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年:1945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549562903
作者:[荷]伊恩•布鲁玛
页数:408页

作者简介

《零年》是对作为二战尾声的1945年所发生的事的回顾。一个世界走到了尽头,另一个焕然一新且前途未卜的世界正徐徐拉开大幕。世界各地都在上演政权更迭,无论是亚洲,还是欧陆大地,均随处可见。之后的权力斗争往往相当残酷,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我们所熟知的现代世界。
这一变革的规模几乎难以想象。纵观全球,大城市沦为一片废墟,饿殍遍野,人口大幅衰减,生活颠沛流离。人们开展了大范围的无情报复。与此同时,难以估量的损失已成过去,光复掀起了无以伦比的喜庆狂潮,人们前所未有地纵情欢乐。1945年的一系列事件孕育了欧洲福利国家、联合国、去殖民化运动、日本和平主义以及欧盟。战胜者将社会、文化和政治“再教育”强加给战败者,力度之大,几乎史无前例。这种做法多半未经过深思熟虑,但正如伊恩•布鲁玛向我们呈现的那样,以事后之明来看,这些举措实际上还是较为开明、人道和有效的。
这部作品布局宏大,人物故事跌宕起伏。书中,作者信手拈来地谈及亚欧两地的影视艺术作品。也许没有人比伊恩•布鲁玛更适合撰写《零年》这本书了,这是他的力作。

书籍目录

导读 历史的暧昧角落/许知远

第一部分 解放心态
第一章 欢腾
第二章 饥饿
第三章 复仇
第二部分 清理废墟
第四章 回家
第五章 沥干毒药
第六章 法治
第三部分 绝不让历史重演
第七章 明媚、自信的早晨
第八章 教化野蛮人
第九章 同一个世界

注释
鸣谢
索引

内容概要

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1951—  ),生于荷兰海牙,先后在荷兰和日本就学,曾于莱顿大学攻读中国文学和历史,后专注于研究日本。现任纽约巴德学院(Bard College)民主、人权与新闻Henry R. Luce教授。出版的著作有:《面具背后》(又名《日本之镜》)、《罪行的报应:日本和德国的战争记忆》、《伏尔泰的椰子》、《传教士和浪荡子》、《异议分子》、《西方主义》、《发明日本:1853—1964》、《零年:1945》等。


 零年:1945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历史的暧昧角落 许知远一大约十一年前,在香港的一家书店,我随手捡起一本《传教士与浪荡子》(The Missionary and the Libertine),它归属于“亚洲兴趣”(Asian Interest)一栏。彼时的香港,殖民地的气息正在散去,但仍能轻易感受得到。在湾仔的六国酒店、在银行家穿梭的中环、还有旧中国银行上的“中国俱乐部”,你能感受到那个吉卜林、奥登与大班们眼中的香港。它是西方与东方交融的产物,前者是征服者,后者是承受者,充满了殖民地的异域风情。连Asian Interest这个书分类名称都带有明显的这种痕迹,Asia是欧洲人创造的概念。这本书是这种视角的延续吗?至少看起来,标题正是如此,封面也是如此,一个裸露双肩的东方女人显露出惊恐的表情。“如今,比任何时刻,香港都感觉像一座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的城市,它只有一个狂热的现在”,翻到其中《香港最后岁月》一章时,正读到这句话。文章写于1990年,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香港的不安情绪,旧秩序正在退隐,但新秩序是什么?我也被作者的叙述吸引,个人游记、新闻报道、文学批评、历史叙述、政治分析,毫无缝隙地交融在一起。他不仅捕捉住这稍纵即逝的时代情绪,还给予了这情绪以更大的历史框架。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陈词滥调的逆反,他用追问、质询、嘲讽来对待所有程式化的判断,他既质疑西方眼中的东方主义,也怀疑所谓的“亚洲价值观”。比如对于香港,他显然不同意这是一座纯粹的经济城市,他看到了这座城市更深的渴望:“去发展一个政治身份,人们必须有连续感,共同分享一个过去,更重要的是,分享一个他们可以为之负责的未来,他们作为公民、而非臣民。”我买下了这本书,记住了作者的名字—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一个曾长期在亚洲生活的荷兰人,通晓包括日语与中文在内的六种文字。未曾料到,这本书也随即成为一种隐喻、一个指南,它开始缓慢却有力地塑造我的思考、写作与生活方式。马尼拉、加尔各答、东京、首尔、台北……我去了他去过的地方,试图像他一样观察、交谈与书写。我也寻找到他的其他作品,从20世纪80年代的《面具背后》(Behind the Mask)、《上帝的尘埃》(God's Dust),到90年代的《罪行的报应》(The Wages of Guilt)、《伏尔泰的椰子》(Voltaire's Coconuts),再到《坏分子》(Bad Elements)与《西方主义》(Occidentalism),还有那本迷人的小说《中国情人》(The China Lover)……在某种意义上,他与奈保尔(V. S. Naipaul)、保罗•塞罗克斯(Paul Theroux)、珍•莫里斯(Jan Morris)一样,变成了我过去十年中反复阅读与模仿的对象。他们来自不同区域,年龄、性别不同,所关注的题材也不尽重合,却分享着相似的特质——都因个人身份的焦虑而获得了对外部更敏锐的观察,有某种局外人才有的洞见,都在极度个人视角与庞杂知识世界之间达成了微妙的平衡。在他们中,布鲁玛或许是游历的地理与涉猎的知识最广的一位,在很多方面,他与16世纪的人文主义者或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更相似。他继承了他们对他人的文化与生活的广泛兴趣,除了知识、思想,更有对历史中模糊、暧昧、灰色的地带的兴趣。在他的很多作品中,情欲常占据着显著的位置,他也常把目光投向边缘人,这种诚实正是理解、接受、庆祝人类情感与思想的多样性的基本态度。但在这多样性中,思想的清晰性与道德的严肃性,从未消失。印象深刻的是他在追溯德国与日本的战争罪责与社会记忆的著作《罪行的报应》中的陈述:“没有危险的人民,只有危险的情境,它不是自然、历史规律或民族性格的结果,而是政治安排的结果。”一些时候, 1951年出生于荷兰海牙的伊恩•布鲁玛让我想起他的先辈伊拉斯谟。后者在16世纪开创了人文主义传统,倡导一种宽容、多元的价值观,他也是世界主义者的先驱,从不受困于具体的地域、语言与文化。布鲁玛不具这种开创性,却是冷战结束后涌现出的新的全球经验书写浪潮中的重要一员。2008年,他获颁伊拉斯谟奖,被认定是“新世界主义”的代表人物,“将知识与超越距离的担当结合在一起,以反映全世界的社会发展”。二2013年出版的《零年:1945》(Year Zero: A History of 1945),既是布鲁玛(Ian Buruma)一贯风格的延续,他为被不断论述的二战胜利带来了新视角,探索了那些常被忽略的角落;在结构上,还从他惯常的松散文集,变成了一本更有系统性的专著。在西方读者熟知的叙事中,1945年是一个英雄主义、充满胜利感的年份——自由世界战胜了法西斯的挑战,是罗斯福、丘吉尔的光辉岁月,战后的世界新秩序由此建立起来。布鲁玛却描绘了历史的另一些面貌。他描述女人们——她们是法国的、德国的、日本的——对于到来的盟军士兵的强烈情欲,胜利者不仅意味着正义与力量,更是强烈的性感。而胜利不仅意味着旧秩序的崩溃,更是被压抑欲望的巨大释放。一位法国女小说家伯努瓦特•格鲁曾这样描述她与美国大兵情人的关系:“四年的敌占期和守了二十三年的贞操让我胃口大开……我狼吞虎咽地吃下两天前在华盛顿下的鸡蛋,嚼着在芝加哥罐装的午餐肉和四千英里以外成熟收割的玉米……战争可真是好东西。”这些来到欧洲的士兵也像是历史性的隐喻,作为解放力量与历史新动力的美国不可阻挡的诱惑,格鲁感慨被美国大兵压在身下就像跟整片大陆同床共寝,而你“无法拒绝一片大陆”。被释放的不仅是情欲,也有饥饿感、报复欲。它们都带来了道德上的混乱。所有人都成为极度自私者,如德国作家波尔所说的:“每个人掌握的只是属于自己的生活,以及任何落到他们手上的东西:煤炭、木头、书籍、建材。所有人都能理直气壮地指责别人偷窃。”报复行为也随着这失序到来,那些昔日关押在集中营里的人们成了残酷的报复者。报复也常是盲目的,克拉科夫的犹太人即使在德国人的压力下幸存,却又遭遇了本地人新的攻击,而在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华人而不是入侵者日本人,常成为攻击对象。让我尤其难忘的是大町的命运。1945年秋天,她是安东市七万多日本侨民中一员。对于这些带着希望与憧憬来到伪满洲国的日本人来说,这是个失败与惶恐的时刻。日本天皇已宣布战败,涌来的苏联红军则让他们忧惧不已—自1905年日俄战争以来,俄国人的残酷印象就根植于日本人心中。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大规模的强暴与混乱,日本侨民领袖决定成立一个“卡巴莱舞团”,它以歌舞表演的名义提供妓院式服务。大町四十岁出头,是个昔日的艺伎,她成为这个歌舞团的管理者。她招募一批日本女性,说服她们要为日本献身,牺牲自己来保持更大的群体的安全与尊严。据说,因为秉承“不问政治”的立场,对于所有客人一视同仁,使得歌舞团驻守的安宁饭店很快成为安东的避风港。光临的不仅有苏联人,还有日本退伍军官、新来的国民党军官、中共党员、昔日的汉奸……他们在此或寻欢作乐、或寻找情报。对于这个中朝边界的小城来说,一切都暧昧不明,日本人失败了,接下来的掌权者将是谁,它将给这群日本人带来什么样的命运?这个例证恰好说明了这本书的迷人之处,它既是历史事实,又引人充分遐想。它探究了历史中的暧昧之地,也显示作者着力要从昔日的欧洲中心论或西方中心论中摆脱出来。除去中日关系,他也写出印尼的苏加诺对于日本的暧昧态度,日本是入侵者,但也是某种解放者—它至少驱逐了上一个殖民者。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缅甸与越南,这些国家年轻的民族主义者都想在这混乱中重获对命运的自主权。1945年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图景,很多被压抑的故事值得重新去书写。三“这个世界是如何从废墟中站起来的?当数以百万计的人饿着肚子,一心只想报仇雪恨、血债血偿,又会发生什么?人类社会或‘文明’将何去何从?”布鲁玛在序言中写道。对他来说,1945年代表着父辈的世界,“欧洲福利国家、联合国、美式民主、日本和平主义、欧盟”,都是父辈理想的产物。理解1945年,不仅是出于对于上一代人的天然兴趣,也是对此刻的回应。战后的世界秩序正在瓦解,而在过去几年中,他“见惯了寄托着推翻独裁者、建立新民主国家这一宏愿的各类革命战争”,他很希望父辈的故事能为此刻提供某种参照,因为“我们都生活在过去长长的阴影中”。塑造我父母与我的生活的不是1945年结束的二战,而是1947年开始的冷战。1945年不是一个胜利时刻,更是一个通向新的混乱的前奏,是真正胜利的一个必要过渡。在我成长岁月的历史叙述中,1945年的意义被有意低估,1949年才意味着一种新秩序的形成,被赋予了解放的意义。加入苏联阵营的中国开始了一段崭新的历史轨迹,也创造了一种封闭、特定的历史叙述。在这种意义上,1945年的意义被双重忽略了。因为意识形态的问题,它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中被忽略,因为中国的自我封闭,中国的角色在全球叙述中被忽略。如今,重估历史潮流已经开始。在中国国内,一股民族主义的倾向将强化1945年代表的胜利意义,而在国际舞台上,伴随21世纪的中国成为世界舞台的中心性角色,其被忽略的历史作用将被再度挖掘,它不再是1945年旧金山会议上最容易被忽略的五大国之一了。这意味着伊恩•布鲁玛对中国读者的双重意义,它提醒我们被压抑、被遗忘的历史,同样重要的是,你要学会用更敏感、富有同情的态度理解他人,理解历史中的暧昧含混之处,防止自身滑入新的、僵化的陈词滥调。当中国愈来愈成为新世纪的主要角色时,这种视角变得更加迫切。(来源:FT中文网)
  •     这本书主要的讲的是二战结束后人们的生活以及战后生活的重建。野蛮是战争的法则,解放通常参杂着非正义,因为解放者往往没有比征服者好到哪里去。战争之后带来是饥饿,疾病,性解放,对于到来的盟军士兵的强烈情欲,胜利者不仅意味着正义与力量,更是强烈的性感。而胜利不仅意味着旧秩序的崩溃,更是被压抑欲望的巨大释放。毫无疑问美国制造了日本的秩序,麦克阿瑟上将在日本被奉为神一样的存在,为了某些利益,他包庇了日本天皇,使其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继续统治着日本这个国家,有太多罪犯逍遥法外,有些事业飞黄腾达。德国和日本的区别是在民主自由的西德,许多德国人尝试过坦诚面对自己国家的可怖过去,而日本人由于和他们不同,则做不到这样。德国人心中充满负罪感,觉得有必要承认罪孽,卸去其包袱获得世人的原谅;日本人则希望保持沉默,最要紧的是,希望别人也保持沉默。德国人的记忆就像一条巨大的舌头,一遍遍地舔舐,想要找出那颗隐隐作痛的坏牙。
  •     二战的书无敌多,这本书选择了1945战争结束的那段时间,其实不用作者写我们都能想像一些那时的场景,先入眼帘恐怕就是sex了,胜利者尽情的蹂躏战败国的姑娘,然后就是饥饿,青黄不接的时候不饿才怪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依旧惊艳
  •     2016年末尾读到了无比精彩的历史书,翻译得也不错。其导言“历史的暧昧角落”可说是恰当的注脚:二战后美军的战斗英雄荣归故里,妻子却已红杏出墙;英勇的哥萨克骑兵被英国人骗上火车送给苏联人屠杀;纳粹财阀战后摇身变成重建德国的领袖;何应钦向冈村宁次鞠躬道歉......高晓松有两集节目的素材基本全来自此书,或许因为历史比小说更为荒诞和dramatic。
  •     讲述二战结束1945年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故事的,整体内容很丰富,比较全面的还原了那个时代。不过翻译腔略重,读起来不是很流畅,别别扭扭的,影响阅读感受。之前某几期的《晓松奇谈》讴歌一个“胜利阴影下”的专题,里面很多内容应该就是取自这本书,不过经高晓松的嘴里讲出来更加生动,当然严谨性上就查了一些,二者可以对照着看。
  •     1945年二战结束后并没有迎来和平新世界。各国内战爆发和对法西斯的报复把人性罪恶的一面暴露无遗。感恩活在和平年代。
  •     #t# 1945年的欧亚大陆,战争废墟的混乱与仇杀之中,如何逐渐诞生新秩序。 #kindle #听书
  •     了解了很多东西
  •     看了好久。
  •     想要理解我们今天所身处的世界,就不得不了解1945年的意义,这是苦难、憧憬、抱负,旧世界的崩坍和新世界的初现的一年。围绕着二战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各种力量的交织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世界的雏形。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即战争的胜利、战后的整肃以及战后的重建。希望今后也能铭记历史的教训,绝不让历史重演。缅怀先人的苦难与悲痛,继承先人的美好愿景和远大追求,好好的生活下去,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莫过于热爱生活,好好生活。
  •     更像是一篇充满了黑材料的特稿,淡淡的南方系味道。另外写序的人选实在是个败笔。
  •     另一个版本的二战史
  •     一个非常棒的历史写作者。荷兰人的视角使得他对德国人的思想的研究更加细致。
  •     以前谈到1945 会不假思索的认为那是一段历史的终结点 很少意识到那也是另一段历史的起点 好像战争胜利了世界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残砖断瓦的苦涩 踟蹰无措的沮丧 这些胜利的蒙尘 被迅速扫到某个不起眼的角落 我……终于读完本学期的第一本书了……要加快速度啊啊啊啊啊……
  •     透过一本书了解一个时代,感觉这本书是对二战以及二战后的西方社会比较好的陈述。复仇,经济的衰败,道德体系的破坏,劳动力的缺乏,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人类社会恍如回到零年,一切又重新开始,世界格局也被重新洗牌。
  •     印象最深的是有人给集中营里奄奄一息的女人们送了一堆口红,她们就活过来了。
  •     想把这个系列都打包啊!这本也很喜欢,开眼界了。本以为战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实际上残暴血腥一点也没有减少,丑恶的令人瞠目。再想见如今的社会,不过是手段和形式更加多样了而已。
  •     在一个横截面上去看
  •     翻译非常难得的流畅,以很多其他的角度解读战争后国家的混乱。战争不只是胜败这么简单,所引发的问题是极其复杂和深刻的,关心战争中伤亡多少人,是远远不足以说明一个国家的创伤的,而对战胜国而言胜利也不见得如何,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重新看待二战的窗户,非常棒。
  •     一个讲述新世纪新格局。。欧洲变动的细节细微
  •     “作者探寻了历史暧昧的角落”。从战后的红灯区、饥饿、复仇,政治洗牌...作者用层层递进的语言将大局势写的清清楚楚。难得。
  •     世界格局视角下的《大江大海1949》, 对我个人来讲有些观点和认知是被颠覆的。
  •     两周前在近代史课上读完第一章睡着,今天早上九点一气呵成读完。历史不仅是课本上的重要日期,他本应该包含更多。还是有意思的。
  •     教科书里的历史给我们的错觉是 比如反法西斯胜利就是 几条需要背诵牢记的历史意义。1945年 每个鲜活的生命需要面对的现实 远超过所谓的历史意义和胜利的这样一个节点 作者思路清晰 旁征博引 值得读
  •     适合和野蛮大陆搭配使用,真正的启智之书,读得越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读过之后才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延续性和复杂性,把二战胜利归结为人类正义战胜邪恶是多么简单粗暴的贴标签的行为,在名为胜利的江河之下,无数暗流涌动,数不清的善良无辜的小市民遭池鱼之殃,收到的暗伤至今未曾完全消除,而我们,人类,已经可以坦然的面向未来,说着不会遗忘过去了,可是我们所牢记的到底是什么呢?是我们曾经被侵略过的国仇家恨吗?我们经历了那么惨痛的浩劫,最后所留下的就只有几个数字,一串年表,几张图片,一个被成功所包裹的精致的故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就是我们所拿到的全部遗产了,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人类的智慧到底体现在何处呢?
  •     很细碎的史料拼接,全景式的反映了1945年二战进入尾声时期各国政治生活和人心的巨大转变,当今世界格局的雏形通过多方的权力谈判和妥协初步形成。觉得很有趣的一点是原来一些西方国家在战后初期也曾尝试过通过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来实现快速复兴和打破阶层壁垒。
  •     二战在这一年结束,全书讲述这一年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事情,叙事宏大,却也显得零碎。读完这本书,要给这本书的内容有一个评价的话,我选择“胜利下的阴影”。让人欣喜的是,二战以正义一方的胜利告终,但是,对于二战的理解,如果除去自己的阅读,学生时代的历史书除了几个时间点,死了多少人等抽象的信息,几乎不能提供更多,于是,二战变得模糊。前阵子阅读《纳粹医生》,那本书,从作为医生的个体出发,鲜活地展现了二战期间,德国所发生的,超过人类理解的邪恶,原来一个人竟然可以对自己的同胞做出如此残暴的行为,那本书让冰冷的数字变成一个个可感知的个体,让空洞的“集中营”显示出运作的详细状况。
  •     关注二战的另一个视角
  •     并不是随着最后一颗子弹收割最后一个生命,一场战争就结束了。那其实是一次大洋深处的地震,紧随其后的是滔天的巨浪和海啸,然后世界的秩序、道德、人心,一切都变了样子。屹立着的是废墟,然而推到了废墟又能留下什么和建起什么呢?
  •     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时代的开始,个体在苦难的时代前总是那么无力,随波直流。
  •     视角独特 人们很容易接受圆满的结局 二战胜利并非一片喜气洋洋 没有这本书 你不会知道这段被忽视的真相
  •     视角不算宏大吧,不过很多历史事件背后的细节很有趣。对于教科书三观早就被击碎的我而言,这本书最shock的地方是“布雷顿森林是个酒店?!”
  •     龙应台曾在《目送》中写道:“国可以不爱,但土地和人民可以爱”,但是在二战结束后,在推到一切只剩绝望、复仇和审判的废墟之上,人们呈现的是一种“野蛮正义”。
  •     4.5星。这种视野很广,史料细碎的历史很考验作者掌控、组织、归纳材料的能力。
  •     1945如此的重要,整个世界的标志性时刻,一场大战结束了,还有无数的清算,重建,暗涌
  •     二战的胜利除了给人们带来喜悦之外,也夹杂着饥饿复仇。大国之间的较量之下暗流涌动,小国的命运已经被别人决定。理想主义者的努力与期待,现实的无奈与残酷在这个时候对比鲜明。正义无辜的人可能被骗上通向死亡的火车,而真正罪大恶极之人却能逍遥法外,这个世界本来就没什么道理可言。
  •     1945,现代国际秩序诞生之年,整个世界都在摇晃,但要感谢某大国,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基本上都销声匿迹了。紧接着想了解关于冷战的历史。
  •     和野蛮大陆一样碎呀
  •     对2战真的有一种重新的认识,看完这本书再去看兄弟连会有一种别样的感觉。
  •     必须赞翻译,把字里行间微妙的感情色彩诠释得恰到好处。伊恩·布鲁玛的写作特点是看似都在陈述零碎的现象,实际上带有明确的观点和立场,读的过程需要不断停下思考,作者这段想阐述的重点是什么。视角很不错,通过回顾二战尾声的1945年,把现代世界的秩序、矛盾冲突都阐释了。
  •     丰富的事实与观点,如此明澈的视角让我对自以为熟习的历史重新审视
  •     有污点的专业人士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必需品。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     希望我的一生不会遇到任何事来考验我的人性
  •     这么厚一本读了一天半就读完了。。我简直要炸。其实1945年对于日本来说的意义远不够德国来的大。看现在日本的样子,就知道战败的震慑力度明显不足。战后的复仇,对特定族群的强烈排斥和远不及所需的教化力度,其实说明了,一战未平,就容易导致一战又起。
  •     3.5星,奇了怪了,和战后欧洲史第一本那末相似,只不过更加细化——这也冗长了——不如战后欧洲史,我还以为理想国多牛,也不过尔尔
  •     平淡无奇的万历十五年都可以写成一本书,更何况1945年。细节有些琐碎的感觉,但尤其前半部分写出了我理想中的历史书模样。
  •     推荐。非常高级的写作思路,如同将沙捏在手里不让它们流走。想读它其他的书。
  •     标题有点大,看起反倒没有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好看。
  •     a罪恶没有被清算继续衍生着罪恶,无辜者倒是一茬茬死去。终有一天英特纳雄耐尔会实现。b书真沉。c英国人一思考,地球抖三抖。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看尽战争后的人世百态,方能更深刻的反思战争。
  •     开头一章的女性。。。无论何时,女性都是处于第二地位呀,都是压迫视角,战胜了压迫战败了还是压迫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