后,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尝试分析他体验的幻境与他的潜意识有什么关联。这是一次绝无仅有的阅读体验,我和作者在同步进行“侦探”的工作,而更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结论殊途同归——这次濒死体验并不能证明天堂和神的存在,而埃本医生大脑构建的这个幻象弥补了他残缺的人生,使他在心灵和身体上得到了双重拯救。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又的的确确是一个精妙绝伦的“神迹”。埃本医生是一个被领养的孩子,在2000年左右他找到了亲生父母,然而他们拒绝和他见面。这个消息压垮了他,他再一次感受到“被遗弃”的痛苦,第一次发生的时候他没有记忆,而这次他感受到的失落差点毁掉了他的人生和家庭。因此他的濒死体验中,一个坐在蝴蝶翅膀上的女孩,告诉他这个世界中的规则就是你没有恐惧,你不怕犯错,你是被爱着的。他事后回想起来,这句话是作为孤儿、作为被遗弃者的他,最需要听到的。虽然在2007年他终于和亲生父母相认,然而他内心深处一直觉得自己是孤儿,没有安全感。当他醒来之后,收到亲姐姐寄来一张他未曾谋面就已经过世的妹妹贝特斯的照片,他才惊异的察觉他在天堂中看到的那个女孩儿是谁。他被这样的巧合惊呆了,他终于意识到,为什么那些重要的信息(我是被爱着的,我永远都不会被遗弃等),是由一个他以为的“陌生人”传递给他的。事实上,他妹妹向他证明的那些天堂存在的证据,其实都是他被爱着的证据,那些无论来自于亲生父母,还是来自于养父母的,始终不渝的爱。

天堂里的慰藉声

很长很长的时间,都没有再去看这片叶子,其实我每一天都会想他现在的模样是不是还是一如曾经,亦或者在秋天的雨打风吹之后,骄傲的飘落在一个角落,等待明年灵魂的重生,我想这样去挂念他大约有许多空虚的缘故,我逐渐明白灵魂空虚和生活空虚是多么的不同,而世界上许多许多的执着是怎样的虚假,也许那让我留恋的一刻美景,或许只是错觉,所以我始终不敢走回原处寻找曾经的痕迹,我想这样的留恋,其实与真实与否是无关的.    可是这终于成了一个困绕我的问题,我发现自己日思夜想,为了寻找这样一个空虚的答案,而空虚也似乎成了我生活的空间,眼前渐渐变地一片虚无,只有那片叶子,不断在心里摇晃,不过仿佛有一种欲坠的感觉.我想秋天的时候没有去看一看是一种错误,而今即便再寻找,也无从得到真与假的证据,我想或许秋风把他吹到了天涯海角,甚至不会让他得到泥土的依归,又或许被冬的刀刃粉碎地尸骨无存,即便美丽也不会得到怜悯,或者被摧毁的理由就是缘于美丽,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嫉妒,我想的确如此,因为亲手毁灭一种美丽的快感,因为那缘于毁灭的忧伤,让我兴奋的颤抖.可是我在担心,希望这一切不要成真,否则关于我见证的一分美丽又会变成终究的虚无.    于是我走到我记忆里的地点,那棵树上光秃秃,不是,还有一片叶子,不是,我不知道那是不是还可以叫做叶子,带着模糊的记号,蜷缩在树支交叉的地方,全身枯黄,我看得出其实他早已死去,只是或许有太多的不甘,所以不忍离开那承载他所有希望的树,而大地是他注定的归宿,一真狂风过后,再不见他的踪迹.也许春天快到了吧,而树叶的命运,注定是在秋天枯萎,冬天终结的.我觉得一阵难过,却没有悲哀的感觉.或许只是他没有足够坚强等到秋天,或许他在选择灵魂的时候就是要疯狂的美丽,苍凉的终结,而其余关于他的一切,只是我可笑的附会,我想自己,其实并不了解.    我想我终于找到了我想要的证据,可是我已经忘了要证明些什么?《天堂的证据》,写的不错,从历史的角度展现一个个历史人物,用真实的数据带我们另一种感受,彷佛跟着作者走进了另一番天地!

地狱空荡荡 众神在天上

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我不知道,也从来没去过,如果我去过,而你在这里又见到我了,那么我就在你身边。我不是无神论者,在我的世界里,充满各种奇怪的东西,夜深人静,我经常想身边可能有一些我未曾谋面的人陪伴我。我知道,这是一种胆小,但是我也相信,人是有来生的,可以在未知的世界里,遇到喜欢过的人,过去的朋友,或者仇人。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在哪个世界里,都有人陪伴你,不会孤单。人们总是向往天堂,然而,什么才是天堂?是大跑大跳,是放声高歌,是拥挤的地铁里,有人愿挪一挪身体,给你让出一点空隙,这样的生活,好像就是天堂。可是,人又不愿离开地面。离开了,就真的飘荡了。以下为原文翻译(转载)——————————————————作为一个神经外科医师,我并不相信什么濒死状态。我生在信仰科学的环境里,也是一个神经外科医生的儿子。我跟从父亲的道路成了传统的外科医生,并在哈佛等医学院里教书。我明白当人们濒临死亡时,人的大脑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也一直认为,对于那些险些死亡的人口中脱离身体的天堂般的体验,会存在合理的科学解释。大脑是个异常复杂同时也非常精细的结构,只要减少一丁点儿氧气摄入量,大脑就会有所反应。因此不足为奇的是,那些受过巨大创伤的人苏醒后总会说一些自己奇特的经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经历是真实的。虽然我自认为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但我也清楚自己名不副实。对于那些认为耶稣只不过是个在人间受过苦难的好人的人,我并没感到不满;我也深深同情那些信仰上帝,认为上帝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无条件的帮助我们的人。事实上,我羡慕这些人坚定不移的信仰。而我作为一个科学家,我知道相信自己来得更好。可是2008年的秋天,我的大脑皮层不能反应了。七天的昏迷之后,我坚定不移的相信了人死后仍有意识这一科学原因。我知道对于怀疑者来说我的说法听起来并不可靠,所以我会用科学家富有逻辑的语言说说我的故事。四年前一个大清早,我起床后感到非常强烈的头痛。几小时内,我的整个大脑皮层——就是大脑中控制思想和情感的部分(也是人之所以称为人的关键)——瘫痪了。我所工作的弗吉尼亚州林奇堡总医院(Lynchburg General Hospital)的医生认为我可能感染了一种非常罕见的脑膜炎病毒,这种病毒攻击了新生细胞。而这种E.大肠杆菌的细菌已经侵入了我的脑脊髓液,侵蚀着我的大脑。那天早晨,当我走入紧急病房时,我避免称为植物人的可能性已经很渺茫,甚至渐渐不存在了。七天里我一直处于深度昏迷,反应迟钝,高阶的大脑反应根本不存在了。后来,在医院的第七天早上,正当我的医生权衡着是否放弃治疗时,我的眼睛突然睁开了。”你无所畏惧。”“你不会犯错。”这些信念疯狂得充斥在我的大脑中。当我的身体处在昏迷中时,并没有科学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我的思维,我的知觉,我内在得自己,仍是健康和完好得。当我大脑皮层得神经元因细菌得攻击而停止运转使我陷入昏迷时,我脱离大脑得思维却带我来到另一个更广阔得世界——一个在我昏迷之前做梦也不相信的世界,或者我更乐意解释为不可能的世界。但那片天地,大致与许多濒死经历和神秘状态相似的世界,就在这里。它确确实是的存在着。我毫不夸张地说,它时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是远远超过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和死亡是没有结束的意识,而是在一个巨大的一章,和不可估量的积极旅程。我并不是第一个发现意识可以脱离身体存在的人。这种境界是短暂的,美好的一瞥却犹如人类历史一样古老。但据我所知,没有人像我一样,在这七天的昏迷中不仅保持密切的医学观察,同时大脑皮质完全失灵的情况下曾经去过这一维度。所有主要的针对濒死体验的驳论都所有的主要论点都认为这种对濒临死亡的经验是细微的,短暂的,或局部的皮质发生故障的结果。但是在我的濒死体验中,大脑皮层不是单单故障,而是完全失灵。从我的脑膜炎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整个大脑皮层的参与情况,通过CT扫描和神经系统检查记录来看,这一结论是清晰的。根据目前医学的大脑和心灵的理解,是绝对没有办法让我可以在昏迷期间,存在一种模糊和有限的意识,更谈不上我所经历的生动且连续而长期的意识。我花了几个月来发生了什么事。我昏迷中的意识,不只是医疗不可能的事,更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里所发生的事情。对开始我的冒险,我好似是在一个充满云朵的地方——那些大,浮肿,粉红色,白色的的云对深蓝色的,黑色的天空出现了尖锐地反对。重温历史:探索来世的意义是人类本身一样古老。多年来,《新闻周刊》运行大量的涵盖宗教,上帝的信息探寻来世。亚历山大博士说,我们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知道答案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停止追问。比云更高的是大片的透明,流光溢彩的生命弧线划过天空,在他们身后留下长长的色彩缤纷的流线。鸟?天使?当我写下我的回忆时,这些词语涌进脑海。但这些都不足以描绘这些生物,它们与这个星球上我所知的的任何东西都不同——它们是跟高级的形式,更进化的存在。一个如歌剧中华丽的咏叹般的巨大声音从上方传来,我想知道这声音是否是个有翼的生物发出的。我后来思索这件事时,我想到当它们凌空而上时,它们是如此欢乐以至于要以鸣叫的方式来表达。这声音是显而易见的,几乎实体存在一般——它们像雨,用肌肤即可感受,但却不会浸湿肌体。在此处,听觉和视觉不再分离。我能听到上面那些闪烁的人类的视觉美感,银色的身体,我可以看到他们感情澎湃,欢乐而完美的歌唱。似乎,如果不通过一些神秘的途径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你就不能够听或看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再一次,从我现今的观点看来,我会建议你根本别看或听那个世界的事物,因为“身处”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分离——而那个世界不存在“身处”。所有的一切都是脱离的,但是所有的东西却也是其他东西的一部分——如波斯地毯一般丰富和交织的设计,如蝴蝶的双翅.......更为奇怪的是,在我这个不同寻常的旅程中,有人与我在一起。是个女人,她十分年轻,我还记得她详细的面貌:高高的颧骨,深蓝色的眼睛,金棕色的秀发勾勒着她可爱的脸庞。当我第一次见到她,我们正坐在一个杂乱无章的图案上,过了一会儿我发现这是一个蝴蝶的翅膀。事实上,数以百万计的蝴蝶正簇拥着我们——它们挥舞着翅膀,不时飞入树林中,一会儿又飞回我们身边。这是一条河流的声明和光彩,在空气中缓缓流动。那个女人的装束很朴素,像是农民,但是却是铺天盖地的粉蓝,靛蓝和柔和的橙桃色。她看着我,那种眼神仿佛让你觉得只要她看你五秒钟生命变富有光彩,不管发生什么生活都变的有意义了。这并不是那种浪漫的一瞥,也不是象征友谊的一眼,而是远远超越这些的眼神,超越了这地球上所有的爱。那是种更高的东西,包含了所有种类的爱同时又比这些都大很多。不用任何语言,她对我说。这讯息如风般穿透我,我立即明白了这是真是的,我用同样的方式明白了我周遭的世界也是真实的——并不是一些幻想,没有实质内容的东西。这种消息有三个部分,如果我不得不把它们翻译成地上的语言,我会说,它们表达了以下这些涵义“你被深深地爱和珍惜着,持续永远。”“你无所畏惧。”“你不会做错什么。”这些讯息以充满我的脑海,给我一种疯狂地信念。就好像在人生这场游戏中交给了我我毕生都未能参透地游戏规则。“我们会告诉你很多在这里地东西,”那女人说,实际上并没有使用这些词,而是通过驱动概念的本质直接到我。 “但最终,你会回去。”对此,我只有一个问题。回哪里?在我昏迷过程中,我所经历的宇宙空间是爱因斯坦和耶稣以用不同方式表达的宇宙相同的。一股温暖的风吹过,就像那种完美的夏季中吹起的风,树叶婆娑,如春水般荡漾。这神圣的微风改变了一切,将我周围的世界升高了一个八度,提高了频率一般。虽然我认为在这个地球上,我还是有能力表述身边的一切的,可是对于这神圣的微风,我却语塞了。这个地方在哪里?我是谁?为什么我在这里?每次我默默的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来,答案却跟随着一串如爆炸般的光,色,爱与美,它们穿过我的心好像要摧毁我的波。更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有因为不想回答我的问题而让我因受这些问题而不堪重负。它们确实回答了我,但绕过语言,直接通过我的思想。这不同于在地球上的任何一种体验,也不是模糊,虚幻,抽象的。这些思想是实体的,迅捷的——比火还要热烈,比雨还要湿润。当我接受到这些信息时,我可以快速而毫不费力的理解它们。在地球上或许要花费我的一生去理解它。我继续向前迈进,并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完全黑暗的,无限大,但也无限令人欣慰的空间。它是漆黑的,它也充满了光,我现在感觉到这光芒似乎来自一个正在靠近我的光芒万丈的球体,。这球体好像是我和我周围的这片广袤的空间联系的媒介。这是因为如果我是出生在一个更大的世界,而宇宙本身就像一个巨大的子宫,而这球体(我能感觉到某种联系,甚至是一致的,蝴蝶翅膀上的女人)通过它来引导我。后来,当我醒来,我找到了一个17世纪的基督教诗人亨利·沃恩(Henry Vaughan)曾描述过这个神奇的地方的,这个巨大的,中心漆黑黑的的地方是上帝的所在。“有人说,上帝在在令人眩晕的黑暗深渊......”确实啊:这是完全漆黑的黑暗,也充满光。我知道这说法是多么不同寻常,坦率地说令人难以置信。如果在以前有人,甚至一个医生告诉我,过去有过这样的故事,我会肯定的说这是他被蛊惑下的幻想。但是发生在我身上却发生的根本不是幻想,而是在我生命中真实的不能再真实的事,甚至比括我结婚的日子和我的两个儿子的诞生还要清晰。发生在我身上的事需要科学的解释。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宇宙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虽然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充满差异和不同的世界里,物理学告诉我们,在表面之下,在宇宙中的每一个物体和事件与其他对象完全是紧密相连的,并没有真正的分离。在我的从前经验中,这些说法是很抽象的。此时今日,它们却又是十分现实。不仅宇宙事统一的,我现在明白爱也是一样。从我经历的昏迷时的宇宙来看,我既震惊又喜悦,这是爱因斯坦和耶稣口中用不同方式说出的相同宇宙。我花了几十年的神经外科医生在我国的一些最负盛名的医疗机构。我知道许多我的同龄人认为,大脑,特别是皮质能产生意识,而我们生活在一个宇宙中没有任何一种情感,更不是无条件的爱,就和之前的的理论一样。但我现在知道上帝和宇宙有正向我们走来。但这个信念,这个理论,现在摆在我们脚下支离破碎。发生了什么事,我毁了它。在我的余生里,我会竭力调查它的真实性。我不认为这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我上述的原因。当古老城堡里的科学理论开始表现它的残缺,一开始根本没有人愿意要注意。第一,如果把它落在将要建造一个全新的地方,要花费大量精力。当我康复后,我马上意识到了这些,并且和周围的人交谈,但我并没有告诉两个儿子和妻子霍莉,她为我受了很多痛苦。那些医学界的朋友彬彬有礼的对我提出了怀疑,这让我很快意识到,让人们了解我所经历的那个星期,了解我的大脑是多么艰难的任务。我没有费什么力就回忆起我故事里经过的几个地方,其中有一个是个教堂。昏迷时,我第一次进入了教堂后,我看到了一切。回顾了发光的美丽的颜色的彩色玻璃窗,我看到在上面的世界的景观。深沉的低音音符环绕耳畔,让我想起了在这个世界的思想和情感是像波浪一样移动。而且,最重要的是,耶稣与他的弟子们分饼的绘画唤起心底的感悟——上帝无私的爱我们,接受我们,比我幼时在主日学校学到的更深不可测。今天,许多人认为生活的精神真理的宗教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力量,科学才是通向真理的道路。在这次经历之前,我强烈怀疑这说的就是我。但我现在明白了,这种看法过于简单。浅显的事实是唯物主义者的身体和大脑比起传播途径来说更像是生产者。在这种位置上,一种关于思想和身体的新的观点会浮现出来,事实上已经出现了。这种观点既具有科学依据也有思想内涵,表现了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对真理的珍视。关于现实的新理论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被采纳,但我不会放弃探寻它。事实上,现实是如此庞大,如此复杂,也不可避免十分神秘难以将它阐述完全。但在本质上,它会显示宇宙的不断发展,多立体,和已知的。我们在某一天也会如父母熟悉自己的子女一般对每一个由神创造的原子了如指掌。我还是个医生,还是如以前一样是一个尊重科学的人。但我内心深处却与以往不同了,因为我被现实展示的那一角落所深深吸引。你可以相信我所说的一切,这对我们所做的工作是有价值的,也帮助那些在我之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到达真理的彼岸。————————————————————————————————————————————————一条长长的分割线————我只是借天堂发挥——人们总是渴望被关注被爱,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精力关爱别人。当一个人连自己都无法再爱,又怎么会爱别人,爱是相互的,不要拒绝对别人的爱。一旦你碰到爱了,请抓好。

另一个大宇宙

□木木勺看过动画片《圣斗士星矢》的同学大概都会对“小宇宙爆发”印象深刻,奄奄一息的圣斗士如果燃烧小宇宙就可以瞬间爆发出巨大能量,给对手致命一击。其实“小宇宙”的提法并不是车田正美的杜撰,古希腊哲学家阿尔克迈翁(Alcmaeon)早在公元前四五百年就曾在著作中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有趣的是,除了哲学家的身份,阿尔克迈翁还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医生。他几乎是苏格拉底之前唯一有著作遗留下来的医生,甚至被称为“医学之父”。阿尔克迈翁所说的“小宇宙”并非是可以燃烧爆发的查克拉(参火影忍者),他强调的是人体和“大宇宙”的对应及和谐,比如人体的心脏和宇宙的太阳,比如灵魂和天体的圆周运动。阿氏还被称为“解剖学之父”,他解剖青蛙,指出脑才是神经的控制器官,而非心脏,为近代医学奠定了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体系。千百年来,人类在实验室显微镜式的科学认知道路上愈行愈远,越来越信赖看得到的世界,这恐怕却是阿氏始料未及的了。人们或许太过于关注现实的“小宇宙”了,于是忽视了“另一个宏伟巨大的宇宙”。在我看来,《天堂的证据》就为读者呈现了另一个大宇宙。巧合的是,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一位医生。埃本-亚历山大是一名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忽然身患怪病,白细胞骤然增多侵袭脑部,抗生素无效,医生束手无策。就在大家都要绝望放弃的时候,亚历山大医生却醒了过来。本书记叙的正是他七天昏迷,游历另外一个世界的故事。除了记录昏迷中的经历,作者还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读者坦诚了患病之前自己的种种,被领养的他因为始终得不到亲生父母家庭的接纳而耿耿于怀,抑郁不快,甚至怀疑自己是被关爱的。以手术刀为职业的他更是不相信什么濒死体验或者奇迹。就是这样一个“我”因为忽然而来的奇怪病症,因为七天昏迷中的经历,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类似的事迹记载和医学的分析证明了“另一个宇宙”的真实存在,就像书名中提到的那样,作者将之视为天堂的证据。这对于没有上帝信仰的读者来说或者造成了观念认同上的障碍,但我觉得,只要相信这“另一个宇宙”的存在,相信有超乎“看得见”的世界,相信被爱,又何必拘泥那里的名字是不是叫天堂呢。

《天堂的证据》另类的奇遇,邂逅天堂

无神论和有神论之间对于是否有着轮回转世有着较大的争议。事实上这个话题可以不仅仅波及到每个生存在这个世间的人们,这个话题更跨越着中西方各个不同的领域。国外的地狱天堂,国内的奈何桥,孟婆汤----孰是孰非,无从追溯,无从考证,唯有留下诸多争议的纠结绵延不断地一代又一代分歧和斗争。自幼接受着无神论和科学教育理念的我,却始终如一地抱着对这个话题怀疑的态度。尽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万般的无题可解实则令人揣摩和思量。一位神经外科医生的来世之旅《天堂的证据》向我们书外的读者展示着一个奇迹的发生!这是一段另类的奇遇;这更是一个传奇色彩的邂逅天堂故事;这更是一个别开生面的关于人生如何度过的探讨。人是社会的人。我们生存于世而又影响于世。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我们实在是太微不足道的某一个沧海一粟。然而一旦我们放大自我,我们便会发现自己和亲朋好友之间的密切关联,也包括了我们和社会和世界的关联-----在这本定义为社科心灵类的书册《天堂的证据》中,我们将会一睹到的是关于人濒临死亡之时的奇特遭遇。本书的作者,一个纯唯物主义的外科医生在意外遭遇大脑疾病,类似死亡的状态下,却离奇地经历了更为让人无法想象的遭遇。在那里他虽然不能言语,却深刻地感知着周遭的一切;在那里,他虽然貌似已经即将离别人世,却又如此清晰可见底目睹着被爱的全程。通过叙事的形式,揭开着发病的全程,以及随后遭遇的奇异旅途!书外的读者更是牵肠挂肚地一一共睹着发生在他周围的一切。一声毫无征兆的呐喊:“上帝,请帮助我!”是他持续昏迷7天前的最后语句,却更有着意想不到的人生际遇。在这样的7天里,于外界的人们而言是他的病情恶化接近死亡;于书中的外科医生而言却接触到了另类的天空。这里有着闪耀着纯净的白光,这里有着从未见过的最美的世界,这里更有着源自于内心的震撼和喜悦----与此同时,这位生病的医生又是如此清晰地感知着这是一个美丽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梦想世界。在“你被爱拥抱。你没有恐惧。你不怕犯错。”的信息怀抱中,哪怕是濒临死亡的外壳医生都是如此地自由而又享受地畅游此中。一边是现实中的医护人员正在紧迫地治疗和救治他,而一边他又是如此从容不迫地患有在另类的世界。对于寻常人而言,这样的经历着实让人匪夷所思。然而对于这位医学科学家而言,他却是品味和探知着另外一片天空。于书外的你我,更是在作者如此描述真切的感受之中收获着别样的情怀。这是一个对未知世界的深入探究,这是一段弥足珍贵的独特行程,这更是一章值得我们为之深思而探讨的主题。天堂是否存在?何为真正的天堂。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觉得这个世界实在有着越来越有趣的话题值得深入。两个完全不同的平行世界,异时空下存在的另一个生存群体,天堂和地狱只是一念之隔,然而前行地踏出那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更是意义深远的另一个层面。在《天堂的证据》中,我实则看到的是今日的人们该如何生存和交往。天堂的确让人向往,但是濒临死亡的际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立马体验到。与其在追逐着未来的世界过程中,倒更不如着眼于现在地积极运用天堂的效应,创造一个属于我们人世间的天堂。在这里,你我不会觉得孤独;在这里,你我不会觉得迷茫;在这里,你我会觉得人间同样也是一个美好的天上人间。温暖,幸福,开心,美满地度过人生今世的每一天。


 天堂的证据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