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女孩看大陆》书评

出版日期:2016-5-1
ISBN:9787020113885
作者:郭雪筠
页数:274页

严肃和预判或许不可缺,但轻松真实更重要

  去年还是前年,有个半真半假的新闻,是bon jovi演唱会引起的一系列神奇事件。首先是bon jovi要到北京开演唱会——这个环节应该是真的,因为主唱john还专门录了一段中文版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上传到youtube,我还看过这段——但之后演唱会又突然取消了。为啥要取消,说法不一,但有个流传颇广的说法是:北京站结束了后还会有台北站,隔着一条海峡的台湾粉丝想早点看到演出,又逢当时“朝阳群众”的梗炒得正热,不知哪位活学活用的士林区群众,一拍脑袋向大陆举报bon jovi以前的歌词行为中有反华污点,北京站之行当即泡汤。果然主办方也宣布了提前开始台北之行,按理台北歌迷该爽到了,结果这个改了期的台北站,正好遇上了台风季,直接取消了,到最后,台湾大陆谁也没听成《月亮代表我的心》。当时有人在豆瓣上说这个事,下面的回复是一片的:“大陆人民和台湾人民真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啊····”  《台北女孩看大陆》里,作者雪筠说来大陆后,别人问她问得最多的就是:“台湾人是不是都是井底之蛙啊?”她一律回答:“你才井底之蛙。”而从大陆回台湾期间,别人问她问得最多的就是:“大陆人是不是都是封闭落后啊?”她一律回答:“你才封闭落后。”看到这段,大笑之余,首先想到的是上面那个演唱会的例子。出于各种原因,大陆和台湾在很多事情上的表现,对比起来犹如镜中倒影:比如我们都会熟练运用“举报”这种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的权术,也会同时用“井底之蛙”和“封闭落后”这种实际意义相同的词来妄猜对方,并同时坚信自己的判断是对的。轻松点看,同样的毛病似乎可以让双方显得更亲切——两个都不能吃辣的人,或是两个都有花粉过敏的人,按理说应该非常聊得来。但在两岸问题上,相同的毛病恐怕没带来多大的亲切感,更可能的结果是造成了更深的误解:毕竟在过去多年,此事太过严肃,以至于没有多少人会比较轻松地谈论此事,现在两边的情况更像某个新闻里的两个整容后的人,见了对方后都开始严肃地指正对方整容的面积比自己大,所以对方更虚伪。哦对了,甚至连这种太过严肃,也是双方的共同毛病之一。  所幸本书里,雪筠基本抛开了川字眉状态,全程都是用轻松的态度谈论这个严肃了六十年的问题。严肃是某些人的工作,轻松则可以由另一些人来做,世界至少从此又多了一个轻松的视角。双方对立已经超过3代人,时过境迁,第三代和第一代的观察角度已经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早就应该有人讲出来。雪筠第一次到大陆是到贵州旅游,和旅行团里的人一样,都非常不习惯当地人见了他们就说“我们是同胞啊”“台湾是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啊”,同时也更不习惯比台湾食物口味浓烈得多的酸汤鱼,以及相较台湾差很多的环境卫生等。但与此同时,她也不知道该如何反应更好:挑剔和嘲笑显得太矫情,可一味配合也很奇怪。后来团里一位老奶奶说,我们就是来玩的,来玩看到风光好,当地人热情又不欺客就很够了,管那些作甚呢?“管那些作甚”,这就是一个非常轻松的态度。一个平民,实在是不用常年把那些宏大叙事放在心里的,他有权在涉及严肃问题时,不是总把红灯绿灯亮着,而是采取“管那些作甚”的态度。  书里没说这位老奶奶多大,但我想既然是老奶奶,应该是49年前后的第一代。今天连第一代的人都想得通“管那些作甚”,何况生下来就在和平环境中高度消费主义氛围里长大,从来没听过战争口号的第三代呢?看新闻说,连以色列这种对国土问题高度敏感的国家,今天国内的重要矛盾之一也是渴求放松的美式生活的年轻人,和这个国家里一直紧绷的气氛环境之间的矛盾。“我们已经厌倦了一提到以色列和犹太人就扯那些深仇大恨,你们想到我们肯定不会觉得我们也练瑜伽。”新闻中那个年轻的瑜伽教练说。瑜伽,一个多么轻松的icon。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犹太人会想今天只要好好练个瑜伽,其他的先不管。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大陆人和台湾人会想今天只要好好地旅个游,念个书,挣个钱,其他先不管。  在这种念头中,少有宏大叙事,但是却有很多温暖琐碎的细节:原来黄果树瀑布那么好看,东北的烧烤分量那么大,山西的天居然也有特别蓝的时候,大学开水房前面那一排大瓶子叫暖水壶,是大陆学生必备神器····司空见惯的事自己常常麻木,但从邻居朋友不同的观察角度说出来,如同成人听孩子讲大实话(这个比喻可能不大对),虽然古怪,但常有惊喜,有些时候甚至有棒喝之感(这个比喻可能也不大对)。对雪筠来说,这种“不同角度”是天然的,而前面说的那种“轻松”的态度,既有这代人天生的成分,也有她自己努力学习的成分:她尽可能地做到了不被既成的大概念所绑架,并在记录这些事情的时候尽量做到了“真”,有一说一,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确定就是不确定,无所谓就是无所谓,这是我觉得挺好的一件事。在两岸问题上不管哪一方,常多强调“理应如此”,然后再说“事实如此”,即预判多于感知。我觉得有更多人多做一些先说“事实如此”的事情,即先把预判放一放,晚点再来审视这些预判,是一件挺好的事。  其实大陆学生到台湾去也有天然的不同角度,我想其中肯定也不乏有态度轻松,观察力强,又坚持真实立场的人,但至今未见大陆学生出此类书,有点遗憾,希望早日看到。  PS:看雪筠的书才惊讶地发现豆瓣已成两岸文化交流重镇,担负起了输出价值观之重任,真是····任重道远啊!加油啊阿北!!

用几分轻松或友善看两岸

文/范思鱼在每天昏天黑地的忙碌里,两天看完了这本《台北女孩看大陆》。它如同腰封所写,“没有大叙事,新闻体,只有关于大陆的、台湾的日常闲话。”所以整本书读起来非常轻松,和廖信忠百万畅销书《我们台湾这些年》相比,《台北女孩看大陆》更像一次碎碎念,作者以调皮幽默和稚气未脱的笔调,记录着一些在北京读研和大陆生活期间的见闻、经历和思考,同时讲述着在自己视角里,彼此文化的相同和不同。会关注作者和这本书,一来在豆瓣上看到爱台北写过自己眼中的大陆,二是她时常在日记提及多喜欢牛蛙和小龙虾,莫名在脑海里勾勒出一个萌妹子的形象。但看了作者最新发布的活动照,本人和我想象的还是差好多~所以说还是要多打听多了解嘛~据说《台北女孩看大陆》的书里,超1/3未公开内容首次结集,所以这本书另一句推荐语是“台北女孩会对好朋友说的真心话。“在文字里,我们不能依靠直觉去判断是否是真心,因为这个妹子会心直口快地写,“在人家地盘上,写坏话找抽吗?”所以有些篇章读起来不免会觉得有些避重就轻,但是,她在书里提出的许多观点,以及她自己对大大小小遭遇所做出的思考我很想点赞,有些非常认同。一. 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如何去面对不一样的声音,如何去面对完全不同教育环境里带来的思维差异,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在我们在生活的现实里,有时候说出自己的观点,多半是希望别人能赞同和支持的,当听见不同观点、不同声音的时候,没有容忍,交流很难进行下去,这不仅是政治立场的不同,更有价值观的差异。差异是什么,差异就是包容产生的土壤,倾听是第一步,没有倾听就没有沟通,不去沟通,也就不会有包容。我们从小就知道宝岛很美丽,阿里山和日月潭,所以很多人对台湾有一种向往,当想象开始形成之后,一旦所见的和想象的有区别,那么矛盾就会随之而来,台湾民众是怎么看大陆的,他们是怎么想象我们的呢,这种落差如何处理,是大陆或台湾都在面临的鸿沟。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两岸的隔阂也不是用蓝色还是绿色贴上标签就可简单消除的。去年沸沸扬扬的zzy事件,它发酵的每一步,都有人为力量的推波助澜,媒体也有不可推卸的传播责任,但彼此曾经的攻击和谩骂都是不可取的,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也是没必要的,谁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两岸同样如此,一个不可能得出标准答案的事,“指责”根本消灭不了任何成见,只会让事情更糟。去年的FB表情包大战,我看到有在facebook本来剑拔弩张嚷嚷着还热火朝天聊起天来的,也见过为站队问题在网络里撕破脸皮互相咄咄逼人的,所以,误解和距离,只因为了解太少,只有多去了解和理解,才会知道,每个人原本就不同,长相不同,想的就更不可能一样了。二. 从常问“怎么会这样”到多想“为什么会这样”,只要有心尝试换一个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不同,那宽容、体谅、甚至是接纳,都不会太难。在北京读书的爱台北的视线里,见过很新鲜有趣的现象,有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她也会不习惯,“没办法,就是这样”——有些没办法的问题留给有办法能解决的人吧,人和人的交往与相处,才是我们的正经事。彼此在乎的不可能一样,彼此处事方式不可能相同,当我们来到问题的面前,如果能像感叹爱台北在书里类似的感叹那么做,从问“怎么会这样”到想“为什么会这样”,往往一个切入点的改变,诚意或善意都是有可能伴随着想要了解的心态而萌发,因为只有拒绝沟通的态度才是最伤人的,吵几句或是不危及性命地“单练”,我看都不是问题,麻木和冷漠才是更大的问题,为何有人不喜欢被问政治立场,为何有人会觉得对方怎么如没礼貌,从“咦,怎么会那样到“哦,原来会这样”,所有的问题并不全是原则问题啊。至于在内地的南北地域的习惯区别、截然不同的就业心态和择业环境、和快递的爱恨情仇、又或是不爽袭来之时的气愤和郁闷,在想想“为什么”里,才会发现,怨气会少几分,宽容多了几分,有些观念一定有对错,有些观念只有好或者不佳,同意和不同意的差别。人和人的差别,说到底,还是有关于对别人、对自己的源自于“期望时”或“理想中”的差别,少评价和多内省,才会发现,彼此都将是“很特别的存在”,这也是整本《台北女孩看大陆》告诉我的。墙里墙外的世界,之所以会迥然不同,来自相互之间的“试探”和“交流”,只想听到“自己早知道并且同意的话”的确是常态,但若听到“自己有可能不知道也不同意的话”亦会有新鲜,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开口说,倾听则是开口的第一步。遇到不同意见,听完也是一种礼貌,感谢这本有趣的《台北女孩看大陆》。

这里那里都是生活,海峡的两边……

阳光明媚的周末纠结于加班批改试卷还是放松一下,最终还是被有趣的《台北女孩看大陆》死死抓住了眼球,一口气看了一半,带着笑和不知不觉的泪花看到这里,好多感慨和感动

海峡两岸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作为一个大陆人,我是在台北上短期暑校时看完这本书的。看完后启发最大的一点是尊重和包容非常重要,因为人和人是有差异的。台北女孩看大陆,一个与大陆人同宗同源同文同种但又有些不同的台北女孩表达了她对大陆的看法。看她写大陆的故事,就像和一个对大陆既熟悉又陌生的人聊天。虽然台湾和大陆之间有很多接近的地方,但是两岸真正连在一起的时间却只有1945到1949年间的短短4年,在几十年里一直处于互相封闭的状态。结合这本书以及我自己在台湾的感受,大陆人和台湾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交流还是很容易的。在日常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政治,两岸人民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到非常欣慰,两岸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也在不断加深。我也感到很幸运,我能够通过真本书加深对台湾的了解,并且有两次去台湾的经历。我想,随着大陆与台湾的不断发展,海峡两岸的问题迟早有一天会得到解决。

封面地图

青岛不在哪里呀!青岛不在哪里呀!青岛不在哪里呀!青岛不在哪里呀!青岛不在哪里呀!青岛不在哪里呀!青岛不在哪里呀!青岛不在哪里呀!青岛不在哪里呀!青岛不在哪里呀!青岛不在哪里呀!青岛不在哪里呀!青岛不在哪里呀!青岛不在哪里呀!青岛不在哪里呀!青岛不在哪里呀!青岛不在哪里呀!青岛不在哪里呀!青岛不在哪里呀!青岛不在哪里呀!青岛不在哪里呀!

眼见为实,网听为虚

最近读完这本《台北女孩看大陆》让我对两岸同胞相互之间的看法颇为感慨。若由大陆人去写台湾的生活,想必要么是感叹台湾的政治多么自由,工作压力没那么大,要么是认为台湾一代不如一代,除了旅游和美食,已无啥可自豪。如文中所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让自己快乐起来”,“毕业后不急于找工作,合适自己最重要”...这些在我看来可能只有富二代才能玩得转的格言,在台湾却是遍地都是。看起来好像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但据文中介绍,其实台湾的经济情况这几年是没有增长,保持稳定的同时间或有些下滑,此外马英九出台的“22K”政策压低了毕业生的薪水,如此看来,这可能是经济低迷下大家安于现状的选择,而并非腰包有钱,手中有粮,背后有政府支持的心态所致。作者冲出台北,来北京读研究生,出乎周围人的意料,选择自己的人生,真真是我辈中人。在北京接触到大陆各类人等,将心中所想所思记录于豆瓣,进而沉淀出此书。国内的创业热潮一波接一波,在这样欣欣向荣的经济环境下保持着寻找生活乐趣,平静地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是我向往的生活。人终究是不能懒惰滴!书中印象最深刻的当属说台北和大陆男女生的差异之处。我曾在新闻中见到说乌克兰和基埔的两地女人比男人多,不少中国小伙子在那遇到良配。若我一直委承之前的认识,我是真要安排时间去台湾碰碰运气,倒不是说因为一个怕孤单,而是想找个人一起走得更远。看完书后发现其实两地并没有什么差别,对男生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只是在台湾选择会多些,毕竟女生比例大嘛,如此想来提高自己才是正经。再说说男生,作者认为大陆男生最大优点即是在金钱物质上对女生很大方,比较愿意花心思,这在大陆很正常的事,却让作者都有些受宠若惊,想想真是有趣。

666

作者的故事最好拍一部电影,肯定不错。还有就是作者的真人照片呢,为什么网上没有,谁有?????????????

想对作者说的一点话

其实不是大陆人比台湾人更认清现实,同为炎黄子孙华夏之人,谁没点理想主义,浪漫情怀。谁不想过无为而治的生活。可是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史告诉我们大陆人,仁义之道至少在现在是行不通的,没有实力别人就会想方设法来欺压你。台湾这些年由于处在一个特殊的位置,所以得到大陆、日本、美国等多方面的好处,自然好像台湾就应该是这样的,台湾被国际社会平等看待。等其他国家利用完台湾后,看看他们将台湾置于何种位置。说实在的,你以为台湾独立后能强到韩国哪里去,跟韩国和日本一样,又是美国部署在中国周边的军事基地,吃亏的还是咱们中国人。但是台湾呢,没把自己当成中国的一部分,用着中华民国的国号,谈起大陆却是我们台湾怎么样,你们中国怎么样,说的好像中华民国不是中国一样。你们难道不明白大中国的概念吗?那我觉得台湾的教育真是失败,那些教你们国文的老师都在干嘛!大陆虽然是中国共产党统治,可是更多人却不是这种概念,而是中国等同于中華了。也许你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但你说台湾不是中国的就真的不对了,蒋公都要在坟里痛哭。在说外蒙独立,是当年国民党一手和苏联签的条约,后来顾维钧都觉得太不该了,我记得宋子文好像还为此事辞职了,蒋后来也承认不该。后来到台湾之后,中华民国不是不承认和苏联的协议吗?现在中华民国认为的中国领土也还是包括外蒙的秋海棠吧。一方面受着大陆的恩惠, 一方面又和日本、美国狼狈,你们也许发展的很好,我觉得没什么觉得炫耀的,被人家殖民然后靠殖民的国家发展起来实在不能算是一件光彩的事,当然了,现在台湾很多都是日本人了。倒也悲哀。考虑到你在书中说讨厌人家给你讲历史,我就建议你看一下钱穆先生《国史大纲》前面的3点说明,都不要你看里面的内容,这你总做的到吧,台湾总做的到吧。现在的国民党也没落了,政权落到台独的民进党手里,以前还认为台湾和大陆同是中国,要光复大陆,现在倒好,彻底要让东洋倭寇给独立了。不过也妄想,大陆根本不会放弃武力统一台湾,为什么要和平统一,因为人民是无辜的啊!你以为大陆经历过倭寇的13年烧杀掳掠真的很想打仗吗?难道大陆人民不是珍爱和平吗?说大陆人被共产党洗脑了,我觉得台湾人被日本人和美国人洗脑了才是真的。为什么你们会被政治人物所左右而没有大中国观呢,你们的身份认同怎么会这么奇怪呢,你们是不是不学历史的啊?我是说《史记》以下的二十四史,不是执政权的的课堂历史课本。本来不用豆瓣的,不过看你的书说你用豆瓣,我相信这本书一定在豆瓣上,顺便就记下书评了。

台北女孩看大陆

阳光明媚的周末,被有趣的《台北女孩看大陆》死死抓住了眼球,一口气看了一半,带着笑和不知不觉的泪花看到这里,好多感慨和感动

别用看“岛”的方式看“大陆”

你虽然标榜自己客观公正,但是你的文字即便是经过了“公正化”处理之后仍显得狭隘。我居住在东北一个偏远的城区,我们这里的地方人群有着不同于旁人别处的鲜明特点,而像其他台湾人一样,你所有的评述都贴满了“大陆”的标签,大陆纵横九万里,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你却还言之凿凿地用不属于我们的特点来介绍我们,所以这本书我们买来看什么,看一种相对客观的狭隘?台湾人每天都大陆大陆大陆大陆大陆,好像粗放的认识海峡对岸已经成了一种传统和习惯,所以仅仅是这片土地上的,一个角落、一个人,一件事,就足以认识整个大陆吗?如果你将来要成为媒体人,请你先学会严谨吧。

一看就知道是特意讨好大陆读者的恶心作品

肯定有编辑在背后做手脚吧,不该说的全删掉,该添油加醋的再添油加醋变成了一部小镇青年奇幻大陆游历史。这种书其实只要一看标题就知道是小清新卖萌的书特别适合大陆的统派小粉红,其实台湾人有这种想法吗台湾人清一色都是独立派说说大陆的好话,说说大陆的发展然后再迎合一下大陆观众笑话台湾人没见识的心态就这么轻松把钱赚了,通过这本书获得的最大收获是:拍马屁赚钱原来不是梦,是真的可以的。

轻松有趣的~~

很快得读完全书,本以为是“不懂事”的“小屁孩儿”写的什么观光旅游书,结果完全不是。作者用轻松幽默的文字,描述了自己感受到的大陆和台湾的不同。以“80后的视角”讲述了两地文化,环境,美食,习惯,思考方式等……差异之处,虽然都谈得不是很“深”,但就是这种浅显易懂,直来直去的表达方式让整书读起来轻松有趣。因为和作者年龄相仿,所以感觉作者“说话”很“80后”,看来这是没地域之分的。

想破脑袋都不解的问题

很好啊!就是始终不理解台湾人就是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祖辈有很多人都是大陆人移居过去的,为什么下辈开始就不这么认为了呢?想破脑袋始终不解!

一个国,却有不同的又相同的观念。惊奇!

豆瓣,天涯两个论坛是很显著的不同的群体的聚集,体现了不同的社会层次的不同声音。一个国家有不同的声音虽然嘈杂,也是进步的体现。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才是真民主吧。从湾湾的眼睛看到,真蛮特别的。现实,上进心,很会拼是大环境造成的。也许再过30年,会慢下来。

与其说是书评,不如说是自省

这的确不是一本严肃谈论两岸问题的书籍,却让我很是心生感慨。我们总是站在“我自己是对的,为什么他们不来认同我”的立场上评判对方,互相吵嚷。自以为在沟通,其实只是在重复强调自己立场的正确,并且陶醉其中罢了。何止是大陆台湾,最近在话题漩涡中心的香港又何尝不是。曾经在香港求学一年。去之前原以为香港该是个比台湾更开明的地方(我也没去过台湾,可想这样的主观臆测有多不靠谱),到了之后才大跌眼镜,那里的一些偏见和负能量让我完全无法适应。班上的同学问我为什么有facebook账号而没被抓起来;饭店的阿姨听我说不标准的粤语不耐烦,但我说英语就态度好;新闻理论课的老师情绪激动的对大陆事宜予以嘲笑鄙夷;教会本是好意发起的免费2帮2粤语学习活动,被某些香港心机男利用来泡妞——最恶心的是该心机男从来没说过粤语,还一直强调内地男都是屌丝、内地女都喜欢港男、自己在北京的时候还包养过一位女大学生、大陆人喜欢住120平的房子简直有病(因为香港民居普遍不大,40平的可以拆成两居室)云云。最后必须强调的是,该男真的长得很丑。对着一位不是特别惊艳但也还挺好看的武汉同学,直接没耐心的把人家骂到哭。我不针对香港民众,我就针对他本人。当时正是“占中”发生前,港陆矛盾已经有集中爆发的迹象。在我看来,当时的气氛是非常不友好的。虽然我去香港前也努力的学习粤语,可到了那儿,反而放弃了融入香港的群体。没有课的时候,我要么就一个人在图书馆,要么就和室友(全是内地的盆友)宅在家里看剧做饭写作业聊天。出门就是shopping或者去香港各景点踩点,偶尔去看看电影,看看演唱会和戏剧(虽然杨丽萍的孔雀在香港真的好值学生价也就214RMB还是前排)。打电话时跟妈妈抱怨香港如何如何的坏,我不想留在这里,给自己找千万种借口在这里待7年拿永居不值得。后来想想,当时也是被stereotype冲昏了头脑,完全没有包容、了解和去倾听不同声音的动力。反而是我那位被骂哭的同学,大胆的去主动融入香港群体,结识了很多关系特别好的香港朋友。最终我逃回了大北京,那位同学在香港活得有滋有味。当然,并不是说北京不好。回来之后我很开心,也遇见了愿意无限包容我的我们家刘叔叔。然而香港对于我,是我人生的又一个failure,which是我一直不愿意去正视的问题:因为除却社会矛盾,事实上,我在香港不开心的原因,更多是自己的狭隘和怯懦啊。在我回来后,香港果然有些混乱(学新闻的在此强调一句,这是媒体报道的),我心生暗喜:看,我回来对了吧。但在心底也有一个声音说,你就是为了Justify自己,掩藏自己当时的懦弱而已。这两天在上班地铁上(正好也是10号线)看完了作者的这本小书,因为那些有趣的片段发笑之余,也没法再逃避自己的不足。看到作者说,发现自己开始学会变得包容,学会理解不同的人的不同立场,更重要的是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我心里直叹气。当时的我,什么都没做到。我除了在景点踩了点、楼下血了拼、学会了一口不标准的粤语之外,对于香港,我又有什么了解呢?当时的香港社会课(看,我连课名都忘光了),老师对我满是抱怨的作业给出superficial的评价,真是中肯啊。下一次,如果还有机会出去学习,我一定不会再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一定会放低自己,试图去理解,去融入,去接纳不同的东西。

成长背景也许不同,思想却或有默契

这是一本非常轻松有趣的书,适合你在犯懒的午后躺在沙发上一口气读完,如果再来一杯柠檬茶配上小食就更完美了。看到作者说在北京的时候难得遇上台湾人聚会,一定会批评北京空气太差食物太咸地铁太堵东西太贵等等等等,我难得笑的像个傻瓜一样哈哈哈,我们这些北漂or本地人在一起也是说天天雾霾没有什么好吃的地铁挤死了物价上涨等等等等。看起来两岸果然是一类人。看到作者说大陆的城市越来越相似,高楼约盖越多却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兴冲冲去了内蒙古没有看到风吹草低见牛羊(主要是时间不对)却看到了现代化大城市呼和浩特,内心很失望,其实我们也是有同感的。城市化进程中摧毁了多少古建筑历史文化什么的其实我们也数不清了,但是,谁知道呼和浩特的市民是不是很喜欢呢,他们也可以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一切优势和便利,而流传已久的蒙古包文化也不会轻易地消失,至少为了吸引游客呢!


 台北女孩看大陆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