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风从海上来》书评

出版日期:2015-11-1
ISBN:9787569905423
作者:江晓英
页数:242页

来自民国的风

来自民国的风文/幽蓝喜欢民国的优雅之风,因为张爱玲的文字而爱上了旧时的上海滩。大概看的书比较多,也比较杂,很喜欢民国时候的作家。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时代,一样的述说不一样的文字,字字珠玑,如淡淡的云烟,轻拂着现代的我。偶然在网上逛书城的时候,输入“张爱玲”,搜索与她相关的文字,虽然我已经拥有一套张爱玲的文集,但还是想找些与有关她的文章。搜索引擎出现了一位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苏青的传记,书名也很优雅《苏青,风从海上来》,作者,江晓英。文中记载着张爱玲对苏青的评价:“苏青最好的时候能够做到一种‘天涯若比邻’的广大亲切,唤醒了往古来今无所不在的妻性母性的回忆,每个人都熟悉,而容易忽略的,实在是伟大的。她就是‘伟人’,‘女人’就是她。”苏青和张爱玲在咬文嚼字中比肩齐飞,成为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女作家中的“苏张”。 “双壁”并驾齐驱成为海派文学的推动者和繁荣者。喜爱张爱玲,就顺手买了这本《苏青,风从海上来》,想在苏青的影子里面寻找着张爱玲的影子。翻开淡雅的书页,一样的上海女人,都是以文字为生,骨子里面都有一种对真爱的信仰,也都是我行我素的女子。几乎不停顿的,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阅读的过程是夹带着沧桑的回忆,与张爱玲相似的经历,造就了她们的友谊,不一样的人生轨迹,苏青比张爱玲幸福些,但两人却是差不多的结局,也许这就是一个女人人生发展的必然规律。作者江晓英在这本书里面对苏青的身世、出身、家庭、求学、家庭、社会里的各种各样的关系进行探寻和论证,并记录了下来,再用自己独立的视角,独特的解读方式述说着苏青的心灵历程,创作成绩以及背后隐藏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十年之前,在婚姻的樊笼中,苏青是妻子,母亲,媳妇,女儿,也是旧式家庭中的少奶奶。尽管她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女子,尽管她的婚姻本算得上是爱情的结晶,尽管她个性中饱含着热情洋溢,但是,三个女儿的相继出生,让她承受了公婆的冷眼相向,而丈夫的感情出轨,加剧了矛盾的深化,最终促使她义无反顾地走出婚姻的枷锁。走出家庭的苏青,走上了一条不平凡文学之路,她用充满文字在诉说饮食男女的家常事,用她温柔的亲切感,唤醒众多女性的妻性和母性,这一切努力即困难又充满激情,最终让苏青成为上海滩有名的出版人,杂志创办人。作者江晓英从苏青的生活与创作中入手,去研究、发现苏青的人生。苏青出生在宁波城西一个叫浣锦的地方,原名冯和仪(苏青)寓意为“鸾凤和鸣,有凤来仪。”小时候的苏青顽皮,性直,刚毅,韧劲,从祖父、祖母、外祖母身上汲取的养分最多。外婆给了苏青“由着性子”撒野的心胸敞亮,祖父影响着苏青“书写天下”的豪情和激情。而苏青最亲爱的祖母,她在苏青眼里永远是:“长挑身材,白净面庞,眉目清秀得很。”长大后的苏青随着父母住进了大上海,幼年的她因为父母的失败婚姻早早地看透了人世间的许多不如意,以及人与人间的情感纠葛。作者江晓英用独到的文字描述苏青父亲的花天酒地,母亲的软弱迎合,促成了最后苏青“娜拉”式的出走。作者江晓英通过苏青的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和她出版的散文、短篇小说集等,仔细阅读和发现,并拢合在一起进行细致的思量,参透其中一丝丝的关联,发现其中的一些小秘密,经过慎密的布局和延伸出版了这本《苏青:风从海上来》。江晓英是位70后的女作家,她的这本书建立在大量阅读之下,深入了解民国的生活习惯,配合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文字天分,用准确的事实来论证苏青的生活,用婉约优雅的文字叙述着一个从宁波大家族走出来的女人。抓住苏青生活中的点滴,不回避因为文字与现实产生的矛盾,重在探索苏青之所以成为一位文学家的心路历程,苏青,一位民国的文学家。读完书,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油然而生,书的结尾处如点晴之笔,走过69个春秋的苏青,病逝六年后,骨灰被她的外甥带到了大洋彼岸,虽然她临终前遗愿是能够葬回老家,但是最终却和张爱玲一样远涉重洋。安静的合上书页,看着静静的周围,仿佛感觉到一阵风吹过,也许就是一代女作家从海上吹来想家的风。《苏青,风从海上来》作者:江晓英出版日期:2015年10月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品公司:新业文化

读到了不一样的苏青

在作者的笔下,读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苏青,一个感性、知性和美丽融为一体的女子形象呈现眼前。上海沦陷时的人写苏青,‘横看成岭侧成峰’,心态和心境等各种原因,不是面目不全就是面目全非;周良材写的《追忆苏青二三事》,贴近生活中的性情苏青,张扬而活泼,开朗且热情,他与苏青是戏曲班的同学,可以近距离接触,感知新环境下成长的苏青,脱离了心理束缚的苏青。” 这是女作家江晓英最新人物传记《苏青:风从海上来》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实际上也道出了传记文学创作上的难度与限制:既

风从江上来

  民国是很多文人心心切切向往的天堂,因为那个时代,虽然动乱,但却大师辈出,人才辈出。今天我们就单单说一说民国的才女。女性在历经几千年夫权社会的压迫后,在那个思想解放的年代,她们迸发了,涌现出了一批批的个性张扬的女性人物。所以,新业文化出版了这一“丑牛系列之民国的婉约”,专门讲述民国才女的生平秩事,从而管中窥豹,领略那个特殊的时代民国女性的风采。  我手上这本《风从海上来》便是这一系列中的一本,主人公是与张爱玲并称“海上姐妹花”的苏青。说实话,在读本书之前,我还真不知道有苏青这等人物,而张爱玲的大作倒是拜读过。因此,我对这位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便好奇爆棚了。读罢此书,掩卷沉思,浮现在眼前的是一位跳脱欢腾但又坚韧不屈、重情重义的奇女子。  苏青最出名的作品是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在《风从海上来》中,作者认为自传体与小说完全是矛盾的,而苏青之所以要用这样一对矛盾的词语定义自已的作品,便是在那个半开放、半封建的社会之下不得已的选择:她写的是自传,但语词尖锐、一针见血,言辞犀利,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艺术化处理,归为小说一类。而作者正是从苏青的两部作品中,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苏青,让作者在读书的同时,跟着苏青走完了她短暂又漫长的一生,跟着她走过无忧的童年、青涩的少女时代、艰难的婚姻生活以及更为艰难的谋生谋爱、凄凉的晚年生活,跟着她一起喜、一起爱、一起乐、一起悲、一起哀,一起体会为人母的喜悦,为人媳的难过,为女人的痛楚,为商人的精明……可以说,作者是在充分拜读、了解了苏青的作品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后,才能写出这样一本佳作。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本书的作者,这也是我这篇评论之所以叫做《风从江上来》的原因。拿到书时,很惊喜的发现作者江晓英是四川内江人,居然是我的同乡,标题中的江,既是江晓英的姓氏,又是她的出生地。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我时刻为书中文采打动,也惊讶于本书的编排:按苏青的人生轨迹分为了七篇,而在每一篇的结尾处,都别具匠心地安排了一个章节叫做“掩卷”,乍一看好似与行文无甚关系,实际上,却是对苏青这一段人生经历的总结,而且文字精美,可以当作一篇独立的散文。像第一篇的掩卷叫做纯真年代,全是关于童年的,来体味体味这样美好的文字吧:“当短笛,老牛,炊烟,犬吠,斑驳的黄昏,日复一日走向古老的门楣,有些回忆便从春联中跳下来,童年,回来了!”多么生动,这样的语句,只有蕙质兰心的人才能写得出。  更令我惊喜的是,江晓英在文中还提到了电视剧《天道》,这是我少见的看过两遍甚至还想看了又看的电视剧!我有一种找到了知己的感觉。  顺便说一句,我不会找苏青的《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来看,因为看了本书,我已深深折服于苏青对生活的洞察力,在还没有对婚姻失望之前,我是不会看的,因为写得太透彻了!

·作品评论.用文字喂养灵魂的才女

·用文字喂养灵魂的才女一一一评作者江晓英的新作民国才女苏青传《风从海上来》“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我相信自己/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治如火/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乐此不疲”,借用本书的开头作为评论的中心,谈谈《风从海上来•民国才女苏青传》。苏青(1914年~1982年)中国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是与张爱玲齐名的海派女作家的代表人物。浙江宁波人。1933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外文系,后肄业移居上海。本书以细腻的笔墨,独特的文风,从不同的角度淋漓尽致介绍了才女苏青的个人生活以及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赏析她艰难不易的一生,探索她成就背后的付出,踏着先人的脚步,耕耘文学之地,将贫瘠化为丰满,将饥饿喂成甘甜,将瘦骨嶙峋侍候成雍容富贵,将才女的一生讲给众人听。文字是精湛的,苏青是美丽的,虽说人生无定论,但万事有轮回,仿佛天降谕旨,她的的降生,在若干年后,必定带给这片土地大大的惊喜!本书详细地介绍了苏青小时候的聪明出奇,她桀骜不驯的性格里藏在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她顽皮不失大气,颇有组织力,在小伙伴们面前呼风唤雨、遥遥领先,很有大将风范。她尊重老人,珍惜友谊,与同样是才女的张爱玲情同手足,亲如姐妹。张爱玲曾说:“即使从纯粹自私的观点看来,我也愿意有苏青这么一个人存在,愿意她多写,愿意有许多人知道她的好处,因为,低估了苏青的文章的价值,就是低估了现在的文化水准。如果必需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可想而知她们友谊的厚重。可悲的是一个能拥有友谊天长地久的女子,却不能拥有完美的婚姻。同床异梦的痛苦,丈夫对情感的玩世不恭,产床的冷清,公公婆婆的重男轻女,生活的窘迫以及抚养儿女的艰辛,还有事业处于低谷的痛苦,以上无不说明苏青红颜薄命。苏青和李钦后共养育过5个子女。苏青29岁,独子出生。在人生最美好的华年里,苏青却是频繁生育,四女的出生,真真是印证她的戏谑之言:“一女二女尚可勉强,三女四女就够惹厌,徜其数量更在‘四’以上,则为母者苦矣!”这么多孩子,一个接一个地紧跟着来到人世,先别说教育,从嗷嗷待哺起,养育就是大难题了。或许,这些难言的辛苦和困惑,苏青通过《结婚十年》来直言倾诉最好不过呢。她是才女,却拥有痛苦的人生,她不愿屈服于命运,更不愿妥协婚姻,她要抗争,她要努力,她要解救自己,她要追求理想的生活。她的一生是成功的,她用文字喂养灵魂,她用精神抵挡厄运,她含辛茹苦地养大孩子们,她不舍昼夜地创作,她在最困难的时候依然默默耕耘,为中华民族留下来宝贵的文学遗产。在大陆最后的十年,是苏青在创作的黄金时期,在其长篇小说《结婚十年》出版之后,半年再版9次,到1948年底,已有18版之多,其他作品《歧途佳人》、《浣锦集》、《饮食男女》、《续结婚十年》也陆续出版,其中《浣锦集》被张爱玲认为是苏青最好的作品。这部传记是作者在遵循真实性的原则,形象化的语言来记叙苏青生活经历的一种叙事性文体,真实性和文学性是它的突出特点,本书中叙写的是活生生的人,点滴处,都有例证存在,没有虚构现象,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它又具有文学性,其中倾注了作者对传主的爱憎情感。 

民国风依旧,苏青也随风而来

民国风依旧,苏青也随风而来读《苏青,风从海上来》 文/巴奇俊读完《苏青,风从海上来》这本人物传记,不得不提笔说点什么,关于传记人物苏青也好,或者本书作者江晓英也罢。一个是整个人生都是故事的人,另一个是擅长讲传记人物故事的人。苏青,原名冯和仪,苏青是她的笔名。浙江宁波人。毕业后移居上海,便在上海一直从文事业。是民国时期海派女作家代表人物。与张爱玲齐名,被誉为明国时期的上海文坛的“双壁”。苏青更是集作家、编辑、编剧、出版人、发行商众多头衔于一身的文坛女性。她的整个人生,都是故事。从她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世家到现为南京大学民国第一学府国立中央大学求学,接着因父母离异关系,提前步入婚姻生活,结束了求学生涯,再到与李钦后婚姻生活出现破裂,逐渐踏入文学创作之路,继而顺风顺水走上出版家之途,成功在出版界取得一片天地。因政治变革,社会动荡,放弃出版事业,转而进入编剧仕途。但又受到政治案件牵扯影响被捕入狱2年,出狱后受牢狱和文化大革命影响走向了人生的低落,直至人生暮年。她的出身、求学、婚姻、家庭、社会、人际关系处处充满着可圈可读之处。苏青一生的文学著作不多,但其文学造诣极高,主要以长篇小说和散文集为主。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有《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歧途佳人》,皆为自传体小说。尤其是《结婚十年》以自己的人生经历,真实想法和情感人生为基础,加以掩饰的虚构情节,赋予更多的生活感悟和人生遐想写出的小说故事,小说的人物形象,深刻生动,是苏青的化身,也是苏青用来倾诉的承载物。散文集,主要有《浣锦集》、《涛》、《饮食男女》、《逝水集》。散文集《浣锦集》和《饮食男女》相继出版,极高奠定了苏青的文学地位,被视为当时上海文坛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与此同时进入出版界,主办《天地》杂志,创办天地杂志社和后来创办的《小天地》杂志及四海出版社。吸纳聚合了大批文学人才,如张爱玲、周作人、胡兰成、杨淑慧、梁文若,为当时的文坛作出了深远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留居,进入编剧界,更为越剧开拓出新篇章,创作了大量越剧作品。所创作的的戏剧编剧有《江山遗恨》、《卖油郎》、《屈原》、《宝玉与黛玉》、《李娃传》等戏曲剧目。其中1954年创作的《宝玉与黛玉》演出连满300多场,创剧团演出最高记录。更奠定了她在越剧编剧界的地位,为戏曲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再说说本书作者江晓英,笔名紫翘。近年来相继出版人物传记《月若有情月长圆 ,最痴不过张爱玲》,《林微因:民国最美的女神》俘虏了执迷于民国风数以万千的读者。同时江晓英所作的古诗词赏析《只为回首,不为阑珊》、《山水问君心:古诗词中的山水世界》也吸引着不少喜好诗歌的读者。另外江晓英在二十多家平面纸媒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杂文近百篇。读过江晓英的文章,皆可以从她的字里行间,语中词意里感受到温暖和细腻。她的文笔清逸干爽,又略带诗意的美好,散文的真挚,让人心醉。正如《苏青,风从海上来》这本书一样,便可以知道作者江晓英对文学的不懈追求,对传记人物的不断探索,用她带着诗调的笔触,全面透切地给大家呈现出一个个委婉清逸、恬静自然的民国人物。不仅把传记人物的生平经历完整地展现给读者,更丰富多彩地为读者勾勒出传记人物所处时代的真实性,和阅读时给人文学上的意外收获。也可以从她的书中感受到作者本人心中蕴含着民国风的情愫。这本书使我明白该如何以一种全新的视觉看待苏青,看待民国时代的传记人物,甚至所有传记历史人物。不应只以严肃性叙述、抒情、评价这几个常用的方式来写一个传记人物,理应给予更多的表达方式。就像这本书一样给以独特的构思,作者独特个性的诗歌语言,让我们在了解传记人物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意外的阅读享受,还有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读罢此书,油然地生起对作者已出版未曾领略的书籍,通读一遍,也更期待着作者更多的新作。

一支柔软的笔勾勒一个奇女子的一生

很多人喜欢拿乱世才女苏青与张爱玲做比较,理由是“五十年代的上海,哪怕只剩下一个旗袍装,也应当是苏青,因为,她是张爱玲的朋友。”《风从海上来》一书中,作者根据苏青的《结婚十年》和对其生平的了解,以细腻独特的视角与柔软清丽的文字还原她起伏悲喜的一生,解析她字里行间的无奈与沧桑。关于苏青,张爱玲有段经典的评论:即使从纯粹自私的观点看来,我也愿意有苏青这么一个人存在,愿意她多写,愿意有许多人知道她的好处,因为,低估了苏青的文章价值,就是低估了她的文化水准。如果必须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她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同样的受过高等教育,同样的出身显赫,同样的因爱伤痕累累,连离世方式都相同到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地步。也许,在旧上海的大街小巷逛街买着漂亮的衣服时,高跟鞋踩在青石板上,寂寥而空落的回声砸在心上,只有她们听得懂那种叫做相惜相依的声音。苏青死时69岁,这位孤岛时期上海文坛上最负盛誉的女作家,一生婚恋文字写的冰雪聪明,而自己的婚姻却只有“失败”两个字来形容。虽走过十年婚姻的路,但一直从未得到那个男人的内心,她幻想的只能在《结婚十年》里以苏怀青的口吻说:我需要一个青年的,漂亮的,多情的男人,夜里偎着我并头睡在床上,不必多谈,彼此都能心心相印,灵魂与灵魂,肉体与肉体,永远融合,拥抱在一起。她一直渴望着有一个懂她的人走进她的心里,走入她的人生,可现实是媒妁之言的婚姻束缚。结婚当日,凭着女子般玲珑剔透的心,发现自己的丈夫与他外婆的长孙媳妇私通。她的心里就跟明镜似的想:未来恐怕难有好的结局,这爱是沙,指缝稍不并拢,就会哗哗洒落一地。在她从母亲的婚姻里,甚至她已经能预见到自己的婚姻结局了。在大学继续用功读书以为可以忘却些什么,偏偏怀孕了。那个陪着她看书吃饭游玩不需要言语,一颦一笑间彼此便能相知相会的男人,就像她说出:我是结过婚的人哩。那般沉重痛苦又无人所知,或许,她真的爱过,遗憾过,在青春正好的岁月,她的爱情就如同分别时,他塞在她手里的两颗樱桃,不好看也不饱满,也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里面的苦涩了。因为没能给徐家延续香火,她受尽公婆小姑的冷嘲热讽。苏青这么一个被新文化洗脑却被旧习俗套牢了的女子,在举目无亲的大院里努力做好贤妻良母的形象在《结婚十年》中体现出来:每天早上早早的起床,等着给公婆敬早茶......让他们有意见也不好发作,日子也就好过些,尊重公婆也是尊重自己。如此委曲求全的无奈也只有她一个人吞咽这空寂的孤独罢了。到了上海,苏青并未因为远离家庭的束缚而轻松,生活反而露出了它更加狰狞的一面,身边这个同床共枕的男人,从此慢慢开始暴露了他的众多毛病:自私、懦弱、虚荣、没有主张、不养家、也不负责任、碍于面子,还不许她在职业上发展。苏青在家无聊翻看他法律经济类的书籍,却引来了丈夫的勃然大怒。在她病时,她的丈夫和新欢一起在屋外合唱《风流寡妇》;在战乱中,抛下正在医院待产的她,独自挤上回老家避乱的他。那个时候。她的心是空的,她也没什么感觉了。“一颗心硬成了石头,再风化成粉末,风一吹,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离婚吧!彼此好过。”十年之后,终于有一天苏青昂然对那个自己叫丈夫的男人说。“就是最美丽的花也会褪掉颜色,一层层扬上人生的尘埃,灰暗了陈旧了,渐渐失去以前的新鲜和活力。花儿有开必有谢,唯有果子才是真实的。”看到这样的话,仿佛抚摸到苏青一颗寂寞无助的心。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作者江晓英通过苏青的小说《结婚十年》以及她出版的散文、短篇小说集等去探索发现她的一生,用柔软细腻的文字深入民国时期的时光,去触摸她那颗满是疮痍的心,将一个从宁波大家族走出来的女人娓娓道来,跃然纸上。解析苏青这样一个奇女子的心路历程。说到底,苏青是一个典型的民国女子,生活辜负了她,她便在文字里弥补一生,虽不能相提并论,但也算是命运的另一种补偿了。1982年,苏青由于贫病交加在上海寂寞离世。六年后,骨灰被她的外甥带到了大洋彼岸。如果说张爱玲是一匹色彩艳丽的绸,苍凉得华丽无比,而苏青就是那一段有着简单底子的锦,丝丝缕缕把花绣在了我们的心头上,明丽而又心疼。

一支矛盾的笔——解构《苏青:风从海上来》

苏青,这个名字实在不陌生,遇到张爱玲,基本便可以遇到苏青了。我就是这样的情况,遇到张爱玲,遇到了胡兰成,然后是苏青。不过我对苏青还是很陌生,这本传记便填补了这样的空白。然而品味再三,思考的多了,直想到了解构。因为这作者笔下的苏青不是独一无二的苏青,而是被概括了的苏青。她已然从特殊走向了普遍。我为何从此视角品味这本传记呢?重要的是苏青本身,她是一位知名人物,关于她的故事是一种事实,市面上写苏青的书已有许多,所以写她的传记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写。然后我观察到作者铺设的结构,每一章前面都配上了泰戈尔的诗歌,先不问这诗歌与苏青是否相得益彰,要我质疑的是,这诗歌的译者是谁?不见作者提到,不禁愕然。与此相匹配的是掩卷部分,留下一首首的散文诗,这是作者的原创,想来是与“掩卷”二字一样,希望起到意味隽永的作用。然而从结构上说,她无法与苏青的事实像织布般的交融在一起不免遗憾,或者可以这样说,作者的主观思维太浓烈了。但是这种主观的情感流露与我接下来要说的内容正好相反。我仔细阅读了几个章节的内容,对比起来,在本应不同的内容上,也找到了相同的结构,这大概不成其大问题,但是成了我想解构它的原因。这源于作者时时出现的带有总结性的评价性文字。比如说:1-3岁,是孩子的意识的启蒙期,孩子对外界的感知、悟性、直觉,源自于对颜色、动静、气味等的分辨。这时的孩子,是接受一切的,灌输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后面还写到6岁,12岁。显然,这可以套用在任何一个人身上去解释他的童年时期,所以这是那个独一无二的苏青么?我已读不出来。又如:史先生其实不姓史,这里苏青将人物的真实姓名给隐去,化以假名代替是多见的,写作习惯罢了。这最后一句不知从哪里考证出来的结果,或许只是作者的个人看法,也许作者的侧重点是想说故事,不是谈苏青的创作问题,所以选择了一语带过,但不想这一语的内容却是问题不小。 苏青为何将真实的姓名隐去?我在这里也不想考察这个问题,但是说成是习惯,便从一个特殊的问题里走向了具有普遍性的结果。我们不妨假设一下,换成相同的形式都可以如此处理。我为什么想解构这篇文章,习惯罢了,我为什么在豆瓣写书评,习惯罢了。显然,没有丝毫的说服力,相反,倒出了一份慵懒。如此矛盾的问题是因何出现的呢?不妨看看作者写的这一段内容:小说是虚构的,是生活的再塑造、生活的再提炼、生活的再延展,小说具有案例的典型性。不知作者是从那一部分的阅读经验里总结出的这样一种观念,小说具有案例的典型性一般可以用来解释典型人物的塑造,是现实主义文学用到的一种艺术手段。比如鲁迅笔下的阿Q。可是作者写这段是用来说明什么的呢?在接下来的文字里竟然用来解释苏青的文章,笔者说,这里“分不清到底是苏青的真实的故事,还是她编撰的故事”。这样一来矛盾更加明显也可以更加清楚地明白作者的总结性地去评价苏青所为何来。苏青写的文章,如果是塑造典型坏境下的典型人物,自然可以用小说具有案例的典型性来总结。但是笔者说她分不清是真实的苏青还是苏青杜撰的故事,这就是说这样的文章里有苏青本人的经验,这便是独特的。正如苏青是独特的,独特是不具备代表性的,而典型具有代表性。传记的笔者在这里力图寻找正是这样一种典型的代表性。这无法调和的矛盾便在作者的笔下生出了。这样的例子在这本传记里比比皆是,概括苏青为易卜生笔下的“娜拉”,这是一种贴标签式的写法,作者选取的就是这样一种写法。选取关于苏青的材料,然后分析总结。书写过程中穿插了很多更具概括性的知识点。其实这也是一种很普遍的写法,本身没有问题,正如我现在所写的这篇书评,虽然我在解构它,然而还是一边垒起了结构,而且这也是一种总结性的,走向普遍性的评价。但关键问题在于,我在写的书评,评所谓何来?自然有分析判断的过程。而为苏青写传记,用了评价性的文字,显然应当更加严谨,但一提到严谨,就很可能似乎也必然地上升到了学术层面,很多关于苏青的问题需要大量的材料论据,写明出处,但这样一来也不成传记了。另一方面,欲想重现独一无二的苏青只有去掉评价性的内容,选用后现代文学性的描述,走笔解构性思维。所以说到底与其说我在解构这本传记,不如说我在质疑这种文体写作思维。正因为从这点考虑,我给了这部传记作品四颗星,因为这只是思维的差异与尝试性的想法,谈不上对与错。

有故事的人和会讲故事的人

“苏青写自己,角度太过自我;上海沦陷时的人写苏青,‘横看成岭侧成峰’,心态和心境等各种原因,不是面目不全就是面目全非;周良材写的《追忆苏青二三事》,贴近生活中的性情苏青,张扬而活泼,开朗且热情,他与苏青是戏曲班的同学,可以近距离接触,感知新环境下成长的苏青,脱离了心理束缚的苏青。”这是女作家江晓英最新人物传记《苏青:风从海上来》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实际上也道出了传记文学创作上的难度与限制:既然每个角度都有各自的局限,那怎样最大程度地逼近、还原历史人物呢?传记文学近来颇受读者追捧,是因为我们可以从传记文学的阅读中,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追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寻回那逝去的岁月云烟,感受沉重的历史沧桑。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江晓英新著《苏青:风从海上来》在最大程度地还原民国才女苏青的人物形象的进程中,确实也给读者带来上述的阅读体验和价值。传记文学是文学艺术形式中难度较大、受限制较多的一种,因为它必须同时兼顾真实性、文学性和传主突出的个性。苏青,这位1940年代与张爱玲齐名,驰骋海派文坛的民国才女,是因为近来的张爱玲热才再次被发掘出来的,但相比较而言,关于苏青的史料,要比张爱玲少之又少。在《苏青:风从海上来》中,我们可以明显觉察到作者江晓英对这些有限史料的深度挖掘。作者围绕苏青的代表作、自传体长篇小说《结婚十年》,搜罗苏青以及与其有过交集的各色人等的素材,以敏感的嗅觉和笔触,对人物形象和关系做出合情合理的还原。比如,张爱玲说:“苏青与我,不是像一般人所想的那样密切的朋友,我们其实很少见面。也不是像有些人可以想象到的,互相敌视着。同行相妒,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何况都是女人——所有的女人都是同行。”对于张爱玲的这段话,作者江晓英作出这样细腻的判断:这样的开篇着实有意思,先是释疑俩人并非“亲密无间”,再是解惑同行女人的“距离”问题,看似不痛不痒,简简单单却伏线着许多讯息。所谓的“闺蜜”情,许是旁观者和后来人欲加的,在张爱玲眼中,苏青与她的关系“复杂”,唯有她与炎樱是赤诚相对的。关于张爱玲和苏青的关系,作者江晓英敏锐地捕捉到张爱玲文字中透露的不为人在意的信息:张爱玲的《我看苏青》,在某些字里行间或只字片语里,总游走着一种不经意的居高临下气息。她说“我认为《结婚十年》比《浣锦集》要差一点。”说“即使在她的写作里,她也没有过人的理性。她的理性不过是常识——虽然常识也正是难得的东西。”还说“然而我把这些话来对苏青说,我可以想象到她的玩世的,世故的眼睛微笑望着我,一面听,一面想:‘简直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大概是艺术吧?’一看见她那样的眼色,我就说不下去,笑了。” 等,透过这些语气和言论,张爱玲对苏青的认知角度,有种无意识的审视感觉。对于史料的运用,作者江晓英是冷静的、客观的。她评价苏青的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时,这样说:苏青作导演,苏怀青表演;苏青作编剧,苏怀青是主角;苏青作原型,苏怀青是影子。她们彼此不分,彼此交替。同时作者又分明意识到“苏青写自己,角度太过自我”,这是一个传记文学作者在创作上秉持的可贵的严肃态度。江晓英善于运用史料相互印证、相互对比来勾画人物。比如,书中这样写道:张爱玲生长于在大都市,苏青成长于乡野间,环境虽大不同,但她们的心性和觉悟是近似的。面对生活,爱情,事业,理想,看待事物,时局,人性,表现出的率真,率性;敏感,敏锐;多思,多悟,她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观,有许多契合之处。特别在情感上,与胡兰成的某些“交点”,可感受到她们对爱情和择偶的态度,取向有大同小异之处。报社记者曾经组织过一次张爱玲和苏青的“对谈”,话题为“妇女职业婚姻家庭”,在谈到“标准丈夫”时,苏青说了五点:“本性忠厚;学识财产不在女的之下,能高一等更好;体格强壮,有男性的气魄,面目不要可憎,也不要像小旦;有生活情趣,不要言语无味;年龄应比女方大五至十岁。”而张爱玲对此是基本赞同的,不过还强调了一点:“男子的年龄应当大十岁或十岁以上,我总觉得女人应当天真一点,男人应当有经验一点。”这种大胆、前卫的非常言论,出自四十年代上海滩两位当红才女之口,便可探知她们非凡的洞察力了。在文学性方面,《苏青:风从海上来》的作者江晓英,因为已经出版过林徽因和张爱玲的传记,文学表现手法更加驾轻就熟。循着苏青年幼时便建立的顽皮,性直,刚毅,韧劲的性格特征,作者一方面突出表现了苏青的单纯、海阔天空的胸襟、大胆直爽的性格,一方面又展现了苏青在不同时代的坎坷、无奈。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把风云变幻时代人物的喜怒哀乐、命运轨迹呈现给读者,时而让人开怀,时而让人扼腕。作者江晓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苏青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整个人生故事固然精彩,但江晓英更是善于把大的故事化作串起来的果实,每一颗果实,都可以是独立的,有它包含的独立的滋味和悬念。哪怕仅此一点,《苏青:风从海上来》也绝对是一个好故事。《苏青:风从海上来》告诉我们,再有故事的人,也要有个会讲故事的人来说她。

风从江上来

  民国是很多文人心心切切向往的天堂,因为那个时代,虽然动乱,但却大师辈出,人才辈出。今天我们就单单说一说民国的才女。女性在历经几千年夫权社会的压迫后,在那个思想解放的年代,她们迸发了,涌现出了一批批的个性张扬的女性人物。所以,新业文化出版了这一“丑牛系列之民国的婉约”,专门讲述民国才女的生平秩事,从而管中窥豹,领略那个特殊的时代民国女性的风采。  我手上这本《风从海上来》便是这一系列中的一本,主人公是与张爱玲并称“海上姐妹花”的苏青。说实话,在读本书之前,我还真不知道有苏青这等人物,而张爱玲的大作倒是拜读过。因此,我对这位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便好奇爆棚了。读罢此书,掩卷沉思,浮现在眼前的是一位跳脱欢腾但又坚韧不屈、重情重义的奇女子。  苏青最出名的作品是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在《风从海上来》中,作者认为自传体与小说完全是矛盾的,而苏青之所以要用这样一对矛盾的词语定义自已的作品,便是在那个半开放、半封建的社会之下不得已的选择:她写的是自传,但语词尖锐、一针见血,言辞犀利,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艺术化处理,归为小说一类。而作者正是从苏青的两部作品中,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苏青,让作者在读书的同时,跟着苏青走完了她短暂又漫长的一生,跟着她走过无忧的童年、青涩的少女时代、艰难的婚姻生活以及更为艰难的谋生谋爱、凄凉的晚年生活,跟着她一起喜、一起爱、一起乐、一起悲、一起哀,一起体会为人母的喜悦,为人媳的难过,为女人的痛楚,为商人的精明……可以说,作者是在充分拜读、了解了苏青的作品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后,才能写出这样一本佳作。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本书的作者,这也是我这篇评论之所以叫做《风从江上来》的原因。拿到书时,很惊喜的发现作者江晓英是四川内江人,居然是我的同乡,标题中的江,既是江晓英的姓氏,又是她的出生地。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我时刻为书中文采打动,也惊讶于本书的编排:按苏青的人生轨迹分为了七篇,而在每一篇的结尾处,都别具匠心地安排了一个章节叫做“掩卷”,乍一看好似与行文无甚关系,实际上,却是对苏青这一段人生经历的总结,而且文字精美,可以当作一篇独立的散文。像第一篇的掩卷叫做纯真年代,全是关于童年的,来体味体味这样美好的文字吧:“当短笛,老牛,炊烟,犬吠,斑驳的黄昏,日复一日走向古老的门楣,有些回忆便从春联中跳下来,童年,回来了!”多么生动,这样的语句,只有蕙质兰心的人才能写得出。  更令我惊喜的是,江晓英在文中还提到了电视剧《天道》,这是我少见的看过两遍甚至还想看了又看的电视剧!我有一种找到了知己的感觉。  顺便说一句,我不会找苏青的《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来看,因为看了本书,我已深深折服于苏青对生活的洞察力,在还没有对婚姻失望之前,我是不会看的,因为写得太透彻了!

风从海上来,一代乱世的才女

张爱玲说,和苏青放在一起比较她是心甘情愿的。在她看来,低估了苏青作品的水准,就是低估了当时的文学水准,这真是不低的评价,尤其是对于张爱玲这么一个颇有些尖利的女人来说,能给另一个女人与自己相等的地位,应当是不易的吧?苏青的文字中,隐含讥讽,可谓时时针对男女地位的不平等。无论是从人性还是社会,这种对比时刻的充满着整本书。换在今时今日,苏青也许就是无数人流中的一粟,但放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上海,这样的妙人真真的让人赞叹,无论你是否喜欢她的言论,她的观点。读她的《论红颜薄命》,我不禁一次次放下书,细想如今,的确,她书中所说即便放在如今也是铺天盖地的现象。如此,我不禁要赞叹苏青的透彻亦或是她的远见。苏青的讥诮与无奈更多的是源于中国整个历史发展的宿命、无奈与悲愤。看苏青的文字,要懂得理解,不然,也许落入你眼中的苏青是一个愤青亦或是在爱情中伤的体无完肤又打肿脸充胖子的女权主义。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活的干净纯朴,故而才有苏青的无奈。张爱玲说,苏青是伟大的孤独。《浣锦集》道来的是些乱世时代上海知识女性的日常和心声,更重要的是“她唤醒了古往今来无所不在的妻性母性的回忆“。结婚十年,碎礼碎闲的各种生活细节和杂事幻化成敏感神经对人生的滴滴心迹。字里行间轻描淡写的口吻背后却是高傲的辛酸。文人有自己的高傲,尤其是活在乱世中那些穿着旗袍有些新思潮却不能全部摒弃旧思想的上海女性,张爱玲如此,苏青也如此。才比爱玲气如兰,谈情说爱本自然。三尺宝台一枝秀,十里洋场百花惭。存理灭欲不足学,道德文章倒着看。惟愿绛珠遇神瑛,不必还泪再临凡!论新时代的独立也好,自由也罢,年轻轻的时候为些许莫名的潮流和热情冲动过,老来还是要收敛些,有人照顾呵护的好。从古至今,家仍然是女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那个时代都不曾变过。无论男尊女卑的年代还是男女平等的年代,女性都一边为家庭所累着,一边又因此而幸福着。也无论什么样的女性娼妓也好闺妇也罢,盼的不过都一样,《海上花》中的黄翠凤还不一心盼罗公子娶其回府替其赎身?女人终究是女人,华贵旗袍的一身贵气,魅惑言语的挑逗欲气都不过是为了吸引人眼球罢了,说白了就是还要男人为其观众才肯展现。现今女子追求苗条白皙变美之心也亦如此。努力变化为求得更好的处境,得了更好的又去换来更加华美的衣物首饰来求得更上一层的处境,循循环环再延续到其女身上。世世代代的女人都亦如此。但无论何时,花开为君,也需君惜。沉醉于苏青那玩世不恭却又细腻透彻的笔风,我不禁甚感好奇:是怎样的环境造就了这么一位绝世才女?按说身处战火纷飞的年代,平静的生活、美满的爱情等等都是奢望,就连一向以淡泊逍遥著称的庄子都连连刻画了支离疏、哀骀它等畸形人,以及申徒嘉、叔山无趾等受刑者,试图通过这些残障人士来影射连年的征战和严酷的刑法。然而苏青偏偏不信邪,除了偶尔提到“空袭”、“难民船”等字眼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集中于饮食男女等小资题材上。如果说莫扎特是将命运的坎坷和现实的无奈升华为悲慈和大爱,苏青则是将时代的不幸一一屏蔽,只专注于普通人在无外界压力下自由发展的趋势。她生有普鲁斯特般的慧眼,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可成为其写作素材,调笑也好,戏谑也罢,娓娓道来,既能如哲人般洞察一切,又不失妙龄少女的玲珑可爱。至于她自身的经历,却一改文风,转而使用再平白不过的陈述句式。譬如离婚这样的大事,仅用“彻底决裂”一笔带过,至于前夫姓甚名谁、品行如何,以及决裂的前因后果,一概不提。不过,苏青还是巧妙地利用母亲来沪探亲之机,借其母之口狠狠损了一把前夫:“都是前世不修,今生才会碰到如此男人。”再如第二个孩子的去世,也未表露太多的感伤,“她的病及死消息我都没有先知道。”正是这种振聋发聩的静默,激发读者无限的联想及跨越时代的共鸣。


 苏青:风从海上来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